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推廣 > 網路技術培訓重要性

網路技術培訓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1-07-26 02:24:59

A. 學習計算機網路有什麼意義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等國家的研究者就開始了網路教育的嘗試,90年代則成為網路教育快速發展的時期。網路學習環境具有哪些主要的新特性?它對於教育而言具有哪些深層意義?當前的網路教育是否實現了這些優勢?本文就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來回答這些問題。
2 網路學習環境的特性
對於教育來說,網路具有哪些重要意義?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看網路究竟在學習環境上導致了哪些重要變化。許多文章都具體論及了網路學習環境的特性。跳出這些具體的特性描述,網路學習環境所帶來的新變化可以歸為三個主要側面。
2.1 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
有效的教育活動離不開學生、教師與信息資源的互動。在傳統學習環境中,信息資源的存在及其傳遞形式主要局限於文字印刷形式和面對面的口頭傳授,以教科書為藍本的課堂面授成了教學的主要形式。這樣的信息傳遞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溝通形式上缺乏靈活性,同時不宜於信息資源的跨地域共享,容易造成地區間教育信息資源的巨大不平衡。網路為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功能強大的、集成性的信息傳遞媒介,通過WWW、FTP、計算機會議、視頻會議等形式,網路可以實現各種數字化信息資源的跨越時間與空間、跨越平台的溝通傳遞,實現優秀教學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共享。網路大大提高了信息資源傳遞的便捷性、靈活性、集成性、即時性,大大豐富和擴展了教育活動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內容。教師和學生所面對的不再只是此時、此地的信息資源,而是一個無限延伸、無縫連接的、巨大的信息資源庫。
2.2 信息表徵與加工方式的變化
網路不僅更好地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傳遞共享,而且,信息本身的存在表徵與加工方式也發生了重要變化。
(1)信息表徵的超媒體化:網路學習環境的核心是一種超媒體的信息組織與表徵方式,即每個信息結點(如概念、事實、規則等)本身是以文字、圖像、圖形、聲音、視頻等不同形式表現的,而各個信息結點之間又依據其意義聯系建立了豐富的非線性鏈接(超鏈接)。因此,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面對的不只是語言、文本信息,而是集多感官通道信息於一體的多媒體信息;不再只是具有預定順序信息序列,而是一個可以按照思維與理解路線自由跳轉、自由展開的立體信息空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展開自己的學習路徑、學習過程。
(2)信息加工(processing)與處理(transaction)方式更為便捷和靈活:網路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信息操作處理。通過搜索引擎、資料庫檢索等可以更方便地查詢、獲取、下載自己需要的信息(當然需要學習者對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相關性和即時性等進行批判性評價),並對下載信息進行選擇、編輯和概括分析。另外,很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用戶友好的網路創作工具可以支持學生的創新、創作活動,學生藉助少量的技術支持就可以創作、發布自己的網站,建立自己的網頁,甚至結合自己的任務目的參與建立網上圖書館、資料庫、雜志、博物館以及其他基於Internet的公共信息庫,將自己的創新成果公布在網上,從而增加了學習者在知識建構上的主動性和發言權,這是以往的學習環境所難以做到的。
2.3 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
網路越來越成為一種促進人類溝通交流的有力工具,而人際交往與互動則在教育過程中佔有核心地位。以計算機為媒介的通訊(CMC)可以作為功能強大的人際互動媒介,可以支持同步交互(如網上聊天室、視頻會議等),也可以支持非同步交互(如E-mail, BBS等),可以是一對一的交互,也可以是一對多、多對多的交互。這將大大促進學生與同伴、教師、專家的跨越時空的溝通交流。而且,利用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CSCW)工具(如共享白板、MOO/MUD等),可以實現學生的網上遠程協作學習以及教師之間的合作工作。網路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聯網,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與智慧的聯網,它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從而可以實現更便捷、更廣闊、更靈活開放的人際溝通互動。
3 網路學習環境能帶來什麼
網路學習環境的這些新特性能給教育帶來什麼呢?顯然,網路也可以像原來的CAI一樣來輔助傳統的教學活動。然而,與以往的教學媒體相比,網路應該更有潛力引發教育的深層變革。
3.1 學校教育模式的虛擬化、開放化
學校教育中的傳統核心概念是課堂、教師、學生班級、課本、課程表,其典型形式是在特定教室中進行的班級授課。由於網路環境中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以及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隨著網路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這種傳統的學校教育模式可能會被打破,教育將變得更為虛擬化和開放化。學校教育無需再局限在學校圍牆所及的物理空間中,學生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通過網路聽課,學習課程內容,完成和提交作業,與同學、老師或其他人討論,甚至參加考試;同時也可以在學校中通過網路使用位於不同地方的教育資源,如數字圖書館、遠程實驗室等。另一方面,學校中將可以採用更靈活、更個性化的時間安排和時間進度,而不是統一的課程表。研究者用分布式學習(distributed learning)來描述這種虛擬化的學習方式。
3.2 合作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實施
與建構主義等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相適應,合作探究學習成為新型教學模式的核心。由於網路所引起的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信息表徵與加工方式的變化以及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網路學習環境在合作探究學習上具備了更多的潛在優勢,可以為這種學習活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網路可以為作為有力的合作學習工具。學生以計算機為媒介的通訊(CMC)大大擴展了參與溝通的成員的范圍,擴展了理解與思想的廣度。另外,對於那些比較內向和高焦慮的學生而言,網路提供了一種更為適宜的溝通工具,可以減少面對面對話時的壓力和尷尬。而且,網路既可以支持生動的同步交互,讓學生能夠與身處遠方的學生或教師、專家實時交流;同時又可以實現靈活的非同步交互。研究表明,在非同步交互中,學生可以在發出自己的發言之前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於實現更為深入的討論、研討(Owston, 1997)。另外,研究者還發現了網路互動中的「聽眾效應」,即與作為作業「給老師」寫作文相比,學生通過網路為身處異地的同伴(「聽眾」)寫文章會產生更好的寫作效果。這是因為在這種溝通中,學生的寫作具有真實感和明確的目的性,因而會對自己的表達進行更好的監控和反思。這種促進性效果不僅表現在作文上,研究者在科學、數學以及社會研究等學科中均發現了相同的效應(Fabos & Young, 1999)。網路可以支持當地學生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協作學習,創建各種主題的學習共同體,使學生和教師廣泛地參與到合作活動中,甚至將教育系統之外的人也吸引到共同體之中。這種跨文化的溝通合作既有利於促進學習效果,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
網路環境也有利於實現開放靈活、積極主動的探究性學習。開放靈活的超媒體信息表徵與組織方式、及時更新的最新前沿信息、各種豐富的網路資料庫、便捷的溝通方式等等,都可以為探究性學習提供更為適宜的信息資源環境。網路環境中的搜索引擎、問題解決工具、計算工具等都可以為探究活動提供有力的認知工具支持。各種網頁創作工具可以幫助學習者很方便地將自己的探究結果發布在網上,個性化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當前,研究者強調要利用網路來支持學習者的基於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基於課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即針對學習目的和內容為學習者設計一定的問題、任務,讓他們利用網路資源和工具展開探究活動,合作研究問題、完成任務,形成探究報告或某種產品等,通過問題解決來建構相應的知識理解和思維能力。
當然,學生網上合作探究活動的過程是怎樣的?學生是如何尋找信息、合作探究的?是如何分享他們所建構的理解的?教師應該在何種程度上發揮引導作用?應該如何評價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都還需要深入研究(Windschitl, 1998)。
3.3 學校與社會的重新整合
20世紀初,面對傳統教育機械、被動、割裂生活經驗的弊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做中學等具有巨大沖擊力的命題。然而,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我們的教育在這些方面卻並沒有太大實質性的改觀。學校文化與整個社會文化之間仍舊存在人為的隔閡,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與其在現實世界的生活經驗之間依舊沒有得到良好的溝通。甚至學校中的各種學科都在一定程度上既背離了其學術本源,也背離了其生活本源(比如,學校數學既不同於數學家的數學,也不同於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數學)。網路環境的新特性似乎有可能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重新整合,促進「做」與「學」的重新整合。網路是一種具有強大交互性的媒體,在網路上信息可以沿著不同方向流通,從長遠來看,網路對學習和教學帶來的深刻影響可能是教育機構與社會之間的信息溝通(Levin & Thurston, 1996)。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網路接觸工作、生活、科研等現場的情境性信息,可以與當事人(實踐者、研究者等)對話交流。另外,如前所述,當前的課程與教學改革非常重視基於問題式學習、基於課題式學習。網路使得教育者可以在學校之外的世界中廣泛地採集這種「問題」或「課題」,而且,更重要的是,網路可以使學生和教師的探索成果立刻被推廣應用到社會中,這種探究活動不僅具有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實際意義。學校可以作為中介幫助當地社區與其他地區、文化之間進行交流合作。學校往往會具備當地社區中較好的網路設施,而且學生、教師也往往能更熟練地使用網路。作為學習活動的一部分,學生可以與當地的成人交流,找出當地社區面臨的挑戰或問題,而後利用網路獲取有關信息,與其他地方的人士聯系,以促進社區問題的解決。因此,學生、教師所進行的網上探究活動不僅可以實現高效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同時也可以服務於社區發展,使學生、教師成為更有貢獻的社區成員。比如,美國加州、伊利諾和日本、墨西哥、以色列等地學生通過網路協作探究當地的缺水問題。一開始,這些學生分別搜集當地的資料,具體描述當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而後,他們通過網路交流情況,相互分析各地的資料,判斷其他地方是否有什麼當地尚未採用的有效措施。比如加州的學生發現,以色列採用「滴水灌溉」的方法,而當地沒有採用這一技術,於是他們以此為基礎向當地政府提出了關於採用這一技術的建議。
網路深刻地改變了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它打破了隔離學校與社會的許多壁壘。其中有些壁壘曾經發揮著保護學生的作用,這樣的保護措施需要在新的網路環境中進行重建;而更多的壁壘則是割裂了「學」與「做」,割裂了「學校」與「社會」。學校與社會的重新整合將需要角色與職能的重新分配,社會結構的重構,以及對整個教育體系的重新思考。
4 關於網路教育現狀的反思
網路似乎向我們預示著教育的變革與發展,而現有的網路教育是否已經實現了這些潛能了呢? Paulsen(2000)對26個國家的130個網路教育機構的網路課程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大多數網路教育機構仍在嘗試階段,所提供的網路課程和支持服務都還不夠豐富,所採用的入學和學習方式還不夠靈活,都稱不上是虛擬或網上大學。Mioser等(2000)對全球436個教育網站進行了定量分析,發現:(1)從教學的角度來看,當前的網路教育並未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只有28.2%的網站包含有探究活動,3/4以上的網站是高度結構化的、嚴格規定好的學習過程,多數網站所引發的認知過程是信息提取(52.5%)、或機械學習(42%),較少關注分析推理過程(32.6%),更少涉及問題解決和決策活動(5%)。只有極少網站有學生建模或適應性機制。盡管網路在協作學習上有獨到的優勢,但令人失望的是只有2.8%的網站支持協作學習。(2)從信息表徵與加工來看,網路應該說具有最佳的信息表徵、組織和處理功能,是一種高級的整合性媒體。但在所分析的網站中,它們並沒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絕大多數網站都高度依賴於文本。另外,網路作為超文本信息結構,其中可以採用合適的導航和搜索工具。但是,這些教育網站內部鏈接不豐富,外部鏈接非常少,也缺少網路特有的導航和搜索工具(如認知地圖、搜索引擎等)。83%的網站完全依賴於網站內的資源,只有31%的網站提供了其他網站鏈接,22%的網站給學習者指明了網路以外的資源,即網路僅作為學習環境中的一個部分。很少有網站將同伴、專家作為學習資源。(3)從交流功能來看,這些教育網站只採用了有限的交互功能,最集中的交流工具是email,其他工具使用都很少。而且,這些網站中幾乎沒有發現支持協同工作和學習共同體的成分。盡管網路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動,然而這些網站最多採用的是更低級別的交互方式:瀏覽(76%)。因此,這一研究讓我們看到的是「超前一步的技術,落後兩步的教學」,現有的網路教育並沒有很好地發揮網路的潛在優勢。而我國當前的網路教育也面臨同樣的尷尬境地。
5 結論
教學媒體本身並不能自動導致好的學習效果。究竟應該如何創建有效的網路教育模式?如何利用網路的潛在優勢促進教育模式的深層轉變?這些都是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美國國會成立的「網路教育委員會」在其提交的報告中也強烈呼籲 「要為有效的網路學習建立堅實的教育理論基礎」。Mioser等甚至提出可以建立與網路環境相適應的「網路教育學」 (Webagogy)。網路教育是一個如此復雜的領域,需要多學科的研究者開展跨學科深入研究,更深入地、批判性地檢討信息技術、教學理論、學習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以便為有效的網路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Fabos, B. & Young, M. D. (1999). Tele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Rhetoric versus reality. Review of Ecational Research, 69(3), 217-259.
[2] Levin, J. & Thurston, C. (1996). Ecational electronic network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cational Leadership, 54(3), 46-50.
[3] Mioser, D., Nachmias, R., Lahav, O., & Oren, A. (2000).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urrent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stat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cation, 33(1), 55-77.
[4] Owston, R. D. (1997). The World Wide Web: 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cational Researcher, (1), 27-33.
[5] Paulsen, M. F. (2000).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Web-based Ecation and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online ecation. Keynote on the 16th World Computer Congress (ICEUT), Beijing.
[6]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2000).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for learning. Report of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7] Windschitl, M. (1998). The WWW and classroom research: What path should we take? Ecational Researcher, 27 (1), 28-33.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under Web-Based Learning (WBL) environment can be summariz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ll the changes will transform ecation significantly: the schooling system will be more open and virtual,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will be more inquiry and collaboration-oriented, and there need be a re-integ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However, WBL of the time being has not yet realized its promises.

B. 網路教育對學習者的意義

網路來教育採取視頻學習的方式,自可以電腦網路或者手機APP進行課程學習,學習方式十分靈活,突破了只能到時間到地點集中學習的授課模式以及自己買書學習無法答疑的自學模式。
網路教育屬於成人教育的一種,方便的在職學生工作的同時提升學歷,豐富知識,更多的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

C. 網路教育的好處有那些

網路教育學生主要是通過網路進行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網路教回育的主要優勢總答結起來有兩大點:

網路教育可以共享全球教育資源
網路教育可以共享全球資源,做到資源利用最大化。把最優秀的教師、最好的教學成果通過網路傳播到四面八方。同時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來自全世界曾經的現代的教育洗禮。

網路教育學習形式趨向自由化
教師不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去講課,學生不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去聽課。任何人、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何章節、學習任何課程,充分滿足了現代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求。

D. 網路教育有什麼好處

網路教育學生主來要是通自過網路進行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網路教育的主要優勢總結起來有兩大點:

網路教育可以共享全球教育資源
網路教育可以共享全球資源,做到資源利用最大化。把最優秀的教師、最好的教學成果通過網路傳播到四面八方。同時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來自全世界曾經的現代的教育洗禮。

網路教育學習形式趨向自由化
教師不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去講課,學生不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去聽課。任何人、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何章節、學習任何課程,充分滿足了現代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求。

E. 結合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談談網路學習的意義。

一、網路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網路學習通常被稱為「數字化學習」或「在線學習」,比較權威的歐洲委員會把網路學習定義為「通過促進利用資源與服務的機會以及遠距離的交流與合作,用新的媒體技術與互聯網改進學習的質量」。無論何種定義或解釋,都突出了網路學習需要以「技術」為基礎這一顯著特徵。

作為對網路學習的「技術支持」,計算機的擁有是前提,網際網路的使用質量是關鍵。緩慢的、不能支持人機對話或豐富的多媒體內容的連接方式無法滿足網路學習的要求。網路學習一方面需要技術「鋪路架橋」,另一方面需要學習者掌握使用技術進行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技術支持不僅僅意味著給學習者提供一台計算機或者幫助他們與網際網路相連;更在於它使得學習者與一個充滿學習資源的新世界相聯系,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使其思想得以拓展的機遇。網路學習代表著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網路給學習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第一,使自主學習成為時尚。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可以一連數周、一聲不吭地坐在教室里記筆記,而不參與教師和同學的討論。網路學習改變了這種狀況。一方面,互聯網將全世界的各種信息資源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海量的資源庫;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優秀教師或專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識的學習素材和教學指導,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點進行網路訪問,形成多對多的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對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就有了充分的選擇餘地,自主學習成為必然;第二,使學習更有可能成為樂趣。網路學習改變了學習者依賴粉筆、黑板、簡單說教進行學習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動畫、圖形、影像、聲音等多種信息媒體,採用先進的三維人機交互界面,將信息接受、表達、傳播相結合。學習者通過自身與網路所表達和傳播的對象化成果的對比,可獲得一種成就感,或使自身的臨場感更為強烈,從而在學習時達到一種「不亦樂乎」的迷戀狀態;第三,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沒有機會和班裡的每個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也有許多學生因為種種原因,不敢和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而在互聯網上,學習者不僅可以從網上下載教師的講義、作業和其他有關的參考資料,而且可以向遠在千里之外的教師提問,在網上與其他同學討論和評價課堂上所學知識;第四,打破學習的時空界線。傳統的學習在時間上是有限的,在空間上是狹小的。而網路學習使信息的傳遞不再受舊有的時空限制,學習者可以依據個人情況來安排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只要學習者願意,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任何人學習。

因此,我們不能把單純的技術應用誤認為目標,忽視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忽視網路學習的真正力量。而要把促進學習作為最終目標,要研究在教學中怎樣更有效地使用技術,以此來思考、實驗、發展和完善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

二、網路學習不僅是為了獲取信息更是為了理解與運用信息

互聯網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便利的傳播方式,為網路學習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但是,網上許多信息並不是人們所希望的那樣高質量,適合學習者需要的信息也並不容易查找。更為重要的是,獲取信息並不是學習的主要目的,如何把信息轉化為知識,使學習者能夠消化、理解信息並使其具有意義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一方面,信息不等於知識。知識通常存在於人身上,與人身具有依附關系。相對而言,信息是一種自我獨立的東西,人們可以;陣其取走、佔有、舍棄、存入資料庫、遺失、尋找、抄錄、積累、計算、比較等等。另一方面,知識需要有一個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它的獲得取決於接受人對知識的理解及某種程度上的認同。因此,雖然一個人經常會有相互抵觸的信息,但不會有相互抵觸的知識。

信息與知識的差異,提醒我們應把網路學習的重點放在學習者對信息的認知、理解和轉化上,這一過程需要學習者作出思考、分析和判斷。網路學習不是將信息簡單地搬到網上,或是把信息下載到文件包上,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轉化為知識,變成學習者的財富。

知識可以創造行為,而可靠的信息又是它的前提,但是,只有富有意義的正確判斷才能喚醒其活力。從這一角度來看,要把信息轉化為真正有用的知識,提高學習者對信息的加工能力至關重要。

反觀我們的網路教學,許多師生認為「擁有網路就意味著佔有知識」,教師往往把學生的頭腦變成了填裝信息的容器,設計的題目往往是填充式的、學生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答案,開展的研究也是淺嘗輒止的,教師設問的含金量低,學生回答的創新性差。有的師生對網路達到了迷信的程度,認為網路是獲得信息的惟一來源,以至於凡有資料需求就上網查尋,凡開展研究性學習就在電腦上進行。網路教學在重蹈應試教育的覆轍。如果教師只是把學生的作品隨意放到網上,結果生成的將是一個很快過時的、沒有多大用處的網站。如果教師清楚地意識到開設一個網站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學生能夠利用網上展示的信息開展協作研究,學生的學習就會因為有了網站而得到提高。

為了使學生不至於成為網路信息的奴隸,就必須轉變教育的功能,把教育從單一傳授知識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通過教育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為了使學生能夠學會「網路學習」,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使學生能夠用電腦存放結論,用大腦觀察、思考、存放問題。

三、網路學習不僅是個體學習更是社會性學習

傳統學習往往圍繞著教師、課堂、書本進行,教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學習囿於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教學內容、固定的教學速度、固定的評價標准。網路改變了這種習慣已久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學習在本質上成為一種選擇過程。在網路學習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意願,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自我控制學習進度。學生還可以通過數字化網路訪問和使用更多的信息,在世界的任何地點獲得在線教學幫助,獲得同伴對自己學習情況的反饋信息。網路學習的這種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學習方式的個性化、學習時空的非局限性,大大增加了個體學習的自由度和效率。同時,更重要的是,在網路學習中,人們已不再把知識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必須掌握的、共同的標准,而是強調知識對個體的意義以及對個體解決各種問題的重要性,強調個體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相應地,「為需要而學習」的觀念在個體學習中得以確立。

然而,網路學習不等於個體學習,它也是一種社會性學習。網路增強了知識的動力和多樣性,增強了知識生產和知識消費之間、社會實體和網路虛擬團體之間的流動,形成了一種學習生態。通過網路學習不僅僅能夠獲得知識,而是能夠以知識為媒介,同生存於現實社會中的人們溝通,同這些人們共享知識的現實意義。

如果我們在網路教學中,忽視了網路學習的社會性特質,我們就會「流失」網路中存在的、更為豐富的、新的學習資源,就不能平衡許多人的小努力和少數人的大努力,就不能使學習者充分享受到網路所帶來的強大功能。同時,如果只把網路學習看成是一種個體化的學習,就可能會導致學習者只埋頭專注於自己的學習思維、學習體驗牙口實踐操作,從而使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欠缺、思維狹窄、情感交流缺乏,嚴重時還會使學習者產生心理障礙(如網路恐懼症、網路自閉症等)。

網路的實質是資源共享。我們在注意到網路學習的個性化的同時,應更注重於擴展學習的地理空間、人際關系空間和學習主體空間,擴大學習主體間的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合作。要訓練學生能夠運用合適的技術,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吸納別人的合理想法,在交流中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交流中與他人分享學習成果和學習快樂。

四、網路學習不僅是「虛擬學習」更是「真實學習」

「虛擬」作為計算機的一個術語,往往與「現實」相反,意為潛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虛擬現實是計算機模擬和感覺共同創造出來的現實,而不是真實的現實。但當學習者沉浸於虛擬現實之中時,虛擬現實又可能在感覺上跟真實現實是一樣的。依賴於虛擬技術,人們可以設計出「虛擬教師」、「虛擬實驗」、「虛擬圖書館」、「虛擬研討」、「虛擬教學」、「虛擬輔導」……。通過這些虛擬,一方面可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的多種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參與到對學習對象的感知、理解與記憶當中去,另一方面可彌補傳統課堂教學刺激單一化、平面化的缺陷,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

盡管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技術的優勢,採用虛擬的方法,使抽象的變為具體的、靜態的變為動態的、復雜的變為簡單的、不可能的變為可能的,但是,網路學習並不等於虛擬學習,虛擬、模擬、逼真不能代替真實、事實,虛擬環境不能取代真實環境。

網路學習中,需要用信息技術來反映現實問題;需要通過解決問題來促進學習;需要通過網路互動來分享思想;需要提供一個平台使學習者能夠從專業人員和學習環境中獲得幫助。

網路學習還需要考慮如何與社會現實建立聯系。在這里,虛擬是工具,是手段,現實是目標,是著眼點。利用虛擬來擴大與社會現實的聯系的學習不僅僅意味著學習了什麼、習得了什麼知識,還意味著以這種知識為媒介,同生存於現實社會的人們溝通,同這些人們共享知識的現實意義。

作為網路學習者,要善於進行網際的自我調適:一是自我選擇,即使自我成為信息收集和虛擬生活的主人,而不能被信息所淹沒或沉溺於虛擬生活不能自拔;二是適度節制,即使信息收集量控制在自己的處理能力之內,使虛擬生活僅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杜絕其對真實生活的侵蝕;三是虛實協調,即使虛擬生活成為改善學習、改善真實生活質量的一種有益補充。

F. 學習計算機網路意義是什麼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計算機網路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已從最初的教育科研網路逐步發展成為商業網路,並已成為僅次於全球電話網的世界第二大網路。網際網路正在改變著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已經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並加速了全球信息革命的進程。網際網路是人類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在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現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交往都已離不開網際網路了。

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重要特徵就是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化。要實現信息化就必須依靠完善的網路,因為網路可以非常迅速地傳遞信息。因此網路現在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命脈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網路對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6)網路技術培訓重要性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范圍:

一、商業運用

1、主要是實現資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最終打破地理位置束縛(tyranny of geography),主要運用客戶-伺服器模型(client-server model)。

2、提供強大的通信媒介(communication medium)。如:電子郵件(E-mail)、視頻會議。

3、電子商務活動。如:各種不同供應商購買子系統,然後再將這些部件組裝起來。

4、通過Internet與客戶做各種交易。如:書店、音像在家裡購買商品或者服務。

二、家庭運用

1、訪問遠程信息。如:瀏覽Web頁面獲得藝術、商務、烹飪、政府、健康、歷史、愛好、娛樂、科學、運動、旅遊等等信息。

2、個人之間的通信。如:即時消息(instant messaging)運用<QQ、MSN、YY>、聊天室、對等通信(peer-to-communication)<通過中心資料庫共享,各大網盤,但是容易造成侵犯版權>。

3、互動式娛樂。如:視頻點播、即時評論及參加活動<電視直播網路互動>、網路游戲。

4、廣義的電子商務。如:電子方式支付賬單、管理銀行賬戶、處理投資。

三、移動用戶

以無線網路為基礎。

1、可移動的計算機:筆記本計算機、PDA、3G手機。

2、軍事:一場戰爭不可能靠區域網設備通信。

3、運貨車隊、計程車、快遞專車等應用。

四、社會問題

網路的廣泛運用已經導致了新的社會、倫理和政治問題。

G. 什麼是「網路技術」學習「網路技術」有什麼作用

網格是把整個網際網路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的全面共享。當然,網格並不一定非要這么大,我們也可以構造地區性的網格,如中關村科技園區網格、企事業內部網格、區域網網格、甚至家庭網格和個人網格。事實上,網格的根本特徵是資源共享而不是它的規模。它應用到不同領域又叫計算網格、信息網格、知識網格、服務網格等。

由於網格是一種新技術,因此具有新技術的兩個特徵:其一,不同的群體用不同的名詞來稱謂它;其二,網格的精確含義和內容還沒有固定,而是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不應該空談和爭論什麼是網格,什麼不是網格,而應該集中精力解決關鍵問題。

最「正統」的網格研究來源於美國聯邦政府過去10年來資助的高性能計算項目。這類研究使用的名詞就是「網格」(Grid)或「計算網格」。早期還使用過另一個名詞—「元計算」(Metacomputing)。這類研究的目標是將跨地域的多台高性能計算機、大型資料庫、貴重科研設備(電子顯微鏡、雷達陣列、粒子加速器、天文望遠鏡等)、通信設備、可視化設備和各種感測器整合成一個巨大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支持科學計算和科學研究。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工作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NPACI、「國家技術網格」(NTG)、分布萬億次級計算設施(DTF)、美國宇航總署的IDG、美國能源部的ASCI Grid以及歐盟的Data Grid等(有關這些網格研究的信息可從「全球網格論壇」 www.gridforum.org網站查閱)。
也有人把網格看成是未來的互聯網技術。國外媒體常用「下一代Internet」、「Internet2」、「下一代Web」等詞語來稱呼與網格相關的技術。要注意的是,「下一代Internet」(NGI)和「Internet2」又是美國的兩個具體科研項目的名字,它們與網格研究目標相交,但研究內容和重點有很大不同。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院士認為,網格實際上是繼傳統網際網路、Web之後的第三個大浪潮,可以稱之為第三代網際網路。簡單地講,傳統網際網路實現了計算機硬體的連通,Web實現了網頁的連通,而網格試圖實現互聯網上所有資源的全面連通,包括計算資源、存儲資源、通信資源、軟體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等。
還有一類研究的側重點是智能信息處理,它與網格研究的共同點是如何消除信息孤島和知識孤島,實現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的智能共享。這方面研究常見的名詞包括語義網(Semantic Web)、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知識本體(Ontology)、智能主體(Agents)、信息網格、知識網格、一體化智能信息平台等。
企業界用的名字就更多了,包括內容分發(Contents Delivery)、服務分發(Service Delivery)、電子服務(e-service)、實時企業計算(Real-Time Enterprise Computing,簡稱RTEC)、分布式計算、Peer-to-Peer Computing(簡稱P2P)、Web服務(Web Services)等。這些名詞所代表的技術有一個共同點,即將網際網路上的資源整合成一台超級伺服器,有效地提供內容服務、計算服務、存儲服務、交易服務等。另一個共同點是這些技術會盡量利用現有的Internet/Web技術,以便早出產品。當然這些技術也各有小的區別。比如,P2P強調打破Client/Server或Browser/Server的主從模式,用對等模式(或無伺服器模式)實現超級伺服器的功能。RTEC則強調對企業級在線事務處理的實時支持。
在企業界對網格的相關研究開發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Web服務。不僅那些正在創業的小公司,而且像IBM這樣的大牌公司也在加緊開發Web服務產品。目前,這些公司已經就幾個底層標准協議達成了共識,包括XML、SOAP、WSDL、UDDI等。Web服務不是純研究,而主要是產品開發,因此可望在2002~2003年在市場上開始普及。
網路基本概念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特別是家用計算機越來越普及,一方面希望眾多用戶能共享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計算機之間能互相傳遞信息進行通信。個人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配置一般都比較低,其功能也有限,因此,要求大型與巨型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以及它們所管理的信息資源應該為眾多的微型計算機所共享,以便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基於這些原因,促使計算機向網路化發展,將分散的計算機連接成網,組成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 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所謂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網路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通俗來說,網路就是通過電纜、電話線、或無線通訊等互聯的計算機的集合。

網路的功能 通過網路,您可以和其他連到網路上的用戶一起共享網路資源,如磁碟上的文件及列印機、數據機等,也可以和他們互相交換數據信息。

網路的分類
按計算機連網的區域大小,我們可以把網路分為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和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區域網(LAN)是指在一個較小地理范圍內的各種計算機網路設備互聯在一起的通信網路,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子網,通常局限在幾千米的范圍之內。如在一個房間、一座大樓,或是在一個校園內的網路就稱為區域網,廣域網(WAN)連接地理范圍較大,常常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洲。其目的是為了讓分布較遠的各區域網互聯。我們平常講的Internet就是最大最典型的廣域網。

什麼是網路協議
那麼,網路上的計算機之間又是如何交換信息的呢?就象我們說話用某種語言一樣,在網路上的各台計算機之間也有一種語言,這就是網路協議,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必須使用相同的網路協議才能進行通信。當然了,網路協議也有很多種,具體選擇哪一種協議則要看情況而定。Internet上的計算機使用的是TCP/IP協議。

什麼是Internet
到Internet海洋去沖浪,如今已成為一種時尚。每當我們拿起一張報紙、一本雜志或者打開收音機、電視機的時候, 都可能聽到一個詞: Internet 。 而每每談到Internet,必然離不開WWW、環球網、 信息高速公路之類的時髦詞兒,人們不禁要問,Internet是什麼? 從廣義上講,Internet是遍布全球的聯絡各個計算機平台的總網路,是成千上萬信息資源的總稱;從本質上講,Internet是一個使世界上不同類型的計算機能交換各類數據的通信媒介。從Internet提供的資源及對人類的作用這方面來理解,Internet是建立在高靈活性的通信技術之上的一個已碩果累累,正迅猛發展的全球數字化資料庫。點擊下面我們可以形象的看到什麼是Internet.

H. 學習互聯網技術有什麼好處

1.開闊視野,及時了解時事新聞,獲取各種最新的知識和信息;
2.加強對外交流。網路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虛擬世界,可以與網友聊天,傾吐心事,減輕課業負擔,緩解壓力等等;
3.促進個性化發展。可以提高自己某項業余愛好的水平,動手做主頁,把喜愛的圖片資料傳上去,開一個討論區,發一些貼子,和大家交流。
4.拓展受教育的空間。可以在各個BBS里張貼自己對各種問題的看法和見解。等等

I. 網路技術的發展對我們學習的影響

這主要是關於遠程教育的問題吧,網路技術可以使學生學習的資料來源更加廣泛,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學習掌握所想學的知識.此外網路技術會一定程度上的使學生形成依賴感,認為任何東西網路上都會找到!
正好我也要做這方面的論文,看看達人們怎麼說,呵呵

閱讀全文

與網路技術培訓重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鄉鎮黨員培訓方案 瀏覽:960
美亞電子商務平吧 瀏覽:115
元旦社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07
鞋店特價促銷活動詞 瀏覽:931
促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培訓方案 瀏覽:804
安大江淮市場營銷試卷 瀏覽:45
菜市場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540
安防維保培訓方案 瀏覽:271
感恩節的營銷方案 瀏覽:55
街兩新黨組織書記培訓方案 瀏覽:865
退休老幹部春遊策劃方案 瀏覽:28
早教開業預售策劃方案 瀏覽:656
青年骨幹培訓班培訓方案 瀏覽:375
酒店廚師培訓方案 瀏覽:99
職業培訓投標方案 瀏覽:304
區域市場營銷與促銷策略答案 瀏覽:529
俄羅斯市場營銷 瀏覽:74
好利來網路營銷 瀏覽:585
酒店搞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36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培訓方案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