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推廣 > 美國的農副產品主要靠什麼推廣

美國的農副產品主要靠什麼推廣

發布時間:2021-07-25 16:45:57

1. 為什麼中國非要進美國農產品是價格便宜還是質量好

為什麼中國要進口美國農產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國的便宜,比我們自己生產的質量還要好,價格還便宜,所以就進口了,這是各取所需。但是我們不用擔心自己的口糧問題的,因為糧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最核心的是兩個,一個是大米,一個是小米,南方人的主食是大米,北方人的主食是小麥,這兩樣是保證我們人活下來的基本保障,而這兩樣我們都是能夠自給自足的,我們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產國家,所以,口糧問題就不用擔心了。

一個國家不可能什麼都自己生產,戰略性的,涉及到生存性的產品和技術必須自己掌握,其他的誰的便宜好用就買誰的,比如大豆,大米和小麥這些人吃的口糧,是決定生存的戰略農產品,一旦被卡脖子非同凡響,所以必須自己生產,不能依靠他人,我們用全球7%的土地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這已經是一個偉大的成就。我們的耕地的利用已經到了極致,未來要繼續提高產量,還是得依靠技術的升級,包括種子和種植技術,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感謝袁隆平,這是牛逼的人物,值得所有人的感謝!現在又在研究海水種植水稻和沙漠種植水稻,這個要是達到推廣的程度就太牛逼了!

2. 美國農業推廣體系的內容和對中國農業推廣體系有何借鑒意義

美國農業推廣體系的內容和對中國農業推廣體系借鑒意義
在中國農技推廣體系中的作用,整體上是零星而分散的。從美國大學主導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作用方式和內容來看,在整個體系中真正解決了技術與產業發展之間「最後一公里」的難題,實現了農業產業全程全產業鏈服務。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借鑒。
1.將大學納入中國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之中。目前中國大學參與農技推廣工作還只是受到政府鼓勵並出於自身的發展需要,在小范圍內發揮作用,對整個推廣體系只是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今後,可以借鑒美國大學在推廣體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中國農業類大學的資源優勢,將大學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納入國家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之列。在彌補我國現有農村技術服務不足的同時,也為涉農大學的專業和學科發展提供實踐的基礎。
2.充分發揮大學的教育和培訓職能。大學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優越的科研條件,是農業人才的培養源和新技術成果的產生源。應充分發揮農業類大學在知識前沿探索、實用技術掌握等方面的優勢,使其教育特性得到充分體現,可以建立農村基層多層次高水平人才培訓體系;建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路體系;通過縣市長培訓班、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班以及農業技術人才培訓班或者專業講座等多種形式傳播知識。在提高現代農業技術使用者綜合素質的同時,也可最直接地實現技術供給方和技術需求方的有效對接。
3.為大學職能的發揮提供穩定的經費支持。政府撥付的經費是贈地大學推廣服務展開的保障。美國的法律規定了聯邦、州和縣政府都要提供一定數額的經費,維持推廣工作的持續展開和發展。這也是美國推廣體系得以建立起高素質的推廣隊伍的前提。目前我國大學推廣項目的經費還主要是靠申請項目基金取得,具有短期性的特點,不利於大學推廣的長期穩定發展。建議國家設立專項資金,鼓勵涉農大學在區域產業中心地帶建立試驗示範站或研究中心,從而發揮大學的自身優勢,將推廣與教學、科研結合起來,及時地將研究成果通過指導示範和網路資源等傳遞給有需要的農業生產者。
4.為大學融入農技推廣體系提供相應配套政策。美國大學主導型農技推廣體系的發展過程伴隨著相關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要使大學真正融入我國農技推廣體系,就要整合相關涉農資源,實現「863」、支撐等國家主體計劃以及重大成果推廣等各部委行業科技計劃與大學試驗示範站的有效對接,聚集項目、資金、人才等科技創新要素,加強大學在區域產業地帶試驗示範站建設;在大學試點推行農科生培養學費減免和定向就業政策,鼓勵更多有文化知識的年輕人投身現代農業建設;完善大學的考評機制,試行大學設立農業推廣教授崗位制度。
5.推動各級推廣機構及社會化農技服務組織形成合力。美國的推廣體系,聯邦、州和縣每一級推廣機構都有明確的職能和相應人員結構,有健全的崗位責任制和工作匯報制,實行垂直管理並保持橫向合作和交流。在此,中國可以借鑒部分美國推廣體系的經驗,在中國國家、省、市、縣、鄉鎮五級管理機構的基礎上,明確各級推廣機構的職能和職責的基礎上,上一級推廣機構要負責協調下級推廣工作的展開,保證垂直管理的通暢。同時,平級機構之間要形成穩定高效的溝通交流機制。同時,伴隨著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蓬勃發展,農技推廣體系在注重發揮大學作用的同時,也要注重對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培養和引導,以適應中國以小農戶為基礎的農業經營體系和規模化經營的普遍趨勢。

3. 美國有哪些農產品具有競爭優勢

美國是種植大國,機械化程度很高,它的小麥,玉米,大豆很具有競爭優勢!

4.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商品糧食生產國,主要的農產品有什麼美國的第一經濟支柱是什麼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
(不想誤導你)90年代以來,美國小企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就業機會的主要創造者,被聯邦政府稱之為「美國經濟的支柱」。
大企業是美國經濟中的主導力量,代表和決定著美國經濟的發展方向;而小企業起到幫助和補充大企業的作用。

5. 美國的農業也是世界第一嗎

美國農業先不說是不是第一但總體來說確實世界領先,美國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通過科學劃分,使農業生產實現了地區生產的專業化,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生產帶,比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橙子帶等等。這種區域分工使美國各個地區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誰也別跟誰爭,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

美國位於北美洲中部,北鄰加拿大,南接墨西哥,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國土面積為937萬平方公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國土面積的55%;耕地面積28億多畝,占國土總面積的20%以上,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13%。而且,約70%以上的耕地都是以大面積連片分布的方式集中在大平原和內陸低原,且土壤多以草原黑土(包括黑鈣土)、栗鈣土和暗棕鈣土為主,有機質含量高,特別適宜農作物生長;天然草原面積36.3億畝,占國土總面積的26.5%,佔世界天然草原面積的7.9%,居世界第三位;森林面積約2.7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約33%,即國土面積的1/3為森林。本土為北溫帶和亞熱帶氣候;而佛羅里達南端屬熱帶氣候;阿拉斯加為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夏威夷則是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國大部分地區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較均勻,平均年降雨量為760毫米。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多樣化的適宜氣候以及富饒的國土資源為美國成為全球農業最發達的國家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世界農業生產領域和出口領域等方面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中:

(1)、農作物生產。以2007年為例,美國共有農場207.6萬個,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5,是世界上第一大農作物產品出口國,如:小麥56(百萬噸),世界第三位,佔世界總產量比重的9.3%;出口量35.5(百萬噸),佔世界總出口量比重的32.1%。玉米332(百萬噸),世界第一位,佔世界總產量比重的42.6%;出口量63(百萬噸),佔世界總出口量比重的64.5%。大豆70(百萬噸),世界第一位,佔世界總產量比重的32.0%;出口量29.7(百萬噸),佔世界總出口量比重的39.4%。大米(已加工)6.3(百萬噸),世界第十二位,佔世界總產量比重的1.5%;出口量3.0(百萬噸),佔世界總出口量比重的9.7%。棉花21.6(百萬包),世界第三位,佔世界總產量比重的17.7%;出口量13.0(百萬包),佔世界總出口量比重的34.9%。

此外,美國其它一些農作物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同樣也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如:2008年,美國根莖類植物產量為1956萬噸,居世界第八位;花生233.5萬噸,居世界第四位;油菜籽66萬噸,居世界第十三位;甘蔗2760.3萬噸,居世界第十位;甜菜2683.7萬噸,居世界第三位;水果(不包括瓜類)2820.3萬噸,居世界第四位;等等。

(2)、畜牧業生產。美國一直是畜產品生產和出口的超級大國,以2008年為例,主要產品如牛肉1223.6萬噸,佔世界產量的19%,居世界第一位;豬肉1046.2萬噸,佔世界產量的10%,居世界第二位;禽肉2014.1萬噸,佔世界產量的22%,居世界第一位;雞蛋533.9萬噸,佔世界產量的9%,居世界第二位;牛奶8617.9萬噸,佔世界產量的15%,居世界第一位;乳酪482萬噸,佔世界產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

(3)、漁業生產。以2007年為例,魚類產量為410.9萬噸,居世界第六位,其中海魚379.1萬噸,淡水魚31.8萬噸。

(4)、林產品生產。以2008年為例,主要產品如榛子3.3萬噸,居世界第三位;核桃29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美國的人口只有3億左右,其中農業人口還不足全國人口總數的2%,不過區區六百萬人而已,但卻在嚴格執行休耕限產制度的情況下,生產出了世界上數量最多且品種豐富、品質上乘的糧食、畜產品以及其它農產品。究其原因,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外,

6. 【急】以美國農業帶為例,闡述商品農業其作物的選擇與環境的關系

美國是當今世界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糧食年產量超過1噸的國家,是最大的糧食出口國。除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外,「以農立國」的傳統和完備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是促進美國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美國農業的特點 (一)世界領先水平的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生產率 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逐漸下降,但政府對農業採取了支持和保護的政策,使美國農業在世界上依然具有最強大的競爭力。生產量名列世界前列的主要產品有大豆、穀物、家禽、豬牛肉、奶類等。2007年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達770億美元,出口收入占所有農產品現金收入的四分之一。 (二)以高度商業化的家庭農場為基礎 年制定的「宅地法」,奠定了美國家庭農場的基礎。目前全國有204萬個農場,其平均規模為193.4公頃193.4公頃;農業勞動力有200多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2%左右。小型農場的數量超過90%,占整個農業資產的70%。目前「公司農場」的數量在不斷上升,大約有7萬多個,雖然數量不大,但其面積和銷售額在美國農場中所佔的比例卻較大。 (三)農業生產高度區域化和一體化 1914年,美國農業就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種植專業化。農業產銷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美國的農業體系被稱作「農工綜合企業」,就業人數佔全國勞動力的17%,大大高於農業本身所能吸收的勞動力。 美國農業協會是一個農民自發組織,成立於1919年,至今已有近100年的歷史。現有600萬名會員,主要是農民(全國有80%的個體農民參加協會)和與農業有關或對農業感興趣的小型生產商或個人。農協的主要職責是:通過遍及全國各州的協會收集會員意見、建議,每年1月份召開年會,制定相應的、代表多數農戶意願的政策,如農業稅收、環境保護、政府投入等,代表農戶到國會游說,力爭使農戶的建議變為聯邦政府的政策支持。協會是非政府組成部門,無政府經費資助,日常開銷依靠會員繳納的會費維持。 二、美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農業保護制度作為一個政策體系,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目前美國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收入支持制度 直接補貼。是根據歷史上的單產和種植面積對生產者提供的收入支持,覆蓋的農產品包括小麥、飼料糧食、大米、陸地棉、油籽和花生,享受直接補貼的農民有權自主決定種植何種作物,補貼與農民的種植計劃無關,每個農場每年最多可獲取4萬美元的直接補貼。 反周期補貼。是指有效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對生產者提供的收入支持。覆蓋的農產品與直接補貼相同。目標價格由國家法規確定,有效價格是指生產者所得到的直接補貼加上市場價格或者交易貸款計劃所獲得的較高一項收入之和。每個農場每年最多可獲取6.5萬美元的反周期補貼。 國家奶製品市場損失補貼。用於給奶製品生產者提供的收入安全網。如果某個等級奶的月度價格低於確定價格,可按月獲得直接補貼。每個牛奶場每年最多可有240萬磅奶(相當於135頭奶牛的產奶量)享受這種補貼。 特別災難援助。用於發生惡劣天氣、延期災害或不利經濟形勢之時,向生產者提供部分經濟補償。該計劃啟動年份占過去20年中的10年。 交易援助貸款和貸款缺額補貼。覆蓋范圍較廣。允許生產者在市場價格低於貸款本息之時,以市場價格償還,從而為生產者帶來一種被稱為「交易貸款收益」的好處。如果不想加入交易援助貸款計劃,生產者可獲取另一種直接補貼即貸款缺額補貼。 作物與收入保險。政府對從事農業保險的機構提供大規模的保費補貼,從而使生產者能以較低的費率普遍參加農業保險。當生產者的單產或者收入低於平均水平之時,為其提供損失補貼。 (二)價格支持制度 美國目前實施的價格支持制度僅適用於糖、煙草、奶及奶製品等少數農產品,主要包括以下4種: 農產品貸款計劃。生產者以尚未收獲的農產品作抵押,從政府的農產品信貸公司取得一筆維持農業正常生產的貸款。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農場主可按市價出售農產品,用現款還本付息,如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農場主可把農產品交給農產品信貸公司。 政府采購。用於嚴格控制市場上的牛奶供應量,確保用於生產黃油、乾酪、或者脫脂奶粉的原奶價格與所確定瓶裝奶政府支持價格相一致,以支撐奶製品的市場價格。 關稅和稅率配額。通過限制低價產品進口為農產品提供價格支持。美國農產品進口關稅率平均僅為12%,在世界貿易組織所有成員中是最低的。但美國對奶製品、甜味劑和煙草的進口關稅則較高。稅率配額則主要適用於花生、煙草、牛肉、奶製品、糖、棉花及其他部分商品。 出口補貼。指美國政府為鼓勵農產品出口,制訂的一系列旨在擴大出口的制度措施,如通過給農產品進行價格補貼,降低美國出口農產品的價格,擴大出口需求計劃。為出口商提供信貸擔保,以擴大美國農產品的出口規模。 (三)信貸支持制度 美國的農業信貸體系分為國家信貸系統和商業信貸系統。國家信貸系統隸屬於聯邦政府,包括國家農業信貸總局和農業信貸機構兩個體系,具有較強的政策性投融資功能,主要為農場主提供長期、中期和短期貸款和生產貸款。美國農業部的農產品信貸公司主要提供農場主以滯銷農產品為抵押的短期貸款,進行農產品價格支持,以穩定農業生產者收入,利用這種金融手段對農產品銷售和生產實行政府幹預和調節,為農場主提供籌措和運用資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和手段。 (四)其他支持制度 如「交易訂單」和「環境計劃」。前者適用於奶製品及特定的水果蔬菜,以創造良好的交易環境,後者是鼓勵生產者遵守相關的資源保護要求,以獲得各項政策補貼。又如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建設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降低農產品的交易成本。 三、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 美國農業具有很高的勞動生產率,在持續穩定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和不足。一是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國現代化農業是典型的「能源集約農業」,美國每人一年中消費的食物,大約是用1噸汽油生產的。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也很低。二是農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大。美國的農產品約有1/5供出口。三是大量穀物用於製造乙醇將增加世界農產品供求平衡的壓力。四是農業生產在品種方面缺乏多樣性,加大了生物病害風險。五是農業用地和農民還在減少。由於受農業效益影響以及稅收等原因,目前美國的農業用地也在減少,一些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農民老齡化趨勢嚴重。 作為世界最發達的美國農業,其自然條件等客觀優勢我們自是無法相比,但其發展思路和理念以及對於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一)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建立健全保障農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不斷得到加強,但與美國等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支持保護水平還很低,支持保護機制還很不完善。首先,農業國內支持總量偏低。其次,支持結構也不盡合理。三是補貼名目多,成本高。四是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奮斗目標,我們必須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加快建立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繼續實行並加大對農民的各種直接補貼,完善農資綜合直補制度。積極研究改進補貼辦法,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應盡量簡潔高效。要改變單純依賴政府直接救濟的做法,積極試點農業保險與災害救助結合的自然災害補助。 (二)加大農業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支持保護的核心是投入支持。在美國,基本看不到城鄉差別,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城鄉享受社會公共服務的等同性。為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美國政府每年都出資興建維護大型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對於水利水電工程,防洪、環境部分的投資一般由聯邦政府負擔,不要求償還。灌溉部分投資只要求收回本金,發電和城市供水部分投資則要收回本金和利息。 我國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薄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落後。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將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要求,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應主要用於農村,並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的比重。借鑒美國的經驗,在資金投入上要根據項目不同的性質,採用政府直接補助和信貸投入相結合的辦法,同時加大投資整合力度。下大力氣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大中型渠系配套等農田水利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提高耕地質量,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上下暢通、靈敏快捷的信息網路體系,讓農民充分利用社會信息資源,解決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推動農業發展。大力推動城市基礎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努力形成城鄉銜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電、廣播電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網路。 (三)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風險防範與保險機制 美國政府對農業保險,特別是種養業保險都比較重視,對農業保險實行低收費、高補貼優惠。從美國等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通過實行農業保險制度,規避農業風險非常必要。 農業風險防範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有助於減少農民突遇自然災害的損失。為此,建議國家應首先制定災害救濟制度。對於非人為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政府應給予農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如60%)的補貼,以便維持農民的正常生活及來年對生產的再投入。其次,可以推行多種災害保險制度。政府可以實行多種形式的補貼,使農業保險成為有別於一般商業保險的政策性保險,最大程度地降低農民投資風險。 (四)促進生態文明,發展可持續農業 美國農業部通過實施土地休耕、水土保持、濕地保護、草地保育、野生生物棲息地保護、環境質量激勵等方面的生態保護補貼計劃,以現金補貼和技術援助的方式,把這些資金分發到農民手中或用於農民自願參加的各種生態保護補貼項目,使農民直接受益。長期以來,我們在經濟建設上走過不少彎路,以犧牲環境的代價獲取經濟利益,已經有了沉痛的教訓,特別是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建議借鑒美國經驗,在繼續抓好生態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村能源建設,在大力推廣循環經濟模式的同時,研究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生態保護補貼政策,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組織的作用,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 (五)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 美國政府一直把農業的教育、研究和技術推廣作為自己重要的職責,形成了極有特色的「三位一體」的體系。即:(1)由州農學院(即19世紀建立的所謂「贈地學院」)同時承擔教育、研究和推廣三項任務,(2)每年的研究推廣計劃由基層向上申請,推廣站提供的服務應盡量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3)推廣經費由聯邦、州和縣共同負擔。美國農業科學研究經費主要來自公共和私人(公司)兩大系統,二者互相補充。前者側重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後者側重於新產品開發和應用研究。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只有49%,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平均70—80%的水平,農村勞動力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3.43%。為適應21世紀農業發展的要求,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進農業技術創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國農業科研與推廣相脫節的體制和機制,積極創新,使農教科緊密結合。加大對農業基礎科研的投資,有重點地完善一批農業基礎科研設施建設,保證農業有充足的技術儲備。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逐步形成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提高現代農民的素質。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加快培育有較強市場意識、較高生產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進一步改善農民外出務工環境,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 (六)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建立社會化的農業服務體系 美國的農協作為農業的最廣泛組織,除為農民提供各類信息服務外,代表農民成為政府農業政策制訂的重要力量之一,對促進美國農業經濟發展、減少政府的社會管理成本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要探索適合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特點的農民合作組織形式,提高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在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也要特別重視發展為農民提供綜合服務的社區性合作經濟組織,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時要大力支持農產品流通市場建設,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專業市場及冷鏈物流配送等為主要內容的市場體系。 (七)加快農業立法進程,保障農業發展 在近百年的時間里,美國國會通過了大量有關農業的法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指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法律體系。近年來,我國政府在宏觀調控中對農業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出台了一系列加強和支持農業的政策措施,在市場化和國際化背景下,與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相適應的國家支農政策體系輪廓初步形成。我們認為,把農業國內支持納入法制化軌道,這是保持農業國內支持政策連續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政策目標、預算額度、操作程序、部門分工、法律責任等,並盡量公開化,接受社會監督,有利於提高政府支農投資的效率,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同時,要從我國農業小規模經營的實際情況出發,盡量採取簡便易行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種組織資源,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可操作性的農業支持體系。 很不錯哦

7. 美國經濟主要靠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經濟增長決定於市場的增長,美國的經濟增長87%來自國內市場,只有13%依賴國際貿易,保證國內市場的繁榮穩定是美國經濟保持了20年快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舉個例子,比如市場需要1萬台電腦,如果你生產了2萬台,那就不叫增長100%,而是叫浪費了。

中國卻把生產量作為衡量經濟的參數,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特色,只有一個繁榮穩定的社會,人民才對未來有希望,才有消費的慾望,才能帶來經濟的增長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製造和消費體系,即使在遭到911恐怖襲擊的2001年,雖然航空業遭到重創,波音的訂單只有以前的1/3,但是其他行業的需求仍然保證了3%的增長率。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

美國經濟,75%是金融,廣告,出版,娛樂,運輸等服務行業,16%是汽車,電子,軍工等製造業,6%是農業,3%其他。

無論在哪個行業,無論是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美國都是用最新的科技,最新的知識來保持發展的勢頭,來吸引消費。所以美國也被稱為世界經濟的帶頭。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經濟體系。

總結,美國的經濟增長靠國內市場的繁榮穩定發展,靠高科技來吸引國內消費增長

8. 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什麼

1、美國的經濟主要靠金融業、製造業和農業方面。
2、美國經濟來源范圍廣泛,並且在多方面具備比較優勢:
(1)金融業,美國金融業在世界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
(2)製造業,不管是高新技術產品還是初級產品,美國製造業領先全球;
(3)農業方面,不管種植業還是畜牧業,美國都具備很強的競爭實力;
而近年來,有些公司已經發展成大企業。就以上的三個方面看,美國的經濟支撐較強,因為行業分散,但是每個行業都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3、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 直到今日,小型企業仍然在美國經濟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9. 美國農業生產特點是什麼和什麼

美國農業生產特點具體如下:

1、農業法規和配套體系完善:美國作為移民國家,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其農業部在1862年成立的時候就明確定位「農業是製造業和商業的基礎」。美國農業全面支持政策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羅斯福新政,經過幾十年的強化和發展,目前形成了龐大的農業政策體系,內容涵蓋資源保護、農業科技發展、農業價格和收入支持、農業信貸、農業稅收、農產品對外貿易等方方面面,但農業補貼始終是農業政策核心,在促進美國農業發展、提高美國農業競爭力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2、以小型家庭農場為基礎:美國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農場的基礎。美國農場以家庭農場為主,公司型的農場越來越少。

3、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高:美國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通過科學分化,使農業生產實現了地區生產的專業化,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生產帶,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就領先世界各國最早實現了糧食生產機械化。60年代後期,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更加提高,達到了從土地耕翻、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乾燥等全過程機械化。

5、農業產銷一體化:美國把在工業部門中先發展而後成熟的管理辦法、經驗引入農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實現產業化經營。如在食品的產銷系統,就包括農業投入物的供應,農產品的收購和加工、批發、零售以及餐館等,形成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體系。

6、科技在農業生產應用廣泛: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美國高生產率的堅實後盾。美國的經濟實力使它始終保持農業技術的領先地位。

7、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有效地利用和節約農業資源,保持農業在國際上的可持續競爭力,美國高度重視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機械的推廣和使用。

8、發展服務型的農業合作社:農場主合作社在美國的一體化農業服務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家庭經營占絕對優勢的美國,為了解決單個農場難以辦到的問題,需要非盈利的合作社提供各種服務,降低生產成本。

(9)美國的農副產品主要靠什麼推廣擴展閱讀:

美國現代農業生產與過去大不相同,不再需要投入大量體力,而是追求農業生產的規模優勢。國人口調查局公布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12月,美國人口接近3.25億人。其中,農村人口不到2%,約在600萬左右,農業從業人口只有1%。但僅靠這1%的農民不僅養活了美國3億多人,而且還使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美國大都市化迅猛發展及產業結構升級,鄉村傳統的資源型經濟(特別是伐木和采礦等掠奪型經濟)日益萎縮,新興產業步履維艱,鄉村社會失業率與日俱增。

在此背景下,20世紀80、90年代,美國政府把「振興鄉村經濟」納入了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並就農業地區的發展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出台各項優惠政策措施。從縣、州一直到聯邦的各級政府,對鄉村發展都出台了一系列合理的規劃和扶持政策,為鄉村地區發展和鄉村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契機。

閱讀全文

與美國的農副產品主要靠什麼推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元旦社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07
鞋店特價促銷活動詞 瀏覽:931
促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培訓方案 瀏覽:804
安大江淮市場營銷試卷 瀏覽:45
菜市場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540
安防維保培訓方案 瀏覽:271
感恩節的營銷方案 瀏覽:55
街兩新黨組織書記培訓方案 瀏覽:865
退休老幹部春遊策劃方案 瀏覽:28
早教開業預售策劃方案 瀏覽:656
青年骨幹培訓班培訓方案 瀏覽:375
酒店廚師培訓方案 瀏覽:99
職業培訓投標方案 瀏覽:304
區域市場營銷與促銷策略答案 瀏覽:529
俄羅斯市場營銷 瀏覽:74
好利來網路營銷 瀏覽:585
酒店搞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36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培訓方案 瀏覽:695
新疆乾果網路營銷策劃書 瀏覽:761
中專市場營銷專業技能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