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明節能怎麼宣傳啊
來歷習俗文學相關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詠清明詩極多,杜牧《清明》詩最為著名。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圖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是郊遊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總稱「三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 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山東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墾利地方自清明節前三日算起,稱「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為清明,人們於這四天內掃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又稱清明節為「鬼門關節」。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節,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關於寒食節
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 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節。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節復清明節。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節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節,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節日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 清明節掃墓
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戴柳插柳來歷
相關詩詞
清明詩句名篇 清明節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 長安清明言懷》 (唐)顧非熊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厭此生。 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唐)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 清明日與友人游玉粒》 (唐)來鵠 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 風急嶺雲飄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洛陽清明日雨霽》 (唐)李正封 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 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 酒綠河橋春,漏閑宮殿午。 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天有霓裳》清明詩 (當代)劉小烽(劉周) 其一:憔悴墳頭土,見之如親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傷情 ( 註:丙子,1996年丙子年。評析:凡讀過此詩而到親人墳前者,必能憶起此詩)。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家墳頭哭聲哀 (評析:此詩落筆寫景,以景寓情。先寫嬌嫩艷麗的桃花杏花。次寫風雨撲打著花枝.花兒靜靜的盛開。再寫雨珠或者還夾著淚珠,從行人的臉上悄悄滑落,此時忽又從不遠的幾處墳頭傳出凄惋的哭聲。這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清明上墳場景,淡淡的哀怨中透著微微的溫馨,使人於此覬見生活的平淡與人類繁衍不息的偉大。)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無情最無情,不憐人間孝子心;為賺小可一掬淚,忍教清明雨紛紛 (註:辛巳:2001年辛巳年。小可:作者謙稱。評析:讀此詩,彷彿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淚化成,雨與淚交融,淚使雨凄冷。淅淅瀝瀝,紛紛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淚嗎?) 其四:風吹外婆在時雨,雨打外婆在時風;年年此日都留淚,歲歲墳前奠斯人。 其五:陰陽無途通音問,清明尋路且上墳;點點淚和紙錢化,水酒少去不見人。 其六:道邊衰草萌生意,一點新綠妝枯黃,縱然無雨猶下淚,外婆墳在堆雲旁。 其七:墳頭掊土新疊舊,墳前草木枯又青;音容應在此地下,湮沒黃塵多少春。 葬祭名篇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東坡悼愛妻詞賞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編輯本段氣候特點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於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禦。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採制,確保產量和品質。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里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農事諺語
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 降水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乾旱, 有的年份連陰雨,寒潮侵襲倒春寒。 地溫穩定十三度,抓緊時機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種下,掌握有急又有緩, 棉花播下鋤夢花,提溫保墒效果顯。 澇窪地里種高粱,不怕後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來下種,水稻育秧搶時間。 麥苗追澆緊劃鋤,查治病蟲嚴把關。 繼續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樹和桑園, 栽種棗槐還不晚,果樹治蟲喂桑蠶。 牲畜配種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種牧草,種植結構變「三元」。 鯉鯽親魚強育肥,適時栽種葦藕芡, 捕撈大蝦好時機,晝夜不離打魚船。 家鼠田鼠一齊滅,保苗保糧疾病減。
節日諺語
清明節氣的陰晴雨雪與對未來天氣及年景有一定預示的諺語有: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雲貴高原) ◇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雲) ◇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 清明節氣的風對未來天氣及年成好壞也有一定預示,農民極為關心,因此,在民間流傳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諺語。比如: ◇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冀) ◇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清明養生
清明時節是一年養生的重要時期,在中醫理論機體生長也在於春季,吐納調息法對人體陽氣有益。大家應在這段時間穿比較寬松的衣服到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鍛煉。 在清明之際體內肝氣最旺盛,如果肝氣過旺,則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時還會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而這段時間是高血壓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需要大家對其重視起來。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清明時期飲食方面,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適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時節,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予以避免。"陽氣"升發是指脾胃的運動收縮,因而人在春季的食慾通常比較好,不過要注意飲食適度,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清明時節飲食宜溫,多進食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時令蔬菜。清明時期還適合進食地瓜、白菜、蘿卜、芋頭等食品溫胃祛濕,也適宜多吃。另外,清明節氣中,不宜進食筍、雞等,可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例如薺菜、菠菜、山葯,對身體有好處。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從根本上講,二十四節氣是由地球公轉時所在的位置確定的。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後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於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農歷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歷,它還結合了陰歷,即以月相29.5天為周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因為陰歷紀月推算節氣所在具體時間需要准確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以前的歷書所載各個節氣發生的時間是要由國家頒布的(如立春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同的時代推算的規則有所不同,清史稿時憲志就用很長的篇幅和很多圖形公式來說明當時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講農歷中節氣的設置規律往往只是確定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兩個節氣間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據,節氣歌也是一般人掌握節氣規律的必學知識。稍微復雜一點的推算是習慣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陽最低的時候)過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現在按陽歷計算就簡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總之,四五清明說起來是一個農歷的節氣,但它是用陽歷方法確定下來的日子,這個說法在使用公歷以前是沒有的。就好像說3月21日是春分,6月23日是夏至一樣。用節氣來反映太陽的運動規律是中國古人了不起的發明。 清明並沒有固定在公歷4月5日,每年會有所不同。就像農歷和公歷的關系一樣,清明的公歷日期並不是固定的。比如2010年的4月5日是清明,而2009年的清明則是4月4日。
編輯本段各地習俗
大中華地區
B. 求幾幅宣傳海報,有關安全生產,禁火禁煙或交通安全方面的,請有能力的阿哥阿姐發到我郵箱來[email protected],謝
參考答案 數不盡的土粒,渡不盡的學海。(蒙古諺語)
C. 社區向居民發放掛歷對聯宣傳禁毒,群眾測評滿意度等簡報
禁毒掛歷
沾毒三分苦
上癮一生亡
自古紅顏薄命
如今白粉無情
若不撇開真是內苦
人而能反變成人容
陋習好改志為鑒
頑症難治心作醫
昔日虎門付一炬
今朝獅吼驚後生
迷魂一入難回首
決意重生要斷根
禁賭禁毒禁邪禁一生
善心善德善意善終身
恨,恨,恨,上癮者恨
亡,亡,亡,吸毒者亡
香煙,是沒有火光的手槍
毒品,是沒有聲響的火炮
鴉片三分,蓋世英雄為絕路
攤皮四粒,富家子弟入窮途
煙槍一隻,打的妻離子散,未聞炮聲震地
錫紙半張,燒盡田地房梁,不見火光沖天
D. 急求護林防火宣傳錄音
在全市春季防火安全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同志們:
市政府決定召開這次會議,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我市3月16日安全工作會議及3月9日全省和3月18日牡市春季防火安全工作會議精神,分析我市當前面臨的消防安全形勢,部署全市春季防火安全工作。剛才,通報了我市前3個月的火災情況,宣讀了我市2005年春季防火安全工作實施方案,希望各鄉鎮、各部門按照活動方案和這次會議提出的要求,認真抓好落實。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春季防火安全工作講五點意見:
一、高度重視,強化領導,全面落實春防安全工作責任
去年暖冬加之今春風大物燥,給我市今年的春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任務十分繁重。為確保全市火災形勢的穩定好轉,各鄉鎮和各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和使命感,把春防工作擺上重要工作日程,召開會議,認真分析和研究本鄉鎮、本部門春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加大投入力度,著重解決好民辦和企業消防裝備建設,重大火災隱患整改等重大問題,逐項落實工作措施,要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能夠防止亡人火災和「火燒連營」等重特大火災事故的春防工作方案,做到部署詳細、周密、量化、細化,操作性強。要全面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各鄉鎮政府要承擔起對消防工作的宏觀管理責任,將防火責任逐級落實到村屯、社區和各站所,各鄉鎮派出所要切實履行防火工作職責,每名包村、包片民警都要同所包的村屯和單位簽訂《消防安全責任書》,明確消防安全工作目標和任務,把責任分解到每個環節,每個崗位。各行業、各系統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承擔起對本部門、本行業、本系統消防工作的組織和領導責任,在落實責任制的基礎上,加強工作指導,確保各項消防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要切實承擔起單位消防工作的主體責任,層層落實工作職責和防範措施,確保不發生火災事故。要健全消防安全責任獎懲機制,把消防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工作之中,根據考評結果,實施獎懲。在春防期間,凡發生重特大火災事故的,要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和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從嚴、從快、從重予以查處,並嚴肅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在春防工作中,凡是該負的責任沒有切實負責,該整改的火災隱患沒有認真整改,有失察、失職、瀆職問題的,即使沒有發生火災,也要依法、依紀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二、強化消防宣傳教育,切實提高消防安全意識
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要以宣傳《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春季防火命令》為重點,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消防宣傳教育,大力推進消防宣傳「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活動。新聞部門要大力支持春防宣傳活動,通過開辟消防宣傳專欄、專題,及時報道消防工作動態,曝光違法違章行為。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將《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春季防火命令》印發張貼到每個社區、村屯和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公安消防部門要在城市主要街道設置不少於4塊的永久性的消防公益宣傳牌。每個村屯要在村屯醒目位置粉刷不少於10條消防宣傳標語。各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公司要向轄區居民逐戶發放《居(村)民防火守則》或《公約》。教育和公安消防部門要進一步深化「小手拉大手,消防進學校」活動,對學生進行一次普及消防常識教育,通過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推動整個社會。在春防期間,各中小學均要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一次社會消防宣傳活動。公安消防部門要組織好我市「4·17」和5·6」大火反思日集中宣傳活動。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和培訓教育,提高廣大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和素質,實現消防安全「全民防,全民管」的良好氛圍。
三、加強消防安全檢查,消除各類火災隱患
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要按照牡市政府《關於集中開展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進一步深化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工作。針對排查出的火災隱患,要立即進行整改。公安消防要對掛牌的重大火災隱患單位要指定火災隱患整改責任人,落實整改措施,整改時限和整改資金,跟蹤督辦。要按照國家五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消防工作的通知》和《黑龍江省農村消防工作建設標准》的要求,重點加強對農村柴草垛和火、電源管理,消除柴草垛大量進村現象,杜絕擅自加大電源保險裝置等違章行為。春防期間,各鄉鎮、各部門要組織專門機構,加強對春防工作的檢查和督導。重點檢查大風天容易發生連營火災的單位和場所。要達到檢查的次數,保證檢查質量。春防期間,市政府要組成聯合檢查組,至少開展兩至三次大規模的檢查。各鄉鎮、各系統、行業主管部門要每月開展一次大檢查。各單位每周要開展一次全面檢查。消防安全重點單位要堅持開展每日防火巡查。公安消防部門要負責對商場、賓館、飯店和木製品行業的防火檢查;安全部門要負責危化行業和非煤礦山的防火檢查;教育部門要搞好學校和文化娛樂場所防火安全檢查;衛生部門要負責衛生院的防火檢查;糧食部門要負責對糧庫等重要物資儲存場所的防火檢查;旅遊部門要負責旅遊場所的防火檢查;建設部門要負責對建築工地和城市燃氣行業的防火檢查;林業部門要搞好對所轄林場的防火安全檢查。各社區、居(村)民委員會和社區物業管理單位,要以防範家庭火災為重點,做好對社區居民和農村村民的防火檢查;各公安派出所要做好對所轄村屯和單位的防火檢查;各鄉鎮政府和民政部門要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消防安全管理,對孤寡老人、精神病人、身體有殘疾的人員,要落實監護人,防止亡人火災事故發生。各鄉鎮、各單位要加強夜間防火檢查的力度,堵塞夜間防火工作漏洞。公安消防部門要認真抽查各部門和各單位開展檢查的情況,嚴肅查處不履行消防職責的行為。
四、認真做好大風天禁火和撲救大風天大面積火災的一切准備工作
要強化大風天和高火險天氣的消防工作。凡五級以上大風天和高火險天氣,市政府鳴放禁火警報,各鄉鎮、街道、社區、村屯要及時發布禁火信號,禁止以柴草、木炭、煤炭等為燃料的生活用火和經營用火,禁止室外生活用火、野外燒荒、漚糞、施焊等明火作業;凡是六級以上大風天和強火險天氣,要對三類輸、配電線路停止供電。氣象部門要做好大風天預測預報工作,將大風天氣測報數據及時通報反饋有關部門,為播放防火警報,防範大風天火災發生做好充分的准備。要組織發動居(村)民進行聯防巡查,實行群防群治。各鄉鎮和各有關部門要成立大風天撲救大面積火災應急指揮部,制定應急預案,並搞好演練。電力、衛生、交通、供水、通信、公安等部門要實現聯動,一旦發生火災,實現全面出擊,堅決把大風天火災消滅在初起階段,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五、嚴格執法,加強監督,確保各項春防措施落到實處
公安消防部門和公安派出所要嚴格依據《消防法》和《春防命令》的要求,嚴格執法,大膽地負起責任。對於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該限期整改的限期整改,該停產停業整頓的,堅決責令其停產停業整頓。對重大隱患問題要一查到底,絕不能放鬆監督。不能因企業困難而降低消防安全工作標准,更不能以經濟處罰代替停產停業處罰。對影響較大的火災或嚴重違反消防安全管理的行為,要抓住典型,公開曝光,依法從重處罰。各單位要自覺遵守消防法律法規,服從公安消防部門的監督管理,積極主動配合監督執法工作。對春防期間發生的火災事故,要做到發生一起,查處一起。通過嚴格的執法監督,促進春防工作順利開展。
同志們,春防工作是全年消防工作的基礎,也是保證全市火災形勢持續穩定的關鍵。希望各鄉鎮政府,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安消防部門,振奮精神,扎實工作,為奪取今年春防工作全面勝利而不懈努力。
E. 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寒食
寒食節禁火寒食原因:
祭拜介子推
到西漢末的劉向,始載介之推被燒死之說。劉向《新序·節士篇》雲,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便設宴招待跟隨他流亡的那批士大夫,當即給他們陞官加賞。不知是重耳一時疏忽,還是什麼別的原因,他獨獨把介之推漏掉了。
介之推既沒得到官,又沒得到賞,很是懊惱。酒過三巡,介之推奉觴而起,賦詩雲:有龍矯矯,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干,獨不得甘雨。
這首詩被後人稱為《龍蛇歌》。詩中以「龍」比重耳,以「蛇」自比,言自己曾跟隨重耳流亡其他諸候國,現在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位尊權重,富有四境,而自己吃盡千辛萬苦,回國後,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他見重耳如此寡恩少德,便決意離開他,隱居起來。
於是,他賦詩畢,就離席而去,上綿山(即後來的介山)隱居。重耳聽到這個消息,知道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沒能給介之推陞官加賞,以至於此。於是,他就命人到綿山上去,請介之推下山。可是,他派去的人找不到介之推,就放火燒起山來,以為山火一燒,介之推就會自己逃出來。結果,介之推沒有逃出來,竟被活活燒死在山上。
東漢的蔡邕,在其《琴操》卷下又說,介之推因為沒有得到官,沒有得到賞,而隱居綿山,晉文公重耳派使者去請他下山,介之推堅決不肯。重耳遂命人放火燒山,想用火把介之推逼出。不料介之推寧死不出,終於抱著樹木被燒死了。晉文公知道介之推被燒死,傷心得流下了眼淚。回宮後,他就下令,此後每逢五月五日這一天,晉國臣民,不得燒火。
這些,顯然是傳說之詞。特別是蔡邕之說,更是沒有道理。晉文公重耳,是有名的賢君,怎麼會想出放火燒山逼介之推下山的愚蠢之策呢?所載晉國人們禁火之俗,當然與寒食節的禁火相同,但時間作五月五日,而不是後世所說的清明節前的寒食節。
F. 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吃寒食
寒食節禁火吃寒食的緣由
祭拜介子推
到西漢末的劉向,始載介之推被燒死之說。劉向《新序·節士篇》雲,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便設宴招待跟隨他流亡的那批士大夫,當即給他們陞官加賞。不知是重耳一時疏忽,還是什麼別的原因,他獨獨把介之推漏掉了。介之推既沒得到官,又沒得到賞,很是懊惱。酒過三巡,介之推奉觴而起,賦詩雲:
有龍矯矯,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干,獨不得甘雨。
這首詩被後人稱為《龍蛇歌》。詩中以「龍」比重耳,以「蛇」自比,言自己曾跟隨重耳流亡其他諸候國,現在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位尊權重,富有四境,而自己吃盡千辛萬苦,回國後,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他見重耳如此寡恩少德,便決意離開他,隱居起來。於是,他賦詩畢,就離席而去,上綿山(即後來的介山)隱居。重耳聽到這個消息,知道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沒能給介之推陞官加賞,以至於此。於是,他就命人到綿山上去,請介之推下山。可是,他派去的人找不到介之推,就放火燒起山來,以為山火一燒,介之推就會自己逃出來。結果,介之推沒有逃出來,竟被活活燒死在山上。東漢的蔡邕,在其《琴操》卷下又說,介之推因為沒有得到官,沒有得到賞,而隱居綿山,晉文公重耳派使者去請他下山,介之推堅決不肯。重耳遂命人放火燒山,想用火把介之推逼出。不料介之推寧死不出,終於抱著樹木被燒死了。晉文公知道介之推被燒死,傷心得流下了眼淚。回宮後,他就下令,此後每逢五月五日這一天,晉國臣民,不得燒火。這些,顯然是傳說之詞。特別是蔡邕之說,更是沒有道理。晉文公重耳,是有名的賢君,怎麼會想出放火燒山逼介之推下山的愚蠢之策呢?所載晉國人們禁火之俗,當然與寒食節的禁火相同,但時間作五月五日,而不是後世所說的清明節前的寒食節。
東漢周舉當並州刺史時,所屬太原一郡百姓認為,介之推被燒死的那一個月,介之推之神不喜歡看見火,因此,當地百姓,在這個月中,無人敢生火用火,一個月中,盡吃先前做好的冷食,叫做「一月寒食」。這一個月,偏偏還在隆冬,太原地處北方,隆冬氣候嚴寒,一個月不生火,日子有多難過?別的不說,這期間盡吃冷食,青壯年尚且吃不消,老弱病殘,如何能挺熬過來?周舉知道後,便著手芏此陋俗。他寫了一篇文章,放到介之推的廟里。文章說,隆冬滅火,嚴重地損害了百姓的健康,這不是象您介之推這樣的賢者的本意,當應讓百姓不要滅火。周舉又向百姓宣傳,強調禁火傷身體,不是介之推這樣的賢者所喜歡的,叫他們不必再在介子推死亡的這一月禁火寒食。這樣一來,「眾惑稍解,風俗頗革」。(《後漢書·周舉傳》)這樣說來,介之推被燒死、當地百姓禁火寒食,都在隆冬,而不是象《琴操》所說的五月五日,也不是後世所說的清明前夕的寒食節。
G. 怎樣出手抄報
我發現一個很好的兒童謎語娛樂網站http://www.200858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