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新聞紀實類攝影,它的定義是什麼
紀實攝影表現攝影家對環境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追求……紀實攝影家以冰冷的機器記錄邊緣景象或被人有意無意間「忽視」的事實,卻往往能借著影像的力量,使攝影成為參與改造社會的工具。從紀實攝影發生的社會背景與歷史沒載看,它的批判性和幹革命性不言而喻。副產品紀實攝影史就是一部攝影家對人世間的不公、黑暗、動亂、肅削……進行記錄、表述與傳播的歷史。通地影像,他們達到宣傳鼓動,進而促進社會變革,使人間更美好的目的。
2. 新聞攝影,宣傳攝影,檔案留存攝影,社會紀實攝影有什麼異同
你說個這幾項相同點是都是屬於紀實攝影拍攝的范圍!不同事新聞攝影具有時效性,宣傳攝影是時事記錄,檔案留存和宣傳攝影差不多是實時記錄,社會紀實比較廣泛幾乎以上幾種都包括了!希望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望採納!
3. 用自己理解的語言簡述新聞攝影與宣傳攝影,藝術攝影有哪些不同特徵
新聞攝影真實客觀,宣傳攝影主題鮮明,藝術攝影優美高雅。
新聞攝影不得使用誇張的表現手法,最好帶有情境性、故事性,完整的表現新聞發生的時間、環境、人物、事件等新聞要素(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什麼的5W,學新聞的都知道),有力的配合文字材料。
4. 攝影風光攝影 新聞攝影 廣告攝影有什麼不
風光攝影你要跑,要等光,運氣成份很大。
新聞攝影是你要有眼光,已經與媒體有關系,人家用你的片子,對器材要求不大。
廣告攝影是你要會跑客戶,要自己布置光線,要有藝術想像力,還要會與客戶溝通。
5. 淺談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關系
一、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的區別
(一)內容表達與初衷
由於攝影科技的客觀性,它能真實的展現社會客觀生活的一部分,並且展現其價值,因此,攝影成為了新聞傳播中最可依賴的對象.作為新聞報道的衍生物,新聞攝影的宗旨是為報道事實服務.中國的新聞攝影一開始就經過了從宣傳攝影到報道攝影的沿革,自中國新聞機構的攝影部成立以來,報紙編輯就將照片作為新聞報道的輔助手段,以期更加真實、完整、生動的新聞報道和政治宣傳.以荷賽獎為例,荷賽獎每年的獲獎照片基本涵蓋了本年度所有新聞大事件,以戰爭、災難為典型,正如有學者所認同的,「新聞攝影是用照片說話,用照片來告訴讀者事實」.
藝術攝影則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盡管可以起到反應現實的作用,它的主要目的卻不是展現現實.與大多數藝術形式一樣,藝術攝影是將更多的主觀因素,包括個人情感、經歷,思維方式、個人對世間諸項的理解和感悟等參入對現實的理解,形成一次新的創造和視覺展現,或宣洩情感,或抒發見解.正如劉立賓所說的「內容美與形式美俱佳的作品是藝苑中的珍珠,絕妙千古,更多的作品或以內容美來感染讀者,或以形式美來征服觀眾.」對於藝術攝影家來說,他只是審美主體,不為宣傳,不為集團或組織的利益創造,回歸於攝影、藝術.因此藝術攝影的對象也比新聞攝影廣的多,除了具有視覺沖突的新聞事件,平常的非新聞事件也可以經過攝影者主體的思維錘煉成為拍攝對象.
6. 新聞攝影與宣傳攝影,藝術攝影有哪些不同
新聞攝影一般是突發性的,力求展示新聞的全貌和原貌,忌諱擺拍,宣傳攝影追求的是宣傳主題的突出,允許擺拍,藝術攝影追求的是藝術性,一般都是擺拍的。
7. 新聞攝影在現代新聞報道的現狀
【內容提要】新聞攝影作為新聞與攝影相結合的產物,是新聞事件的現場紀實,是以附有文字說明的照片形式進行的新聞報道,是新聞報道的一個獨立兵種,它的表現形式是一幅幅帶框的照片。隨著新聞事業的縱深發展,新聞攝影活動已成為全球性的活動,增強報紙的「可視性」已為我國報界所重視,形象生動的新聞照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顯著的版面位置上。因此,提高對新聞攝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將新聞攝影納入新聞改革的軌道,讓圖片與文字並重,特別是要加強對新聞美學的研究,已成為繁榮和發展我國新聞事業的當務之急。 新聞攝影,是新聞與攝影相結合的產物,是新聞事件的現場紀實,是以附有文字說明的照片形式進行的新聞報道,是新聞報道的一個獨立兵種。它的表現形式是一幅幅帶框的照片,它與文字新聞相比,具有視覺可視性、現場可證性和典型概括性的特點;與電視新聞相比,更為簡煉,更具保存價值。在版面編排上,更易於突出主題、美化版面,增強視覺效果。 從「五四」運動到「七七」事變的十多年間,我國的新聞攝影事業隨著國內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新聞攝影界涌現出許多新的事物,如報紙攝影附刊、攝影團體與機構、攝影記者等。為推動新聞攝影業務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起了巨大的作用。以《良友》為代表的大型綜合性畫報,重視時事攝影,大量刊登社會、政治性照片,報道國內外的時事新聞。這個時期產生了許多反映自然災害、戰爭、勞動人民的苦難、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其他重大事件的照片。這些攝影作品記錄了我國新聞攝影工作者的業績,構成我國現代史的一面鏡子。人們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英勇不屈,在黑暗勢力重重壓迫下不斷奮斗、抗爭、前進的足跡。由於時代的局限,這個時期的新聞攝影也帶有某些消極甚至反動的成分,但主流是積極的。 新聞攝影在世界報紙上出現以後,開始並不為很多人重視。分析其原因,一則是初創階段,照相製版條件差,效果不甚理想;二則照片費用高。我國直到1920年才有新聞攝影畫刊出現(即《時報》),報紙從此開始有了形象宣傳觀念。但很長一段時間內,新聞照片的功能被定格在裝飾美化版面上,其作為一種獨立的新聞報道形式還不為人們所認識。 進入80年代,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報紙的編、排、印逐步由激光照排和膠印代替鉛排的鉛印,版面上的圖片效果大為改觀,數量亦相應有所增加。但獨立的新聞圖片較少,而配以文字報道的照片較多。正如中國日報總編輯馮錫良在《當今世界新聞攝影在報刊上的地位》中所說:現在國外把攝影新聞與文字新聞、廣告新聞並列為新聞學三大學科,由於電視的出現影響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國外報紙在採用圖片方面出現了一些新傾向,例如,新創辦的《今日美國》報,全部採用彩色版,照片不但數量多,而且篇幅大。《華盛頓郵報》執行主編霍·塞蒙斯預言:「這代表未來報紙的發展趨向……在攝影報道方法上,用5-6張有內在聯系的成組照片來說明一個事件發生的過程,配以簡練的文字說明,形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新聞報道,已為美國報紙普遍採用。」馮錫良認為:「我國新聞界應當重視和研究這些傾向,要預見到新聞圖片在報刊中會越來越重的位置。」 借鑒外國經驗,1981年《中國日報》英文版創刊,並大幅使用新聞照片,《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單獨成組刊登新聞圖片。一改報界過去那種把新聞攝影的表現形式作為版面文字報道的「配角」、「美化」的模式,深受讀者的贊嘆。但是,新聞攝影作為一種獨立的報道形式,人們剛剛開始認識,在報界中要完全接受仍需要一個過程、一定的時間。因而「重文輕圖」的現象常有發生。可貴的是,老一輩攝影工作者從來沒有放鬆過努力,多方宣傳新聞攝影的地位與作用,並從實踐上極力去表達新聞攝影的特點。做到「圖文並茂」、「圖文並重」。直到1990年亞運會期間,各家報紙都大量刊發了新聞圖片,而且質量好、尺寸大、編排新,圖片新聞得到了報界空前的重視。老攝影家蔣齊生提出了「文字與照片兩翼齊飛」、「圖文並重」的觀點,要求總編輯、攝影記者和編輯人員要努力改革單一的「文字頭腦」,增加「圖片頭腦」。從此,新聞照片的價值得到了張揚,並作為獨立的報道形式在版面上大量出現,一些重要的新聞照片不但佔在顯著的位置上,而且篇幅也放大了。 但是,與國外相比,我國報紙讓圖片擔任主角、上頭條、佔好位置仍不多見。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圖片觀念淡薄,對新聞圖片在新聞傳播中的地位與作用認識不夠,新聞照片的價值只是體現在版面設計中,沒有將其作為一種獨立的報道手段。因此,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們的報紙只刊登重大會議或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國事活動的照片,其他的新聞照片不但少用,而且圖幅小,僅作為版面的調劑或美化版面的工具,其新聞價值難以體現,新聞攝影的獨特功能也得不到充分發揮。二是過去受到「左」的思想干擾,新聞攝影的理論與實踐失去了自身的價值。無論是在「大躍進」年代,還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候,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原則都受到了嚴重的壓制和歪曲。報道出來的不是新聞的現場紀實,而是根據政治需要去導演、去擺布,從根本上動搖了新聞攝影的理論基礎,從實踐上歪曲了事件的本來面目。因此,無論是報界不是攝影界,新聞圖片也只能「順應」時代的需要,真實的新聞現場照片不用或少用,新聞也因內容空洞、題材重復、手法單一而使其失去了思想性和藝術性,能上好位置的圖片也就更少了。就是現在,圖片新聞的實力還是較弱的,版面上「文重圖輕」的狀況仍然存在。 新聞攝影是新聞報道的一種獨特形式,圖片配以文字說明能給讀者更直觀、更逼真、更形象的感覺,讓人一看便明了新聞事件的原意。我們的報紙應將新聞攝影納入新聞改革的軌道,讓圖片與文字並重。要達到「圖文並重」,首先要更新觀念,要從長期的「重文輕圖」中解脫出來,正確認識新聞攝影在新聞報道中的地位與作用,自覺地將圖片新聞與文字新聞一樣同等對待,讓圖片與文字比翼雙飛。其次,要抓好新聞攝影隊伍的建設,在更新觀念、端正態度的基礎上,著重抓好素質和提高技術水平,拍出更多更好的新聞圖片來。攝影隊伍的素質,主要是指新聞記者的思想和拍攝作風。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必須把握時代的主流,歌頌什麼、批評什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必須十分明確,新聞敏感要強,要拍出具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瞬間;另外,記者的拍攝作風直接影響到照片的質量,新聞攝影的記實性是每一位新聞記者必須遵循的原則,不能弄虛作假,不搞擺拍,提倡抓拍,這就要求記者多作調查研究,深入新聞現場,善於觀察並及時捕捉住事件發展的典型瞬間;其三,必須寫好照片的文字說明。新聞攝影是新聞照片與文字說明的綜合體,即是通過攝影手段記錄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結合具有新聞信息的文字說明進行報道,兩者不可分割。對於新聞攝影來說,視覺的沖擊力來自照片,強烈的情感在於藉助文字說明。好的文字說明,除了主題鮮明、簡明扼要交待新聞事實外,要帶有文學色彩和情感交流,達到提高視覺、深化主題的效果。由於文字說明是依託圖片存在的,作者應根據圖片的內容靈活運用不同的說明文體例(敘述式、評論式、對話或引語式、配詩說明、散文、通訊式),緊靠畫面,因情定體,甚至配以必要的一些背景材料以增加其報道的深度。第四,要有相應的版面表現形式。編輯人員要根據新聞照片的質量確定其相應的版面,以圖片為中心去安排版面,提高新聞照片的傳播效果。第五,必須加強對新聞美學的研究。新聞美學是新聞和美學的交融,加強對新聞美學的研究是尋找兩者最佳的結合點,把美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新聞報道中去,提高新聞報道的審美價值。過去和現在一些的新聞報道形式多是採用平鋪直敘方式,忽視了新聞美感的情感美、形式美和角度美發揮。 人們面對變幻紛紜的大千世界總是在心裡生長著一種願望、一種揣測和預想,用新聞心理學的觀點來說,是一種新聞欲,即對未知世界的慾望,而用美學的目光來看,是一種由期待產生的審美情緒。在這種情緒中,社會時代的心理因素與民族傳統的因素及深層的人類共同心理因素相融決定了讀者接受新聞的程度,也是新聞價值實現的程度。所謂情感美,是通過新聞報道能引起讀者心靈的美感,產生心靈共鳴。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使新聞有價值,必須喚起讀者的情感,根據不同的國度、不同民俗、不同的時期去表現新聞的美的價值。如我國在「十年動亂」時期,物質生活非常貧乏,人們關心的熱點是副食品的供應,此類新聞總是讓讀者懷著濃厚的興趣閱讀,產生快感。而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物資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關心的不再是副食品供應了,而轉向了自身生活及環境的美化裝飾上。黨的十五大以來,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關注的焦點、最能喚起讀者情感的新聞轉為反腐敗、下崗再就業了。但對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都有不同的審美心理特徵,對同一則新聞,則有不同的情感。如我國在建國40周年之際,在北京舉行了全國勞動模範的表彰大會和經驗交流活動,我國讀者熱情關注,並成為家喻戶曉的新聞。但在西方國家,反映平淡,這是因為西方國家對「勞動模範」甚為生疏。所以,不同的國度、不同的信仰,會產生不同的新聞需求,對新聞美感的獲得就不同了。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作者,在於作者對美的發現和對美的感知,並從形象的官能直覺上升到心理感知和情理交融的徹悟。這樣,在面對人民的喜怒哀樂,面對社會的風雲變幻,面對自然的滄海桑田時,決不會無動於衷,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有意無意地擁抱生活,贊美人生,謳歌社會進步,把生活的真、善、美表現出來。美國著名肖像攝影家阿諾德·紐曼說得好:「拍照片,並不光是使用照相機,而是用我們的心靈和意念。這些照片不但表現了特定的被攝人物,同時也反映出我們自己的所思所想。每一個藝術家都應使自己成為他作品中內在的一個因素。如若不然,這件作品就會成為一張洗衣房的清單——沒有思想、沒有感情、沒有意義。」 形式美,是人們最普遍、最直接感受到的一種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種形式因素(如色彩、線條、形體、聲音)有規律的組合。一幅好的、高層次的作品都需要傾注作者的審美追求和加工潤色,從內容取捨、結構設置到造型形式都要創造出適合人們的欣賞習慣,滿足人們精神享受的形態。報道新聞事件,既要把事件的前因後果告訴讀者,又要讓人們領略美的享受,引起讀者心理共鳴,因而新聞語言必須是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切忌復雜虛構、花言巧語,要用質朴或鮮明的語言把新聞事實具體、逼真、傳神地呈現出來。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事物的美態要靠作者對「美」的把握,要通過對景物的形態、結構、動態、色彩、光調、空間及主陪體關系等外部特徵的審視,由表及裡發現有美學價值的題材和形式。要使作品激起讀者的情感,首先要使作者自己深受感動,這就要求作者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掌握審美規律,提高審美創造力。周恩來同志說過:「作品的產生,可以是偶然之得,但是這種偶然之得是建築在長期積累和修養基礎上的。」要提高自己的審美創造力,首先要深入生活,從現實生活中獲得創作激情,提高認識水平;同時要從政治、哲學、文化等藝術方面去吸取營養,這是攝影創作成功的內因。只有平時練就了這樣的功底,才能作出快速反應,抓住瞬息即逝的機遇。 新聞報道的角度,是新聞工作者對於新聞事實的觀察點,是反映客觀事物的切入口。用美的形式去反映具有美的內涵的新聞事實,從哪一個角度切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這便是新聞美感的角度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蘇軾這首詩可得到啟示,表明同一事物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反映。從美學的觀點看,美是一個流動范疇,是由無數固定范疇構成的流動范疇,因此,只要事物顯現的美的徵象是事物本質發生的,那麼,這點美便是值得捕捉並反映的。事物有多個角度,但並不是只有正面和最貼近本質的一面的反映才是最美的。美學講究含蓄、多層次、多角度,有一定的距離感,「見微知著」,「寓意深刻」是美學常用的手法。在新聞角度的選擇上,「新」、「奇」、「巧」為美學最佳角度。 隨著新聞事業的縱深發展,新聞攝影活動已成為全球性的活動,增強報紙的「可視性」已為我國報界所重視,形象生動的新聞照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顯著的版面位置上。每一位新聞工作者,應抓住機遇,為新聞攝影多作貢獻。
8. 如何做好新聞攝影宣傳工作
正時下,隨著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的內崛起,給人大報刊帶來容嚴峻的考驗。如何進一步提高人大報刊的質量,進一步做好人大新聞攝影報道非常必要,也很有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人大新聞宣傳工作者應充分認識攝影報道在人大新聞報道中的地位,努力做好人大新聞攝影報道,提高新聞照片的質量,發揮新聞攝影報道在人大新聞宣傳中的重要作用。搞好這項工作,對進一步做好人大報刊工作,提
9. 新聞攝影真實性的基本要求
新聞攝影真實性的基本要求:
新聞攝影真實性的基本要求新聞真實性的多層次性,即分為事實真實和本質真實或者宏觀真實是新聞理論界的普遍觀點。具體到新聞攝影這種新聞形式,是要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拍攝對象,強調新聞事件本身的客觀真實;二是從事物的整體和相互的聯繫上看也應該是真實的,即:既要做到事實真實,又能全面揭示現實生活的真相,強調新聞攝影全而反映現實社會的真實環境。同時,考慮到新聞攝影的特殊性,還要求新聞形象必須是現場選擇抓取的,既不能幹涉擺布,也不能事後重演甚至用模特代替,即新聞攝影形象的真實。
1、關於事實真實。新聞攝影真實首先是由假照片的出現引起的,大躍進和文革中為了宣傳而創作的照片給新聞攝影事業帶來的極大的危害,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假照片假的地方,就是新聞攝影真實性要注意的地方。從分析假照片入手,新聞照片真實性有兩點要求:是事實確鑿「恪守時間、空間和對象三位一體的攝影原則」;二是文字說明准確可靠,事實上,如果在拍攝和後期製作過程中排除特技手段,照片本身是不存在假的問題的,很多假「新聞照片」都是文字說明「說」出來的,文字對照片解釋的不準確直接導致讀者對照片信息的曲解。
2、關於本質真實。新聞攝影准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就是「對在生活中客觀存在著的新聞事物的形象,進行一種事實求是的從內容到形式的直接反映」。討論本質真實的前提,是新聞事實的真實,那麼保證本質真實的手段就是對新聞形象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的選擇。本質真實在理論上有很大爭議,在實踐中很難把握。事實上,大量的個體新聞事件並不涉及嚴肅的本質問題,本質問題是一個宏觀傳播效果的評估和判斷。而且這個提法容易被人利用,借「真實本質」操縱新聞傳播的典型歷史教訓是深刻的。本質對新聞報道來說是一個臨界點,只可接近無法達到。與其說是本質真實,不如說是一種社會責任,即新聞記者和編輯為了維護社會利益而對新聞事件進行特定的鑒別和選擇。
3、關於形象真實。形象真實是要求攝影記者在不幹涉對象的基礎上選擇抓取最能反映事物特徵和本質的鏡頭。違背形象真實的主要表現是擺拍,即:或者導演事件發展過程中本沒有的形象場景,或者打破時間、空間、人物一致的原則事後補拍。這是新聞攝影失真的特有的現象形象與事實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