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登革熱是由什麼途徑傳播的
登革熱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依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
登革熱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5~8d。按世界衛生組織標准分為典型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3型。我國近年來所見的登革熱可分為典型登革熱、輕型登革熱和重型登革熱。
一、典型登革熱
(一)典型登革熱
1.發熱 所有患者均發熱。起病急,先寒戰,隨之體溫迅速升高,24小時內可達40℃。一般持續5~7d,然後驟降至正常,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d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稱為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
2.全身毒血症狀 發熱時伴全身症狀,如頭痛、腰痛,尤其骨、並節疼痛劇烈,似骨折樣或碎骨樣,嚴重者影響活動,但外觀無紅腫。消化道症狀可有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脈搏早期加快,後期變緩。嚴重者疲乏無力呈衰竭狀態。
3.皮疹 於病程3~6日出現,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色斑疹,重者變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於全身、四肢、軀乾和頭面部,多有癢感,皮疹持續5--7日。疹退後無脫屑及色素沉著。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齦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淺表淋巴結腫大。約1/4病例有肝臟腫大及ALT升高,個別病例可出現黃疸,束臂試驗陽性。
(二)輕型登革熱 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短期發熱,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無疹,常有表淺淋巴結腫大。因症狀不典型,容易誤診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熱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熱的所有表現,但於3~5病日突然加重,劇烈頭痛、嘔吐、譫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壓驟降、頸強直、瞳孔散大等腦膜腦炎表現。有些病例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熱
分為兩型即較輕的登革出血熱和較重的登革休克綜合征 。
(一)登革出血熱 開始表現為典型登革熱。發熱、肌痛、腰痛、但骨、關節痛不顯著,而出血傾向嚴重,如鼻衄、嘔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兩個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於100ml。血濃縮,紅細胞壓積增加20%以上,血小板計數<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雖小,但出血部位位於腦、心臟、腎上腺等重要臟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綜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熱的表現;在病程中或退熱後,病情突然加重,有明顯出血傾向伴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皮膚濕冷,脈快而弱,脈壓差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煩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險,如不及時搶險,可於4~6小時內死亡。
[治療]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一般治療 急性期應卧床休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在有防蚊設備的病室中隔離到完全退熱為止,不易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膚和口腔清潔。
二、對症治療(一)高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對出血症狀明顯的患者,應避免酒精擦浴。解熱鎮痛劑對本病退熱不理想,且可誘發G-6PD缺乏的患者發生溶血,應謹慎使用。對中毒症狀嚴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強的松5mg3次/日。
(二)維持水電平衡 對於大汗或腹瀉者應鼓勵患者口服補液,對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有脫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應及時靜脈輸液,但應高度警惕輸液反應致使病情加重,及導致腦膜腦炎型病例發生。
(三)有出血傾向者可選用安絡血、止血敏、維生素C及K等止血葯物。對大出血病例,應輸入新鮮全血或血小板,大劑量維生素K1靜脈滴注,口服雲南白葯等,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應快速輸液以擴充血容量,並加用血漿和代血漿,合並DIC的患者,不宜輸全血,避免血液濃縮。
(五)腦型病例應及時選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靜脈注入,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發生。
[預防]
應做好疫情監測,以便及時採取措施控制擴散。患者發病最初5天應防止其受蚊類叮咬,以免傳播。典型患者只佔傳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單純隔離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預防措施的重點在於防蚊和滅蚊。應動員群眾實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樹洞。對飲用水缸要加蓋防蚊,勤換水,並在缸內放養食蚊魚。室內成蚊可用敵敵畏噴灑消滅,室外成蚊可用50%馬拉硫磷、殺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噴霧,或在重點區域進行廣泛的葯物噴灑。
B. 2011年瘧疾的宣傳資料單
瘧 疾 熱 點 問 答
1.瘧疾是一種什麼病?
瘧疾是由瘧原蟲寄生於人體、經媒介按蚊傳播、引起以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和脾大、貧血等體征為特點的寄生蟲病,分為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和卵形瘧4種。
2.瘧疾是如何傳播的?
當雌性媒介按蚊叮吸帶有瘧原蟲人的血液時,瘧原蟲隨血液進入蚊體,在適宜溫度條件下,瘧原蟲經過發育、繁殖形成子孢子。進入蚊子唾液腺的子孢子在蚊子再吸血時隨唾液進入人體傳播瘧疾。輸入帶有瘧原蟲人的血液、使用被帶有瘧原蟲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傳播瘧疾。瘧原蟲也可經胎盤傳給胎兒,但較少見。
按蚊的種類很多,但在自然情況下僅有少數種類能傳播瘧疾。在我國已知的60餘種按蚊中,中華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被公認為我國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
3.瘧疾的流行特徵是什麼?
在全球,瘧疾廣泛流行於北緯60°至南緯30°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當前,非洲、南美洲以及東南亞、太平洋島國等地區瘧疾流行嚴重,且主要為惡性瘧。
在我國,歷史上瘧疾流行於遼寧省南部以南除西北沙漠、乾旱地區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外廣大地區。其中北緯33o以北僅流行間日瘧,多數地區流行程度低;北緯25o~33o之間流行間日瘧和惡性瘧,流行程度較高;北緯25o以南流行間日瘧和惡性瘧,流行程度較高。
當前,全國分為高傳播地區,包括雲南的邊境地區、海南的中南部山區,流行仍較嚴重,流行間日瘧、惡性瘧;疫情不穩定地區,包括安徽、湖北、河南、江蘇、貴州等省的部分地區,疫情尚不穩定,時有局部或點狀暴發;疫情基本控制地區,包括除上述兩個地區以外地區,疫情已得到控制,僅有間日瘧散在發病。
4.瘧疾都有哪些典型症狀?
典型的瘧疾多呈周期性發作。一般在發作時先有明顯的寒戰,全身發抖,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寒戰持續約10分鍾至2小時;接著體溫迅速上升,常達40℃或更高,面色潮紅,皮膚乾熱,煩躁不安,高熱持續約2~4小時後,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後體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經過一段間歇期後,又開始重復上述發作。間日瘧和卵形瘧隔日發作一次,但間日瘧在發病初期常有每日發作者;惡性每日發作一次,但在間歇期患者體溫不回復正常,呈?留型或雙峰型。
嬰幼兒瘧疾發熱多不規則,可表現為持續高熱或體溫忽高忽低,在發熱前可以沒有寒戰表現,或僅有四肢發涼、面色蒼白等症狀。嬰幼兒瘧疾高熱時往往容易發生驚厥。
5.瘧疾有哪些並發症?
凡出現嚴重並發症,並需住院治療的瘧疾患者為重症瘧疾。其中,腦型瘧多見。腦型瘧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或昏迷,絕大部分由惡性瘧發展而成,以兒童,特別是幼兒及無免疫力的患者為多見。預後凶險,治療不當常致死亡。常見的症狀有昏迷、驚厥、去皮層僵直和呼吸加深、過度換氣、換氣降低常伴有眼球震顫和流涎、間歇性呼吸常伴有瞳孔對光的反射減弱甚至消失以及視網膜出血、水腫、動脈搏動、靜脈擴張和外周血管萎陷、乳頭水腫等;大部分患者的體溫達39℃~40℃,但亦有體溫正常甚至偏低者,往往伴重度貧血和高原蟲血症。
6.瘧疾是如何診斷與鑒別診斷的?
瘧區居民或非瘧區居民曾於瘧疾傳播季節在瘧疾流行區住宿、夜間停留或近二周內有輸血史,具有典型或非典型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發作多次後出現脾大和貧血,重症病例出現昏迷等症狀者:
(1)經顯微鏡檢查血塗片查見瘧原蟲(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或瘧原蟲抗原檢測陽性時,即可診斷為確診瘧疾病例;
(2)具有典型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發作多次後出現脾大和貧血,重症病例出現昏迷等症狀,未進行顯微鏡檢查瘧原蟲或瘧原蟲抗原檢測時,即可診斷為臨床瘧疾病例;
(3)具有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但熱型和發作周期不規律,且未進行顯微鏡檢查瘧原蟲或瘧原蟲抗原檢測時,用抗瘧葯作假定性治療,3天內症狀得到控制,可診斷為臨床瘧疾病例;
約有1/3以上臨床表現不甚典型的患者,需與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其他疾病相鑒別,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敗血症、假性急腹症、附紅細胞體病、巴貝西蟲病、急性粟粒型結核、傷寒、回歸熱、敗血症、艾滋病(AIDS)、鉤端螺旋體病、阿米巴性肝膿腫、病毒性肝炎、登革熱、日本血吸蟲病、絲蟲病、黑熱病等。
7.應如何預防和控制瘧疾?
(1)及時發現、規范治療瘧疾病人,對間日瘧患者於第二年春季進行根治;
(2)對進入高瘧區的人員必要時進行預防服葯,方法為每月1次服磷酸哌喹600mg(成人用量);
(3)對來自高瘧區的人員加強檢測,發現病例時應及時給予規范治療;
(4)開展滅蚊,重要的是消除積水、根除蚊子孳生場所。
(5)加強防護,在蚊蟲活動季節正確使用蚊帳,戶外活動時使用防蚊劑及防蚊設備。
C. 如何防範登革熱疫情
一、處理蚊蟲孳生地。
1、翻盆倒灌,清除閑置無用積水;
2、清除衛生死角和垃圾;管理飲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積水;
3、養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天-7天換水一次,沖洗植物根部,徹底洗涮容器內壁,花盆墊蓋不留積水;
4、竹筒樹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對留根的竹筒採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縫不再積水;
5、對其他不能清除的積水,例如密閉市政管網的管道井、地下室或地下車庫的集水井、建築工地積水等,採取投放長效滅蚊幼劑控制蚊蟲孳生。
二、消滅成蚊。
1、在日出和日落前約半小時開展滅蚊效果最好,化學殺蟲劑可選擇高效低毒的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等,以每平方米15毫克-20毫克噴霧進行空間噴灑滅成蚊;
2、室內用市售殺蟲劑噴灑陰暗牆角、衣櫃背面進行殺成蚊。
三、做好個人防護。
1、在室外工作時應穿長袖衣褲,或在皮膚上凃防蚊油;
2、白天、晚上睡覺應掛蚊帳、安裝紗門紗窗等防蚊措施;
3、使用蚊香、氣霧劑等家用衛生殺蟲劑進行防蚊、滅蚊。
(3)革登熱宣傳擴展閱讀
出現以下症狀就應該懷疑自己得了登革熱:
1、突然起病、迅速高熱(可達39℃-40℃,少數表現為雙峰熱);
2、「三痛」(頭、眼眶、肌肉關節)及疲乏等症狀;
3、「三紅」(面部、頸部、胸部潮紅,結膜充血);
4、多樣性皮疹(麻疹樣、猩紅熱樣),一般於發病後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干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於面部;
5、出血傾向,發病後的5~8日會開始表現出血的症狀,約半數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
6、白細胞明顯下降或血小板減少。
D. 登革熱預防防控作文一百字怎麼寫
秋高氣爽蚊蟲多,是登革熱流行的季節。為了防止蚊蟲傳播登革熱,按照上級教育及衛生部門關於做好預防登革熱的工作要求,我校切實落實措施,堅持每天的清潔消毒,落實晨檢、午檢和上報制度,並進行了全校性的滅蚊行動。
為了加強登革熱防治知識宣傳,9月16日上午,各班開展「人人講衛生,預防登革熱」主題班會活動,向同學們普及登革熱防治知識,加強登革熱防治知識宣傳,提高廣大師生的自我防護意識,保障廣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同時,學校也向家長們下發了宣傳單張,宣傳了登革熱的知識,讓他們也行動起來,通過各種方式消滅蚊子。我們相信,人人齊動手,登革熱定能預防。
E. 登革熱會死人嗎
你好,這個是有可能的,不過死亡率並不是太高。
登革熱為一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病死率低於1%,老年人有動脈硬化者及嚴重出血者,預後差。登革出血熱有較高的病死率,可達10-40%,如出血和休克處理得當,病死率可降至5-10%。
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死亡率都不是太高。
一般出現死亡的情況,主要是老年人,一些有其他疾病的老年人,容易出現死亡情況。
預防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滅蚊蟲。
目前還沒有其他更好的預防辦法。
家只可以使用多種來蚊手段,消滅蚊子,防止被傳染。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F. 關於登革熱疫情,人們該如何預防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登革熱? 登革熱俗稱骨痛熱症、斷骨熱、天狗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由蚊媒熱帶病,通常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登革熱病毒通過伊蚊的叮咬傳染給人類,伊蚊通常在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時獲得病毒,被感染的伊蚊終生均能傳播病毒。伊蚊在這個環節起到傳播介質的作用。 如果不幸感染了重症登革熱,就很有可能因血漿滲漏、積液、呼吸窘迫、嚴重出血或器官損傷導致重症疾病,甚至死亡。目前全世界都沒有針對登革熱的特效葯,疫苗預防也還處於研究階段。
G. 寫一篇關於登革熱的日記
預防登革熱
讓每一來個源人擁有健康的身體,讓每一個人擁有幸福的生活,是我們的追求。近期,登革熱在廣東肆虐,為進保障身體健康,學校開展了一系列預防登革熱教育教學活動。
9月22日上午,學校組織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相關預防常識,並布置特別家庭作業——給家長的一封信,要求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自查,將家裡的積水清除,例如:水缸、水養盆栽、花瓶、飲料瓶、塑料桶、水池的小坑積水、露天堆放的垃圾桶、廢棄飯盒、廢棄飲料杯等任何有積水的地方都要進行細致的檢查。通過消除積水殺滅蚊子的幼蟲,阻止花斑蚊滋生,阻斷登革熱傳播源。
9月26日早上,學校利用級晨會時間讓各班舉行「預防登革熱」主題班會。在班會課上,大家認真觀看了視頻宣傳片,了解登革熱對人體的危害。接著,各班班主任通過展示文字、出示圖片、提問、搶答等多種形式對預防登革熱進行宣傳。各班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個人衛生,不到草叢、花園等蚊蟲多的地方玩耍,要求同學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經常鍛煉身體,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