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科技產品如何營銷
霍特國際商學院教授Zif認為,在高科技產品的營銷中,人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個版現象權:有些產品開始很成功,但過段時間銷量下降。這里不得不提到高科技產品消費者區隔的方法。高科技產品的消費者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嘗鮮者(Early Adopter),這些人很少,大概只佔總消費群體的2.5%,他們是第一個買產品的人。(剩餘554字)
㈡ 高科技產品營銷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什麼
技術採用生命周期正是高科技營銷模型的基礎。它向我們揭示了一種市場開發的方式,首先關注創新者並形成專門的市場,然後就是早期採納者以及他們的市場,接下來依次是早期大眾、後期大眾,最後則是落後者。在這個市場開發過程中,企業必須將每個階段針對的消費者群體作為參考的基礎,進一步開發下一個消費者群體所支配的市場。這樣一來,創新者對產品的認可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幫助企業繼續開發出一個早期採用者的可靠市場,同樣,早期採用者對產品的認可也成為開發早期大眾市場的重要工具,這種關系會依次延續下去,直到曲線最右端的落後者。
營銷人員很難在相互之間無法交換意見的顧客群中實行任何有意義的營銷計劃。這其中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一種所謂的杠桿力量。畢竟,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一次性支付所有營銷活動的開支。事實上,企業的每一項營銷計劃都必須依賴一些持續發生的連鎖反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口碑營銷。市場的自我參與程度越高、溝通渠道所受的限制越嚴密,出現這種連鎖反應的可能性就越大。
對於營銷領域的很多專業人士來說,在進行市場拓展時都會將「市場」分成幾個獨立的「市場細分」。營銷大師在向大眾宣傳自己對市場細分做出的研究時,通常會參考技術採用生命周期模型,按照對應的階段將受眾群體分為技術狂熱者、有遠見的人、實用主義者、保守主義者、懷疑主義者,這個概念與我們對生命周期的定義恰好相符。以此為基礎,我們構建了「高科技產品營銷模型」,如圖8-4所示。藉助目標市場受眾細分拓展的策略,可以減少市場推廣的阻力,加大口碑營銷的效果,起到巧妙的杠桿作用。
圖8-4 高科技產品營銷模型
對於一項創新性的技術產品來說,在早期市場它面臨的顧客群體主要是由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構成的。創新者經常被稱為「技術狂熱者」,或者「技術專家」,而早期採用者則經常被稱為「有遠見的人」。主流市場的主宰者是早期大眾,在高科技行業中他們通常被認為是「實用主義者」,而且這個群體又很可能被後期大眾接受並成為他們的領導者。這里的後期大眾一般被視為「保守主義者」,但是隨後的落後者被成為「懷疑主義者」則恰恰相反,他們並不會接受早期大眾並讓他們成為自己的領導者。我們將會仔細探討所有這些消費者群體的心理描述,看它們是如何對高科技市場的開發和驅動力產生影響的。
1. 創新者:技術狂熱的追隨者
一般來說,率先採用任何新技術的人一定是那些出於自身原因對新產品愛不釋手的人,我們稱之為技術狂熱者。正是這些率先對你的產品產生興趣的人,善於發現[張樂飛1]你的產品具有那些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商業領域,技術狂熱者不僅對這些新技術非常感興趣,而且他們也是大家公認的最有能力對新技術進行早期評價的人。正是這樣,他們才成為了任何高科技營銷計劃的首要目標。對於高科技企業來說,重視技術狂熱者的方式就是讓他們了解內情,讓他們試用產品並提供反饋意見,並且只要他們的意見合適,企業就應當立即按照這些建議對產品進行改善,最後企業還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確實對產品進行了改進。
2. 早期採用者:有遠見卓識的人
有遠見者通常是非常少見的,他們擁有非凡的洞察力。作為一個具有高度積極性並且受「夢想」激勵的團體,有遠見者有可能加入企業的管理層。他們心中懷有的夢想的核心是一種業務目標而不是技術目標,這就要求企業本身或者企業的顧客在處理業務時採用的方式發生重大的突破。有遠見者與技術狂熱者不同,他們並不是從某個系統採用的技術中獲得價值,而是從這項技術帶來的戰略突破中獲得價值。有遠見者代表了產品生命周期中的一個早期機遇,這個群體不僅能夠為企業帶來短暫但非常可觀的收入,還可以幫助企業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使自己獲得一個眾人矚目的地位。如果缺少了有遠見者的推動力量,很多高科技產品根本根本不可能被市場所接受。
3. 早期大眾:實用主義者
對於任何一項技術產品來說,早期大眾、或者說實用主義者都占據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份額。實用主義者從未在生活中炫耀自己的地位,而只是默默接受生活為他們定下的位置。如果有遠見者的目標是取得顯著成就,那麼實用主義者的目的就是看到些微的改善——逐步的、可衡量的、而且可預見的進步。雖然你很難贏得實用主義者的青睞,但他們一旦被征服就會對你的產品非常忠誠,他們通常會忠實地執行企業關於產品購買的各種標准,積極地購買產品,而且在有需要的時候他們只會采購你生產的產品。這種對標准化的關注還是比較實用的,它能夠簡化顧客對內部服務的需求,但是這種標准化的繼續效應——銷售量的增加和銷售成本的減低——卻對企業的將來發揮著更加顯著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個市場群體來說,實用主義者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4. 晚期大眾:保守主義者
保守主義者對於不連續的創新有一種本能的抗拒。與新的進步來說,他們往往對傳統更加信任。並且一旦發現了一些非常適合自己的東西,他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他們通常只會在技術採用生命周期的最後才會決定投資購買,那時產品的設計已經非常成熟,企業之間對市場份額的競爭也使產品的價格大幅降低,而且產品本身也已經能夠被完全商品化。通常情況下,保守主義者購買高科技產品的真正目的僅僅是不希望自己被怠慢。但不幸的是,由於他們處於市場中利潤較低的一端,企業通常不會與這些顧客建立一種比較穩定的可靠關系,所以他們反而經常被怠慢。這樣一來,他們對高科技的幻想就更容易破滅,而且他們還會抱怨著更加憤世嫉俗的態度對自己的購買周期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如果高科技企業希望獲得長久的成功,它們必須學著打破這種惡性循環,並用一個合理的理由說服保守主義者購買自己的產品。它們必須明白保守主義者對高科技投資並沒有太大的渴望,所以這些顧客並不會為高科技產品支付很高的價格。然而對於那些懂得如何為這個群體提供服務的企業來說,只需要通過大規模的銷售量,他們就能夠從保守主義者哪裡獲得可觀的回報。保守主義者具有極大的價值,因為他們可以大幅度地擴展那些不再位於最前沿的高科技技術的市場。
5. 落伍者:懷疑主義者
作為構成技術採用生命周期中最後1/6的一個群體,除了阻礙購買之外,落後者並沒有對高科技市場發揮任何其他的作用。因此,高科技企業針對這些懷疑主義者開展營銷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張樂飛2]他們造成的不利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因為懷疑主義者能夠讓我們覺察到我么究竟在哪裡做錯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必要了解這個消費群體。懷疑主義者最終能夠向高科技銷售商提供的一項服務就是不斷地指出銷售人員在售貨時的保證與他們交付的產品之間存在的分歧,而這些分歧又會輕易導致顧客對產品的失望,最終這些不利的評價則會通過人們在市場中的散播令我們這些銷售商無奈地痛失手中大量的市場份額。換句話說,若想征服懷疑主義者,高科技企業可能需要一個極其周全的銷售策略,但是在產品營銷方面,這個策略或許不能被視為上乘之策。從營銷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似乎都被「皇帝的新衣」所蒙蔽,而且在高科技市場中這種現象尤其嚴重,因為這個市場的每一個成員都會因為受到既得利益的驅使而竭盡全力地抬高眾人對這個行業的看法,但懷疑主義者們不會買我們的賬,我們應該時刻牢記這個事實並從中汲取教訓。
從本質上來說,這就是所謂的高科技營銷模型——在技術採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中平穩開展的一種營銷方式。尤其是對於那些擁有高科技企業股份的投資者來說,這個概念的驚人之處就是它可以承諾使你擁有對某個龐大的新市場的控制權。如果你能夠第一個到達那裡,「抓住曲線的最左端」,並且在早期大眾階段成功地駕馭這條曲線,從而建立一種業界內的事實標准,那麼你就能夠迅速聚斂到大量的財富,並且在很長期內「擁有一個絕對有利可圖的市場」。
㈢ 黑科技產品是什麼定義為什麼說是營銷噱頭
前端時間,第二季的高調人機戰爭,柯傑戰爭阿爾法狗再次擊敗了人工智慧的結束,揭示了全面的人工智慧時代。人工智慧已成為主要行業的新興人物,可以取代完全完成的機器人。越來越多! 「黑色技術」「黑色技術」經常發誓。人工智慧只是用餐的舞台接受互聯網,還是將成為行業的新發展趨勢?
從營銷推廣的角度來看,人工智慧明顯。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它確實更多的投資和消費者擔憂,但餐飲仍然不夠成熟,有必要運營運作。成本和在運營期間,必須根據市場進行,不斷進行技術改進,如果它就像營銷一樣,成本太高了。總結:餐飲智能的本質是高效和實現質量標准化!
由操作員選擇的人工智慧至少至少有兩個級別,節省成本並提高效率。雖然人工智慧不夠成熟,但是可以預見的是,人工智慧逐漸取代餐飲業中的人工地位,並相信迎接迎合人工智慧的突破,參考當天,以及我相信時間可以給我們答案。
㈣ 什麼是技術營銷
技術營銷的定義應該是:以技術為手段、方法對產品、營銷渠道、品牌傳播、售後服務、消費者培育、市場開拓等進行的一系列營銷創新和變革活動。
尚品宅配傢具數字化定製模式的啟示。
尚品宅配抓住了市場競爭態勢的運作縫隙,尚品宅配深度洞察了需求縫隙和競爭縫隙這個黃金市場機遇,聰明地選擇了「縫隙營銷」戰術,在市場運作中練就了「數碼定製」的看家本領,率先在國內廚櫃衣櫃市場成功導入先進的「數碼經營」連鎖經營模式,在渠道和店鋪終端兩個層面運用數碼技術進行營銷創新,用虛擬技術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不同於其他行業的是,銷售渠道的革新正在對建材業上游及價格底線產生顛覆性影響,尚品宅配、家居易網站等等一系列新的營銷渠道與模式的誕生,並且以驚人的速度分食著傳統建材營銷模式的銷售鏈上的份額,而傳統建材渠道商似乎對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役准備不足。
1.選擇電子商務模式要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
無論是哪一個行業在選擇新技術進行渠道創新時,要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切忌好高騖遠,傳統企業可以採取傳統渠道模式與新的渠道模式兩條腿走路的方法並行前進。
2.用新技術進行渠道的變革主要是觀念的變革。
無論是建材行業,還是其它行業,電子商務模式的崛起,其本質上推動了我們由坐銷變為行銷的觀念的變革。通過電子商務批量購買,縮短了中間環節,使成本降低,而更重要的是能體現購買者的各種意志,通過團體與廠商、代理商直接協商等,在根本上改變傳統渠道的銷售方法。此外,消費者不必捲入紛亂的零散選購,網站和廠家會提供專業化的意見、一站式送貨、安裝、售後服務和質量保障。
3.以技術為手段的定製將帶來新的產銷模式。
「個性化定製」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它正在迅猛地改變著研發者、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的傳統關系,帶來的是產銷模式的新變革,帶來了「產消合一」的革命。個性化定製生活衍生出的是一種與以往以生產方式為中心的經濟有著本質不同的新經濟,而這種以生活方式為中心的「定製經濟」商機無限。今後的渠道與終端銷售的不再是成型的產品,而是銷售一種工具、技能,是出售的一種讓消費者進行個性化創造自己所需要的產品的工具。消費者又變成了生產者,實現了真正的「產消合一」。
托夫勒在新作《財富的革命》中闡明:財富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不僅是數量、形態上發生了變化,而且也是被創造、分配、流通、消耗、儲存和投資方式上的變化。此外,財富有形或者無形的程度必須要得到改變,知識資產將成為未來絕對主導的財富。托夫勒對「知識社會」、「知識資產」、「知識工作者」等論題尤為關注,托夫勒創設的「消費生產者」(prosumer)的概念,也有人譯為「產消合一者」,則是對斯蒂格勒和貝克爾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消費者-生產者」、「勞動分工、協調分本與一般知識」問題的演化與改造。托夫勒給出的定義是:它指任何財產,或是共有或是獨有,並具有經濟學家們所謂的「用途」,它給我們提供了某種形式的安樂,還可以用於和其他形式的能夠提供安樂的財富來交換——這顯然與貫穿了二千多年西方經濟學思想史的「幸福」、「價值」、「功利」、「效用」在遙相呼應。在《財富的革命》里,知識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將成為未來財富創造體系的主體。與「知識創造財富」相匹配的則是「消費生產者」趨勢的到來。根據托夫勒的定義,「消費生產者」是指那些為了自己使用或者自我滿足而不是為了銷售或者交換而創造產品、服務或者經驗的人。(《第三次浪潮》)「不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集體,只要我們既生產又消費我們自己的產品時,我們就是在進行『產消合一』。」生活中,越來越多廠家把部分生產過程或服務環節交由消費者完成,而且還對這種「代勞」的行為收費,該商業模式就是「消費生產者」的最直觀體現。雖然,它有點類似於DIY即自己動手,但它恰恰是「知識社會」和「體驗經濟」中的核心理念。對此,托夫勒曾滿懷信心、毫不隱諱地寫道:「產消合一者是即將到來的經濟中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
工業化時代的大批量生產,將同樣的產品賣給不同的消費者,「定製經濟」則要求生產者針對不同消費者的個性需求,而生產出不同的產品蒙昧或者說是工具。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也加入到了定製的行列。戴爾的網上定製電腦,海爾的定製冰箱等等都創造了市場奇跡。定製是以技術創新為前提的,沒有新的技術,定製就成了空中樓閣。
㈤ 產品銷售策略有哪些
首先,從消費者的生活細節中尋找賣點要挖掘出成功的賣點,必須深入探測消費者的內心,描述性的市場調研只能得到大眾化的結論。
然後,就是產品概念的市場定位:產品概念必須體現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層級,體現與競爭產品的差異,並要以具體的產品特性來支持。
其次,需要統籌考慮新產品的品牌結構、產品結構和市場推廣,才能確保新產品拓展全程的策略性和系統性,避免盲目的硬性推銷。
㈥ 產品營銷策略有哪些
①反饋很重要
整理反饋,經常交流、回報他們,傳遞給潛在客戶這樣的信息:你理解他們的需求和問題,要讓他們知道你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專業的引導他們。
②品牌差異化
消費者的記憶系統里不能容納太多的東西,他們大多數只會記住第一品牌的產品。先知營銷品牌提醒做不到第一品牌,你可以做到細分市場的第一品牌,這是品牌的差異化。產品的不同品種領域里做出第一品牌。爭取在更細的品類做到第一,也是能夠成功的。
③產品賣點
獨特賣點的可能性是無限的,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巿場就會有不同的獨特賣點。尋找賣點的最佳方法,確認你的產業還有哪些需求尚未被滿足,然後趁虛切入,填補巿場缺口。或者先發制人的營銷包裝手法。
④行銷策略
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企業,通常會差近1倍的市場份額,差距是什麼?就是行銷策略,超越別人靠出奇制勝的營銷策略,被超越也是因為沒有好的行銷策略,牛根生由 一家小公司靠跟超級女聲合作1年多從7個億躍升到47個億,是營銷的作用,管理是一小步一小步成長,營銷是一飛沖天。
㈦ 什麼是技術銷售
現在銷售分為技來術型銷售和關系自型銷售.技術型銷售為懂技術.出現什麼問題自己就可以解決.關系型銷售純碎是靠嘴巴.公司會配備大量的技術型人才
典型的例子有:維修。
一個新的電器如空氣過濾器,用戶可能顧忌於某些性能不穩定,於是技術銷售者就可以明確地介紹及承諾此類維修,並向用戶提供最易損的配件。
技術營銷是以技術為手段、方法對產品、營銷渠道、品牌傳播、售後服務、消費者培育、市場開拓等進行的一系列營銷創新和變革活動。通過運用企業的技術服務和專業知識等方面的系統能力,使客戶在短期內對新技術產品得以認識、了解和接受。技術營銷的對象是一種知識、一種技術,而不是某一具體產品。技術營銷的首要目的在於幫助客戶掌握與此項技術的各種知識和技術,並接受此技術。技術營銷揭示了營銷的過程不僅存於新產品生產之後,而且伴隨著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的全過程。
㈧ 產品的營銷方式主要有哪些
產品的營銷方式主抄要有以下五種:
1、整合營銷
作為一種對各種營銷工具和手段的系統化結合,根據環境進行即時性的動態修正,以使交換雙方在交互中實現價值增值的營銷理念與方法。
2、聯合營銷
兩個以上的企業或品牌擁有不同的關鍵資源,而彼此的市場有某種程度的區分,為了彼此的利益進行戰略聯盟,交換或聯合彼此的資源,合作開展營銷活動以創造競爭優勢。
3、事件營銷
國內外十分流行的一種公關傳播與市場推廣手段,集新聞效應、廣告效應、公共關系、形象傳播、客戶關系於一體,並為新產品推介、品牌展示創造機會、建立品牌識別和品牌定位,可以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
4、直銷
作為一種分銷模式,它有明確的目標客戶群體,沒有中間銷售環節或盡量減少了中間環節,可以度量銷售效果,企業利用銷售人員可以把產品直接銷售出去。
5、對立營銷
企業的產品在推向市場時,在每個競爭階段,均需要找出對立者,比如品牌、產品甚至企業或者個人,根據對立者的營銷策略體系,建立對立的營銷策略體系來跳出同質化競爭市場,或階段性打擊競爭對手。
㈨ 怎樣做一個產品營銷方案
一、如何將新產品投放到目標市場
產品開發人員和市場策劃人員在新產品投放市場之前,應合理地選定、細分目標市場,以達到合理有效投放的目的。
選擇目標市場,明確企業應為哪一類消費者服務,滿足他們的哪一種需求,是企業在營銷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策略。所謂目標市場就是通過市場細分後,企業准備以相應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其需要的一個或幾個子市場。選擇目標市場的目的是根據企業的人力資源和資金狀況,找到對本企業有吸引力,有利於發揮本企業現有的人、財、物優勢的市場。如太原橡膠廠是一個有1800多名職工、以生產汽車、拖拉機輪胎為主的中型企業。他們進行市場細分後,根據企業優勢,選擇了省內十大運輸公司作為自己的目標市場,生產適合晉煤外運的高噸位汽車載重輪胎,打開了銷路。隨著企業實力的增強,他們又選擇了耕、運兩用拖拉機製造廠為目標市場,並一舉取得了成功。
二、如何進行產品的鋪貨
企業為了使新產品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脫穎而出,往往特別強調其產品的市場鋪貨率。在公司銷售人員受市場鋪貨、銷售指標和考核等因素的影響下,一時間以到處能看到自己的產品為榮,殊不知盲目的鋪貨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資金沉澱,壞賬和呆賬就會增加。因此,新產品的鋪貨一定要結合市場業務員、經銷商、產品、促銷和市場等情況綜合考慮。
訓練有素的銷售人員是有效鋪貨的關鍵。有效的鋪貨應該由相當了解市場零售點和直銷點狀態的「熟手(銷售人員)」來進行。「熟手」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市場運作經驗,了解客戶的信用狀況、銷售情況、資金實力及來源、相關的管理人員及習性,甚至有沒有賴帳前科記錄等都要考慮。如果所在區域的市場業務人員為新手,在鋪貨前必須向熟悉該地區的批發商、直銷商或相關領域的企業同行銷售人員請教。市場銷售人員對把握不準的經銷商,可採用「少量多次」、「讓利現款」和簽訂「供貨合約」等方式進行鋪貨,切忌不要急於求成。
細致的市場調查是進行有的放矢鋪貨的重要前提。生意較好的直銷點或零售點進貨的條件都比較苛刻,可先觀察其進貨的渠道,了解其分銷商供貨的原因。如果經銷商信譽有問題,佔用其他企業資金較大,但進貨還很重要,可以其他企業的分銷商為載體進入,降低資金風險;相反,可考慮直接進入新的產品。銷售人員特別要警惕那些從頭到尾一點不對你的產品價格討價還價,但一點都不管新鋪貨貨款回籠問題的經銷商。有時,尋找多家代理商引進競爭意識,有意識地讓他們了解一些彼此相互競爭的內幕,多舉出鋪貨銷售成功的實例,以便給經銷商形成一種壓力和動力,這也是業務人員在鋪貨時常用的一種辦法,這樣可以變被動局面為主動控制。
新產品進入市場初期,促銷將成為實現鋪貨的最直接手段。
三、如何消除消費者的顧慮,使其嘗試產品
如何讓消費者嘗試企業的產品,應在企業產品投放市場之前加以考慮。有很多企業通常通過讓消費者免費品嘗、免費使用得方式來推廣新產品,但其工作量太大,有時企業的「免費使用或品嘗」、「包退包換」等行為,還會給企業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
為達到降低成本,順利地讓消費者嘗試新產品的目的,只有從不同的角度更多地了解消費者對新產品的顧慮,並使新產品盡量得到完善,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導消費者消費。
消費者對新產品的顧慮,往往是建立在以老產品為參照物的基礎上,要麼對老產品的某些性能(或功能)不滿,不知新產品能否改進;要麼對新產品的新增性能(或功能)是否真的像推廣人員說的那麼好感到懷疑。在產品性能或功能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消費者更會從質量和實惠的角度考慮嘗試新產品。此時,企業新產品雖然不可能讓所有的消費者滿意,但要通過對消費者的「個性化服務」來彌補或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時可能的,因而在這方面可多下些功夫。
要消除消費者對新產品的顧慮,就必須解決與消費者的溝通問題。因為市場投資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信息的有效溝通基礎之上的,其中行為動機和情感溝通尤為重要,否則,企業會步入一個過分看重金錢給終端帶來刺激的死胡同。曾經有人做過統計,如果消費者不買你的新產品,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三分之一的客戶是由於產品和服務有問題而放棄,其餘三分之二的問題出在溝通上。與消費者的溝通要以「傻瓜假設」作為標准,即:傻瓜那種水平的人也能看懂我們的信息,也能了解我們的產品,也能從產品中得到一定的實惠。所以,向消費者傳達的新產品的信息一定是濃縮的,高度簡單的,有一定感情訴求的內容。
四、新產品上市如何做到一舉成功
大多數在市場上日落不息、日出亦作的產品,都是在「一舉成功」的夢想破滅以後,從願望中回歸現實的。因為有很多的企業過多地把堵注押在產品導入期,在新產品上市之時,展開相當有力度的促銷活動,期望一旦新產品站穩腳跟,自然會相應地減少相應的市場費用投入比例。可現實卻讓他們騎虎難下,廣告和促銷一降,市場銷售馬上就會下滑。這是因為消費者傳統的價值觀念和成熟的思維習慣已成為制約新產品迅速成長的最大阻力。
要真正做到新產品上市「一舉成功」,其一要做到:必須在上市之前對新產品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而這一論證是建立在對產品能否正確定位的基礎之上。這一定位要以市場為導向,即:新產品與消費者發生某種關系(或與其以前的知識和經驗發生某種關系),定位是從消費者角度去認識產品,把握消費者的心理,在消費者心中找到一個與產品相對應的位置,從而與其他產品區別開來。其二要做到:把握好新產品上市時間,這是「一舉成功」的重要前提。常規的思路是希望產品上市後遇到產品銷售旺季,以利於新產品快速發展,但是新產品上市一旦不成功就會喪失退路,貽誤市場銷售旺季的戰機。因此,類似於飲料、啤酒、冰淇淋、空調等夏季產品應該在冬季上市,雖然冬季消費此類產品的顧客較少,銷量不大,但企業會由此關注成本和服務,期望在有限的淡季市場搶奪有限的消費者,為旺季市場銷售上量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白酒產品比較適合於在銷售淡季4---6月份上市,通過淡季做市場和點滴的經驗積累,等到旺季來臨之後,扎實的基本功就會使銷售力量一下子壯大起來。其三要做到:設計一套具備直擊人心的攝心力、能在較短的時期內迅速提高產品知名度的產品上市「大創意」,這會對新產品「一舉成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好的新產品創意是人性、人情的訴求加上直接利益的承諾,是一種出其不意而又非常漂亮的溝通方式。它可能是經驗的積累,也可能是失敗教訓,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沒有靈丹妙葯可言。
值得提醒的是:新產品上市的「一舉成功」是一個標志,也是一個過程,企業應該正確看待。如果產品的經營者在產品的投放期能夠沉得住氣,堅信自己的產品是從人們潛在的市場需求出發進行研製的,那末就不要擔心你的產品不會成功。隨著市場時機的變化或營銷策略的創新,潛在的需求總會轉化為現實的需求,這可稱作打響市場的信心營銷法。要堅信:拓寬思路+捕捉創意+精心准備=一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