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滕王閣的資料
一、大家印象
一座現代化的古建築,相當大氣壯觀,視野開闊。外觀霸氣,建築宏偉,而且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
二、走進滕王閣
素有「西江第一樓」之譽的滕王閣,位於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 滕王閣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為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滕王閣在歷史上的興廢更迭達29次之多,現在的滕王閣主閣落成於1989年10月8日,共九層。南北配有迴廊連接的兩個輔亭。 瀕鄰贛江,面對西山,視野開闊,距唐代閣址僅百餘米,主體建築為宋式仿木結構,突出背城臨江,瑰瑋奇特的氣勢。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築極窈窕多姿,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 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滕王」一名冠之。 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雲:「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步入閣中,彷彿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幅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 第二層正廳是大型工筆重彩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為觀止。 第三層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廳兩 側陳列有「鑾駕」禮器,取材於「戟」、「帷」等古儀仗,有朝天鐙、月牙戟、 判官手、龍鳳屏、金爪等, 由蘇州製作。面北耳廳陳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北耳廳為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第五層是憑欄騁目的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
三、景點類型:歷史建築
最佳季節:3月-5月和9月-11月最佳。 南昌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濕潤溫和,日照充足,一年中夏冬季長,春秋季短。 南昌是典型的「夏炎冬寒」型城市,夏天非常炎熱,有「火爐」之稱;冬天又比較寒冷,因此春秋季節去滕王閣旅遊是比較適宜的。
四、建議遊玩:1-2小時
五、開放時間:旺季(5月1日~10月7日):07:30~18:00 淡季(10月8日~4月30日):08:00~17:30
六、地址: 南昌市東湖區沿江北大道39號(近疊山路)
❷ 滕王閣的歷史介紹
南昌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為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閣序》讓其在三樓中最早天下揚名,故又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另有閬中滕王閣,是唐滕王閬中滕王閣頤神洞元嬰鎮守閬中時所建,同時建有玉台觀,清以來合稱滕王閣。建國後僅存部分台基及數間破屋,但岩有頤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題刻保存完好。洞內有南宋人題記,洞外有明邵元書杜甫滕王亭子詩及楊瞻撰書頤神古洞詩四首。
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後,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後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雲:「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敗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今天的滕王閣為宋式建築。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築極窈窕多姿,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宮廷畫《滕王閣》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築師們以此作為依據,並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1983年10月1日舉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陽節正式開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之際,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於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勝利落成。這不僅僅給古城南昌增色添輝,而且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紛至沓來的中外遊人。
❸ 滕王閣傳奇的電影信息
中文名:滕王閣傳奇
總監制:李豆羅
總製片人:陳清華編制:喬木
導演:鮑芝芳
❹ 滕王閣是什麼時候建的
永徽四年(653)。
滕王閣始建於唐高祖李淵之子元嬰於永徽四年(653)都督洪州(今南昌市)時,數百年間都是無以復加的仿中國古典建築的巔峰代表之作。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滕州,故為滕王,曾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
現今的滕王閣,極具宋代樓閣建築的窈窕多姿。1985年重建。自古至今,已是第29次重建之閣了。據說依照的是一代建築大師梁思成曾經繪制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只有對《營造法式》研究精透的梁思成,才能使之承繼宋式建築的風格,並使這座新閣的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
(4)滕王閣宣傳片擴展閱讀:
滕王閣的布局:
滕王閣凈高57.5米,共九層,典型的宋代樓閣「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層皆有迴廊可俯瞰贛江景色,南北有迴廊連接著「壓江」「挹翠」兩個輔亭。
滕王閣為何一再毀而再造,皆因在古代一直是被人們看作吉祥風水建築的。有一首著名的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在這里,「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
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南昌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
❺ 寫關於滕王閣的古詩
歷史上有很多詩人都留下了寫滕王閣的古詩,如王勃、白居易、杜牧、黃庭堅等。其中,最著名的還是王勃的滕王閣詩。
一、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譯文:
高高的滕王閣,下臨贛江。那些貴人身掛琳琅佩玉,坐著鸞鈴鳴響的車馬,前來閣上參加歌舞宴會的繁華場面,現在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早上,畫棟飛來了南浦的浮雲;黃昏,珠簾捲入了西山的細雨。
雲影倒映在大江中,日日悠悠不盡。物換星移,不知度過了多少個春秋,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在哪裡呢?只有那欄桿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
二、白居易——《鍾陵餞送》
翠幕紅筵高在雲,歌鍾一曲萬家聞。
路人指點滕王閣,看送忠州白使君。
譯文:
翠青的帳幕,紅錦鋪設的酒席要高聳入雲的樣子,唱一首歌千家萬戶都會聽到。
過路的路人在指著滕王閣說:」看,那是在送忠州去的白使君啊。「
三、杜牧——《中丞業深韜略志在功名再奉長句一篇兼有咨勸》
檣似鄧林江拍天,越香巴錦萬千千。滕王閣上柘枝鼓,徐孺亭西鐵軸船。
八部元侯非不貴,萬人師長豈無權。要君嚴重疏歡樂,猶有河湟可下鞭。
譯文:
檣櫓像樹林一樣,驚濤拍打著天際,南方的香料和巴蜀的絲綢琳琅滿目。滕王閣上還留著跳柘枝舞時擊打的鼓,鐵軸船依然停靠在徐孺亭西側。
重臣大吏並非不尊貴,統領萬人之軍大權在握,但還是要奉勸遠離享樂,還有河湟等著收復呢。
四、黃滔——《鍾陵故人》
滕王閣下昔相逢,此地今難訪所從。唯愛金籠貯鸚鵡,誰論鐵柱鎖蛟龍。
荊榛翠是錢神染,河嶽期須國士鍾。一箸鱸魚千古美,後人終少繼前蹤。
譯文:
滕王閣下昔日相逢,現在在同樣的地方再難探訪到昔日的蹤跡。只喜歡用金籠子關著鸚鵡把玩,哪還管鐵柱鎖住蛟龍。
灌木成蔭像是被綠色染過,國家大事必須優秀的人才盡心盡力。張翰醉心鱸魚,成為了千古美談,但後人終究是很少效仿了。
五、楊萬里——《以六一泉煮雙井茶》
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免毫霜。細參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
日鑄建溪當退舍,落霞秋水夢還鄉。何時歸上滕王閣,自看風爐自煮嘗。
譯文:
嫩茶用初沸的泉水沖泡,再用沸水煮,用兔毫盛,細細品嘗六一泉中水的滋味,裡面依稀還能品嘗出黃庭堅茶詩中描寫的茶的香味。
即使是日鑄茶和建溪茶也要退避三舍啊,天邊的落霞和盪漾的秋水有如回到家鄉。什麼時候能夠再次登上滕王閣,自己看著風爐自己煮一壺茶品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滕王閣
❻ 滕王閣詳細資料
滕王閣在歷史上有幾處,其中最知名的是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迴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里,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卧波,令人心曠神怡。
滕王閣始建於唐代,後幾經興廢,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今天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四層,高57.5米,佔地達47000平方米。
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呵成,寫下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王勃作序後,唐代王緒寫《滕王閣賦》,王仲舒寫《滕王閣記》,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佳話。文學家韓愈也撰文述「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西江第一樓」之譽。1300多年來,滕王閣歷經興廢28次,可謂慣看春花秋月,飽經雨雪風霜。
重修後的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閣中,彷彿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幅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為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目的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
❼ 有關於南昌滕王閣的說明文600字
滕王閣位於南昌市沿江路贛江邊。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都督洪州時所建,故名滕王閣,原閣規模算很大,高九丈,共三層。東西長八丈六尺,南北寬四丈五尺,因王勃《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上元二年(675年)9月9日,洪州都督閻伯於此大宴賓客,王勃恰好路過南昌,亦屬邀請之列。閻本擬讓其婿寫閣序以誇客,先命人取出紙筆,假意邀請在座的賓客為滕王閣寫作序文,人們知道閻的意圖,故意謙讓.推辭不寫。讓至王勃時,這位年紀最輕的客人毫不客氣,欣然命筆。閻都督見狀,十分不滿,憤怒離座揮袖而去,並囑人監視王勃作文,隨時傳報。王勃開始寫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聞報笑日:「不過老生常談」。接著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又輕蔑地說:「無非是些舊事罷了。」又報:「襟三江而舉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聽了便沉吟不語了。接著幾人連續來報,閻不由得連連點頭。當報至「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情不自禁地一躍而起,贊不絕日。滿座賓朋也無不嘆服。全文寫完後,閻的女婿卻說話了,說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掛齒,接著一日氣把《滕王閣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使得在座之人,也對他非凡的記憶力驚奇不已。王勃聽後,也暗暗佩服,但靈機一動,問道:「序文之後還有一詩,能否也將詩背將出來?」那位女婿一聽,不禁張口結舌了。王勃揮筆疾書,將詩寫了出來:「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朱帝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寫了《滕王閣序》後,這座樓閣則更是名傳千古了。歷時一千三百多年,歷代屢毀屢興達28次,1926年毀於兵災, 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經過南昌市民的幾年努力,1989年重陽節,滕王閣終於重新矗立於贛江之濱。
現在的滕王閣整體布局已發生巨大的變化,它在南昌城西形成了一片規模宏大、配套設施齊全的仿古建築群落。從東面榕門路口進入,一座高大的四柱七樓宋式彩繪大牌樓敞開熱情的胸懷迎接您,往裡50米,穿過一排碧瓦丹柱的仿古店鋪,便進入了滕王閣園區,寬闊的閣前廣場襯托著一座巍巍崇闊,滕王閣便完全展現在您的眼前。這是根據古建築大師梁思成1942年所繪草圖,並參照「天籟閣」所藏宋畫《滕王閣》建築而成。滕王閣主體建築9層,凈高 57.5米,建築面積 1.5萬平方米。下部是象徵古城牆的約 11米高的大台座,台座之上取「明三暗七」格式,其兩翼為對稱的一級高台,高台上部為游廊,游廊南端為「壓江亭」。北端為「挹翠」亭。主體建築丹柱碧瓦,畫棟飛檐,斗拱層疊,門窗剔透,其立面似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平面則如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鯤鵬。
滕王閣歷來是文人雅士吟詩作賦、歌舞宴筵的場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閣內陳設無不突出文化樓閣的特徵。貼金的「滕王閣」正匾系蘇軾的墨跡,正門不銹鋼長聯「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毛澤東手書。其餘匾額、楹聯,或集古人書法精華,或為當今名家珍品,各類大型壁畫、浮雕,均體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主題。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再現「初唐四傑」之首王勃之風儀神采;古老的編鍾、樂器及青銅祭品、禮器等,憑添了新閣的古雅氣氛。
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迴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里,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卧波,令人心曠神怡
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 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 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 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 名,閣以序而著稱。1300多年來,滕五閣歷經興廢28次,最後在1926年 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
精心布置的藝術殿堂
重修後的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新閣,彷彿置 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表現王勃創作 《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 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 筆重彩丙衡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 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觀 止。第五層是憑欄騁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 《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滕王閣序》中 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已作為主閣 正門的巨聯。暮秋之後,鄱陽湖區將有成千上萬只侯鳥飛臨,那將構成 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圖,成為滕王閣的 一大勝景。
❽ 滕王閣序的經典片段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❾ 對滕王閣的體會
游滕王閣有感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 你沉睡在海底是否感受到了一千三百多個春秋?子安... -- 題記 當老師指著屏幕中那座宏偉的建築說它就是滕王閣的時候,我已然朦朧了雙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們所說,冰冷徹骨,你的靈魂是否如我所願,安然無恙? 我很慶幸生在你的故鄉,並州.雖不在龍門,卻也與你同飲一灣河水,共登一脈太行.我始終相信,這區區一千三百年定不會抹殺你的一切.不知我腳下的土地,你是否來過,如果來過,它頂會存有你的一絲氣息,哪怕只一粒微塵也好,便足以讓我愛上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來,共聞落花香. 二十六歲,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樣一個氣宇軒昂的年紀.子安,那海水也不願見你容顏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個意外,不相信你如書中所說,"不幸落水驚悸而死",只因不願去想你痛苦掙扎的模樣.我寧願相信你以一道美麗的弧線落入水中,面容沉靜地沉入水底.那個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鋒利的劍,死,或許是你不背叛靈魂的最好方式.那樣,你遍永遠都是心中的自己,那個無拘無束,桀傲不馴的王子安. 關於唐朝,從此後便只有一個王子安,什麼帝王將相,或是侯門府院,也敵不過你身後一抹殘雲,腳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沒有想過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閣成了你留給世人最後一絲記憶.那日的學士將軍,滿座賓朋,也都隨往事風幹了吧,連那都督"閻公"也成了有姓無名的某某某,沒有人記得,也毋須再記得.惟有你,連同你筆下的落霞孤鶩,秋水長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閣以不是你當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偉岸精美,終究沒有你曾經來過啊.我更願找一處當年的斷壁殘垣,坐在那裡靜靜觀望,你筆下的江水如何映著雲影悠遊流過,那些群山如何披著綠色順勢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夠溫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靈般的陽光能否穿越那層深藍的海幕,為你送去人間的問候.我從未到過南海,但我現在知道了,即使我一個人乘船飄盪在這單調的幽藍之上,也是不會孤單的吧!這水下的某一處,某一縷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後,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裡,任海龜魚兒匆匆游過,任海水瓢搖了你的長發.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那南海之水啊,從此別再咆哮了吧,別再打擾寂寞的子安,和他高傲的靈魂,我願用所有的笑容,換他一世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