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諾曼底登陸戰役短評
軍事上來說實現了對德國的兩面夾擊,加速了法西斯的滅亡,解放了西歐人民,另外這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兩棲作戰。
政治上來說早在43年(德軍兵臨莫斯科)斯大林就要求盟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但是美英出於削弱德蘇兩國的目的及太平洋戰爭的需求,一直對蘇聯口惠而實不至(只在南歐的義大利登陸),但是隨著蘇軍反攻的不斷勝利和其軍事力量的強大,美英擔心蘇聯打敗德國以後會一直沖到英吉利海峽(歐洲的全面共產化),所以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英美決心發動這一戰役。其實就當時的戰局來看德國的失敗已經是肯定的事了,美國在義大利雖然打的不順利,但也在慢慢的突破,諾曼底犧牲了不少人但縮短了二戰的長度,也改變的歐洲戰後的政治格局。
② 求榮譽勛章下載地址
大哥,你說的是「使命召喚2」,而不是「榮譽勛章「,樓上的要解壓,我給你個www.YXBT.COM.是硬碟版,迅雷下載後直接安裝。你看看。
③ 小米向華為發起挑戰,「暗諷」華為HMS無用你怎麼看
華為移動服務是華為雲服務的合集, 也就是說你擁有一款但有華為HMS的手機就可以享受到華為公司內部的產品帶來的功能。華為HMS裡面的主要的一些APP有華為錢包,華為應用,華為推送等等。對於我們普通的用戶來說這些功能沒有太大的實用性。在我們購買手機的時候,完全沒有必要把這些功能當作我們買手機的首要考慮因素。華為的HMS對於一些高端用戶據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沒有很大的吸引力。
5G時代的來臨必將淘汰一批手機。現在國內市場上野心掀起了一陣更換手機的狂潮,小米手機和華為手機都想搶占最大的市場份額。
④ 海洋權益的解決機制
爭端解決機制
在尋求解決我國與周邊國家海洋爭端的方式時,應該參考其他國家的海洋權益爭端解決機制。
1、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法律依據和平解決爭端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包容了眾多爭端解決方法,涵蓋了現行所能採用的一切手段,鼓勵各國按照聯合國憲章第33條規定的「談判、調查、調停、和解、公斷、司法解決、區域機關或區域辦法或各該國自行選擇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決。
爭端解決程序的規定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5部分、第11部分第5節,以及附件五調解、附件六法庭規約、附件七仲裁、附件八特別仲裁中,可以說是相當復雜而完整,不僅吸收了國際社會在和平解決爭端實踐中的有益經驗,而且也發展了傳統方法(如調解),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創新(如海底爭端分庭的強制管轄),加強了各國在和平解決爭端方面的多邊義務。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首先尊重各國自由選擇解決爭端方法的優先權,將自願與強制的解決方式結合。
(1)自願的方式:雙方自願解決爭端有以下兩種方式
A 雙方協商最終達成共識的方式:
例如我國與越南通過談判最終解決北部灣劃界問題。北部灣是中越兩國陸地和中國海南島環抱的一個半封閉海灣,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中越兩國在北部灣既相鄰又相向,歷史上從未劃分過北部灣。20世紀60年代以前,中越雙方只按各自宣布的領海寬度進行管轄,灣內資源共用共享,一直相安無事。20世紀70年代初後,隨著現代海洋法制度的發展,中越兩國劃分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問題呈現出來,按照以1982年簽字、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公約》為核心的現代海洋法制度、沿海國可擁有寬度為12海里的領海、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最多不超過350海里的大陸架。但是北部灣是個比較狹窄的海灣,最寬處也不超過180海里。根據《公約》規定,兩國在北部灣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全部重疊,所以必須通過劃界給予解決。也就是說,整個北部灣均為中越權益主張的重疊區。
實際情況也說明,隨著專屬經濟區制度在各國逐漸推廣,由於沒有一條明確的北部灣分界線,雙方漁民的傳統捕魚權受到沖擊。隨著捕魚技術的進步,在北部灣,中越雙方的漁業糾紛也日趨增多,這不僅使漁民的利益受到損害,也影響到兩國關系的順利發展,兩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需要盡快解決劃界問題,並建立新的漁業合作機制。
1974年8月15日,中越雙方在北京舉行第一輪談判。北部灣劃界談判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前後歷經27年,三個階段,1974年,1977-1978年,1992-2002年。在前兩個階段的談判中,因為雙方立場相差甚遠,都是無果而終。1991年兩國關系正常化之後,雙方都認為有必要盡早解決包括北部灣在內的邊界問題,成立了包括外交、國防、漁業、測繪、地方政府等部門組成的政府邊界談判代表團,啟動北部灣第三次劃界談判。從1992年到2000年,雙方共舉行了7輪政府級談判、3次政府代表團團長會晤、18輪聯合工作組會談,平均每年舉行6輪各種談判和會談。 雙方在2004年6月批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雙方劃界後對於北部灣漁業資源保護,礦產資源合作開發都有積極的作用,減少了兩國因為資源問題而產生的糾紛。並且為和平解決南沙問題以及南海經濟區劃定問題提供了範例。
B 雙方自願的調解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二八四條規定:
I. 作為有關本公約的解釋或適用的爭端一方的締約國,可邀請他方按照附件五第一節規定的程序或另一種調解程序,將爭端提交調解。
II. 如爭端他方接受邀請,而且爭端各方已就適用的調解程序達成協議,任何一方可將爭端提交該程序。
III. 如爭端他方未接受邀請,或爭端各方未就程序達成協議,調解應視為終止。
IV. 除非爭端各方另有協議,爭端提交調解後,調解僅可按照協議的調解程序終止。
[附件五第一節相關規定]
(2)強制的方式:
在自願選擇的解決方法無法奏效時,爭端當事方有義務接受公約提供的四種管轄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國際海洋法法庭;國際法院;仲裁;特別仲裁4種。這四種強製程序處於平行並列,橫向競爭的地位,締約國可按照各國國情和法律傳統的差異選擇適用 。為了避免由於締約國無選擇或選擇不一致時而導致管轄落空,在出現此種情形時,根據附件七成立的仲裁法庭則適時發揮「剩餘備用」作用,從而保證爭端獲得最終有拘束的解決。
A由國際海洋法庭仲裁;
從國際海洋法庭成立至今,已成功處理了13個案件,涉及船舶、漁業、海洋能源、海洋環境等許多方面。雖然《公約》賦予了國際海洋法庭對海洋權益爭端的管轄權,但是,相對於國際法院、國際常設仲裁法院等解決海洋爭議的傳統國際司法機構,國際海洋法庭的實際成效並不明顯。截至2004年12月剛結束的聖文森特及格林納丁斯訴幾內亞比索(Juno Trader)案,訴諸到法庭解決的13個案件中,除上述涉及申請採取「臨時措施」或「迅速釋放」船員和船隻外,僅有2個案件涉及到對公約「實質問題」的解決。這是因為法庭並不當然地取得所有國際海洋法爭端的管轄權,而是依據締約國一方的選擇或是協商同意方能取得管轄權。國際海洋法庭只是《公約》規定的導致有拘束力裁判的眾多強製程序之一。在涉及海洋劃界或領土爭端等重要海洋爭端方面,國際社會對於國際海洋法庭這一新興國際司法機構尚有不信任感。隨著公約締約國的進一步擴大,國際海洋法庭實踐的增多,國際海洋法庭的地位必然會有所提升,正如在「200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10周年」的專題講座上,國際海洋法庭揚克夫大法官所言:「其實,當兩個國家在海洋問題上產生了爭端並且相持不下的時候,提交給國際海洋法庭來解決,或許這還是比較便捷的一個途徑。」
B由國際法院仲裁:
在《公約》生效前國際法院是解決海洋權益爭端最主要的國際機構,國際法院曾先後幾次劃定大陸架。
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海大陸架案。1966年,以聯邦德國為一方,以丹麥和荷蘭為另一方,就它們之間在北海的大陸架劃界問題發生了爭端。1967年2月,聯邦德國分別同丹麥和荷蘭訂立特別協定,將劃分大陸架的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解決。這兩個協議請求法院判定:在劃分屬於這三個國家的北海大隨架的區域時應適用什麼國際法原則和規則……並承諾在此之後按照法院指明的原則和規則劃界。
國際法院認為作為有關各方之間劃界適用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應是:(1)以協議劃界,按照公平原則,考慮到所有有關情況盡可能為各方保留構成其陸地領土自然延伸而進入海下的所有大陸架部分,並且不侵犯其他國家的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部分。(2)在適用前項規定時,如果劃界留有各方的重疊區域,應由他們按協議的比例劃分,除非他們決定建立一項聯合管轄、利用或開發他們之間相重疊的區域或任何部分的制度;(3)在協商過程中,考慮的因素應包括:①有關各方海岸的一般結構,以及任何特別的或顯著的海岸性質:②已知的或容易確定的大陸架區域的自然地質結構和自然資源;③合理的比常式度的因素,這種比例是劃界按公平原則應給予沿海國大陸架區域的范圍按照海岸線一般方向測量其海岸的長度,並考慮到在同一區域內相鄰國家間任何其他大陸架劃界的有效的、實際的和未來的目的。
1969年國際法院在北海大陸架案中為了闡明自然延伸的概念,考察了挪威海槽(Norwegian Trough)。該海槽位於挪威南部和西南部海岸邊緣,從斯卡格拉克海峽(Strait of Skagerrak)盡頭起到北緯62°止,深235—650米,長約430海里,寬度從南部的30海里到北面的70海里。國際法院指出:「被該海槽同挪威海岸隔開的北海大陸架在任何自然意義上都不能認為是鄰接該國,或是其自然延伸」。
在這個判決中,國際法院明確的否定了將等距離原則作為劃分大陸架的基本原則,並且確定了「公平原則」,同時也考慮到「比例性」問題與「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
在1993年的格陵蘭-揚馬延海域劃界案中,格陵蘭島與揚馬延島之間的相關海岸線長度存在明顯差異,格陵蘭島海岸線長504.3-524公里,揚馬延島長54.8-57.8公里,它們之間的比例大約為9:1。法院認為,在本案的情況下,適用等距離方法,在相關海岸線長度和由它們產生的海洋面積之間,將會導致不合比例,以致於在劃界時必須考慮當事國相關海岸線長度之間的差別。為此,應該把中間線向揚馬延島方向推移,以使丹麥得到更大的海域。
而在1982年的突尼西亞-利比亞大陸架劃界案中, 雙方當事國都強調自然延伸概念在大陸架劃界中的重要作用。國際法院雖然沒有否認自然延伸與大陸架劃界的相關性,但判決對自然延伸的處理,減少了自然延伸在大陸架劃界過程中的重要性。見阿塔德:《國際法中的專屬經濟區》,1987年,第235頁;坦加:《國際海洋邊界的法律確定》,1990年,第188頁。國際法院注意到北海大陸架案判決並沒有認為公平的劃界和確定「自然延伸」的界限是同義詞。雖然自然延伸的確定,可能在公平的劃界時起重要作用。但法院強調,對實現公平原則和確定自然延伸的考慮,不應放在同等地位。作為大陸架法律權利基礎的自然延伸原則,並不必然提供適用於劃界的標准。見《突尼西亞-利比亞大陸架案判決書》,第124、44和48、118、133、133、107、105段。
在1984年的美國-加拿大緬因灣案、1985年的幾內亞-幾內亞比索案和1992年的聖皮埃爾—密克隆案中,一方面,涉及劃界的大陸架在地質結構上是單一構造的同一大陸架;另一方面這三個案例都涉及用同一條線劃分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或漁區),因此,國際法院或仲裁法庭雖然審查了地質因素,但最後認為與該案的劃界無關。但是這並代表國際法院不承認地質因素,地質因素在國際法院的裁判過程中也作為重要的參考因素。
由於國際法院的裁判(判例)有法律效力的(即便僅就特定爭端的當事方而言),並且由於這些裁判是對國際法的權威解釋,因此,各國和國際組織必須加以考慮。這些裁判是國際行為的准則。此外,受託編纂和逐漸發展國際法的機關,例 如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在起草新條約時,常常援引國際法院的裁判。最典型例子就是海洋法。在國際法的這個廣泛而重要的領域,國際法院的裁判明顯影響了聯合國為統一和編纂海洋法而舉行的會議。因此,在借鑒別國的爭端解決機制時應當對其給予重視。
C由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七組成的仲裁法庭進行仲裁;
(本文所指附件,均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
2、其他解決方式
A有效佔領
如韓國與日本之間的獨(竹)島爭端,韓國就搶先對獨島進行有效佔領,在日後與日本的爭端中占據主動。
1953年5月,日本趁朝鮮戰爭仍在酣戰之際,曾派兵一 度佔領了該島,並在島上建立了領土標志碑。當韓國方面得此消息後,居住在郁陵島上的韓國居 民立即組成「獨島義勇守備隊」。1953年7月12日,在23歲的洪淳七的領導下,韓國義勇守備隊開赴獨島,將 日本軍人趕走。至此,獨島完全在韓國的實際控制之下。在現今行政區劃中,韓國將其歸為慶尚北道郁陵郡郁陵邑獨島里1-37番地管轄。1956年李承晚政府派出海上警察守備隊,洪淳七結束了神聖的「守土護國大 業」。為此,韓國政府向洪淳七頒發了勛章,以表彰他獨自守衛獨島長達3年8個月之久的愛國行為。自1957 年開始韓國在獨島修建永久性建築物,據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偵察得知,獨島東島上韓方設有1無人燈塔、2個瞭望哨所、3間房子以及各種天線和石碑等設施。 1981年底,韓國海軍人員還在島上修建了守島工事。由此對日本政府提出與韓國就該島紛爭進行對話的要求,韓國官方以「獨島自古以來是韓國領土,這個問題不能作為兩國紛爭進行對話」。的理由加以拒絕。
B使用經濟、政治、軍事威懾壓制,取得控制
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為英國所使用的稱呼)或馬爾維納斯群島(西班牙語:Islas Malvinas,是聲稱擁有其主權的阿根廷所使用之稱呼)。是一位於南大西洋的群島,由346個島礁組成,總面積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長年有人居住的有15個島嶼,首府為斯坦利港。
根據現有文字記載,英國人約翰·戴維斯在1592年最早發現該島,最早登陸者則為英國船長約翰·斯特朗。1810年阿根廷爆發起義,成立了拉普拉塔聯合省臨時政府,於1816年宣布獨立,並聲明繼承西班牙對福克蘭群島的主權。1820年11月,阿根廷人在島上升旗並宣布行使從西班牙繼承來的主權。1829年英國致函阿外交部長,聲明福克蘭群島為英國領土。1833年1月2日,英艦「史詩女神」號(HMS Clio)開進東島,於次日升起英國國旗,宣布奉命行使主權,阿根廷總督何塞·瑪麗亞·皮內多中校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奪回福克蘭後一個多世紀,歷屆阿根廷政府雖未加以承認,但是也未再對該島提出主權要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胡安·多明戈·庇隆將軍上台,才用「民族主義」這一武器,將對經濟狀況不滿的民眾團結在自己周圍,大量宣傳「收復馬爾維納斯」的問題。 1982年,英阿因為福克蘭群島歸屬問題爆發了福克蘭群島戰爭,阿根廷戰敗,英國保住了對福克蘭群島的管轄權。
海洋權益的法律保障
1982年12月10日,包括中國在內的117個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上簽字。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19次會議通過決定,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根據國際法的一般原則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我國可以享有廣泛的海洋權益。為了切實行使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我國擁有頒布必要的法律和規章、建立相應制度的權利。如1992年2月2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1998年5月26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1996年5月1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的聲明》;1999年12月2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
在我國管轄海域之外,在世界大洋上仍然擁有權利和利益。主要享有國際海洋法上的各項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建造人工島嶼和其他設施的自由、捕魚自由、科學研究自由等。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我國與其他國家一樣共同對其資源享有權利。還擁有國際合作的權利,如通過有關領域的合作進行海洋技術開發與轉讓,實施海洋保護,促進我國的海洋事業發展。
當然,在我國充分享有海洋權益和自由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義務,包括在我國管轄的海域內外,都應尊重其他國家的合法權利和自由。在公海上,各國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和平利用國際海底區域、海上救助以及合作制止海盜等,均應承擔相應的義務。
海洋劃界面臨的考驗
在西太平洋的海洋國家中,可能激化的島嶼爭端起碼有四起:俄羅斯與日本的北方四島之爭;韓國與日本的獨島之爭;中國與日本的釣魚島之爭;中國與幾個東南亞國家的南沙群島之爭。
在這四起重大的島嶼歸屬國際爭端中,日本佔了三個,中國佔了兩個。而且,中國的劃界談判對手也包括日本在內。我們的鄰國日本,在海洋權益方面,乘中國忙於經濟建設之際,頻頻出招,使得中日關系危機四伏。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海洋劃界形勢對於中國來說是嚴峻的。
我國是一個海島眾多的國家,在我國遼闊的海域里,分布了6500多個島嶼,群島列島50多個,島嶼面積8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台灣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小的僅數十平方米面積。島嶼不分大小,距離祖國大陸不分遠近,它們都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然而,我國一些島嶼被別國侵佔的情況是令人擔憂的。
釣魚島主權屬於中國,我國擁有無可爭議的歷史和法律依據,但卻被日本實際控制。釣魚島成為中國和日本海上島礁爭端的焦點。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人們發現釣魚島附近海域海底是一個相當規模的儲油構造帶。由此日本對這一海域的控制更加嚴密。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南海諸島上。近幾十年,南海發現儲量可觀的油氣資源,周邊一些國家不顧歷史事實,不顧國際公約的原則,侵佔我南海諸島達幾十個。
海上邊界是國家邊界的組成部分,是國家主權或管轄權延伸到海洋的最外疆界。國家間的海域劃界,不只是單純的法律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國家間海?域劃界的主要矛盾,多集中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上。因為它體現出在各海洋重新界定國家「版圖」的政治趨勢。這是今後一個相當長時期內國際政治的特點。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原則,我國面臨著在黃海、東海、南海三個海區,與周邊8個國家劃定海上疆界的問題。渤海是我國的內海,整個海域在我國大陸架上,完全屬於我國,不存在海上劃界問題。
雖然我國與周邊各國的海域劃界尚未完全提到日程上,但是,隨著各海洋國家對海洋空間及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斷深入,對其依賴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高,國家間各自主張的海域重疊問題,將會愈加尖銳。中國與日本關於海洋管轄權的協商最早始於1996年,然而,兩國間在東海上的較量卻有升級的趨勢。2005年7月,日本經濟產業相中川昭一宣布,批准通過日本帝國石油公司對東海「中間線」以東油氣試開採的申請。而那條「中間線」是日本單方面劃定的,中國政府從未承認過。日本企圖一是直接變釣魚島為日本「合法領土」;二是盡量向中國海域擴張,獲取更大的海域空間。在東海,中日兩國間的巨大分歧,使東海劃界的前景難以預料。
在我國先後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後,有關部門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以及相關法律精神和我國的主張,粗算了一下,我國管轄海域的面積大約是300萬平方公里,而有爭議的部分達到120萬平方公里,甚至比這個數字還要大。因此,做好海上劃界工作,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任重而道遠。
⑤ 《拯救大兵瑞恩》諾曼底登陸的問題
拯救大兵瑞恩描寫的是奧馬哈海灘上的情景
1 奧馬哈海灘外風急浪高,協同進攻的水陸坦克無法下水
2 德軍建造了一門假的巨炮,使得美軍的軍艦一開始不敢靠近
3 雲層又低又厚,飛行員怕誤傷己方部隊,故意延遲30秒投彈,結果1285噸炸彈都落在5公里外,一個都沒炸著。
所以。。。只有步兵上了岸,後果可想而知
但盟軍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了卓越的戰斗素質,利用爆破筒和步槍火力硬是拿下了奧馬哈海灘,所以說戰爭的勝負不僅僅在裝備
⑥ 美軍第一裝甲師和101空降師的實力如何
我來回答,諾曼底登陸戰役
日期:1944年6月6日 - 1944年8月25日
地點:法國諾曼底
參戰方:
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
納粹德國
指揮官
盟軍: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總司令)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陸軍)
伯特倫•拉姆齊 (海軍)
特拉福德•雷-馬洛里 (空軍)
奧馬爾•布拉德利 (美國第1集團軍)
米利•鄧普賽 (英國第2集團軍)
鄧肯•格雷尼姆 (加拿大第1集團軍)
德軍:
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隆美爾 (B集團軍)
弗雷德里希•多爾曼 (第7集團軍)
雙方兵力:
盟軍:1,452,000 (7月25日)
德軍:380,000(7月23日)
傷亡
美國: 29,000 陣亡, 106,000 受傷或失蹤;
英國: 11,000 陣亡, 54,000 受傷或失蹤;
加拿大: 5,000 陣亡, 13,000 受傷或失蹤;
法國: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蹤
德國:23,019 陣亡, 67,060 受傷,198,616 失蹤或被俘
諾曼底戰役發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盟軍計劃在1944年6月6日展開,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雖然這場戰役離現在六十多年,但諾曼底戰役仍然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自由法軍及波蘭軍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的士兵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
進攻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朴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盟軍的准備
自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巴巴羅薩作戰),蘇聯紅軍便一直單獨地在廣大的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戰,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響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迪耶普戰役)。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盟軍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千米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里。幾經權衡比較,盟軍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君主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
為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斗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欺騙
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響。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干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偽裝部隊及船隻的集結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里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仍認為是牽制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禦盟軍的登陸。
演習及防備
逼真的戰前訓練,由於登陸作戰是一種極為復雜的作戰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了反復多次近似實戰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盡快掌握相關的作戰技能,提高了部隊戰鬥力。戰後參戰人員對戰前訓練及訓練基地給予了高度評價。
盟軍的進攻計劃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里,縱深100公里。計劃首先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登陸部隊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佔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馬恩省河推進,直取巴黎。
英軍戰區(第二軍團)
•第6空降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奪取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師及第27裝甲旅進攻寶劍海灘。
•第50步兵師第8裝甲旅登陸黃金灘頭。
•加拿大第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2裝甲旅登陸朱諾海灘。
美軍戰區(第一軍團)
•第1步兵師及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游騎兵部隊負責進攻奧克角。
•第4步兵師及第90步兵師在猶他海灘登陸。
•第101空降師在猶他海灘後方空降,支持登陸部隊。
•第82空降師負責攻擊小鎮聖-梅爾-艾格里斯。
海軍的參與
海軍編為兩個特種混合艦隊:
西部艦隊,主要由美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艘其它軍艦,1700多艘登陸艦艇,司令為美國海軍少將柯克,在貝爾法斯特集結,由美國戰術空軍第9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3個編隊:U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4步兵師在猶他灘頭登陸,O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B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東部艦隊,主要由英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它軍艦,2426艘登陸艦艇,司令為英國海軍少將維安,在格里諾克集結,由英國戰術空軍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4個編隊:G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50步兵師在黃金灘頭登陸,J編隊負責運送加拿大第3步兵師在朱諾灘頭登陸,S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3步兵師在寶劍灘頭登陸,L編隊負責運送第二梯隊英國第7裝甲師在黃金灘頭登陸。
海軍還以7艘戰列艦,2艘淺水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持大隊,為五個灘頭提供艦炮火力支持。
德軍的准備工作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又5個旅,約佔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為兩個集團軍群,共四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為謝瓦萊里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為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總共有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型坦克營,其中6個裝甲師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德軍統帥部認為坦克不適宜於在海灘使用,所以部署在海灘附近地區的裝甲部隊僅有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只有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海軍兵力為驅逐艦5艘,潛艇49艘,遠洋掃雷艦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為第3航空隊,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斗機160架。與盟軍作戰飛機數目相比,處於1∶30的絕對劣勢。在諾曼底地區守軍為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又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鬥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鬥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禦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築了若干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1944年3月德軍部署在法國的裝甲部隊只有一個滿員的裝甲師,即第21裝甲師。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這一指示,將原駐聖洛的第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國為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里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海岸 炮兵方面,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區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有3門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區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於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挪威將是盟軍優先奪取的地區,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群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這一工程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只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後,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法國的沿海防禦情況,並特別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布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為"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布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構築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面的開闊地區,則布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布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空降
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並從側後攻擊德軍海岸防禦陣地,配合海上登陸。由於在最初的1~2天里,盟軍只登陸6~8個步兵師,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後,才將裝甲師投入作戰。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德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於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第6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斗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傘兵們迅速佔領了這些橋梁並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斗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餘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美軍第82和 第101空降師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沒有經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復雜,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那些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於裝備沉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後,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很多人在D日後的很多天仍在敵後獨自戰斗。82師在6日早上佔領了聖-梅爾-艾格里斯,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整個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
盡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說明艾森豪威爾威爾的觀點是正確的。盟軍的空降,在登陸的最初時間里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通路,摧毀了德軍的炮兵陣地,破壞了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制了德軍的預備隊,使德軍處於被動局面。為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登陸作戰
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Sword Beach)緊鄰奧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 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Caen),便位於海灘南邊9英里處。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於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朱諾海灘
以庫賽葉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為中心向兩側伸展的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區,寬約6英里,德軍的輕裝步兵便部署於海灘沙丘後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盟軍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登陸作戰一開始便極為慘烈,有三分之一的盟軍登陸艇慘遭德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加拿大的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德軍火力無情的攻擊,使得首波進攻部隊的傷亡率高達50%。接近中午時分,加拿大部隊才佔領了沿岸的城鎮,向內陸挺進,並與來自黃金海灘的英軍會師。參與裘諾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為1,200人。
黃金海灘
黃金海灘(Gold Beach)是整個登陸行動的中心點,登陸的時間則比猶他和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晚了一個小時。由於漲潮和海相不佳的緣故,盟軍無法徹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礙物,這也使得想迅速搶上灘頭的英軍陷入苦戰。德軍在濱海小城利維拉(La Riviere)和阿梅爾(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還在離海岸500公尺的內陸設置了四門155公釐的重炮,直接瞄準海岸。英軍在皇家海軍艾傑克斯號(HMS Ajax)的強力炮火轟擊下,終於摧毀這四門重炮,壓制了德軍的防衛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軍順利登陸,並迫使防守的納粹部隊往內陸撤退6英里。英軍僅有400名官兵傷亡。
奧馬哈海灘
6英里寬的奧馬哈灘,是所有登陸地點中面積最大的搶灘地點,也是德軍防守最嚴密的據點。此灘不但海中和岸上滿布地雷,有高30公尺的峭壁盤踞,更由作戰經驗豐富的德軍第352步兵師把守。負責搶攻這個灘頭的美軍第1步兵師,可說是諾曼底登陸中戰況最為慘烈的一旅,29輛水陸戰車中竟有27輛遭擊沉,而當資深官兵踏上這片沙灘時,不是當場陣亡就是身負重傷。雖然傷亡率高達50%,盟軍倖存的殘余部隊仍然在重新集結後繼續奮戰。在海軍艦艇的重炮火力掩護下,步兵終於得以穿越灘頭開始攀登峭壁,加上空降敵後的傘兵部隊從後方包夾德軍,盟軍終於在當天中午時分攻破德軍的防線。美軍於6月6日在奧馬哈登陸時已有2,400名官兵傷亡,但在入夜時,盟軍登陸人數也已達到34,000之多。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Utah Beach)位於卡倫坦(Carentan)灣的西側,是一處寬約3英里、被覆著低矮沙丘的沙灘。盟軍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英里,不過還好德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攻擊行動展開後,僅僅三小時內,盟軍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於敵後的空降部隊碰頭;而到了當天午夜,盟軍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目標,更向內陸推進了四英里。在所有登陸作戰中,猶他灘登陸是傷亡人數最少的一場戰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德軍反應
在D日組織反擊只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四號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為倉促出動,准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天下午,師長費希丁格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發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第2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機正從頭頂飛過,為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後續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為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後夾擊己部,驚慌失措不戰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後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麼反擊了。
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渡過了。
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群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借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為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可惜這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公里外趕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6月7日整個白天在盟軍海空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反擊。
登陸之後
在盟軍登陸後,在七天里共登陸士兵32.6萬,物資10.4萬噸,並繼續向歐洲大陸運送更多的人員、物資、裝備和補給。
時間表
•6月5日/6日 - 美國第82空降師(迪特律行動)和第101空降師(芝加哥行動)以及英國第6空降師(湯加行動)空降
•6月6日 - D日搶灘登陸
•6月25日至29日 - 埃普索姆行動,進攻卡昂西部,被德軍擊退
•7月7日 - 佔領卡昂
•7月17日 - 加拿大皇家空軍噴火式戰斗機掃射擊中隆美爾的汽車,令他受重傷
•7月18日至20日 - 古德伍德行動開始
•8月3日至9日 - 總計行動,一個俘獲德軍裝甲部隊的陷阱,開始
•8月16日 - 龍騎兵行動,一個登陸法國里維埃拉的美法聯軍行動,開始
•8月25日 - 盟軍攻佔巴黎
影響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徹底粉碎了德軍企圖以西線部隊挫敗美英登陸後再抽出50個師轉用於蘇聯戰場的如意算盤。到了1944年8月,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清楚,德國的最後失敗已不可避免。而諾曼底的勝利,就是敲響了納粹德國的喪鍾。 同時也為全世界的解放打下了基礎。 23757希望對你有用!
⑦ 如何在網上打字賺錢
我工作了的,時間也很多,閑著沒事就在網上找找活做。網路地址: http://xiaoyang.hmsm88.com。主要是發帖子來宣傳自己的網站,具體方法可以教給你。就今明兩天是免費代理以後就收費了,可以試試的,還是看自己興趣吧。抓緊時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