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陝北宣傳畫

陝北宣傳畫

發布時間:2021-08-08 02:46:29

⑴ 方誌敏的作品名錄

方誌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陽縣人。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與領導弋橫起義,創建贛東北蘇區,領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稱之為「方誌敏式」的根據地。
1934年11月初,方誌敏奉命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任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至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艱苦奮戰兩月余,被7倍於己的敵軍圍困。他帶領先頭部隊奮戰脫險,但為接應後續部隊,復入重圍,終因寡不敵眾,於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隴首村被俘。被捕那天,兩個國民黨士兵搜遍方誌敏全身,除了一塊懷表和一支鋼筆,沒有一文錢。誠如方誌敏所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他正氣凜然,堅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窩英勇就義,時年36歲。

1899年
8月21日(清光緒二十五年七月十六)誕生於江西省弋陽縣漆工鎮湖塘村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

1896年 7歲
入私塾讀書。

1911年 12歲
輟學輔助家庭務農,童年在家鄉度過。

1916年
秋,在鄉親們的幫助下考入弋陽縣立高等小學學習。在校組織進步團體「九區青年社」。

1919年
夏,與邵式平等發動組織弋陽縣立高等小學學生開展反帝愛國斗爭。
秋,考入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預科班。

1920年
升入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應用機械科學習。為該校學生自治會負責人。
給《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主編邵力子寫信,對該刊發表的一篇題為《捉賊》的小說,談了自己的看法:「小偷是不是算頂壞的?觸目皆是的軍閥、政客、資本家、地主,哪一個不是操戈矛的大竊?為什麼大竊逍遙自在,受人禮敬,而小偷卻在此地被吊起來敲?」受到邵力子的賞識。
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發表第一首散文詩《哭聲》。

1921年
春,因領導該校學生反對腐敗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開除。
不久,加入江西「改造社」,為《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
秋,考入教會學校九江南偉烈大學(同文書院)。

1922年
春,參加「非基督教大同盟」。
7月,由九江赴上海,住在邵力子家,任《民國日報》校對,並在上海大學旁聽。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寫作白話小說《謀事》,在《覺悟》副刊發表。方誌敏在上海逗留的時間雖短,但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轉折。在上海他找到了黨組織和中共領導機關,並結識了陳獨秀、瞿秋白、惲代英、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領導人。
8月,根據組織決定,方誌敏離開上海,返回南昌創辦「文化書社」,創建江西地方團組織設立活動據點。出版《青年聲》周報,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從此,走上了無產階級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1923年
年初,與趙醒依等人創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南昌地方組織、江西「民權運動大同盟」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白話小說《謀事》與魯迅、郁達夫、葉聖陶等著名作家作品一起入選上海小說研究所編印的小說《年鑒》。

1924年
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
「五卅」運動時期,參加「滬案交涉江西後援會」的工作,深入偏遠地區,開展宣傳鼓動工作。
7月,當選為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執行委員兼農民部部長。
回弋陽創建中共漆工鎮小組,組織「弋陽青年社」,出版《寸鐵》旬刊,建立農民協會,領導農民運動。

1926年
5月,出席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
12月,任江西省農民協會籌備處秘書長。

1927年
2月,當選為江西省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兼秘書長,領導全省農民運動進入全盛階段,農協會員發展至80餘萬。
3月「贛州慘案」後,赴武漢向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請願,並出席中共中央農委擴大會議,當選為「中華全國農民協會臨時委員會」執行委員,旋與劉一峰等8人以國民黨中央特派員身份回贛代行省黨部職權,並在南昌創辦了江西農民運動訓練班,組織了農民自衛武裝。
6月5日,被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禮送」出境,旋化名李祥松,赴贛西巡視黨的工作和農民運動。
8月,「南昌起義」後,返回弋陽發動秋收暴動,先後任中共弋陽區委書記、中共橫峰區委書記。
11月至1928年2月,與黃道等人組織領導了弋橫暴動,時任中共弋陽、橫峰、貴溪、鉛山、上饒五縣工作委員會書記兼暴動總指揮,暴動失利後率部轉入磨盤山區堅持斗爭。

1928年
4月,任中共弋陽縣委書記,並創建工農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師第十四團一營一連,領導建立了弋陽、橫峰縣蘇維埃政府,任弋陽縣蘇維埃政府主席。
6月,主持召開弋、橫兩縣縣委聯席會議,批判了埋槍逃跑的錯誤主張,確定了反「圍剿」斗爭的基本戰略。
會後,赴貴溪、波陽、萬年、德興、湖口等縣,發展黨組織,建立革命武裝,組織農民暴動。

1929年
任中共信江特委書記兼中共貴溪縣委書記、信江特區蘇維埃政府主席,領導建立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

1930年
任信江蘇維埃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率獨立團在贛東北、閩北一帶開辟根據地。先後領導了貴溪、萬年等縣的農民暴動,多次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局部性「圍剿」。
7月,領導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
8月,當選為贛東北特區革命委員會主席。
9月,當選為贛東北行委執行委員,隨紅十軍轉戰贛東北。

1931年
3月,當選為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兼文化委員會主席。
3月下旬,任紅十軍政委後當選為贛東北特委常委,率部轉戰貴溪、余江及閩北地區,在閩北連打11仗,連戰皆捷。
9月,被選為中共贛東北省委常委。
11月,在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同年當選為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兼財政部長。

1932年
9月,再任紅十軍政委,率部二進閩北,先後攻佔赤石、星村兩鎮和浦城等地。
12月,任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

1933年
1月,紅十軍改編為紅十一軍,兼任政委,並組建新紅十軍。
3月,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榮譽勛章。
12月,任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閩浙贛軍區司令員。

1934年
1月,在中共臨時中央局召開的六屆五中全會上增補為中央委員,並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再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
11月,紅十軍團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離開贛東北向皖南進軍,時任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軍政委員會主席,統一領導閩浙皖贛邊黨的組織和革命武裝。

1935年
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縣懷玉山區被俘,囚於南昌國民黨駐贛綏靖公署軍法處看守所,嚴辭拒絕了國民黨的勸降,實踐了自己「努力到死,奮斗到死」的誓言。在獄中,著有《可愛的中國》、《獄中記實》、《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等約30萬字的文稿。
8月6日,被秘密殺害於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窩。

1960年,在江西省南昌市郊梅嶺修建方誌敏烈士墓,毛澤東親筆題詞。
1977年8月6日,隆重舉行「方誌敏烈士遺骨安葬儀式」。
1985年,著作結集編為《方誌敏文集》出版發行。
1999年8月20日,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方誌敏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
幾十年來,方誌敏這個光輝的名字為一代代革命者所敬仰。他在土地革命時期曾是模範根據地的創建者,犧牲前在囚室中寫下的動人篇章《清貧》、《可愛的中國》等更教育了無數後人。直到今天,他的高風亮節仍然是每個共產黨員、每個幹部都應該學習的榜樣

⑵ 青歌賽劉妍

劉妍 - 演員,模特 編輯詞條
陝北民歌新秀劉妍,84陝西安塞人,共青團中央十七大代表,陝西省僑商聯合會副會長,陝西省旅遊形象推廣大使,安塞縣民間藝術培訓中心職員。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的節目錄制,並出訪紐西蘭等國宣傳陝北民歌。2014年2月參加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錄制,一舉拿下2014年第一周周冠軍,沖刺第一月月冠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劉妍
別名
妍妍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陝西·安塞
出生日期
3月6日

職業
歌手、演員
畢業院校
中央音樂學院
經紀公司
陝豪文投
代表作品
愛飛揚、陝北女娃娃等等。
主要成就
原創歌曲《愛飛揚》
配偶
薛雄楓
目錄
1基本資料
2中山電視台主持人劉妍
3學生劉妍
折疊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生日:6月3日

星座:太陽雙子 月亮天平

血型:A

畢業院系:上海大學新聞專業 星路歷程 劉妍,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中學老師,父親是物資局的工會主席。從小就愛好文藝的她,在五歲時開始學習鋼琴,每周在爸爸的陪同下去上課。當別的小孩子都在玩耍的時候,她也想去玩,可是爸爸告訴她,做事情就要一心一意,三心二意是做不好事情的。於是,養成了她做事認真甚至追求完美的個性。

獲獎經歷 *2010北京國際車展HANMAC手機杯模特大賽「網路關注獎」

*新絲路模特大賽賽區最具活力獎

*新浪車模大賽最甜美車模獎

*CCTV-3<<挑戰主持人>>亞軍

*中國小姐風采大賽賽區冠軍及最具才智獎

*鳳凰衛視中華小姐大賽入闈全國50名,赴馬來西亞參加總決

*光線傳媒明星音樂學院考試全國40強 影視作品 *在韓雪主演的《愛情占線》中 飾演 秘書 凱露

*央視一套播出,陳小春與俄羅斯巨星聯合主演《獵人筆記之謎》中擔當中方女二號,飾演 國際刑警 陳芸芸

*參演 吳宇森導演 舒淇 吳彥祖主演的 電影《天堂口》

拍攝廣告 *與周傑倫 曾愷玹合拍 美特斯邦威

*拍攝運動品牌Adidass廣告

*拍攝營養品廣告 活力氨基酸

*拍攝 金福豬 廣告宣傳片

*拍攝電信宣傳片

*拍攝綠力98手機廣告

模特經歷 *大型車展經歷:

2008北京國際車展 雷諾 車模

2009上海國際車展 奧迪 車模

2010北京國際車展 賓士 車模

2011上海國際車展 阿斯頓-馬丁 車模

接受過的訪問 新浪網 專訪

京密網 專訪北京電視台 專訪 平面拍攝 服飾"四月天"宣傳畫

滿意請採納謝謝

⑶ 革命歷史畫

革命歷史畫泛指革命題材的歷史畫,是圍繞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這一階段無產階級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過程中所發生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和重大革命事件中的人物形象而創作的作品。革命歷史畫屬於歷史畫范疇,既有對真實革命事件的真實描繪,又存在著在真實社會現象和革命事件的基礎上,為服務於革命宣傳和教育而進行的藝術化再創作。革命歷史畫是作者帶著對革命的忠貞和信念,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形式來藝術的表現革命的歷史,是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一九二六年,毛澤東在廣州舉辦第六期農民運動講習所時,就正式開設了「革命畫」課程。以此要把革命的美術與一切為剝削階級服務的舊美術劃清界線,指明美術要服從服務於無產階級革命斗爭,要在美術工作中貫徹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當時興盛的革命畫創作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表現革命年代的艱苦歲月和豐功偉績,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歷史教育以及重新反思歷史。 黨和政府非常關注歷史題材繪畫尤其是革命歷史畫的創作。許多畫家都積極投入到圖繪革命歷史的工作中去。1950年1月17日,南京率先成立了革命歷史畫創作委員會。5月,中央美院完成了文化部下達的繪製革命歷史畫的任務。 五六十年代,文化部、中國革命博物館先後組織畫家進行了兩次革命歷史畫創作。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周年紀念美術展覽和第三屆全國美展中也產生了很多重要的作品。如徐悲鴻的《人民慰問紅軍》、馮法祀的《越過甲金山》、羅工柳的《地道戰》、高虹的《毛主席在陝北》、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王盛烈的《八女投江》、羅工柳的《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上》、詹建俊的《毛澤東同志在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侯一民的《劉少奇同志和安源礦工》、靳尚誼的《毛澤東在十二月會議上》、鮑加和張法根的《淮海大捷》等都是其間創作的革命歷史畫代表作品。
革命歷史畫是時代的產物,在回顧革命歷史、激發群眾革命鬥志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又是中國美術發展史的一個組成部分,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和精神財富。

⑷ 誰都知道陝北是歷史上的兵家紛爭之

陝北,古時稱關中,其地域遼闊,地形險要,盛產戰馬和猛士,是建國稱霸的絕佳場所。古代很多王朝都是在這里繼續壯大然後一統天下。比如周朝、秦朝、漢朝、隋朝、唐朝等,所以關中又是兵家必爭之地。

⑸ 《石魯》像是哪位畫家畫的

石魯,自幼愛好美術,1934年夏入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1937年秋任小學教師,組織學生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翌年初借讀於華西協和大學文學院歷史社會學系。1939年1月入陝西三原安吳堡青訓班,6月到第二戰區民族革命大學前鋒劇團任戲劇宣傳股長。翌年初赴延安入陝北公學,9月調西北文藝工作團,任美術組長。1944年調陝甘寧邊區文協美術工作委員會任創作員。1948年延安收復後到群眾日報社主編《群眾畫報》,後調延安大學文藝系美術班任班主任。石魯在延安時期的創作以版畫為主,兼搞年畫、連環畫、新洋片等。

⑹ 怎樣判斷當代畫家的升值潛力

為了使廣大收藏者和投資者能真正收藏到有藝術價值、有升值潛力的當代中青年畫家的精品佳作,筆者最近對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榮寶、中貿聖佳、上海敬華、浙江浩瀚六大拍賣公司近五年來當代中青年畫家的市場表現進行分析,同時對近五年來每年舉行的大型畫展中表現突出的中青年畫家進行追蹤,大體上對有收藏價值的當代中青年畫家有了一個比較明晰的了解。雖然目前全國中青年畫家號稱有幾十萬人,但據不完全統計,其中美院正副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省級畫院正副院長,或擁有中國美協會員稱號的當代中青年畫家不過區區2萬餘人。而目前真正能夠在大中型書畫拍賣會上頻頻露面,拍出比較理想價位的中青年畫家則不超過200餘人,約占其中的1%,這些人既有成熟的筆墨風格,又有獨到的藝術靈感和創作激情,應當是廣大書畫收藏者和投資者今後追逐和鎖定的對象。這些中青年畫家按照所在的地域,大約可分為新京津派、新海派、新長安派、新金陵派、新浙派和新嶺南派六大主流畫派。下面筆者把這六大畫派及其他地域不成流派但比較優秀的中青年畫家進行簡要介紹,以饗讀者。只因是一家之言,切勿挑簾問罪。 新京津畫派:北京是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畫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三大書畫研究、創作中心的所在地,書畫出版、交流、展覽平台眾多,各類畫廊和書畫拍賣公司星羅棋布,聚集了全國人數最多的當代有實力的中青年畫家,如張道興、張仁芝、楊延文、韓美林、賈浩義、張立辰、郭怡、史國良、石齊、崔如琢、王迎春、賈又福、李延聲、劉大為、龔文楨、李行簡、謝志高、龍瑞、王鏞、聶鷗、唐勇力、馮遠、王明明、田黎明、陳平、趙衛、李小可、袁武、張廣、李愛國、南海岩等。天津依託天津美術學院,也出了不少卓越的書畫人才,如范曾、何家英、杜滋齡、霍春陽、白庚延、王美芳、李孝萱、劉泉義和賈廣健等。新京津畫派中青年畫家雖然人數眾多,人才濟濟,但筆者建議收藏者特別重視或看好楊延文、賈又福、馮遠、王明明、田黎明、龍瑞、陳平、王鏞、范曾、何家英這10位畫家的今後市場表現。 楊延文中國美協理事、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長於融合中西語言,畫風不拘一格,重視意境追求,令人耳目一新。其四尺整張《金秋圖》早在1989年在香港就被拍至 32萬港元,其後作品一直走俏海內外市場,近兩年已有多幅作品突破百萬元大關。 賈又福中國美協理事、中央美院教授。師承李可染,喜以積墨法刻畫山石肌理,追求視覺張力和精神意義,是新時期北方山水畫的突出代表之一。 馮遠中國美協副主席,原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作品造型嚴謹,形象略微變形,筆法靈動,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畫家之一。 王明明北京畫院院長,兒童時期就有畫作在國際上獲金獎。作品題材廣泛,含蓄典雅,個性鮮明,是目前書畫市場最受歡迎、升值最快的一位中青年畫家。 田黎明中央美院國畫系主任。長於畫古今人物,以沒骨法為根底,以非光源性的光,表現、刻畫朦朧而幽淡的境界,走出了一條傳統國畫的創新之路。 龍 瑞中國畫研究院院長。筆力雄勁而拙厚,筆墨精熟而老到,近年畫作以比「賓虹」式更厚黑的山水面目出現。 陳 平中央美院青年教授。擅長書法、篆刻,作畫重視田園意趣,筆墨清逸幽深,在書畫市場屢創高價,2005年其一幅二平尺的山水小畫被拍至11萬元。 王 鏞中央美院教授。其書、畫、印在國內獨樹一幟,近兩年其山水畫成為拍賣市場的搶手貨,幾乎無一流標。 范 曾南開大學藝術系教授。成名較早,擅以勾勒填色畫古今人物,形象矜持有餘而自然不足,但其作品卻是在拍賣會露面最多的。 何家英中國美協理事、天津美院教授,作品意境深遠,色調秀雅,注重表現人物性格,其工筆重彩畫在國內中青年畫家中名列前茅。 新海上畫派:海派書畫藝術自鴉片戰爭以來的100年間,名家大師層出不窮,引領中國近現代書畫之潮流。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優秀海派中青年畫家異軍突起,他們秉承了程十發、謝稚柳、吳湖帆等的創新意識,既不放棄傳統,又審慎地借鑒西方繪畫藝術,推動中國水墨畫的現代化。但由於受到歷史和現實各種因素的影響,今日之書畫藝術與昔日相比,黯淡遜色不少。目前比較出色的中青年畫家有方增先、劉旦宅、林曦明、陳家泠、張桂銘、韓天衡、施大畏、韓敏、盧輔聖、張培成、蕭海春、張雷平、馬小娟等。這些中青年畫家中,筆者建議要重點關注劉旦宅、陳家泠、韓天衡、施大畏四位畫家作品的市場潛力。 劉旦宅上海美協副主席。由連環畫而入中國畫,畫作淡雅精緻,十分入眼,視覺效果佳。作品近幾年頻頻在各大書畫拍賣專場露面,且畫價一直穩步上升,2005年北京翰海拍賣公司推出其《紅樓十二金釵》冊頁本以180多萬元價格成交。 陳家泠國家一級美術師、上海畫院畫師。多年來畫作求新求變,以清、淡、半抽象和平面化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韓天衡中國美協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長。其篆刻名列當代第一,以文入畫,喜作花鳥,氣勢充沛,風格雄奇,在書畫市場愈來愈受歡迎。 施大畏中國美協副主席、上海畫院院長。長於現代人物,變形誇張,筆力堅凝,是上海新時期最具實力和潛力的中青年畫家,市場表現令人稱道。 新長安畫派:這一畫派以西安為中心,依託西安美術學院,覆蓋西北五省。新長安畫派以劉文西為首,繼承石魯的「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的宗旨,形成淳樸厚重、蒼涼悲壯、大氣磅礴的藝術風格,在當代中國畫壇中牢牢地佔有一席之地。只因地處西部,市場滯後,宣傳不力,難見昔日長安派之絢麗風采。目前新長安派比較出名的中青年畫家有苗重安、郭全忠、王有政、崔振寬、王西京、楊曉陽、江文湛、陳國勇、馬西光、李寶峰、郭文濤、張明堂、任重、周一新、黃玲玲、賀榮敏、喬宜男等。筆者特別建議要看好劉文西、王西京、陳國勇3位畫家。 劉文西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西安美術學院院長。作品以描繪陝北農村和延安生活為主題,通俗趣味,富有詩意,為新時期革命現實主義美術的突出代表。 王西京中國美協理事、西安畫院院長。人物畫多古裝仕女、文人墨客,造型逼真,描繪精緻,是新長安畫派的傑出代表畫家之一。 陳國勇西安美術學院教授。他的山水以筆力骨氣見長,尤其是雲的表現極為生動,是繼陸儼少後表現雲最出色的中青年畫家。 新金陵畫派:在當代優秀的中青年畫家群體中,江蘇中青年畫家人數之眾、實力之強、流派之多、風格之異僅次於新京津畫派,他們敢於吸收、敢於創新、敢於展示,在當今書畫市場大受歡迎。這一畫派比較出名的中青年畫家主要有喻繼高、盧星堂、蓋茂森、趙緒成、賀成、宋玉麟、傅小石、常進、傅益瑤、方駿、范揚、周京新、朱建新、徐樂樂、楊春華、朱道平、薛亮、劉二剛、喻慧、江宏偉等。筆者認為應該看好宋玉麟、方駿、朱道平、徐樂樂、江宏偉五位畫家。 宋玉麟中國美協理事、江蘇國畫院院長。長於細筆山水,上承唐寅、文徵明,下參吳湖帆、宋文治,工而不板,細而有骨,顯示出很強實力,特別是其工筆山水,市場成交率幾乎為100%。 方 駿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長於山水,多表現南國景色,畫風清峻,筆淡意深,與眾不同,受到專家好評和市場歡迎。 朱道平中國美協理事、南京書畫院院長。作品筆墨韻致,意境悠遠,品位脫俗,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徐樂樂江蘇國畫院畫家,中國「新文人畫派」主將之一。她筆下的人物,丑中蘊秀,拙中藏雅,顯出一種東方式的憨態。字與畫相得益彰,是當今中青年畫家中最受專家好評和最受市場歡迎的女畫家之一。 江宏偉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以工筆花鳥名世,作品由宋代工筆變通而來,工細典雅,善於著色,賦予畫面以滄桑的歷史感,在書畫市場上表現突出,畫價穩中有升。 新浙派:浙派人物畫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異軍突起,形成以周昌谷、方增先、李震堅為代表的一大批人物畫家。在經歷了七八十年代短暫的沉寂後,新浙派在80年代末又重新崛起。這一畫派中比較有名的有盧坤峰、童中燾、朱穎人、卓鶴君、曾密、姜寶林、吳山明、劉國輝、何水法、孔仲起、舒傳曦、吳永良、陳向迅、何加林、尉曉榕、王贊、張捷、鄭力、劉文潔、林海鍾、李桐等。新浙派中青年畫家雖然各懷絕技,實力均衡,難分伯仲,但從市場表現和收藏潛力來看,筆者認為應更看好吳山明、何水法、陳向迅、尉曉榕、鄭力五位畫家。 吳山明中國美協理事、杭州畫院院長、中國美院教授,新浙派人物畫領軍人物。長於寫生描繪,新時期以來探索意筆人物,講究以宿墨線畫人物,追求蠶形線描的拙趣,其作品在南方書畫市場頗為走俏。 何水法國家一級美術師、浙江花鳥畫協會副主席。畫作以有力的運筆、巧妙的用水、強勁的氣勢為特色,一掃傳統花鳥畫故步自封、無病呻吟、蒼白乏力的陳腐之氣,成為新時期中國大寫意花鳥畫創新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陳向迅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院國畫系主任。重視意境追求,在山水和花鳥兩個領域的探索成績斐然,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作品在北方和南方大型拍賣會上受到追捧。 尉曉榕中國首屆中國畫博士生,現為中國美院教授。具有十分扎實的基本功,聰穎過人的悟性和筆墨功夫在同輩畫家中罕有其匹,是繼方增先、吳山明後新浙派最耀眼的人物畫家。 鄭 力擅工筆花鳥,既有宋元遺風,又有現代意識,作品有較高格調的文人畫氣息。 新嶺南畫派:立根於經濟發達的珠三角,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依託著廣州美院的藝術平台。這一畫派受傳統國畫的制約最少,呈現出開放性、前瞻性和包容性,是中國畫壇的一朵奇葩。比較出名的中青年畫家有林墉、尚濤、林豐俗、王子武、陳永鏘、方楚雄、王孟奇、董小明、方向、安林、熊海、石虎、黃仲方、何百里等。這一畫派筆者建議要特別看好林墉、陳永鏘、方楚雄、石虎四位中青年畫家的市場表現。 林 墉原任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美協主席,現任廣東畫院名譽院長。是新嶺南畫派的最傑出畫家,人物、花鳥、山水無一不精,個性突出、格調高雅,其作品是各大拍賣公司的當家拍品。 陳永鏘中國美協理事、廣東美協副主席。其繪畫不拘門戶,尤其在大寫意花鳥創作上善於吸收其他畫種的形式,作品具有民族、鄉土氣息濃而現代感強的特色,在市場表現不俗。 方楚雄廣州美院教授。擅長工筆花鳥,描繪真實而朴實,動物花鳥栩栩如生,作品在市場的成交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石 虎澳門畫家,基礎扎實,富於想像,變形形象乃至抽象結構結為一體,作品獨具一格。 除了以上六大主流畫派外,另有一些富有才華的中青年畫家聚集或散落在全國各地,同樣不可小覷。主要有:東北地區的宋雨桂、馮大中、於志學、趙奇、張鴻飛、盧禹舜、周尊聖等,山東的劉寶純、孔維克、李振凱、張望,安徽的王濤、朱松發、郭公達,福建的謝振甌、洪惠鎮、陳子,四川的戴衛、梅忠智、朱理存、沈道鴻,廣西的黃格勝,西藏的韓書力等等。筆者建議在上述中青年畫家中,要特別重視宋雨桂、於志學、盧禹舜、王濤、謝振甌、韓書力、李振凱七大畫家日後的市場潛力。

⑺ 版畫出名的畫家有哪些

古 元——中國著名版畫藝術家

珠海香洲唐家灣鎮那洲村人。1938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入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學習,畢業後從事美術創作和教學,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品主要有版畫和水彩,版畫多反映解放區火熱的戰斗生活,曾獲徐悲鴻高度評價。出版有《古元木刻選集》、《古元水彩畫選集》等。

廣東中山人。擅長木刻、水彩畫。1938年赴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後到農村參加基層工作,業余進行反映當時、當地的新人新事木刻創作作品參加1942年重慶舉辦《全國木刻展覽會》,在這期間創作了不少反映陝北人民生活的作品,為此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文教代表,並授以甲等獎。1951年創作新年畫《毛主席和農民談話》,獲中央文化部頒發的新年畫二等獎。曾參加革命博物館的歷史畫創作。1961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亞舉辦個人畫展,1980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古元畫展》,隨後在新疆、廣東、福建、澳門、香港等地展出。作品多發表在國內外刊物上。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室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水彩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出版有《古元木刻選》、《古元水彩畫選》等。

中國近代著名版畫家羅清楨

(1905-1942)近代版畫家。廣東興寧人。1930年畢業於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32年開始從事木刻,所作《韓江舟子》、《爸爸還在工廠里》等,曾為魯迅編入《 木刻紀程 》。1936年在大埔縣百候中學任教時,組織百候美術研究會。1940年在赴江西贛南地區,創辦《戰地真容》木刻半月刊。創作勤奮,風格嚴謹。1958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羅清楨木刻作品選集》。

中國著名版畫藝術家 伍必端,男,1926年出生於上海。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伍必端出生於城市的一個貧苦家庭,童年是在孤苦顛沛中度過的。抗日戰爭年代他從南京流浪到武漢,被收留到難童收容所,隨著戰火的蔓延又隨收容所轉移到重慶,有幸進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學校。育才學校設有各種藝術小組,伍必端的藝術天賦就在這所學校的繪畫組里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他開始練習繪畫。
抗日戰爭結束後,伍必端來到了嚮往已久的解放區,進入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學習美術,不久,他成為戰地宣傳隊的成員隨同人民解放軍馳騁於華北戰場,他以畫筆和刻刀為武器協同戰斗部隊作戰,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他才脫掉征衣來到中央美術學院任教。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被派往蘇聯學習版畫的第一批留學生,伍必端把國外學習的各種版畫技術和藝術表現語言帶回國內,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崗位和藝術園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豐碩成果。伍必端先生不但在版畫創作上成就斐然,同時對水墨、水彩、水粉等均有一定造詣。
他的版畫作品內容廣泛,有歷史題材,而更多的是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生活,他的藝術始終深深植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表現出他對人民的赤誠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他的作品形式多樣:黑白版畫樸素自然,追求對生活的真情體驗和優美意境的表現;彩色版畫清新明麗,充滿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他又是一位出色的銅版畫家,作品體現出扎實深厚的造型功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多樣、多產、創新,深植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走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構成了伍必端藝術人生的主線。他創作的繪畫門類是多種多樣的。諸如:木刻、石版、銅版、絲網版、紙版、素描、水彩、水粉、國畫等,有小巧作品,也有大幅歷史畫,堪稱豐富多姿。他的畫風清麗明快朴實,既有中國繪畫的傳統技巧,又融合西畫的表現手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伍必端是我國著名的版畫家,也是一名戰地畫家。在他充滿傳奇的一生中,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重要時期,創作了許多生動而又警世的優秀作品。15歲他就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了木刻畫《血的仇恨》,激發人們的抗日熱情,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他創作的《列寧與中國志願戰士》等版畫 精品,曾獲得中國版畫藝術最高獎--魯迅獎。他還為陳毅、賀龍等老帥們畫過像。

中國版畫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但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復製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才開始了我國有創作版畫的史頁,到現在已經度過了70年的歲月。新興版畫和古代復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分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70年來,新興版畫都是在人民大眾火熱的斗爭中成長、發展和仕大的。
80年代與90年代是中國版畫多向發展的繁榮階段。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群體蜂起的活躍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老版畫家仍放射著夕陽的余暉,中年版畫家進入創作盛期,各地版畫組織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各種類型的版畫展覽激增,難以計數,新版材新技法的大量開發利用打破了以往單一的局面,形成版畫史上新高峰。二是視覺革命、語境變易的轉型期(80年代後半期至90年代初)。此期崛起的一批青年版畫家觀念新、勇於變革,他們對以往版畫的表現生活、開掘主題已無興趣,更重生命體驗、理性追求與技藝探索,力圖突破以往版畫的視覺方式與圖式結構,從傳統的造型體系與色彩模式中脫出,而實現跨文化跨語系的整合、創造。雖然有些作品留有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痕跡,但在整體上使中國版畫實現了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化。三是90年代中期以來,著力本體建設的穩步發展期。由於對傳統與現代藝術的反思,對歷史與現狀的省察,使畫家躁動的激情趨子冷靜,創作思路與藝術取向逐漸明晰。一些有代表性的畫家,創作中既注重精神文化品格,又追求技藝的精良,從而使中國版畫在世紀之交以穩步發展的態勢步入了一個新的境地。

版畫起源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 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 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 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評價。

製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在西方,版畫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指架上油畫和壁畫等大幅繪畫以外的一切繪畫,如水彩畫、水粉畫、粉筆畫、素描、速寫、插圖、宣傳畫、連環畫等;狹義專指經過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圖畫。中國通用的版畫一詞多屬狹義。

沿革

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復製版畫。後來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

中國復制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現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復製版畫已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復制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復制的羈絆,進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種類與技法 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

凸版版畫

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畫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稱凸版。凸版版畫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稱凸版版畫。可作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磚、麻膠(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異,一般以軟硬適度,紋理細致者為宜。中國古今的木刻版畫都刻木材的縱切面,稱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細,則用質堅木材的橫斷面,稱作木口木刻。麻膠版原是鋪地板用的建築材料。中國版畫家較少採用麻膠版畫。

創作版畫

(中國)譚權書《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畫時所用的刻刀有各種大組的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圓口刀和平口刀則稱鑿,鑿是在刀柄後加力敲擊用的工具。至於刻木口木刻,則要用一種特製的實心鋼條,造成各種不同形的刀鋒。刻木口木刻多須藉助放大鏡進行。創作木刻以刀代筆,不似復制木刻那樣照刻筆畫的畫稿,所以要講究刀法,恰如書畫講究筆法一樣。刻畫和畫畫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線(或塊),版畫家應掌握這個特點來產生與筆畫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鋒利的刀刻在質硬的木上,自然產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則稱作刀味與木味。木刻家善於運用和發揮木刻的特色,才能稱得上是創作木刻版畫。至於版畫還必須經過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畫又有多種印刷技巧,成為版畫家藝術創造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說來木刻的印刷有油印與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後者用水性顏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難。套色木刻亦然。

傳統的中國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餘年的歷史。明末胡正言發明□版,是傳統水印套色法的開端。現代創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與傳統不同,不再用□版,而將各種色版刻在幾個同樣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個相同的套色標記,然後對標記逐版套印。這種作法可使版畫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個畫面),布置色版和創造套印最後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畫家設計套版時需要考慮到套印的一切條件,而不能分別只看到一塊塊的版。印刷時須選用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紙。先將紙用水潮濕,這要由版畫家靠自己的經驗去掌握,水分過多與過干都不好。紙潮濕至何種程度,往往直接影響印出的效果。顏色可用透明的與不透明的,又可由於用色的厚薄而加減其透明度。至於一色可在一個版上印成濃淡的變化,又可兩色疊印產生第3種色,變化十分豐富。

水印木刻

(中國)羅劍釗《山巔風雲》採用其他材料作版來刻成凸版版畫,其基本方法與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磚時,多用鑿作輔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凹版版畫

凹版與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裡。現代凹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其刻制方法有:

①線刻法,一種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實心尖刀,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緻。以前的鈔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現在的郵票仍有少數採用此法刻制。

②干刻法,用針直接刻銅版面,刻出的線與線刻法不同。針尖只刻破版面,線條旁邊留有銅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時,銅屑內亦含有墨,印出後線沿帶有茸毛似的淡墨,視覺效果柔和美觀。

③腐蝕法,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版面上塗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蜂蠟。然後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颳去,露出版面,最後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蝕。由於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畫最常用的製版法。

④美柔丁,製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有鋒銳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後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面,輕颳得深灰色,重颳得淺灰色,不颳得全黑色,反復刮光則成白色。

⑤浮雕法,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飛塵法,飛塵腐蝕用來造成各種深淺的灰色表面。先須造好一個飛塵箱,箱內裝有一把手搖風扇,然後將磨光的銅版放在箱內。箱內貯有大量松香粉,當關閉箱口搖動風扇時,松香粉便在箱內飛揚,並慢慢均勻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認為適當的時候,將灑滿松香粉的銅版取出,放在電爐上烤。經熱,松香粉溶化,聚結成無數小點,冷卻而凝結成一層薄膜。將此帶有松香薄膜的銅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蝕後,印出便是一片由斑點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淺,看松香粉的粗細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蝕時間的長短。作者便按其藝術構思處理飛塵法而獲得所需的效果。

⑦軟地法,把用瀝青、松香、蜂蠟製成的防腐劑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層硬質的薄膜,在防腐劑內加入適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軟化。在版面滾上軟地子後,上面覆上一張紙,用鉛筆在紙背畫畫,畫畢,揭開紙,有筆道的地方吸上軟地子,版上便露出銅面來,其線條的性質完全與鉛筆畫的一樣。亦可用一些實物如紡織物、網紋、葉子、紙團、線等壓印在軟地子上面,經腐蝕便可將實物的形象轉印到紙上。

⑧照相法,先將感光液溶入防腐劑內,塗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膠卷正片,緊貼在版面上,然後讓它在強光燈下曝光,之後在特製的溶液中沖洗。這時地子上被膠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漸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卻被加固而描在版畫上,然後即可進行正常的腐蝕。硝酸溶液只能腐蝕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淺的黑色,留著地子的地方腐蝕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顯現出來。

⑨套色法,在幾塊大小相同的銅版上面,用飛塵腐蝕法製成幾塊分色版。版畫家按計劃選定先印那塊色版,後印那塊色版。把版放在機上壓印時,先將一張厚紙墊在銅版下面,並把這紙粘在機台上,印好後,小心取出銅版,墊紙仍留在機台上不動。這時在墊紙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壓印時留下的痕跡,然後小心地將上好色的第2塊版,嵌放在這個痕跡當中。這時第1次印上畫的紙的邊緣仍壓在印刷機的上滾筒下面,只能揭開其離開滾筒的部分。然後將印上第1版的紙小心放下,覆在第2塊版上,搖動滾筒,便能准確地套印上第2版。其餘各版同。

平版版畫

主要是石版畫。石印術在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那時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書之用。石版畫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所用的石版是一種質純而細的石灰石,有無數毛細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與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質的蠟筆在石版面上作畫,畫固定後,用抹布水濕版面,畫上有蠟筆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滾上,使有畫處飽含墨色,便能在紙上印出畫來。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鏡,稱鏡面版。一種加入金剛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圖畫紙,稱粗面版。由於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選用粗細不同的金剛砂磨出粗細不同的版面應用。一般通用的320號金剛砂是最細的,80號的是最粗的。製版法有3種:

①葯墨棒畫法,葯墨棒適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畫,亦可用在玻璃、金屬、陶瓷上畫紙的特種鋁筆來代替葯墨棒。用時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②毛筆畫法,將葯墨棒改變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筆蘸著在鏡面版上作畫,也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③復寫法,准備一種特製的復寫紙,用葯墨棒或毛筆蘸葯墨汁在上面作畫,然後反貼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復寫紙上的粘膜,使畫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畫的各種製做法,在畫完後都要經過稀硝酸的腐蝕和塗膠封版,使葯墨固著在版面上。印時先抹濕版面,再滾上油墨,然後覆上紙,通過石印機印出。套色石版畫在版面上作好標記逐版分別套印。

獨幅版畫

亦屬平版版畫。製作方法簡單。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畫,未乾時即覆上紙,用手掌在紙背壓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張,故稱獨幅版畫。

孔版版畫

在紙版或鐵皮上將一個號碼刻透,壓在貨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顏色,號碼即能被印上去。這便是孔版。現在通用的謄寫版印刷機也是孔版。版畫上的孔版主要是絲網版畫。絲網版畫的材料主要是尼龍網紗。最初採用絲絹,故稱絲網。有3種製作法:

①切刻法,先以紙或塑料作載體,然後在上面塗蟲膠,反復塗4~5層,干後用力照畫稿切刻這層膠膜,完成後,緊貼在網紗的承印面上,用電熨斗墊布在網紗的刮印面上烙燙一下,使膠膜軟化而粘附在網紗上,揭開作好載體的紙或塑料,一個孔版便 留在網紗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細,但有剪紙及木刻的味道,亦常得版畫家所用。

②描畫法,用阿拉伯膠液在網紗將刮印面上作畫,待干,塗上蟲膠,然後用溫水洗網紗。阿拉伯膠被溶化,那裡的網紗便透明。亦可用石印葯墨棒代替阿拉伯膠液作畫,塗上蟲膠後,用汽油洗網紗。

③感光法,把感光液塗在網紗上,在暗房中干透後,把畫好的畫稿緊貼於網紗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後經過沖洗即成。

絲網版畫

絲網版畫的印刷法是將制好孔版的網紗承印面(即網紗朝下的面)與紙貼近,然後在其刮印面(即網紗向上的面)上傾倒液態顏料,再用刮板將顏料刮過去,顏料透過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紙上成畫。刮板是用一條方平橡膠鑲上木把手。印絲網版畫的顏料有專制的油質與水性兩類,看印在什麼物質上而選用。絲網技術在輕工業部門應用甚廣,紡織品、玻璃器、 皮革、陶瓷、 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紋,許多都是用絲網印的。用於印絲網版畫的顏料,為了方便,油質的可用松節油調稀油畫顏料即可。水性的用水粉顏料、丙烯顏料均可。印完的尼龍網可用苛性鈉將上面的膠膜洗凈再用。版畫家用的尼龍網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為宜。太細,網目易被堵塞;太粗,圖像不夠精緻。現代的版畫家為了探索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有時在一幅版畫內,按內容需要,同時混用各種類型的版畫方法,這種版畫稱作綜合版畫。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銅版畫印,套色部分用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絲網版印等。現代創作版畫的形式豐富多彩,不能用原有的分類作為框框來限制它的發展。

綜合版版畫

綜合版畫的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各種天然或人工的材料組合在-個版面上,圖型上要有凹凸,有凸凹就有造型.然後在版面上塗布-層漆膜,經過塗布漆膜的版面就可以用來印畫了,只要在其上塗上油墨並用軟布將凸起處的油墨擦去,而凹陷處則留有油墨,然後將浸過水的紙放到版面上,用蝕刻印刷機印刷,印出來的作品就是綜合版畫作品.英文名稱為:"Collagraph".
另-種方式是將銅版.木版.石版.絲網版的不同技法綜合運用在一件作品上,也稱之為綜合版.

⑻ 古元的版畫現在還有版權嗎 可以商用嗎

古 元——中國著名版畫藝術家珠海香洲唐家灣鎮那洲村人。1938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入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學習,畢業後從事美術創作和教學,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品主要有版畫和水彩,版畫多反映解放區火熱的戰斗生活,曾獲徐悲鴻高度評價。出版有《古元木刻選集》、《古元水彩畫選集》等。廣東中山人。擅長木刻、水彩畫。1938年赴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後到農村參加基層工作,業余進行反映當時、當地的新人新事木刻創作作品參加1942年重慶舉辦《全國木刻展覽會》,在這期間創作了不少反映陝北人民生活的作品,為此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文教代表,並授以甲等獎。1951年創作新年畫《毛主席和農民談話》,獲中央文化部頒發的新年畫二等獎。曾參加革命博物館的歷史畫創作。1961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亞舉辦個人畫展,1980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古元畫展》,隨後在新疆、廣東、福建、澳門、香港等地展出。作品多發表在國內外刊物上。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室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水彩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出版有《古元木刻選》、《古元水彩畫選》等。中國近代著名版畫家羅清楨(1905-1942)近代版畫家。廣東興寧人。1930年畢業於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32年開始從事木刻,所作《韓江舟子》、《爸爸還在工廠里》等,曾為魯迅編入《 木刻紀程 》。1936年在大埔縣百候中學任教時,組織百候美術研究會。1940年在赴江西贛南地區,創辦《戰地真容》木刻半月刊。創作勤奮,風格嚴謹。1958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羅清楨木刻作品選集》。中國著名版畫藝術家 伍必端,男,1926年出生於上海。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伍必端出生於城市的一個貧苦家庭,童年是在孤苦顛沛中度過的。抗日戰爭年代他從南京流浪到武漢,被收留到難童收容所,隨著戰火的蔓延又隨收容所轉移到重慶,有幸進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學校。育才學校設有各種藝術小組,伍必端的藝術天賦就在這所學校的繪畫組里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他開始練習繪畫。抗日戰爭結束後,伍必端來到了嚮往已久的解放區,進入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學習美術,不久,他成為戰地宣傳隊的成員隨同人民解放軍馳騁於華北戰場,他以畫筆和刻刀為武器協同戰斗部隊作戰,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他才脫掉征衣來到中央美術學院任教。作為新中國成立後被派往蘇聯學習版畫的第一批留學生,伍必端把國外學習的各種版畫技術和藝術表現語言帶回國內,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崗位和藝術園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豐碩成果。伍必端先生不但在版畫創作上成就斐然,同時對水墨、水彩、水粉等均有一定造詣。他的版畫作品內容廣泛,有歷史題材,而更多的是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生活,他的藝術始終深深植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表現出他對人民的赤誠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他的作品形式多樣:黑白版畫樸素自然,追求對生活的真情體驗和優美意境的表現;彩色版畫清新明麗,充滿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他又是一位出色的銅版畫家,作品體現出扎實深厚的造型功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多樣、多產、創新,深植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走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構成了伍必端藝術人生的主線。他創作的繪畫門類是多種多樣的。諸如:木刻、石版、銅版、絲網版、紙版、素描、水彩、水粉、國畫等,有小巧作品,也有大幅歷史畫,堪稱豐富多姿。他的畫風清麗明快朴實,既有中國繪畫的傳統技巧,又融合西畫的表現手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伍必端是我國著名的版畫家,也是一名戰地畫家。在他充滿傳奇的一生中,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重要時期,創作了許多生動而又警世的優秀作品。15歲他就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了木刻畫《血的仇恨》,激發人們的抗日熱情,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他創作的《列寧與中國志願戰士》等版畫 精品,曾獲得中國版畫藝術最高獎--魯迅獎。他還為陳毅、賀龍等老帥們畫過像。中國版畫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但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復製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才開始了我國有創作版畫的史頁,到現在已經度過了70年的歲月。新興版畫和古代復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分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70年來,新興版畫都是在人民大眾火熱的斗爭中成長、發展和仕大的。80年代與90年代是中國版畫多向發展的繁榮階段。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群體蜂起的活躍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老版畫家仍放射著夕陽的余暉,中年版畫家進入創作盛期,各地版畫組織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各種類型的版畫展覽激增,難以計數,新版材新技法的大量開發利用打破了以往單一的局面,形成版畫史上新高峰。二是視覺革命、語境變易的轉型期(80年代後半期至90年代初)。此期崛起的一批青年版畫家觀念新、勇於變革,他們對以往版畫的表現生活、開掘主題已無興趣,更重生命體驗、理性追求與技藝探索,力圖突破以往版畫的視覺方式與圖式結構,從傳統的造型體系與色彩模式中脫出,而實現跨文化跨語系的整合、創造。雖然有些作品留有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痕跡,但在整體上使中國版畫實現了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化。三是90年代中期以來,著力本體建設的穩步發展期。由於對傳統與現代藝術的反思,對歷史與現狀的省察,使畫家躁動的激情趨子冷靜,創作思路與藝術取向逐漸明晰。一些有代表性的畫家,創作中既注重精神文化品格,又追求技藝的精良,從而使中國版畫在世紀之交以穩步發展的態勢步入了一個新的境地。版畫起源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1 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3 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4 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評價。製作方法用刀子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在西方,版畫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指架上油畫和壁畫等大幅繪畫以外的一切繪畫,如水彩畫、水粉畫、粉筆畫、素描、速寫、插圖、宣傳畫、連環畫等;狹義專指經過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圖畫。中國通用的版畫一詞多屬狹義。沿革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復製版畫。後來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中國復制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現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復製版畫已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復制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復制的羈絆,進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種類與技法 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凸版版畫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畫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稱凸版。凸版版畫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稱凸版版畫。可作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磚、麻膠(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異,一般以軟硬適度,紋理細致者為宜。中國古今的木刻版畫都刻木材的縱切面,稱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細,則用質堅木材的橫斷面,稱作木口木刻。麻膠版原是鋪地板用的建築材料。中國版畫家較少採用麻膠版畫。創作版畫(中國)譚權書《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畫時所用的刻刀有各種大組的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圓口刀和平口刀則稱鑿,鑿是在刀柄後加力敲擊用的工具。至於刻木口木刻,則要用一種特製的實心鋼條,造成各種不同形的刀鋒。刻木口木刻多須藉助放大鏡進行。創作木刻以刀代筆,不似復制木刻那樣照刻筆畫的畫稿,所以要講究刀法,恰如書畫講究筆法一樣。刻畫和畫畫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線(或塊),版畫家應掌握這個特點來產生與筆畫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鋒利的刀刻在質硬的木上,自然產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則稱作刀味與木味。木刻家善於運用和發揮木刻的特色,才能稱得上是創作木刻版畫。至於版畫還必須經過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畫又有多種印刷技巧,成為版畫家藝術創造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說來木刻的印刷有油印與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後者用水性顏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難。套色木刻亦然。傳統的中國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餘年的歷史。明末胡正言發明□版,是傳統水印套色法的開端。現代創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與傳統不同,不再用□版,而將各種色版刻在幾個同樣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個相同的套色標記,然後對標記逐版套印。這種作法可使版畫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個畫面),布置色版和創造套印最後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畫家設計套版時需要考慮到套印的一切條件,而不能分別只看到一塊塊的版。印刷時須選用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紙。先將紙用水潮濕,這要由版畫家靠自己的經驗去掌握,水分過多與過干都不好。紙潮濕至何種程度,往往直接影響印出的效果。顏色可用透明的與不透明的,又可由於用色的厚薄而加減其透明度。至於一色可在一個版上印成濃淡的變化,又可兩色疊印產生第3種色,變化十分豐富。水印木刻(中國)羅劍釗《山巔風雲》採用其他材料作版來刻成凸版版畫,其基本方法與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磚時,多用鑿作輔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凹版版畫凹版與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裡。現代凹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其刻制方法有:①線刻法,一種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實心尖刀,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緻。以前的鈔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現在的郵票仍有少數採用此法刻制。②干刻法,用針直接刻銅版面,刻出的線與線刻法不同。針尖只刻破版面,線條旁邊留有銅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時,銅屑內亦含有墨,印出後線沿帶有茸毛似的淡墨,視覺效果柔和美觀。③腐蝕法,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版面上塗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蜂蠟。然後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颳去,露出版面,最後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蝕。由於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畫最常用的製版法。④美柔丁,製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有鋒銳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後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面,輕颳得深灰色,重颳得淺灰色,不颳得全黑色,反復刮光則成白色。⑤浮雕法,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⑥飛塵法,飛塵腐蝕用來造成各種深淺的灰色表面。先須造好一個飛塵箱,箱內裝有一把手搖風扇,然後將磨光的銅版放在箱內。箱內貯有大量松香粉,當關閉箱口搖動風扇時,松香粉便在箱內飛揚,並慢慢均勻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認為適當的時候,將灑滿松香粉的銅版取出,放在電爐上烤。經熱,松香粉溶化,聚結成無數小點,冷卻而凝結成一層薄膜。將此帶有松香薄膜的銅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蝕後,印出便是一片由斑點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淺,看松香粉的粗細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蝕時間的長短。作者便按其藝術構思處理飛塵法而獲得所需的效果。⑦軟地法,把用瀝青、松香、蜂蠟製成的防腐劑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層硬質的薄膜,在防腐劑內加入適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軟化。在版面滾上軟地子後,上面覆上一張紙,用鉛筆在紙背畫畫,畫畢,揭開紙,有筆道的地方吸上軟地子,版上便露出銅面來,其線條的性質完全與鉛筆畫的一樣。亦可用一些實物如紡織物、網紋、葉子、紙團、線等壓印在軟地子上面,經腐蝕便可將實物的形象轉印到紙上。⑧照相法,先將感光液溶入防腐劑內,塗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膠卷正片,緊貼在版面上,然後讓它在強光燈下曝光,之後在特製的溶液中沖洗。這時地子上被膠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漸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卻被加固而描在版畫上,然後即可進行正常的腐蝕。硝酸溶液只能腐蝕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淺的黑色,留著地子的地方腐蝕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顯現出來。⑨套色法,在幾塊大小相同的銅版上面,用飛塵腐蝕法製成幾塊分色版。版畫家按計劃選定先印那塊色版,後印那塊色版。把版放在機上壓印時,先將一張厚紙墊在銅版下面,並把這紙粘在機台上,印好後,小心取出銅版,墊紙仍留在機台上不動。這時在墊紙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壓印時留下的痕跡,然後小心地將上好色的第2塊版,嵌放在這個痕跡當中。這時第1次印上畫的紙的邊緣仍壓在印刷機的上滾筒下面,只能揭開其離開滾筒的部分。然後將印上第1版的紙小心放下,覆在第2塊版上,搖動滾筒,便能准確地套印上第2版。其餘各版同。平版版畫主要是石版畫。石印術在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那時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書之用。石版畫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所用的石版是一種質純而細的石灰石,有無數毛細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與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質的蠟筆在石版面上作畫,畫固定後,用抹布水濕版面,畫上有蠟筆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滾上,使有畫處飽含墨色,便能在紙上印出畫來。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鏡,稱鏡面版。一種加入金剛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圖畫紙,稱粗面版。由於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選用粗細不同的金剛砂磨出粗細不同的版面應用。一般通用的320號金剛砂是最細的,80號的是最粗的。製版法有3種:①葯墨棒畫法,葯墨棒適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畫,亦可用在玻璃、金屬、陶瓷上畫紙的特種鋁筆來代替葯墨棒。用時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②毛筆畫法,將葯墨棒改變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筆蘸著在鏡面版上作畫,也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③復寫法,准備一種特製的復寫紙,用葯墨棒或毛筆蘸葯墨汁在上面作畫,然後反貼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復寫紙上的粘膜,使畫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畫的各種製做法,在畫完後都要經過稀硝酸的腐蝕和塗膠封版,使葯墨固著在版面上。印時先抹濕版面,再滾上油墨,然後覆上紙,通過石印機印出。套色石版畫在版面上作好標記逐版分別套印。獨幅版畫亦屬平版版畫。製作方法簡單。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畫,未乾時即覆上紙,用手掌在紙背壓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張,故稱獨幅版畫。孔版版畫在紙版或鐵皮上將一個號碼刻透,壓在貨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顏色,號碼即能被印上去。這便是孔版。現在通用的謄寫版印刷機也是孔版。版畫上的孔版主要是絲網版畫。絲網版畫的材料主要是尼龍網紗。最初採用絲絹,故稱絲網。有3種製作法:①切刻法,先以紙或塑料作載體,然後在上面塗蟲膠,反復塗4~5層,干後用力照畫稿切刻這層膠膜,完成後,緊貼在網紗的承印面上,用電熨斗墊布在網紗的刮印面上烙燙一下,使膠膜軟化而粘附在網紗上,揭開作好載體的紙或塑料,一個孔版便 留在網紗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細,但有剪紙及木刻的味道,亦常得版畫家所用。②描畫法,用阿拉伯膠液在網紗將刮印面上作畫,待干,塗上蟲膠,然後用溫水洗網紗。阿拉伯膠被溶化,那裡的網紗便透明。亦可用石印葯墨棒代替阿拉伯膠液作畫,塗上蟲膠後,用汽油洗網紗。③感光法,把感光液塗在網紗上,在暗房中干透後,把畫好的畫稿緊貼於網紗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之後經過沖洗即成。絲網版畫絲網版畫的印刷法是將制好孔版的網紗承印面(即網紗朝下的面)與紙貼近,然後在其刮印面(即網紗向上的面)上傾倒液態顏料,再用刮板將顏料刮過去,顏料透過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紙上成畫。刮板是用一條方平橡膠鑲上木把手。印絲網版畫的顏料有專制的油質與水性兩類,看印在什麼物質上而選用。絲網技術在輕工業部門應用甚廣,紡織品、玻璃器、 皮革、陶瓷、 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紋,許多都是用絲網印的。用於印絲網版畫的顏料,為了方便,油質的可用松節油調稀油畫顏料即可。水性的用水粉顏料、丙烯顏料均可。印完的尼龍網可用苛性鈉將上面的膠膜洗凈再用。版畫家用的尼龍網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為宜。太細,網目易被堵塞;太粗,圖像不夠精緻。現代的版畫家為了探索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有時在一幅版畫內,按內容需要,同時混用各種類型的版畫方法,這種版畫稱作綜合版畫。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銅版畫印,套色部分用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絲網版印等。現代創作版畫的形式豐富多彩,不能用原有的分類作為框框來限制它的發展。綜合版版畫綜合版畫的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各種天然或人工的材料組合在-個版面上,圖型上要有凹凸,有凸凹就有造型.然後在版面上塗布-層漆膜,經過塗布漆膜的版面就可以用來印畫了,只要在其上塗上油墨並用軟布將凸起處的油墨擦去,而凹陷處則留有油墨,然後將浸過水的紙放到版面上,用蝕刻印刷機印刷,印出來的作品就是綜合版畫作品.英文名稱為:"Collagraph".另-種方式是將銅版.木版.石版.絲網版的不同技法綜合運用在一件作品上,也稱之為綜合版.

⑼ 延河資料

延河,昔名區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陝北第二條大河,全長286.9公里,源於白於山附近,由西北向東南注入黃河。

延河發源於靖邊縣天賜灣鄉周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安塞、延安,於延長縣南河溝涼水岸附近匯入黃河,全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7725平方公里。

由於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根據地,延河被稱為「中國革命母親河」,寶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體的形象。

(9)陝北宣傳畫擴展閱讀

延河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形態明顯地表現為三種類型。河源至真武洞的上游,為峁梁丘陵溝壑區,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

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為峁狀丘陵溝壑區,梁窄峁小,河谷寬闊,階地發育,侵蝕不如上游嚴重;甘谷驛至河口下游,為破碎原區,原面窄小,沖溝發育,水土流失不如中上游嚴重。

延河屬於中游發達的河流,河道特徵有下述特點。上游山大溝深,坡陡谷窄,灘多水急,河床比降平均為4.4‰,下蝕強烈,河谷主「V」字型,河道彎曲,僅大溝村至鐮刀灣村之間,14公里的距離就有72道彎,河床最窄處僅10米左右。

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河谷開闊,呈「U」字型,河谷平均寬約800米,最寬可達1200米,河流兩岸階地寬廣平坦,支流眾多。

⑽ 歌頌延安精神的陝北民歌

「樂歌方誌-陝北民歌篇」北展敘延安精神
6月28日、29日,在北京展覽館劇場將上演「樂歌方誌·陝北民歌篇」———《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經典歌會,作為對建黨八十三周年的隆重獻禮。這台大型歌會是由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傾力策劃、新老陝北歌王合力打造、首都舞台上第一次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演出。當那熟悉的歌聲和動聽的旋律響起的時候,那一段光輝的歲月、每首歌背後發生的感人的故事和軍民團結奮斗的場面也將會再次呈現在我們面前。

陝北在中國的近代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形成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這次歌會中的曲目如《南泥灣》、《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翻身道情》、《後山下來游擊隊》等膾炙人口、久唱不衰的陝北民歌用最生動的語言和畫面描繪出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奮斗的歷史,當耳邊響起這熟悉的歌聲和旋律時,陝北革命根據地那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那些優秀共產黨人的感人事跡,那軍民間的魚水情深……就不由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戰爭時期已經走遠了,但是這些歌聲卻越走越近,將延安精神帶進了人們的新生活和新時期的建設中。

目前,七一演出的消息一經傳出,就已經有很多黨團組織與演出組委會聯系,預訂團體票,並表示這次陝北民歌經典歌會寓教於樂,為新時期的黨團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

南泥灣
---夢之旅合唱組合---
lrc:sunpzh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唱
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方
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music...
好地方呀么好風光
往年的南泥灣處處是荒山沒呀人煙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不一般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舊模樣是陝北的好江南
music......
陝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呀滿山
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是呀江南
又站崗來又生產三五九旅是模範
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
music...
好地方呀么好風光
往年的南泥灣處處是荒山沒呀人煙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不一般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舊模樣是陝北的好江南
陝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呀滿山
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是呀江南
又站崗來又生產三五九旅是模範
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
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

---end---

閱讀全文

與陝北宣傳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生英語晚會策劃方案 瀏覽:536
銀行線上活動策劃方案幻燈片 瀏覽:80
深圳匯鑫電子商務 瀏覽:480
用app做電子商務 瀏覽:365
服務中心客服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981
小酒店的周年慶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49
桂電電子商務阿里巴巴作業 瀏覽:619
幼兒園2017母親節策劃方案 瀏覽:813
高端樓盤暖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88
培訓招生推廣方案 瀏覽:492
企業電子商務的用途 瀏覽:105
金融合作推廣方案 瀏覽:789
電子商務企業情況調查表 瀏覽:671
單位團購房產策劃方案 瀏覽:687
過日子電子商務怎麼樣 瀏覽:554
雨傘活動促銷廣播語 瀏覽:14
公共圖書館活動推廣方案 瀏覽:339
元旦化妝品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499
銀行零售業務策劃發展方案 瀏覽:542
元旦期間甲乙商場進行促銷活動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