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的企業文化
干一項工程
樹一座豐碑
交一批朋友
拓一片市場
育一批人才
B. 三峽和葛洲壩是什麼關系
葛洲壩不是三峽大壩,葛洲壩在宜昌市區范圍內,在三峽大壩的下游,葛洲壩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建成於八十年代。
三峽從宣傳角度說,僅於峽口至三峽大壩之間保持了原始風光,其實不然,因為早年葛壩的建設,這段所謂的原始的風光其實也不原始(但風光的確很美,尤其在燈影峽段石牌風景區)。
葛洲壩和三峽大壩是相鄰的兩個大壩,葛洲壩集團是三峽大壩建設的主力軍,承建了60%的工程,位於荊門的葛洲壩水泥廠也是三峽大壩施工用水泥的主要供應商之一。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有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長江沿線重慶境內,有「水下碑林」白鶴梁,「東方神曲之鄉」豐都鬼城,建築風格奇特的石寶寨、「巴蜀勝境」張飛廟、蜀漢皇帝劉備的託孤堂、龍骨坡巫山文化遺址等景觀。
(2)葛洲壩宣傳片擴展閱讀:
長江流過四川宜賓之後,經重慶江津到湖北宜昌段被俗稱為「川江」,是歷史上巴蜀、黔(通過烏江在重慶涪陵注入長江)通往中國東部唯一的水上通道。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國大陸第二階梯巫山山脈,形成了長江上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因而該區域被合稱為「三峽」。
長江三峽段,坡度陡,落差大,峽長谷深,不但水利資源豐富,又有優良的壩址,是建設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理想地點。毛澤東曾為此寫下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詩篇。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位於宜昌市區西部的長江幹流上,壩址距三峽出口南津關2.3公里,距三峽大壩壩址37公里,距宜昌市中心4公里,因壩址橫穿江心小島葛洲而得名。這里的江中有葛洲和西壩洲兩個小島,把長江分割成三條水道。
葛洲壩不僅僅是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同時也是一座縱貫南北的長江大橋,其壩頂建有鐵路、公路和人行道,連接了鄂西地區的南北道路。遊人參觀葛洲壩,可先到葛洲壩工程局接待室觀看大壩電動模型和大江截流彩色紀錄片,然後上壩飽覽壯麗的大壩風光。
C. 葛洲壩集團的廣告語5個一個是什麼
即:干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交一批朋友、拓一片市場、育一批人才
D. 宜昌葛洲壩作文導游詞350字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000米。大壩北抵江北鎮鏡山,南接江南獅子包,雄偉高大,氣勢非凡。全長100萬平方千米,占長江流域總面積一半以上。
建壩後由於航道水位提高,一掃過去三峽航道上的險灘,使貨運量由400萬噸左右猛增到5000萬噸上。
發電是建壩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大江和二江河道上各建一座低水頭經流站,二江電站的機組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低水頭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葛洲壩水電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水電站,強大的電流不斷輸往湖南、湖北、河南等地。
為了防止泥沙淤積,大壩兩邊還建造了兩座沖沙閘,用來束水沖沙。若無此裝置,壩的上游只需100年就會被泥沙填平,整個工程全部報廢。
為了在特大洪水時泄洪,葛洲壩還具有泄洪閘,既下泄洪水,又對洪水起到緩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洪水對下游的危險。
葛洲壩不僅僅是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同時也是一座縱貫南北的長江大橋,其壩頂建有鐵路、公路和人行道,連接了鄂西地區的南北道路。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一個了不起的工程,當初在大壩合攏過程中,當龍口只剩20米寬時,滔滔的江水咆哮著、怒吼著,25噸重的混凝土塊一投下去馬上就被發狂的江水輕易沖走,沖了再投,投了再沖,就這樣一直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壩頭仍毫無進展。後來截流大軍用粗實的鋼絲繩把四個25噸重的混凝土塊聯成"葡萄串",兩岸同時把兩幢公眾200噸的"葡萄串"拋入龍口,大壩才終於合攏。所以這座雄偉的大壩是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徵。
遊人參觀葛洲壩雄姿,可先到葛洲壩工程局接待室觀看大壩電動模型和大江截流彩色紀錄片,然後上壩飽覽壯麗的大壩風光。
E. 葛洲壩在中國什麼位置
葛洲壩水利樞紐它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距離長江三峽出口南津關下游2.3公里。它是長江上第一座大型水電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頭大流量、徑流式水電站。
葛洲壩工程的研究始於上世紀50年代後期。1970年12月中旬,周恩來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了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有關問題。
隨後,毛澤東作出批示贊成興建此壩。12月30日,8萬軍民舉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大典,中華民族朝著「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邁出了第一步。
(5)葛洲壩宣傳片擴展閱讀: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峽出口南津關下游約2.3公里處。長江出三峽峽谷後,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
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橫跨大江、葛洲壩、二江、西壩和三江。
葛洲壩不僅僅是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同時也是一座縱貫南北的長江大橋,其壩頂建有鐵路、公路和人行道,連接了鄂西地區的南北道路。遊人參觀葛洲壩,可先到葛洲壩工程局接待室觀看大壩電動模型和大江截流彩色紀錄片,然後上壩飽覽壯麗的大壩風光。
F. 葛洲壩集團電力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致辭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贊成興建此壩」的偉大號令聲中,誕生了目前全國水電施工行業最具實力之一的國家壹級送變電施工企業——葛洲壩集團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三十多年來,我們艱苦創業、勵精圖治、負重奮進、勇爭一流,轉戰於祖國大江大河、高山峻嶺,從葛洲壩到三峽、清江、龍灘,從金沙江到大渡河、木里河、雅礱江……搏擊江河創偉業;從西電東送到三峽外送,從區域電網到全國聯網……踏遍青山鑄豐碑,為國家水電開發和電網建設事業發展屢建功勛,倍受多方贊譽。在此,謹向長期以來始終關心和支持公司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二十一世紀初葉,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與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浪潮,國家經濟建設和電力事業發展進入到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階段,我們將秉承「干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交一批朋友、拓一片市場、育一批人才」的經營理念,矢志追求「創世界品牌,鑄世紀豐碑」的企業精神。致力於科技為先導、顧客為中心、品質為保證,竭誠為國內外顧客創造一流的工程、提供一流的服務。同時,願與國內外同仁、各界朋友精誠合作,攜手並進,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G. 葛洲壩和三峽大壩的關系
長江流過四川宜賓之後,經重慶江津到湖北宜昌段被俗稱為「川江」,是歷史上巴蜀、黔(通過烏江在重慶涪陵注入長江)通往中國東部唯一的水上通道。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國大陸第二階梯巫山山脈,形成了長江上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因而該區域被合稱為「三峽」。
長江三峽段,坡度陡,落差大,峽長谷深,不但水利資源豐富,又有優良的壩址,是建設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理想地點。毛澤東曾為此寫下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詩篇。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位於宜昌市區西部的長江幹流上,壩址距三峽出口南津關2.3公里,距三峽大壩壩址37公里,距宜昌市中心4公里,因壩址橫穿江心小島葛洲而得名。這里的江中有葛洲和西壩洲兩個小島,把長江分割成三條水道。
葛洲壩不僅僅是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同時也是一座縱貫南北的長江大橋,其壩頂建有鐵路、公路和人行道,連接了鄂西地區的南北道路。遊人參觀葛洲壩,可先到葛洲壩工程局接待室觀看大壩電動模型和大江截流彩色紀錄片,然後上壩飽覽壯麗的大壩風光。
H. 長江葛洲壩資料
長江流域為人類居住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在安徽省江北發現直立人化石,數處包含人類遺跡的遺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圍,也已被發現。雖然中國政治史多以華北和黃河流域為中心,長江地區卻以其農業潛力而對歷代王朝始終具有重大經濟意義。大運河就是建來用以從長江流域將糧食運往北方的大都市;可能運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已得到利用,許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紀興建的。
長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東至三峽地區,西北至甘孜、阿壩境內,西南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均有遺址發現,初步統計約數十處,其中最著名的屬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經1959年和1975年兩次發掘,共發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鏡、石鑿、網墜、魚鉤、箭鏈、紡輪等生產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還有耳墜、抉等裝飾品,代表了新石器時期從中期到晚期3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布江漢地區,尤以江漢平原分布為密,僅湖北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450多處,經發掘和試掘的有60多處,多集中分布在漢江中下游和長江中游交匯的江漢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徵都具備的屈家嶺文化,以薄如蛋殼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紡輪、交圈足豆等為主要文化特徵,還出土有大量的稻穀及動物遺骸,畜牧業也相應發展。飼養的動物種類增多,並已有了漁業。該文化的影響范圍甚廣。
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位於杭州灣附近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曾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約7000件珍貴文物中,有成堆稻穀、稻殼遺存,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證明6000~7000年前就已掌握種稻技術;出土大量「骨耜」,證明已脫離「火耕」,開始用骨耜翻地;還出土了大片木構建築,已出現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欄式」木構建築。
20世紀50年代,在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一批殷商文化遺址。四川新繁水觀音遺址的出土文物說明「蜀」與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為以後的科學考察奠定了基礎.
長江中游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已發現的長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宮殿遺址壯觀齊全,遺址、遺物、遺骸中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群。屬於商晚期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是我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長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遺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距今約3200多年,具明顯的南方特色。這些遺存對於了解至今仍較為模糊的長江流域商代文化,十分有含金量,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編輯本段]自然特徵
長江流域得到比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約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風帶來,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區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現。流域中下游季風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於3至4月間,持續約8個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隨後又急劇增高,一直持續上升到8月,達到最高水位。此後水位逐漸回落到季風到來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數時間持續進行,一直延續到2月,此時達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
[編輯本段]經濟功能
1、航運。
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其中南京、武漢與重慶具主要作用。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系在一起。
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加之長江沿線的航道不斷得到整治,進入21世紀,長江航運迅猛發展。2005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達7.95億噸,超過歐洲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上運量最大、航運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長江干線貨運量增至9.9億噸,2007年一舉突破10億噸大關,達到11.23億噸,是密西西比河貨運量的2倍和萊茵河貨運量的3倍。目前,5000噸級船舶和萬噸級船隊可全年上行至武漢,2000噸船舶可達宜昌,但只有較小的船舶才可到達四川的宜賓。
即便如此,受長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長江航運能力的開發還十分有限。有專家認為,長江干線航運若完全開發,運能應該在30億噸,至少相當於10條京廣鐵路的運輸能力,換言之,長江運能尚有60%亟待開發。
2、水力發電。
長江能源生產資源極大,但並未得到大規模的開發。電力總蘊藏量估計超過2億千瓦,約佔中國所有江河能源總蘊藏量的2.25/5。瞿塘峽、巫峽與西陵峽附近電力蘊藏量特別巨大,約相當於長江總蘊藏量的1/5。長江的許多具有巨大落差和水量的支流——例如雅礱江、岷江和嘉陵江——與作為洞庭湖和鄱陽湖支流的其他河流,也擁有產生大量水力發電能源的蘊藏量。可以預期,經由開發長江流域水力發電蘊藏量而防止毀滅性洪水、開發農業新領域與改善農業條件。
3、漁業資源。
長江及其支流和包括洞庭湖、鄱陽湖及太湖這些大湖在內的湖泊魚類豐富。漁業得到廣泛發展,為這一地區許多人口的主要生計。在中國的河流中可找到多達500種魚類,其中多數棲息在長江及其支流。約30種河流動物具有經濟意義,特別是鯉、歐鯿、鱸、馬蛤(一種大穴居蛤)和七鰓鰻;最有經濟價值的是白、黑阿穆爾魚,比目魚及斑點比目魚。鱘也很重要;峽谷是良好的產卵區。再往下游,可發現大量魚子,它們被收集並分散到全國各地供人工養殖。
長江幹流概況
長江幹流各段名稱不一: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里;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 流域內高原、山地佔65.6%;丘陵佔24%;平原、低地佔10.4%。長江航運發達,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有48條;5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9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超過10萬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里。中國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
長江源於唐古拉山脈,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姜跟迪如冰川的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入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下始稱為長江;湖北宜昌以上為長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為長江中游;從湖口至入海口(崇明島)為下游。上游段約長3500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自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一段稱通天河,長813公里,河道較寬,水流舒緩。自玉樹到宜賓稱為金沙江,古稱麗水,從北向南流,穿過橫斷山脈,到雲南石鼓附近折向東北入四川盆地,在宜賓與岷江匯合,全長2300公里。自宜賓以下才稱長江。 中游段約長1000公里,因流經四川盆地,故俗稱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頗曲折。自奉節白帝山到宜昌南津關一段,江水穿過四川與湖北邊境山區的大峽谷地帶,自西至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統稱三峽,全長204公里,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稱為長江天險。 下游段約長1850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一般都超過2公里,最窄處也有650米。
長江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古稱荊江,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過多,每當汛期來臨,就極易潰堤、造成河水泛濫,所以,那裡自古就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從宜昌到蕪湖一段,兩岸湖泊極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江水入江蘇後,因受山勢所阻,向東北繞過寧鎮山地。自鎮江以下,折向束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似網,一片水鄉澤國景象。江口竟寬達八十公里,呈現江海相連的壯觀景色。 長江兩岸多名山大澤,風光秀麗,有許多游覽勝地。由於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國」,下游多「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後,領域南達長江流域,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
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慶、宜昌、武漢、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還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 長江干支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動脈,航道總長八萬多公里。萬噸級輪船可達南京,8000噸級可達瀘州(豐水期)。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穿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層,沿途接納支流的匯入,對長江的河谷形態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按水文、地貌特點把幹流劃分為上、中、下游3段: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游段,湖口以下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遊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從囊極巴隴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於第一階梯——青藏高原腹地內。因在高原頂部,河谷開闊,河槽寬淺,一般河寬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緩慢散亂,汊流很多。從巴塘河口到宜賓稱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這里地形突變,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河流穿行於峽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流,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峽長16千米,最窄處僅30米。出虎跳峽後、穿越雲貴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鎮以下進入第二級階梯,在宜賓附近匯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自宜賓以下至宜昌之間長1030千米,習慣上稱川江。河道蜿蜒於四川盆地之內,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眾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過奉節白帝城,長江穿行在第二階梯至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切過七岳、巫山和黃陵3個背斜,兩個向斜,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
②中游段。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長約420千米,因古代為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荊江又分長為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河彎發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中游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構成龐大的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長江接納兩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來水後,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進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江蘇省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得名於這一帶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一名稱泛指整個長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量達26.6萬立方米/秒,是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況下,一次進潮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由於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遊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積下來,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三角洲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東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縣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