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陝西省新聞記者主管漢中電話號碼是多少
你的母的是什麼呢??如果是新聞爆料,可以直接聯系記者,一般報紙電視網站都有新聞熱線!!如果是要投訴,就撥打該媒體的投訴熱線或者直接投訴到廣電中心!如果更嚴重,你可以直接提起法律訴訟!
❷ 漢中廣電局屬於什麼單位事業單位,還是屬於公務員單位
政府機構,承辦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事項,媒體的監管部門。
❸ 關於漢中麵皮調料
軟糯香辣是漢中麵皮的主要味型及口感。因為是大米製作,熱食特別軟糯。
漢中麵皮 (6張)
在味型上,漢中因地近川渝,故辣味是主角,但每家麵皮店又都有自已獨門的油辣子製作秘方配方,變化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因而有各自不同的擁躉。漢中市十縣一區的麵皮各自有各自特色,有的在油辣子製作上下功夫,有的熬制獨門調味水,有的在米漿中加入其它澱粉來改善口感,追求不同口味口感的方法不而一足。
底菜配以黃瓜絲或滾水氽過的黃豆芽、土豆絲、芹菜、菠菜,豌豆芽等墊在碗底,和麵皮同時調味,爽脆感和軟糯香辣在口齒舌尖碰撞,讓人更加欲罷不能。漢中人稱各種麵皮的配菜有一個專用詞,叫作「底墊子」。
在漢中,城固麵皮、勉縣麵皮、西鄉麵皮、洋縣麵皮、鎮巴麵皮等各縣區各有自己的特色,分別代表了漢中麵皮的不同流派,大大豐富了麵皮的口感。[1]
套餐搭配
常和麵皮搭配同食的是漢中另一名小吃:菜豆腐,這種搭配是當地早餐主角。此外,也常與花生稀飯、漿水拌湯、鍋貼、核桃饃等搭配。另外,還有一種極具本地特色但免費的麵皮配餐:菜豆腐湯。
麵皮套餐搭配 (5張)
漢中麵皮與涼皮的區別
①陝西關中、河南等地涼皮一般是用麵粉洗出麵筋後製作,且一般都配有麵筋同食,而漢中麵皮多用米漿製作沒有麵筋。
②口感上漢中麵皮更軟糯,關中、河南等地的涼皮更有韌勁兒;漢中麵皮對辣椒(油辣子)更為講究一些。
③漢中麵皮熱食在當地流行,最受歡迎的吃法也是熱食,而關中、河南等地普遍為涼拌食用。
④熱食時漢中麵皮切得較寬,而關中、河南等地的涼皮沒有熱食的習慣普遍較窄。
外地人初到漢中常大惑不解:明明是米做的叫「麵皮」,面做的反而叫「面麵皮」?其實,這除了和它誕生時的原料有關外,還和漢字簡化有一點關系,漢字簡化時將表示臉面的「面」(獨體字)與面條的「面」(左右結構,麥字旁)進行了合並(類似的還有,皇後的」後「與後面的」後「在繁體中原是2個不同的字)。漢中麵皮中的「面」字最初和原料並無關,而是指原料的形狀,和胡椒面中的「面」字含義一樣,麵皮是指由「面」而成皮。漢中當地方言把很細的粉末一律叫「面面」、「粉粉」或「灰灰」,例如,把麵粉就叫「灰面」。這可能和「鄭人南奔」保留了較多上古語言習慣有關。
另有一說:漢中麵皮因為柔嫩、勁道就像上好的面條一樣,故名之。[2]
類似的小吃還有同為陝南的安康蒸面,和漢中的「面麵皮兒」相似。
製作方法編輯
麵皮蒸制
漢中盆地氣候濕潤,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盛產稻米,素有「西北小江」,「魚米之鄉」之稱。
漢中麵皮是以當地盛產的優質大米為原料,提前將大米淘洗干凈,浸泡後磨成米漿,調至濃稠合適,然後以特製的麵皮鍋鍋刷上油,舀適量米漿倒入,置滾水中,稍蒸便熟。提出麵皮鍋鍋,涼水中隔水略浸,以筷頭順鍋沿一旋,反扣,一張雪白柔軟的麵皮便成了,家庭多用此法。涼水中隔水略浸是為了蒸好的麵皮同麵皮鍋鍋分離,多蒸幾張後,如無粘連,就可不用。
用蒸籠蒸時一次可製作出多張麵皮,舀適量米漿分別倒入每層屜布,攤平,疊放好蒸籠,旺火一般2-3分鍾即熟。麵皮店多用此法。
麵皮店的一角 ...
將麵皮抹上少許菜籽熟油防粘連,疊折後用刀切成條狀。熱麵皮現蒸現切現調現吃,一般切得較寬。涼食時切得較細。
原配料
主料:大米(浸泡後磨製成濃稠合適的米漿,上籠蒸成麵皮)。
麵皮油辣子配料,按1:5混入辣椒面中 (2張)
配菜:黃豆芽、豌豆芽,土豆絲、芹菜、菠菜、胡蘿卜絲、黃瓜絲等。
調料:油辣子、味精、精鹽、醋、醬油、蒜泥 等。有的麵皮店還有獨家熬制的調料水。油辣子是麵皮最上味的調料,製作步驟為:將菜籽油燒至沸騰冒煙,稍涼,無煙後將油倒入容器內,然後再向熱油中加入麵皮特製調味料和辣椒面攪拌均勻即可。火侯以辣椒面不變黑,色焦黃為最佳。最好用未脫色原榨菜籽油。麵皮特製調味料配方如圖,和辣椒面比例是的1:5。辣椒面不宜太細,太細容易焦黑,且口感不佳。也可在辣椒面中加入適量白芝麻增香。
製作設備
漢中麵皮蒸籠,麵皮店用,一次可蒸多張 (2張)
1. 麵皮蒸籠,或者麵皮鍋鍋(也稱麵皮鑼鑼)
材質:鋁合金、鍍鋅鐵皮、不銹鋼、竹木。
2. 石磨(手磨子),大米打漿機,均有市售成品
產量:大米打漿機每小時可以加工生產約50斤浸泡後的大米,手磨子多
大米磨漿的設備 (2張)
農村家庭(山區)用。
傳說起源編輯
傳說一
據傳漢中麵皮起源於公元前231—前213年的秦始皇鼎盛時期。《長安縣志》和《留壩縣志》描述漢中麵皮的起源有這段文字:秦始皇在位時,漢中當地有稻田十萬畝,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乾枯,打下的稻穀盡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質量太差,無法向皇帝納貢,農民們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當時有位姓朱的農民,他將打下的新大米碾成很細的粉末,又過篩羅後,再用水調成糊狀,然後傾倒在甑子上蒸熟切成條狀,名為麵皮子,大家嘗後個個稱奇。他帶著麵皮子和納貢的人來到秦鎮,將麵皮獻給秦始皇,皇帝吃了麵皮美味可口,倍加贊賞,並令今後漢中地區的貢物只能獻大米製成的麵皮。後來在他逝世的漢中地區農民家家戶戶都有蒸麵皮的石磨碾子等器具,方便製作這一美食。[3]
傳說二
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麵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製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蒸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麵皮」。[4]
傳說三
據《漢中日報》載,相傳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之戰,曹操部下用船押運糧食途經褒河,陰雨連綿,河水暴漲,一船大米被淹在水中,三日過後,河水下跌 ,整船大米被水浸泡的無法運走,曹操部下將押運看管運糧船隻的士兵打的死去活來 ,當時給軍營做飯的衡志四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暗暗流淚,一則不願讓士兵挨打,二則不能讓貴重的大米白白浪費,經過一夜苦思冥想,第二天把侵泡的大米磨成濃米漿,加上適量的白糖,在竹籠里蒸成米糕饃,切成方塊給士兵吃,一舉成功,衡志四大喜,又將濃米漿加入適量的水放在竹籠里蒸成薄皮,切成條狀,調入鹽、醋等調料,使士兵吃後大喜 ,一船浸泡的米消除完 ,衡志四覺得曹操部下不問青紅皂白毒打士兵,不知那一天會輪到自己頭上,便告別軍營回到故鄉城固縣上元觀。幾年過後,家鄉連遭洪水,衡志四無法生計,便想起了他在軍營作麵皮的事,便借債設制了一套竹笆笆等工具,在上元觀做起了蒸麵皮的生意,久而久之,人們也用紅薯粉、土豆粉、麵粉單獨蒸或相互混和蒸制麵皮獲得成功 ,以後麵皮遂開始在漢中流傳。[5]
其它傳說
漢中還流傳著一個「麵皮知府」的小故事。清代康熙年間,漢中人張某在河南汝陽當縣官。有一年朝廷派欽差大臣到汝陽視察,張知縣未備酒宴,只有家鄉的麵皮簡單招待。欽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覺胃口油膩,一嘗麵皮,喜之不盡。問起製作方法,張知縣一一奉告。欽差回朝不久,張知縣就提升為洛陽知府。人們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麵皮討得欽差心歡,美言上奏天子而陞官爵。此事傳回漢中,被老百姓戲稱為「麵皮知府」。
主要評價編輯
民間評價
「中國十大經典地方早餐」之一
早在2008年以前,就有媒體開始將漢中麵皮列入「中國十大經典地方早餐」之一。與之同時列入的南方早餐還包括武漢熱乾麵、上海的糯米團、寧波的湯圓、長沙的米粉、重慶的酸辣粉等。[6]
「漢中十大入圍文化符號」之一
2014年,由漢中市委宣傳部倡導組織的「漢中十大文化符號」評選活動結果正式揭曉。漢中麵皮雖然未入選「漢中十大文化符號」(漢、古棧道(石門棧道)、龍崗文化、拜將壇、張騫、定軍山、石門十三品、朱䴉、漢調桄桄、漢中仙毫),但是入選了「漢中市十大入圍文化符號」(古漢台、漢桂、旱蓮、武侯祠、龍亭侯蔡倫、李固、張良廟、江神廟、午子山、漢中麵皮)。[7]
「漢中風味小吃四絕」之一
漢中麵皮是「漢中風味小吃四絕」之首,其他三項分別為菜豆腐、漿水面、粉皮。[8]
非物質文化遺產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根據《漢中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漢中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漢中麵皮」列入漢中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
序號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43 VIII-12 漢中麵皮
城固縣文化館、西鄉縣文化館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根據《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漢中麵皮製作技藝」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
序號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單位或個人
324
VIII-85
漢中麵皮製作技藝
城固縣文化館
地方標准
2010年6月,首屆漢中麵皮文化節在山河堰舊址舉行。其中,就提出:此次漢中麵皮文化節活動將出台漢中麵皮的行業標准。[1]
2012年,在漢中市食品安全委員會部門聯席會議上,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提出了將根據《陝西省食品安全地方標准管理規定》,對一批具有濃郁漢中特色的地方風味食品制定出台食品安全地方標准,此舉得到了衛生、質監、工商、食品葯品監管等與會單位的一致認可。經會議研究決定將漢中麵皮、漢中豆芽、西鄉牛肉乾、寧強麻辣雞和漢中蕨根粉絲,列為第一批制定標準的品種。此後,2013年頒布了《漢中市食品安全舉報獎勵辦法(試行)》,其中就提及「漢中麵皮、麻辣雞、核桃饃、牛肉乾等地方特色食品」。[11]
2014年,西安市食品葯品檢驗所提出,將申報「涼皮、涼面類陝西省地方標準的制定與研究」課題,從西安、咸陽、楊凌、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延安、榆林、銅川等地進行采樣。采樣涉及涼皮、涼麵食品生產各環節和流通環節。並對涼皮、涼面的感官、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食品添加劑、貯存做出規定,保證其食用安全。[12] 但有報道稱,涼皮應指陝西關中地區特有的,用小麥麵粉製作,經過洗面後,蒸制出來的,這種才能稱作是「涼皮」,陝南漢中的熱麵皮是用米漿製作的,不宜稱為涼皮。[13]
成本規模編輯
當地規模
據2011年新聞報道,在漢中本地,做麵皮的人近2萬,占進城務工人員的一半。而走出漢中到外地賣麵皮的人員超過20萬。[14]
製作成本
2007年,漢中麵皮價格節節攀升和街頭巷尾的市民熱議引起了漢中市物價部門的關注,並首次採取公布成本價的溫和手段,對麵皮價格進行適時調控。8月初,漢中市物價局專門就此成了調查組,進行了為期3天的調查了解。調研人員從麵皮的基本費(店面面積、人員工資)、原材料費、設備燃料費和上繳各項稅費的合計,核算出平均製作經營成本僅為每碗1.116元。而漢中當時麵皮價格卻賣到了每碗2.5元。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獲利大於35%的屬於暴利經營。物價部門在得出結論後,通過當地媒體將核算成本向廣大市民公布,提醒消費者,應對麵皮漲價,也應貨比三家、理性選擇。與此同時,漢中市物價局的工作人員跑遍了全城300多家麵皮店,向麵皮經營者送達麵皮成本調查結果通知。[15]
2010年,據《漢中廣播電視報》重新核算,漢中麵皮的經營成本按主要原料、輔助材料、水電費、房租、服務員工資、稅費、機械維修七個部分計算,得出的結論為每碗麵皮經營成本已經升至2.52元。
影視文學作品編輯
央視欄目
2006年10月4日,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CCTV-2,現財經頻道)《為您服務》欄目十一特別節目《完美假期——美食走四方》,其中拍攝了漢中麵皮店內的熱麵皮的製作過程。[16]
2013年8月27日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遠方的家》欄目,《 百山百川行(83):秦嶺 朱䴉起舞 水潤平川》一集,介紹了漢中洋縣熱麵皮的做法。[17]
2014年1月12日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城市1對1》 欄目,《古韻雙城 中國-漢中寮國-琅勃拉邦》一集也介紹了特色小吃麵皮。[18]
紀錄片
央視《漢源》《舌尖2》均提及這一漢中美食
2014年4月,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CCTV-9)播出的紀錄片《漢源》,第四集《天漢》專門介紹了漢中麵皮的製作方法。[19]
2014年4月25日,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播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第二集《心傳》也出現了「漢中麵皮」的鏡頭,可惜鏡頭剪切歸入了關於麵食介紹的片段,因而引起爭議。此後,根據首播各方面反饋,攝制組對該片各集均進行改動,2014年6月20日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CCTV-9)重新剪輯的新版本中,剪短了該鏡頭並隱去了字幕。
電影
2012年上映的電影《風過菜花黃》,漢中熱麵皮在片中出現了兩次以上。在《風過菜花黃》中,不但展示其製作,還強調「澆上漢中的菜籽油最好吃」。[20]
文學作品
在2005年4月14日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子午書簡》欄目曾播出《漢中麵皮》一集,作者是馮貴華,文章選自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雲遊民間多味齋》。[21] 《漢中麵皮》原文最初在《人民日報》發表後,《讀者》等數家報刊、網路轉載,並收入多種叢書。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4)
漢中麵皮蒸籠,...(2)
大米磨漿的設備(2)
漢中麵皮(6)
麵皮套餐搭配(5)
麵皮油辣子配料...(2)
1/2
參考資料
1. 漢中麵皮文化節6月中旬舉行 .新浪網.2010-06-02
❹ 福建歷屆百花文藝獎獲獎名單
福建省第六屆百花文藝獎擬獲獎作品名單公示公告
www.fjsen.com 2011-05-24 09:15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一等獎(20件)
作品名稱
類別
作者
(創作單位)
申報單位
《紅色搖籃》
電視劇
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
中共龍岩市委、龍岩市政府等
中共龍岩市委宣傳部
《天趣人意—福州脫胎漆藝》
電視片
福州市廣播電視局等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共和國不會忘記》
廣播劇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保嬰記》
薌劇
漳州市薌劇團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紅裙記》
閩劇
福州市藝術學校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我的父母之鄉》
歌曲
冰心詞、章紹同曲
福建省文聯
《海峽之脈》
交響樂
吳少雄
福建省文聯
《鼓山》
歌曲
徐傑詞、胡小環曲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風火牆》
中篇小說
林那北(林嵐)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太陽黑子》
長篇小說
須一瓜(徐平)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母親》
中篇小說
陳希我(陳曦)
福建師范大學
《中國以生命的名義》
詩歌
林春榮
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羊收到狼的信》
兒童文學
小山(賈秀莉)
福建省文聯
《百年冰心》
國畫
盧志強
福建師范大學
《休網休漁海之假期》
油畫
林之耀
福建師范大學
《為同一個夢想》
漆畫
鄭頻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雲海佛光武夷山》
攝影
胡國欽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
《生死大營救》
攝影
楊為春
福建省文聯 中共三明市委宣傳部
《司馬遷報任安書》
楷書
林志明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顧況詩五首》
行楷
葉韶霖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二等獎(63件)
作品名稱
類別
作者
(創作單位)
申報單位
《神醫大道公》
電視劇
廈門廣播電視集團、廈門廣播電視節目有限公司等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黑貓警長》影院版
動畫片
福建省時代華奧動漫有限公司
福建省文聯
《古田會議》
紀錄片
中共龍岩市委宣傳部
龍岩電視台
閩西電視製作中心
中共龍岩市委宣傳部
《海峽情思》
廣播劇
漳浦廣播電視台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江山風雨》
電影
福建電影製片廠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榮榮映里·三生萬物》
電視紀錄片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電視新聞綜合頻道
《新視覺》欄目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老扁擔》
廣播劇
石獅人民廣播電台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朱弁》
梨園戲
福建省梨園戲劇實驗劇團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南歸夢》
閩劇
平潭閩劇團、福州藝術創作研究中心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燈偶》
雜技
福建省雜技團
福建省文化廳
《陳靖姑》
閩劇
福州閩劇院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才女魚玄機》
越劇
福鼎市越劇團
中共寧德市委宣傳部
《我的父母之鄉》
話劇
福建人民藝術劇院
福建省文化廳、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喬女》
高甲戲
廈門金蓮升升高甲戲劇團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阿婆的幸福生活》
舞蹈
廈門藝術學校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穿上學位服》
舞蹈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師范大學
《狙擊手》
歌曲
博文詞、梁慧曲
武警福建省總隊
《唆啰嗹》
舞蹈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
福建省文聯
《荔枝紅》
舞蹈
福建省歌舞劇院
福建省文聯
《已是月滿時》
舞蹈
福州市歌舞劇院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海上升明月》
歌曲
張昆鵬詞、陳丁曲
福建省文聯
《愛是家的根基》
歌曲
車行詞、吳少雄曲
福建省文聯
《希望之光》
舞蹈
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台南姑娘》
歌曲
魏德泮詞
林榮元曲
福建省文聯
《親吻你再久依然戀著你》
歌曲
賀磊詞
伍林發曲
中共三明市委宣傳部
《八閩畫卷》
交響樂
福建歌舞劇院
福建省文化廳
《親親的兩岸》
歌曲
林澍詞、陸徽曲
福建省文聯
《千古大變局》
長篇
散文
曾紀鑫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北京日記(組詩)》
詩歌
謝宜興
福建省文聯
《假肢》
短篇小說
黎晗
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從靈魂的高處躍下》
詩歌
哈雷(蔣慶豐)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福建省文聯
《塵土飛揚》
長篇小說
劉岸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石壁蒼茫》
長篇小說
何葆國
中共三明市委宣傳部
《地平線》
長篇小說
閻欣寧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農耕物語》
散文
李集彬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親愛的苦難》
紀實文學
沙漠舟(繆燈明)
中共南平市委宣傳部
《幽深的潮濕》
散文
朱以撒
福建省文聯
《戴雲山作證》
報告文學
張晴雯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
《世族春秋》
長篇
散文
蕭春雷
中共三明市委宣傳部
《閩水萬古流》
油畫
李豫閩、遲連城
林顥、王裕亮
福建師范大學
《林祥謙》
國畫
張永海
福建師范大學
《都市迷失》
版畫
蔡麗
中共南平市委宣傳部
《花溪中路120號》
國畫
陳端
福建師范大學
《遠方》
漆畫
胡新地
福建師范大學
《閩南漁歌》
水粉
徐光培
集美大學
《承啟樓》
國畫
梁明
中共龍岩市委宣傳部
《市井十洲人》
漆畫
陳立德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家》
水彩
孫志純
福建省文聯
《日月共輝》
國畫
郭東健
福建省文聯
《婦救會主任》
油畫
黃權山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太姥山神韻》
油畫
胡振德、胡建南
福建師范大學
《看新娘》
攝影
張文良
福建省文聯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草書條幅》
草書
王文吉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於右任詩》
行草
沈乃希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我依然情有獨鍾》
篆刻
黃經通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春耕協奏曲》
攝影
張弦
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祥雲過處瑞氣生》
攝影
李鸞漢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李賀詩》
草書
柯學刃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收獲》
攝影
夏林海
中共寧德市委宣傳部
陳聚仁《二千言世紀長聯》
楷書
林玉梅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大地鄉音》
攝影
王雁飛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深山明珠》
攝影
馮木波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隨墨成影》
攝影
林福榮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三等獎(113件)
作品名稱
類別
作者
(創作單位)
申報單位
《美麗無聲》
電視劇
福建勤+緣影視製作傳播中心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西遊記》
兒童廣播劇
石獅人民廣播電台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石寨人家》
紀錄片
華僑大學文學院
華僑大學
《快樂精靈》
動畫片
廈門青鳥動畫有限公司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故鄉之路——王永慶》
紀錄片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電視中心
中國人民解放軍61716部隊政治部
《三七小福星》(上、下)
動畫片
福建育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護生》
動畫片
福州五彩動漫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我們的隊歌》
廣播劇
廈門廣播電視集團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EXPO(二)得》
實驗片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福建師范大學
《流動的花蕾》
廣播劇
廈門廣播電視集團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林語堂》
電視紀錄片
漳州電視台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評話甘國寶》
動畫片
福州五彩動漫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一代宗師邵江海》
荷葉說唱
廈門歌仔戲劇團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擂皮子七七與俏俏嫂》
漢劇
龍岩市漢劇團、閩西客家藝術團
中共龍岩市委宣傳部
《沉香救母》
木偶劇
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
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天子與嬌客》
新編歷史劇
福建省莆仙戲劇團
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惠安女》
木偶劇
惠安縣掌中木偶劇團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穿越——地圈》
雜技
福建省雜技團
福建省文化廳
《醉梅園》
舞蹈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
福建省文聯
《愛在海峽》
歌曲
史榮詞曲
福建省文聯
《聲聲慢》
歌曲
崔娟詞、何懷東曲
福建省文聯
《歲月》
舞蹈
集美大學音樂學院
集美大學
《禱告媽祖》
歌曲
徐傑詞、陸徽曲
福建省文聯
《彩雲之南》
舞蹈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
福建省文聯
《羊群與白雲》
無伴奏合唱
林龍詞、張琨琨曲
漳州師范學院
《蟳埔漁女》
舞蹈
泉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泉州師范學院
《愛的傳奇—片仔癀的傳說》
歌曲
顏庭壽詞、郭建豐曲
漳州師范學院
《青春無悔》
歌曲
雲劍詞、蔣舟曲
中國人民解放軍61716部隊
《鏡子》
雙人舞
中國人民解放軍73111部隊政治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73111部隊政治部
《偶·丫》
舞蹈
福建省藝術職業學院、閩侯縣文體局藝術中心
福建省文化廳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夢海峽》
舞蹈
福建省歌舞劇院、福建省藝術職業學院
福建省文聯
《東岸西岸》
歌曲
孟廣征詞、李式耀曲
福建省文聯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福氣旋鼓福氣娃》
舞蹈
晉江市青少年宮
福建省文聯
《春筍拔節噼噼啪》
歌曲
微塵詞、史宗毅曲
中共南平市委宣傳部
《走進綠色的花季》
舞蹈
武警福建省總隊
政治部文工團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根葉之戀》
歌曲
翁朝霞詞、葛真曲
福建省文聯
《祝酒》
打擊樂
柴慶偉、劉敏
集美大學
《天烏烏》
民樂合奏
劉忠民
集美大學
《海峽同樂》
二胡與樂隊
黃忠釗
福建師范大學
《認識的碎片》
散文
郭志傑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牛田洋風潮》
紀實文學
黃建斌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
《薯花之魂(組詩)》
詩歌
葉逢平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喊一聲戰友》
中篇小說
林朝暉
福建省文聯
《走過水木年華》
長篇小說
劉君霞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商道和人道—冢本幸司傳》
報告文學
鍾兆雲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福建省文聯
《媽祖閣賦》
詩歌
王鴻
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紅星巷》
中篇小說
袁雅琴
廈門理工學院
《在台灣》
詩歌
劉偉雄
中共寧德市委宣傳部
《鐵甲家族》
長篇小說
鄧晨曦
福建省文聯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騙你是狗》
短篇小說
江啟文
中共龍岩市委宣傳部
《周三郎》
短篇小說
何也(何元傑)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生活在這里》
散文
汪莉莉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
《為童年閱讀舉起照亮的燈》
散文
李小燕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
《出路》
長篇小說
楊金遠
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唐詩與茶》
散文
方慧穎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天山沉思錄》
報告文學
孫永明
福建省文聯
《一座腌制的村莊》
散文
甘代壽
中共寧德市委宣傳部
《從容赴死,猶如一場盛宴》
散文
邱美煊
龍岩學院
《星星總動員》
兒童文學
李曉玲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紅與藍——中國第四支維和防暴隊海地維和紀實》
紀實文學
鄭國賢
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烏鴉嘴廣播電台》
兒童文學
陳天中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
《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全圖》
漆畫
湯志義
福建師范大學美院
《父親、母親》
漆畫
楊國舫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陽光西藏》
水彩
黃永生
集美大學
《田園之舞》
工筆畫
顏成彪
中共南平市委宣傳部
《初秋》
工筆畫
湯琳南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蝕》
水彩
陳其端
集美大學
《紫雲丹霞掩映中》
國畫
楊挺
福建省文聯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惠風和暢樂農家》
國畫
李亮
武夷學院
《湄海祥雲圖》
國畫
王英瑛
福建師范大學美院
《金風慢》
國畫
鄧柏元
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雪域之春》
漆畫
姚莉芳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清心》
漆畫
周榕清
閩江學院
《應屆》
漆畫
呂璜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風輕音清》
漆畫
俞飛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圍》
版畫
蘭坤發
中共南平市委宣傳部
《濤聲》
水粉畫
林顥
福建師范大學
《霜秋》
國畫
蘭華生
中共龍岩市委宣傳部
《都市狀態》
漆畫
李娟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陳嘉庚》
雕塑
李金仙
福州大學
《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年畫
吳華光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瞬》
漆畫
林挺
中共寧德市委宣傳部
《心蓮NO2》
漆畫
鄭鑫
閩江學院
《南靖土樓—田園秋韻》
油畫
洪桔鴻
福建師范大學
《記憶空間》
漆畫
孫曉東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苗嶺春早》
國畫
吳克強
莆田學院
《龍的傳人》
年畫
翁東迪
莆田學院
《風調雨順》
漆畫
陳懷貴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為媽祖梳妝》
攝影
馬金焰
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揮灑兩岸情》
攝影
張劍雄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行草書四條屏》
行草
王守民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甲骨文對聯》
篆書
阮憲鎮
中共寧德市委宣傳部
《母愛》
攝影
陳永強
福建省文聯
《四條屏》
行草
黃須晃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古人論書》
草書
彭飛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激情海峽浪》
攝影
程章海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花海紅浪祈豐年》
攝影
陳霹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春到花萼樓》
攝影
徐金躍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草書橫幅》
草書
林景輝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親情》
攝影
吳國群
福建省文聯
《張恨水讀書百宜錄》
草書
何巧忠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拆遷,拆之》
攝影
阮斌
福建師范大學
《義務宣傳精神文明》
攝影
洪樵甫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深院曲欄對聯》
行草
吳偉義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眼神》
攝影
許孝珠
福建省文聯
《豐收的日子》
攝影
鄭德雄
中共寧德市委宣傳部
《篆書扇面中堂》
篆書
傅宏志
中共三明市委宣傳部
《謝無量詩冊頁》
行草
林知林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一家親》
攝影
劉賢健
福建省文聯 中共三明市委宣傳部
《留得殘荷聽雨聲》
刻字
鄭建松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休漁季節》
攝影
林振壽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
《笙歌漫舞》
攝影
李立鋒
福建省文化廳
《呼喚》
攝影
楊建峰
福州市委宣傳部
❺ 漢中頭條怎麼發布
今日頭條只能顯示一個本地頁面,如果想切換城市可以點擊本地頁面的左上角,有一個切換城市,望採納#漢中頭條# 【2019年9-10月「陝西好人榜」發布儀式在漢中城固舉行】厚德陝西,德潤城固。10月31日,由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中共陝西省委文明辦主辦的2019年9—10月「陝西好人榜」發布儀式暨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漢中·城固)現場交流活動在城固師范學院舉行。陝西好人、各級道德模範代表齊聚一堂,進行一場正能量對話。陝西省委文明辦主任鮑貽勇,漢中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春麗,城固縣委書記、文明委主任陳心亮共同為好人榜揭榜。活動現場,發布儀式上,短片播放、訪談交流、文藝節目等形式,展現陝西身邊好人的感人事跡。本次新入選的24人(組)「陝西好人」來自全省各行各業,他們從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孝老愛親、敬業奉獻、自強勵志、見義勇為等不同方面,展示了道德風范,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代表。#漢中頭條# 【一圖讀懂!漢中前三季度「成績單」出爐】10月22日,我市召開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通報前三季度全市經濟運行情況。前三季度我市實現生產總值1111.13億元,同比增長7.5%、居全省第三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0.51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494.53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466.09億元,增長7.3%。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趨緩、緩中有優」的運行態勢。(via:漢中市統計局)
❻ 張保慶的簡歷
197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先後在陝西省漢中地區革委會政工組、郵電局、工業交通辦公室工作。1979年11月歷任陝西省漢中地區經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漢中地委委員、地區經委主任,黨組書記。1985年2月任陝西省漢中地委委員、西鄉縣委書記。1986年9月任陝西省漢中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1994年1月任陝西省漢中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1994年10月任陝西省漢中地委書記(其間:1995年9月至1996年在中央黨校中青班學習)。1996年5月任陝西省漢中市委書記。1996年9月任陝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八屆全國人大代表。2002年5月任陝西省委副書記,宣傳部長。2002年7月任省委副書記。2005年1月任陝西省委副書記、省政協副主席。2005年2月任陝西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中共十六大代表,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省第九、十次黨代會代表,省九屆、十屆人大代表,省九屆政協委員。
❼ 漢中麵皮的傳說起源
「中國十大經典地方早餐」之一
早在2008年以前,就有媒體開始將漢中麵皮列入「中國十大經典地方早餐」之一。與之同時列入的南方早餐還包括武漢熱乾麵、上海的糯米團、寧波的湯圓、長沙的米粉、重慶的酸辣粉等。
「漢中十大入圍文化符號」之一
2014年,由漢中市委宣傳部倡導組織的「漢中十大文化符號」評選活動結果正式揭曉。漢中麵皮雖然未入選「漢中十大文化符號」(漢、古棧道(石門棧道)、龍崗文化、拜將壇、張騫、定軍山、石門十三品、朱䴉、漢調桄桄、漢中仙毫),但是入選了「漢中市十大入圍文化符號」(古漢台、漢桂、旱蓮、武侯祠、龍亭侯蔡倫、李固、張良廟、江神廟、午子山、漢中麵皮)。
「漢中風味小吃四絕」之一
漢中麵皮是「漢中風味小吃四絕」之首,其他三項分別為菜豆腐、漿水面、粉皮。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根據《漢中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漢中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漢中麵皮」列入漢中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序號項目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單位43VIII-12漢中麵皮城固縣文化館、西鄉縣文化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根據《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漢中麵皮製作技藝」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序號項目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單位或個人324VIII-85漢中麵皮製作技藝城固縣文化館 2010年6月,首屆漢中麵皮文化節在山河堰舊址舉行。其中,就提出:此次漢中麵皮文化節活動將出台漢中麵皮的行業標准。
2012年,在漢中市食品安全委員會部門聯席會議上,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提出了將根據《陝西省食品安全地方標准管理規定》,對一批具有濃郁漢中特色的地方風味食品制定出台食品安全地方標准,此舉得到了衛生、質監、工商、食品葯品監管等與會單位的一致認可。經會議研究決定將漢中麵皮、漢中豆芽、西鄉牛肉乾、寧強麻辣雞和漢中蕨根粉絲,列為第一批制定標準的品種。此後,2013年頒布了《漢中市食品安全舉報獎勵辦法(試行)》,其中就提及「漢中麵皮、麻辣雞、核桃饃、牛肉乾等地方特色食品」。
2014年,西安市食品葯品檢驗所提出,將申報「涼皮、涼面類陝西省地方標準的制定與研究」課題,從西安、咸陽、楊凌、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延安、榆林、銅川等地進行采樣。采樣涉及涼皮、涼麵食品生產各環節和流通環節。並對涼皮、涼面的感官、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食品添加劑、貯存做出規定,保證其食用安全。 但有報道稱,涼皮應指陝西關中地區特有的,用小麥麵粉製作,經過洗面後,蒸制出來的,這種才能稱作是「涼皮」,陝南漢中的熱麵皮是用米漿製作的,不宜稱為涼皮。
❽ 歷屆漢中市委宣傳部部長是誰
以前的不知道,不過現在的是漢中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林華
❾ 漢中市宣傳部長王春麗是哪裡人
王春麗,女,漢族,1963年2月生,陝西漢台人,在職研究生學歷(陝西省委黨校經版濟管理專業),高級工程權師、國家注冊規劃師,1981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現任陝西省漢中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中文名
王春麗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陝西漢台
出生日期
1963年2月。
❿ 漢中原田傑書記現在哪裡任職
陝西省政協原秘書長田傑同志調任全國政協工作
政協第十屆陝西省委員會秘書長田傑同志調任全國政協工作,本人請求辭去政協第十屆陝西省委員會秘書長職務。根據中共陝西省委人事安排意見,經政協第十屆陝西省十屆四次會議審議通過,接受田傑同志的辭職請求。
田傑,男,漢族,1958年1月生,天津市人,1975年11月參加工作,198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
1975.11——1979.03 在西安市閻良區閻良公社插隊,任知青組長、團支部委員;
1979.03——1980.12 西安飛機製造工業公司十五車間團支部委員;
1980.12——1984.03 西安飛機製造工業公司團委宣傳部幹事、副部長;
1984.03——1985.09 西安飛機製造工業公司團委副書記、書記;
1985.09——1987.07 在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學習;
1987.07——1992.07 西安飛機製造工業公司團委書記(其間:1992.03—1992.07 西安飛機製造工業公司生產長助理,1990.09—1992.10 在西北工業大學現代航空企業管理專業學習);
1992.07——1996.04 共青團陝西省委副書記、黨組成員;
1996.04——1997.11 共青團陝西省委副書記、黨組副書記;
1997.11——2000.02 共青團陝西省委書記、黨組書記(1993.12—1999.12 兼省青聯主席);
2000.02——2002.12 陝西省漢中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其間:2001.03—2002.01 在中央黨校中青班學習,2001.03—2004.01 在中央黨校導師制經濟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班學習);
2002.12——2003.04 陝西省漢中市委書記、漢中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2003.04——2006.04 陝西省漢中市委書記;
2006.04——2006.05 陝西省漢中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2006.05——2010.01 陝西省漢中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2010.01——2011.01.20 陝西省政協秘書長;
2011.01—— 全國政協工作。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共青團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全國青聯八屆委員會常委。中共陝西省九屆委員會委員,省九次、十次黨代會代表,省九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九屆、十屆人大代表,省七屆政協常委。一屆、二屆市委委員,市一屆、二屆、三屆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