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古籍宣傳稿

古籍宣傳稿

發布時間:2021-05-20 17:26:15

① 古籍關於宋代各銅場因地制宜、各有創新的記載是怎樣的

古籍對宋代的浸銅工藝有一些記載,各銅場因地制宜,各有創新,並不斷在改進。明代談遷所撰《棗林雜俎》記載了鉛山場在初時所採用的方法,謂:「鉛山縣西七里銅寶山,有貌平坑,石竅中膽泉流出,浸鐵可為銅。又鵝湖鄉,去縣治七十里,有溝漕七十所,取本地水積為池,隨地開溝,碎鐵鋪之,浸染色變,鍛則為銅。」《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則更為翔實些,謂:「有溝漕七十七處,各積水為池,隨地形高下深淺,用木板閘之,以茅席鋪底,取生鐵擊碎,入溝排砌,引入通流浸染,候其色變,鍛之則為銅,余水不可再用。」用這種方法讓還原出的銅沉積在茅席上,將席取出,即可收集「銅煤」,似乎很方便。但實際不然,因為必然有殘余碎鐵與「銅煤」混在一起,「鍛之為銅」時,鐵將混入銅中,影響了銅的質量,而且從草席上刮取下「銅煤」也並不省事。《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一之三》則介紹了另一種工藝,其浸銅之法:先取生鐵打成薄片,目為鍋鐵,入膽水槽,排次如魚鱗,浸漬數日,鐵片為膽水所薄,上生赤煤,取出刮洗,錢煤入爐烹煉,凡三煉方成銅。其未化鐵,卻添新鐵片,再下槽排浸。這種方法較少地使碎鐵引入赤煤,有益於膽銅質量的提高,當是對前法的改進。《宋史·食貨志》說:採用這種方法,在紹興十三年時「大率用鐵二斤四兩得銅一斤」,並指出是根據饒州興利場和信州鉛山場的記錄,表明這是鉛山場後期採用的工藝。南宋人張端義的《貴耳集》記載,乾道年間韶州岑水場每年用百萬斤鐵,浸得二十萬斤銅,即每斤銅需耗鐵五斤,與饒州、信州相比,要超出一倍了。

② 請舉例介紹一部古籍,包括體例、內容、特點、價值、作者等。求高人指點,多謝多謝!

嘉業堂《二十四史》書箱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
編輯本段
二十四史的發展

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後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1]
編輯本段
主要版本

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明南京國子監刻「二十一史」(南監本)
明萬曆北京國子監刻「二十一史」(北監本)
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十七史」
清乾隆武英殿刻「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清同治光緒間五省官書局合刻「二十四史」
民國商務印書館印張元濟輯「百衲本二十四史」
中華書局排印「點校本二十四史」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
編輯本段
相關評價

梁啟超評價二十四史
梁啟超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
點校本二十四史評價
點校本二十四史,底本選擇精當,點校體例謹嚴,點校確當,版式設計,清晰便覽。
點校本動員了全國史學家許多學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和古籍整理工作者,歷時二十餘年,於1978年全部出齊,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二十四史版本。
編輯本段
二十四史內容

史記
漢·司馬遷著,130卷。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候,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慾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採集傳說。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准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於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庇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後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史記》序中寫道,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漢書
東漢·班固著,100卷。
繼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後,班固撰寫了《漢書》。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家,曾作《後傳》六十五篇來續補《史記》。《漢書》就是在《後傳》的基礎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准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了後人的譏責。後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許可權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詳細的展現了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
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於聖人」。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聖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根。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著,120卷。
《後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字蔚宗,順陽人。出身於一個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註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元嘉二十二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在范曄《後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范曄《後漢書》的記述,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三國志
西晉·陳壽著,65卷。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歷史。作者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生於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233年),死於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在蜀漢做過官,三十歲時,蜀漢政權滅亡,入晉後做過晉平令、著作郎。陳壽寫《三國志》以前,已出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換)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志》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採集和編次的。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我們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志。我們要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只好藉助於《晉書》。《三國志》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有陳壽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內容太少。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
晉書
唐·房玄齡等著,130卷。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他非常重視史書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關晉代的史料,沒有一家令人滿意的。唐太宗在修晉書詔中對各家史著逐一進行了批評。撰寫一部系統、完整、旨趣較高的晉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願。貞觀二十年他下詔讓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擔任監修,組織編寫《晉書》。
眾人撰寫《晉書》,從受命到成書,僅歷時兩三年。成書時間之所以較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晉書》由於有政府作後盾,人力、物力、財力和圖書檔案資料都有保證,這些條件,是私人修史無法比擬的。二是有多種晉史著述可供參考。由於有藍本作為依據,成書自然較為容易。
《晉書》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別取捨,喜歡採用小說筆記里的奇聞軼事,《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有損於它的史料價值。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晉書》的執筆人,大多數擅長詩詞文賦,撰史過程中,有片面追求詞藻華麗的傾向。因此,後人批評它「競為綺艷,不求篤實」。這也是《晉書》的缺點之一。
宋書
南朝梁·沈約著,100卷。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實,為沈約所撰。全書一百卷,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作者根據何承天、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采注紀,撰續成書。
紀傳部分成於南齊永明六年,諸志當成於隆昌元年之後。全書以資料繁富而著稱於史林,為研究劉宋一代歷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內容詳備,篇幅幾佔全書之半。志前有《志序》,詳述前代修志情況,並上溯各志所記制度源流,可為考補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記三國以來地理沿革並及東晉以來僑州郡縣情況,有補於史事考證。《律歷志》全載景初、元嘉、大明三歷文字,為歷法學的珍貴資料。
《樂志》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並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為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紀傳敘事詳密,列目入載二百三十餘人。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宋書》的作者沈約,是南朝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聲律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父沈璞,劉宋時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於皇族爭權奪位之亂中被害,沈約時年十三歲。少年時代,沈約橫遭家難,潛竄流寓,家境孤貧。他篤志好學,讀書晝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屬詩文。天監十二年卒,年七十三歲,謚曰「隱」,後世亦稱「隱侯」。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著,59卷。
《南齊書》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原名《齊書》,至宋代為區別於李百葯所著《北齊書》,改稱為《南齊書》,撰著者為蕭子顯。
蕭子顯,字景陽,南朝歷史學家、文學家。出身皇族,蕭子顯博學多識,長於寫作,又是自齊入梁的貴族人物,對南齊許多史事、王室情況是熟悉的或是親自經歷過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齊,未經重大戰亂,許多圖書文籍得以保存,都為蕭子顯撰著史書提供了有利條件。
《南齊書》現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所缺一卷為《自序》。
梁書
唐·姚思廉著,56卷。
《梁書》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的。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南朝歷史學家。歷經梁、陳、隋三朝,於陳朝任秘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等職,於隋朝任秘書丞。入隋後於文帝開皇九年又受命編撰梁、陳兩代歷史,未竟而卒。臨終時遺命,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簡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陳書
唐·姚思廉著,36卷。
《陳書》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撰寫的。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姚思廉,字簡之,陳亡後,遷家關中,為萬安人。兩人事跡已於本書《梁書》前言中作了介紹,可以參閱。
《陳書》中的帝紀六卷,列傳三十卷,共三十六卷,無表志。
陳朝封建政權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沒有特別的建樹,或許與此有關。《陳書》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於簡略。
魏書
北齊·魏收著,130卷。
《魏書》,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實共一百三十卷。北齊魏收撰。
鮮卑族是我國古代東北大興安嶺東麓一個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紀末,隨著匈奴帝國的解體,鮮卑族逐漸向西遷徙,成為大漠一個強大的民族集團,公元三世紀初,鮮卑拓跋部首領猗盧在塞北建立了代國,公元376年,代政權被氐族建立的前秦消滅。公元386年,拓跋鮮卑各部復擁拓跋珪為代王,重建政權。拓跋珪解散了拓跋鮮卑原有的部落組織,定居農耕,遷都平城,於公元398年改稱魏,史稱北魏。由於吸收先進的漢族文化,北魏國力日益強盛,終於在公元439年統一中國北方,結束了十六國時期的動盪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時,北魏達到鼎盛時期,在西邊奪取漢中,進窺巴蜀,在東邊鞏固了洛陽周邊的防禦,並與梁朝爭奪淮南,但不久就由於政治腐敗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潰,分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對峙的政權。《魏書》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
拓跋時就曾命令鄧淵撰《代記》十卷,按年月編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燾神嘉二年,詔撰《國記》,由崔浩定為編年體,成書三十卷。
《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本紀缺二卷,列傳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殘缺不全,分別由後人取其它史書補足。
魏收,北齊鉅鹿下曲陽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機警能文,與溫子升、邢子才號稱三才子,但生性輕薄,人稱「驚蛺蝶」。他奉命著《魏書》時曾聲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齊書
唐·李百葯著,50卷。
北魏末年,北方六鎮發生聲勢浩大的反叛浪潮,後出身於懷朔鎮低級武官的高歡獲得了對二十餘萬鮮卑人的領導權,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歡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長安,高歡於是另立孝靜帝元善見,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東魏、北齊統治區域南至長江,與梁、陳兩朝先後對峙,西邊在今山西、河南、湖北,與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吞並。
《北齊書》本名《齊書》,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李百葯(公元565--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葯從小好學,博覽經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襲父爵為安平公。貞觀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歲。
北齊政權中,皇族內部叔侄、兄弟相互殘殺,使這個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換了六個皇帝。《北齊書》對封建統治者之間的權勢爭奪有較多的敘述。《北齊書》在流傳過程中殘缺嚴重,現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後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補,這使《北齊書》的價值大大降低。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著,50卷。
《周書》,五十三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編,參加編寫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
北魏末年,政治動盪,亂事遍起。出身於北魏北方六鎮中武川鎮的宇文泰,率領一批以武川鎮人為主的鮮卑族軍隊,聯合關隴地區的漢人豪族武裝,建立起西魏政權。後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稱北周。西魏、北周這兩個前後相續的政權,統治區域大致包括今天陝西、寧夏、甘肅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與東邊的東魏、北齊和江南的梁、陳成鼎足之勢。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
《周書》雖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歷史。
《周書》由於根據的資料貧乏,再加上它所記載的人物多是本朝顯官的祖先,因而顯得單薄而不盡合事實。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權的建立,建立後三個封建政權之間的戰爭,以及宇文政權上層集團內部斗爭的情況,是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歷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書。
隋書
唐·魏徵等著,85卷。
《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隋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親歷了滅隋的戰爭,在執政之後,他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確提出「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的看法。汲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鑒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導思想。其次,《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主編魏徵剛正不阿,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曲筆,不為尊者諱。如隋文帝之「刻薄」專斷,「不悅詩書」,「暗於大道」,隋煬帝矯情飾貌,「鋤誅骨肉,屠剿忠良」等情況,都照實寫來,了無隱諱。再次,《隋書》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其中十志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
南史

③ 古籍基本知識什麼是古籍古籍是中國古代書籍的簡

古籍,是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於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

一、古籍書頁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樣式。包括版面、大小題名、版框(亦稱邊欄)、界行、天頭、地腳、版心、行款、字數、魚尾、象鼻、書耳、書牌、條記、句讀、插圖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現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後,但明顯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簡策、手寫帛書等裝幀形式的特點。

古籍結構圖

1。書簽:用作題寫書名的長方形紙條,一般貼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時還有冊次和題寫人姓名。

2。書衣:為保護書在書的前後加的封衣,也稱封皮,一般選用較硬的紙作為書衣的材料,並在書衣上題寫書名。

3。書名葉:在封皮之後,題有書名的一葉,又稱封面、封、面葉、內封面。書名葉的後面一般加上一張空白紙,叫護葉或扉葉。

4。書腦:裝訂時,錐眼訂線的地方叫書腦。

5。書脊:也稱書背,一書裝訂處的側面,如同書的脊背,稱為書脊。

6。書首:書脊的最上端,稱為書首,又稱為書頭。

7。書腳:書腳是書的底部,有些藏書家自己為方便翻檢、閱讀或者保存而將書名寫上去。

8。書根:書腳中簡單記載卷冊的部~

④ 文化典籍200字廣播稿

我們每個人都從幼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就像沿著一條河流逆勇而上。
年少時,我們都曾有過一些美妙、綺麗而又略顯天真和不切實際的幻想,就像河流邊那些五光十色的鵝卵石。我們都曾陶醉於那些絢麗的顏色中。漸漸地,我們長大
了,目光由腳邊的鵝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頭,屹立著一座雄偉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們把它稱之為——理想。一個最美的字眼!~
理想,包含著我們對未來的嚮往,對未來的希望,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金色的童年,沉澱著兒時的快樂、沉澱著淡淡的稻香。就像陳年的女兒紅,愈久愈香,愈久愈讓人不滿足於回味。

小時侯的我,最大的理想就
是爸爸媽媽能多給我買些玩具和好吃的。現在看來,才覺得兒時的我多麼的天真。
長大後,才漸漸地明白:「理想,不在於一朵嬌嫩的鮮花,需要我們渴望的目光去滋潤,更需要我們用真摯的心靈去呵護。」
的確,每個人都有理想,但要讓這美好的理想變成現實,關鍵還要看自己。在失敗中振作,在振作中奮發,在奮發中取勝,這才是我們要的精神。俗話說:「有志
者,事竟成」。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塌實的學習,一定會使自己的理想成真!~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當然,理想也是一股動力,推動著我們前進用不氣餒。 讓我們為理想插上翅膀,讓我們一起放飛自己的理想!

⑤ 古籍的歷史傳承

書者,述也,以文字記述事物者也,書之含義甚多,今人稱述書為書籍,為別於書法言也。書籍之肇始甚早,文字發明之後,即有書籍。不過,各代所用書寫之質料,及其裝訂之形式,多有不同耳。從古至清,所有之書籍,以其形式可分為三期。由古至周末,為簡牘時期;由秦至唐,為卷軸時期;由宋至清,為線裝時期,茲分別述之如下:
簡牘時期:三代以前,所用以載文者,竹木而已。載於竹者,曰簡;載於木者,曰牘;連編簡牘,則謂之策。古者,大事書之於策,小事則書之於簡牘而已。初以刀刻,繼以漆書,周宣王時,始有墨書。三代以上社會之文化,完全賴此以推進,國家之文明,亦完全賴此以保存,與後世之書籍功用正同。是簡牘者,實即當時之書也,創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周末,尚仍流行「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既以韋編,其為簡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時之所謂書籍者,仍為簡牘也。由古至周,所有書籍完全為簡為牘,故謂之為簡牘時期。 卷軸時期:嗣以簡牘之書寫煩難,而所載之文字有限,在秦以前人文簡易之時,尚足應用。及秦滅六國,事務增繁,官私文書,日益增多,以前書寫之方式,在事實上已感運用不能圓滑,不適於使用。而首感棘手者,厥為獄隸。因獄隸之文字,時間有限,不能任意積壓,遂由獄隸之片倡而自動發生改革。篆書之耗時也,而改篆為隸;竹木之難治也,而代以縑素。以帛作書,從此肇始。但縑素價昂,一般平民無力購用。故縑素雖興,只於官方通行,社會尚不普遍也。即以前所遺傳之典籍文書,仍以簡策保存者為多;鈔錄於縑素者,尚少也。迨至漢時,發明造紙,從此書寫上又發生一極大之轉變。蓋紙為書寫之惟一合適質材,有縑素之長而無竹木之短,價值既廉,得之亦易。此後遂以紙張為書寫之獨用品,縑素竹木均受自然之淘汰,而無人使用矣。惟無論縑素或紙張,其文字均系手寫,所謂書籍者亦不過手寫之紙卷,並非如今日之書也。及隋文帝開皇十三年,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從此始有刻板印刷之書籍。以常理言之,刻印與抄寫,其難易何止倍蓰,宜乎刻印發明,社會景從,各種書籍均改刻印也。乃事實竟大謬不然,除敕令刻印之刻經典外,其餘文書仍均手抄,且以抄本為貴。此固由於提倡者之不力,要亦由於刻印之不佳使然。蓋刻印初創前無取法,辦理者既非有經驗之人,而從事者又系毫無訓練之輩。刻印度既不精良,文字尚多錯誤,其不受社會歡迎,固其宜也。且當時之士子,尚有一種特殊之成見,以為手抄一次,足抵目讀數次。故多數上層社會家庭,仍多為其子弟聘請名師,專為指示抄寫一切經史,印刷之書,概不購讀。故刊印之木雖發明於隋,然終隋之世,未有特殊之進展。及唐,刻印之事,仍未暢行,社會心理仍貴抄錄,不尚雕撰。迨至五代,後唐長興三年二月,馮道、李愚等奏請刊印九經,從此重要經書均用刻印,而不再事抄寫矣。雕刻刷印,至此方為成功。然一般每易誤會,以為一代所刻之經書,即與現之經書同。其實則相去懸殊,極為不同。蓋自以縑素作為以來,直至五代所有之書籍,無論縑素或紙張,無論手抄或刻印,均系成捲成軸,所謂鄴候架插三萬軸者是也。並非如今裝輯成本、成冊、成部、成套者,其一卷即系一卷書。《史書》載宋以前之書籍,均系若干卷,並無若本者,蓋系統記實。非如今以卷為虛以設之符號,有名無實地。其後,以卷本之舒捲為不便,檢閱煩難,乃變而為折,又以折之久而易斷,乃分為薄帙。及至有唐中葉,又創用葉子,即將長卷折疊成為若干葉,其形式宛如今之手摺,或前清朝考之籍,無論縑素或紙張,無論手寫或刻印,其形式完全為卷軸,故謂之為卷軸時期。 線裝時期:至宋,因長卷之種種不便,遂依據葉子之格式,而改進為今日之線裝式。即將一葉分割,使不連續,以一葉為一板,一葉為變易,但在檢閱上、誦讀上以及收藏,其為便利已不可以道里計也。故吾人所讀之線裝書,其實際肇始於宋,為時僅千年。宋以前,絕未有線裝書也。文字多為刻印,抄寫者甚少。至宋仁宗慶歷中,有布衣畢升為活板,用膠泥刻字,從此又有活字印板之發明。元王楨亦有活字印刷法。明弘治嘉靖中,無錫華燧、安國先名曰「了聚珍板」。是均活字印刷也。在印刷上比較經濟,但在書籍上,固與刻印無殊也。總之,自宋至清,其書籍之形式完全相同,均為線裝,故此時期謂之為線裝時期。清末則漸有洋裝,民國後且有取線裝而代之之勢,其形式與裝訂,盡人所悉,毋庸贅述矣。 歷代流傳下來的古籍分為抄寫本、刻印本兩類,抄寫本即人工抄寫的圖書,刻印本即採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圖書。但具體區分,又有種種不同的版本名稱。
寫刻情形:
按照寫刻的不同情情形,可分為祖本、寫本、影寫本、底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繪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修補本、遞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兩截本、石印本、鉛印本等等。
祖本,版本學中的專業術語。中國古籍中無論是刻本或是寫本,最接近著作人或成書年代的本子最為真實完整,錯誤也最少,稱為祖本或母本。
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專用的術語。影印古籍時,選定某個本子來影印,這個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古籍時要選用一個本子為主,再用種種方法對這個為主的本子作校勘,這個為主的本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標點古籍時也要選用一個本子在上面施加標點,這個本子也可叫標點使用的底本。注釋、今譯以及做索引時,也都要分別選用一個本子來注,來譯,來做索引,這個本子也可叫注釋、今譯或索引的底本。除影印外,其他各種整理方法所用的底本,通常也可叫做「工作本」。
寫本,早期的圖書,都依賴於抄寫流傳,雕版印刷術普及之後,仍有不少讀書人以抄寫古籍為課業,所以傳世古籍中有相當數量是抄寫本。宋代以前,寫本與抄本、稿本無較大的區別,但宋元以後,寫本特指抄寫工整的圖書,例如一些內府圖書,並無刻本,只以寫本形式傳世,像明代《永樂大典》、清代《四庫全書》以及歷朝實錄。
影寫本,明清時期,藏書家為保存稀見宋元版書原稿,雇請抄手,用優良紙墨,照原樣影摹下來,版式、字體往往與原本相差無幾,這樣的寫本被稱作影寫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閣毛氏影宋寫本最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於工抄寫的圖書,非抄寫者親撰。其中抄寫精美,字體工整的稱為精抄本。
稿本,已經寫定尚未刊印的書稿,稱為稿本。其中,由作者親筆書寫的為手稿本,由書手抄寫又經著者修改校定的為清稿本。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視,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價值較高的稿本,一向為藏書家珍愛。
彩繪本,以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繪寫的圖書。多用於插圖或地圖較多的圖書,如民間流傳的《推背圖》等。
原刻本,據原刻本重印的圖書。其中凡版式、行款、字體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稱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對原刻本內容進行增刪校訂或添加評注的,則稱為增刻本、刪刻本、評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嚴審、字體工整、紙墨優良的刻本。其中請名人書寫上版的刻本(多在書版上留有姓名)稱為寫刻本。
修補本,遞修本,將舊存書版重新修整、補配之後印出的圖書稱為修補本或重修本。有的書版保存時間較長,歷經多次修補,則稱遞修本。如果宋朝書版經過宋、元、明三朝修補的,則稱為三朝遞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將不同地區的書版,配合起來印成一種完整的書,稱為配本。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蘇、浙江、湖北五省官書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卻同為一部書。
百衲本,百納即補綴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書,稱為百衲本。清初人宋犖匯集宋元三種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記》,近代又有百衲本《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務印書館於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為著名。該本選用當時最古的善本影印。如《史記》用宋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用宋景佑刻本,《晉書》以幾種宋刻本配齊,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書》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舊唐書》用宋紹興刻本,《新唐書》用宋嘉佑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清人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慶元刻本,宋、遼、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
邋遢本,古代書版因刷印多次,已經模糊不清,印出的書被稱為邋遢本,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還在使用,印出的書字跡迷漫,被稱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史9行18字)
活字本,用膠泥、木、銅、鐵、鉛、錫、磁、瓢製成方塊單字,然後排版印刷的圖書,稱為活字本。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北宋中期,畢升首先發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禎又用木活字排印了《農書》,但均未見存本。現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發現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明清時期活字本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華燧以銅活字排印了《錦綉萬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齋隨筆》和《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等書。清雍正年間,內府以銅活字排印了一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乾隆間又以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此外,流傳到中國的還有朝鮮活字本。
套印本,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分版印刷的圖書。常見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稱為朱墨本。此外,還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發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術,稱為餖版和拱花,這種印刷方法,常用於版畫。
巾箱本,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頭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開本很小的圖書,意謂可置於巾箱之中。宋戴埴《鼠璞》載:「今之刊印小冊,謂巾箱本,起於南齊衡陽王手寫《五經》置巾箱中。」由於這種圖書體積小,攜帶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稱為袖珍本。古代書商還刻印有一種儒經解題之類小冊子,專供科舉考生挾帶作弊之用,這種袖珍本則稱為挾帶本。
兩截本,有的書在版面中增加一條橫線,使之分為上下兩塊,稱為兩截本或兩節本。常見於圖文並茂的小說戲曲,便覽大全之類圖書。
鉛印本,採用現代鉛印技術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中國最早的鉛印出版機構「墨海書館」,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漢文鉛印本《六合叢談》。此後,不少古籍也採用鉛印法。晚清及民國鉛印古籍多用線裝,與刻本外觀形式相似,要注意鑒別。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圖書。這也是晚清時傳入中國的一種現代印刷方法。採用葯墨寫原稿於特製紙上,覆於石面,揭去葯紙,塗上油墨,然後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書。石印與鉛印本均是油墨印刷,與水墨印書的刻本古籍有區別,而且石印本多為手寫軟體字,易於辨認。
刊刻時代:
按照刊刻時代區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刻本等等。
唐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剛剛出現,抄寫本仍是圖書的主要形式,流傳下來的印刷品多為佛經和歷書。
五代刻本,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公元959年)刻印的圖書。包括後唐、後晉、後周刻印的藍本九經及後蜀、吳越、南唐刻印的類書、別集、佛經。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現能見到的多是刻經,有敦煌發現的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剛經》,吳越所刻《寶篋印經》等。
宋刻本,兩宋時期(公元960-公元1279年)在宋王朝統治區域內刻印的圖書。由於雕版印刷術的普及,官私刻書業極為繁盛,刻書范圍已包括經、史、子、集各類圖書,刻印質量上乘,被歷代藏書家視為珍本。
遼刻本,與北宋同時代,在契丹統治區域內刻印的圖書。契丹書禁甚嚴,遼刻本極少流傳。1974年,在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中發現了60餘件印刷品,多為遼代刻經,還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西夏刻本,西夏建國於1032年,1227年為蒙古所滅。西夏自創文字,並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經》等書,但傳世很少。考古工作者在寧夏賀蘭山中發現了8冊蝴蝶裝西夏文刻經。
金刻本,大致與南宋同時,在金代統治的中國北方地區刻印的圖書。其中以平陽府(今山西臨汾)刻書最為發達,官方設有經籍所,主持刻書。金刻本流傳下來的不多,較著名的有《劉知遠諸宮調》和《趙城金藏》。
蒙古刻本,元朝立國之前在平陽刻印的圖書。基本沿襲金代平陽經籍所舊規。傳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鄭氏家塾重校三禮圖注》,1249年平陽府張存惠晦明軒刻《重修政和經史證類本草》,1244年刻《玄都寶藏》殘卷等。
元刻本,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刻印的圖書。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陽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為書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傳較多,且有獨特風格。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刻印的圖書。這一時期,無論在刻書地區、刻書形式、刻書范圍等方面都遠勝前代。流傳下來的明刻本以中後期作品較多,正統以前較少。明中期以後刻本有兩個顯著變化,一是出現了適應於印書的仿宋字,二是線裝取代了包背裝。
清刻本,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圖書。這一時期,官私刻書業均達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時期,考據學興起,學者熱衷於版本校勘,出現了大批校核精審,刻印典雅的圖書。現今流傳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後所刻精刻本受到學者重視,有不少被列為善本。
民國刻本,中華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圖書,以匯刻、翻刻歷代珍本、善本居多。這一時期,影印、鉛印技術已大量採用,傳統的雕版印刷勢漸衰微。
刻書地域:
按照刻書地域分,則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陽本、外國本(日本本、高麗本)等。
浙本,宋代浙江地區刻印的圖書。宋代兩浙路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刻書數量大,質量高,杭州、衢州、婺州、溫州、明州、台州、紹興等地均刻印圖書,因而有杭本、衢本、婺州、溫州、明州、台州、紹興本的區分。
建本,又稱閩本,為宋元明福建地區刻印的圖書。宋代福建刻書集書於建寧、建陽兩地,建陽麻沙鎮盛產榕木竹紙,易於雕印圖書,因而書坊林立,一些著名書坊歷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圖書又稱為麻沙本。
蜀本,五代及兩宋時期四川地區刻印的圖書。以成都、眉山較發達,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開寶藏》,眉山則刻有《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七史及《資治通鑒》等書。蜀本又分大字、小字兩種。
平陽本,又稱平水本,金元時期山西平陽(又叫平水,今山西臨汾)地區刻印的圖書。金滅北宋以後,將北宋開封的刻工掠至這里,又設立刻書機構,從此平陽成為北方刻書中心。
日本本,又稱東洋本,古代日本刻印的古籍。多用日本皮紙,與高麗本相似,惟質量不及高麗本。日本本常間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較易識別。
朝鮮本,又稱高麗本,古代朝鮮刻印的漢文古籍。中國印刷術最早傳入朝鮮,朝鮮刻本繼而傳入中國。朝鮮本刻印比較精美,書品寬大,寫刻清晰,多採用潔白的皮紙。
刻書性質:
根據刻書的性質,又可區分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官刻本,由官府刻印的圖書。五代以來,歷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書之舉,但所設機構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種不同名稱。主要有:
監本,歷朝國子監刻印的圖書。主要是各種儒家經典、文史名著。據文獻記載,從五代開始,國子監刻印有九經,北宋承其遺制,繼續刻印經史,南宋時,舊版不存,遂征調地方版片至京師國子監印書,稱舊版為「舊監本」,新版為「親監本」。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設國子監,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監本」和「北監本」的區別。
公使庫本,兩宋地方官府動用公使庫錢刻印的圖書。
經廠本,明代司禮監所轄經廠刻印的圖書。多《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常見古籍。特點是書品寬大,字大如錢,但由於主持其事的是宦官,因而校勘不精,錯訛較多。
內府本,明清兩朝宮殿刻印的圖書。明內府刻書主要是經廠本,清內府刻書多殿本。內府刻書往往不惜工本,講究形式,但清內府本校勘亦精。昭連《嘯亭雜錄》續錄有內府刻書目錄。
殿本,清康熙間,於武英殿設修書處,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又設刻書處,派親王、大臣主持校刻圖書,所刻之書稱為殿本。殿本校刻精緻,紙墨上佳,堪與宋刻本相媲美。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書,一向被列為清刻善本。
聚珍本,清乾隆年間選刻《四庫全書》珍本,武英殿採用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25萬余個,乾隆定名為「聚珍版」,所印圖書遂稱武英殿聚珍本。後來各地官書局也仿聚珍版印書,被稱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稱為「內聚珍」。
書局本,清同治間,由曾國藩提倡,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四川、安徽、兩廣、兩湖、山東、山西、直隸先後創立官書局,所刻圖書稱為「書局本」或「局本」。
私刻本,即私人出資刻印的圖書,其中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私家刻書稱為家塾本或家刻本。自宋代以來,私家刻書持續不衰,有的以室名相稱,如宋廖瑩中「世彩堂本」,余仁仲「萬卷堂本」,明範欽「天一閣本」,毛晉「汲古閣本」,清納蘭性德「通志堂本」,鮑廷博「知不足齋本」,黃丕烈「士禮居本」;也有以人名相稱,如宋「黃善夫本」,明「吳勉學本」。
坊刻本,歷代書坊、書肆、書鋪、書棚刻印的圖書。坊刻本以營利為目的,刻印較差,往往校勘不精,惟宋代坊肆刻書,如臨安陳氏、尹氏書籍鋪等,所刻圖書與官刻本、家塾本不相上下。
流傳情況:
根據流傳情況和珍貴程度,古籍又可分為足本、節本、殘本、通行本、稀見本、孤本、珍本、善本等等。
足本,內容完整無缺的圖書。
節本,因原書篇幅過巨,刻印時只節取其中一部分,或是因為其它原因予以刪節,稱為節本或刪節本。
殘本,指內容殘缺的圖書。古籍在流傳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造成殘缺,有的僅是缺卷、缺冊,經過抄配,仍能補全;有的殘缺過甚,只能作為他書的配本。一般說來,殘本較足本的價值要降低很多。
通行本,指刻印較多、流傳較廣、年代較晚的古籍版本。
稀見本,刻印較少,流傳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誌,歷代族譜、家譜,均不多見。
孤本,世所僅見的古代圖書,往往不見於諸家著錄,如明《永樂大典》。國內僅存一部的書則可稱為「海內孤本」,如宋刻30卷本《五臣注文選》。
珍本,寫刻年代較早,流傳很少,研究價值較高的古籍,通常指宋元刻本,內府寫本,有史料價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後含義漸廣,包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的各類古籍。由於歷代藏書家中,善本肯定是舊本,那些抄寫、刻印年代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書家丁丙在其《善本書室藏書志》的編例中,規定收書范圍是:1.舊刻、2.精本、3.舊抄、4.舊校。他按照那個時代的標准,將舊刻規定為宋元版書,精本為明代精刻。依據這一劃分,隨著時間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後移。民國時期,明刻本漸漸進入舊刻行列,20世紀中期以後,乾隆以前刻本全都變成了善本,甚至無論殘缺多少,有無錯訛,均以年代劃界。實際上,真正的善本仍應主要著眼於書的內容,著眼於古籍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1970年代末,《中國善本書總目》開始編纂,在確定收錄標准和范圍時,規定了「三性」、「九條」,這應該是對善本概念的一個完整周詳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圖書。
(2)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版本模糊,流傳較多者不在內)。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傳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印行的圖書。
(5)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及較少見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抄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中國印刷技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印刷水平的各種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
(9)明代印譜,清代集古印譜,名家篆刻的鈐印本(有特色或有親筆題記的)。

⑥ 古籍版本學的稿本

「稿本」,廣義的是凡撰寫的文章著作沒有付印的都應叫稿本,付印了那原稿也仍是稿本。但古籍版本里的稿本,只是指總論第一章古籍范圍之內的書籍的稿本。此外的近現代人著作的稿本如是名字且有價值者自宜珍藏,但不在這古籍的稿本之列。稿本又應分為三類,即「原稿」、「清稿」和「寫樣待刻稿」。原稿:是作者的手稿,一般是親筆。清稿:原稿往往要經作者塗改,塗改得多了,就由作者自己或請別人重抄一遍,叫清稿。寫樣待刻稿:著作要刊刻時,如第三章所說要在印好的方格紙上用刻書的字體、刻書的要求把全書騰寫一遍,叫做「寫樣」。

⑦ 有沒有關於傳承中國文華共築精神家園的演講稿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中華美德—弘揚民族精神》。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經典古籍構成了它的核心。經典古籍不僅傳承著中華民族奮斗的歷史,而且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華文化被稱為倫理型文化。它的精華被世界譽為中華美德。它對於增強民族內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整合群體價值、協調社會秩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華傳統美德有著豐富的、系統的內容。它包含著: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例如:「與人為善」,「誠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個人自身修養的問題,例如:「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而且把個人、集體、國家聯成一體,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種倫理價值體系,在別的國家是很少見的。中華傳統美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今天,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因為: 第一,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沖突。在這場沖突中要不要保持傳統美德,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作為意識形態的價值思想體系是生產關系的反映,新的生產關系的建立必然要伴隨新的價值思想體系的建立。但是,新的價值思想體系的建立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在對舊的價值思想體系的批判和改造中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提倡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中國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的優秀精華發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理論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特色在哪裡?我的理解,一是社會主義的,二是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才能把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得有特色。 第二,在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帶來了許多外來的,特別是西方的價值觀念。「麥當勞文化」正在浸蝕著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包括它的價值觀念,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選擇先進的優秀的精華,例如他們的科學精神、民主精神、開放意識、進取精神等。同時要摒棄一切腐朽落後的,或者適合於西方而與我國國情不符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制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浸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新美德。

第三,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需要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丑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丑惡行為的影響。因此極需要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傳統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復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明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的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20年中,我們現在在校學習的青少年將成為祖國建設的骨幹,他們的成長將關繫到中國傳統美德能否傳承下去,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敗問題。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要從少年兒童抓起,從小讓他們身體力行,形成習慣。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懂得這個道理,為了讓少年兒童牢記各種行為規則,編寫了許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讀本和格言。例如《三字經》、《千字文》等,一方面讓兒童識字學知識,另一方面學習傳統美德,身體力行,銘記在心,從而形成習慣。這些讀本今天當然不能再用了,裡面有許多封建的東西,但是其中有許多代表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還是應該傳承下去。因此,我們應該有新的讀本,選擇代表先進文化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編纂成冊,讓青少年廣為傳誦,並指導他們努力實踐,從而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因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匯編出版《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叢書》,很有意義。選擇經典古籍中適合青少年閱讀並具有時代生命力的內容,讓青少年閱讀背誦。有些內容可能青少年一時還不能理解,但隨著年齡學識的增長,他就會懂得其中深奧的道理。我小時候也讀過一點四書五經,如小時候背《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當時並不明白,現在才理解它的教人做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小時候讀《論語》時背誦的,現在成為我的座右銘。可見,小時候趁記性好的時候讀點、背點古籍是很有好處的。當然,我不提倡如過去意義上的讀經。中國的四書五經主要內容是宣揚封建道德,與今天倡導的民主和科學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經典中不乏待人接物的公共道德和教人修身養心的道理,即前面說到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這是我們今天仍然要繼承和發揚的。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因為美德代代相傳,因為美德在我們心中,因為我們是中華兒女。讓我們手拉手、心連心共同把文明美德傳承下去,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讓中華民族這朵美麗的生活之花開遍世界的每個角落。

⑧ 古籍版本學的名字解釋

1. 古籍:指1911年以前抄寫、出版的圖書(需指出:上述時間是粗線條的,處於保護利用需要,民國時期出版的線裝書(古人所著)通常仍當「古籍」看待)
2. 版本:由特定工藝製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內容的圖書物質形式
3. 古籍版本學: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鑒定規律的一門學科
4. 版本源流:廣義上:古籍製作方式的演變源流;狹義上:每種圖書版本的演變源流
5. 文獻考證法: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研究
6. 比較研究法:通過比較版本異同,比較版本
7. 試驗研究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如物理化學實驗),對古籍版本進行鑒定
8. 計量分析法:通過計量分析研究版本
9. 版框:也叫邊欄,指一張印紙四周的圍線
10. 四周單邊:四周邊欄只有一條圍線
11. 左右雙邊:左右邊欄各有兩條線組成的
12.四周雙邊:四周邊欄都是兩條圍線的,又稱文武欄
13.字欄:用 字組成的欄線
14.竹節欄:用竹節圖案組成的欄線
15.博古欄:用各種樂器圖案組成的欄線
16.界行:字行之間的分界線 界行和欄線有朱墨兩色:紅色欄線的叫朱絲欄;黑色欄線叫烏絲欄
17.版心:也叫中縫、書口、版口,指每頁正中較窄的一格,格內常常刻有書名、卷次、頁碼、字數和刻工姓名
18.魚尾:版心全長四分之一處的魚尾形標志
19.單尾魚:版心只有一個魚尾
20.雙尾魚:版心有兩個魚尾
21.三尾魚:版心有三個魚尾
22.對尾魚:兩個魚尾方向相反者
23.順尾魚:兩個魚尾方向相同者
24.以魚尾虛實圖案分:只有魚尾外部輪廓的,叫白魚尾
魚尾輪廓用墨填寫的,叫黑魚尾
魚尾由線條構成的,叫線魚尾
魚尾由圖案構成的,叫花魚尾
25.象鼻:連接魚尾和版框的一條線。有粗細之分:粗的叫大黑口或闊黑口,細的叫小黑口、
線黑口或細黑口;沒有象鼻的叫白口;白口刻有文字的叫花口
26.天頭:也叫書眉,指上欄以外的空白處
27.地腳:下欄以外的空白處
28.書耳:也叫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邊上端的小方格,用以書寫篇名、室名等
29.書衣:也叫書皮,指包在全書最外層的一張紙,較厚,有保護全書的作用
30.書簽:貼在書衣左上方的一個長方形紙條或絲條,上面標有書名,書簽常常請名人或師長題寫
31.書名頁:書衣之後題有書名的一頁
32.書首:也叫書頭,指書的上端
33.書根:書的下端截面
34.書腦:裝訂線右邊的部分
35.書脊:也叫書背,裝訂線右側的截面
36.副頁:也叫護頁、扉頁,指夾在書衣和書名頁之間的空白頁子。其作用:保護圖書,防潮防蛀
37.包角:用細絹所包訂線一側上下之角,既美觀又起保護作用
38.襯紙:修補圖書時,在書頁內所加的白紙
39.金鑲玉:修補圖書時,因書品太小,不可剪裁,書頁之內襯一張長於書頁上下兩端的白紙,由於原書舊頁如金之黃,新村白紙如玉之白,故名
40.書帙:包裝卷軸裝書籍的外衣
41.書套:書函的一種,指保護古籍的外套
42.四合套:外露書首、書根,僅包前後左右四面的書套
43.六合套:前後左右上下六面全包起來的書套
44.木匣:書函的一種,指專門盛放珍貴圖書的木製匣子
45.夾板:夾在圖書上下的兩塊木板
46.高廣:書頁的長度和寬度
47.書品:兩個意思,1 指書籍大小;2書籍的新舊完損程度
48.序:徵文之前說明寫作經過、刊刻情況、學術源流等內容的文字
49.跋:圖書在流傳過程中寫上的有關版刻源流、流傳源流的文字
50.凡例:全書編制體例的說明文字
51.卷首:正文之前獨立成卷的部分
52.卷末:正文之後獨立成卷的部分
53.附錄:正集之後的附加部分,和卷末的情況基本相同
54.外集:正集之外的部分
55.卷端:每卷正文前兩三行表示書名、著者、編纂校刊姓氏、版刻情況的文字
56.小題和大題:小題指篇名,大題 指書名(古籍卷端書名寫在篇名之下者,叫做「小題在上,大題在下」)
57.牌記:刻書者用以宣傳刻書情況的特殊標識
58.墨釘:正文中表示闕文的黑色方塊
59.墨圍:為了強調「注」、「疏」等關鍵字眼,在其四周圍上墨線
60.陰文:筆畫凹下的字,多用於「注」、「疏」等字
61.白文:只有正文、不含註疏的本子
62.行款:書頁版面的行數和字數
63.藏章:也叫藏書印,是古籍在流傳中鈐上的印章
64.幫手:指藏章、序跋等可以幫助鑒定版本的一些東西
65.古籍版本的類別:
以刻印時間分:
宋刻本:宋朝刻的書
元刻本:元朝刻的書
明刻本:明朝刻的書
清刻本:清朝刻的書
三朝本:南宋時,國子監刻書甚多,到了元朝,其書版被運入杭州西湖書院,稍事修補,繼續刷印。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又將書版運至南京國子監,再次修補印行。因為這些書版歷經宋元明三朝修補刷印,故名
遞修本:書版殘缺,經過多次修補印成的書
舊刻本:刻印時代不詳的早期刻本
初刻本:同書異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重刻本:根據原書本重新付刻的本子 其行款n不一定與原刻本相同
翻刻本:也叫覆刻本,是指嚴格按照原刻本的內容、行款、版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影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頁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
初印本:書版刻成之後初次印成的本子
後印本:初印本之外同一書版的其他版本
以刻印地點分:
浙本:即浙江刻本。
建本:又叫閩本,即福建刻本
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
江西本:即江西刻本
平陽本:即平陽刻本,平陽又叫平水,在今山西臨汾一帶,是金代和元代北方刻書中心
朝鮮本:即古代朝鮮用漢字刻印的書 因朝鮮古稱高麗,故又稱高麗本
日本本:古代日本用漢字刻的書,又叫和刻本
越南本:古代越南用漢字刻印的書
梵本:用古代印度文字書寫的佛經
以刻印單位分:
官刻本:各級政府及其附屬機構所刻的書
家刻本:私人所刻的書
坊刻本:書商所刻的書
京本:即京城官本的簡稱
監本:國子監刻本
興文蜀本:元代興文署所刻的書
經廠本:明代經廠所刻的書
殿本:清代武英殿所刻的書
內府本:明清兩朝宮廷內部刻印的書
藩本:明代藩王在封地藩府所刻的書
局本:清代各省地方官書局所刻的書
揚州詩局本:清康熙間揚州詩局所刻的書
書院本:各地書院所刻的書
公使庫本:宋代各地公使庫所刻的書
汲古閣本:汲古閣所刻的書 汲古閣主人為明末清初著名刻書家毛晉,故又叫毛刻本
陳宅書籍鋪本:南宋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所刻的書
建安余氏本:宋代福建建安余氏所刻的書
以裝訂形式分:
寫本:人工抄寫而成的書
拓本:把鑄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圖案用紙拓下來裝訂而成的書
刻本:雕版印刷而成的書
活字本:用活字擺印而成的書
套印本:將書中正文、評點等不同內容分別各刻一版,然後用不同的顏色一次加印在一起而成的書
鈐印本:將印章直接鈐蓋在紙上而成的書
石印本:用葯墨將文字寫在特製葯紙上,再將葯紙上的字跡移置在石版上,然後滾刷油墨印成的書
影印本:將原書逐頁照相製版印成的書
餖版:這是一種彩畫的印刷方q法:把畫面按顏色、深淺分刻若干小版,然後刷上顏色,逐塊加印在一起。據說古代有一種五色小餅,像花卉禽獸珍寶之形,以盒盛放,名叫餖飣。餖版,大抵色彩斑駁陸離,同餖飣有些相像,故名
拱花:也是一種圖畫的印製方法:用凸凹兩版嵌合,使畫面部分拱起,就像使用鋼印的效果一樣
以寫本種類分:
寫本:成書時以寫本形式流傳的本子
稿本:著者的原稿
手稿本:著者親筆寫成的稿子
清稿本:指用以增補、校訂或付印的著作眷清本
抄本:又叫傳抄本,是指根據底本傳錄而製成的副本
精抄本:指紙墨精良、書法工整、內容錯誤較少的抄本
烏絲欄抄本:用墨欄格紙所抄寫的書
朱絲欄本:用紅欄格紙所抄的書
影抄本:把透明紙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體、行款照樣摹寫的本子
毛抄本:明末清初,毛晉所抄的書
舊抄本:時間不詳的早期抄本
以活字種類區分:
泥活字本:用泥活字擺印而成的書
木活字本:用木活字擺印而成的書 清乾隆皇帝以為活字名稱不雅,改稱「聚珍版」
銅活字本:用銅活字擺印而成的書
鉛活字本:用鉛活字擺印而成的書
以字體、行款區分;
大字本:字體較大的本子。一般來說,大字本的行款小於半頁10行、行20字
小字體:字體較小的本子。一般來說,小字本的行款大於半頁10行、行20字
軟體字本:用軟體字(即楷體)所刻的書
硬體字本:用硬體字刻成的書 又叫宋體、匠體,是刻書工匠經常使用的字體
×行本:半頁×行的本子
以紙張區分:詳見第十二章第十節
以顏色區分:
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
朱印本:用紅色刷印的本子
藍印本:用藍色刷油的本子
以版式區分:
巾箱本:指那些版式較小、便於攜帶的本子
兩節版本:書版分上下兩欄的印本。或上圖下文,或下欄為正文,上欄為註解或批語,多半是民間通俗讀物
三節版本:書版分上中下三欄的印本
百衲本:拼湊不同書版印成一部(套)完整的書
配本:集合許多不同的書版,配合成一種完整的書
黑口本:凡書口為黑口的本子
以刻印質量區分:
邋遢本:版本模糊,極不整齊的本子
大花臉本:墨色深淺不一,字體大小不同,而用刷印模糊的本子
書帕本:明代官場作為禮品送人所刻的書
寫刻本:名家手寫上版刻成的書
精刻本:內容無誤,寫、刻俱佳的本子
以內容區分:
單刻本:只含一種書的刻本
合刻本:兩種以上著作合刻在一起的本子
抽印本:抽取一種(套)書的部分內容刻印而成的書
叢書本:匯刻多種著作而成的書
增訂本:增訂原本內容而成的新書
刪本:刪節原本內容而成的書
足本:卷數完整的本子
殘本:卷數殘缺不全的本子
校本:經過校勘而成的本子
注本:帶有註解的本子
批點本:帶有眉批、圈點的本子
真本:也叫正本,內容無誤的原本
偽本:通過各種手段作偽而成的書
序跋本:帶有某人序跋的本子,在對同書異本比較的時候,常稱××序跋本,以示區別
插圖本:帶有插圖的本子
過錄本:將名家批校文字移錄而成的本子
×卷本:正文包含 ×卷的本子
以用途區分:
進呈本:進呈給內廷的本子
底本:作偽校勘主要依據的本子或據以編纂、刊刻的本子
樣本:以待審查、校訂、觀賞的本子
以流傳情況和價值區分
俗本:流布較廣,容易得到的本子
孤本:舉世無雙的本子
秘本:秘不示人的本子
善本:文物價值、藝術價值或學術價值較高的本子
焦尾本:火災之後倖存的本子
××藏本:×× 藏書家收藏的本子
66.版本目錄:著錄版本的目錄
67.別本: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
68.正本:同書異本中最早的眷刻之本
69.流俗本:廣為流傳的本子
70.凈本:據草稿寫定的本子
71.版牘:用木板寫成的書
72.簡策:文字在在竹木上
73.帛書:文字寫在縑帛上
74.檄:漢代皇帝發布的徵召、聲討的文書。
75.殺青:就是把竹簡烘乾,以防蟲蛀和腐爛。
76.贅簡:在編連時簡策開頭常常另加兩枚無字的簡,以保護正文和撰寫篇名、篇數。
77.經生:經生又叫書手、楷書、佣書、賃書、書工等。它是一種專以抄書謀生的社會職業。
78.國子監:國子監是國家最高學府和教育機關。
79.公使庫:是專供公使廚傳(飲食住行的總稱)的機構,公使庫不僅要為公使出差提供飲食住行的方便,而且承擔起所有的費用。
80.經廠:經常是司禮監(掌管宮內儀禮、刑名、內外章奏、書籍名畫等)內負責刻印書籍的專門機構。
81.南監:又稱南雍,為明代南京國子監。由於明成祖遷都之後在北京又建立了一個國子監,所以命長出現了南北兩監並存的局面。另北監即為北京國子監。
82.藩府刻書: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將其子孫分封到全國,作為藩王,用來協助中央地域外族侵略和監督地方官吏。藩府刻書就是藩王在地方刻書,是明代官刻的一種。
83.書帕本:書帕本是古籍版本的一個類別,屬官刻。明代官員上任或奉旨歸京,例以一書一帕相饋贈。書帕本的製作分兩種情況:一是官吏朝覲入都,地方官為了巴結上司,慷國家之慨,用公費刊書為其送行;二是官吏朝覲入都,時間緊迫,來不及新刻一書,於是就把官刻舊版拿來稍加刪改,以舊充新。總體上說,書帕本就是為了把書當作禮物送給他人的刻書本子。
84.毛晉:毛晉,明末清初的著名藏書家和出版家,對於古代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眾多室名中以汲古閣和綠君亭為著名。
85.武英殿刻書:武英殿刻書始於康熙十九年,該年與清廷內務府設立武英殿造辦處,在製作內廷所需文具、文藝品的同時兼事刻書。
86.官書局:官書局是清代末期地方官刻的重要代表。它產生於雕版印刷日趨沒落,新的印刷技術日漸興旺之際,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87.北京琉璃廠:,琉璃廠在北京南城,本名海王村。明清兩代在此設窯燒制琉璃磚瓦,供營建宮殿、王公邸舍之用。從明代開始,琉璃廠即有書市出現,書市至清而大盛。除了書市貿易之外,不少書坊還從事刻書活動。
88.編例:是指一書內容的編制體例。
89.藏版:收藏書版。
90.室名:古時候文人墨客、書坊主任或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為了現實高雅,常常給自己的居室或書坊取一個寓意深刻的名字。這個名字就叫室名。
91.版藏:收藏版本
92.自序:作者本人所寫
93.他序:非作者本人所寫,而由他人寫
94.總序:針對全書而寫,范圍較大
95.篇序(或類序):針對某篇而言,范圍較小
96.原刻序:又叫初刻序,即一書初刻所寫的序
97.重刻序:重刻一書時所寫的序
98.避諱:封建時代對於對於君主、聖賢或尊長的名字,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的種種規定
99.改字法:即用同音字或同義字代替諱字
100.空字法:即碰到諱字,用「某」或「上諱」等字代替或用符號「」表示
101.缺筆法:省去諱字的最後一筆不寫
102.書名作偽:即用挖改書名的辦法冒充新本
103.著者作偽:用挖改著者姓名的辦法冒充新本
104.卷數作偽:即以殘充全欺人
105.序言作偽:即增刪序言欺人
106.年號作偽:改刻年號以欺售
107.牌記作偽:即增刪牌子欺人
108.藏書印作偽:即偽造名家藏書印欺人
109.題跋作偽:偽造名家題跋欺人
110.紙張作偽:把新紙偽作舊紙欺人

⑨ 古籍的簡介

「古」是相對於「今」而來的,未採用現代印刷技術印製的書籍,皆可稱之為古籍。 當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將文字刻寫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藉以記錄知識、傳播思想,圖書才開始出現。在《中國古籍編撰史》中提出圖書必須具備以下六個構件:
(1)知識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質載體;
(5)文字製作技術;
(6)裝訂形式。
以這六條標准來衡量諸多圖書起源的幾種說法:「陶器說」過分強調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河圖洛書」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話傳說,不足為憑;甲骨、青銅、石刻均不能稱之為圖書。
著名書史學家錢存訓指出:書籍的起源,當追溯到竹簡木牘,編以書繩,聚簡成篇,如同今日的書籍冊頁一般。
先解釋「古籍」的「籍」。「籍」在這里就是書,「古籍」是古書的雅稱。什麼樣的東西才算書,殷商時龜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後刻上去的卜辭,並未構成書。商周時青銅器上的銘文即所謂「金文」是王公貴族們對鑄器緣起的記述,盡管有時為了誇耀自己的功勛,文字很長,但其性質仍和後世紀功頌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書。中國殷商時已開始在竹木簡上寫文字,《尚書》的《多士》篇里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的古文字就像兩根帶子縛了一排竹木簡,「典」則像以手持冊或將冊放在幾案上面。但這種典冊在殷商時仍不是書,而只是詔令之類的文字,保存起來猶如後世之所謂檔案。到西周、春秋時,檔案留下來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時人做了不少四言詩,草擬了貴族間各種禮儀的節目單或細則;還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辭、爻辭;春秋時諸侯國按年月日寫下來的大事記即「春秋」或「史記」。這些,都歸祝、史們掌管。其中除大事記是後來史書的雛形外,其餘所有的仍都沒有編成書,只能算檔案,或稱之為文獻。到春秋末戰國初,學術文化從祝、史手裡解放出來,孔子以及戰國時的學者才把積累的檔案文獻編成《詩》、《書》、《禮》、《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講解。這些教材叫做「經」,講解經的記錄編寫後叫做「傳」或「說」,經、傳、說以外的記載叫做「記」。同時,戰國各個學派即後人所謂先秦諸子也有不少論著,並出現了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專著。這些經、傳、說、記和先秦諸子論著、科技專著才是中國最早的書,最早的古籍。《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最早的書也就是這一批古籍。以後收入列朝公私書目屬於經、史、子、集的各種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認為古籍。 學術觀點:中國有6000年的文明史,圖書作為重要的標志文明的牌記,與中國古老的文明社會並駕齊驅發展著。從壁石、鍾鼎、竹簡、尺牘、縑帛到紙張,無一不向社會傳播文明,傳遞知識。但久經改朝換代、天災人禍,能保留下的古書少之又少。所以,古書收藏愛好者認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較清晰。凡國內藏書只此一部的,未見各家收藏、著錄的,一概稱為國內孤本。珍本與善本的界定,歷來為版本鑒定學者所爭論。宋效先老師曾在1987年發表論文指出:「珍本是比較稀見或比較珍貴之本,善本是凡內容有用,流傳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學術或藝術價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師的觀點中認為:在西方人的觀念里和詞彙中,「善本」就是珍貴的、值錢的、罕見的傳本,這實際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義。時代久遠,傳世孤罕的書籍,自然珍貴。甚至雖有明顯的文字訛脫,反被視為珍貴版本,這在古今中外都有實例可舉。本來「珍」並不等於「善」,罕見的東西並不一定真好,可是誰也不會把珍貴的東西視若糞土。這就在實際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認為,從廣義的角度說,凡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人民的古籍精品,都應視為珍本;珍本與善本的核心價值都是文獻價值,文物價值為基礎,文物價值主要是在確定古籍的真贗、年代、版本的基礎上得出的,藝術價值對於古籍來說是形式。文物價值、文獻價值與藝術價值都高的古籍,無疑是善本;有時候,對於某種價值特別突出的古籍,也應視為善本。 中國古籍傳統的分類法採用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四部下再細分為四十四類:
經部,以儒家經典及其釋作為主,例如《御筆詩經圖》,也收錄古樂、文字方面的書籍。
史部,主要收錄各種體裁的史書,另納入地理、政書及目錄類圖書。
子部的范圍比較廣,諸子百家、算術、天文、生物、醫學、軍事、藝術、宗教、占卜、堪輿、命算、筆記、小說、類書等,皆入子部。 集部,則錄詩文集、文學評論及詞曲方面的著作;個人著作稱「別集」,集體創作稱「總集」(例如:《六家文選》)。 中國印刷術的演變:
雕版印刷發端於唐代,宋代以後成為傳統中國圖書製作生產重要方式。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種顏色,稱為「單印」;若將規格完全一樣的幾塊版面,分別在不同的部位著上不同的顏色,重復迭印,就可產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稱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製的書,就稱為「套印本」,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用銅鑄或木造成一個個獨立的字體,再拼成版面印刷(圖4《御制數理精蘊》),乾隆皇帝將宮中以木活字印刷的書稱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術,在清末傳入中國,因有快速、價廉的優點,很快地通行起來。 古籍的結構是指一部具體古籍外在形式和內容的各個組成部分,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特定的名稱。
1.書衣:俗稱書皮,也稱封皮。(修復技術規范2.28)是為保護書而在書的前後加的封皮,一般選用較硬的紙作為書衣的材料,並在書衣上題寫書名。
2.書簽:用作題寫書名的長方形紙條,一般貼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時還有冊次和題寫人姓名。(修復技術規范2.29)
3.書葉:按文稿順序排列的書寫、印製的單張紙葉。(修復技術規范2.9)
4.封面:位於護葉之後、所有書葉之前。常鐫刻書名、作者、刊刻時間及地點等項內容。(修復技術規范2.18)
5.護葉:也稱副葉,用以保護書芯或連接書衣。(修復技術規范2.19)一般是一張空白紙。在書名葉或前或後。
6.書芯:指書衣以內或未上書皮以前已訂在一起的書冊。(修復技術規范2.20)
7.書腦:書芯訂捻、縫線以右的部分。(修復技術規范2.24)即裝訂時,錐眼訂線的地方。
8.書背:又稱書脊,與書口相對,上下封皮相隔或連接的部分,相當於書籍的厚薄度。(修復技術規范2.25)即一書裝訂處的側面,如同書的脊背,所以稱書脊。
9.書頭:書籍上端切口處。修復技術規范2.21)又稱為書首。
10.書根:(修復技術規范2.22用的術語叫「書腳」,解釋為:書籍下端切口處,亦稱書根。)有些古籍在書根上有書名、卷數、冊數,但書根上這些題名不一定準確,有些是刻板時印上,有些是藏書者自己為方便翻檢、閱讀或者保護而寫上去的,多半是簡名。 11.書角:天頭和地腳右端。(修復技術規范2.27)

⑩ 看到許多發表的古籍修復方面的報導,可為什麼報導都是說好的一面呢

比較麻煩,這個專業都是為文化局啊有關的親親戚戚設置的,真正搞研究的只有少數幾個。不像國外的博物館都是私人的,用於文物交易與文化交流來獲取利益。所以我非常反對學文科。你要努力考公務員啊。起碼還是個本科文憑可以選擇不限專業的。

閱讀全文

與古籍宣傳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新新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86
美容院雙十一促銷方案 瀏覽:987
日威電器促銷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25
第三方物流企業與電子商務 瀏覽:517
2018年學校提高培訓的方案 瀏覽:422
河北省執法局安全生產培訓方案 瀏覽:267
自考電子商務概論網上作業答案 瀏覽:941
班級晨會策劃方案 瀏覽:204
高中主題班會策劃方案流程 瀏覽:546
營口家裝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103
東北財經電子商務 瀏覽:484
2018小學寒假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816
義務教育法培訓方案 瀏覽:243
統戰部制度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445
服裝公司國際商務會議策劃方案 瀏覽:529
餐廳年夜飯推廣方案 瀏覽:624
微課設計與創作培訓方案免費下載 瀏覽:51
一個醫院衛生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380
上海領秀電子商務 瀏覽:347
飲品促銷活動方案範文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