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藏戲宣傳

藏戲宣傳

發布時間:2021-06-22 16:34:25

① 藏戲開場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對民間著名的職業、半職業戲班演出的劇目,包括腳本、演出形式、唱詞等審查控制十分嚴格;對每年參加雪頓節演出的戲班出場的先後順序、演出劇目均有嚴格規定;對具體表演形式也要按噶廈的意圖對每一個劇目的唱、念、表、舞、技等加以規范,凡違反或不能達到要求的,均要面臨嚴厲處罰。藏戲藝人大都是農奴,除奉差演出外,常年要靠勞動和流浪賣藝為生。唯一受官方直接管理的覺木隆巴(藍面具戲演出戲班),也只有可在全區各地流浪賣藝的權利,每到冬季,也有一到三個月的時間要由演員自謀生路。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共西藏工委宣傳部即找覺木隆巴聯系,中央代表張經武和西藏工委負責人張國華、譚冠三、范明等領導先後看望了覺木隆藏戲藝人。覺木隆巴戲師扎西頓珠曾於1951年代表藏劇藝人向張經武等提出請求,希望正式建立革命的藏劇團,以獲得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1956年陳毅率中央代表團抵拉薩祝賀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時,覺木隆巴找到代表團匯報戲班情況,並組織演出了藏劇,受到稱贊。從此工委宣傳部和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文教處就經常組織覺木隆巴在各種重要場合演出藏劇。西藏工委還於1956年組織部分藝人隨西藏文藝代表團赴北京參加全國文藝會演。演出結束後,覺木隆藏戲特技演員次仁更巴還被留下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團的成員,於1957年3月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他主演的《西藏熱巴舞》獲聯歡節銀質獎章。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藏戲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該年四五月,扎西頓珠從家鄉趕回拉薩,向人民政府遞交報告,要求將覺木隆巴改編為人民政府領導下的藝術團體。獲准後,他將流散西藏各地的四十多位覺木隆巴藝人找了回來,於同年八月成立了拉薩市藏劇隊。同年十月一日,藏戲隊以劇目《文成公主》參加了慶祝建國十周年專業文藝團體獻禮演出活動。1960年西藏歌舞團成立,藏戲團成為其中三個演出團體之一。1962年,西藏藏劇團成立。到1966年,西藏藏劇團陸續上演了《文成公主》、《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諾桑與雲卓》四個大型傳統劇目和《蘇吉尼瑪》、《白瑪文巴》的片段;創作了《解放軍的恩情》、《幸福證》、《農牧交換》、《英雄占堆》、《血肉情誼》等一批中小型現代戲劇目。1980年年初,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演出了大型傳統劇目《文成公主》。同年五月,西藏自治區舉辦了首屆業余藏戲會演,二百多位代表不同風格流派的藏劇演員演出了《卓娃桑姆》、《諾桑法王》、《蘇吉尼瑪》等傳統劇目和《雪山小英雄》等現代劇。同年,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排演的藏劇《朗薩雯蚌》,並赴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受到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文化部的獎
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純潔)
國王的面具——紅色(紅色代表威嚴)
王妃的面具——綠色(綠色代表柔順,清爽)
活佛的面具——黃色(黃色代表吉祥)
農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黃色,眼睛,嘴為一窟窿(代表農民老人的朴實敦厚)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徵其兩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

② 藏戲的主要內容

在幾百年的發展中,藏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開場(陳說藏戲歷史)以招徠觀眾,正戲〔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結尾則〔具有慶賀演出成功之意〕

③ 藏戲主要內容是什麼

戲的演出分為三個部分:開場儀式戲「阿若娃」、正戲「雄」和吉祥收尾儀式「扎西」。

開場儀式又稱「溫巴頓」或「甲魯溫巴」,其內容主要是凈場祭祀,祈神驅邪,祈求祝福,並介紹劇情。表演時先是溫巴戴著面具又唱又跳,然後甲魯領著一群仙女出場歌舞,藉以介紹演員,講解正戲的劇情,招攬觀眾。演出時間長則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則二三小時,皆由戲師控制決定。

其表演形式為:全體演員,不論是否扮演劇中角色,全部出場,圍成半圈,輪到自己表演時,即出列表演,其餘時間參加伴唱和伴舞。

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等內容。

(3)藏戲宣傳擴展閱讀: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白面具藏戲經典劇目《扎西雪巴》其實是藏戲演出的開場白,就是在開場時進行凈場祭祀、祈神驅邪。它起源於藏戲最早的形式「溫巴頓」,主要有幾種角色:一是仙女「拉姆」,她們頭戴彩冠,身穿彩裙,代表了仙女的祈福;二是重要的「溫巴」,即獵人,帶有早期藏戲的特徵;再就是「甲魯」,他們頭戴大紅高帽,身穿衣領上配有十字四花裝飾的氆氌大袍,代表了長老。

白面具藏戲最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大多數唱腔的開頭都由類似模擬動物吼叫聲為引子,這是根據西藏歌音七品的基本要求而設計唱腔的結果。

參考鏈接:網路-藏戲

④ 詳細的藏戲資料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對民間著名的職業、半職業戲班演出的劇目,包括腳本、演出形式、唱詞等審查控制十分嚴格;對每年參加雪頓節演出的戲班出場的先後順序、演出劇目均有嚴格規定;對具體表演形式也要按噶廈的意圖對每一個劇目的唱、念、表、舞、技等加以規范,凡違反或不能達到要求的,均要面臨嚴厲處罰。藏戲藝人大都是農奴,除奉差演出外,常年要靠勞動和流浪賣藝為生。唯一受官方直接管理的覺木隆巴(藍面具戲演出戲班),也只有可在全區各地流浪賣藝的權利,每到冬季,也有一到三個月的時間要由演員自謀生路。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共西藏工委宣傳部即找覺木隆巴聯系,中央代表張經武和西藏工委負責人張國華、譚冠三、范明等領導先後看望了覺木隆藏戲藝人。覺木隆巴戲師扎西頓珠曾於1951年代表藏劇藝人向張經武等提出請求,希望正式建立革命的藏劇團,以獲得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1956年陳毅率中央代表團抵拉薩祝賀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時,覺木隆巴找到代表團匯報戲班情況,並組織演出了藏劇,受到稱贊。從此工委宣傳部和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文教處就經常組織覺木隆巴在各種重要場合演出藏劇。西藏工委還於1956年組織部分藝人隨西藏文藝代表團赴北京參加全國文藝會演。演出結束後,覺木隆藏戲特技演員次仁更巴還被留下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團的成員,於1957年3月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他主演的《西藏熱巴舞》獲聯歡節銀質獎章。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藏戲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該年四五月,扎西頓珠從家鄉趕回拉薩,向人民政府遞交報告,要求將覺木隆巴改編為人民政府領導下的藝術團體。獲准後,他將流散西藏各地的四十多位覺木隆巴藝人找了回來,於同年八月成立了拉薩市藏劇隊。同年十月一日,藏戲隊以劇目《文成公主》參加了慶祝建國十周年專業文藝團體獻禮演出活動。1960年西藏歌舞團成立,藏戲團成為其中三個演出團體之一。1962年,西藏藏劇團成立。到1966年,西藏藏劇團陸續上演了《文成公主》、《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諾桑與雲卓》四個大型傳統劇目和《蘇吉尼瑪》、《白瑪文巴》的片段;創作了《解放軍的恩情》、《幸福證》、《農牧交換》、《英雄占堆》、《血肉情誼》等一批中小型現代戲劇目。1980年年初,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演出了大型傳統劇目《文成公主》。同年五月,西藏自治區舉辦了首屆業余藏戲會演,二百多位代表不同風格流派的藏劇演員演出了《卓娃桑姆》、《諾桑法王》、《蘇吉尼瑪》等傳統劇目和《雪山小英雄》等現代劇。同年,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排演的藏劇《朗薩雯蚌》,並赴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受到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文化部的獎
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純潔)
國王的面具——紅色(紅色代表威嚴)
王妃的面具——綠色(綠色代表柔順,清爽)
活佛的面具——黃色(黃色代表吉祥)
農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黃色,眼睛,嘴為一窟窿(代表農民老人的朴實敦厚)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徵其兩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
查看全部16個回答
本地家長領:少兒編程課在家可學,適合6-16歲,2400名家長已領取

VIPCODE
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詳細的 藏戲資料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藏戲綜述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起源之一 民間歌舞。藏族早期民間歌舞百戲中就已開始出現帶有戲劇色彩的藝術形式。一些藏史資料對此也曾有記載。如《西藏王統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松贊干布在頒發《十善法典》時舉行的慶祝會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獻技。奏大天鼓,彈奏琵琶,還擊饒鈸,管弦諸樂……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裝飾巧麗,持諸鮮花,酣歌曼舞,盡情歡娛……馳馬競賽……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醫著作《亞色》中對民間歌舞的形式也有記載;「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卓』、『魯』、『諧』等文藝活動。『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魯』是只唱不舞;『諧』是即唱又舞。」 當時的演員全是僧人,表演時有時配上誦經為伴唱,這就形成了啞劇性的跳神頌佛祈願的新形式。這種表演形式在乃東縣哈魯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裡還保留著「阿卓」這種古老的大型鼓舞隊組織,其領舞師的面具與早期藏戲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樣,戴面具者的名稱也同樣叫作「阿若娃」。 起源之二 民間說唱藝術。早在西藏的苯教時期,被稱作「仲」的口頭神話、歷史傳說故事已成為當時西藏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苯教已有專門從事說唱的故事師和歌唱家。在西藏歷史中,歷代都產生過大量民間故事,這些故事被用民歌、贊詞、韻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話吟唱出來,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種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這也是許多民間故事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產生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藏族民間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其說唱性文體受佛教說唱文學的影響並有所發展,除獨白和對話是適宜歌唱的韻文之外,部分故事情節的敘述也改為可歌唱的韻文,而韻文的寫法採用的就是民歌體。此外,其他一些說唱形式,如「折嘎」( 意為吉祥的祝願)、「喇嘛嘛呢」等對藏劇的產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這種說唱藝術,其對藏劇的影響非常之大,藏劇的劇本就是喇嘛嘛呢藝人的說唱故事腳本。說唱藝術的特點還清楚地反映在藏劇表演中。如藏劇演出時有劇情講解人,他講到哪裡,演員就唱到哪裡;講解人以一種固定的念誦調介紹之後演員才能上場表演。 起源之三 宗教儀式和宗教藝術。藏史《巴協》中記載;「八世紀時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修建桑耶寺時,蓮花生大師為調伏惡鬼所行軌儀中率先應用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就是藏傳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剛舞,簡稱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師祭祀自然神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土風舞演變而來的新的宗教儀式舞蹈。開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為僧人表演,後來傳入民間,僧俗人眾均可觀看,逐漸成為僧人和俗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具有一定娛樂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還有一種與寺院完全無關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為引回「村寶」進行驅邪迎祥而創立的民間祭祀舞蹈。其中象徵喜慶、幸運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薩迦寺卓瑪頗章「孜瑪爾多加」羌姆和藏劇《白瑪文巴》所吸收。 到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在雲游途中於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說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說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中傳說和民間傳說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藉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行善積德)。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拉姆」(意仙女)。以後藏戲被稱作「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據《湯東傑布傳》載,湯東傑布主持修建的鐵橋、木橋數量達上百座,碼頭渡口也有一百多個。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橋梁渡口,所需資金除靠其游說化緣所得外,主要靠組織募捐演出來籌集。以後湯東傑布又將經其發展了的白面具戲帶回家鄉主廟迥·日吾齊寺,創建了迥·日吾齊戲班,將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老瑜伽功術、雜技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自十七世紀起,隨著嘎丹頗章地方政權的建立,藏戲,特別是藍面具戲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繁榮時期。以唱為主,唱、誦、舞、表渾然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已經形成。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戲曲文學劇本和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在民間,一些職業或半職業的藏戲戲班開始出現,在藝術風格上開始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到七世達賴時,出現了藏戲演出的盛會--雪頓節。在這個時期,五世達賴羅桑嘉錯(1617-1682)對藏劇的發展頗具貢獻。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率眾三千赴京晉見順治皇帝,歷史上第一次被中央政府以金冊金印封為「達賴喇嘛」。五世達賴晉見期間在京住了兩個月,後又在內蒙古的代嘎(今涼城)逗留了三個月。在這五個月中,五世達賴看到了許多漢、蒙、滿等各民族的宮廷和民間音樂、舞蹈、戲劇、雜技、百藝等藝術表演,深受啟發。返藏後,即將從拉達克傳入的具有西域風格的歌舞加以改造,組織成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唯一的官營性專業歌舞隊--噶爾巴。五世達賴對藏戲也十分喜歡,在其尚未親政時,就在其授意和倡導下,寺院進行上期夏令安居修習結束的酸奶宴會上,邀集一些在民間享有盛名的藏戲班子進哲蚌寺作助興演出,從而開創了「哲蚌雪頓」調演觀摩藏戲的慣例。之後,逐漸形成了開始在哲蚌寺,繼而在「吉彩洛頂」(幸福園林),最後於雪頓節期間在羅布林卡舉行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藏戲獻演活動。五世達賴還曾指令其家鄉瓊結縣白面具戲班賓頓巴分為兩班,一為瓊結扎西賓頓,一為盤納若捏賓頓,並在拉薩舉行雪頓節時,把瓊結扎西賓頓安排在第一個演出。這期間,各地民間出現了專門改編加工並記錄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戲劇本,不少地方和部分色欽寺廟還組建了相對固定並帶有職業性質的藏戲劇班。每年參加「哲蚌雪頓」的至少有幾個白面具戲班和江嘎爾、希榮仲孜、工布卓巴等眾多表演團體。從這個時候起,藏戲開始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戲劇藝術形式;演員也逐漸脫離寺院,職業演出劇團開始出現。藏劇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影響面也逐漸擴大,繁衍出德格戲、昌都戲、門巴戲等多種戲曲劇種,並對一些兄弟民族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發展情況 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對民間著名的職業、半職業戲班演出的劇目,包括腳本、演出形式、唱詞等審查控制十分嚴格;對每年參加雪頓節演出的戲班出場的先後順序、演出劇目均有嚴格規定;對具體表演形式也要按噶廈的意圖對每一個劇目的唱、念、表、舞、技等加以規范,凡違反或不能達到要求的,均要面臨嚴厲處罰。藏戲藝人大都是農奴,除奉差演出外,常年要靠勞動和流浪賣藝為生。唯一受官方直接管理的覺木隆巴(藍面具戲演出戲班),也只有可在全區各地流浪賣藝的權利,每到冬季,也有一到三個月的時間要由演員自謀生路。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共西藏工委宣傳部即找覺木隆巴聯系,中央代表張經武和西藏工委負責人張國華、譚冠三、范明等領導先後看望了覺木隆藏戲藝人。覺木隆巴戲師扎西頓珠曾於1951年代表藏劇藝人向張經武等提出請求,希望正式建立革命的藏劇團,以獲得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1956年陳毅率中央代表團抵拉薩祝賀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時,覺木隆巴找到代表團匯報戲班情況,並組織演出了藏劇,受到稱贊。從此工委宣傳部和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文教處就經常組織覺木隆巴在各種重要場合演出藏劇。西藏工委還於1956年組織部分藝人隨西藏文藝代表團赴北京參加全國文藝會演。演出結束後,覺木隆藏戲特技演員次仁更巴還被留下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團的成員,於1957年3月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他主演的《西藏熱巴舞》獲聯歡節銀質獎章。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藏戲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該年四五月,扎西頓珠從家鄉趕回拉薩,向人民政府遞交報告,要求將覺木隆巴改編為人民政府領導下的藝術團體。獲准後,他將流散西藏各地的四十多位覺木隆巴藝人找了回來,於同年八月成立了拉薩市藏劇隊。同年十月一日,藏戲隊以劇目《文成公主》參加了慶祝建國十周年專業文藝團體獻禮演出活動。1960年西藏歌舞團成立,藏戲團成為其中三個演出團體之一。1962年,西藏藏劇團成立。到1966年,西藏藏劇團陸續上演了《文成公主》、《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諾桑與雲卓》四個大型傳統劇目和《蘇吉尼瑪》、《白瑪文巴》的片段;創作了《解放軍的恩情》、《幸福證》、《農牧交換》、《英雄占堆》、《血肉情誼》等一批中小型現代戲劇目。1980年年初,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演出了大型傳統劇目《文成公主》。同年五月,西藏自治區舉辦了首屆業余藏戲會演,二百多位代表不同風格流派的藏劇演員演出了《卓娃桑姆》、《諾桑法王》、《蘇吉尼瑪》等傳統劇目和《雪山小英雄》等現代劇。同年,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排演的藏劇《朗薩雯蚌》,並赴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受到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文化部的獎勵。
89 瀏覽1796
藏戲的資料的資料
, 叫「 」,是 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 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 。 起 源 關於 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 時 在 開創的「 」聯系在一起。其實,兩者是 的。 , 執政時期, 落成之後,從 請來的 ,根據 關於 四部(事部、行部、 、 部)學說中的 、 部里 一節,組織 法會, 酬神,為寺院開光。 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 『 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 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 。從十五世紀起,噶舉 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 ,為眾生謀利。他 ,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 ,便召來組成 子,以 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 ,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 。為此,人們把 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 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 」。「 」, 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 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 ,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台幕了),藏 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 的江嘎爾、 的香巴、拉薩的覺 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 子,象拉薩郊區的 ,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 流 派 解放前,每逢 ,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 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 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 。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 的朗則娃,乃東的 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 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 、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 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 與紅脂,沒有復雜的 。 樂器也較簡單。 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 向觀眾介 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 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台一般有 ,形式與 差不多。 藏戲 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 , 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 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 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 ; 要演短,則用後台 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台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 舞台,給觀眾帶 澤。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 ,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 」,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里,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劇 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 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 》、《白 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公認保留的劇目而已。
2 瀏覽228
藏戲的簡介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 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稱「拉卜楞藏戲」,是從藏族民間舞蹈、民歌、僧歌演變而來的。 (4)藏戲宣傳擴展閱讀 藏戲歷史悠久,具有縝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由於受到嚴格的宗教神規制約,藏戲在發展過程中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少,從表演內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風貌,所以在戲劇發生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同時,藏戲的劇本也是藏族文學的一個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應用格言、謠諺和成語,甚至還在情節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學語言的精華。 藏戲和內地的戲曲劇種一樣,在時代的變革中陷入了與現代藝術和娛樂形式爭奪觀眾和演出市場的競爭局面。資金缺乏、劇團生存艱難、藝術人才斷檔、傳統表演技藝失傳、理論研究薄弱等問題。各地藏戲發展面臨的危機,急需制定規劃對這一古老的少數民族劇種加以保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藏戲 (傳統戲劇)
294 瀏覽46872019-04-15
詳細藏戲的傳說
藏戲的傳說 (一)唐東傑布與藏戲 藏族是具有燦爛歌舞文化的民族。流傳民間豐富多彩的「勒諧」(勞動歌)、「拉魯」(山 歌)、「羌諧」(酒歌)、「百諧」(征戰歌)、「果諧」(鍋庄)、「堆諧」(堆地歌舞)、卓舞( 鼓舞)、擬獸舞等。還有散韻相間的說唱如《格薩爾》。 後來把民間的說唱歌舞注入民間故事或佛經故事與14紀僧人湯東傑布有關。湯東傑布生於 1385年,卒於1464年,是後藏昂仁縣沖薩人,本人尊追桑布。他在世時,佛教已有極大勢力 。當時湯東傑布是日吾齊寺主持,為噶舉派高僧,藏語稱「佛語」為「噶」,稱「口授傳承 」為「舉」,說明噶舉派重視佛語的口授傳播。正因為此,才有湯東傑布搬用民間寺廟百技 雜藝,嘗試用戲劇形式傳播佛經教義。 在1986年,西藏拉薩雪頓節恢復。在雪頓節上,劉志群和平措頓珠根據西藏的有關史料和 民間傳說,編了一出民間故事劇《湯東傑布》參加藏戲會演。戲中刻畫的湯東傑布是一位歷 史上為西藏人民造福的造橋專家,同時又是一位為藏戲做出特殊貢獻,被歷代藏戲藝人尊為 戲神的藏戲鼻祖。他頗像漢族梨園供奉的唐明皇,凡戲班都要供奉他的神像。 據說湯東傑布為造雅魯藏布江的鐵索橋,到處募捐籌措資金,經受了許多苦難,終於感動 了一位女神,女神托夢於他,指點他到山南瓊吉(窮結)去找「七姐妹」(也有說「七兄妹」) ,湯東傑布找到了她們,讓她們裝扮成「拉姆」(仙女)、「甲魯」(長者),「溫巴」(獵人 或漁人)等角色表演故事,表演中有說、唱、跳、做等,藏戲即由此發端。「七姐妹」也是 藏戲班的雛型,藏語稱之為「賓頓巴」。後來,從賓頓巴分出來的若捏嘎戲班,面具眼角向 上,據藏戲藝人解釋,此即象徵湯東傑布。 湯東傑布賓頓巴的藏戲表演,融化了舞蹈、歌唱,除此還有漂亮的面具和服飾,吸引了很 多人來觀看,募捐了許多錢,造成了鐵橋。現在四大藏戲之一的回巴(是新派成立最早的劇 團)就在日喀則昂仁縣湯東傑布的家鄉,從他們的演出還可以想見最初的藏戲一定保留更多的作為降邪酬神的宗教歌舞和雜技的遺跡。劉志群《藏戲概況》中就有所介紹: 相傳日吾齊寺有三種儀式:一是藏戲,一是「波多夏」,一是跳神的「出通」。回巴藏戲 獨 有的就是在開場戲「甲魯溫巴」中穿插進「波多夏」。傳說在修建日吾齊寺經塔時,白天蓋 築起來,晚上被鬼毀為平地,3個弟子跑到寺院報告,寺主湯東傑布讓他們三人中一個躺在 地上,壓上石條,另兩個人用鐵錘砸。石條碎了,就是把鬼鎮住了。三個弟子第二天按此做去,經塔砌築部分再不被毀了。以上回巴藏戲在演出中,都要由「溫巴」 輪流演被砸的「波 多夏」角色。據說他們也有一定的氣功,有

⑤ 關於藏戲的資料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⑥ 藏戲是一種( )的大眾藝術

藏戲是一種(簡朴)的大眾藝術。

藏戲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個獨具特色的劇種,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堪稱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對演出舞台、道具沒有過多要求,只要有觀眾,能起到宣傳效果就行。藏戲演出時,所有觀眾團團圍坐,所有劇情依靠藝人戴著面具用說唱來描述。

:完全沒有問題,希望幫助到您。請及時點擊採納。

⑦ 藏戲句子體會

我也是六年級的,我來回答
1.運用排比句式,充分說明了了藏戲所起到的巨大宣傳作用,「灑遍了青藏高原。」說明演出地很廣,說明藏戲已深深在人們心中。
2.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說明演出地廣,在對比中突出了藏戲是一種簡朴大眾化的藝術,從側面說明了唐東傑布組成的戲班子的目的是勸人行善積德。

勸你買一本《小學教材全解》全有,很適合你
希望加分

⑧ 藏戲的特點是什麼

有各式各樣的種類,沒有舞台,有面具,能演三五天。

藏族的戲曲劇種,流行於西藏地區。是現存中國戲曲劇種中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據傳,廣場演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其他一些大劇種,如京劇、崑曲、川劇等,歷史都比藏戲短。

藏戲源於西藏各地,流傳在雪域高原的各個角落,基本沒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藝術的影響,因此,它不僅在國內戲曲藝術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國的戲曲藝術中也十分罕見。

藏戲作為藏民族在雪域高原這一人類生存極限之地創造的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結晶,是中華民族也是全人類的極為寶貴的財富。

(8)藏戲宣傳擴展閱讀: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⑨ 藏戲文章主題

藏戲
作者:馬晨明
世界上還有向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梁,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於是,年輕的僧人唐東傑布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為民造福。一無所有的唐東傑布,招來的只有一陣鬨堂大笑。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段傳奇。唐東傑布在山南瓊結,認識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組成了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用歌舞說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歷史傳說,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隨著雄渾的歌聲響徹雪山曠野,有人獻出錢財,有人布施鐵塊,有人送來糧食,更有大批的農民、工匠跟著他們,從一個架橋工地,走到另一個架橋工地……

藏戲的種子隨之灑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處,人們為姑娘們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優美清新的唱腔贊嘆不已,觀眾們驚嘆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後人們就將藏戲演出稱為「阿吉拉姆」。

就這樣,身無分文的唐東傑布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在藏戲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純潔;

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威嚴;

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綠色代表柔順;

活佛的面具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兩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朴實敦厚。

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這是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戲的藝人們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燈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鈸為其伴奏。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觀眾團團圍坐,所有的劇情靠「雄謝巴」的解說和藝人們的說唱來描述。藝人們唱著,說著,跳著,在面具下演繹著各種故事。

在幾百年的發展中,藏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開場陳說藏戲歷史以招徠觀眾,正戲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結尾則具有慶賀演出成功之意。

藏戲藝人的唱腔、動作豐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來演唱,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達,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戲班更是有各種風格的表演形式。觀眾在吃喝玩耍中看戲,一出戲演它個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隨心所欲、優哉游哉,毫無倦意。

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你要的是小學六年級下冊的第七課課文《藏戲》吧

⑩ 甘南藏戲的藝術保護

甘肅藏戲誕生於甘南藏族自治州,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目前,該戲種已被列為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昨日,甘南州藏族歌舞劇院加掛「甘肅省藏劇團」的揭牌儀式在甘南州合作市舉行,這標志著我省為進一步做好藏戲的傳承、保護與發展邁出了一大步。
甘南州藏劇團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創作方針,經過20多年的奮發努力,不斷探索,先後於1983年創排上演了由同名藏族古典名著改編的「南木特」劇《雍努達美》,1984年排演了傳統八大藏戲之一的《朗薩雯波》,1985年至1993年排演了神話劇《霍林大戰》、《降魔》,1989年由藏族學者、現西北民族大學教授尕藏才丹編寫的反映藏族人民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現代藏戲《長碑》。近幾年該團本著繼承傳統藏戲藝術,強化精品戰略意識,不斷挖掘、整理和宏揚傳統藏戲遺產,重新修改、提升、創排傳統劇目《朗薩雯波》,使其更具甘南地域特色和「南木特」藏戲的藝術風格,在去年建州50周年隆重上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贊譽。同時,還編排了一些短小精悍、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歌舞節目。在深入農村牧區,為農牧民群眾演出的前提下,努力走出甘南、走出甘肅、走出國門,傳播藏族戲劇和歌舞藝術。1986年該團帶著剛剛排出的《雍努達美》和《降魔》參加了拉薩「雪頓」藏戲藝術節;1995年與州歌舞團組成「中國藏族歌舞團」,赴美國、加拿大出訪演出;1997年到國內廣東、江蘇、山東、河北等東南沿海地區和內陸32個大中城市巡迴演出。2000年9月26日應韓國安東國際假面舞藝術節促進會的邀請,經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派遣,由甘南州藏劇團主要演員組成的中國少數民族藏戲藝術團一行26人,啟程赴韓國參加9月28日—10月8日舉行的國際假面舞藝術節。屆時,來自甘肅省甘南的藏戲藝術家將在國際舞台上一展我國傳統藏戲和假面舞節目的風采,上演藏族民間彈唱與舞蹈的組合《檔木鈴》、藏族傳統戲劇《扎西雪》以及藏文化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有著200多年表演歷史的藏戲舞《祭祀舞》等7個節目。中國少數民族藏戲藝術團的表演將為宣傳和體現我國的民族政策、增進我國少數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交流和友誼,弘揚我國西部民族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2002年受國務院外宣辦和省外辦委派,赴英國、荷蘭、瑞典和挪威歐洲四國巡迴演出,榮獲多種獎項。

閱讀全文

與藏戲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型親子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66
促銷活動的營銷策劃方案實例 瀏覽:844
黨員幹部可以從事電子商務嗎 瀏覽:514
網路汽車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518
微博宣傳推廣方案 瀏覽:14
以純公司會展策劃方案 瀏覽:64
學校黨員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907
rfm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 瀏覽:133
國培計劃二級培訓方案 瀏覽:302
新聞宣傳技能主題培訓方案 瀏覽:903
冬季小學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96
濟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3
宣傳推廣先進事跡方案 瀏覽:577
醫院的情人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22
山東好買手電筒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140
3月份餐廳營銷方案 瀏覽:338
電子商務職業培訓班 瀏覽:272
餐廳菜品推廣方案 瀏覽:252
康心葯業電子商務 瀏覽:812
地礦職工培訓方案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