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楊善洲宣傳片

楊善洲宣傳片

發布時間:2021-06-27 12:29:24

① 拜求楊善洲先進事跡,要簡練的,不要太過冗長

義務植樹綠荒山 晚年做出新貢獻
1988年4月,60歲的楊善洲同志光榮退休。時任省委書記的普朝柱代表是省委找他談話,讓他搬到昆明居住,並說還可以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一段時間,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我要回到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洲」。 守望林子的楊善洲老人
大亮山位於保山市施甸縣城東南約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楊善洲的家鄉就在大亮山腳下的姚關鎮陡坡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地農民缺衣少糧,就開始大規模的毀林開荒,原本翠綠的大亮山生態遭到極大破壞,山光水枯,荒涼空曠,山石裸露,山間溪流逐年減少乃至枯竭,當地農民飲水大多要到幾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馬馱,周邊十幾個村也陷入「一人種三畝,三畝吃不飽」的貧困境地。為了增加糧食產量,村民只有進一步開荒耕種面積,導致了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楊善洲選擇了大亮山,就是為了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造福家鄉人民。他說:「我是在兌現許給家鄉老百姓的承諾,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因為工作關系沒有時間回去照顧家鄉父老,家鄉人找過我多次,叫我幫他們辦點事我都沒有答應,但我答應退休以後幫鄉親們辦一兩件有益的事,許下的承諾就要兌現。至於具體做什麼,經過考察我認為還是為後代人造林綠化荒山比較實在,這既對全縣有利,也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有利。」 家鄉的人聽說他要回來種樹就勸他:「你到別處去種吧,這地方連野櫻桃和記木數都不長。」然而,楊善洲創辦林場的設想和決心沒有被動搖。他請地、縣林業部門的領導和科技人員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調查研究。他們帶著帳篷,風餐露宿,徒步24天,隊姚關、舊城、酒房等地進行了調查。經過調研,更堅定了楊善洲改變大亮山面貌、「種樹扶貧」的決心,並將場址選在施甸縣的舊城、酒房、姚關3個鄉結合部的大亮山。 當時大亮山周圍的山林陡已經承包到戶了,怎麼辦林場呢?楊善洲在深思熟慮之後,創造性地提出「國社合作」建場的方案。在得到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大支持後,縣政府召開了有關鄉村幹部和部分農戶代表參加的會議,把綠化造林與發展農業生產的辯證關系,以及林場的性質、范圍、辦法、利益分配講清楚,得到了幹部群眾的一致贊同,然後才開始籌備建場的有關事項。 退休當天,楊善洲背起鋪蓋,趕到了離大亮山最近的黃泥溝。翌日,大亮山國社聯營林場正式掛牌成立,大家人挑馬馱把糧食、行李搬到離公路14公里的打水桿坪子,臨時搭建了一個簡易棚安營紮寨。深夜,狂風四起,棚子被掀翻,傾盆大雨不期而至,只好鑽到馬鞍下,躲過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就這樣,楊善洲帶著縣里抽調的幾個同志開始了艱苦創業。 林場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揮部,楊善洲親自擔任指揮長。成立當晚,他們在用樹枝圍起的簡易帳篷里,圍著火塘召開了第一次造林會議,把林場職工分宣傳動員、整墒、育苗三個小組,要求搶在5、6月份雨季來臨前育下能種萬畝以上的樹苗。 在林場和昔日「戰友」聊天
到達大亮山的第二天,楊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長找來,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把他們到大亮山的目的意義都講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長李宗清見到老書記身先士卒,早感動得不得了。他連聲說:「老書記你這么大年紀的人,不住城裡住山裡,為的是給咱老百姓造福,咱們還有什麼可說的。辦什麼事,就老書記一句話,說什麼我們都支持!」 楊善洲一方面又帶著人在大亮山區一個山頭一個山頭調查,進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低,盤算種什麼樹、怎樣種。他在山上轉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來後,他確定了當年要種1萬畝松樹林,育20畝苗圃,以後平均每年種一萬畝以上松樹林。 種樹需要大量的樹苗,可沒有資金,楊善洲絞盡腦汁。他每天和職工們帶上工具,到處尋找樹苗。他把原來擺放在家裡的幾十盆雪松、白梅、銀杏盆景也全部移種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陽花市是保山的傳統節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節,楊善洲就發動全場職工一起到街上去撿果核。 1990年林場修公路,為了省錢,楊善洲找來儀器,找了幾個小工,自己測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條長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費不到1萬元。 林場沒有資金擴大種植面積,無法發放林場工人工資,他不顧年老體弱,多次到省、市相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共為林場爭取到300多萬元資金支持。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給樹修枝時,楊善洲不幸踩著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後他又拄這拐杖執意爬上了大亮山。開始辦林場那幾年困難很大,但是楊善洲艱苦奮斗,盡量少花錢多辦事。沒有錢蓋房子就花7000多元錢蓋油毛氈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個職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沒有錢購買農具,就地取材自己動手,辦公桌、板凳、床鋪都是自己動手做的,晚上照明沒有電,每人買一盞馬燈······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楊善洲同志到大亮山林場要發展壯大,必須順應市場經濟的大潮,改變傳統單一的經營方式,進行多種經營。建場之初,楊善洲主要以種植華山松為主,在黨的十四大後,他感到僅僅種植華山松不能在近期內產生效益,林場要以林養林,要提高經濟效益。於是,他們從廣東、福建等地引種龍眼樹苗,開辟了龍眼水果基地。施甸縣的立體氣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區常年雲遮霧罩,是種植茶葉的好地方。酒房鄉供銷社茶廠生產的袋裝黑山銀峰茶,1994年曾榮獲省農業廳優質產品稱號,供不應求。他們從中得到啟示,也建立了茶葉生產基地,還專門投資建了一個粗茶葉加工廠;另一方面,楊善洲號召林場職工開拓新的生產經營領域,他和林場職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場沒有幾年時間,就紅火起來了,家業擴大、經濟效益也逐步顯現出來。 生前住過的茅草屋
為了搞好多種經營,他們辦起了茶葉基地,又建起茶葉精製廠,茶樹也長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這時,發生了一場鼠患,一隻只肥大的老鼠幾夜之間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樹啃死了,人們辛勤多年的茶園毀於一夜。面對這挫折,有的人畏縮了,但楊善洲卻沒有被困難壓垮。他鼓勵大家,茶園毀了可以重新種植,人的精神垮了,事業就真正完了。他要職工振奮精神,重新與大自然搏鬥。初建林場的3年,他們好不容易種活了將近3萬畝華山松,有近400畝松樹被一種叫紫荊澤蘭的毒草侵擾死了,楊善洲又鼓勵職工不要泄氣,振奮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場職工始終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 楊善洲雖然是大亮山林場的義務承包人,但他並沒有從林場拿錢。最初的幾年裡,林場只給他補貼70元伙食費,後來調到了100元。不僅不要錢,楊善洲還經常要給林場貼錢。林場在山下辦了一個水裡基地,招了一些臨時工,碰上林場經濟困難的時候,楊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來用於發工資。 23年來,他帶領林場職工人工造林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左右,修建林區公路26公里,架設高壓線路15公里,每年無償為村民提供林柴,為6個自然村修通了公路,為8個自然村架通了生產生活用電,為4個行政村1萬多人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村民人均產糧由原來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監近周邊4個貧困村100多戶貧困戶開始脫貧致富。大亮山林場最顯著的社會效益是解決了當地群眾的人畜飲水難題。 大亮山的生態修復,使一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得到保存。現在,林場珍稀動物有黑熊、豹子、獼猴、鳳頭鳥、野雞等,植物有桫欏、銀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現象消失,風調雨順,周邊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決燒柴問題,通過合理採收乾巴菌等山珍實現增收。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乾旱,但由於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養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在乾旱期間仍然充足。 2009年4月,楊善洲將活立木蓄積量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

② 楊善洲身上有哪些感人的事跡

楊善洲,2011年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者。


大亮山林場帶給當地群眾的好處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顯現和顯著起來。

創辦林場之初,省林業廳、財政廳給大亮山林場撥付了100多萬元,對楊善洲造林之舉給予支持。當時,需要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慎重考慮後,楊善洲用這筆錢在大亮山修了一條18公里的林區公路,架起了5公里長的高壓線,蓋了一排簡易的油毛氈房,並擠出7萬元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電。通路、通電為植樹造林奠定了基礎,也大大推動了當地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場最顯著的社會效益表現在有效解決了當地群眾的人畜飲水難題。場長董繼軍告訴我們:「林場現在承擔著3個鄉鎮11個村委會70個村民小組2.5萬人的飲水供給任務和兩個糖廠的蔗區灌溉任務。」

我們來到了距離大亮山林場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楊善洲就出生在這里。「新中國成立前,因為飲水太困難,這里的村民婚喪嫁娶,用水都要納入人情簿子。」老書記說。可是,走家串戶後,我實在難以相信這個地方曾經飲水困難到那種程度,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各家各戶都通了自來水管,擰開開關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場採取的是「國社合作」營運模式,即由村社集體為單位出林地,由國家進行植樹造林,產生的經濟利潤按一定比例雙方分成。「這些年,大亮山林場都只是進行撫育型間伐,帶給當地老百姓的經濟效益不是很明顯。2006年到2008年,林場共支付給村集體4萬多元的分紅。」董繼軍說。2006年,林場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廠,加工撫育間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間,林場共支付給當地村民間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勞務費超過了36萬元。

不久前,施甸縣政府用大亮山林場做抵押,貸款1.7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其中1億元已經支付到位。

發端於大亮山林場的植樹造林熱情還波及到了更廣的范圍:「這些年,感覺整個施甸縣的植樹造林熱情都在上漲。」穿行在林海中,縣委宣傳部的同志感慨地說。我們從林業部門了解到這樣一組數據:1988年施甸縣的森林覆蓋率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擔任大亮山林場義務承包人的20年間,楊善洲接受的唯一報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補助,1996年,隨著物價上漲,林場將補助標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為楊善洲頒發特別貢獻獎,並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今年5月,楊善洲將其中的10萬元捐給了保山一中,6萬元捐給了林場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設。

「我只是在盡一名黨員的職責,只要活著,我就有義務和責任幫群眾辦實事。」楊善洲說,「實在干不動了,只好把林場交還給國家,但這不是說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還是要接著幫老百姓辦,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

③ 求李雪健主演的《楊善洲》電影下載地址,DVD版本以上的,更加清晰的還追加懸賞。

因為他是我黨內部宣傳教育題材的影片,類似於廉政教育錄像片一樣的,不是中影發行的,而是是組織部和宣傳部聯合發行的。。。所以是沒有的,想看只有走關系從省紀檢監察廳或者其他部門借來看看。

④ 楊善洲的生平事跡

1964年,楊善洲擔任施甸縣委書記時,組織上提出把他愛人轉為城鎮戶口,他謝絕了1978年,組織部門有文件規定他家除大女兒外,都符合進城的條件。當組織部門寫報告上去時,被他要求撤銷了。他說:「身為領導幹部,我應該帶個好頭。我們全家都樂意和8億農民同甘共苦建設家鄉。」

楊善洲同志於1988年4月退休後選擇回到家鄉大亮山去種樹,希望為家鄉百姓造林綠化荒山,改變大亮山的面貌,他義務承包了大亮山林場,帶領當地村民植樹造林,最後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並於2009年4月將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交給了國家。

這些事跡都體現了楊善洲同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時時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准來衡量和要求自己。

(4)楊善洲宣傳片擴展閱讀

在大亮山荒山植樹期間楊善洲全身心投入荒山造林的事業當中,為更好地弘揚楊善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緬懷楊善洲的感人事跡,2010年11月施甸縣將大亮山林場更名為「善洲林場」,並舉行大亮山林場更名暨楊善洲紀念碑、塑像奠基儀式。

2000年12月,全國環保總局授予楊善洲「全國環境保護傑出貢獻者」的稱號。

⑤ 楊善洲是誰有怎樣的事跡

楊善洲(1927.01-2010.10),男,漢族,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姚關鎮人,2011年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者。

1951年5月參加工作,1952年11月入黨,曾任保山地委書記,1988年6月退休以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帶領大家植樹造林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捐贈給國家。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楊善洲在退休之後,獲得"全國綠化十大標兵"、"全國綠化獎章"、"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等眾多榮譽,被譽為"活著的孔繁森"。

拓展資料:

植樹綠荒山

1988年4月,60歲的楊善洲同志光榮退休。時任省委書記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談話,讓他搬到昆明居住,並說還可以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一段時間,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我要回到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洲"。大亮山位於保山市施甸縣城東南約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楊善洲的家鄉就在大亮山腳下的姚關鎮陡坡村。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地農民缺衣少糧,就開始大規模的毀林開荒,原本翠綠的大亮山生態遭到極大破壞,山光水枯,荒涼空曠,山石裸露,山間溪流逐年減少乃至枯竭,當地農民飲水大多要到幾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馬馱,周邊十幾個村也陷入"一人種三畝,三畝吃不飽"的貧困境地。為了增加糧食產量,村民只有進一步開荒耕種面積,導致了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楊善洲選擇了大亮山,就是為了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造福家鄉人民。他說:"我是在兌現許給家鄉老百姓的承諾,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因為工作關系沒有時間回去照顧家鄉父老,家鄉人找過我多次,叫我幫他們辦點事我都沒有答應,但我答應退休以後幫鄉親們辦一兩件有益的事,許下的承諾就要兌現。至於具體做什麼,經過考察我認為還是為後代人造林綠化荒山比較實在,這既對全縣有利,也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有利。"

家鄉的人聽說他要回來種樹就勸他:"你到別處去種吧,這地方連野櫻桃和鋸木樹都不長。"然而,楊善洲創辦林場的設想和決心沒有被動搖。他請地、縣林業部門的領導和科技人員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調查研究。他們帶著帳篷,風餐露宿,徒步24天,對姚關、舊城、酒房等地進行了調查。經過調研,更堅定了楊善洲改變大亮山面貌、"種樹扶貧"的決心,並將場址選在施甸縣的舊城、酒房、姚關3個鄉結合部的大亮山。

林場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揮部,楊善洲親自擔任指揮長。成立當晚,他們在用樹枝圍起的簡易帳篷里,圍著火塘召開了第一次造林會議,把林場職工分宣傳動員、整墒、育苗三個小組,要求搶在5、6月份雨季來臨前育下能種萬畝以上的樹苗。到達大亮山的第二天,楊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長找來,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把他們到大亮山的目的意義都講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

大亮山社的社長李宗清見到老書記身先士卒,早感動得不得了。他連聲說:"老書記你這么大年紀的人,不住城裡住山裡,為的是給咱老百姓造福,咱們還有什麼可說的。辦什麼事,就老書記一句話,說什麼我們都支持!"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給樹修枝時,楊善洲不幸踩著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後他又拄著拐杖執意爬上了大亮山。開始辦林場那幾年困難很大,但是楊善洲艱苦奮斗,盡量少花錢多辦事。沒有錢蓋房子就花7000多元錢蓋油毛氈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個職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沒有錢購買農具,就地取材自己動手,辦公桌、板凳、床鋪都是自己動手做的,晚上照明沒有電,每人買一盞馬燈。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楊善洲同志意識到大亮山林場要發展壯大,必須順應市場經濟的大潮,改變傳統單一的經營方式,進行多種經營。建場之初,楊善洲主要以種植華山松為主,在黨的十四大後,他感到僅僅種植華山松不能最快的產生效益,林場要以林養林,要提高經濟效益。於是,他們從廣東、福建等地引種龍眼樹苗,開辟了龍眼水果基地。施甸縣的立體氣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區常年雲遮霧罩,是種植茶葉的好地方。

酒房鄉供銷社茶廠生產的袋裝黑山銀峰茶,1994年曾榮獲省農業廳優質產品稱號,供不應求。他們從中得到啟示,也建立了茶葉生產基地,還專門投資建了一個粗茶葉加工廠;另一方面,楊善洲號召林場職工開拓新的生產經營領域,他和林場職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場沒有幾年時間,就紅火起來了,家業擴大、經濟效益也逐步顯現出來。

為了搞好多種經營,他們辦起了茶葉基地,又建起茶葉精製廠,茶樹也長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這時,發生了一場鼠患,一隻只肥大的老鼠幾夜之間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樹啃死了,人們辛勤多年的茶園毀於一夜。面對這挫折,有的人畏縮了,但楊善洲卻沒有被困難壓垮。他鼓勵大家,茶園毀了可以重新種植,人的精神垮了,事業就真正完了。他要職工振奮精神,重新與大自然搏鬥。初建林場的3年,他們好不容易種活了將近3萬畝華山松,有近400畝松樹被一種叫紫荊澤蘭的毒草侵擾死了,楊善洲又鼓勵職工不要泄氣,振奮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場職工始終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

楊善洲雖然是大亮山林場的義務承包人,但他並沒有從林場拿錢。最初的幾年裡,林場只給他補貼70元伙食費,後來調到了100元。不僅不要錢,楊善洲還經常要給林場貼錢。林場在山下辦了一個水果基地,招了一些臨時工,碰上林場經濟困難的時候,楊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來用於發工資。大亮山的生態修復,使一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得到保存。

林場珍稀動物有黑熊、豹子、獼猴、鳳頭鳥、野雞等,植物有桫欏、銀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現象消失,風調雨順,周邊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決燒柴問題,通過合理採收乾巴菌等山珍實現增收。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乾旱,但由於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養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在乾旱期間仍然充足。2009年4月,楊善洲將活立木蓄積量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

⑥ 宣傳英雄模範人物的電影

《焦裕祿》、 《郭明義》、 《張思德》、《楊善洲》、 《孔繁森》、 《生死牛玉儒》、 《任長霞》、 《離開雷鋒的日子》

閱讀全文

與楊善洲宣傳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藏汽車銷售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000
寶馬汽車促銷策劃方案書 瀏覽:617
學院中層幹部培訓方案 瀏覽:480
幼兒園消防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548
2014年電子商務技能大賽培訓計劃 瀏覽:160
廣東中外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161
建設民生電子商務 瀏覽:520
銀行轉盤搖獎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06
小學暑期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526
春節飲料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731
2014年食品安全培訓方案 瀏覽:795
旅遊營銷方案與公文實戰範本 瀏覽:596
政府春節新聞策劃方案 瀏覽:259
法院安全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231
初中教師普通話培訓方案 瀏覽:886
美發店充卡營銷方案 瀏覽:837
電子商務發展對財務會計的影響 瀏覽:566
電子商務典型事件 瀏覽:239
對康養小鎮策劃方案的評判 瀏覽:642
公司組織拔河比賽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