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裡人姓賓
▲賓姓遷徙分布:
據《路史》記載:「周桓王之後有賓氏。」推斷賓氏最早在歷史上出現的時候,大約就是東周春秋周桓王時期,約公元前719~前697年。而最早出現確定人物名姓與事跡的,應就是賓須無,為東周春秋齊國齊桓公大夫,周桓公時賢臣,時約公元前685~前641年,此後,直到廣東增城賓公,北宋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或綿竹松坡公及封川茂德公,宋末元初(公元1271年),囿於宋朝以前譜牒不興,方誌少存,以致中間相隔之二千年歷史,於我們賓姓宗親而言,真可謂是無從查考,至為遺憾。
賓氏廣西玉林博白系:
據廣西博白民國二十六年《賓氏族譜》十卷所述:裔孫祖夔撰《賓氏族譜序》所述:「至南宋時,賓氏宗族乃敷衍於粵嶠湖湘間,我太的公(即茂德公,譜名裕周)以宋季郡庠生,由廣東封川(現為廣東肇慶市封開縣),遷廣西博白,卜居於水鳴賓村。創業詒謀,為博屬吾族開基之祖,迄今傳世二十餘代,子孫三千餘多。」
另,裔孫兢克謹識《序》說明:「煥雲公(譜名季華)為避宋亂,遂於廣東老居,偕父(太的公)與胞弟(飛雲公譜名季府)喬遷於今之博白,時值元初。雈苻靖,伏莽堪虞,其中以石狸寨寇為最披猖,公即偕弟飛雲往征,悉能一鼓剿除,榮膺兵部郎中之職,飛雲公即授封正律都統大元帥,昆季名噪一時。」
故而廣西博白系賓氏宗親,可溯源自宋末元初廣東封川,而且基本上可以說是源自於歷史久遠的客家語族。
博白賓姓宗親,積功累仁承先啟後,歷代人文薈萃,其十一世祖欽所公,學名惟懋,明末崇禎年間由歲貢歷授南寧橫州、潯州、養利州學正,後提升翰林院待詔。
博白系宗親,瓜瓞綿綿藩衍各地,如現今浦北縣官垌鎮平石鋪兩杈塘村,就有賓姓宗親一千多人。近日,博白老家召集浦北、橫州、南寧各地族人,於農歷5月11在博白水鳴召開族務會議,決定續修族譜,農歷6月底再開第二次族務會議。
賓氏廣東肇慶德慶封川系:
明永樂年間德慶州學貢生賓禮,任永州推官(一般史志誤為賓禮慶,山東德州人);明永樂十八年庚子科舉人,封川人賓友任昆陽州學正;明永樂年間封川縣學貢生賓興,任交址寺廉主簿,貢生賓盛,任交址洪州吏目;清朝順治年間,封川縣學亦分別有貢生賓大式與順治十五年貢生賓於王,以及乾隆五年貢生賓章。另明永樂十八年庚子科舉人,賓繼木為惠州府儒士。又,賓公廣東增城金牛都香埔塘人(現為增城市正果鎮),只知俗姓,父興俊母葉氏,北宋天聖五年歲丁卯二月七日子時生。
故而廣東賓姓宗親應是人丁茂盛,能人輩出。賓禮為官公平寬大,史而有徵,賓公生而異稟,得成正果,均可准備撰文介紹。期待廣東賓姓族人,共同加入尋根行列。
賓氏廣西潯州平南系:
目前尚未有賓氏宗親聯系,無法尋得相關世系祖考。廣東肇慶府封川縣,唐代一度隸屬廣西蒼梧郡,而潯州平南、蒼梧梧州、肇慶封川分處潯江上下游(潯江行經廣東稱西江),地緣接近,原先以為廣西平南系極可能是出自廣東封川。但是南寧祖煥族兄積極奔走,親往廣西賓陽查找賓姓宗親下落之時,取得一九九五年新修平南系《賓氏始祖宥聚公族譜》,其中《根源記》說明:「入鄉太祖宥聚公,原居廣東省南雄府珠璣巷歸德村石子社,避明朝交替之戰亂,兄弟三人分逃各處,我祖宥聚定居廣西省潯州府平南縣六陳賓村開基創業,宥文公定居湖南,宥武公定居全州,而宥良公原定居南鄉賓垌村,因來探訪兄弟而故於平南賓村,葬於燕沖馬貴嶺也,是記。」又,其中《牛尾嶺祖碑文》說明:「祖諱宥聚乃南、容、桂、博等縣我賓姓入鄉之鼻祖也,朱□譜□奠。考兄弟三人,元初自□徙荊。一宥文,卜居湖廣。一宥武,隸籍全州。吾祖創村於平南竹瓦山之南賓村名焉。」
宋朝因蒙古人從北方入侵,許多人往南逃難,都來到廣東地區。明代大量人口從中原遷到廣東省的東部和北部,他們被稱為「客家人「。珠璣巷位於廣東省南雄縣城北九公里處,自唐朝丞相張九齡(即張昌)開鑿梅關之後,成為梅關古驛道上一個南北交通的重要街鎮。它是古代中原人民到南方經商或遷徙的中轉站,現分布於珠江三角洲的絕大多數粵語方言群和小部分客家人均為其後裔。
另據其中:「石碑排列」以及「始祖一至九世演變圖」,再配合查考廣西通志,其三世祖:賓伯才,明朝洪武二十六年癸酉科舉人,任知州;賓天秀,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舉人,奉天府推官,以及賓質,同科舉人,惠州府學正;賓天秀二子,長賓繼學,正統三年戊午科舉人解元,潯州府平南人,任吏部文選司主事;次賓繼本,明朝正統十年間,任廣東(慶遠縣)鹽課提舉司提舉。另賓福壽平南人,清道光咸豐年間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幼天王昭封為天朝九門御林殿前工部正冬官,後又封為愉王。
考其「始祖一至九世演變圖」,此份族譜似以其三世祖賓質公系為主,其後八世祖之一朝明公,遷博白羅定。而衡山系所稱之「衡山訓導平南賓賢」,亦是該系八世祖之一,但其世系演變尚無法與衡山系聯結,恐需進一步訪查平南系宥聚公通譜,或查考該系舊譜,才得釐清。
潯州平南賓姓宗親繁榮,成就不少。賓繼學廉介不阿銓法一清;賓福壽以木匠專業領導太平天國總營造,造詣非凡,都是平南賓姓族人的驕傲。
賓氏湖南衡山系:
據北京京明族兄提供《大梁堂賓氏用廷公八修房譜》所附,原載衡山系六修通譜之《世系考》稱:「古大梁郡,吾賓氏之發祥地也……乘漢唐而後,陸續散居各地,而粵西為最多。元末寇攘烽起,我德誠公由平南避兵遠出,流離轉徙,艱苦經年。迄明初,奠居衡山河東大山沖,是為衡山有賓氏之始。」又原載六修通譜,衡山訓導平南賓賢,正德六年撰《道鑒公夫婦壽序》說明:「兄高祖德誠公名貴久,為予高祖貴長公同懷弟,皆出自昌嗣公,昌嗣父質,質父思安,實春秋齊大夫胥無公之後……因思胥無公自山東致仕,歸籍河南後漸式微,由河南而粵西,遷凡幾地,由粵西而楚南,則吾兄獨推遷衡之碩果焉。」
「大梁郡」者,始見於戰國魏惠王三十一年,魏國自安邑遷都於大梁。秦始皇二十三年命王賁攻魏,引浚儀渠水灌大梁,城遂毀。漢時置陳留郡浚儀縣、祥符縣,大梁故城在浚儀縣西,祥符縣西北。祥符縣後改稱開封縣,舊浚儀縣省入。隋、唐以後,又通稱開封為汴梁、汴京或大梁,現為河南開封市。
據衡山系族人所述,顯然賓姓遠祖上追春秋齊大夫胥無公,而湖南衡山系賓姓族人始遷祖,源起於元末明初,由廣西平南遷來之德誠公,迨無疑義。其十五代祖起字輩詩歌為:「律本懋修、仕顯鴻猷、光昭志典、閥閱延庥」,今「賓氏宗親台灣聯誼會」亦以衡山系子孫為眾,字輩排行悉依族譜。
衡山系族人才華輩出,清乾隆時期名書法家賓鴻,上諭為絕筆,清末解元賓玉纘(楷南),為湖南法政專門學校校長,清末優貢賓鳳陽(煦東),長沙嶽麓書院齋長、山長王先謙高足,歷任四川、浙江各縣知縣。
賓氏四川中江重慶大足系:
據四川攀枝花賓賢榮自寫簡譜所述:「春秋時齊國有大夫賓媚人,司禮賓之職。後一支族人南遷,定居於兩湖間,今湖南省耒陽縣及其附近有眾多賓姓者即其後裔。清初,一支族人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來四川,大部分落足於中江縣、大足縣一帶。我高祖賓正福於清末,由大足龍水鎮遷居於雲南省綏江縣。其後人有一房於民國初年遷居於四川省屏山縣新市鎮。」其排行字輩為:「一朝宏國正,世代有賢良,理(禮)義通權道,登明達上邦」。
另據友剛族兄提供:其老家在永川雙石鎮太平鄉,離龍水鎮非常近,所以與中江大足系可能是同屬一支。該地有三個賓姓大院,幾百人,屬同一宗族,能排上字型大小。其賓氏字輩也是二十字:「己祖人齊昌,宗文大有光,孝忠多富貴,道德振家邦。」
由北京京明族兄提供《大梁堂賓氏用廷公八修房譜》所附,民國九年賓鳳陽所撰之湖南衡山系《六修通譜》序,所述內容:「及權榷三台(今四川三台),聞其地有賓家沖,訪之,頗豐於財,稽其家世,亦以湘籍應之,他無所知也。惟中江大磉(今四川中江大磉墩),賓姓聚族而居者,以數千計。予宰彭縣(今四川彭縣)時,有數人執譜來謁,並言新建宗祠頗宏,求敝題聯額為門閥光,予勉應其請。考其譜系則來自湖南東安,東安同族甚伙,與予族均出粵西。予少時只知粵西為祖籍望族,庸詎知由湘遷蜀者正不復少也。」
由此大約還是可以確認,四川中江重慶大足一系,應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由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移過去,但由於尚未找到相關家譜、志書左證,無有進一步詳細資料。
賓氏廣西全州湖南東安系:
根據東安琳平族兄轉述,所見東安族人抄錄於記事簿中之記載:「賓姓子孫昌盛,卻少典籍記載。廣西全州賓氏始遷祖松坡公,於宋朝自四川綿竹請兵卻寇,移居廣西清平鄉四都洞,有據可考。」而且,廣西全州賓姓自始遷祖松字輩以下,排行班輩為「松竹繼學惟啟應,甲汝丙辛仲?以世朝廷時付宏,國正民安永孝忠,自(綿俊業懷恩)澤,雍睦敦倫景福長,毓秀森芳昭旺發,名垂寰宇頌輝光。」沿用至今。
始祖松坡公後裔宋朝自賓州播遷多次,後定居全州子孫繁衍,至元、明之間,支脈分為十甲散居全州、東安、興安、恭城等處。其中,一甲遷居東安鴨頭村,嗣後甲午郎公寄居距東安縣城(即現紫溪鎮)六十里的山口鋪(鄉),即東安山口鋪先祖。所以東安山口鋪一支賓姓始遷祖為「一甲甲午郎公」,堂號郡望:「大梁郡」,圖齒錄記的是「甲午郎公系賓聰公房朝棋公支」,而至第十二派付翎公生三子,長子住興隆橋;次子遷住嶺凹仔;三子(即宏禮公)遷往大樹腳,所以山口鋪大樹腳賓姓家譜註明:自始遷祖甲午郎公以下「十三派宏禮公遞衍系」。
四川綿竹縣,唐宋二代初屬蒙州後屬漢州,清代又改綿州,現為四川德陽綿竹市,市政府駐地劍南鎮,經查綿竹縣志,尚未見賓姓族人蹤跡。廣西賓州新橋鎮清平鄉四都洞,目前則是廣西省賓陽縣新橋鎮清平村。據查賓陽縣新橋鎮已無賓姓宗親,離賓陽縣城五公里處另有新賓鎮。另據南寧祖煥族兄聽說,賓陽縣的甘棠鎮有賓姓族人,正著手聯系當中。
全州東安系賓姓宗親定期收族家譜屢修,民國十五年時,曾大規模召集十甲各房編訂通譜,刊出共二十五冊,惟目前東安族人所存不全,將待聯系全州老家宗親,確認本系源起與遷徙歷程。
全州東安系族人,明清民國代出賢能,賓興民初為廣西省議會議員,任全縣縣長,川軍破城,身殉以保居民。賓步程清末德國柏林大學留學,同盟會歐洲三大發起人之一,湖南大學前身工業專門學校校長,歷任湖南省府委員,省議會駐會議員等,近湖南省志人物誌有傳。
資料有待補充。
▲賓姓古今名人:
賓須無:(公元前685~前641年待考),齊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曾任齊國大夫,與管仲一道輔助齊桓公稱霸。齊桓公當政時期為前685~643年,管仲生於公元前725年,逝世於公元前645年,可見賓胥無當生活在公元前600年以前。據台灣澤歐族兄考證,時約公元前685~前641年。
賓媚人:(公元前?~前573年),齊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周成公二年任齊國國佐。他擅長外交活動,又稱國差、國武子、國子,事見《大雅·既醉》、《小雅·信南山》、《商頌·長發》。
周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被聘到魯國,周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被殺害。
賓 起:(生卒年待考),即賓孟;河南人。著名周景王時的重臣。
周景王於公元前?~前520年在位,而且賓孟在周景王去世後,公元前520年6月11日的葬禮上單穆公發動了政變,他首先殺死了儒子王大夫賓起(《文子》一書作者),立了孔子。
史籍《左傳》中說:王子朝、賓起,有寵於景王,王與賓孟說之,欲立之,劉獻公之庶子伯蚡事單穆,單子立劉蚡,五月,庚辰,見王,遂攻賓起,殺之,盟群王子於單氏。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告訴賓起要立王子朝為太子,而單穆公和劉獻公庶子伯蚠「惡賓起之為人,願殺之;又惡王子朝之言,以為亂,願去之。」
賓 滑:(生卒年待考),齊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史籍《左傳昭公九年》中有「王有姻喪,使趙成如周吊,且致閻田與襚,反穎俘。王亦使賓滑執甘大夫襄以說於晉,晉人禮而歸之」的記載(周王也派大夫賓滑逮了甘地的大夫襄,來討晉國的喜歡。晉人也遣返在穎地抓到的俘虜)。
賓一兵:(公元1916~今),湖南湘潭人。著名高級農藝師。
任職於湖南省農業廳,現退休。系湖南省詩詞協會會員、省楹聯藝術家協會會員等。
1972年開始收藏,主集古錢幣。從時代分,宋幣為佳,含徽宗崇寧重寶白銅幣、崇寧通寶鐵母、大觀通寶楷通等大型幣;從造型分,環錢北魏太和五銖鎏金幣、金貞佑通寶、大清咸豐重寶、清咸豐重寶(當五十)、銅幣光緒元寶(當三十)等均為珍奇幣;從種類分,流通幣開元通寶、元豐通寶等各具特色。兼集名人字畫、古玉、古瓷、玉雕、骨雕、石雕、酒盤(玉)、花瓶、玉牌等。同時藏有文、史、哲類工具書等書刊四千餘冊。在藏品鑒賞等方面有一定造詣,有錢幣研究論文發表於報刊。曾參與《湖南省農業志》的編撰工作。專著有《湖南水稻栽培技術手冊》、《南園詩聯集》等二十餘種。
賓占元:(公元1933~今),湖南衡山人。著名高級經濟師。
畢業於大連貿易學校。原遼寧省飲食服務公司經理,省人像攝影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兼省烹飪協會、遼菜研究會、美發美容協會秘書長。省商業經濟學會理事,省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人像攝影學會理事。曾聘為《人像攝影》特約編輯,首屆全國「人像攝影十傑」評選組織委員等。
他通過協(學)會的積極活動,在上級領導重視支持下,發動專家、學者、技師,撰寫論文上百篇;並組織、編撰、出版了《中國名菜譜·遼寧風味》、《遼菜研究文集》、《遼寧省人像攝影論文集》、《中外新潮發式100例》和《中國烹飪》、《我像攝影》、《服務科技》等「遼寧專輯」。
通過精心組織,在參加首屆中國烹飪世界大賽、第一、二、三屆全國烹飪技術大賽,第四、五、六、七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覽中,遼寧的先手和作品,都鄧得了全國矚目的成績。遼寧省烹飪協會、人像攝影學會,多次獲組織工作獎。他出席了首屆中國飲食文化國際研討會,出席了遼寧省第三次文代會。
賓占元堅持業余攝影創作。主要作品有:《人像攝影家姚經才》等五幅入選全國人像影展,其中《憩》,獲第六屆全國人像影展一等獎,一幅入選全國職工影展。四十多幅入選省級影展,其中一等獎兩幅,二、三等獎十幾幅。還發表有《烹飪大師劉國棟師徒技藝集錦》、《攝影世界》、《中國烹飪》等書報刊的封面、封底和插圖等拔白多幅。
通過考評,他成為特級攝影師。曾三次被評為遼陽市勞動模範,兩次獲省攝影家協會優秀組織工作者獎,還獲省人像攝影學人「貢獻杯」一座。
辭條收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當代創業英才》、《中華魂·中國百業領導英才大典》等辭書。
賓伯駿:(公元1935~今),湖南長沙人。著名花卉盆景藝術家。
早在五十年代於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時即加入中國共產黨及美術學會。參加工作後又相繼加入中國花卉盆景協會等學術團體。
現雖退休,但仍老當益壯,受聘出任《中國花卉盆景》記者(北京)及湖南記者通訊站副站長兼藝術顧問,以及廣州珠海香洲海龍實業有限公司工藝美術顧問、《中國當代藝術家大觀》及《中國當代藝術家國際名人專題作品精選》等書的副主編。
新近又被日本愛華路多國際書畫函授學院聘為客座教授、書畫師、研究員以及會州書畫院院士兼學術委員等要職。
其藝術佳作在國際書畫藝術交流領域中,光榮入選參加第二屆國際書畫家藝術交流,並先後在韓國漢城、巴西聖保羅以及日本東京等地展出與收藏。其傳略、相片、論文、作品先後二十餘次收入國家及國際性有關經典文獻,其中包括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的《中外藝術家名錄》、《國際名人專題作品精選》、《世界優秀人才大典》等經典文獻巨著。
先後被省、市評為省、市級「五好家庭」、「現代文明家庭」、古漢城杯「優秀藏書戶」,以及首批「文化家庭」、首批「書香門第之家」和「教育子女的好老人」等。
賓德智:(公元1937~今),著名地礦部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局助理巡視員、高級工程師。
專業特長與業績:長期從事供水水文地質工作,熟悉供水水文地質普查勘探、綜合水文地質研究、水文地質編圖、地下水資源計算、地下水動態觀測、地熱地質、環境水文地質、礦區水文工程地質等多項實際工作。勝任地下水、地熱、礦泉水、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報告及有關研究報告的審查。
他長期在北京水文地質隊工作,其間先後主編北京中心區供水水文地質勘探總結研究報告,主持北京1:100000比例尺綜合水文地質圖系編制,主持北京綜合水文地質研究及北京全市地下水動態觀測、地下水人工回灌,參與援越公路工程地質勘探技術管理,主持援蘇丹公路供水打井項目技術工作,參與援莫三比克紡織廠供水項目技術考查,主持全隊(公司)技術管理工作。
1982年調入全國儲委工作後,他主持水文地質處工作,主持或主審全國大型、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地熱、礦泉水勘查報告審查,參與全國大型、特大型礦床地質勘探報告(礦區水工環部份)的審查,組織並參與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地熱地質勘查規范、礦泉水地質勘探規范、地下水分類分級等標准(規范)的編制,組織並參與了與編制規范有關的《中國固體礦床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礦床合理勘探程度研究》、《地下水水源地勘查與評價》等專題研究工作。
賓世岳:(公元1941~今),廣東樂昌人,中學一級教師。
韶關市第九中學副校長。系廣東省集郵協會副會長。主集中國各時期郵票;兼集原地封、極限片。多次參加廣東省集郵展覽,有郵集參加中山市紀念孫中山郵展、韶關市郵展等。對原地封。極限片、加字明信片有獨到研究,多篇郵文發表於報刊。自辦《韶關集郵》季刊。
賓本義:(公元1944~今),著名機械工程師。
發明有「半喂入聯合收割機」。
技術專長業績:從事機械研究、進一步改進了南方水田水稻聯合收割機為多用收割機,功能有:能犁田;能耙田;能扦田;能聯合收割、一機四用、北方大麥區設置成了米割幅、配用馬力三十匹。
另研製成功一台「流動式半自動壓磚機」。該機是套裝在汽車桶尾下部的裝滿一車坭開到曬磚坪產能的,出一塊、割一塊、割出一塊後,又過壓一次、使每塊磚的六個平面壓得平井扎實,該車內設、挖土、攪拌、輸送等裝置,富有省勞力、省場地、省設備等優點。
另設計製造有「棉花果創皮機」,還有「衛生掃街車」,可以土麵灰塵一次性自理完善。
賓業明:(公元1945~今),廣西博白人。
永安鄉鄉長。1966年8月玉林專區師范中師畢業,1985年7月取得農業經濟師任職資格。
1966年8月~1970年12月,任小學教師。1971年1月調入水鳴公社革委會任幹部,搞新聞報道工作。
1972年1月~1978年9月,任博白縣革委會政工組、宣傳部幹部。1977年被廣西人民廣播電台評為積極通訊員。
1984年8月當選為水鳴公社組織委員。1987年5月至1990年8月,任永安鄉黨委副書記兼組織委員,永安鄉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主席。
1990年9月~1993年10月,任永安鄉第十屆人民政府鄉長。
1993年11月~1999年12月,任永安鄉第十一、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專職常務主席。先後十多次被縣委、縣政府、縣人大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
賓新群:(公元1954~今),女,著名湘潭市優秀教師。
湘潭縣茶恩鎮聯校雙鳳學校小學一級教師;民辦教師。在二十多年教育教學中,成績顯著,被評為市優秀教師。
賓進林:(公元1955~今),廣西人。著名記者。
《桂林鄉情報》社采編記者、政工師。
曾在《人民日報》海內外版、《中國化工報》、《中國橡膠》、《探索》、《疏導》、《生財有道》、《廣西日報》、《西南工商報》、《經貿時代報》、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國內五十多家新聞單位發表了《多做少說》、《談政治打假》、《淺談正確的用人觀》等論文、雜談、新聞稿件、新聞照片、藝術照片近兩千篇(幅),多年獲部、區、市先進或優秀通訊員稱號。
1986年為《中國化工報》通訊員。1991年吸收為特約記者。
1986年擔任桂林輪胎廠主辦的《火炬輪胎報》編輯記者,桂林市職工攝影協會會員。
賓勇進:(公元1957~今),廣西玉林人。著名文化人。
現任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書畫師等,山東天香書畫院名譽教授,桂林愛華書畫藝術教育學校客座教授。
畢業於首屆北京中國書道大學、天津市神州書畫進修學院。自強不息學書法十多年,1993年考入天津市神州書畫進修學院學習兩年,專攻行書、篆刻。又於1995年畢業於北京首屆中國書道大學、於1996~1997年又結業於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家雜志社首屆中等、高等書法刊授經典專業。曾得沈鵬等名家單傳身教,評為首屆全國三十名優秀學員,中國書法97年第一期報道、沈鵬課堂授課一圖,沈鵬後面第一個是本人,第四期後面優秀學員名單。
作品在全國書畫大賽中二十多次獲獎;土地杯、黃河杯、天池杯、三龍杯、金馬杯、水滸杯等,作品獲1994年中國書畫赴新加坡展出,1995~1996年兩次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市場研究中心高級研修會優秀獎,並被該中心聘為創作委員、調研員及1996年首屆中國書法雜志社中等書法臨書大展,並有作品被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收藏,1998年全國書畫人才考試共合格並評為「書法師」光榮的藝術稱號。
人名作品、簡歷入《雷鋒之歌書畫大典》、《中國西王母萬碑林》、《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大觀》、《跨世紀著名書畫家名人錄》、《世界美術書法家世界未成大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二十多部書著。
『貳』 《天微》最新txt全集下載
天微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天微
作者:段凌霄
第一回 飛劍除魔
更新時間2011-5-25 6:38:08 字數:6451
南湘市地處西南,隸屬廣西區,境內工業發達不如柳州,風景秀麗不及桂林,不過因為南湘十景的存在,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近年來城市化發展迅速。又因為市政府大力招商引資,使得該市初具規模,正因為如此,市內各項產業發展迅速。到了夜間,華燈初上,整個城市沉浸於霓虹燈閃爍的輝光之中,雖然氣勢上比不了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會,但是也別有一番韻味。
葉欣畢業於南湘師范學院,目前是市政府宣傳部實習生,七月份拿到畢業證以後,她就是正式的市政府公務員了。和自己同學不一樣,她並沒有選擇前往深圳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去做薪水優厚,工作環境優越的崗位,而是選擇了留在本地。她來自南湘市的一個偏遠的小鄉村,自小生活清苦,自己能讀完大學也是依靠一個神秘人的資助,自小就立志要改變自己的家鄉。盡管自己的選擇讓不少同學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在知道市政府公開招聘公務員以後,還是毅然第一個報名,並且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嚴苛的選拔,在眾多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曾經有同學問她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她只是笑笑,道:「我為了我的夢想而活。」
看著天邊圓圓的月亮,葉欣長出了一口氣,暗中對自己道:「葉欣,加油,你能行的。」然後踏著黑夜的鼓點,往自己居住的出租屋走去。葉欣所住的地方離自己上班的地方不近,每天早上都要轉兩次公交車,但是經濟拮據的她沒有別的選擇,好在那位一……
應該是全本了
『叄』 怎樣過好大學生活
1、首先新生來到大學,報名選宿舍 認識室友,然後和室友聊各種外面了解的大學信息以及當地的一些語言文化。
2、都認識完畢後,就要開始苦逼的軍訓了,軍訓雖苦們堅持,有的學校一個月有的學校半個月不等,千萬別逃。逃了軍訓後面會損失的很多。許多少男少女的認識也是軍訓。
3、軍訓過後就是正式的大學生活了,大學生活根本沒有外界傳言的那麼糜爛,至少不知,要不然到了期末考試時就有哭的了。大學生活糜爛,有隻是一些極端天天在寢室睡覺,真的不要這樣,寧可去外面玩。
4、大學的食堂跟高中的也好不了多少,因為食堂畢竟是大鍋菜,周末跟室友家家餐,聊聊天。真心爽 以後就沒機會了。
5、在大學獨自一人時可以看到許多男女朋友到處閑逛,所以不建議大學不談戀愛,不然苦自己知道。
6、大學也有壓力並不像老師說的那麼解放,大學也很累,光是每學期的考試,就像年年高考,真心累。
『肆』 天微txt全集下載
天微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南湘市地處西南,隸屬廣西區,境內工業發達不如柳州,風景秀麗不及桂林,不過因為南湘十景的存在,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近年來城市化發展迅速。又因為市政府大力招商引資,使得該市初具規模,正因為如此,市內各項產業發展迅速。到了夜間,華燈初上,整個城市沉浸於霓虹燈閃爍的輝光之中,雖然氣勢上比不了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會,但是也別有一番韻味。
葉欣畢業於南湘師范學院,目前是市政府宣傳部實習生,七月份拿到畢業證以後,她就是正式的市政府公務員了。和自己同學不一樣,她並沒有選擇前往深圳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去做薪水優厚,工作環境優越的崗位,而是選擇了留在本地。她來自南湘市的一個偏遠的小鄉村,自小生活清苦,自己能讀完大學也是依靠一個神秘人的資助,自小就立志要改變自己的家鄉。盡管自己的選擇讓不少同學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在知道市政府公開招聘公務員以後,還是毅然第一個報名,並且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嚴苛的選拔,在眾多競爭者之中脫穎……
『伍』 海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是什麼時候
海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編組名單
來源: 作者: 時間:1994-3-1 16:24:19
第一組(25人)
海口市代表團一組(19人):
雲惟存
王?諭
鄧鴻勛
孫厚光
楊光正
蘇秀全
李金雲
吳一凡
吳葵光
邱運起
邱宏澤
陳秀梅
陳家農
陳愛民
林長鵠
周訓堂
鄭子龍
曾浩榮
潘正沂
列席人員(5人):
陳 美(省委組織部)
崔宗鈞(省政府辦公廳)
林道群(省體改辦)
黃耀坤(海口海關)
陳克勤(省新聞出版局)
召集人:李金雲 曾浩榮
討論地點:省政府辦公樓十一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雲昌穆 陸禮寬 呂穗卿
第二組(24人)
海口市代表團二組(19人):
王光興
王翰龍
伉鐵保
孫 甫
楊一兵
楊瑞花
肖旭初
吳天誠
何照芳
陳玉益
陳育明
邵伯康
林翠珍
周永勤
唐蘇寧
唐奇君
韓玉玲
溫度生
蔡長松
列席人員(5人):
馬爾強(省委辦公廳) 傅傳新(省政法委)
彭慶海(省工業廳) 趙岩九(省商檢局)
陳超選(省專利管理局)
召集人:陳玉益 溫度生
討論地點:省政府辦公樓十二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陳慶桓 陳玉維 黃昌英
第三組(29人)
三亞代表團(24):
王永春
王錄平
王明剛
劉名啟
劉 昌
杜青林
楊文貴
蘇 雲
蘇魯參
李廣良
李聖德
李德輝
宋秀強
陳人忠
陳運魁
陳修鶴
林安彬
周亞礦
周往珍
鄭小燕
鄭亞六
高國才
符桂花
蒲貴才
列席人員(5人):
鍾 文(三亞市委) 馮爾振(省人大辦公廳)
馬文金(省口岸委) 甘 寧(省氣象局)
林尤炎(海口動植物檢疫局)
召集人:林安彬 王永春
討論地點:銀都大酒店五樓大會議室
工作人員:陳鴻志 高玉璽 周啟聰
第四組(18人)
通什市代表團(14人):
王大明
王進居
王桂蘭
王雪堅
朱運伴
劉桂蘇
李洪波
陳大彪
陳義卿
陳茂才
陳高山
趙光炬
黃金妹
曹文華
列席人員(4人):
白在林(省建設廳) 聶志雲(海南中級法院)
童振華(省法制局) 何煥昭(省公路局)
召集人:李洪波 王進居
討論地點:銀都大酒店七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陳秋春 林尤利 王仁蔭
第五組(28人)
瓊山縣代表團(24人):
雲淑珍
王偉棠
王 坤
葉重對
許書鳳
楊桂玉
李 芳
吳亞榮
鄒福如
張子清
陳業興
陳 英
陳春梅
林小容
林漢棟
林 英
林詩鑾
羅緒川
冼篤信
鄭正光
姚文緒
黃運明
梁居業
曾廣教
列席人員(4人):
肖策能(省經濟合作廳) 金文水(省委黨校)
盧凱森(省勞改局) 張 廉(省二輕工業局)
召集人:葉重對 吳亞榮
討論地點:省政府辦公樓十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陳傳森 陳煥? 唐才盛
第六組(23人)
瓊海市代表團(19人):
王昌保
王輝國
甘燕琴
邢小惠
李少凡
李瑞天
吳乾煜
陳少君
陳文深
陳 坤
龐道貴
莫泰惠
徐天仁
韓至中
韓愛琴
程儒仕
曾 春
賴勤維
蔡親光
列席人員(4人):
史業仍(省人大辦公廳) 邢詒孔(省黨史研究室)
李家學(省一輕工業局) 鍾 文(農業銀行省分行)
召集人:韓至中 程儒仕
討論地點:瓊苑賓館四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潘文東 符才益 黃聲存
第七組(27人)
文昌縣代表團(23人):
馬占國
馬召禮
王月瓊
王綏通
文國達
史添俊
吳乾海
辛業江
陳文江
陳玉卿
陳家悅
林芳明
周經緯
鄭 章
姚開琴
姚蘭香
黃東和
符春榮
韓遠疇
曾紀成
簡日金
蔡愛蘭
翟守政
列席人員(4人):
朱明國(文昌縣委) 庄迪鴻(省人大教科文衛工委)
徐天芬(省老乾局) 王軍文(省紡織工業局)
召集人:林芳明 文國達
討論地點:瓊苑賓館鹿閣廳會議室
工作人員:楊傳浩 符敦聯 陳 銳
第八組(25人)
萬寧縣代表團(21人):
王立勇
王輝光
韋澤芳
鄧 發
朱光清
許壽年
蘇啟忠
李文安
李仕昌
陳症華
陳善增
林鳳生
林玉蘭
林玉權
夏仲勛
夏壯雄
翁宏平
翁振清
黃有福
黃炳松
譚翠享
列席人員(4人):
林方杲(省人大教科文衛工委) 葉保存(省僑務辦)
肖鵬飛(省物資局) 陳 萍(省糧食局)
召集人:林玉權 許壽年
討論地點:瓊苑賓館五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吳進江 李賢偉 紀作雲
第九組(18人)
屯昌縣代表團(14人):
王月蘭
王兆學
王 興
王家格
鄧曾甲
寧世強
何開雄
何秀美
陳大鴻
黃有鈞
符乃雄
符愛梅
韓兆雲
韓愛卿
列席人員(4人):
龐亞貴(省人大法制工委) 黃 鋒(省檔案局)
邢詒橋(省農機管理局) 常 明(省供銷合作聯社)
召集人:符乃雄 王家格 陳大鴻
討論地點:省政府辦公樓九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林舉萼 吳運啟 王 霞
第十組(18人)
定安縣代表團(14人):
王千島
王 麗
毛麗珍
葉德昌
田忠木
馮所興
劉忠奕
劉學斌
孫敬義
林光照
房曉明
屠仕文
蒙銳誠
黎文清
列席人員(4人):
符忠昌(省人大財經工委)陳羅榮(省煙草專賣局)
劉世明(省技術監督局)王洪昌(省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
召集人:馮所興 黎文清
討論地點:省政府辦公樓七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岑選師 周克秀 郭書岩
第十一組(27人)
澄邁縣代表團(23人):
王爭麗
王 波
王蔚武
韋少成
毛 平
劉元卿
劉平
阮崇武
許 俊
許明德
汪嘯風
杜益桂
肖景海
吳月蘭
吳 旭
邱生發
陳明卿
林春香
黃桂瓊
韓傳雄
彭壽芳
程作越
曾德金
列席人員(4人):
林紹權(省人大華僑外事工委) 習正寧(省司法廳)
李養國(省地方史志辦公室) 胡克禎(省電子工業局)
召集人:彭壽芳 曾德金
討論地點:瓊苑賓館仙閣廳會議室
工作人員:譚劍英 何文賢 王金萍 李敦宦
第十二組(21人)
臨高縣代表團(17人):
王日光
王立成
王秀花
王國輝
鄧超武
朱堂生
李強
嚴亞劍
陳少金
陳蘇厚
陳英豪
范康平
柯蘭玉
郭幼瑩
符孟彪
符群容
潘瓊雄
列席人員(4人):
歐英欽(省人大華僑外事工委) 羅席珍(省人事勞動廳)
熊仕林(省海洋局) 陳學齡(省建材工業局)
召集人:符孟彪 王日光
討論地點:瓊苑賓館六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余積光 劉忠英 勞仕雄
第十三組(37人)
儋縣代表團(33人):
於 迅
王吉崇
王?能
王昌志
王昌?
王和平
王瓊蘭
鄧有玲
丘雄明
呂飛傑
羊有堂
麥春英
李言靜
李昌祥
李居孔
吳承安
吳繼紹
陳亞金
陳偉森
陳學貞
林明玉
鄭壽安
胡志華
駱林華
黃心泉
黃玉香
黃宗道
黃學苓
符克來
符瑞熙
韓海京
謝興道
譚金鳳
列席人員(4人):
陳東威(省外事辦) 吳多琛(省統計局)
李春甲(省機械工業局)江上舟(洋浦開發管理局)
召集人:於 迅 符瑞熙
討論地點:第南賓館四號樓餐廳
工作人員: 李春生 謝敏儒 符燦球
第十四組(18人)
保亭縣代表團(14人):
王玉民
王進坤
吉福昭
許曉民
李運才
李麗堅
陳文貴
陳永鋒
卓其德
秦醒民
高時英
董范園
蔣新榮
謝宗輝
列席人員(4人):
劉瀚一(省安全廳) 楊佐磐(中國銀行省分行)
胡昌培(省人口局) 張新揚(省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局)
召集人:卓其德 李運才
討論地點:省委第二辦公樓三樓省宣傳部會議室
工作人員:卓延安 朱德飛 黃秀香
第十五組(16人)
瓊中縣代表團(12人):
馬愛九
王明開
王育良
王法仁
鄧章保
李彩花
吳月蓮
何利華
周 松
胡瑞明
黃興富
盤明精
列席人員(4人):
王家賢(省民委) 黎瓊珠(省物價局)
何 鋒(省測繪局) 曾昭榮(保險公司海南分公司)
召集人:何利華 盤明精 黃興富
討論地點:海南賓館二樓大會議室
工作人員:王日東 陳光華 林日吾
第十六組(18人)
白沙縣代表團(13人):
馬道芳
王學萍
劉新貴
池豪耀
阮偉昕
陸元亮
陳秀清
周文珍
黃成發
黃桂來
符桂謙
符鴻合
符躍蘭
列席人員(4人):
龍 文(白沙縣委) 李永春(省對台辦)
黃 強(省水利局) 沈弟茵(省交通銀行省分行)
召集人:趙龍元 符躍蘭
討論地點:省委第一辦公樓三樓省紀委會議室
工作人員:符文基 韓 齊 羅旋翱
第十七組(20人)
陵水縣代表團(16人):
王厚宏
鄧運雄
葉偉碩
蘭德貴
劉嬌映
楊登昌
李孔開
何志清
陳上榮
陳貴州
陳珠玉
陳惠珍
郭欽宜
程桂蘭
傅樹昌
黎學章
列席人員(4人):
富榮武(省工商局) 王長優(省水產局)
劉武忠(省地震局) 王 良(工商銀行省分行)
召集人:楊登昌 鄧運雄 陳上榮
討論地點:海信公司三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黃川澤 卓玉美 吳建華
第十八組(18人)
昌江縣代表團(14人):
王立珠
劉益忠
楊宗義
楊 輝
李裕華
張玉金
陳大勇
陳尚生
周德暉
桂科梅
符興生
符炳信
梁海大
譚 清
列席人員(4人):
王 剛(省扶貧辦) 朱選成(省鄉鎮企業管理局)
劉伯泉(省燃化工業局) 彭守范(建設銀行省分行)
召集人:符炳信 劉益忠
討論地點:省政府辦公樓五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林承禹 王裕廷 陳光春
第十九組(25人)
樂東縣代表團(21人):
王信田
王瓊瑛
韋海珍
馮海龍
邢榮德
吉秀英
吉家志
孫定鐵
張 景
陸靈仙
陳 瑤
林玉強
林安遠
林臨英
羅德禎
周國平
俞承瑞
高秋華
黃寶璋
梁潔飛
黎 耕
列席人員(4人):
符祥日(樂東縣委) 陳求熙(省交通運輸廳)
蔣厚鎮(省林業局) 劉大甫(省冶金工業局)
召集人:邢榮德 林玉強
討論地點:省人大辦公樓三樓東會議室
工作人員:邢福禎 符國相 關義為
第二十組(22人)
東方縣代表團(17人):
馬蔚華
毛志君
文清川
吉家發
吳振鈞
吳振奕
張冠才
張桂香
陸柳歡
陳清江
林鏡華
黃翠娥
符從弟
符文恩
符正才
符史環
戚火貴
列席人員(5人):
劉須欽(省科技廳) 唐夢雄(省黃金管理局)
陳 成(省鹽務局) 符策光(省檢察院海南分院)
楊福生(東方縣人大)
召集人:戚火貴 黃翠娥
討論地點:省政府辦公樓四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張志薰 林沛仕 黃漢浩
第二十一組(16人)
解放軍代表團(16人):
丁明發
王文斌
王世恩
向多銀
李明運
張 發
張發華
張春秀
張夢思
金曉湘
鄭大進
顧劍榮
龔平秋
閻紅志
蒙鳳蘭
譚錫煊
召集人:龔平秋 王文斌 王世恩
討論地點:省政府辦公樓一樓會議室
工作人員:王 江 吳祖清 陳文彪 王樹賓
『陸』 淬火成鋼電視劇投資方是誰
這部電視劇是有中央電視台,八一製片廠,北京天岳盛豐影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廣東雲聯惠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12月9日,北京的冬天寒風凜冽,人民大會堂三樓禮堂,卻洋溢著一片輝光融融、樂聲娓娓的暖意與熱烈,由雲聯惠參與出品的重大歷史革命題材電視劇《淬火成鋼》首映新聞發布會,隆重舉行。
(6)輝光宣傳部擴展閱讀:
《淬火成鋼》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甘肅省委宣傳部、北京天岳盛豐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拍攝,張玉中執導,王暉、郭廣平領銜主演的革命歷史題材劇 。
該劇講述了紅軍從1936年4月即將結束東征,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歷經西征、甘孜會師,北上、會寧大會師,將台堡大捷,重創國民黨部隊的故事 。
該劇於2016年12月12日起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播出。
該劇從1936年4月周恩來與張學良密談合作開始講起,直至西安事變結束,全面展現了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能夠號召全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在國際和國內的各種政治勢力中作出努力。全劇通過展現一方面軍的鐵家父子、四方面軍王家兄妺和二方面軍程家姐弟在會寧大會師前後的坎坷和歷練,反映了當時紅軍到達陝甘地區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為完成三軍會師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同時該劇還展現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國燾、徐向前、任弼時、張學良、蔣介石、胡宗南等一批風雲人物,展示著各自的政治本色和軍事較量。最終,在黨中央、毛澤東等的領導下,廣大紅軍戰士不僅克服千難萬阻完成了三軍大會師,實現了紅軍的統一。
參考文獻:網路-淬火成鋼
『柒』 絕對:紅顏青絲,系鴻雁,寄情思
頓讀後再對----
紅(色)/顏/青(色)/絲,系/鴻雁(紅顏諧音),寄(系諧音)
/情思(青絲諧音)
以上比較接近的沒有幾句,但詞性、詞句、意思等也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