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無錫吳橋來歷
官方有關老吳橋的記載是這樣寫的:「此處河闊水深。原為一渡口。民國4年冬,上海絲繭業巨子、無錫源康絲廠經理、安徽人吳子敬,到無錫視察廠務,到黃埠墩渡口,見眾人爭渡落水,頓生義舉之心,慨然出資27000兩白銀建橋。委上海求新船廠承建。民國5年春施工,仿上海外白渡橋型----民國6年3月通行。為紀念吳獨資捐造,故名吳橋。」
一段正史看來平淡,只覺得吳子敬錢實在多得可以,良心也大大的好。有一次,看到一則「吳橋艷史」,覺得來龍去脈合理合情,更感舊時人的俠肝義膽,故事的真實結局又讓人頗為傷感。
吳子敬每年都要來錫辦繭,一年中在錫逗留數月之久,與鄉紳薛南溟一行,常雇畫舫狎游。當時有一名姬叫桂林,綺年玉貌,人謂有大家風范。吳子敬一見傾心,想金屋藏嬌。但是,桂林只當他是搖錢樹,並無真情。後來,吳子敬發達了,想為她贖身,但桂林已戀上了一個小白臉,藏著不見。一日,吳在畫舫中抑鬱不歡,擊盂悲歌,一旁的薛南溟看不下去了,示意他求同席的王克循幫忙,王出巨金讓老鴇叫桂林到畫舫,正色告之,風塵中終非久計,歡場女子,能有幾個得好結果?吳君一片真情,欲拯你於水火,而你反戀愛金不愛人的小白臉,一旦私蓄化盡,將棄你如破鞋,那時你人老珠黃,兩手空空,老鴇也不會再當你是個寶,再想找吳先生這樣的人,恐怕來不及了!一席話說醒桂林,她同意跟吳子敬從良。面對吳子敬的千恩萬謝,鄉紳們只要求有朝一日,地方上有需要他出力的地方,不可推託。吳一口答應。
後來,看到渡口有人因爭渡而落水,差點淹死,眾鄉紳提到如果有錢,早就在此建橋了,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大家用眼光看著吳子敬,心中希望他能出來建橋,但實在不敢肯定他有能力建這樣一座大橋。不料隔了一天,吳就帶著工程師去測量了,全部工程資金由他一人獨力興建,半月內就動工了。
可惜的是,吳子敬不久就患病在上海去世了,當時橋還沒正式通行。無錫人感其高義,由薛南溟主持在錫為吳子敬召開了追悼會,將吳子敬的木主牌位迎放在惠山寺的尊賢祠和丞德祠內,與列代鄉賢一起,供人瞻仰,以志不忘。
B. 河北吳橋是以哪一種娛樂活動最為盛名
吳橋人練雜技有古老的傳統風俗。據記載,吳橋是廟會盛地,過去吳橋境內廟宇林立,庵寺錯落,廟會繁多,至今從廟宇命名的村就有張仙廟、霸天廟、雙廟王等不下十個,以寺命名的村就有大悟寺、張朝寺、石佛寺等也有十多個,以庵命名的村也有董家庵、牟家庵、大小馬家庵等不下十個。廟會上,除了做法事之外,都要舉行娛樂性的表演。其中以扮演奇禽怪獸的馬戲最盛,並出現了獅子舞。傳說獅子是避邪的神獸,佛教也把它當做護法神看待,百姓也把它做為吉祥的象徵。在行香走會中,總讓相貌威嚴的獅子在前面開路,緊隨其後的便是馬上技藝。廟會為雜技提供表演的場所,雜技為廟會招徠香客,兩者相輔相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吳橋傳統風格。據《吳橋縣志》載,吳橋還有逢年過節「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戲,士女喧闐,官不禁夜」的傳統風俗和冬春兩間,紅白喜事,喜慶豐收時,百姓們湧上街頭,或頭戴猛獸面具,或身著七色綵衣,競技獻藝,通宵達旦的風俗。
在吳橋,雜技藝術俗稱「耍玩藝兒」。民謠說:「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藝兒,人人有一手」。吳橋人對雜技有著特殊的愛好,無論在街頭巷尾,還是田間麥場,甚至在飯桌前和土炕上,他們隨時都會翻一串跟斗,疊幾組羅漢,打幾趟拳跤,變幾套戲法魔術。有的孩子去商店糧站打油買醋把裝滿油和醋的瓶子置在小拇指上托著走,點滴不灑。下雨天一群群小學生將雨傘頂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洞房花燭夜更是妙趣橫生,吃糕點,信手拈來,喝喜酒,立等可取,新娘子空手一伸顆顆喜糖滿屋飛,新郎官空中擊掌支支香煙飛進手。
吳橋人喜愛雜技這與他們過去的生活環境有關。吳橋縣位於古黃河下游。西有大運河,東靠四女寺河,縱橫河流佔去大片土地,且土地鹽鹼瘠薄,水災頻繁,又是歷兵戰亂之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人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打個跟頭,變套戲法,耍耍大刀,玩玩猴子、巴狗之類的小動物,浪跡江湖、賣藝糊口。
吳橋人練雜技的多,會雜技的多。傳說,唐代書生紀曉堂兩次進京趕考,因不圖賄賂,中了進士,又被除名,一氣之下,隻身雲游四海。這天,來至終南山下,正遇雜技之祖呂洞賓,便拜師學藝,學會了三百六十套戲法把戲。出師後,浪跡至吳橋,安居在一座道觀里,收徒傳藝。從此,師傳徒、父傳子、人人學,家家練,世代相傳,越來越多。就目前,吳橋十個鄉鎮都有雜技藝人,雜技藝人較集中的就有溝店鋪、於集、鐵城等幾個鄉鎮。據說范屯村僅有三百多戶人家,竟有二十多人在異國它鄉耍雜技,五十多人在國內省市級雜技團里擔任主演和教師,村裡還有雜技藝人和會雜技的農民、學生四百多人。象這樣的村在吳橋不下五十個。
建國初,吳橋已發展到六十個大型雜技馬戲團體,三、五個人結伴搭夥的雜技組四百七十二個,傀儡戲九十台,演員兩千五百多人,還有在異國它鄉從事雜技事業的老藝人四百多人。1984年11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視察吳橋時,對吳橋雜技藝術給予高度贊揚,激發起了吳橋人民弘揚雜技文化,發展吳橋經濟的大熱情,雜技從此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繁榮階段。
1985年吳橋創建了國內第一所省屬雜技中專學校。自建校以來,已向山東、山西、江西、新疆等省、區雜技團體輸送高、精、尖雜技新秀26人,在國內、國際重大比賽和表演中19次獲獎。由於辦學成績突出,1990年被吸收為世界馬戲學校聯合會成員;1991年、1992年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少年兒童文化工作先進集體。」1987年,文化部、省政府在省會石家莊舉辦了以吳橋命名的第一屆「中國吳橋雜技藝術節」,至今已成功地舉辦了五屆,使我省成為繼巴黎、摩納哥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國際雜技賽場。
雜技事業的發展,使吳橋雜技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但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限於藝術的發展和交流。1991年吳橋人民在鄧小平同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引下,提出了一個偉大的設想,即「開發雜技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建立「吳橋雜技大世界」,實現「雜技搭台,經濟唱戲」的目的。設計方案為總體規劃面積3000畝,投資1億元,由雜技旅遊區、商品集散區、人才培養開發區三個部分組成,集旅遊、博物、藝術交流與比賽、人才培養、商品集散、對外開放六大功能於一體。雜技大世界一期建設工程於1992年4月28日奠基。1993年11月竣工並對外開放。完成了十餘個景點的建設任務。南部是江湖文化城、呂祖廟、孫公祠、泰山行宮等仿古建築群;北部由雜技奇觀宮、魔術迷幻宮、雜技賓館餐廳等現代建築群環抱氣魄宏偉的中心廣場,南北之間由16根巍峨屹立的大理石雜技歷史圖騰柱連結,高空鳥瞰全貌的是一輛雜技獨輪車的造型,不僅反映了吳橋雜技的發展歷史,而且超凡脫俗,氣勢輝宏。
五十年代,周總理出訪西歐十四國時,所到之處,華僑中無不有吳橋雜技藝人,周總理欣喜贊道:「吳橋真不愧是雜技之鄉!」
「雜技之鄉」因而得名。
純手打!~\(≧▽≦)/~望採納
C. 雜技是吳橋最厲害嗎
雜技不是吳橋最厲害的,是謠傳的。吳橋是雜技之鄉,全國雜技最厲害的是河南。
河北省吳橋縣一向有「雜技之鄉」的稱譽。吳橋縣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雜技第一縣候選世界紀錄,創下新的世界之最。當地人們把雜技叫作「耍玩意兒」,民間流傳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意兒,人人有一手。」可見,雜技在吳橋縣是十分廣泛和普及的。
D. 河北吳橋話怎麼講
本人就是吳橋人,這些是在日誌里找的,挺全的,
甲巧--麻雀
馬楞---蜻蜓
卡不襠--褲襠
河ye--河岸
打腳被--蓋的第2床被子
窮腚 掉損---吝色
此毛---差勁
把出子---鋤頭
矬----矮
不著調--沒准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籿(cun)--冬天手腳的污垢
牙參(cen)--菜里有沙子
嘎兒(兒話音)--小時男孩游戲的一種,兩頭尖,中間粗
光著腚--沒穿衣服
小雀(qiao)兒--小男孩的唧唧
博格拉--驢脖子的「套車」拉
火鞭--鞭炮
毛愣了--夜遊
爺臉蓋--前額
耳冠--人不熟
打戲幫地--嚇唬小孩語,好像是綁架的
五子頭----凳子
搬床子----吃飯坐的矮凳
過乎---下午
頭乎---上午
仔啦 ————大聲嚷的意思
我扣兒--蝴蝶
我單片--包袱皮
胡羅羅,瞎江江—亂扯
雙碗—大碗
磨蹭--慢慢騰騰
水梢--水桶
嘎拉--河蚌
畜立--罵人話
旮哈蠟-----角落
嘎擦窩--腋下
咧擺---小聲哭
頭牯---牛,驢,馬一類
洋火--火柴
茅子--_廁所
電把子---手電筒
家前--大街
過道--胡同
刺撓---癢
刺背---刺蝟
手指頭蓋---指甲
瓜兒屋--小房子
妗子---舅媽
叫門--大門
門插官兒---門栓
忌諱---醋
黃面--粘糕
刺頭--到處找麻煩的人
電驢子--摩托車
花花轎——瓢蟲
粭餎蟲子——蚯蚓
玩粭餎車子去——玩笑話,別胡鬧
老鴰蟲兒——一種甲蟲
果子---油條
娘花---棉花
娘火柴——棉花稈
棒子——玉米
棒子秸---玉米秸
屋大場子---客廳
三葯---紅薯
洋四子---番茄
么么---饅頭
男壺---暖瓶
地下---地面
鴿吧---胳膊
交門---大門
耳刀---耳朵
眼疵---眼屎
米仰---螞蟻
夜來紅上--昨天晚上
當天家---院子
家前家後---自己家附近
胡楞——欺騙
嘬耶活---惹禍
俺趕人兒-我自己
三馬子-三輪車
揍嗎掐-干嗎去
花楞蛋——亂花錢
甚人——害怕
岡差勁了——太差勁
不嫌shun——不害臊
岡好了——很好
差勁了——太差勁
棒子瓤子---玉米去掉粒後
葫蘆唄---胡蘿卜
長果--------花生
大鐵驢-------自行車
長咋嚓--一種病,腮發炎
崴泥了--遇到困難了
擦巴拉兒--左右鞋子不一樣
窩憋得慌--地方小,難受
zun——俊
leng——嫩
掉猴---調皮
睡別虎——嗜睡
死乞白咧——勉強
床床——蛇
歇虎柳子——壁虎
耳崔——耳屎
糾地——地
毒拉——知了
爬爬兒——蟬的幼仔
簡直地往前走——一直往前走,不用拐彎
照實了——非常對,太對了
嘛航子——什麼東西
E. 吳橋徐俊義照片
有喬一最低的女友,有男我覺得他們兩人都很都很有意義
F. 吳橋雜技發源地在哪裡
我國雜技藝術最初產生於河北平原,譽滿中外的「雜技之鄉」是河北省吳橋縣。據傳,吳橋雜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這個縣發現的距今1400多年的一座古墓壁畫中,就有描繪馬術、倒立、蠍子爬、肚頂等雜技的畫面。現在,在吳橋縣境內,無論是村莊農舍,還是田間地頭,或是街頭院落,到處可以看到演練雜技的動人場面。勞動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當作演練雜技的道具。有些雜技世家,從一兩歲起就訓練小孩子的雜技功底。現在,全縣有幾十個專業的或業余的雜技團,演員1000多人。平時有一兩手雜技本領的人不計其數。
多年來,這個馳名中外的雜技馬戲之鄉,培養出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專業演員。北京、沈陽、天津、哈爾濱、重慶、昆明、太原、廣州、西安、武漢等全國50多個雜技馬戲藝術團體中,有許多演員來自吳橋。其中,有不少人已成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雜技表演藝術家。如中國雜技協會副主席、被譽為「雜技藝術之花」的武漢雜技團團長夏菊花,她的家鄉就是吳橋。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雜技團的王喜福,他主演的「空中吊子」、「晃板」、「椅子頂」等節目,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並錄製成影片播放。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邊雲明,1956年隨中國雜技藝術團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訪問演出時,他主演的「蹦床飛人」、「杠桿定車」等,為祖國贏得了榮譽。1981年,河北省雜技團到墨西哥等4國演出,主要演員大多數來自吳橋。他們的精彩表演受到國外朋友的贊揚。
近幾年來,吳橋雜技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經國家文化部批准,建立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節日期間,有很多世界雜技藝術家來河北表演。吳橋雜技正在走向世界,正在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做出自己的貢獻。
G. 說說吳橋的歷史吧我會給你們加分的
奴隸社會時期
據清康熙版《吳橋縣志》載:「陶唐時治水分九州,邑當兗州之分」。在奴隸社會時期,黃河流域分九州,吳橋屬兗州。春秋戰國時,吳橋縣地屬齊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滅齊,置齊郡,今縣地屬齊郡。
西漢初
西漢初,在今縣地置安縣、重平縣。安縣故城在今水波鄉窯廠店,重平縣故成在今鐵城鎮南三十里。安縣屬青州平原郡,重平縣屬幽州渤海郡。東漢時廢安縣,今縣地為 縣,屬州渤海郡;三國時為魏地,今縣地仍為 縣,屬幽州渤海郡。西晉泰始元年(265),在安縣故址置東安陵縣(因區分於扶風之安陵縣,故加「東」字),後,晉室東遷,縣地先後為後趙、前秦、後燕所屬。至北魏天賜五年(408),改東安陵縣為安陵縣,屬冀州渤海郡。
隋開皇六年
隋開皇六年(586),析東光縣之東廊城置安陵縣。開皇十六年(596),析安德縣(故址在今山東省陵縣)置將陵縣(故址在今陵縣趙寨鎮)。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大業二年(606),析東光縣之宣府鎮得置安陵縣。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安陵縣屬觀州(今景縣);將陵縣屬德州。隋末,河北竇建德起義,占據此地,國號「夏」,後為唐滅。唐開德四年(621),析東光縣之宣府鎮復置安陵縣。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安陵縣屬觀州(今景縣),將陵縣屬德州。貞觀十七年(643)安陵縣劃屬德州;永徽二年(651),安陵縣治徙白社橋(故址今景縣安陵鎮)。宋景祜元年(1043),將陵縣析長河鎮,置長河縣(故址今山東陵縣境內),屬永靜軍(今景州)。景祜二年(1035),廢安陵縣,並入將陵縣,靖康二年,宋室南遷,縣地屬金。
金世宗大定二年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徙將陵縣之吳橋鎮,置吳橋縣(址今鐵城鎮)屬河北路景州。元設行中書省,吳橋縣屬中書省燕南河北道河間路景州。明洪武元年(1386),吳橋縣隸屬京師河間府景州。清沿明制,吳橋縣屬直隸省河間府景州。
民國元年
民國元年(1912),吳橋縣屬直隸省河間府。1913年,撤銷府級建置,隸屬直隸省渤海道。1914年,屬屬津道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吳橋縣為河北省屬縣。1937年秋,抗日戰爭爆發。9月,日軍占據津浦鐵路沿線,國民黨吳橋縣政府解體。1938年初,國民黨地方武裝二路軍在高家集(今屬山東省寧津縣大趙鄉)設立吳橋縣政府。1940年末,二路軍被八路軍消滅,所屬吳橋縣政府亦隨之瓦解。1939年2月,日軍侵佔吳橋縣城,組織吳橋縣公署,隸屬滄州渤海道道尹公署。1941年4月14日,中國共產黨在吳橋東光邊境地區,建立吳橋縣抗日政府,仍屬冀魯邊區第六督察專員公署。1944年4月,東吳縣抗日政府與東南縣抗日政府合並為東南吳縣抗日政府,隸屬渤海區一專署。1944年9月,東南吳抗日政府,復分劃為東吳縣抗日政府與東南縣抗日政府。1945年9月15日,吳橋縣城解放,東吳縣抗日政府進駐吳橋縣城。1946年2月,山東省政府決定按原疆域恢復東光、吳橋建制。吳橋縣政府駐今吳橋鎮,屬山東渤海行署一專署。 1949年5月,吳橋縣屬山東省渤海行署滄南專區。1950年6月,改屬山東德州專區。1952年10月7日,吳橋縣劃歸河北省,屬滄縣專區。1958年11月,吳橋縣與故城、景縣合並,仍稱吳橋縣。縣駐地由城關鎮遷至桑園鎮,屬天津專區。是年12月20日,劃歸天津市轄。1961年7月,吳橋、景縣、故城三縣分治,恢復原建制。吳橋縣劃歸滄州專區,縣治桑園鎮。
就這些,OK了吧?
H. 為什麼稱吳橋是雜技之鄉
理由:
河北省吳橋縣一向有「雜技之鄉」的稱譽。吳橋縣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雜技第一縣候選世界紀錄,創下新的世界之最。當地人們把雜技叫作「耍玩意兒」,民間流傳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意兒,人人有一手。」可見,雜技在吳橋縣是十分廣泛和普及的。
簡介:
吳橋的雜技藝術有很久遠的歷史,1958年,滄州吳橋縣小馬廠村出土的距今約1500年前南北朝東魏時期的古墓壁畫上,就描繪著倒立、肚頂、轉碟、馬術等雜技表演形象。但是,滄州吳橋雜技在全國享有盛譽則在元朝以後。在這之前,河南的雜技比較有影響,元朝建立後,首都由河南開封遷至北京,河北滄州吳橋雜技開始繁榮起來,影響越來越大,延續至今,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著名「雜技之鄉」。
在吳橋縣境內,無論是村莊農舍,還是田間地頭,或是街頭院落,到處可以看到演練雜技的動人場面。勞動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當作演練雜技的道具。有些雜技世家,從一兩歲起就訓練小孩子的雜技功底。現在,全縣有幾十個專業的或業余的雜技團,演員1000多人。平時有一兩手雜技本領的人不計其數。 多年來,這個馳名中外的雜技馬戲之鄉,培養出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專業演員。北京、沈陽、天津、哈爾濱、重慶、昆明、太原、廣州、西安、武漢等全國50多個雜技馬戲藝術團體中,有許多演員來自吳橋。其中,有不少人已成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雜技表演藝術家。如中國雜技協會副主席、被譽為「雜技藝術之花」的武漢雜技團團長夏菊花,她的家鄉就是吳橋。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雜技團的王喜福,他主演的「空中吊子」、「晃板」、「椅子頂」等節目,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並錄製成影片播放。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邊雲明,1956年隨中國雜技藝術團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訪問演出時,他主演的「蹦床飛人」、「杠桿定車」等,為祖國贏得了榮譽。1981年,河北省雜技團到墨西哥等4國演出,主要演員大多數來自吳橋。他們的精彩表演受到國外朋友的贊揚。
I. 十月一日吳橋數字影院放什麼電影
上映日期 片名 主演/配音 主要格式
10月1日 《王牌逗王牌》 劉德華 數字2D
10月1日 《我是哪吒》 陶典 數字3D
10月1日 《一路春風》 馬啟光 數字2D
再加上9月末的幾部
《爵跡》;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湄公河行動》
《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