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楊姓氏的來源
楊姓譜牒修撰的歷史相當悠久。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誌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後世。《世說新語》劉孝標注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隋書經籍志·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並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元末戰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采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楊氏家乘》第一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後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於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共20卷。清代為私修家譜的大發展的時代,雍正皇帝撰寫了《聖諭廣訓》,下令在各地方宣講,敦促各宗族「修族譜以聯疏遠」,各級官僚及地方士紳起而應之,各宗族聞風仿效,家譜之盛,遂為空前。民國時期,篤宗族、勤譜事之風未曾稍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譜之風稍歇,20世紀80年代後,因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推動,許多族姓又興起續修、重修之風,如重慶萬州、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分別致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請同鄉同姓寄去生平業績,以便輯人族譜。這時的家譜,傳統的功能已相當淡化,聯絡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徑發展鄉里經濟,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久離鄉里的楊姓成員,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託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懷,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的驕傲之情。家譜修好後,要定期續修,一則續上後出子孫,二則根據家族內部調節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適當修改族規。續修家譜,並不單是循例而行,也是調整族內關系的需要。家譜保存族譜印好後,譜版安置在小宗祠內,各版片之間用紙搪隔,以免損傷,外用木箱封裝,擱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譜的,要經管理小宗祠者問清來歷,如果確是嫡派子孫,備辦好紙張後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別處,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領出家譜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記,註明領取時間及領譜人,以便稽查。各家領回的家譜要用木匣裝載,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於書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曬晾,不能讓其稍有蛀爛之跡。凡逢歲時祭祀,各家帶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驗看一次,如發現有鼠嚙、油污、墨浸及磨壞字跡等現象,族中長輩,要在祖宗牌位前對持譜人嚴厲申飭,並當眾罰銀三兩,歸人祠內,以充日後修譜之資。拒不從命的,不得參與祭祀。家譜不得謄抄,不能傳與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孫瞞眾覓利,族眾共同驅逐他,從此不許人祠。這類規定,在不少楊姓家譜中,都有或詳或略的交代。家譜的內容體例根據現存的楊氏家譜來看,主要包括:1.譜序,主要記述族姓的來源,先世德行、宗族的遷徙和本家譜的編修、續修情況。譜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請當時的社會名人執筆,詳細敘述族姓的起源、發展和遷徙的全過程。以使後代子孫知道祖先源流和他們輾轉遷徙的艱辛。2.譜例,也稱凡例,說明家譜編修的基本原則,家譜的作用和編修家譜的必要睦。3.世家,記述本族的名人事跡。4.誥敕,記錄當朝政府對本族人的旌獎文書。5.像贊,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畫像,在其後寫上贊語,歌頌其功德。6.世系,這是家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輩分寫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繼承關系。7.傳志,記述先祖名人仕宦的傳記,以教育後代子孫。8.家訓,對子孫的教育准則。9.祠規,記述本族祭祀的規矩。10.祠堂,記載墳墓、義庄等財產情況。
一 ;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雲 。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
二 ; 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據《晉書》雲 ; 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 甘肅仇池山 )。
三 ;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四 ; 出自「揚」姓。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
B. 張同嗣是張居正的孫子嗎
。。。。張同嗣(1905~1928),張居正是明朝的
張同嗣(1905~1928)祖籍白圫張家祠堂,出生於縣城唐興寺。
4歲隨父讀書識字,8歲略知詩文,12歲能寫諸體書法。父張雨宜為他撰寫「同情弱小,見義勇為,信而無悔,臨難不苟」的16字庭訓,他身體力行,堅持不懈。讀《岳陽樓記》,敬佩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因號踵范。民國11年,考入長沙達材法政專科學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參加學生運動,苦學並堅信馬克思主義。民國13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5年,奉派去廣州參加北伐,經衡陽,適逢唐生智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遂入該軍任文書。攻克長沙後,指派留長沙收編散兵游勇,收集槍支。後調省農民協會工作。次年,被中國國民黨湖南省黨部農民部任命為特派員,赴湘潭開展農民運動,任縣農民協會宣傳部長。開辦昭潭書店,經銷革命書刊。嚴厲斥責寶和祥錢庄的賄賂行為,在《湘潭民報》上刊登文告,要求農運人員潔身自愛,「洗貪污之惡習,樹廉潔之楷模」。民國16年馬日事變後,楊昭植遇害,他在悼文中說:「你死了有我,我死了有千百萬人民。」後秘密去武漢找到黨組織,堅辭赴蘇聯學習,請派回湘潭工作。回潭後,奔走草堂、楊梓塘、楠竹山各地,聯絡同志,准備秋收起義。秋收起義失敗後,任中共湘東特委書記,到衡山,湘潭交界處恢復黨組織。繼又往來於醴陵、長沙、瀏陽、安源之間,重新聚積革命力量。
湖南當局對他恨之入骨,派出大批軍警暗探,懸賞搜捕,他多次化險為夷。民國17年11月28日,由於叛徒出賣,在長沙被捕。押到清鄉督辦公署,斷然拒絕自首,給父親妻子寫下遺書及絕命詞:「廿載輕生死,千秋有是非。」被押赴刑場時,一路高呼口號。行刑軍警刺破他的嘴唇,又將毛巾塞入口中。行至小吳門電報局前坪,凜然盤膝端坐。慷慨就義,時年23歲。其父揮淚撰寫輓聯雲:「為三大政策流血,為馬列主義砍頭,英烈千秋,死復何恨;置七旬老父不養,置妻室兒女無顧,丹忱一片,生豈存私。」
C. 楊昭涵的學籍號是什麼
從學校學籍管理員角度來解答該疑問——
1、到所就讀學校(楊昭涵現就讀或原就讀學校)學籍管理處查詢,並出具《學籍卡》,加蓋學校公章;
2、安徽、湖南、上海等省市已開通學籍信息網上自助查詢系統,可憑個人信息(身份證號碼等)自行登錄相應網站進行查詢;
3、可到學校所在地的教育主管部門的學籍處查詢……
註:一般情況下,學籍號是字母「G」+「個人身份證號碼」。
D. 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陳銘生怎麼死
有些人不願意做體檢,認為體檢是浪費錢的做法。而實際上,體檢對於疾病來說非常重要,可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成年人,要做到每年一次體檢。體檢之前,也有些注意事項。
1體檢之前要空腹很多體檢項目需要空腹才能做檢查,進食後會影響到檢查結果。血糖、血脂、肝、腎功能血粘度等項目的檢查。這些檢查項目要求空腹,而對於空腹的要求,很多人出現了誤解。認為控制就是早上不吃飯。而這種做法可能會影響到體檢結果的准確性。
疾病就像一個蓄謀已久的陰謀,在身體里一點點的強大,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爆發。所有的猝死都有前期鋪墊,倘若能夠及時地發現並不明顯的病症,就不會給疾病突如其來的機會。而體檢便是可以發現身體不明顯病症的方法,只有認真地對待身體才能換來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