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㈣ 世界上除了伊朗還有哪個國家器官交易合法化挪威和西班牙是嗎
只有伊朗一個國家。
1994年之前,印度是合法交易,但後來被禁止。
2008年3月之前,菲律賓也可以合法交易,但同樣被禁止。
此外,新加坡一直在推進這個交易的合法化,但無法通過,所以暫時還是不合法。

(4)伊朗宣傳畫擴展閱讀:
伊朗允許腎臟交易,伊斯蘭共和國開展和管理這項工作已經20餘年了。通過關愛腎病患者慈善協會,由政府出面促成捐助者和購買者之間的會面,雙方確定交易價格並簽訂協議。
出售身體器官的人會收到平均9000萬里亞爾(約合3000美元)的報酬,其中由政府支付300美元作為幫助減少等候換腎隊列的答謝金。
除諾魯茲之外,還有幾名伊朗人也接受了《聖保羅頁報》的采訪。諾魯茲已經正式將他需要換腎的哥哥的名字注冊在了官方購買登記表上。
但是慈善協會並沒有將此事視為緊急事件,而是將諾魯茲哥哥的病例放到了等候名單中,名單上的患者最長可能要等待八個月才能找到匹配的腎臟進行移植手術。諾魯茲擔心哥哥在等待換腎期間病情惡化,於是他決定向黑市求助。
他解釋說:「官方協會做了偉大的工作,但是對我們來說,等待讓人感到絕望。」
在伊朗,求助非法腎臟交易市場的人比比皆是。德黑蘭街頭充斥著此類廣告,張貼在樹木上的宣傳紙,或者是牆壁上塗畫的宣傳畫,大多數宣傳資料都標注了捐贈者的名字、血型及聯系號碼。
「哈希米,AB型血,急,09358042010」德黑蘭市中心的一面牆上塗寫著這么一句話,旁邊就是管理合法腎臟交易的慈善協會的總部。一部分人等待捐贈,但大多數都在進行腎臟買賣。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伊朗允許活人腎臟交易 黑市交易日益活躍
㈤ 伊朗指揮官遇刺後,升起了「血旗」,這面旗代表了什麼
近來,美國和伊朗的斗爭日益激烈。美國出動無人機炸死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之後,伊朗發誓要進行報復活動,不僅空襲了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基地,而且還在聖城“庫姆”的賈姆卡蘭清真寺的聖潔圓頂懸掛了“血紅色旗幟”。
這讓全世界為之矚目,那麼伊朗的這一行為究竟有何含義?背後又有哪些歷史呢?

上圖_ 奧斯曼帝國的文化寫照
什葉派從建立之初,就充滿著復仇與弱勢,痛苦與背叛。所以其反抗性遠強於溫和的遜尼派,就好比生活在溫室中的孩子永遠感受不到江湖上的血雨腥風一般。甚至什葉派還有所謂的“塔基亞原則”就是在受到高壓之時可以暫時隱瞞自己的信仰,用來欺騙敵人。這都充分說明了其特點。
也正是因為如此,什葉派渴望一個強大的國家,強大的宗教領袖來帶領他們恢復“聖潔哈里發支持者”的崇高地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兩伊戰爭之中,伊拉克和伊朗的什葉派戰士在宗教驅動之下是多麼瘋狂,以血肉之軀對抗現代武器的狂轟濫炸毫無懼色。
這種千年的血仇,雖然經歷歲月的更改基本上很少有人了解全貌,但是已經成為了歷史的鋼印打在所有阿拉伯國家的身上,今天中東的局勢也與此密不可分,玄機暗藏。
㈥ 日本的侵略中國陰謀的宣傳畫-蠍子政策,蠍子的頭和腳都值的那些地方或國家
有兩個歇後語,一個適用於日本企業,另一個適用於中國企業。
1、蠍子尾巴——毒(獨)一份
2、耗子尾巴熬湯——沒多大油水
戰敗和「蠍子尾巴」(1)
六十幾年前,日本人和美國人打了一仗。那一張輸得那個慘啊。天皇也從神位上走下來了,全國也成了一片焦土。以至到現在日本也弄不明白他那到底是「日本國」還是美國的「日本州」。
痛定思痛,日本人倒是總結了不少經驗教訓,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技不如人」。於是在戰後這六十年,反正有老大幫忙看門,就一門心思去練那個「技」,一定要「如人」了才行。
所以過了幾十年,日本的製造業確實非同小可,不但「如了人」,還很有一些「獨一份」的東西。俗話說「蠍子尾巴毒(獨)一份」,這日本現在可真有幾條「蠍子尾巴」。
仔細看看這幾條「蠍子尾巴」,就能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日本的太平洋戰爭幾乎都是敗在當時沒有這幾條尾巴上面在的。反正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日本對這幾條尾巴特別在意。
談起日本製造業,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汽車和家電。老有些人要抵制日貨,說只要國人不買日本彩電,不開日本汽車,「小日本一年就完蛋」。
精神倒也可嘉,就是這些朋友大多不是製造業的,不知道日本的蠍子尾巴並不只是彩電和汽車。還很有幾條。
首先是材料工業。
這是日本製造中最強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日本最近的經濟復甦最大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可是為什麼呢?是不是中國經濟發展了,大家手頭有了錢就一古腦兒全去買日本數碼照相機和汽車,使得日本對華出口劇增,經濟就好了?
也有點這個意思,中國經濟發展了,大家生活富裕了,手頭有了錢買個好點的DC、DV;買輛豐田本田什麼的也很正常。但日本人所說的「中國的發展是日本經濟復甦的最大因素」這句話的意思不在這兒。
中國的經濟發展使日本經濟復甦的最大原因是發展的中國製造業對日本的材料和零部件的強有力的需要。
首先是材料,當然最重要的是鋼鐵。日本人在上次戰爭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鋼鐵生產能力比不上美國,太平洋戰爭開戰的時候,日美鋼鐵生產能力是一比二十。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心,反正這個「鋼鐵COMPLEX(情結)」的存在是不可置疑的。日本戰後很注意鋼鐵工業,1973年開始生產量超過1億噸,以後一直比較穩定地保持在這個水平上,2005年的生產量是一億一千萬噸左右。
中國在1996年登上世界生產量之冠的寶座,以後連續十年世界第一。而且在看得見的將來,這個冠軍丟不了,2005年的中國生產量是將近三億五千萬噸,比第二位的日本多三倍多!
但是首先是中國國內旺盛的需求量,使得有多少鋼鐵都供不應求,2005年中國的鋼鐵缺口是幾乎兩千萬噸,僅次於美國而佔世界鋼鐵進口的第二位。而同時期日本年產量的30%是供出口的。
這就是日本人比誰都希望中國的景氣好的原因。
因為日本的鋼鐵剛剛有過不堪回首的年月。
日語中有一個詞叫做「重厚長大產業」。其實就是「重工業」的意思,為什麼要說得那麼怪怪的呢?那是個貶義詞。意思是沒用的夕陽產業,就要被淘汰的產業。幾年前日本最大的鋼鐵公司「新日本制鐵」的董事長就任經團聯會長,「朝日電視台」的新聞主持人久米宏一臉不屑的樣子:「又是鋼鐵?」
那時在韓國,巴西的廉價鋼鐵的價格攻勢下,日本的鋼鐵產業確實是相當慘,最慘的是神戶制鋼所。因為它還趕上了1994年的8.7級的「阪神大地震」,幾座高爐就被震成了生鐵疙瘩。那幾年就靠賣地皮,賣部門熬了過來。
俗話說:「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日本的鋼鐵業還是活了過來。一個是中國的旺盛需要,但是中國的需要是對大家公平的,為什麼就日本的鋼鐵業能獨享其惠則是有它的理由。大家都知道日本東西價格貴,所以一般建築用粗鋼日本產的競爭不過韓國和巴西。但是一到高強度鋼,電磁鋼,表面處理鋼這些高利潤附加值的高級鋼,特殊鋼,那就是日本人最拿手的了,還有不少就真是蠍子尾巴。
比如現在最先進的HIGH TENSILE STRENGTH鋼絲,是製造高級輪胎的必不可少的材料。直徑0.15mm的鋼絲每根的抗拉強度從70年代的2800mpa發展到本世紀初的4000mpa,每年的需要量高達100萬噸,那是新日鐵的獨門買賣。
民用行業中除建築外對鋼鐵需求最大而且最講究可能就是汽車了。現在為了省能源,提高安全系數,ULSAB(ULTRA LIGHT STEEL BODY AUTO)一直就是日本汽車產業的志向。強度高,厚度薄,又能吸收碰撞能量的高張力鋼板是製造ULSAB的理想材料。1999年時,汽車用鋼板只有20% HiTen,而到2005年,這個比例已經發展到50%了。
在這個領域里走在最前面的還是日本企業,到了一定厚度以下,現在還只有日本企業能生產這種對結晶構造進行嚴格控制的產品。
日本人喜歡開一個玩笑:「為了石油去打仗,而又因為沒有了石油而敗戰」,這可能也是日本人在節能方面不遺餘力的一個潛意識原因。好像真的是這樣,老冰下面舉的例子,幾乎全與能源和節能有關。
當然話說回來,老冰這是廢話,所謂新材料,不就是強度更高,重量更輕嘛。
戰敗和「蠍子尾巴」(2).
早年間冷戰,有個機構叫COCOM,中文叫「巴統」。不是什麼「巴勒斯坦統一組織」,是「巴黎統籌委員會」,專管對共產主義國家的禁運。
現在冷戰結束了,「巴統」也就壽終正寢了。但是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禁運限制還是繼續存在,主要是對北韓,伊拉克,伊朗,利比亞這些國家。
打開日本海關印發的對北韓禁運物品的清單,肯定有幾樣東西會讓你「誒」一聲:「這也禁運啊?」
什麼東西?釣魚桿,網球拍,高爾夫球桿。
是不是這些東西都是「腐朽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表現,日本人不忍心去腐蝕北韓的革命人民?危害了人家「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使命這罪過就大了。害怕什麼時候人家打了過來弄不好又要被當戰犯審一下?
不是,那都不是普通釣魚桿網球拍高爾夫球桿,那指的是高級品:用碳素纖維做的。
碳素纖維耐熱性強,重量輕,強度高,是火箭工程中的重要原料,這才上了禁運品的清單。
碳素纖維也不是什麼新東西。但十年前的價格實在太高,除軍用外,民用品也就一些奢侈品能用一點。像短跑王子卡爾•劉易斯那樣的人才能在跑鞋上用兩寸見方那麼大一塊來加強強度和減輕重量。開發那雙鞋時老冰跟著添過亂,一算那造價可真是舌頭嚇得縮不回去了,要知道那些頂級SPRINTER(短跑選手)們一雙鞋就只跑一次的,也就是說劉易斯一雙鞋就只穿10秒鍾的。什麼時候有空再蒸一籠鞋子的包子。
但現在這個問題解決了。倒不是價格降下來了,而是民用用途出來了,這次意外的需求火車頭居然是飛機。預計在2008年試飛的中型飛機波音787為了節省能源,預計在機體的50%中使用碳素纖維,這樣可以減低20%的油耗。
也就是至少到2008年為止,碳素纖維看好。更重要的是:這又是日本的一條蠍子尾巴。
「東レ」(東麗)一家就是世界產量的34%,再加上「帝人」集團,三菱レイヨン,這三家日本公司就佔了80%以上的世界生產量。
用東レ社長的話來說就是:「現在的生產量無法滿足需要」。因為現在不僅是飛機,汽車行業也在注意碳素纖維,東レ在和日產,帝人在和本田已經開始了風扇和車身用材料的開發。
再扯幾句這三家公司吧,東レ的全名是「東洋レイヨン」,和那「三菱レイヨン」一樣,原來全是玩「レイヨン」的。所謂「レイヨン」,就是rayon,寫成漢字是「人絹」,翻成中文叫做「人造絲」。現在該猜得出來那個有名的「帝人」的全名到底是什麼了吧?對,沒錯。就是「帝國人造絲」。
看二,三十年代的小說,電影什麼的常能聽到「東洋人造絲」這個字,那就是現在的「東麗」公司。這幾家公司原來全是做纖維生意的,日本產業史上有個名詞叫「三白產業」,那是指纖維,製糖,制粉產業。因為全是白色的故此得名。這三白產業在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對日本經濟貢獻可不小,尤其是纖維產業。看過日本電影《野麥嶺》的朋友可能都還記得吧。
日本由於氣候關系,不太產棉。那棉花從哪兒來呢?在美國南部采購,據說因為買的量太大,以至於美國南部鄉下都不把棉花叫「COTTON」,而叫「MEN」,就是日語中「綿」的發音。但是這種說法的真偽沒有得到確認,上次在河裡掛了帖子求助,好像沒有迴音。怎麼說河裡有「美國南部鄉下人」的概率還是很小的。
這三白產業從60年代開始就逐步在往南韓和台灣轉移,受南韓和台灣的廉價產品的打擊,日本的纖維廠家逐步轉向化學纖維,後來就乾脆成了化學廠家。像現在這三家的老本行纖維除了這個碳素纖維(那隻是名字,和本來意義上的纖維不相干,這也算纖維的話,光纖就業的一起算了)和一些供高級面料,特殊面料用的人工纖維和化學纖維外,基本上都是綜合化學廠家。
日本這次的經濟不景氣持續了幾乎15年,可這幾家化學公司(當然還有其他的大型石化企業像三井化學,住友化學什麼的)根本就不知道這「不景氣」是什麼意思?從來就是景氣,景氣再景氣。
這裡面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持。日本化工行業享受中國經濟發展的好處幾乎是最早的。做注塑的來料加工幾乎是和改革開放同步進行的,要生產外銷產品,就只能用日本原料,國內不少干模具注塑的朋友談起日本塑料原料起來那可真是如數家珍。
會不會有朋友問,化工廠家又不是日本獨有,為什麼一定要用日本貨?老冰講一件親身經歷過的事情。一次HONDA USA做空濾器,指明原料用DUPONT。很好理解,材料調劑起來容易。但在最後一次實驗時,原料里的玻璃纖維翻毛,怎麼都沒有辦法解決。老冰因為不是干那行的,不懂,所以敢胡說八道。就給支了個招,說你們換上次用剩下來的那點原料試試看,當時也是病急亂投醫,人家還真聽了。結果上次的原料一上去,什麼問題沒有。
就是說美國杜邦的產品質量控制有問題,不同的LOT,玻纖含量可能不一樣!這在日本廠家是不可想像的,只要產品型號相同,質量好壞先不管他,所有的LOT出來的東西都應該是一模一樣才對。所以日本人做夢也不會想到去試試上次的剩料看看。
發帖時間:2006-9-5 23:36:11
作者:墨家行人 編輯 刪除 引用 第2樓
戰敗和「蠍子尾巴」(3)
自從大英帝國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下令把皇家海軍的所有艦艇從燃煤改成燃油以後,石油資源就是戰爭制勝的首要因素。石油也就由勝利者牢牢控制,決不許別人分一杯羹。一次大戰的失敗,使德國失去了在伊拉克的石油權益,這幾乎也是德國在二戰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日本就更不用說了,人們對太平洋戰爭時「大和號」戰艦遲遲不出動總有疑問。其實有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石油。瓜達卡納爾島戰役時,大本營參謀辻政信中佐曾經親自到「大和號」上面見山本五十六請求支援,但山本五十六就是下不了出動「大和號」的決心。其實當時制空權還沒有完全落到美國人手裡,起碼「大和號」不至於會遭到像最後那樣剛剛開了幾炮就葬身海底的命運。問題還是在石油,包括「大和號」在內的聯合艦隊一出動,一天就是一萬噸燃料,而當時吳軍港的重油儲備就只有65萬噸了!想動但是動不了。
戰敗了,當然本來就沒有石油權益的日本就更加沒有石油了,但是現在搞石油卻離不開日本。這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在石油開采上它也有一根蠍子尾巴:無縫鋼管。
不管是在零下40度的西伯利亞,還是在水深2000米的西非沿海,薩哈林的一萬米的地下,鑽井不可缺少的就是無縫鋼管。住友金屬工業生產的油田天然氣用不銹鋼無縫鋼管,占整個市場份額的50%,而在高級品上,則佔到80%。
什麼叫做「高極品」,住友金屬工業的高級不銹鋼無縫鋼管「HiArroy」被稱為是鋼管里的「羅爾斯羅伊斯」,比其他同種鋼管要貴出20多倍,夠嚇人的了吧?問題就是像這樣的價錢你還是買不到。
隨著原油價格的飛漲,石油開發業也是空前景氣。用住友金屬工業江口專務的話來說就是:「怎麼生產也趕不上需要」。所以現在這種高級品除了只供所謂石油「MAJOR」(也就是原來被稱為「SEVEN SISTERS」的英美那幾家大石油公司)們,其他人弄不到。
石油采出來了要精煉。日本的石油化工技術也是一條蠍子尾巴。這條蠍子尾巴有個更邪門的地方就是它不但能夠跟別人比質量,還能夠和別人比價格。
有人要說了,石油化工化費的人工少,都是自動化作業。只要有了設備,擱那兒不是精煉?它能和別的國家比價格也很正常。
不,人工費在石油化工中所佔比重是少一些,但是石油化工設備佔地面積大,日本的那些個土地費用和其他亞洲國家可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應該說日本產品本質上是不應該有可能和其他亞洲國家在價格上競爭的。
但是日本的化學廠家靠兩點做到了甚至在價格上也能和其他亞洲國家競爭。
首先,日本的石油化工裝置被日本人鼓搗的什麼都「吃」。除了原油以外,天然氣廢液,人造煤氣,煤油,柴油,國際市場上現在什麼便宜就能吃什麼,全給你吐乙烯出來。現在一般日本石化裝置的原料多樣率一般在30%,預計今明年就能達到50%,這樣在原料的價格上日本廠家有比其他國家更大的選擇廉價原料的機動性。
另一點就是加強設備管理,減少故障率。大型石化裝置,停機和開機就要分別要3,4天,一次開停一般就是一個星期。而停產一天的損失一般在一百萬美元以上,原套設備一年只要少出一次全停事故,就是多增加一千萬美元的收入。比如三菱化學從1990年開始開發的「高度安定運行技術」(SSOT)將其全公司設備故障件數降到一個月不到10件,而一般同規模公司在好的情況下一個月也應該有出150件設備事故。這樣日本化學公司的設備運轉率比其他亞洲國家的都要高,這也是在價格上可以競爭的一條原因。
但總的來說,日本化學廠家沒有把價格競爭放在第一位。通用乙烯的生產,已經不是化學廠家獲利的手段,而是像電力,自來水那樣是化學工業的基本建設之一。利潤的源泉是下一步的精加工。
2008年以後,中國和中近東將有為數不少的大型石化裝置投產。但是日本的石化廠家還沒有感到威脅,這是因為即使按照中國經濟增長以年率8%的速度,這些石化裝置還是不能滿足對一般通用乙烯產品的需要。更不要說以後的高級產品了。像現在製造液晶板用的薄膜和其他塑料產品就幾乎全被日本廠家所壟斷,全是日本的蠍子尾巴。
經常能聽到「我們也會」這句話。這個「也會」就不是蠍子尾巴了,那隻是「耗子尾巴」。俗話說「耗子尾巴熬湯——沒多大油水」。為什麼沒多大油水?耗子尾巴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而蠍子尾巴的價格則由廠家決定,這就是住友金屬的不銹鋼無縫鋼管能賣出比別人貴20倍價錢來的原因。
但耗子尾巴是能夠進化成蠍子尾巴的。
願中國的耗子尾巴早日進化成蠍子尾巴。
冰眼看日本之四十三:戰敗和「蠍子尾巴」(4)
1942年的瓜達卡納爾島。瓜達卡納爾戰役的中心是爭奪島上的機場,日本軍隊佔領了機場後,發現機場跑道被炸的千瘡百孔,不修不能用。
日本軍官想起美軍戰俘來了,找來了守備的一個美軍上尉,讓他帶著部下修機場。
美軍上尉拚命抗議,說那違反禁止使用戰俘作苦役的日內瓦公約。
日本人根本就沒把什麼日內瓦公約母約的當一回事:「修不修?不修就全部撕拉撕拉地幹活。」
美軍上尉也沒了情緒,光棍不吃眼前虧,就問了:「你們要我們干什麼活?」
「修機場跑道。」
「****,修跑道要那麼多人?有我一個就行了。」
說著話在日本人憐憫的目光中(鬼子們這時大概在想:「這孩子肯定已經嚇瘋了」)打開倉庫的大門,開出了一台坦克不像坦克,前面還舉著塊大牌子的東西,三下五去二,就把跑道給平整好了。
這是日本人第一次看見bulldozer——推土機。那是一見鍾情,後來在戰死五千,餓死一萬五以後撤退時,也沒忘記帶走那幾台推土機。到現在還老有人念念不忘當年要是有山姆大叔那樣的工程機械的話,沒准仗就會反過來打。
推土機到底是民用工具還是軍事武器很難扯得清楚,不說文革武鬥時經常能看到兩派開著推土機當坦克沖鋒。就是在真槍實彈的戰場上,推土機也是很施展過一番身手的。
太平洋戰爭末期的沖繩戰役,美軍愣是用坦克,推土機一寸一寸地碾,一寸一寸地炸,一寸一寸地堵,每天前進不到二百米。終於把皇軍們給逼瘋了,從坑道里沖出來和美軍拚命,這才自找的「玉碎」。
戰敗了,不準造坦克,日本人把造坦克那勁頭用到造推土機上來了,弄得日本的工程機械很有名。但一般建築工地上看到的工程機械倒也不是什麼蠍子尾巴,充其量操縱簡單一些,故障率小一些,動作靈活一些。裡面真正可以被稱為蠍子尾巴的是日本的超大型油壓挖掘機。
加拿大,中南美,非洲的礦山,到處都能看到超大型挖掘機的身影。所謂超大型挖掘機,就是指150噸以上,最大的有800噸,站起來有四層樓那麼高。遠遠看去真是電影《星球大戰》裡面的戰斗機器人似的。
光日立建機一家公司在超大型挖掘機方面就佔40%的市場份額。托現在全球性的資源緊缺的福,全世界的礦山都在拚命挖著在,預計今年能賣掉100台,頭三個季度的超大型挖掘機產值就是3.5億美元了。
用戶對這種超大型挖掘機的關鍵要求是耐久性。礦山的作業條件是極其惡劣的,從零下40度的北極圈內到零上50度的熱帶非洲,在沙塵粉塵遮天蓋地的環境中就得每天工作24小時不能停。因為挖掘機是礦山的心臟,挖掘機停了礦山也就停了。一般礦山用超大型挖掘機除了每兩個星期定期維護以外,每年的運行時間超過6000小時。說實話,一般主戰坦克的使用條件和他比起來那就像是在溫室里一樣。
所以這條蠍子尾巴的最關鍵技術是解決金屬疲勞問題。日本雖然在油壓挖掘機上起步較晚(1949年才開始用全國產技術製造),但是現在已經成為日本企業的獨佔領地了。連工程機械的老祖宗,美國的Caterpillar公司(大家經常能看到大型工程機械的屁股上寫著「CAT」,那就是指的Caterpillar公司,不是給那個龐然大物起了個「貓」的綽號)都放棄了油壓挖掘機的開發,全部交給他和三菱重工的合資公司——新Caterpillar-三菱去幹了。
但是,這工程機械好像還依舊是軍事武器的一種。看過韓國軍事幻想小說「第二次日韓戰爭」的人,都還會記得裡面描寫的韓國軍隊為了阻擋日本自衛隊的前進速度而採取的破壞交通線的戰術在「四菱」公司(暗指三菱公司)生產的「交通整理車輛」的面前一籌莫展的場面。
冰眼看日本之四十四:戰敗和「蠍子尾巴」(5)
如果說工程機械還是間接和戰爭有關的話(起碼那玩意不是為戰爭而發明出來的),那現代造船業就和軍事息息相關了。日本的現代造船工業的起源就是從甲午戰爭以後,為了日俄戰爭而形成規模的。
日俄戰爭時的1904年5月的黃海海戰中東鄉艦隊幾乎受損四分之一。這時候開始日本海軍就決定了主要艦只由國內建造,這大概是日本戰後能夠在很長時間內執造船業牛耳的第一步。到那時為止日本只造過三千三百噸級的輕巡洋艦(裝備15厘米主炮),一下子跳到一萬四千噸,引擎20000馬力,主炮30厘米的大艦。
當時沒有電焊,全靠打鉚釘。而且也沒有現在打鉚釘的風槍,全靠人力用錘子砸。但日本人愣是在兩年半以內,在吳海軍工廠里砸出來了「築波」,「生駒」兩艘13750噸的金剛級高速戰列艦(速度達20節)。
值得一說的不是這兩艘軍艦的建造,而是在造完了這兩艘軍艦以後日本海軍的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放棄了船台,改用了船塢。1907年日本海軍在吳海軍工廠建造了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船塢,1912年完工時長312.7米,寬45.9米,是一個和日本人一貫喜歡弄的小打小鬧不一樣的東西。後來造「長門號」時又拓寬了一點,造「大和號」時又加深了一米,但長度沒有變過,312.7米。
第二個這么大的船塢在世界上出現時,已經是50年以後了。
雖然已經廢棄不用了,這個船塢到現在還在(所有權是石川島播磨重工的)。有趣的是,現在沒人知道當時為什麼要造這么大的船塢。最有說服力的一種說法是:這個尺寸能夠把一個驅逐艦水雷艦隊(12艘)一次全部放進去。據說橫四縱三正好是這個尺寸。
敗了戰,海軍被解體,日本的造船能力被當作了對美國的賠償。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塢搬不走,就成了世界最大的垃圾場了。首先發現這個船塢的價值是美國的NBC(National Bulk Carriers Inc.)NBC向GHQ借來這個船塢和周圍場地,在上面造起了油輪,從4萬5千噸,6萬噸一直造到10萬噸,正好趕上蘇伊士運河危機,NBC數錢數得累死。
日本人終於知道了沒有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訂貨單,造船業也能自謀活路了。於是由政府出面,糾集船殼,鋼鐵,重工等力量,在造船,材料,引擎等方面一起努力,終於將這根耗子尾巴慢慢地弄成了蠍子尾巴。1955年超過英國而居世界第一。
當時的日本造船除了朝鮮戰爭和日元比值上佔便宜以外,在技術上領先一步也是一個很大的因素。戰後日本剛剛重新開始造船就把原來用在航空母艦上的高壓蒸汽透平技術用在了普通油輪上,後來在1961年就淘汰了這一技術而代之以柴油內燃機,而其他國家則在1963年才開始採用這項技術。就這一點對日本造船業的發展就貢獻巨大。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有一本在全世界賣掉800萬冊的暢銷書叫做《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斯比在書中預言造船業會成為第三世界的產業,巴西將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造船王國。
20年過去了,取代日本的國家確實出現了,不過不是巴西而是南韓。日本的市場份額從1984年的50%跌到了35%,隨著兩國匯率的變化而不斷和韓國交換著造船老大的座位。除了在造船材料和船用引擎上還是日本的強項外最重要的是日本一直堅守著附加價值最高的幾個船種。像運送天然氣的LNG船,其中球型的LNG船(就是背上抗著四五個半邊球的玩意)只有日本會造。
為什麼日本能造LNG呢,說來也有意思,倒不是因為有什麼不可攀登的高級技術(當然在鋁合金材料和焊接方面日本全有蠍子尾巴),主要是靠日本人的傻勁在國際市場上得到了質量信譽,別國產的不一定有人敢買。
LNG船的TANK裡面不容許有一點垃圾,不容許有一條裂縫。日本在造船工程中使用機器人的比例已經不低於汽車行業了,工程管理的嚴密甚至讓豐田公司感到吃驚,表示要向造船行業學了。
但是在機器人作業的同時,所有的焊縫都是富有經驗的手藝人一條一條全部目視檢測器焊接質量了以後再用X線探傷儀一點一點地探傷,和美軍攻打沖繩沒什麼兩樣。
整個過程看起來有點「冒傻氣」。擱其他國家的人,有可能前20%左右認真查了以後,後面的80%會不會「依前20%類推」?這樣想想,能搶日本人生意的可能就只有德國人了吧。
蠍子尾巴和日本學術
在化學方面排行中,共有716個研究機構進入排行,其中東京大學排名世界第2,京都大學排名第3,東京工業大學第10、大阪大學第16、東北大學第17位,共有5所大學進入了世界前20名排行。中國的南京大學排名世界第237名,位居中國國內第一。
在物理學方面排行中,共有563個研究機構,東京大學位居世界首位,被引用數高達12萬6041。東北大學排名第17名,大阪大學排名第29名,京都大學排第30名,東京工業大學排名第58名,日本只有10個研究機構進入了前100名排行榜。中國的南京大學排名世界第269名,位居中國國內第一。
在材料科學方面排行中,共有487個研究機構,東北大學排名世界第1,京都大學第8,東京工業大學第12,大阪大學第15,東京大學第19。日本有5所大學進入前20名。中國的清華大學排名世界第64位,位居中國國內第一,並且是惟一一所進入前100名排行榜的大學。
發帖時間:2006-9-7 17:02:41
作者:墨家行人 編輯 刪除 引用 第3樓
冰眼看日本:再說日本的幾條蠍子尾巴
說兩個日本品牌,「尼康」和「佳能」,全世界沒有人不知道吧?哪兒來的?打了敗仗的副產品!尼康的漢字准確地寫應該是「日光」,日本光學株式會社,三菱集團的。佳能吶,不用講了,加農炮!原來干嗎的?造炮瞄儀的。美國電子工業棒,二戰時就用上了炮瞄雷達。而日本當時就只有光學炮瞄儀,但性能很不錯,30公里的距離,誤差30厘米,可以和現在的民用GPS相比,想想那個鏡頭的研磨精度吧。戰敗了,不準造武器了,把造鏡頭的技術拿來做照相機,怎麼樣。尼康的鏡頭夠好了吧?可尼康的老人還是痛心疾首,說現在的人簡直不要臉,這樣的鏡頭怎麼能拿出來賣?尼康的招牌全毀在他們手裡了。原來那才叫鏡頭吶,現在的只能叫做玻璃片。
這樣的東西多著呢。SUBARU汽車的富士重工,原來是中島飛行機,造轟炸機的。老大不準日本人造飛機,改行造汽車了,飛機的引擎都能做,汽車還不是小菜一碟,這不,SUBARU就是最好的運動型轎子之一。
×××××××××
其實日本人真正牛牛×的地方,不是有這些東西,而是有這些東西在日本人看來不足為奇,理當如此。
做出次東西,在日語中那叫「論外」。
啥時候,中國人有了這意識,現代化指日可待。呵呵。
附錄:加拿大,中南美,非洲的礦山,到處都能看到超大型挖掘機的身影。所謂超大型挖掘機,就是指150噸以上,最大的有800噸,站起來有四層樓那麼高。遠遠看去真是電影《星球大戰》裡面的戰斗機器人似的。
㈦ 伊朗巴列維王朝經濟發達,男女平等,醫療免費,為何民眾要造反
盡管民眾安居樂業,但實際消費區域化差距大,管理分工沒有責任化,所以民眾才會造反。
㈧ 美國全民對伊朗敵意的由來
伊朗伊斯蘭革命(Thawrah al—Islam fi lran)
1979年伊朗什葉派穆斯林推翻巴列維王朝統治及在國內實行「全盤伊斯蘭化」的革命。它是什葉派領袖阿亞圖拉·魯霍拉·霍梅尼領導的、以歐萊瑪(即宗教學者)為核心,反對國王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其起因為:(1)在經濟領域,國王禮薩·巴列維為鞏固其王朝的統治,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以土改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由於計劃片面追求高速度,超過了國力的可能,加之軍費開支過大,造成經濟嚴重失調,通貨膨脹,使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未完全實施的土改政策使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以國王為首的特權階層巧取豪奪,奢侈腐化,貪污賄賂風行。社會貧富懸殊加劇,各種社會矛盾激化。(2)國王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在美國支持下擴充軍備,設立秘密的警察機構(即薩瓦克),特務肆意橫行,鎮壓政治反對派,監獄人滿為患。一切言論、集會和組織政黨的自由都被取消。一些宗教領袖因反對國王的專權和世俗化政策,被監禁或驅逐。各階層人民積怨日深。(3)王朝推行所謂開放型文化政策,使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湧入,色情、淫穢、兇殺書刊和影視泛濫,賭場、妓院公開活動,西方式酒吧、夜總會爭利於市,社會風尚敗壞,沖擊著伊朗固有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滿。(4)在宗教上,王朝推行世俗化的政策,實行政教分離,限制宗教上層的政治活動,取消宗教領袖的特權。禁止寺院徵收天課,將清真寺、宗教學校和聖地的瓦克夫土地大部分收歸國有;關閉大量宗教學校,代之以世俗教育;制定《家庭保護法》,給婦女以一定自由;撤消沙里亞司法機構,代之以世俗司法機構等,從而招致宗教上層的強烈反對。在這種背景下,伊朗各階層的人民群眾及各種政治力量聯合起來,形成反國王的群眾運動。因伊朗人口95%為什葉派穆斯林,反對國王的斗爭便以什葉派宗教勢力同國王政權之間的矛盾為表現形式而展開。什葉派宗教上層則利用人民的強烈不滿情緒成為反國王運動的一面旗幟,什葉派伊瑪目霍梅尼取得了反國王運動的領袖地位。他在60年代初曾因反對「白色革命」而獲得聲譽,1964年被國王驅逐出境,先後流亡到伊拉克和巴黎,在國外他通過國內的秘密宗教政治組織繼續領導反國王的斗爭。1977年起,伊朗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獨裁統治的群眾運動。1978年,各地動亂不斷升級,群眾抬著霍梅尼的畫像,遊行示威,高呼他提出的「打倒國王,建立伊斯蘭教國家」的口號。1978年8月,國王巴列維更換內閣,宣布對首都德黑蘭等12個大城市實行軍管。並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反對者,在德黑蘭打死示威群眾數萬人,釀成流血事件。從此激起全國更大規模的群眾示威和罷工,造成石油工業停產,交通中斷,軍方中立,國內動亂不已,政局失控。1979年1月16日,國王禮薩·巴列維被迫出國,委任沙普爾·巴赫蒂亞爾組織內閣。2月1日,霍梅尼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蘭,宣布成立伊斯蘭臨時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馬赫迪·巴扎爾甘為總理正式接管政權,巴列維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伊斯蘭革命取得勝利後,依據霍梅尼所著《伊斯蘭政府》作為治國綱領,建立國家政治、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制度,在國內推行「全盤伊斯蘭化」的政策。1979年12月,舉行國民投票,通過了新制定的伊斯蘭憲法。新憲法規定,伊朗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以伊斯蘭教什葉派(即十二伊瑪目派)教義為立國准則;霍梅尼為終身宗教領袖,在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方面擁有最高權力;總統和議會依新憲法由普選產生;政府必須奉行「安拉之法度」,以行政、司法為主要職能,並受宗教領袖和教法學家的監護、指導。從而確立了伊斯蘭教權高於一切和宗教領袖在國家政權中的最高地位。同時,組建了「伊斯蘭共和黨」為執政黨,其領導成員多為取得高級教職的霍梅尼的學生,在政府中掌管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權。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伊斯蘭革命委員會」、「伊斯蘭革命法庭」、「伊斯蘭革命衛隊」,多以毛拉和宗教學者為核心,成為政權的支柱。在法律上,以《古蘭經》為立法、司法的最高法典,各種法規的制定必須符合《古蘭經》、聖訓和沙里亞教法。各級法官均由什葉派教法學家擔任,設立「憲法監護委員會」,控制立法機構——議會。宣布廢除巴列維王朝制定的《家庭保護法》等法規,並未明令禁止一夫多妻制。在經濟上,法律規定,凡私人「合法佔有的財產是不可侵犯的」。除將逃亡的王室及地主的土地收歸國有外,農村恢復了舊的封建土地制度。政府還將巴列維王朝沒收的清真寺、宗教學校及聖地的瓦克夫土地和財產如數歸還,免繳賦稅,收益用於宗教和慈善事業。允許清真寺向教民徵收「天課」。將銀行收歸國有,並凍結美國等西方國家銀行的資金。銀行按教法規定取消利息,儲蓄和貸款,只收取低額的管理費。在文化教育上,以什葉派教義和教法為指導,推行「伊斯蘭文化革命」,恢復和發展所有的各類宗教學校,原有的各類普通學校必須開設法定的宗教課程,反對和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滲透,關閉影劇院、酒吧、夜總會,禁止出版發行「危害伊斯蘭文化」的書刊和放映西方淫穢的影視及錄相,禁止穿著有損教律規定和社會風尚的奇裝異服,婦女必須戴面紗。政府投放大量資金出版發行宗教書刊和霍梅尼的著作,大力宣傳霍梅尼關於「伊斯蘭革命」的主張。在對外關繫上,霍梅尼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口號。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和伊斯蘭政治體制的確立,對伊斯蘭世界產生了廣泛深遠影響。
㈨ 伊朗前領袖霍梅尼死後有多少財產
霍梅尼死後並沒有太多的財產,而且非常的清貧。他主要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並不是為了得到過多的經濟利益。因為像他這種人精神上的滿足遠要比物質上的滿足來得更重要。所以他才會在巴列維王朝多次嚴厲打擊一下。依然不屈不撓,甚至曾經被驅逐在國外,也通過自己的宗教影響力來進行反抗。可以說他是一個極具有煽動性的國家領導和宗教領袖。

當然霍梅尼雖然他擁有非常高的地位以及在宗教世界擁有極高的話語權。但是他依然選擇非常簡朴的生活方式。當然這也和他多年在國外的生活艱難有很大的關系。當然,這也可以說明他是一個非常有毅力有決心的人。不然他不可能完成這樣一件偉大的事。
㈩ 伊朗著名作家
Reza Baraheni(生於1935年)
作為伊朗作家協會的聯合創始人,Jalal Al-Ahmad和Gholamhossein Saedi,Reza Baraheni也是PEN Canada的總裁,從2000年到2002年。政治上有影響力,並且是人權的倡導者,特別是對婦女和少數民族,Baraheni的生活被騷動,被逮捕並從伊朗流放。他的作品遍及詩歌,戲劇,小說和批評文章,用波斯語和英語寫成,他的許多作品都被翻譯成法語。他在國際上受到尊重並獲得了許多文學和人道主義獎項,他在法國很受歡迎,他的許多戲劇都在法國戲劇節上演出,他的小說改編為舞台。
Marjane Satrapi(生於1969年)
Marjane Satrapi以她的圖畫小說而聞名,他出生於拉什特,在德黑蘭長大。1997年,薩特拉皮搬到了巴黎,在那裡她被介紹給法國最著名的漫畫藝術家Atelier des Vosges,在這里,她被鼓勵在伊朗革命中寫下她戲劇性的童年。這本四卷系列出版於波斯波利斯 (2000年),探討了薩特拉皮在伊朗和維也納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從兒童的角度描繪了沖突和政治動盪。獲得國際贊譽的波斯波利斯被「 時代 」雜志評選為「2003年最佳漫畫」之一,並獲得「十年最佳100本書」評選。泰晤士報(倫敦)。波斯波利斯也被改編成動畫電影,並獲得了許多全球贊譽。
Shahriar Mandanipour(生於1957年)
無論是散文家還是小說家,Shahriar Mandanipour都被衛報稱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小說家之一」。Mandanipour在14歲開始寫作,是一部題為「洞穴陰影」的短篇小說。自從這些早期開始以來,Mandanipour創作了大量作品,包括小說,散文,短篇小說集,評論和文章。翻譯成多種語言,直到2009年Mandanipour的第一部小說「審查伊朗愛情故事 」才用英文出版。Mandanipour的寫作風格受到讀者和評論家的廣泛喜愛,因為他在語言和語境方面的實驗,以及他巧妙地編織隱喻圖像和符號的方式。
Kamin Mohammadi(1970年出生)
Kamin Mohammadi出生於伊朗,現居住在英國,是一位專注於伊朗文化和生活的作家,記者和廣播員。作為一名多才多藝的大師,她探索過的每一條寫作大道都受到了巨大的成功。她的首次作品「柏樹:給伊朗的情書」揭示了她在27歲時的身體和情感之旅,此前她和她的父母在她九歲時逃離。為了確保她每年在自己的祖國度過一段時間,她已成為伊朗文化的偉大倡導者,並與伊朗共同編寫了「孤獨星球指南」,並經常受邀在世界各地發表關於現代伊朗的演講。
Mahmoud Dowlatabadi(生於1940年)
Mahmoud Dowlatabadi出生於Sabzevar的一個可憐的鞋匠,年紀輕輕就離開家去追求戲劇和寫作生活,接受任何他能負擔任何夢想的工作。作為社會和藝術自由的倡導者,他的作品得到了政治精英的關注,導致他於1974年被捕.Kelidar是他最值得注意的文本之一,是一本關於庫爾德游牧家庭生活的十本書的傳奇故事。利用自己的生活作為靈感,以及伊朗當地的詩歌和民間故事,Dowlatabadi在伊朗和世界各地都很受歡迎,並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Forugh Farrokhzad(1935-1967)
被許多人視為伊朗最具影響力的20世紀女性詩人之一,Forugh Farrokhzad的詩歌在革命十多年後在伊朗被禁止。她的作品以波斯語寫成,因其大膽表達伊朗婦女隱藏的情感而受到稱贊,並且已經觸及了許多人的心,已被翻譯成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德語,俄語以及其他語言。雖然她在短暫的生命中製作了幾部作品,包括The Captive (1955)和Another Birth(1963),但她最著名的作品仍然是讓我們相信寒冷季節的開始(1974年),這是她去世後出版的。還兼任電影導演,她的紀錄片 The House is Black (1962)因探索該國北部的麻風病人群而獲得國際贊譽。
Sadegh Hedayat(1903-1951)
作為20世紀初最偉大的伊朗作家之一,Sadegh Hedayat出生於德黑蘭,是一個上流社會的家庭,並有機會在比利時和法國學習,年輕時去歐洲旅行。受到西方文學以及伊朗歷史和民俗的啟發,Hedayat的作品以批評宗教及其對伊朗生活的主要影響而聞名。Hedayat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戲劇,批評性文章和小說,以ef="https://wwhttp://w.amazon.com/gp/proct/9186131443/?tag=thecultri-20">「貓頭鷹」(The Blind Owl, 1937)編寫,與探索Hedayat的民族和精神譴責的發人深省的符號編織在一起,以及他所感受到的隔離由於與同齡人疏遠。
Iraj Pezeshkzad(生於1928年)
Iraj Pezeshkzad出生於德黑蘭,在法國和伊朗度過了大量的生活。他的寫作生涯始於20世紀50年代,兼任翻譯和短篇小說作家。他的巨著以「拿破崙叔叔」(1973年)的形式出現,這是一部諷刺性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伊朗的一座豪宅中。這本書充滿了政治和社會評論,得到了國際上的關注,並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伊朗小說」。它也被改編成了一部同名的電視連續劇。Pezeshkzad目前在巴黎擔任記者。
Simin Daneshvar(1921-2012)
作為第一位主要的伊朗女性小說家,Simin Daneshvar的傳記充滿了伊朗第一次為女作家創作,包括首次出版的小說,首次出版的故事集和第一部翻譯作品。Daneshvar 在德黑蘭大學學習波斯文學,開始了她的廣播和報紙新聞作家的生涯,在那裡她得到了英語語言技能的幫助。1948年,她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重要作品Atash-e khamoosh,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她最偉大的作品是Savushun(1969),一部關於設拉子家庭的小說,以及他們在伊朗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面臨的掙扎。
Houshang Golshiri(1938-2000)
Houshang Golshiri是一位有影響力的作家,他為波斯文學介紹了許多現代文學技巧,他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寫小說,盡管直到他的第一部小說「 Ehtejab」出版。(1969)他的才能得到了真正的認可。這部小說是一部反建制的故事,被改編成一部成功的電影。然而,在此之後不久,Golshiri因其所提出的有爭議的主題而被捕。一旦被釋放,Golshiri繼續寫作,出版短篇小說,自傳文本,小說和關於伊朗和世界各地文學理論和批評的論文。他的人權活動獲得了多個獎項,著名的Houshang Golshiri基金會在他去世後成立,專注於推廣當代伊朗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