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師遠程培訓作業
1 角色沖突是什麼意思?
(Role Conflict)即個人面對多種角色期盼時,可能扮演好某一種角色,但卻無法同時扮演好另一角色,因而造成角色沖突。
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個體處在角色網路包圍之中,不容易滿足各方對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產生內心矛盾沖突。這種由角色引起的沖突叫角色沖突。
當個體面臨多種角色期待時,就可能會產生角色沖突(roleconflict)。如果個體服從一種角色的要求,那麼就很難服從另一種角色要求,這就產生了角色沖突。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包含這樣的情境:個體所面臨的兩個或更多的角色期待是相互矛盾的。
2、新型教師應當具有哪些素質特徵?
其次,對於教師素質的理解,要有深刻的理論背景,不能由研究者憑空設計。就我國的教育實際而言,鄧小平理論指導我們研究教師問題的基石;
第三,教學活動是教師工作的中心任務,教師素質的涵義必須著眼於教學活動本身。
第四,反對那種元素堆砌的教師素質觀,應將教師素質看成是一個系統的結構,其內部包含著復雜的成份;
第五,教師的素質是結構和過程的統一,發展性、動態性是其精髓;
最後,教師素質的涵義應能為教育實踐和教師培訓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具有可操作性。上述的六種教師素質成份並不是簡單的並列關系。其中教師的職業理想、教師知識結構和教育觀念是教師的深層次的東西,我們稱之為教師素質的深層結構;而教師的教學行為與策略則是其素質的外化形式,為表層結構;那麼,對於內在的、深層次的成分如何轉化為外在的行為表現呢?我們認為教學監控能力是這種轉化的中介機制,即中介結構。教師素質的5種成分並不是簡單的並列關系,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教師素質系統的復雜結構,而且這個結構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動態結構。根據研究,我們建構了教師素質的結構模型。我們認為,這種教師素質觀可以構成教師繼續教育的理論體系,為教師繼續教育提供理論保證。
二、案例:體罰行為是怎樣產生的
這個我不懂是什麼意思...
『貳』 教師遠程培訓總結
自參加新課程遠程培訓以來,作為培訓學員通過認真收看視頻教學、撰寫學習心得體會、參加班級交流和互評,從中我學到了專家和同行們的很多值得我參考和借鑒的經驗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觀念上受到教育和啟發,我的精神受到很大鼓舞。這些都都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提供了指導和支持,催我奮進。
《教師成長》中教師的課程智慧、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的管理智慧、教師的人格魅力和促進教師成長的行動研究五個專題演講,讓我明白了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如何實現自我發展,成長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所應當具備的智慧。作為教師首先應當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敬業精神,去吃透教材,做正確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去超越教材,根據實際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取捨和增減,才能達到正確地做事情的目的,要有一股探索精神;教師應當對所從事的職業充滿熱愛,這種熱愛體現在一個老師對所從事的工作充滿激情,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一個老師應當把所從事的事業看成是一種追求,是一種幸福,而不是簡單地把工作理解為謀生的手段,面對外部世界的物質誘惑,要有一種職業的堅守。教師要用自強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斷地學習,更新自我,充實自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你所面對的學生,並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為學生做出榜樣。不為世俗的東西所誘惑,在人格上不能「跪著教書」,以自己的對工作和學生的愛心,來提升自己的氣質,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要知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永遠是重要的。但是,無論知識和技能多麼重要,它從來就不是學生學習的全部內容。教師的使命,除了傳遞知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讓學生成為有獨立人格的人。教師的威信取決於這個教師是否能夠讓他的學生敬畏而喜歡這個教師。敬畏的原因可能教師的思想魅力,也可能因為教師的人格魅力。學生憑什麼喜歡教師?喜歡的原因可能很簡單:這個教師有愛心,他對他的學生好,他的學生就喜歡他。教師要具備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也就是教師的管理能力。人的成長需要付出必要的代價。孩子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很多錯誤甚至會遇到一些危險,但是,這是成長必須付出的學費。如果教師一直懷疑學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麼,學生就會成為精神的侏儒。他們可能善於服從、聽話、俯首稱臣,但他們可能缺乏自信、熱情、勇氣,他們的生命缺乏基本的活力與光澤。
余教授的《課堂教學》強調三維目標的核心是人的發展,我們說教書育人,它的重點還是在育人上,教書的目的還是為人的發展來服務的。縱觀人的一生的發展都是貫穿著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從不願學到學,再到樂意學的過程。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樂學才能更好地進行學會和會學的活動。所以,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只注重在知識、技能和過程方法的教學多下功夫,而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上比較忽視的做法。相反,要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當放在教育的首位,道理也很簡單,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總在校園里接受教育,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必須要自己獨當一面地去面對生活,那麼,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和生活的大環境中的發展態勢,決定了以後的生活質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是在效果的大小上,對學生的學習,我想首先要確保有效的學習時間,沒有時間的投入不行,投入時間後,就是要保證學有收獲,收獲越大,效率越高,要保正收獲,學生必須要全身心投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在此前提下,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及時反饋學習效果,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到付出後就能有收獲的愉悅感,哪怕是學生錯了,學生知道哪兒錯了也很好。為學生的學習不斷地矯枉過正,注重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教師的教學最怕的就是唱獨角戲。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的生成性並不排斥課堂教學預設,預設是充分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 「主體」的預設。教師不應該用僵化的形式作用於學生,用預先設定的目標僵硬地規定學生、限定學生,否則就會限定和束縛學生的自由發展。教師只能引導學生自由、主動地生成和發展。學生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並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多樣性、豐富性和隨機性。
教師的責任就是要讓學生養成自覺的學習習慣,將學習轉化為自覺的行為。教師首先認識到你所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思維和思考。教師必須摒棄過去的那種師道尊嚴的腦筋,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要以平等的姿態和學生交朋友,要尊重他們,關愛他們,營造師生和諧的環境。教師才能向下實施你的教學行為。所以,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是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你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果的。
通過聆聽專家的講座,反思過去的教學行為和觀念與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心裡素質和教師的人格魅力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我認為只有從內心深處去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吸取和借鑒專家和同行們的經驗,通過努力不斷完善自己,促進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