Ⅰ 如何製作一份有吸引力的家教宣傳單
這里有一份幼兒園的宣傳單你看下如何呀,好的可效仿設計
Ⅱ 幼兒園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形式有哪些
【摘要】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如何有效溝通,下面通過幾種方式來闡述。 【關鍵詞】幼兒成長;家庭教育;指導方式家庭教育指導是幼兒園開放教育中不容忽視的一環,幼兒園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意義及課程活動,了解幼兒園"教什麼?"和"怎麼教",更好配合老師的工作。第二: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幼兒發展觀。幫助家長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有關知識,讓家長重新考慮如何配合幼兒的發展運用適合的方式來教育幼兒避免拔苗助長。第三: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分享的益的育兒經驗,幫助家長了解、重視民主、支持與關懷的教養態度,尊重孩子,允許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協助家長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家庭教育。 我們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方式分為個別指導與集體集體指導兩種方式。個別方式是指幼兒園教師與家長間一對一地聯系與進行工作的方式,這種方式對密切家園聯系,實現家園同步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集體方式是指對家長群體進行工作的方式,如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或家庭專題講座、家教經驗交流、各種家教研討活動、設置家園聯系欄(家教園地)、組織面向家長的開放日以及印發有關家教學習資料等等。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必須將集體方式與個別方式有機的結合交替進行,這樣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以下是我們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的幾種方式: 1 新生家長見面會在幼兒入園前邀請家長來園召開新生家長座談會,安排家長簽到,並注意沒有來園的家長,與他們保持溝通務必保證新生家長的100%到會率。如果家長有制度,也要將會議記錄整理成文讓家長看到。這樣做一方面希望家長和幼兒園在教育理念上取得共識,家長在今後能配合幼兒園的各項措施。另一方面也為了加強家長對幼兒園對教師的信任。 2 定期舉辦家教講座幼兒園邀請在幼兒教育、保育方面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來園給家長講授幼兒發展的基本知識(生理、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3-6歲幼兒的年齡特點等),傳授教育幼兒的經驗(健康與保健、心理問題與治療、行為偏差的原因與治療等)和家園配合的意義作用和途徑。 3 電訪、家訪、家長手冊及園刊、宣傳櫥窗及時的家訪、電訪、每周一次的《家園聯系手冊》都是教師與家長進行個別溝通的好形式,在《手冊》中家長可以通過幼兒自評、教師寄語了解孩子在認知、行為習慣、性格、合群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通過填寫"父母的話"、"幼兒在家情況",希望家長重視幼兒行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鼓勵家長與教師共同探討教育幼兒,使家園形成一致的價值取向。園刊、宣傳櫥窗可以刊登幼兒園活動動態、家庭教育的文章、幼教專家的教育論文、衛生保健知識、教師的育兒心得,家長的育兒經驗、幼兒膳食食譜等信息。 4 設立親子教育熱線由園長、家教組長或有經驗的老師接聽家長電話,傾聽家長的心聲解答家長的提問,與家長交流教育幼兒的經驗,幫助家長解決遇到的困難,舒解家長的困惑和焦慮的心理。教育熱線使個別工作繁忙的家長多了交流的渠道;也使部分比較害羞的家長避免尷尬。 5 家長開放日家長可以來園觀看、參與幼兒的在園活動,參加幼兒園各項大型活動,如:親子趣味運動會等,以此讓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了解自己孩子在群體中的表現,以便客觀的看待孩子,加強與教師的溝通與合作。 6 開發家長資源,拓寬家園互動的渠道我園開設了熱線電話、家園信箱和電子郵箱,便於家長對我們的管理工作、教學工作提出要求。 7 建立幼兒成長檔案,展示孩子的進步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的觀察和關注對幼兒來說是首要條件,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和家長協商共同為幼兒建立了"幼兒成長檔案",採用了不同的方式記錄幼兒成長的軌跡,在成長檔案中記錄了孩子的生長發育,教育的評價,家長和孩子的對話等等,這一工作得到了許多家長資源的大力支持,我們將一起見證幼兒的成長和發展。
Ⅲ 幼兒園幼小銜接講座宣傳卡怎麼寫
幼小銜接 讓孩子順利起飛 --- 任靜 尊敬的家長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你們從百忙之中抽空來和我們一起共同探導幼小銜接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從幼兒園生活過渡到小學生活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如果拿孩子離開家庭走向幼兒園;離開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這幾個階段做對比的話,那最薄弱、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幼小銜接」。因為它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所謂幼小銜接,既是幼兒園教育的結束,又是小學教育的開始,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幼小銜接的主要目的在於讓我們的孩子:學習感興趣、活動能合群、生活有條理,非常自然、順利的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在這樣一個特殊階段,我覺得我們家長應有一個超前認識,提前認識到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的生活會出現哪些變化?並估計這些變化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哪些的影響,然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使孩子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 一、首先和大家談談關於幼兒園和小學的區別: 進入小學,兒童所處的客觀環境、學習內容、作息時間、自理要求、師生關系等都多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許多方面都存在著斷節問題,所以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我們家長首先必須要明確幼兒園與小學的主要差異: 第一,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幼兒園的教室,一般布置得美觀、形象、富有兒童情趣,有豐富的物質環境,玩具琳琅滿目;而小學教室只有課本、黑板、桌椅等教學設施,這對孩子缺乏吸引力,操場上的運動器械對低年級孩子來說,享用機會也比較少,使剛入學的孩子會感到有些不適應。 第二,生活內容的變化。幼兒園教育的特點我們總是採用「以游戲為基礎活動」來進行。而小學學習則完全不同,因為學習是小學生的主要活動,不論你對所學的課程是否感興趣,孩子都要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大綱來學好所規定的課程。學生的主要生活就是上課、完成作業。課間休息和游戲時間很短,孩子面臨的是和5、6年級學生一樣的每天上午四節課,下午兩節課的課堂學習。而且最後總是以考試來衡量孩子學習的成敗,給孩子造成的壓力很大。 第三,師生關系的變化。在幼兒園,老師對孩子生活照顧比較多,老師像媽媽般地照顧孩子,並參加到孩子們的各項活動之中.師生之間的關系近似於親情關系,在孩子眼裡,老師就像媽媽。兩個老師整天與他們為伴,少了其中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問老師哪裡去了?而進入小學就不一樣了,老師的角色會有所變化, 由於要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在生活上對學生的關心的比幼兒園老師要相對減少,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主要在課堂上,師生個別接觸的時間比較少,新入學的孩子就可能會感到這種新的師生關系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感到生疏和壓抑. 第四,教學方法的變化。小學正規的課堂教學方式與幼兒園的自由游戲、探索和發現、提倡在玩中學,學中玩的學習方式有較大的區別,比如在散步的時候小朋友發現小草發芽了,於是我們便很隨機的帶孩子在幼兒園里觀察,尋找除了小草發芽了,還有哪些東西也發芽了呢?銀杏樹發芽了、柳樹發芽了、柿子樹也發芽了,小桃樹也發芽了等等,從而得出一個結論,春天來到了。而小學以課堂教學和書面語言為主,強調文化知識的系統教育和讀、寫、算等基本技能訓練,課堂大多時間是以老師的講解為主,除了老師的講解,孩子還必須完成一定量的作業.這些都需要勤奮刻苦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第五、行為規范的變化 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如上廁所、說話、玩東西等。舉個例子:我們上課的時候經常有這種情況,這邊老師的課講得津津有味,小朋友們聽得聚精會神,有個小朋友突然舉手請假小便,老師肯定馬上說:快去。而孩子入小學後, 孩子們以往的感性將漸漸被理性和規則所控制.。他們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改正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做到上課抱臂坐正、不東張西望、不隨便說話、發言要舉手、學慣用品放整齊,上課不準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長接送等規定都納入學生一日行為規范中,孩子在幼兒園里許多自選活動的時間和權利將被服從統一要求所替代。 第六、家長和老師期望值的變化 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家長和老師主要考慮的是孩子的營養、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兒園吃好,玩好,與同伴相處好就行了。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學,家長和教師的期望值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在學習方面對孩子給予新的期望,高的要求。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橫向比較激烈了。 二、和大家談談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讓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順利起飛 第一、重視孩子入學前的心理指導。 對孩子進行一些入學前的心理指導是非常必要的。作為家長你或許已告訴孩子,小學學習是艱苦的,校園學習有各種要求,也許你們已經以此為重點來教育孩子,並強化孩子的一些行為習慣的訓練。但是,千萬不要忘記,沒有對一種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的嚮往,就很難培養起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建議家長對孩子做一些這樣的工作: ● 給孩子講講你們小時候讀書的事情,讓他們對小學生活充滿美好的想像。 ● 說說小學生與幼兒園孩子的不同之處,讓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只知道做游戲、吃點心的小朋友了。 ● 帶孩子一起上街購買學慣用品,讓他們知道上學前所要做的准備。 ● 讓孩子和已經上小學的小朋友交流,獲取更多的有關學校的信息。 ● 適當介紹一下學校的要求,比如准時到校,按時上、下班,見到老師、同學要問好等等,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決不能嚇唬孩子。 第二、培養孩子入學前的良好行為習慣。 對孩子進行入學前的行為習慣培養非常有必要。我們不主張在孩子入學前對他們提前進行小學書本知識的輔導與教學。相信你們一定知道「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的道理,教孩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比直接灌輸知識給孩子更為有效而且久遠。這里給你們兩個小建議,只要你們能堅持下去,相信對培養孩子的學習責任感及提高學習效率會有很大幫助的。 [建議一] 選擇一至兩項活動作為學習任務。比如,讓孩子定時聽故事,定時間看書,堅持每天寫一頁字或畫畫等。在做這些事之前,家長先制定一個計劃安排,每天讓孩子專心、認真地持續學習半小時左右。當然,家長還應對孩子明確一些具體的學習要求,並注意觀察與監督孩子,學習活動結束後,及時與孩子進行交流,對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學習的成果進行評價,比如,讓孩子將以前聽過的故事、看過的內容進行復述,對寫過的字或畫過的畫進行評價,並給予適當的表揚。 [建議二] 培養孩子將自己用過的物品主動整理的好習慣,一年級學生主要學會自己整理書包。這需要你們與孩子一起持之以恆地加以訓練,由一開始的家長主動,孩子被動逐步變成孩子主動整理,最後讓孩子能獨立完成這項工作,養成良好習慣。 第三、培養孩子入學前的良好學習習慣 1. 集中注意力 在一年級新生中注意力不集中表現尤其突出,有的孩子坐不住,總是東扭西晃,有的總愛找前後左右的同學說話,更多的孩子表現為:手裡總有東西玩,一支鉛筆、一塊橡皮他們都會玩得津津有味。有時,老師把他的鉛筆、橡皮沒收了,桌面上沒有了東西,他就用兩只手在一起扣著玩。我班有位學生毫不誇張地說一節課最多能坐5分鍾,我剛剛提醒他做端正聽講,轉過身,他又開始在下面玩。他看到別的小朋友回答問題得到獎勵也很羨慕,也想要,但我問他為什麼不認真聽講,還要玩呢?他回答說不知道。其實就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難以根據自己的意志去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們現在就可以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我們可以搞一些活動,比
Ⅳ 幼兒園家庭教育知識講座
家庭文化及成員的職業、經濟條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觀念、家庭成員和幼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家長對幼兒的具體指導、教養方式...家長參與到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幼兒園對教育資源的積極利用,是幼兒園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積極貢獻者也是為幼兒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首先,我們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等多渠道的宣傳,讓家長認清自身的教育功用,認識到自己本身對於幼兒來說就是一大教育資源,...
Ⅳ 幼兒園家庭教育特色和亮點
1.首先是引導家長及時參加區的講座內容,家長通過認真的聽講座和對他人宣傳,提高自己和他人對家庭教育的認識。
2.其次是使家長親身感受和體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十一的親子共唱紅歌會」,家長和孩子們共同選歌、排練、演出,這過程中增加了對紅歌的理解,也增進了班級孩子之間、家長之間、家園之間的感情,更增加了孩子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3.還有全園性的雙語比賽、拍球、跳繩比賽等,通過各種比賽,讓家長了解了幼兒園的教育,了解了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性。
4.特色活動家長也積極地參與進來,家長助教是一大亮點,因為我們的家長在各行各業工作,對工作的性質的原因比教師更加的了解,所以,家長請進課堂,請他們給老師和孩子們講講過去等等知識,開闊大家的眼界。
5.再有每月的家庭教育聯系、評價表,都是後勤的老師在家長來園的時候發放和收取,能夠公平、合理、客觀的評價幼兒園工作人員的工作。
6.全園的家委會和伙委會定期地召開會議,討論、和決策幼兒園的一些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Ⅵ 幼兒園上門家教大概要教什麼
家教室主任職責家教室主任職責家教室主任職責家教室主任職責 家教指導,同步發展 一)、全面負責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建立健全家教規章制度,制定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規劃和學期計劃,並負責分階段落實各項指導與服務措施。 二)、開展園家教指導研討活動,提高指導人員的理論水平、服務意識和指導能力。 三)、加強家長學校的管理,指導園家教室人員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類型家長的特點和需求確定指導內容和形式,形成分類指導、分層遞進的工作體系,提高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堅持幼兒園、家庭、社會合力實施的原則,加強與社區以及婦聯等相關部門的聯系,整合優質資源,實現家園、社區大教育格局。 五)、利用家委會、家長會、校園網、家園小報等多種渠道密切家園聯系,宣傳現代兒童觀、教育觀、人才觀和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號召全園家長積極創建學習型家庭,切實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六)、負責幼兒園0—3歲早教基地工作,完善早教基地的指導、服務體系,落實早教服務項目,提高社區家庭受教率,提升指導基地品牌
Ⅶ 如何在家園社區做好幼兒園的宣傳工作
作為一個私立幼兒園,我們需要的是學源,而宣傳又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對於我曾經參加的幼兒園宣傳工作,有以下體會。
加大宣傳力度,塑造良好形象。積極開展社區教育實驗,樹立「服務到家」意識,定期為社區散居家庭提供教育服務上門的幫助,推動學習型家庭的研究與延伸。如:到家中宣傳科學育兒知識,指導家長怎樣為幼兒布置房間等,擴大幼兒園在社區中的影響力,提高全園教師「服務幼兒、服務家長、服務社區」的意識,以爭取家園社區資源的有效利用。
開展形式多樣的家長學校活動。為了幫助幼兒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特點,本學期,將開展形式多樣的家長學校活動。如:請家長參加親子游園,幼兒生日會,召開家長育兒經驗交流會,組織家長參加家庭教育知識競賽等,以更好的實現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的同步。
幼兒園在元旦期間,家園共創新年環境,召開家園同樂會,各班編排文藝節目准備演出。幼兒園在學期結束前舉辦家長半日活動開放,病情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評價。
幼兒園各班教師要充分挖掘、利用社區環境、文化和教育資源,做到有目的、有計劃,並體現在教育課程方案和教師組織的各項活動中。另外可與小學老師、學生產生互動,加強銜接,園內、園外開展大帶小活動,完成研究性任務。
通過以上的努力,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把自己的幼兒園宣傳好。
Ⅷ 希望幼兒園組織哪些方面的家庭教育的活動
我們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方式分為個別指導與集體集體指導兩種方式。個別方式是指幼兒園教師與家長間一對一地聯系與進行工作的方式,這種方式對密切家園聯系,實現家園同步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集體方式是指對家長群體進行工作的方式,如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或家庭專題講座、家教經驗交流、各種家教研討活動、設置家園聯系欄(家教園地)、組織面向家長的開放日以及印發有關家教學習資料等等。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必須將集體方式與個別方式有機的結合交替進行,這樣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以下是我們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的幾種方式: 1 新生家長見面會在幼兒入園前邀請家長來園召開新生家長座談會,安排家長簽到,並注意沒有來園的家長,與他們保持溝通務必保證新生家長的100%到會率。如果家長有制度,也要將會議記錄整理成文讓家長看到。這樣做一方面希望家長和幼兒園在教育理念上取得共識,家長在今後能配合幼兒園的各項措施。另一方面也為了加強家長對幼兒園對教師的信任。 2 定期舉辦家教講座幼兒園邀請在幼兒教育、保育方面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來園給家長講授幼兒發展的基本知識(生理、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3-6歲幼兒的年齡特點等),傳授教育幼兒的經驗(健康與保健、心理問題與治療、行為偏差的原因與治療等)和家園配合的意義作用和途徑。 3 電訪、家訪、家長手冊及園刊、宣傳櫥窗及時的家訪、電訪、每周一次的《家園聯系手冊》都是教師與家長進行個別溝通的好形式,在《手冊》中家長可以通過幼兒自評、教師寄語了解孩子在認知、行為習慣、性格、合群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通過填寫"父母的話"、"幼兒在家情況",希望家長重視幼兒行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鼓勵家長與教師共同探討教育幼兒,使家園形成一致的價值取向。園刊、宣傳櫥窗可以刊登幼兒園活動動態、家庭教育的文章、幼教專家的教育論文、衛生保健知識、教師的育兒心得,家長的育兒經驗、幼兒膳食食譜等信息。 4 設立親子教育熱線由園長、家教組長或有經驗的老師接聽家長電話,傾聽家長的心聲解答家長的提問,與家長交流教育幼兒的經驗,幫助家長解決遇到的困難,舒解家長的困惑和焦慮的心理。教育熱線使個別工作繁忙的家長多了交流的渠道;也使部分比較害羞的家長避免尷尬。 5 家長開放日家長可以來園觀看、參與幼兒的在園活動,參加幼兒園各項大型活動,如:親子趣味運動會等,以此讓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了解自己孩子在群體中的表現,以便客觀的看待孩子,加強與教師的溝通與合作。 6 開發家長資源,拓寬家園互動的渠道我園開設了熱線電話、家園信箱和電子郵箱,便於家長對我們的管理工作、教學工作提出要求。 7 建立幼兒成長檔案,展示孩子的進步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的觀察和關注對幼兒來說是首要條件,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和家長協商共同為幼兒建立了"幼兒成長檔案",採用了不同的方式記錄幼兒成長的軌跡,在成長檔案中記錄了孩子的生長發育,教育的評價,家長和孩子的對話等等,這一工作得到了許多家長資源的大力支持,我們將一起見證幼兒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