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加強民族村寨消防安全 發言稿
既然是演講就需要現予以說明,最好在舉幾個例子
以下作為參考資料:
由於苗族村寨受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經濟條件等制約,這些村寨的房屋90%以上為木質結構,住戶密集,耐火等級低,火災隱患大,村民防火意識差,此外冬季又是苗族村寨火災多發的高峰期。尤其是年末歲初防火工作顯得至關重要。台江縣政府和消防部門針對以上問題採取一系列積極有效措施,將農村消防安全檢查、消防安全宣傳、滅火演練、消防設施建設配備等緊密結合同步進行。除了加大宣傳力度,樹立防火安全意識之外,重點加大對村寨火災隱患排查整治。諸如農戶土灶的設置、房前屋後柴草的堆放、室內加工電線的搭接、小孩玩火及聾啞人員的管控等。在滅火技能上,教他們如何使用乾粉滅火器、消防栓及滅火方法,消防機動泵安裝發動等。
在開展農村「清剿火患」戰役行動中,消防部門還責成當地鄉鎮、村兩委、村民組做好日常檢查、防火宣傳和定期督查,使消防安全成為苗族村寨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忽視不得的大事情。通過「清剿火患」 戰役行動的深入開展,台江縣消防部門立足農村消防工作實際,積極主動,不斷夯實農村火災防控組織建設基礎,使全縣農村防火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
『貳』 示範村寨工作專報怎麼寫
開展特色旅遊村寨創建 促進新平鄉村旅遊發展
近幾年來,新平縣旅遊產業的發展,圍繞花腰傣文化品牌,確立了「兩山(哀牢山、磨盤山)一鎮(戛灑鎮)、兩村(戛灑大檳榔園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態村和漠沙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態村)一河(紅河)」的發展思路,加大了自然生態、民族風情、農業觀光等鄉村旅遊產品的開發力度,逐步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村風貌、農業生態、農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態等為主題內容的鄉村旅遊發展路子,旅遊業成為我縣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興產業,鄉村旅遊的發展積極促進了新平旅遊產品的轉型,有力推進了旅遊產業發展,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我縣開展創建活動情況
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優化旅遊環境,促進全縣鄉村旅遊發展,2009年,縣旅遊產業改革發展領導小組以戛灑為試點,以建設「最美的鄉村」為目標,在戛灑集鎮范圍內,以自然村為單位組織開展了鄉村文化示範工程和花腰傣民族特色村寨創建活動。
花腰傣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工作以戛灑鎮為實施主體,主要在集鎮周邊10公里半徑輻射范圍內的花腰傣民族村寨開展,根據村組條件和基礎,實施分步創建。縣旅遊局、文化局、建設局、縣婦聯四個部門按照職能對創建工作進行指導。以花腰傣民族文化傳承展示、村莊特色民居規劃建設、旅遊接待規范、居家文明建設、參與旅遊節慶活動、特色創新為創建工作內容。2009年內,旅遊局多次牽頭組織相關部門,深入旋渦、逛納徠、平寨、新寨、大檳榔園、蔓里等村,在群眾中開展創建工作的宣傳發動,配合戛灑鎮政府開展創建工作指導。在戛灑鎮的積極努力和多部門的配合下,花腰傣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工作初見成效。旋渦村和逛納徠兩個小組已基本具備遊客住宿、餐飲、休閑、體驗接待功能。其它村組在民族文化傳承與展示、民族手工藝品製作、居家文明建設、群眾思想觀念的引導和轉變方面也凸顯出2009年度創建工作的成效。12月,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創建工作考評小組,依據年初目標計劃和各部門考評細則對試點村寨實施了考評。
在2009年戛灑試點的基礎上,2010年修改完善了民族特色村寨創建方案,按照「一個目標、一條線路、三個板塊」的旅遊發展思路,以建設「一村一特」和「最美的鄉村」為目標,擴大創建范圍,力爭用3年時間,以「生態優美、村容整潔、特色鮮明」為標准,以自然村為單位,扶持發展一批鄉村旅遊示範村,使一批村寨基本達到特色旅遊村寨創建標准。
通過近二年以來創建工作的開展,花腰傣群眾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參與旅遊產業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增強,為實施鄉村旅遊開發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互動發展,走以旅富農、以旅興農的鄉村旅遊發展路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目前,我縣的戛灑大檳榔園村、漠沙曼線南薅村已被列為省級旅遊特色村,戛灑曼理村、平寨村和漠沙大沐浴村、曼線南薅村納入2010年開展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活動的重點。
我縣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共硬化路面8560平方米,種植各種樹木8000餘棵,栽植花卉20000餘株,新建和改建房屋212間,改廁18間,購置冰箱、彩電等家用電器252台件,累計投入資金達到1165萬元,接待遊客15萬餘人,旅遊收入達1040萬元。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和鄉村旅遊接待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目前我縣有不同規模的農家樂飯店近20家,戛灑躍南村和漠沙大沐浴等村的7個鄉村旅遊經營戶通過了玉溪市鄉村旅遊服務接待設施質量等級評定,其中,四星級接待戶1家,三星級接待戶5家,兩星級接待戶1家。戛灑旋渦村27戶農戶依託新農村發展政策,實現了整村推進鄉村旅遊建設;啟組逛納徠花腰傣民族風情園已完成28幢連體民居建設工程。
二、主要經驗和做法
(一)提高認識,加強對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的組織領導。
為開展好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活動,旅遊產業改革發展領導小組明確整個創建評比活動在縣旅遊產業改革發展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進行。戛灑鎮、縣直各培訓指導責任單位要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落實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制定相應的工作方案和考評細則,認真組織實施花腰傣特色旅遊村寨創建評比活動。
此外,領導小組辦公室多次帶領相關工作人員深入村寨調研,把鄉村旅遊提檔升級和花腰傣特色旅遊村寨創建緊密結合,各有側重開展工作。行業管理按照相關標准,提前介入,積極做好前期行業指導和工作培訓。在鄉村環境和衛生整治、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完善、花腰傣民族特色項目建設、發展「傣家樂」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思路和意見,要求「傣家樂」經營戶下工夫做好民族民俗、農事活動、果蔬採摘體驗,豐富民族特色食品和農村戶外運動項目,力爭做出名副其實的花腰傣民族特色,在總結推廣戛灑躍南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的經驗和基礎上,做好花腰傣特色旅遊村寨創建工作。
(二)精心規劃,突出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的資源優勢和特色。
我縣旅遊部門根據縣委、縣政府的旅遊產業發展意見,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旅遊市場的需求、規模和發展趨勢、鄉村旅遊的布局、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問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認真研究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發展布局,努力提升鄉村旅遊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是突出了鄉村自然景觀的優勢,引導遊客領略獨特的田園風光、山水景觀,開展具有特色的鄉村生態旅遊,滿足遊客旅遊審美的需求。二是突出了鄉村的傳統文化優勢,充分挖掘花腰傣的文化內涵,包裝具有特色的傳統鄉土工藝,使遊客在鄉村旅遊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和農業知識等,滿足遊客物質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突出了體現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築、服飾、飲食、歌舞乃至旅遊活動的設計等方面,盡可能體現出民族風貌、風情、習俗等特色,滿足遊客對跨區域文化差異的了解、感受和體驗,增強鄉村旅遊的吸引力。根據以上規劃思路,確立了以戛灑大檳榔園、曼理、平寨和漠沙大沐浴、南薅為重點,開展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活動。
(三)突出特色,分類整理創建標准。
根據新平鄉村旅遊產品轉型要求,新平重點在「特」字上下工夫,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保護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遊、塑造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為重點,全面建設「生態優美、村容整潔、特色鮮明」的民族特色村寨為總體目標,弘揚生態理念和民族文化,按照星級分類,把標准整理成容易理解、便於把握的文本,印發到村(組),村(組)可根據基礎條件創建目標,確定需要集中財力、人力、物力主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完善哪些創建指標,力爭創建工作做到點、做到位。創建工作以戛灑鎮為主,旅遊、文化、建設、國土、交通、婦聯、共青團等部門和社團根據創建工作需要做好指導、服務和支持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和年度考評細則並實施創建指導工作。
(四)規范服務,努力營造文明和諧的民族特色旅遊村寨環境。
我縣鄉村旅遊突出了農民的主體地位,在市場的引導和現實的教育下,積極培養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和服務顧客的文明意識。一是建立健全規范的旅遊接待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提高民族特色旅遊村寨的綜合服務質量和水平。二是規范農戶家庭的接待服務標准,從接待設施、接待條件、衛生狀況和接待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規范,並且進行了鄉村旅遊星級評定,目前,我縣有7家「農家樂」被玉溪市命名為鄉村旅遊級星接待單位,其中四星級1家、三星級5家、兩星級1家。三是切實加強鄉村環境整治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努力營造整潔的村容村貌,良好的鄉風文明氛圍,促進鄉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四是努力加強人才培訓。先後邀請各類專業老師及有實踐經驗的高星級酒店老師,舉辦了三期鄉村旅遊服務培訓班,從規范服務禮儀,提高服務技能等方面,對270多人進行了培訓,其中220人取得了旅遊從業人員上崗資格證書。
(五)深入指導,創建「傣家樂」鄉村旅遊經營模式。
縣旅遊產業領導小組在對哀牢山·紅河谷民族風情旅遊線的民族村寨發展鄉村旅遊進行了調研後,選定了田園風光優美、民族文化風情獨特、群眾參與鄉村旅遊發展積極性高漲的戛灑鎮曼里小組,進村入戶,帶領農戶一起動手用花腰傣手工藝品和生活農具等對房屋進行了內裝飾,指導農戶從鄉村的「土」文化上來打造,營造鄉村生活氣息,凸顯生態、民族的鄉村特色,體現花腰傣餐飲風味,實地創建出一個「傣家樂」旅遊經營模式,為下一步創建更多、更規范、更具特色的「傣家樂」樹立了典範。
(六)考察學習,提升新平鄉村旅遊經營管理水平。
為進一步開拓視野、創新理念,全面提高我縣旅遊行業整體管理水平,加快我縣旅遊景區開發和鄉村旅遊的發展步伐,縣旅遊局和縣旅遊行業協會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先後兩次帶領相關旅遊經營戶外出考察學習。2010年5月20日至22日,實地考察了玉溪市靈秀鎮、易門縣馨苑、通海縣里山和三杯杯、華寧縣的華溪等四星級和三星級農家樂。2010年9月16日至21日組織赴廈門、武夷山學習考察。通過考察學習各經營戶深受啟發、觸動較大,開拓了視野、思維,深切感受到與旅遊成熟地區相比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同時也看到了我縣旅遊發展的優勢和機遇,對今後新平縣旅遊行業發展樹立了信心,對於打造我縣自己的品牌和自身的特色有了信心。
通過集中學習考察,為經營戶搭建起了相互溝通和交流學習的機會,相互增進了解,增進友誼,增進合作。
三、取得的成效
開展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發展鄉村旅遊,不僅豐富了游覽內容,還為新平農村脫貧致富開辟了新的途徑,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信息溝通和文化交流,增強了群眾的發展意識,推動了當地和經濟社會發展。
(一)發展農家游有助於促進農民增收和就業。通過外地的經驗和我們自身發展的實踐表明,創建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可以達到「開發一方景區、繁榮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益。農戶把農產品轉變為旅遊商品,將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經過對參與鄉村旅遊開發經營的農戶進行摸底調查,大部分家庭人均純收入在6000元以上,遠遠高於全縣3288元的人均純收入水平。從我縣農業生產和旅遊發展現狀看,當旅遊旺季來臨之際,正是我縣農業生產農閑之時。農民放下手中的農活,敞開農院,廣納全國各地遊客,從事旅遊服務,將農業生產和旅遊經營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做到旅遊服務和農村生產農兩不誤,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不僅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還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優化了農村環境,改變了農村整體面貌。自2006年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在鄉村旅遊規劃范圍內的有35個村民小組,佔全縣111個新農村建設試點的31.5%,累計整合新農村建設、整村扶貧、異地搬遷、民居抗震減災、旅遊扶持等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參與鄉村旅遊開發,修建了進村道路,整治了村容村貌,興建了水電設施,整修了農家庭院,畜禽分離,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徹底改變了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糞草隨處堆,畜禽滿街跑」的狀況。戛灑南蚌村啟祖村民小組投入了850多萬元開發「農家樂」旅遊項目,並創新鄉村旅遊的發展經營管理模式,實行統一管理、集中經營,促進鄉村旅遊向規模化、規范化方向發展,為鄉村旅遊提檔升級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有利於降低農業經營風險。開展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強調的是充分利用鄉村地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眾多的無形資產(如傳統文化、生活習俗)具有投資少、效益高、回收快等特徵,相對於其它產業發展更具有比較優勢,市場風險也相對較小。農戶只需將自家庭院加以硬化、綠化、美化、改水、改廁,並且購置一批廚房餐具,經過必要的標准和服務規范學習培訓,服從旅遊行業管理,便可掛牌對外營業。旅遊旺季時接待遊客,淡季時自用,不僅增強了我縣旅遊的接待能力,還培養了農民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農民的雞、魚、肉、蛋、蔬菜等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還可以就地得以消費,減少流通環節成本,增加農民收益。
(四)可以促進非農產業結構的調整。旅遊業的發展需要眾多部門和行業的支持和配合才能順利進行。反過來又可以帶動許多部門和產業的發展。開展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無疑可帶動農村交通運輸、餐飲服務、文化娛樂以及其他農副產品和民族工藝品等行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服務產業發展薄弱的方面。
(五)農戶與遊客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活動將吸引大批城市人來農村感受自然、體驗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農民轉變觀念。同時,農民足不出戶就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種、養、加工一條龍,吃、住、娛、購多種經營,農民不再將離鄉進城作為感受現代生活的唯一途徑,而是就地可以享受城市帶來的文明成果,有利於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同時,鄉村旅遊為農村帶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拓展了農民視野,轉變了農民思想觀念,改變了農民生活習慣,凈化了農村社會風氣。農戶通過硬化、綠化、美化庭院及改廚、改水、改廁和改造居住條件,從而對於改善鄉村的社區環境、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村城鎮化都將起到十分有利的推動作用。
(六)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旅遊業每直接增加一個就業機會,能帶動相關的5個就業機會,乘數效應是相當明顯的。我們新平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開展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活動,有很明顯的季節性,農村勞動力可以合理安排勞作與服務,增加更多的收益。
(七)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護挖掘民族文化,為旅遊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泉。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失去了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失去了民族的靈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花腰傣一些古老的習俗、文化,已被越來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漢化,搶救和挖掘民族文化已成為我們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當然,保護民族文化,關鍵是要創新。創新是事物延續的源泉。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從形式到內容幾十年不變,再好的文化也會被淘汰。因此,開展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改造和提煉,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時代特徵的文化,以此凝聚民族力量,弘揚民族精神,才能更加有效的保護挖掘民族文化,為旅遊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泉。
(八)可以有效聚集人氣,有力的促進小城鎮的發展。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現代人的旅遊已不再是簡單的吃喝玩樂,旅遊者由最初的尋求特、新、奇、異等刺激,越來越注重對文化的追尋和探求。地方傳統民風、民俗、歷史風情是地域旅遊文化的根,是形成景區特色的基礎,民族特色旅遊村寨的創建越來越適合現代人旅遊的需求,將吸引更多遊客進入新平,進入民族特色旅遊村寨,為有效聚集人氣,促進小城鎮的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帶動作用。
總之,就我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來講,發展鄉村旅遊,開展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有許多好處。從產業發展的長期目標來看,為了延伸產業鏈條,使旅遊產業真正成為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所以我門應結合縣情、地情,圍繞旅遊市場發展需求,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積極創建民族特色村寨。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我縣的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創建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和省市主管部門的支持幫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旅遊開發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導致了產品策劃、包裝上不了規模、檔次,旅遊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旅遊產業也難以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二是人才匱乏,尤其是經營管理人才奇缺,鄉村旅遊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比較差,旅遊線路和產品促銷范圍還叫窄,與周邊縣區的互通互聯有待加強,資源優勢還沒有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四是在民族特色旅遊村寨的創建中各村的民族文化傳承表現形式單一,沒有形成各自獨有的特色。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叄』 高分求2篇綜治平安調研文章 [email protected]
我摘抄來的,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如果沒有幫到你,請見諒。
一,
近日,區委副書記譚勤奮到浦陽、坎山等鎮調研綜治和平安創建工作。他強調,要強化思想認識,增強工作主動性,做好「鞏固、深化、提高」文章,夯實平安創建基礎,為構建和諧社會,打造平安大區作出貢獻。
譚勤奮先後來到浦陽鎮尖山村、桃北新村、桃源警務室,坎山鎮建盈村、萬安村、工農村,實地檢查綜治工作情況,查閱綜治制度和台賬資料,並聽取浦陽和坎山鎮的工作匯報。譚勤奮說,各鎮街認真貫徹落實今年「南陽會議」精神,積極落實綜治「三延伸」的各項工作措施,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譚勤奮指出,平安創建是一項基礎性工作,責任重、要求高,平安創建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互為基礎、相互推動,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綜治工作和平安創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各鎮街要進一步深化認識,明確目標,更加深入扎實地推進綜治組織網路向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延伸,夯實基層綜治和平安創建基礎。要做好「鞏固文章」。固強補弱,克難攻堅,消除綜治、維穩和創安工作的「空白地帶」;不斷鞏固和拓展深化綜治「三延伸」、強化基層「八聯動」工作成果,進一步夯實基層穩定的根基;深入開展好綜治工作規范化建設示範村(社區)創建活動。要做好「深化文章」。加大綜治和平安創建的輿論宣傳,形成「創建平安為大家,創建平安靠大家」的氛圍;全面加強防控體系建設,強化人防、物防、技防綜合效能,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處置,深化治安混亂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綜合整治,提升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和平安創建的滿意度。要做好「提高文章」。在不斷完善綜治和平安創建硬體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要更加註重軟體建設,提高綜治和平安創建工作水平;要進一步加強綜治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隊伍素質,努力培養一支拉得出、喊得響、用得上的綜治隊伍,以隊伍建設促進綜治和平安創建質量的提高。
二,
9月5-6日,鎮沅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蘇明星率維穩辦、綜治辦等部門人員深入按板鎮就綜治維穩和鞏固平安創建工作開展調研。
近年來,按板鎮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委政法委的具體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文件、會議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鞏固提高「平安鄉鎮」為載體,以夯實基層基礎工作為重點,以整治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服務新農村建設為目標,加大對突出矛盾隱患的排查和整治,扎實解決突出的治安問題,為全鎮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各項事業全面健康發展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調開組深入按板社區、派出所、交警中隊及鎮綜治辦走訪了解,並查看了綜治維穩和鞏固平安創建工作的相關檔案資料,通過「走、查、看、訪」後,調研組對按板鎮近年來綜治維穩和平安創建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並強調指出:按板鎮管轄范圍復雜,希望鎮黨委、政府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做好「抓班子、帶隊伍、促穩定、保增長」,進一步加強治安突出問題的整治,充分發揮基層職能作用,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切實增強做好當前綜治維穩信訪工作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把維護穩定各項工作措施層層落實到位,為建國60周年大慶順利進行營造平安、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要進一步加大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發揮鎮綜治維穩辦前沿陣地作用,主動、及時、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妥善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嚴防矛盾積淀激化、演變升級,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要加強對綜治維穩信訪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報工作,暢通信息渠道,做到及時、准確、全面地掌握社情動態;要進一步規范台賬、檔案等痕跡管理;國慶期間要做好廣泛宣傳,要讓老百姓切實了解和感受建國六十周年的輝煌成就;要堅持群防群治、打防結合的原則,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強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力度,深入排查影響群眾安全感的突出社會治安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突出治安問題整治行動和開展好防控工作,全力維護好轄區穩定,營造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為鞏固平安鄉鎮、構築和諧社會,保障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調研期間,蘇明星一行還深入收煙點和即將實施新農村建設的村組進行實地走訪。
『肆』 被譽為中國首批最美小鎮的是
今天和大家說一個齊魯名鎮,一個有山有花的古村落,這里被譽為「中國最美小鎮」。它就是坐落在沂蒙山區腹地的岱崮,中國大陸首批11個「中國最美小鎮」之一。
岱崮
岱崮,位於山東臨沂市蒙陰縣東北部,不僅是「中國最美小鎮」之一,還有著「天下第一崮鄉」的美譽。大自然在這里孕育了造化神奇、享譽地理學界的「岱崮地貌」,以岱崮地貌為代表的「沂蒙山七十二崮」,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什麼叫做「崮」呢?其實就是地貌學上的「方山」,是一種經億萬年地質演化而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屬於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岱崮,這種奇特的地貌地形,成為一大奇觀,山谷相連,風景極為秀美壯觀。
在岱崮旅遊,你不僅可以欣賞到山的壯麗,還可以體驗一下春季的粉紅魅力。每年的四月份,岱崮旅的萬畝桃花就會爭相盛開,這里成了對遊客開放的桃花仙境。岱崮古鎮每年都會舉行一次桃花旅遊節,今年的桃花旅遊節截止到4月20日就結束了哦。
岱崮的古村落文化也是十分有魅力的!眺望群山,一座座崮上人家和村落民居,給人以萬物和諧之美。不過岱崮的許多鄉村正在面臨消失的危險,這些維持了千百年的村居村落和山寨文化,迫切需要進行保護。
這是一個有山有花有村落的地方,這里是齊魯名鎮,這里被譽為「中國最美小鎮」,你來過嗎?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土地總面積約10平方千米。2010年底約5萬人口,由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組成,為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AAAA級景區。
鳳凰古城住房大多為木結構建築,有平房和樓房兩種,也有長方形的茅草房。多以大米為主食,玉米、小麥、紅薯為輔;一些地方以玉米、蕎麥和土豆為主食。飲酒的嗜好十分普遍。 各地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多數地區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膝蓋。部分地區婦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有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緣有寬大花邊,頭纏布頭巾,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飾物。
苗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挽髻於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有的把頭發繞在支架上,高豎於頭頂上。她們的盛裝以黔東南的獨具特色,把銀飾釘在衣服上成"銀衣",頭上戴著形如牛角的銀質頭飾,高達尺余。男子服裝差別不大,多著大襟或對襟短衣,下穿長褲。部分地區男子穿麻布短衣或長衫,披編有幾何圖形的披肩或羊毛氈。
鳳凰古城以回龍閣古街為中軸,連接無數的石板小巷,溝通全城。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銹跡斑斑的鐵門。鳳凰古城北門城樓本名「璧輝門」,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曾是出城的唯一通道。
村寨房屋大多造坐北朝南、很多都是純木結構的居腳樓。吊腳樓為每扇四柱撐地,橫梁對穿,上鋪木板呈懸空閣樓,繞樓三面有懸空的走廊,廊沿裝有木欄扶手。木欄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吉祥圖案。有很多還會刻上蝙蝠的圖案,意思是幸福。房屋頂上一般都有憑樁可觀景,也可晾曬衣物。閣樓屋脊以瓦作太極圖形,四角翹檐,玲瓏飄逸。屋脊與檐均用灰漿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塗刷油漆。
『伍』 徵集傳統村落保護宣傳標語,採用的有獎勵哦。
保護文物,珍惜祖先留下精神財富!
弘揚本土傳統文化,守望自已家園。
『陸』 徵集傳統村落保護宣傳標語,採用的有獎勵哦。
保護好我們美麗的家園,讓我們一起努力
『柒』 2020年四川教育廳公開遴選公務員體什麼時候
體檢由各單位負責組織,在我省確定的公務員錄用體檢醫療機構進行。
體檢按照《關於修訂〈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及〈公務員錄用體檢操作手冊(試行)〉有關內容的通知》(人社部發〔2016〕140號)執行。公告發布後至本次遴選和選調體檢實施時,如國家出台體檢新規定,按照新規定執行。
各單位或考生對非當日、非當場復檢的體檢項目結果有疑問的,可在接到體檢結論通知之日起7日內提出復檢要求。復檢只進行一次,只復檢對體檢結論有影響的項目。體檢結論以復檢結果為准。因體檢不合格形成的缺額,可依次遞補。
具體的時間還未出,需要關注一下相關公告。
『捌』 洛龍鎮的村鎮建設
【四在農家和諧新大塘】大塘村位於洛龍鎮東北部邊陲,平均海拔1300米,是黔渝兩省(市)的交通喉舌,與重慶武隆縣黃鶯鄉毗鄰,距道真縣城67公里,武隆縣城34公里,升級改造的三級油路道武公路橫貫其中,交通便捷,全村總面積48.6平方公里,轄20個村民組458戶1832人,仡佬族居民佔800%,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境內原始生態良好,民族風情濃郁,是重慶人休閑度假的好地方,2004年來,在上級的領導下,村支兩委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奮力拚搏,排難爭先,按照鎮黨委、政府制定的「依託道真遵義貴陽,對接武隆重慶長江,發揮省際邊界優勢,發展民族邊貿經濟,把洛龍建成省際周邊區域經濟強鎮」的發展思路和傅傳耀書記「把大塘建成黔渝兩省(市)交界地的一個休閑和邊貿點」的指示精神提出了「發揮邊關優勢,發展邊貿經濟,打造大塘新村」的工作思路。實施了「擦亮紅色遵義北門,打造綠色神奇大塘」的發展戰略,促進了全村文明的和諧發展。2005年被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示範帶」建設,並多次獲省市級表彰。
2004年-2006年,投資220萬元,建成仡佬民居50套,總面積7880平方米形成了仡佬民聚一條街,遷入安置67戶;投資60.7萬元,完成了長300米、寬20米的街道的新建和油化任務;投資5萬元,硬化人行道1800平方米並實施了沿街綠化;投資21.8萬元,建成244立方米蓄水池一座,投資35萬元建成了902立方米的煙水工程,改建水管網3800米,200餘戶農戶喝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投資50萬元建成了大塘移動機站;投資11萬元安裝了路燈;投資25萬元建成了休閑娛樂運動場,投資45萬元完成了「四在農家」建設,硬化了228戶農戶院壩17830.26平方米、硬化連戶路3000平方米、建花壇花台60個300平方米、改灶40間、改廁55間、美化屋脊6700米、美化磚牆3555.35平方米、木房外牆刷漆3100平方米、漿切堡坎650立方米、建排水溝1107.2米、建宣傳欄5塊、添置籃球架2副、硬化羽毛球場地1塊,購置民族體育運動設施10套,投資13萬元完成了大塘至田壩里程1.3公里的環寨公路,2007年10月啟動了「生態示範村」創建工作。其他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一座嶄新的邊貿集鎮正向重慶人展示貴州人民的風采。
2004年-2006年,改建了大塘小學,提前兩年實現「兩基」攻堅目標並順利通過驗收,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落實了「控輟保學」措施,提高了教育質量。計劃生育以爭創省優質服務先進村為契機,極大地提高了服務質量,促進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深入貫徹。兌現獨生子女一次性獎勵15戶,三結合幫扶18戶,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8人,2007年度全村計生率達99.2%。利用大塘洛黨雞、人參果燉仙人帽、竹芽雞等仡家鄉土美食特色資源,組織新村婦女發展「大塘土雞」、「農家樂」特色餐飲業,活躍了大塘經濟;利用遠程教育開展了餐飲業、烤煙生產技術、畜牧養殖技術、農業科技等技能的培訓和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理論知識的學習拓寬了新村人民的致富途徑,增強新村人民的法律意識;
加大了依法行政工作力度,推行了村務、警務公開。牢固樹立了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加強了政法綜治工作,落實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廣泛開展了「平安大塘」的創建活動,妥善處理了群眾來信來訪,按月開展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有效化解了各種矛盾糾紛。強化安全生產意識,狠抓安全生產措施,五年來無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全力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著眼於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三年來先後舉辦了籃球比賽、民族體育比賽、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青少年綠色示範帶植樹活動等,使幹部群眾在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中受到教育。積極開展「衛生與秩序」整治活動,村容村貌明顯改觀。積極廣泛開展了「安全文明村寨」、「十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開展了「富、學、樂、美」四在農家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組織引導群眾理清了發展思路,制定了增收措施;利用遠程教育網路對農民進行了各種農業適用技術及非農技能培訓,群眾自覺學政策、學科技、學法律,學在農家蔚然成風;手機、電視、摩托車、洗衣機、DVD、機動車等現代化設施進了農家門,農民勞動之餘下下棋、打打球、唱唱歌、看看電視,文體活動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充實了,農民成了創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主人,樂在農家其樂融融;在示範帶動下農戶自覺治理臟、亂、差,新建、改建住房200多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家物放有序了,衛生條件逐漸改善,貧困農民住進移民房,貧困戶搬進了富有門,美在農家讓人羨慕。
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促進了大塘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在思想建設上,認真開展了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員幹部努力發揮表率作用,通過集中學習和自學相結合,提高了幹部、黨員的理論素養和思想素質;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開展了「保持先進促發展、服務群眾當先鋒」主題實踐活動,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立說立行,認真整改,達到了提高黨員素質、加強基層組織、服務人民群眾、促進各項工作的目的。在組織建設上,全面實施了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培訓幹部群眾300餘人次。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示範帶」建設,開展了農村黨員「十戶代言人」活動,評選「代言人」37人,充分發揮了他們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開展了村幹部「雙最」評選活動,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年來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0名,發展黨員9名,加強了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在黨風廉政建設上,建立了村務公開制度,按月公示,接受幹部群眾監督,促進了幹部勤政、廉政。認真貫徹了民主集中制,堅持重大問題集體討論決定;堅持了民主生活會制度,認真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
大塘村民俗新村創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三個文明協調發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大塘村支兩委一定會搶抓機遇,以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工作,以正確的政績觀促進工作,把大塘的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五一村農業綜合開發】五一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土地總面積30172畝,耕地15086畝,其中稻田8995畝,旱地6091畝,涉及18個村民組3554人,新建渠道72公里,機耕道25公里,農耕步道30公里,改良土壤6000畝,科技培訓6千餘人次,示範推廣450畝,購土壤化驗設備和防蟲設備15台套等。項目總投資1753萬元(其中申請財政農發資金1215萬元,自籌資金585萬元),06年已投資480萬元,在12個村民組綜合治理了6000餘畝旱坡地,因地制宜構築了「一橫五縱」及支渠與阡陌相通的18.8公里堰渠,修建了7條10.7公里的機耕道,10條10公里的農耕步道。2007年第二期工程土地治理已實施,總投資880萬元,涉及16個村民組564戶,治理土地面積4670畝,新修公路18.48公里,堰渠26公里,安裝殺蟲燈100盞,殺蟲面積1300畝。第三期工程國家投資489萬(二期346萬),主要是結合一、二工程進行生態建設,2010年後的五一村又是洛龍一大農業觀光的旅遊景點。
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進一步夯實洛龍鎮邊貿小城鎮地位,不斷豐富和提高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全面實現小康任務目標,2007年在縣委宣傳部的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洛龍鎮黨委、政府精心組織,在五一村實施了「示範帶」創建工作。五一村地勢開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歷年來一直是洛龍鎮優質烤煙的主產區域。加之近年來,在縣級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煙水配套工程及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相繼在此實施,特別是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環境, 2007年投資41萬元在五一村竹林彎、棗子坪完成了98戶農戶9500平方米的院壩硬化,硬化連戶路1200平方米,建花壇550平方米,美化屋脊2500米,建排水溝745米,美化磚牆4300平方米,木房外牆刷漆750平方米,建宣傳欄4塊,改廁60間,添置籃球架1副,硬化羽毛球場4塊,修建環寨公路2.2公里,安裝路燈20盞,建設沼氣池145口。通過示範帶動,確立群眾在創建中的主體地位,切實轉變了群眾「要我創建」為「我要創建」的思想,現在的五一村已建成了一個環境優美、山川秀麗的旅遊觀光農業村寨示範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