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運用激勵機制建立企業文化
單憑激勵機制無法建立任何文化,
簡單推動企業文化的三個步驟:
1.人員形成共識,有共同目標;
2.互相學習,省思成就榮譽感;
3.依據氛圍,以精神上提出激勵;
❷ 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
你好,有效那就必須要針對痛點去設置。
希望可以幫到你。
❸ 企業如何合理建立激勵機制
(一)創建適合企業特點的企業文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機制,成功的企業文化,對於調動職工積極性,激發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起著現實和長遠的作用。
(二)從轉變觀念入手,繼續加強對廣大職工的思想教育,引導職工明確企業引入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和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用人機制的意義,使其自覺做到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利益服從企業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同時,企業還應通過競爭觀念的教育,激勵優勝者勇於開拓創新,迎接新的挑戰,鼓勵失敗者永遠不言放棄,並積極創造條件,為其提供重新奮起的機會,讓競爭的壓力盡快轉化為繼續學習的動力。
(三)制定精確、公開的激勵機制。激勵制度首先體現公平的原則。要在廣泛徵求職工意見的基礎上出台一套大多數職工認可的制度。並將制度公開,讓激勵嚴格按制度執行並長期堅持;其次和考核制度結合起來,這樣能激發職工的競爭意識,使這種外部的推動力量轉化成一種自我努力工作的動力,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最後是在制定製度時要體現科學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細化,企業必須系統地分析、搜集與激勵有關的信息,全面了解職工的需求和工作質量的好壞,不斷根據情況的改變制定出相應的政策。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首先獎懲的數額要適當拉開差距,不搞平均主義;其次,管理者必須以職工的實際能力和工作業績為標准,制定出公平合理的競爭及獎酬分配製度,讓職工覺得獲得的獎勵無論是同自己所做的貢獻相比,同他人相比,還是同企業做出的承諾相比都是公平的,這樣才能使之成為激勵動力而不是阻力。再次,要把握好獎勵時機。獎勵是有生效期限的,拖延時間、錯過最佳時機,獎勵將會失去激發後續工作的潛力。
(五)善於根據不同群體特點選擇適宜的激勵方式。激勵分為正激勵(獎勵性激勵)和負激勵(懲罰性激勵)。由於不同類型的職工群體具有不同的理想興趣和需求特點,從而決定了只有選擇不同的激勵方式或手段才能更為有效。從需求層次看,對於以生理需要為優勢需要的職工群體,激勵的形式應側重於滿足其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並且採取硬性淘汰制等負激勵的方式也常能取得明顯的效果;而對於更加關心自我實現的職工群體,豐富的物質獎勵往往不及為其提供一份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更能激發其工作熱情,如採用負激勵卻很可能會減少他們的成就感和認同感。從職務層次來看,一般情況下,科技人員、管理幹部、文化素質高的職工的精神需要往往比金錢需要更為迫切。而且,他們大多從事具有高度創新需要的腦力勞動,懲罰性激勵則易產生精神壓力和不安定感,不利於其創造性的發揮,甚至會給企業帶來人才外流等負面效應。與之相反,對於越是層次較低、素質相對較差的職工,物質激勵的作用則越為明顯,採用懲罰激勵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越小。所以,企業在制定激勵制度時,切忌「一刀切」,而宜根據不同職工群體的不同特點,確定相應的激勵方式。
(六)採用多種激勵機制綜合運用的方法。企業可以根據本企業實際情況和特點,採用不同的激勵機制。例如:可以用工作激勵,盡量把職工放在他合適的位置上,培養職工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可以運用參與激勵,通過參與形成職工對企業歸屬感、認同感,可以進一步滿足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現在企業里的職代會制度,院務公開等形式就是如此。再有榮譽激勵的方式,在企業中採用的也比較普遍。事實上激勵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是採用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方式綜合運用不同種類的激勵方式,就一定可以激發出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七)善於營造職工激勵的良好環境和氛圍。首先,必須為職工工作掃除客觀上的障礙,創造良好的硬環境。其次,要注意發揮領導者的人格魅力。一是處處身先士卒、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廉潔勤政,必會通過榜樣的作用去影響職工,激發他們的情感;二是領導者的民主作風,對培養職工的歸屬感和主人翁責任感也大有裨益。再次,管理者要善於及時發現、重點培養、大力宣傳,並保護本單位的先進典型,使行為激勵由表及裡、由點到面收到最佳效果。
總之,管理是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無論什麼樣的企業要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因此,企業一定要重視對員工的激勵,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激勵機制,把激勵的手段和目的結合起來,改變思維模式,真正建立起適應企業特色、時代特點和職工需要的開放的激勵體系,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❹ 如何制定企業激勵機制
(一)創建適合企業特點的企業文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機制,成功的企業文化,對於調動職工積極性,激發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起著現實和長遠的作用。
(二)從轉變觀念入手,繼續加強對廣大職工的思想教育,引導職工明確企業引入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和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用人機制的意義,使其自覺做到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利益服從企業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同時,企業還應通過競爭觀念的教育,激勵優勝者勇於開拓創新,迎接新的挑戰,鼓勵失敗者永遠不言放棄,並積極創造條件,為其提供重新奮起的機會,讓競爭的壓力盡快轉化為繼續學習的動力。
(三)制定精確、公開的激勵機制。激勵制度首先體現公平的原則。要在廣泛徵求職工意見的基礎上出台一套大多數職工認可的制度。並將制度公開,讓激勵嚴格按制度執行並長期堅持;其次和考核制度結合起來,這樣能激發職工的競爭意識,使這種外部的推動力量轉化成一種自我努力工作的動力,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最後是在制定製度時要體現科學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細化,企業必須系統地分析、搜集與激勵有關的信息,全面了解職工的需求和工作質量的好壞,不斷根據情況的改變制定出相應的政策。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首先獎懲的數額要適當拉開差距,不搞平均主義;其次,管理者必須以職工的實際能力和工作業績為標准,制定出公平合理的競爭及獎酬分配製度,讓職工覺得獲得的獎勵無論是同自己所做的貢獻相比,同他人相比,還是同企業做出的承諾相比都是公平的,這樣才能使之成為激勵動力而不是阻力。再次,要把握好獎勵時機。獎勵是有生效期限的,拖延時間、錯過最佳時機,獎勵將會失去激發後續工作的潛力。
(五)善於根據不同群體特點選擇適宜的激勵方式。激勵分為正激勵(獎勵性激勵)和負激勵(懲罰性激勵)。由於不同類型的職工群體具有不同的理想興趣和需求特點,從而決定了只有選擇不同的激勵方式或手段才能更為有效。從需求層次看,對於以生理需要為優勢需要的職工群體,激勵的形式應側重於滿足其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並且採取硬性淘汰制等負激勵的方式也常能取得明顯的效果;而對於更加關心自我實現的職工群體,豐富的物質獎勵往往不及為其提供一份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更能激發其工作熱情,如採用負激勵卻很可能會減少他們的成就感和認同感。從職務層次來看,一般情況下,科技人員、管理幹部、文化素質高的職工的精神需要往往比金錢需要更為迫切。而且,他們大多從事具有高度創新需要的腦力勞動,懲罰性激勵則易產生精神壓力和不安定感,不利於其創造性的發揮,甚至會給企業帶來人才外流等負面效應。與之相反,對於越是層次較低、素質相對較差的職工,物質激勵的作用則越為明顯,採用懲罰激勵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越小。所以,企業在制定激勵制度時,切忌「一刀切」,而宜根據不同職工群體的不同特點,確定相應的激勵方式。
(六)採用多種激勵機制綜合運用的方法。企業可以根據本企業實際情況和特點,採用不同的激勵機制。例如:可以用工作激勵,盡量把職工放在他合適的位置上,培養職工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可以運用參與激勵,通過參與形成職工對企業歸屬感、認同感,可以進一步滿足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現在企業里的職代會制度,院務公開等形式就是如此。再有榮譽激勵的方式,在企業中採用的也比較普遍。事實上激勵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是採用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方式綜合運用不同種類的激勵方式,就一定可以激發出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七)善於營造職工激勵的良好環境和氛圍。首先,必須為職工工作掃除客觀上的障礙,創造良好的硬環境。其次,要注意發揮領導者的人格魅力。一是處處身先士卒、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廉潔勤政,必會通過榜樣的作用去影響職工,激發他們的情感;二是領導者的民主作風,對培養職工的歸屬感和主人翁責任感也大有裨益。再次,管理者要善於及時發現、重點培養、大力宣傳,並保護本單位的先進典型,使行為激勵由表及裡、由點到面收到最佳效果。
總之,管理是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無論什麼樣的企業要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因此,企業一定要重視對員工的激勵,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激勵機制,把激勵的手段和目的結合起來,改變思維模式,真正建立起適應企業特色、時代特點和職工需要的開放的激勵體系,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❺ 如何設定企業的激勵機制
1.物質激勵。
物質激勵主要通過物質刺激的手段,鼓勵員工工作,其主要形式包括工資、獎金、津貼等。研究表明,中小企業在物質激勵手段上缺乏系統性和多樣性,在報酬形式上,多採用底薪+獎金的「萬能」報酬方式,年薪、股票期權、利潤分成等物質激勵方式應用較少。實踐證明,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基本的條件,是直接影響員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因素,薪酬分配的合理、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員工的積極性。
2.目標激勵。
組織目標是通過各個群體以及個體的共同努力來實現的,目標具有引發、導向、激勵的作用,企業管理者可以通過將組織的總目標按階段分解成若乾子目標,以此達到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的目的。但是,運用目標激勵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目標設置的合理、可行,與員工個體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難度要適當;內容具體明確,有定量要求;應既有近期的階段性目標又有遠期的總體目標,使員工感到工作的階段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等等。
3.信任激勵。
信任能喚起人們最寶貴、最有價值的忠誠度和創新動力。而信息激勵則是激勵主體用自己的信任、鼓勵、尊重、支持等情感對激勵對象進行激勵的一種模式,是最持久、最「廉價」和最深刻的激勵方式之一。實踐證明,管理者一個期待的目光,一句信任的話語,一次真誠的幫助,都能使員工自信起來,走上成功的道路。員工能否勤奮努力、堅持不懈地工作,與管理者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關系。管理者只有信任每位員工,幫助員工樹立自信心,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員工的績效水平。
4.情感激勵。
情感是影響人們行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各種情感訴求。情感激勵是通過建立一種人與人之間和諧良好的感情關系,來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方式。因此,企業領導者要及時了解並主動關心員工的需求以建立起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際關系、工作關系,從而營造出一種相互信任、相互關心及支持、團結融洽的工作氛圍,使被管理者處處感到自己得到了重視和尊重,以增強員工對本企業的歸屬感。
5.行為激勵。
情感常常會受到他人行為的支配,進而使自己的行為受到影響。研究表明,樹立企業員工榜樣有利於企業形象的提升,如通過宣傳優秀或模範員工的行為,能激發其他員工的情緒,引發員工的「內省」與共鳴,從而起到強烈的示範作用,引導其他員工的行為。
6.獎罰激勵。
獎罰激勵是企業管理活動中一種常用的激勵方法,在中小企業中常被運動。比如表揚、贊賞、晉級和批評、處分、開除等都分別是獎勵和懲罰的一些常見形式。研究表明,贊賞是一種由外在動力轉化為內在動力的較好的形式,不受時間、地點、環境的限制,管理者給員工的一個極小的贊許,都會激勵員工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工作。實踐證明,獎罰措施應用得當,將會發揮較大的激勵效應;但是一旦應用不恰當,就會引起員工的不滿和怨恨,以及行為上的消極對抗。
7.競爭激勵。
競爭在企業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競爭激勵則是企業管理者鼓勵進步、鞭策平庸、淘汰落後的關鍵環節。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麥克里蘭提出人不僅具有權利需要、關系需要還有成就需要。在中小企業中,不乏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對勝任和成功有強烈的要求意識,管理者合理的運用競爭激勵機制,讓具有成就需要的人,全身心投入工作,並在競爭中獲得成就感,將有利於企業的創新和興旺發展。
8.危機激勵。
隨著競爭的日益激勵,中小企業面臨的環境更加多變。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適時地向員工灌輸危機意識,讓員工意識到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以及由此可能對員工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此有效的激勵員工自發地努力工作。
❻ 激勵機制概念的提出
所謂激勵,就是組織通過設計適當的外部獎酬形式和工作環境,以一定的行為規范和懲罰性措施,藉助信息溝通,來激發、引導、保持和歸化組織成員的行為,以有效的實現組織及其成員個人目標的系統活動。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 激勵的出發點是滿足組織成員的各種需要,即通過系統的設計適當的外部獎酬形式和工作環境,來滿足企業員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內在性需要。
2) 科學的激勵工作需要獎勵和懲罰並舉,既要對員工表現出來的符合企業期望的行為進行獎勵,又要對不符合員工期望的行為進行懲罰。
3) 激勵貫穿於企業員工工作的全過程,包括對員工個人需要的了解、個性的把握、行為過程的控制和行為結果的評價等。因此,激勵工作需要耐心。赫茲伯格說,如何激勵員工:鍥而不舍。
4)信息溝通貫穿於激勵工作的始末,從對激勵制度的宣傳、企業員工個人的了解,到對員工行為過程的控制和對員工行為結果的評價等,都依賴於一定的信息溝通。企業組織中信息溝通是否通暢,是否及時、准確、全面,直接影響著激勵制度的運用效果和激勵工作的成本。
5) 激勵的最終目的是在實現組織預期目標的同時,也能讓組織成員實現其個人目標,即達到組織目標和員工個人目標在客觀上的統一。
激勵的基本原則
1、目標結合原則
在激勵機制中,設置目標是一個關鍵環節。目標設置必須同時體現組織目標和員工需要的要求。
2、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物質激勵是基礎,精神激勵是根本。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以精神激勵為主。
3、引導性原則
外激勵措施只有轉化為被激勵者的自覺意願,才能取得激勵效果。因此,引導性原則是激勵過程的內在要求。
4、合理性原則
激勵的合理性原則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激勵的措施要適度。要根據所實現目標本身的價值大小確定適當的激勵量;其二,獎懲要公平。
5、明確性原則
激勵的明確性原則包括三層含義:其一,明確。激勵的目的是需要做什麼和必須怎麼做;其二,公開。特別是分配獎金等大量員工關注的問題時,更為重要。其三,直觀。實施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時都需要直觀地表達它們的指標,總結和授予獎勵和懲罰的方式。直觀性與激勵影響的心理效應成正比。
6、時效性原則
要把握激勵的時機,「雪中送炭」和「雨後送傘」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激勵越及時,越有利於將人們的激情推向高潮,使其創造力連續有效地發揮出來。
7、正激勵與負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正激勵就是對員工的符合組織目標的期望行為進行獎勵。所謂負激勵就是對員工違背組織目的的非期望行為進行懲罰。正負激勵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僅作用於當事人,而且會間接地影響周圍其他人。
8、按需激勵原則
激勵的起點是滿足員工的需要,但員工的需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並且只有滿足最迫切需要(主導需要)的措施,其效價才高,其激勵強度才大。因此,領導者必須深入地進行調查研究,不斷了解員工需要層次和需要結構的變化趨勢,有針對性地採取激勵措施,才能收到實效。
激勵的作用
對一個企業來說,科學的激勵制度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吸引優秀的人才到企業來
在發達國家的許多企業中,特別是那些競爭力強、實力雄厚的企業,通過各種優惠政策、豐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晉升途徑來吸引企業需要的人才。
2、開發員工的潛在能力,促進在職員工充分的發揮其才能和智慧
美國哈佛大學的威廉·詹姆斯(W·James)教授在對員工激勵的研究中發現,按時計酬的分配製度僅能讓員工發揮20%~30%的能力,如果收到充分激勵的話,員工的能力可以發揮出80%~90%,兩種情況之間60%的差距就是有效激勵的結果。管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員工的工作績效時員工能力和受激勵程度的函數,即績效=F(能力*激勵)。如果把激勵制度對員工創造性、革新精神和主動提高自身素質的意願的影響考慮進去的話,激勵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就更大了。
3、留住優秀人才
德魯克(P.Druker)認為,每一個組織都需要三個方面的績效:直接的成果、價值的實現和未來的人力發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績效,組織註定非垮不可。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須在這三個方面均有貢獻。在三方面的貢獻中,對「未來的人力發展」的貢獻就是來自激勵工作。
4、造就良性的競爭環境
科學的激勵制度保含有一種競爭精神,它的運行能夠創造出一種良性的競爭環境,進而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在具有競爭性的環境中,組織成員就會收到環境的壓力,這種壓力將轉變為員工努力工作的動力。正如麥格雷戈(Douglas M·Mc Gregor)所說:「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競爭,才是激勵的主要來源之一。」在這里,員工工作的動力和積極性成了激勵工作的間接結果。
激勵的類型
不同的激勵類型對行為過程會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所以激勵類型的選擇是做好激勵工作的一項先決條件。
(1)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
雖然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它們的作用對象卻是不同的。前者作用於人的生理方面,是對人物質需要的滿足,後者作用於人的心理方面,是對人精神需要的滿足。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與情感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比如期望得到愛、得到尊重、得到認可、得到贊美、得到理解等。
(2)正激勵與負激勵
所謂正激勵就是當一個人的行為符合組織的需要時,通過獎賞的方式來鼓勵這種行為,以達到持續和發揚這種行為的目的。所謂負激勵就是當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組織的需要時,通過制裁的方式來抑制這種行為,以達到減少或消除這種行為的目的。
正激勵與負激勵作為激勵的兩種不同類型,目的都是要對人的行為進行強化,不同之處在於二者的取向相反。正激勵起正強化的作用,是對行為的肯定;負激勵起負強化的作用,是對行為的否定。
(3)內激勵與外激勵
所謂內激勵是指由內酬引發的、源自於工作人員內心的激勵;所謂外激勵是指由外酬引發的、與工作任務本身無直接關系的激勵。
——內酬是指工作任務本身的刺激,即在工作進行過程中所獲得的滿足感,它與工作任務是同步的。追求成長、鍛煉自己、獲得認可、自我實現、樂在其中等內酬所引發的內激勵,會產生一種持久性的作用。
——外酬是指工作任務完成之後或在工作場所以外所獲得的滿足感,它與工作任務不是同步的。如果一項又臟又累、誰都不願乾的工作有一個人幹了,那可能是因為完成這項任務,將會得到一定的外酬——獎金及其它額外補貼,一旦外酬消失,他的積極性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由外酬引發的外激勵是難以持久的。
激勵的過程
激勵的目標是使組織中的成員充分發揮出其潛在的能力。激勵是「需要→行為→滿意」的一個連鎖過程。一般情況,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激勵的過程。
一個人從有需要直到產生動機這是一個「心理過程」(圖中以虛線框表示),比如當一個下屬做了一件自認為十分漂亮的事情後,他渴望得到上司或同事的贊賞、認可和肯定,這就是他渴望被上司激勵的心理「動機」。這時,如果上司及時而得體地用表揚「激勵」了他,他在今後的工作會更賣力,甚至做得更好,這就使他產生了努力工作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肯定會導致好的「結果」,最後達到下屬和上司都「滿意」的成效。
激勵的機制
激勵機制就是在激勵中起關鍵性作用的一些因素,由時機、頻率、程度、方向等因素組成。它的功能集中表現在對激勵的效果有直接和顯著的影響,所以認識和了解激勵的機制,對搞好激勵工作是大有益處的。
(1)激勵時機
激勵時機是激勵機制的一個重要因素。激勵在不同時間進行,其作用與效果是有很大差別的。打個比喻,廚師炒菜時,不同的時間放入味料,菜的味道和質量是不一樣的。超前激勵可能會使下屬感到無足輕重;遲到的激勵可能會讓下屬覺得畫蛇添足,失去了激勵應有的意義。
激勵如同發酵劑,何時該用、何時不該用,都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根據時間上快慢的差異,激勵時機可分為及時激勵與延時激勵;根據時間間隔是否規律,激勵時機可分為規則激勵與不規則激勵;根據工作的周期,激勵時機又可分為期前激勵、期中激勵和期末激勵。激勵時機既然存在多種形式,就不能機械地強調一種而忽視其他,而應該根據多種客觀條件,進行靈活的選擇,更多的時候還要加以綜合的運用。
(2)激勵頻率
所謂激勵頻率是指在一定時間里進行激勵的次數,它一般是以一個工作周期為時間單位的。激勵頻率的高低是由一個工作周期里激勵次數的多少所決定的,激勵頻率與激勵效果之間並不完全是簡單的正相關關系。
激勵頻率的選擇受多種客觀因素的制約,這些客觀因素包括工作的內容和性質、任務目標的明確程度、激勵對象的素質情況、勞動條件和人事環境等等。一般來說有下列幾種情形:
——對於工作復雜性強,比較難以完成的任務,激勵頻率應當高,對於工作比較簡單、容易完成的任務,激勵頻率就應該低。
——對於任務目標不明確、較長時期才可見成果的工作,激勵頻率應該低;對於任務目標明確、短期可見成果的工作,激勵頻率應該高。
——對於各方面素質較差的工作人員,激勵頻率應該高,對於各方面素質較好的工作人員,激勵頻率應該低。
——在工作條件和環境較差的部門,激勵頻率應該高;在工作條件和環境較好的部門,激勵頻率應該低。
當然,上述幾種情況,並不是絕對的劃分,通常情況下應該有機地聯系起來,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的確定恰當的激勵頻率。
(3)激勵程度
所謂激勵程度是指激勵量的大小,即獎賞或懲罰標準的高低。它是激勵機制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激勵效果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能否恰當地掌握激勵程度,直接影響激勵作用的發揮。超量激勵和欠量激勵不但起不到激勵的真正作用,有時甚至還會起反作用。比如,過分優厚的獎賞,會使人感到得來全不費功夫,喪失了發揮潛力的積極性;過分苛刻的懲罰,可能會導致人的摔破罐心理,挫傷下屬改善工作的信心;過於吝嗇的獎賞,會使人感到得不償失,多干不如少干;過於輕微的懲罰,可能導致人的無所謂心理,不但不改掉毛病,反而會變本加厲。
所以從量上把握激勵,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激勵程度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激勵程度並不是越高越好,超出了這一限度,就無激勵作用可言了,正所謂「過猶不及」。
(4)激勵方向
所謂激勵方向是指激勵的針對性,即針對什麼樣的內容來實施激勵,它對激勵效果也有顯著影響。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有力地表明,激勵方向的選擇與激勵作用的發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當某一層次的優勢需要基本上得到滿足時,應該調整激勵方向,將其轉移到滿足更高層次的優先需要,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達到激勵的目的。比如對一個具有強烈自我表現慾望的員工來說,如果要對他所取得的成績予以獎勵,獎給他獎金和實物不如為他創造一次能充分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使他從中得到更大的鼓勵。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激勵方向的選擇是以優先需要的發現為其前提條件的,所以及時發現下屬的優先需要是經理人實施正確激勵的關鍵。
幾個有影響的激勵理論
激勵理論的基本思路,是針對人的需要來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以激發動機、鼓勵行為、形成動力。因為人的工作績效不僅取決於能力,還取決於受激勵的程度,通常用數學公式表示:工作績效=f(能力×激勵)。因此,行為科學中的激勵理論和人的需要理論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著名心理學學家馬斯洛把人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並認為人的需要有輕重層次之分,在特定時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得到滿足,那麼滿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滿足其他需要更迫切,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屬於低級的需要得到滿足,才能產生更高一級的需要。
當一種需要得到滿足後,另一種更高層次的需要就會占據主導地位。從激勵的角度看,沒有一種需要會得到完全滿足,但只要其得到部分的滿足,個體就會轉向追求其他方面的需要了。按照馬斯洛的觀點,如果希望激勵某人,就必須了解此人目前所處的需要層次,然後著重滿足這一層次或在此層次之上的需要。比如一個飢腸碌碌的人,他更渴望你給他幾個饅頭或麵包,而不是你贊賞他如何長得英俊瀟灑或出類拔萃。
(2)雙因素理論
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是美國的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來的,又稱雙因素理論,雙因素理論是他最主要的成就。
20世紀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們在美國匹茲堡地區對二百名工程師、會計師進行了調查訪問。結果他發現,使職工感到滿意的都是屬於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使職工感到不滿的,都是屬於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勵因素,後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系、物質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當這些因素惡化到人們認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時,就會產生對工作的不滿意。但是,當人們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只是消除了不滿意,並不會導致積極的態度,這就形成了某種既不是滿意、又不是不滿意的中性狀態。
——那些能帶來積極態度、滿意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勵因素」,這是那些能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賞識、挑戰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產生更大的激勵。從這個意義出發,赫茨伯格認為傳統的激勵假設,如工資刺激、人際關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等,都不會產生更大的激勵;它們能消除不滿意,防止產生問題,但這些傳統的「激勵因素」即使達到最佳程度,也不會產生更大的激勵。
根據赫茨伯格的研究發現,經理人應該認識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過它一旦使不滿意中和以後,就不能產生更積極的效果。只有「激勵因素」才能使人們有更好的工作成績。
雙因素理論告訴我們,滿足各種需要所引起的激勵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樣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必要的,沒有它會導致不滿,但是即使獲得滿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調動人的積極性,不僅要注意物質利益和工作條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使用、個人成長與能力提升等,注意對人進行精神鼓勵,給予表揚和認可,注意給人以成長、發展、晉升的機會。隨著人們物質「小康」問題的解決,人們對精神「小康」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3)期望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於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論。該理論認為,激發的力量來自效價與期望值的乘積,即:激勵的效用=期望值×效價。
就是說,推動人們去實現目標的力量,是兩個變數的乘積,如果其中有一個變數為零,激勵的效用就等於零。效價是企業和團隊的目標達到後,對個人有什麼好處或價值,及其價值大小的主觀估計。期望值是達到企業目標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企業目標達到後兌現個人要求可能性大小的主觀估計。這兩種估計在實踐過程中會不斷修正和變化,發生所謂「感情調整」。比如,我認為我有能力完成這項任務,完成任務後我估計老闆肯定會兌現他給我晉升工資的諾言,而增加工資正是我的最大期望,所以,我工作的積極性肯定很高;反之,任何一個變數的變化,就會影響到工作的積極性。管理者的任務就是要使這種調整有利於達到最大的激發力量。因此,期望理論是過程型激勵理論。
❼ 激勵機制的概念
定義:激勵機制」是在組織系統中,激勵主體系統運用多種激勵手段並使之規范化和相對固定化,而與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構、方式、關系及演變規律的總和。激勵機制是企業將遠大理想轉化為具體事實的連接手段。
內容:包括精神激勵、薪酬激勵、榮譽激勵、工作激勵。
作用性質:激勵機制一旦形成,它就會內在的作用於組織系統本身,使組織機能處於一定的狀態,並進一步影響著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激勵機制對組織的作用具有兩種性質,即助長性和致弱性,也就是說,激勵機制對組織具有助長作用和致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