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篦子三尖杉的保護措施
由於蓖子三尖杉多生長於常綠闊葉林下,常因常綠闊葉林遭到砍伐而隨之受到破壞。要保護蓖子三尖杉,首先要保護其生境不被破壞。因此,應將有蓖子三尖杉分布的常綠闊葉林劃為保護區或保護點,進行封山育林,嚴禁砍伐。在鎮遠舞陽河風景區相見河河谷,蓖子三尖杉正位於遊人通過頻繁的路旁,一些植株已受到攀折破壞。應在此設立小面積保護點,並將道路改在河谷對岸通行。
此外,應有計劃地組織人力採收種子,進行引種栽培試驗,以擴大蓖子三尖杉的種群數量。作廣泛的科普宣傳和科普教育,提高廣大民眾保護珍稀瀕危樹種及保護其生存環境的意識。 加強人工繁殖,這是提高篦子三尖杉數量的最便捷的手段,篦子三尖杉的種子繁殖技術和扦插技術都取得突破性效果,種子繁殖技術的要點是利用低溫等方法,打破其休眠期,使其提前萌發,扦插繁殖也是一條可取的方法,但其後期生長較差,還需作進一步研究。
種子有休眠現象,採回後搓去假種皮,涼干後用潤砂儲藏一年,再行播種。幼苗出土後要適當遮蔭,苗期生長緩慢,需培育2-3年才能定植。
『貳』 關於植樹造林的宣傳語
關於植樹造林的宣傳語:
1、種樹就是種德,種樹就是種福,種樹就是種財,版種樹就是種空間權
2、你造一片林,我獻一片綠,讓綠色成為右旗主旋律
3、造林就是固碳,綠化就是減排
4、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5、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科學發展
6、履行植樹義務,建設生態家園
7、大力造林綠化,促進節能減排
8、人人動手植樹,建設森林右旗
9、年年種樹樹成林,代代植綠綠成蔭
10、建設森林城市,提高生活品質
植樹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產活動,它是培育森林的一個基本環節。植樹有益於子孫後代,「先人留下濃蔭樹, 後輩兒孫好乘涼。"
種植面積較大而且將來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環境的,則稱為造林。如果面積很小,將來不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環境的,則稱為植樹。造林的基本措施是:適地適樹,細致整地,良種壯苗,適當密植,撫育保護,工具改革以及可能的灌水、施肥。
『叄』 寫新聞的格式
(1)標題 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
(2)導語 導語是開頭的一段話,要求用極簡明的話概括消息的最基本內容。
(3)主體 主體是消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體清楚,內容翔實,層次分明。
(4)結尾 是對消息內容的小結。有些消息可無結尾。
中外結合體——新華體。我們國家的新聞報道一般是遵循時間順序,但是這種「講故事」的寫法已經不適合受眾的閱讀習慣(一般人沒有時間聽你講長篇大論),所以「新華體」在吸收中外新聞報道之長的情況下誕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標題)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導語中簡明地體現出來。
其次,在第二段進一步具體闡述導語中的這個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於使受眾在接受時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實際上是一個過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把「故事」講下來。
拓展資料:
要素
從表達方式上看,新聞以記敘為主,十分講究真實性。
新聞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即五個「W」和一個「H」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時)、Where(何地) 、Why(何因)、How(如何)。
一篇新聞報道,無論是消息還是通訊、特寫,一般都包含這6個因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比如下面這條新聞,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經過多年艱苦訓練,中國運動員劉翔終於在2004年8月27日,雅典奧運會上獲得男子110米欄冠軍,被媒體稱為『亞洲飛人』。」
特點
公開性、真實性、針對性、時效性、准確性、顯著性、接近性、開放性、廣泛性、變動性。
結構
每則新聞在結構上,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一般包括引標題、正標題和副標題;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
主體是新聞的軀干,它用充足的事實來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也可以暗含在主體中。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記敘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分類
1.按事實發生狀態分:突發性新聞、持續性新聞、周期性新聞;
2.按事實發生與報道的時間差距分:事件性新聞與非事件性新聞;
3.按新聞發生的地區與影響范圍分:國際性新聞、國內性新聞、地方性新聞;
4.按新聞事實的材料組合分:典型新聞、綜合新聞、系列新聞;
5.按傳播渠道與信息載體分:文字新聞、圖片新聞、電聲新聞、音像新聞;
6.按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分:政治新聞、經濟新聞、法律新聞、軍事新聞、科技新聞、文教新聞、體育新聞、社會新聞等。
『肆』 紅軍長征時老山界資料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長征,11月從廣西全州渡過湘江,翻過位於廣西全州與湖南東安、新寧「兩省三縣市」邊境的越城嶺,向貴州方向前進。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陸定一同志寫下著名的革命回憶錄《老山界》一文,使「老山界」這個地名傳遍了神州大地。
越城嶺,俗名老山界,為五嶺之一,東安舜皇山處其中段。陸文中所描述的紅軍過老山界的幾個具體地點,如「雷公岩」、「塘坊邊」、「雷霹嶺」等正好在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內。
陸定一稱老山界(舜皇山)為紅軍「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擬依託舜皇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及地理地緣優勢,將老山界景區打造成為「重走老山界紅軍路」弘揚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經典紅色旅遊區,修建陸公亭,紅軍長征紀念館、紅軍長征線路及沿岸景點開發。
(4)三尖杉宣傳擴展閱讀
老山界地質地貌
老山界因原始森林茂密而得名,界頂面積約7公里。老山界原始生態林木密蔽,植被垂直分布明顯,山下以針葉林為主,半山以闊葉林和冷竹居多,海拔1400米以上地區為灌叢、草甸。
其中,闊葉林與冷竹共生的半山地段最具生態特色,植物在這里生長有著明顯的層次,高高的闊葉林與低矮的冷竹連為一體,旺盛的冷竹在闊葉林中密蔽成簾,被冰雪壓垮的樹枝隨處可見。穿行其中,茫茫霧靄遮天蔽日,莫辨東西。
老山界僅木本植物就達370多種,其中鵝掌楸天然群落最具保護和科研價值,另有三尖杉、馬尾樹、鍾萼木、桂南木蓮、凹葉厚朴等珍稀植物,保護類型為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
界板冷竹是老山界一著名景區,位於老山界定,由一片整體的石板和一丘冷竹林組成,石板長約600米,寬400米,其上茅草叢生,間有幾十平方米裸露的光滑石板,石板邊緣是冷竹生長區,其葉茂密,未經人工修葺,山下雲海層層,乃天造地設之奇觀。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翻越老山界,一江西籍年輕戰士因身負重傷掉隊,被南哨紳團殺害於路旁,事後苗民楊老苗在戰士身上發現銀元一塊,次日,逢南哨趕集,楊用銀元換得銅錢一弔,買了香紙,邀眾相鄰將戰士掩埋於小九當北面小山包上。
『伍』 離安徽淮北近的旅遊景點
我推薦:徐州,太近了,一個小時的車程,風景還挺多的,雲龍山,雲龍湖都挺綠的,還有什麼泉山公園,濱湖公園,漢畫像石館,龜山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