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中國文化對人的尊崇,強調人對宗族和集體的義務
中國傳統文化之我見作者:鍾新峰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那麼什麼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謂傳統文化呢?「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60多種。從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康德在《判斷力批判》談到「在一個理性生物中,一種對任意選頂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選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產生,就是文化。」黑格爾「文化是絕對精神對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過程,也即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過程。」日本小學館《萬有大網路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語的文化即文明開化」。《法國大網路全書》(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所特有的文明現象的總和。」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易•系辭下》),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與化並聯使用,則最早見於《周易•賁卦》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將「文化」合為一詞而用的是西漢的劉向,他在《說苑•指武》中寫道:「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晉束皙《補亡詩•由儀》稱:「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南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雲:「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說明的是,「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不很流行,現代意義的「文化」一詞源於日本。近代以來,人們對文化概念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梁啟超在《什麼是文化》中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之共業也。」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龐朴主張從物質、制度和心理三個層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內涵,其中「文化的物質層面,是最表層的;而審美趣味、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屬於最深層;介乎二者之間的,是種種制度和理論體系」。20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式上的反映。」《現代漢語詞典》則把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從以上關於「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文化」內涵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說,是「人類生活的樣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狹義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創造活動,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一般而言,我們的是在狹義文化的意義上使用「文化」這個概念。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態的特徵。如根據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為禮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等;根據文化的不同形態,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還可分為西方文化、東方文化、中國文化、美國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等等;也可從文化的歷史演變,將其分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後現代文化等等。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與鮮明的民族特點。探究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全面考察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亞洲內陸,是一個海路兼備的國家。中國傳統觀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內的諸夏和「四夷」共同構成。《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傳統的「四海」范圍內具有多民族內向凝聚力,並且奠定了中國文化獨立發展的格局。《詩經•小雅•北山》中就寫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清史稿•陶彝傳》中:「普天率土,歡欣鼓舞。」中國古代歷史上由於歷代王朝總是以大國自居,並不重視在海洋的發展,在清朝時更是實施閉關自守的政策,從而形成了半封閉型的大河內陸文化。中國古代社會東部為農業區,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區,也由此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並存又相互補充。東部的農耕經濟又占優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在宏觀上主要強調「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從而也形成了輝煌的農業文明。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若由著述載籍而論,經史子集、萬億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莊子》)、「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為其淵藪;如由學術統緒而言,三教九流、百家爭鳴,則以儒、道二家為其歸致。東晉以後,歷南北朝隋唐,由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釋氏之典籍〔1〕與統緒因而也就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輔相成,構成了唐宋以降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語,轉引自元劉謐著《三教平心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基本結構特徵。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稱為「儒」?據《漢書•藝文志》說:「儒家者,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就是說「儒」是舊時對學者、讀書人的稱呼。《後漢書•杜林傳》也曾說道:「博洽多聞,時稱通儒。」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禮」是與「德政」相結合的。在《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即主張禮治德化與政令刑罰相輔而行。另一重要內容即是「仁」。如《論語》中的「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實踐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為一種精神品質,包含了多方面的倫理道德原則。除了是一種使人們自覺、主動地遵循禮的道德素養之外,還是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倫理准則。天命觀,把天視為主宰一切的權威,並把它作為思想體系的終極依據,「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現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張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強調在人事活動中去體認天命,強調人事有為。「不怨人,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學習方法與認識論上也總結了不少經驗。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識來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華的是關於學習的問題,孔子認為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強調要反復地學習實踐才能鞏固所掌握所學的知識要「學而時習之」(《學而》)「溫故而知新」(《為政》)。他還主張學與思並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還有就是其的「執兩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稱贊舜「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孫子,他繼承和發揮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誠」為核心的人生哲學。孟子,名軻,子思的學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說。仁政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樸素的民本主義觀點。還有就是他的關於人的浩然之氣即「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荀子,名況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惡論」,人為人性本惡。主張隆禮重法。到了漢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為中心,吸取黃老之學以及陰陽、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應」說,還根據他的神學的人性論,建立起「三綱」、「五常」的道德觀念,他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他所提出的這個思想文化專制方針,確立了儒家在我國封建社會意識形態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他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理學系統。首先是「理本氣末」的理本體論。「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其次,是「格物窮理」的認識論,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要通過具體的物。他在知行關繫上主張力行致知,「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還有學而知新的創新理論,「新是故中之事,故是舊時底,溫起來以尊德性,然後就裡面討得新意,乃為道問學。」朱熹特別強調「天理人慾之辨」,認為人性有兩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義禮智的天命之性,這是天理,即孟子所謂性善;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飲食男女的氣質之性,這是人慾,即荀子所謂性惡。二者是對立沖突的,主張「革欲復理」。概括而言,儒家思想體系充分體現在《大學》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中,總的說起來就是,究天人之際,明修身之道,述治國方略,求天下為公,最終實現天人和諧的境界,即從哲學的高度認識宇宙,以倫理准則規范人生,落實到治國平天下,最終實現天人和諧。道家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國哲學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遙灑脫人生的精神資源。道家特別是《老子》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思想外化發展影響極大,可以說,《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啟白代之學,中國歷史上各家學派,無不從其汲取學術思想養分。例如,它的天地觀,經過孔子的發揮,成為魏晉玄學,又影響到宋明理學;它的無為觀,應用於西漢政治,成為歷代之統治術;它的玄德觀,經孔子發揮,成為中國兩千多年來德治主張的主要內容;它的用兵之道,經過孫、吳的發揮,成為變化莫測的軍事理論;它的柔雌觀,成為詭辯家的理論基礎,造成了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甚至中華武術、內家武功以及歷代氣功家,也無不從中受益。什麼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關於老子的姓氏與生活年代,歷來說法不一,一般認為老聃即是老子,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關於「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簡明的概括:「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道」的本位論,「道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是說「道」是按自己的樣子為法則的。老子還有其樸素的辨證思想。關於對立統一方面,「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關於量變質變,「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事必作於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關於否定之否定方面,「曲則全,枉則直、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感」。以「靜觀」、「玄鑒」為特徵的直覺認識論。還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學,包括無為而治,所謂「小國寡民」,「不得已」而用兵。「無為而治」就是統治者應該少一點慾望,少一點作為,對人民聽其自然,這樣,統治才能穩固。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准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佛教自傳入中國以後,它的道德倫理思想,尤其是它的眾生平等、出離家庭和超越當前社會秩序的觀念與中國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及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引發了不斷的摩擦斗爭。佛教由於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制約和決定,也受到儒家傳統觀念的抵制和左右,從而沿著適應中國文化特點的軌跡演變和發展,形成了調和儒家思想、宣傳忠孝觀念的中國佛教倫理道德學說。佛教的一套心性修養途徑也為唐以來儒家學者所吸取,並熔鑄為儒家的道德修養方法。佛教從出世的角度論述了孝的極端重要性,從人生解脫角度闡發了禁慾主義思想,還從認識論和人性論相聯系的角度提出了知、智慧是人心之體、人的本性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佛教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作為倫理道德的出發點,這種道德訓條和儒家的「惻隱之心」、性善論相通,和我國的國家本位與民本思想的文化傳統相近,因而在歷史上影響頗大。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Ⅱ 劉氏家族史2000字
劉氏,作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成員之一,劉姓目前已是中國第四大姓。劉氏據1987年中國社科院遺傳研究所杜若普通過計算機系統分析,劉氏為全國十大姓氏之一,排在第4位。劉姓發源於河北唐縣,兩漢時期,經長安和洛陽向全國各地輻射。
劉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至戰國後期,秦國滅了魏國,劉氏宗族隨秦軍進入魏國都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他的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西漢初累計皇子封王30餘人,封侯者達400餘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布於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為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總之劉姓以皇族為主脈,經歷大漢400多年的繁衍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劉姓人口仍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地區,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區。此外,湖北荊襄地區、湖南長沙地區、江西九江地區也有劉姓望族。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間斷,移民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
唐宋時期,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劉氏開始遷往兩廣,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群。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遂居於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後又自興寧分散至許多地方;北宋時的《廣韻》列劉氏郡望有25個。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劉姓大約有3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7%,為宋朝第四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河北、山東,這三省劉姓大約占劉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布於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這五省的劉姓又集中了31%。江西為劉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劉姓總人口的17%,劉姓占江西省總人口的7.6%。全國形成了贛浙閩、冀豫魯、川湘三大塊劉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劉姓大約有4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4%,為明朝第五大姓。與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一樣,經歷宋、元、明600年,劉姓人口增長同樣地緩慢,劉姓人口純增加率僅僅10%,凈增加了40萬。在全國的分布仍主要集中於江西、山東、河北。這三省劉姓大約占劉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山西、浙江、湖南、陝西、江蘇和湖北,這六省的劉姓又集中了32%。江西省的劉姓人口約佔全國劉姓總人口的23%,仍為劉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總人口的6.7%。全國形成了贛浙蘇、魯冀晉陝、湘鄂三大塊劉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劉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動主要圍繞著這三大塊地區進行,東南地區主要向北和西擴散,華北地區主要向南移動同時向西和東漂移,而四川地區人口主要向兩湖地區遷移。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劉姓人口由近400萬激增到6456萬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劉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江西、山東、河北五省,人口約占劉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於湖南、遼寧、湖北、黑龍江和安徽,這五省的劉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劉姓總人口的10%,為劉姓並列第一大省,分別占省總人口的5.5%和6%。全國形成了華北、四川、華中、東北四大塊劉姓人口聚集地區。在近600年期間,劉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劉姓人群也大批向東北地區移民。
Ⅲ 村霸惡霸十種表現行為
嚴格來說,「村霸」並不是一個正式的法律術語,而是對農村一些流氓惡勢力的通俗用語。「村霸」的特徵有七個,符合其中之一的,一般均可歸屬於「村霸」范疇:
一是橫行鄉里,稱霸一方,嚴重干擾破壞村民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
二是無事生非、無理取鬧、打架斗毆、聚眾鬧事,危害農民群眾利益,群眾不敢惹、鄉村幹部不敢管的;
三是倚強凌弱、強拿強要、強買強賣,欺行霸市或坐地納貢、結伙哄搶的;
四是有組織、有固定成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擾亂和危害農村社會治安秩序,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
五是對鄉村幹部不滿,尋釁滋事、無理取鬧,或者依仗其家族、親屬勢力或利用其物質財富操縱農村基層組織選舉的;
六是誣告陷害,利用熱點難點、矛盾糾紛煽動群眾,操縱鬧事,破壞農村安定團結的;
七是受雇於人、充當打手,殘害無辜的。
如何區別對待宗族中的惡勢力?
在農村治理中,宗族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區別對待其中的惡勢力?
孫忠誠表示,宗族的確在農村治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當前也有一些地方宗族勢力的發展出現扭曲,演變成為爭奪家族利益甚至一己私利而從事非法活動,侵害農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影響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一股惡勢力。對於涉嫌違法犯罪的宗族惡勢力,必須毫不手軟,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對「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的治理中面臨哪些困難?
孫忠誠表示,目前,在治理「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的工作中,仍然面臨一些困難。
一是部分農村經濟發展落後,教育水平跟不上,產業發展不足,許多適齡青年無書可讀、無業可就,很容易蹚入「村霸」渾水。
二是存在個別基層組織人員為「村霸」充當保護「保護傘」的行為。
三是一些地方基層「兩委」班子選舉制度不健全、不透明,「村霸」拉票、賄選,或為當選「兩委」而拉攏成氣候的「村霸」、宗族勢力,從而淪為其欺行霸市的爪牙。
四是有些基層組織弱化,作為民間糾紛第一道防線的村調解委員會、治保會等面對矛盾糾紛不願管、不敢管;而一些村民法治觀念淡薄,面對不法侵害多數選擇忍氣吞聲,助長了「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的囂張氣焰,同時也造成執法、司法部門無從了解相關犯罪行徑,無從查辦和治理。
如何建立懲治「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犯罪的長效機制?
孫忠誠表示,建立懲治「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犯罪,必須建立長效機制。
一是要加強檢察、紀檢監察、公安、社會綜治的協作配合力度
二是要發揮檢察職能,配合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和換屆選舉機構共同維護好「兩委」換屆工作秩序,
三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四是加大宣傳,及時曝光查辦的典型案例,
同時,深入開展普法教育,
Ⅳ 怎樣寫宗族碑文
幼小貧寒,能獨立,進學堂,謀雜事,糊口全家,敬孝雙親;
少年才俊,善書繪,畫板報,搞宣傳,卓爾不群,倜儻其身;
年青入黨,做連長,任幹部,擔書記,組織建設,協調鄉里;
半生為民,起磚廠,建橋梁,修水庫,恩澤百姓,名垂人心;
老有作為,采樹籽,育苗木,養花果,分享其樂,滿庭芳芬;
盡是榜樣,重親朋,尊師長,親友鄰,融洽和諧,素性好善;
堪稱楷模,有學識,講原則,查大體,光明磊落,從容一生;
領導家庭,伺愛妻,帶兒女,顧媳婿,含辛茹苦,細致勤儉;
興旺宗族,訓子孫,言教導,行激勵,積德耀宗,聚福後人;
Ⅳ 曾氏宗親聯合總會的成員
曾仕生 新加坡內閣成員
曾筱龍 澳大利亞新南威士州州長
曾水照 世界曾氏宗親總會原理事長
曾信雄 台灣世界曾氏宗親總會理事長、台灣光隆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清誠 世界曾氏宗親總會秘書長
曾國鵬 菲律賓曾氏總會原理事長
曾銀金 台灣旭展投資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連環 菲律賓曾氏宗親總會
曾仲遠 菲律賓曾氏宗親總會
曾憲概 泰國曾氏宗親總會永遠名譽理事長
曾昭寶 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曾光春 河南省南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中原曾子文化研究會南陽分會會長 以下是曾氏宗親聯合總會於2006年9月24日成立大會選舉產生的第一屆當選職務公告:
姓 名 性別 職 務 簡 介
曾文仲 男 會長兼理事長 原籍福建惠安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僑聯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海峽兩岸科技開發促進會永遠榮譽主席、香港僑界社團聯會常務會董、世界曾氏宗親聯合總會理事長、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理事、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曾達康 男 常務副會長 雲南永善人,中央統戰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曾福成 男 副會長兼監事長 原籍福建惠安人,新加坡曾邱公會現任會長兼產業信託人、新加坡龍山堂現任會長兼產業信託人、星洲惠華國術研究社顧問及名譽社長、曾福成咨詢私人有限公司顧問
曾文穆 男 副會長 泰國曾氏宗親總會理事長、泰國展文印刷廠總經理
曾國榮 男 副會長 菲律賓曾丘宗親總會理事長
曾漢源 男 副會長 菲律賓曾丘宗親總會副理事長
曾觀濤 男 副會長 世界曾氏宗親總會香港九龍分會理事長
曾志偉 男 副會長 世界曾氏宗親總會香港九龍分會副會長、著名藝人
曾廣福 男 副會長 四川曾子文化研究會會長
曾金橋 男 副會長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惠州市曾子研究會副會長、東江曾子研究會副會長、惠州市國家稅務局機關黨委書記
曾廣河 男 副會長 海南省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副主任、海南曾氏宗親會副會長
曾憲理 男 副會長 江西省吉安錦源曾氏宗親聯誼會會長
曾紀明 男 副會長 廣東省潮州曾氏聯誼會會長
曾憲盛 男 副會長 廣東普寧曾氏宗親聯誼會會長
曾少葵 男 副會長 廣東汕頭澄海曾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曾憲付 男 副會長 中原曾子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信陽金誠工程公司總裁
曾國傑 男 副會長 福建泉州曾公亮學術研究會名譽會長
曾慶峰 男 副會長兼副理事長 嘉祥縣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嘉祥縣曾子研究會辦公室副主任
曾台萍 男 副理事長 福建廈門人,新加坡曾邱公會副會長兼產業信託人、新加坡禾山公會副會長兼產業信託人、新加坡龍山堂現任副會長
曾換塔 男 副理事長 菲律賓曾丘宗親總會秘書長
曾 昱 女 副理事長 加拿大籍,世界曾氏宗親總會香港九龍分會當屆會長、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副執行長、全球北美客家人、華人、華僑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聯盟秘書長、廣州嶺南教育集團項目發展總監、國際教育與投資 發展中心主任
曾志平 男 副理事長 廣東惠州海燕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建民 男 副理事長 廣東惠州華民實業有限公司總裁
曾德和 男 副理事長 惠州天馬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良建 男 副理事長副會長 廣東惠東益成EVA 橡塑發泡廠總經理、惠東鞋材商會
曾 晨 男 副理事長 四川泰德富電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光明 男 副理事長 廣東第四建築公司東莞分公司經理
曾三源 男 副理事長 廣東增城曾氏宗親聯誼會會長
曾添標 男 副理事長 廣東潮州曾氏聯誼會副會長
曾憲祈 男 副理事長 江西吉安錦源曾氏宗親聯誼會副會長
曾范志 男 副理事長 廣東羅定曾氏宗親聯誼會會長
曾令霞 女 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山東嘉祥人,嘉祥縣政協常委、中國嘉祥曾子研究會常務理事
曾建廷 男 副監事長 廣東惠州市發展計劃局副局長
曾修維 男 副秘書長 新加坡曾邱公會正財政
曾森平 男 副秘書長 世界曾氏宗親總會九龍分會副會長
曾少求 男 副秘書長 泰國曾氏宗親總會總幹事
曾子彬 男 副秘書長 廣東惠州市河南岸辦事處公會主席 理事
曾志忠 馬來西亞檳城三省堂曾公司
曾楚彬 馬來西亞檳城三省堂曾公司總務
曾少求 泰國曾氏宗親總會總幹事
曾僑榮 新加坡曾邱公會副會長
曾修凱 新加坡曾邱公會副查賬
曾換敏 菲律賓曾丘宗親總會
曾森平 世界曾氏宗親總會九龍分會副會長
曾 羽 世界曾氏宗親總會九龍分會秘書
曾蝦女 僑港英德同鄉會會務顧問
曾繼賢 香港旅港曾氏宗親會業務秘書
曾子由 香港旅港曾氏宗親會總務主任
曾昭演 曾氏宗親網主編、廣府泉公理事會理事
曾金友 福建平和縣宗聖廟管理委員會會長
曾子諒 福建泉州曾公亮學術研究會會長
曾文攀 泉州市曾公亮學術研究會秘書長
曾添輝 泉州市曾公亮學術研究會成員
曾換勝 泉州市曾公亮學術研究會
曾憲科 河南信陽日報社主編
曾明泉 河源市連平縣公路局副局長
曾聰明 泉州匯高造價公司總經理
曾翼建 福建廈門新安華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
曾文僑 泉州曾公亮學術研究會秘書長
曾子彬 廣東惠州市河南岸辦事處公會主席
曾念歆 廣東汕頭外砂華華樂園經理
曾卓寬 廣東潮州曾氏宗親會副會長
曾德賢 廣州市白雲區龍崗村
曾祥賢 廣州市白雲區政府機關服務中心主任
曾孟祥 廣東中山市古鎮東魯照明有限公司經理
曾樹能 廣東中山市羅浮宮燈飾照明有限公司經理
曾廣權 廣東中山冠升電器(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
曾冠華 香港協力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廣春 河南信陽市光山房地產開發公司總經理
曾 強 河南信陽市金盾技防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憲鈞 中原曾子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曾慶長 河南信陽市神龍集團副經理
曾令金 江西德安縣民政局幹部
曾慶讓 廣東澄海曾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曾一勤 浙江瑞安市曾氏同宗聯誼會理事
曾 雲 山東濟寧市九巨龍房地產開發公司
曾雄文 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政府宣傳辦主任
曾令文 重慶建工集團第五建築公司項目經理
曾德程 海南曾氏宗親聯誼會秘書長
曾憲源 廣東潮州曾氏聯誼會副秘書長
曾祥安 陝西西安市印石軒經理
曾國桄 雲南永善縣建設局幹部
曾祥君 山東嘉祥縣文化局副局長
曾祥斌 中華書畫協會西北分會常務副主席 陝西省慈善書畫研究會常務理事
曾祥符 東宗宗子、嘉祥縣城北居委居民
曾慶淳 嘉祥縣退休教師
曾昭玉 嘉祥縣南武山曾氏宗親會會長
監事
曾偉芳 馬來西亞怡保曾氏宗親會總務
曾憲強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行政處副處長
曾 時 河南信陽市平橋監察院反貪局副局長
曾慶超 襄樊七中初一六班學生
曾柏波 湖南耒陽市人士
曾 平 福建武平
海南澄邁金江鎮曾維民發布
Ⅵ 什麼是家族觀念
1、釋義:家族是由姓氏,血緣等親緣關系連接而成的人的集合。
2、簡析
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結成的親屬集團,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是用夫妻關系與親子女關系構成的最小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不斷維持著最直接的人類社會的延續性,並形成家族體系。在原始群的雜交時期,不能產生家族。母權制氏族公社時期,由於這時男從妻居的多偶通婚,形成了母系家族,這種家族是大家族;到了父權制氏族公社時期,女從夫居的多偶通婚,又形成了父系大家族。但這時由於對偶、專偶的通婚,父系大家族之中已經包容了若干父系小家族組成的個體家庭。
3、意義
家族有對內和對外兩種職能,這兩種職能把人與人之間緊密的聯系起來,形成不可分割的團體。
①家族對內職能:家族負有維持共同生計的使命,即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家族經濟職能,用以提供一個家族物質生產與消費的保證,維持家族的延續和擴大,生兒育女,配偶成家;維持家族成員間的感情融洽,管理、制約、調整內部成員行為的職能。
②家族對外職能:向社會提供勞動力;相應地向社會提供智力、財力,包括對社會上老、弱、病、殘、孤、寡的扶養義務。家族對外關系的維系是發展社會關系的十分重要機能,它所結成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成為促使社會發展的紐帶。家族對整個社會有一定影響和制約作用,成為左右社會行為的最小單位。
Ⅶ 家族制度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家族,是以血統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組織。
但在中國的傳統社會,家族不僅是社會最穩定的基層單位,同時,家族制度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封閉性和自足性,既是獨特的存在也是「東方奇觀」,這一現象蘊含了豐富的文學性資源。
中國傳統家族文化是中國全部傳統文化的核心,雖然具有濃厚的血緣小團體性、宗法性。但它強調忠孝的文化觀念,強調人生的社會貢獻和價值,對於建設當代社會倫理,增強民族國家的凝聚力,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Ⅷ 梅縣勝黎士家族
梅縣林姓淵源與宗族文化述略據《林氏世糸總記》和《姓纂》載:「林氏出自子姓,黃帝後裔,歷夏、商32代而生比干,為商紂王少師。商紂王是歷史上的暴君,平日不理朝政,沉浸於灑色,朝廷中以比干為首的文武大臣為著國家利益,直諫紂王。紂王執迷不誤,反而怒殺比干,刳視其心,焚其面。還剖比干次妃胎,正妃陳氏有孕三月恐禍及,為避紂王之難,避居於牧野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取名泉。周武王伐紂得勝後,下旨修建畢干墓,尋訪比干後人,拜見其子泉。泉以其居長林石室而生,周武賜泉為林姓,改名為堅。林姓因而得名。封林堅為大夫,食邑博陵。牧野古為冀州之地又稱西河。長林現在河南省衛輝市附近,該市建有比干墓。林姓始祖比干。二世為林堅,生子林載。三世林載生三子,長子為林磋。四世林磋為冀州牧,官司馬大夫,生四子,三子取名林虎。五世林虎,周武王時為大將軍。比干22世孫林才,周平王時為大將軍。林放(林氏23世),周景王時是孔子的學生,後仕為大夫,列七十二賢。西晉末年(公元317年起)晉愍帝時,林碌(林氏70世)任甫河大守。那時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入擊中原,歷史上稱「五胡亂華」,中原漢民為避戰亂南遷至江淮地區,有一部分過長江向南遷徙。這次北方漢人的大遷徙。林祿舉族護駕愍帝渡江定都建業(今南京)。林祿後任晉安(今福建地)刺史,後病逝官邸,追封為晉安王,葬於九龍崗,兩個兒子定居晉安。林祿為林氏入閩始祖,林祿的子孫分遷各地。如林茂(林氏79世),西晉陳宣帝大建4年為朝廷丞相,年老辭官後定居福建莆田縣北螺村,為福建莆田開居祖;林萬春(林氏84世)由莆田移居上杭縣林家廂。因林氏支系眾多,本文所述的是現今居住在梅縣和梅江區林氏祖宗的遷徙路線。林萬春的後裔林岩(林氏87世),官為杭州府御史,定居廣東程鄉縣(今梅縣)西角,置許、藍兩姓房屋,田地59畝,糧80餘石。林岩生一子林王。林玉生一子居西洋。林岩為唐代林姓入梅縣最早的一支。林秀峰(林氏111世)原居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元朝至治3年(1323年),31歲的林秀峰到梅縣先住在城城廊水南,後避亂遷至五華陳沙甫,娶張義山之女為妻,生三子。秀峰後裔有遷興寧,梅縣東郊、下市、中高峰、梅塘、扶大、畲江等地。梅縣的林氏多為福建甫田、泉州、晉江遷來。有的是由福建莆田遷拮陽,再由拮陽分遷梅縣。梅縣石扇鎮吧庄藹慈坑林姓是福建甫田分支。明朝初年,該系林姓是由廣東拮陽縣移居至嘉應州程鄉縣(梅縣)松源葵坑開基,再由松源分遷至石扇鎮吧庄藹慈坑。林氏由閩入粵來梅縣開居,歷唐、宋、元、明、清、民國,人口不斷蕃衍。外遷人口不計,現居住梅城及梅縣、梅江區的東郊、西郊、城東、城北、程江、扶大、石扇、石坑、大坪、南口、瑤上、城東、徑義、畲江、水車、梅南、長沙、西洋、白宮、丙村、鬆口、松源、隆文、白渡等27個鄉鎮111個管理區。據1992年統計梅縣和梅江區共有林姓21870人,居縣區人口排列第12位。梅縣林氏遷居國外人的眾多,人口數難於統計。遷居國外華僑始於何時無可查考。有據可查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約1750年前後),石扇鎮吧庄藹慈坑有一部分人遷台灣。祟拜祖宗尋根問祖祭祖祠、祖墓是紀念祖宗,激勵後人的傳統的宗族文化活動。而今梅州各地林氏都建有祠堂,規模有大有小,有總祠有分祠。祭祖祠、祖墓是林氏傳統的宗族活動之一,世代相傳沿襲至今。梅州老一輩的林氏人家都知道自已的祖宗是從福建遷來,祖屋的堂號,歷代祖墓在何處,上代的得過什麼功名、官職等。如《比干墓的傳說》、《林家詩》、《天上聖母「媽祖」》等故事傳說。舊時林縣林姓人家有很多人信奉「聖母神」,經常到「聖母廟」(媽祖廟)去膜拜聖母娘(即林默娘)。舊時梅州有祭祖祠(年三十日)、祭家墓(農歷八月)的習俗。祭祖祠的時間是農歷12月年30日(年三十日)上午,規模不一,有單家獨戶舉行,有整屋整族合祭。祭品以「三牲」為主,有錢人家則全豬全羊。祭祖墓時,全族或整屋的男女老幼力求參加,人多能顯示此系宗族人丁興旺。祭祖那天上午,男人擎著彩旗敲鑼打鼓,女人挑著祭品,抬著全豬全羊,列隊而行,浩浩盪盪前往祖墓所在地。祭祖墓時,由族中長老在祖墓前念祭文,子孫們列隊站在墓前聆聽,祭文內容是講述先祖的創業精神和豐功偉績,本族人的遷徙歷史。1979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國泰民安政通人和,海內外交往頻繁,特別是長期居住在異地他鄉的梅州林氏裔孫鄉梓情濃勃發,返鄉觀光探親、尋根問祖、藉此聯絡親情鄉誼。很多僑居在異國它鄉的梅州林氏後裔,他們不遠萬里回到祖居地瞻仰祭拜祖墓、祖祠,抒發思鄉之情。近年來,隨著祖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海外林氏家族和其他客家鄉親一樣,總是不忘祖宗的發脈之地,這些致富了的林氏後裔們慷慨解囊,修建祠堂,建學校,捐資公益事業,實業。回報父老鄉親,回報林氏的祖宗赤足走過的山山水水。石扇吧庄林姓遷居台灣己有250多年,上世紀80年代祖國改革開放後,兩岸交往頻繁,激發了海外林氏宗親的桑樣情懷,他們回大陸尋根問祖,回祖居地瞻仰祖墓、祖祠。他們不忘祖宗發脈之地,慷慨解囊,修祖屋、祖墓,捐資家鄉公益事業。旅居印尼的林清榮、林榮章先生,香港的林國英先生、林凌運女士,台灣的林飛虎、林和平等人。他們事業有成,為家鄉的公益事業捐錢、捐物。林飛虎先生的出生在城北桃源村(桃畲村),早年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曾服務於政界,1945年到台灣,現是新竹市長青會會長,著名書法家,作品多次獲獎,出有個人畫冊、自傳。他熱愛家鄉,他多次組團回祖國觀光訪問,為海峽兩岸的兩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可喜成績。他為梅州、台灣的文化團體牽針引線,促成了「1992年梅州城區海峽兩岸書畫聯展」和「1994年梅州城區書畫藝術在台灣的聯展」活動,1997年廣東漢劇團到台灣訪問演出,2000年他率領台灣新竹客家業餘三腳採茶劇團梅州市、蕉嶺、大埔、五華的等地訪問演出。他還出資在梅州市了一間中專學校。他先後被台灣政府授「模範父親」「文化先鋒」等榮譽獎證、獎章。2004年農歷十月初三,在海內外林氏鄉親的倡議下「藹慈坑林氏宗親會」召集在梅州城區和附近村莊宗親開會,籌備祭祖活動,中午設席60台宴請參會人員。宗族活動目的是:加深宗親情誼,宣傳宗族文化;啟發族人要承先啟後,繼承先祖的創業精神;團結友愛,同心同德共建家園。林氏宗族文化《林家詩》宋朝仁宗皇帝御書林氏族譜「忠孝」,並為族譜題詩稱《林家詩》。舊時異地林氏祖叔相見均於能背《林家侍》為佐證。古今各地的林氏族譜都有記載。宋仁宗御書題詩如下:長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閩邦遠更綿;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故家喬木蟠根大,深谷芝興奕葉鮮;上下相承同紀載,二千年後萬斯年。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實抗回天義,報國常懷貫月中。德潤豐姿人有異,光增譜牒世無同;古今紀載難窮盡,一代強如一代隆。天上聖母「媽祖」,中國和平女神——林默林願是福建莆田林氏後裔。宋仁宗嘉佑三年他考取明經擢第,官翰林檢討,授國子監祭酒。生二子一女,女取名林默。相傳公元960年3月22月,林默生於福建甫田縣湄洲島,因滿月仍不曾哭鬧,故父母給她取名林默。她自幼好學慈善,諳熟天文海情和醫學,指引漁民耕海謀生,教導民眾水上救助,並施醫濟世,深得人民尊敬愛戴。會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28歲的林默升天仙遜。海峽兩岸人民聞汛遂相邀於她出生地湄州島建廟紀念,尊稱她為「馬祖」寓意她比母親還親。不久媽祖德名傳到朝廷,皇上也為之感動。從宋徽宗宣和5年到清朝道光為止,歷代皇帝對馬祖褒封,封號由夫人妃,到天妃,天上聖母。於是媽祖賢德之名由海峽兩岸傳到整個江南,繼而傳到全世界各地華人居住地區。時至今日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馬祖廟、宮4000多座,媽祖信眾達2億多人。僅台灣島內就有800多座馬祖宮廟,1600多萬信眾。占島內人口的80%。我國居住在沿海一帶的漁民,世代信奉著馬祖——海上女神。同時馬祖也被外國人友人譽為中國的和平女神。廣州市建有雄偉的馬祖廟。梅州各地也有聖宮(即馬祖廟)。隨著各地信眾不斷到湄州馬祖廟朝聖活動,相信今後的馬祖文化還會更加弘揚光大。林氏宗族人才輩出舊時梅縣的林氏宗族,普遍用「公嘗獎」的資金鼓勵本族學子讀書。各地的林氏宗族把本宗族祖宗留下的公田、公山和其它宗族內的收入作為本宗族的集體資金,這種資金稱「公嘗」(即本宗族的公用資金,由宗族領導人管埋),這些收入的一部分用於興本族的公益事業,一部分用於支持鼓勵本族子弟上學。舊時有些學校是本宗族的,有的地方則把祠堂作學堂,用公嘗的錢請私塾教師,支持本宗族的學子完成小學教育。本宗族子弟習成績名列前矛者,給予獎勵,貧窮家庭的學生免費讀書,俗稱「嘗繳上學」。有些地方的林氏公嘗可資助本族的學子瀆大學。每年學期考試或春節前夕,按學生的學業成績給予獎勵。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改革開放以後,有些地方的海外僑胞和己致富的企業家們,都願為當地學校或本宗族的學子捐贈獎學金、獎教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和教學出色者,贊助本宗族作家出書。梅州各地的林氏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因而林氏後裔人才輩出,文人多當官的多。下面列舉事例。林氏來梅後裔中較著名的有:丙村鎮田頭林奕孟,封武德將軍。清乾隆年間,他仿效台灣築陂的方法,在家鄉丙村銀場溪築了36陂,引水灌溉農田。西郊鄉林紹龍,清嘉慶七年進士,任雲南按察史。南口錦雞林紹斐(竹君),民國初年任廣西都督府參謀長、廣西民政長等職。丙村銀竹林百舉,同盟會員,南社詩人,曾任國史館編纂。白宮林風眠,著名畫家,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南口綿雞林倫彥,教授,曾任中山大學經濟系主任。程江長灘林登雲,曾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林氏家族根在中原,歷經一千多年發脈播衍,在閩粵地區得以發展壯大,而且遠播至台灣和東南亞諸國。林氏家族可謂根深葉茂,花繁五洲,成為客家姓氏中的一支輝煌的群族。林氏家族崇文重教,人才輩出,為祖國的繁榮和人類的進步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