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魚洞鎮的抗震救災
小魚洞鎮中壩村地處龍門山脈,與汶川只有一山之隔。在5.12地震中,中壩村也受災較重,大量房屋倒塌,大面積山體滑坡。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很多村民顯得措手不及。災後在政府的組織和幫扶下,村民基本物質需求已經滿足。但是如何安撫村民的受傷的心靈,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強村民間的凝聚力,成為當務之急。基於此種需求,在保護站、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積極倡導和努力下,在AeA的協助下,建立了中壩帳篷文化中心,它是保護區內建立的第一個災後文化建設中心。
8.0級的大地震襲來——生命在頃刻間消逝,家園剎那成為瓦礫廢墟。災情緊急,黨中央國務院一聲號令,舉國響應。一場舉全國之力的援助行動全面展開。頓時,來自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一齊馳援災區。分局在高新區黨工委和市局黨委的號召下,盡全力做好對災區的援助工作。為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維護安置區的秩序,高新區黨工委組織部將選派一批工作人員赴彭州市小魚洞鎮抗震救災,協助當地黨委政府進行恢復生產、震後重建工作。 針對災區錯綜復雜的災後各項急需開展的工作,張建新沒日沒夜地及時熟悉情況,宣傳政策、化解矛盾,了解太子村受災情況,協助災損情況登記、統計工作;幫助清理救濟物資發放,維持物資發放的秩序。為了使每一個群眾都了解到國家對於災區的相關政策,張建新頂著烈日、踏著泥濘崎嶇的道路,挨家挨戶地上門走訪,為群眾作詳細的政策講解和宣傳,並在其臨時工作的帳篷里開設群眾接待點專門接待災區群眾,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宣講著已經重復無數次的話語,使受災群眾及時、准確、全面地了解了黨的政策,起到了非常好的宣傳作用。
2008年6月26日彭州小魚洞鎮受災群眾住進新社區6月25日,小魚洞鎮江橋村2組村民劉元禮在大楠社區安置點搬運剛剛分到的新傢具。近日,四川彭州市小魚洞鎮江橋、魚洞、大楠3個村的部分受災群眾陸續搬入大楠社區安置點。由江西省和成都高新區共同援建的大楠社區安置點於6月22日正式落成,社區佔地20餘畝,建有528間臨時住房,並配套有公共衛生間、浴室、廚房、健身器材以及衛生服務站。
8月29日,小魚洞鎮黨委邀請鎮轄區內駐鎮企事業單位、派出所、工商、地稅分局、國稅分局等主要負責人和老黨員召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懇談會。
小魚洞鎮黨委、政府向與會人員通報上半年經濟發展情況和下半年經濟發展計劃以及今後5年經濟發展規劃,與會人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對鎮村和幹部的工作及鎮的發展規劃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6月21日彭州市小魚洞鎮大楠村安置點300戶村民搬進新家後,6月26日下午5時,由成都高新區和江西省共同援建的彭州市小魚洞草壩村安置點按期完工。
當天下午,小魚洞鎮副鎮長廖金從江西省萍江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天亮手中接過808戶居民安置房鑰匙。有關方面表示,這意味著在受災四十多天後草壩村的800餘戶受災群眾將徹底告別帳篷,入住新居並開始嶄新的生活。
此外,成都高新區和江西省援建的紅岩鎮窩點、龍九與廢水泥廠三個安置點共769套過渡安置板房也於同日移交當地政府,三個安置點總共安置受災群眾600餘戶。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成都高新區和江西省援建方已經向當地政府移交了過渡安置板房2300餘套,總計安置受災群達2000餘戶。
2. 小魚洞鎮的文化教育
在文化中心,開展了各種活動: 以村民和孩子為主體。
為了豐富村民和孩子災後的文化生活,我們特意為村民和孩子安排了一些文娛活動。內容包括:組織看電影電視,如看壩壩電影,看奧運節目,把村民都集中在一起看電影,營造一種氛圍,增強村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消除地震在他們心中造成的陰影;另外也為村民提供一個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 8月3日創辦了中壩帳篷文化宣傳報,後將改名為小魚洞文化宣傳報。主要是創編小魚洞鎮文化宣傳報,為了在小魚洞鎮作一個文化宣傳,提高村民的素質和環保意識,也鍛煉了中學生,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本小記者站吸納了小魚洞鎮各村的十幾名中學生作為記者站成員,其中設置了一名主編,兩名審稿員,一名記者組長,若干記者。每期出版的報紙會張貼到各個村點,讓每個村民都能看到,並且反映非常好,村民能夠及時了解到村裡發生的一些實事新聞。
2008年已經出來三期,這兩期的主要內容是關於板房、永久性住房建設政策、奧運和環保等,從我們收集的反饋來看,政府領導認為能促進鄉村和諧,凝聚民心,鼓勵大家生產生計,認為我們報紙不僅會影響整個村,而且會影響整個鎮,甚至更廣大的范圍。觀看錶演的村民也很多,認為我們小魚洞鎮也有了自己的報紙,並且還是孩子們自己辦的。而對於創辦文化宣傳報的學生來說,也鍛煉了他們的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報紙宗旨:宣傳社區文化,豐富社區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加強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報紙形式及內容:報紙分紙版和電子版兩種,暫為A4幅面,分不同的板塊,報道社區發生的時事新聞、好人好事,宣傳環保,刊登美文欣賞等,每期內容由報社例會討論確定。
分發范圍和形式:報紙送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林業、農業、環保部門領導;送保護站站長;送村委書記、村長,有條件可送各村民組長;發關心報紙和社區發展的團體和個人(電子版);報紙在各社區及鎮文化中心。
3. 農村土葬幕用混凝土怎樣建才美觀大方
特別是2015年我市制發了《中共彭州市委辦公室 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實施辦法》,要求全市黨員、幹部自覺帶頭推動殯葬改革,帶頭文明節儉辦喪事,帶頭火葬和生態安葬,帶頭文明低碳祭掃,帶頭宣傳倡導殯葬改革,全市的殯葬改革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廣大群眾的殯葬觀念有了進一步轉變,綠色殯葬、環保殯葬、生態殯葬和文明節儉辦喪事的社會共識已逐漸形成;殯葬服務設施得到較大改善,殯葬服務質量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少數地方喪葬陋習依然存在,亂建亂埋時有發生,「青山白化」現象令人堪憂。造成亂埋亂葬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土葬觀念在群眾中根深蒂固,並沒有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消退,部分群眾對亂埋亂葬、亂建墳頭、亂占土地,喪事大操大辦等現象習以為常。我們堅持下大力氣進行持續治理,出台了《關於開展文明治喪杜絕亂埋亂葬的通知》,開展了殯葬管理專項整治和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活動,推動了全市殯葬改革工作。
小魚洞鎮所有村均屬於土葬改革區,村民去世後可選擇火化,也可選擇土葬。目前,我市的殯葬設施布局規劃修編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今後小魚洞鎮的村民去世後將進入規劃的農村公益性墓地安葬。下一步,我們將督促小魚洞鎮加強節地生態安葬和殯葬法律法規的宣傳,引導群眾將逝去的親屬安葬在公益性墓地,達到既滿足群眾的基本喪葬需求,也不妨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不影響旅遊等事業的推進,推動全市的殯葬改革工作向綠色、環保、節地生態可持續發展。
4. 小魚洞鎮的社會活動
2008年一支由我校20餘名師生組成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分隊,在校團委的組織和帶領下,奔赴「5·12」大地震重災區――彭州市小魚洞鎮大楠社區,他們將在那裡開展為期15天的社會實踐服務工作。截至日前,他們舉辦的「快樂暑期班」已經成功開課,課間和休息時間,小分隊還將配合有關部門開展當地人力資源調查工作。 7月11日上午,「快樂暑期班」舉行開班儀式。小魚洞鎮黨委書記程勇、彭州市人事和社會勞動保障局副局長劉毅、成都市高新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勞動處副處長嚴闖、共青團彭州市委書記鄧尹,我校黨委副書記李健、副校長黃小平、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周紅、校團委書記張曉騫以及中央音樂學院的師生志願者等參加了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李健副書記代表學校黨委行政和全體師生向奮戰在小魚洞的全體黨員幹部、人民群眾等表示崇高的敬意。李健副書記指出,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我校師生切實支援災區的實際行動,是又一次向災區同胞獻愛心的行動,也是我校師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看到災區板房迅速建造起來,人民的生產生活正逐步恢復,由衷地感到高興。
李健副書記要求參加實踐的我校志願者要發揚不怕吃苦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為災區人民服務的各項工作中去。希望志願者門通過「快樂暑期班」不僅向災區孩子傳遞知識,還應給他們帶來快樂。並且,希望志願者們實踐過後,把小魚洞鎮黨員幹部的優良品質帶回去,把災區人民堅忍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帶回去,把小朋友可愛的笑臉帶回去;希望實踐活動增強學校與小魚洞的友誼。
5. 彭州市小魚洞鎮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方案
為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提高廣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防災避災能力,檢驗《彭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實用效果及我市地質災害防治的快速反應能力、完善搶險救災體系,磨合應急救援隊伍,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地質災害能力,制定本演習方案。
一、演練場景
地處龍門山褶皺斷裂帶的前山地帶,斷裂和褶皺相當發育,岩石很破碎,崩塌、滑坡、泥石流為該鎮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尤其「5·12」特大地震後,境內的地質災害活動較為頻繁,後壩泥石流,在暴雨時,如發生泥石流,將嚴重威脅148戶424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演練時間
演練定於2013年5月30日,14:00—14:30報到,15:00演練正式開始。
三、演練地點
小魚洞鎮中壩村5組後壩泥石流隱患點。
四、演練內容
模擬預警後提前轉移,按照《彭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監測預警、迅速動員,在災害發生前,實施緊急和有序轉移、轉移後群眾生活安排的全過程,具體程序為:
(1)本次演練假設為彭州市氣象局和彭州市國土資源局聯合發布的四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四級(預警級),24小時之內,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大,日降雨量大於100~250毫米,過程降雨130~180毫米。
(2)收到預警後,鎮包點包片幹部迅速趕到相關點位,監測人員立即進入隱患點巡查,動員組織群眾轉移。
(3)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24小時值班室值班,分管領導帶班,做好搶險救災准備工作;並實時啟動《彭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市、鎮人民政府、村(居委會)及時啟動《群眾轉移預案》,迅速組織群眾轉移避讓到安全地帶。
(4)組織群眾預警避險:轉移方式為群眾在隱患點監測責任人的引領下自主轉移和鎮政府,村委會的應急運輸車輛統一組織轉移,轉移原則為先老人、傷殘、小孩、婦女後壯年;轉移到避險安置地點為陳麗、王建友農家樂,路程約600米,車程約2分鍾。
(5)突發事件處置:①有1戶2人返居,接到情況後,小魚洞鎮群眾搜救組迅速出動,搜尋並帶離群眾。②暴雨致房屋垮塌,2名群眾被困,礦山救護大隊出動搜尋及救援房屋垮塌被困人員。
(6)人員安置,衛生院在臨時安置點設立臨時醫療場所,防疫站對安置點的衛生防疫。
(7)演練點評,所有參演單位和個人到指揮部參加演練點評,並由國土局發放地質災害宣傳手冊。
五、演練參加人員
11個地質災害易發鎮(龍門山鎮、白鹿鎮、小魚洞鎮、通濟鎮、磁峰鎮、丹景山鎮、葛仙山鎮、新興鎮、桂花鎮、麗春鎮、紅岩鎮)的分管鎮長和具體從事地質災害的工作人員,有關部門(市委宣傳部、市政府辦、市應急辦、市國土資源局、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市教育局、市旅遊辦、市工信局、市環保局、市安監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局、市消防大隊、市氣象局、市移動公司、市電信公司、市聯通公司、市電力公司)的分管領導。
六、演練工作事項
1.市政府辦
負責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演練的會務和相關協調,簽到地點:中壩村5組後壩泥石流隱患點。(市政府辦1人、市國土資源局2人)。
2.市公安局
負責警戒、交通管制以及強行帶離不願意轉移的群眾,人員20人。交通管制時間:14:55到演練結束。交通管制地點:通達化工—中壩村安置點—應急避險場所道路。
3.市國土資源局
負責應急小分隊10人,配合2名地質災害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調查。
4.市水務局
負責組織4人進行水情調查。
5.市消防大隊
負責組織消防戰士10人准時集結到位。
6.市安監局
負責組織礦山救護隊10人到演練現場搜巡。
7.市衛生局
組織出動120救護車1輛,負責設置臨時醫療場所和衛生防疫工作。
8.市民政局
負責准備帳篷2頂,將小魚洞鎮政府准備的方便麵100桶、礦泉水200瓶放在轉移安置場所:陳麗農家樂。
9.小魚洞鎮
負責會場布置以及群眾轉移工作。(中壩5組→陳麗、王建友農家樂)
10.市委宣傳部
負責對外宣傳報道和相關新聞單位的聯絡協調工作。攝像設備至少3組,其中指揮部和避險場所各1組、演練路線至少1組。
七、車輛停放位置
(1)演練指揮部車輛停放於中山路,沿路順向停放。
(2)演練應急救援工作車輛停放於安置點籃球場(演練指揮部)對面。具體含市公安局警車、市消防大隊消防車、市安監局礦山救護大隊救援車、市衛生局120車輛、市國土資源局應急車、市水務局應急車、市民政局應急車。
(3)各鎮觀摩人員車輛停放於通達化工廠側門村道,沿路順向停放。
八、具體籌備工作分工
(1)事故勘察車接洽、醫療救護車、物資籌備、上級領導接待 〔負責人:政府辦、國土局〕
(2)防災制服等事先發放 〔負責人:小魚洞鎮〕
(3)演練兩幅宣傳橫幅懸掛 〔負責人:國土局〕
(4)現場音響及會場布置 〔負責人:小魚洞鎮〕
(5)宣傳展板布置 〔負責人:國土局〕
(6)攝像攝影器材准備及實施 〔負責人:電視台〕
(7)信息通報及進程反饋 〔負責人:國土局、電視台〕
九、演練腳本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6. 5.12汶川大地震感人故事
14日,救援人員在映秀鎮搶救一名中學生,旁邊是她焦急的母親。新華社發
14日中午12時30分,首批由汶川映秀鎮救出的30名傷員被直升機送到成都,抵達鳳凰山機場後,30名傷員被15輛救護車迅速運送到華西醫院。與此同時,還有傷者陸陸續續被送來。川大華西醫院統戰宣傳部部長廖志林表示,川大華西醫院已經騰出450張床位,接受轉來的危重人員。
「我們終於看見直升機了」
在搶救室里,記者見到了從汶川映秀鎮送來的傷者於卉,當時,她正在戶外,「最多兩秒種,我就被埋了。
當時我以為自己死了,我掐了掐臉,還有點感覺,我睜開眼,發現前面有很多石碴,我掙扎著往前爬,一邊爬,一邊刨開周圍的東西,大約10分鍾後,我爬出去了,但也沒有力氣了。過了一會,我覺得有人在拉我。啊!我有救了,不過,我已經沒力氣睜眼了。」
就讀於映秀鎮旋口中學的17歲學生薑東梅說,地震時,她腦海里一片空白,眼前一黑就被埋進土裡,她憑借自己頑強的求生意識慢慢爬出了土堆。「我爬出來之後,看見不遠處有幾個同學還被埋著,但我確實沒有力氣再去幫他們了,我倒在了地上。」她是被一個沒有受傷的同學背出來的,之後,他們在沒有受傷的老師組織下,跑到了附近的山上。
姜東梅說,他們這兩天都在山上躲著,「健康的人就回到鎮上去挖土堆里被掩埋的食物和飲水,老師和同學照顧完傷員後,不停地跑回去從廢墟里救同學。昨天中午,我們聽到天上『嗡、嗡、嗡』的聲音,我們終於看見直升機了……」
「不怕,你已經得救了!」
急診室外,守候著不少焦急的市民,只要看到任何一個從災區送來的傷者,都會立刻撲過去詢問,「你們是哪裡來的?是不是汶川出來的,那邊情況怎麼樣了?」這些市民的家人都住在汶川,從地震那天起,他們就與家人失去了聯系。「你們知不知道映秀電廠的情況?我爸爸李世田12日還在那兒上班!」在成都工作的李薇和媽媽一起,在醫院急診室問了很多來自汶川的傷員,但都沒有人認識李世田。有一個傷者告訴了他們一個不好的消息,映秀的電廠好像已經被夷為平地了。「我哥哥也在映秀電廠!」現場一位叫劉占川的女士找到李薇,原來,她哥哥劉占峰和李薇的父親是同事。三人哭成一團,哽咽中,她們互留電話,約定有消息一定互通。
被送往華西醫院的傷者中有一位懷孕5個多月的孕婦,早已守候在急救大廳門口的醫護人員跑步推來輪椅,拍拍她的肩,關切地說,「不怕,你已經得救了!」孕婦淚流滿面,摸著隆起的肚子,眼裡滿是祈求,「醫生,肚裡的孩子已經不動了,救救我們。」簡短安慰過後,醫護人員跑步把她送往婦產科檢查。
深愛的人死去,他們還在刨
「老公,我們母女平安,你在哪兒啊!」同樣從汶川映秀被解救的金曉娟,十分擔心丈夫段勇的安危。事發時,段勇還在成都,想到妻女還在卧龍,段勇曾對成都的朋友說,「就是走路,也要走到汶川救他們。」
說起獲救的一刻,金曉娟很是感動,「當時我們和另外幾個女的被埋了,是她們的丈夫救我和女兒出來的,但是她們的妻子已經死了。」金曉娟哽咽著說,雖然他們知道自己深愛的人已經死去,但他們一邊大聲哭喊,一邊繼續用滿是鮮血的手刨開廢墟,救出了更多的人。據介紹,截至昨晚7時,昨日接收到來自震中的傷員已達100人。
女醫生哭喊著要返回救人
從救護車上下來的明紅梅雙腳發軟,淚水不停地從她紅腫的雙眼滾落,這個年輕女孩是卧龍鎮的醫生,也是第一個將卧龍的消息帶出來的人。14日晚8:00,到達華西醫院的病人剛剛安全,明紅梅哭喊著要找領導,「裡面還有37個重傷員,還在下雨,泥石流還沒停止!」
明紅梅說,耿達鄉還有37名重傷員等待救治,「現在裡面沒有葯,只有森林武警和我們在一起,沒有食品、缺少葯品,僅有的葯品都是醫生和武警冒險從倒塌的衛生院里挖出來的。」自己所在的卧龍鎮衛生院有9名醫生,耿達鄉衛生院有5名醫生,都在不分晝夜搶救傷員。所有醫生和明紅梅一樣,已經兩天兩夜沒有合眼。「大雨在不斷地下,一些老人、小孩因為淋雨已經感冒、發燒、咳嗽,一些傷員的傷口開始感染;卧龍鎮夾在兩山之間,一旦出現滑坡,所有人都沒救了!」
明紅梅說,她想隨下一班直升機回去,「我想把希望給他們帶回去!」
7. 春節成都旅遊路線有哪些春節成都有哪些特殊活動》
成都武侯祠有三國主題的廟會
文殊坊,青羊宮也有廟會
熊貓基地有熊貓嘉年華
塔子山公園有燈會
歡樂谷有各國風俗游園會
我大概知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