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路輿論的影響
互聯網信息內容龐雜多樣,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作為一塊正在加速膨脹的思想陣地,互聯網以其虛擬性、隱蔽性、發散性、滲透性和隨意性等特點,越來越成為人們表達個人想法的渠道。由此網路輿情的爆發也以「內容威脅」的形式逐漸對社會公共安全形成威脅。網路這把鋒利的「雙刃劍」在提供了下情上達的便捷方式的同時,也對我國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西方國家利用網路對中國進行「西化」、「分化」,網上思想輿論陣地的爭奪戰日趨激烈。二是傳統的政治斗爭手段,在網上將以更高效的方式實現,利用網路串聯、造謠、煽動將比在現實中容易得多,也隱蔽得多。三是通過網路,西方的觀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滲透進來針對如何控制、規范互聯網信息問題,一些國家從法律約束和行政制度上已經提出過一些措施。
『貳』 網路文化對傳統文化影響
當工作、學習、生活、交往都藉助乃至通過互聯網路來實現時,就形成了網路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它有自己的獨特性,在論壇、博客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1、網路論壇文化對傳統語言文字的影響
現在的年輕人不再像八十年代的人們那樣熱衷於讀書、看報、看電視,而是習慣於從網路獲得資訊,通過網路與人交流互動。網路論壇又名BBS,是一種電子信息服務系統,它提供一方平台,用戶在論壇上可以獲得各種信息資訊,可以對看到、聽到的任何信息做出評論;也可以自己發布信息,組織大家一起進行討論。
隨著網路的發展,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諸多影響,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影響尤其明顯。網路出現以後,人們傳統的交流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於是產生了適應這種交流方式的網路語言。網路語言對傳統語言的影響,在中國語言文字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隨意用諧音字代替漢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用「大蝦」代指大俠(網路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網路管理員),用「果醬」代指過獎,用「稀飯」代指喜歡,用「醬紫」代指這樣子,用「竹葉」代指主頁,用「表」代指不要,用「菌男」代指俊男等。
網路語言看似有趣,其實已經對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學生是上網族的主要群體,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而網路語言因其簡約、快捷和形象,受到學生們的喜歡和追捧。但頻繁使用網路語言,容易養成不規范使用語言的壞習慣。
特別是錯別字的反復使用,對原本語言還未穩固的學生來說,是災難性的。久而久之,有可能造成對漢語言的破壞,使之產生紊亂性,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2、博客對傳統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影響
「博客」是網路時代的新事物。當下, 人們對網路的依賴和迷戀程度不斷升級。博客現象正是伴隨著這股網路狂潮而出現的。2005年被稱為「博客元年」,2006和2007年被稱為「博客井噴年」,博客給普通民眾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網上言論空間。
博客的前身是個人網站,由於技術門檻較高,一直屬於少數人的媒體,包括精英和部分技術愛好者。博客作為網站技術傻瓜化的產物,成為所有有條件上網的平民的個人媒體,引起了網民及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博客上,所有網民都可以通過網路直接向全世界發表言論和作品,它具有大眾化、平民化、個性化的特點,易於普通人接受和嘗試。在廣袤無垠的網路空間里,博客的出現掀起了網路的新文化運動,讓人們可以有一個平台展示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
博客的出現滿足了人們表達自我的普遍願望。它作為網路世界中最自由的力量,表達著人們千百年來對思想禁忌的沖突。自由與民主,這就是博客的文化特徵。
推進文化多元化發展、給民眾提供自由發表言論的場所、提供不受空間限制的交流平台,這些都是博客的優點。人們通過博客傳播文化和思想,從而打破了現實中因為地理、歷史、政治和個人文化修養而造成的局域性、民族性、局限性,推動了文化多元化發展。
3、微博傳遞對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
博客方興未艾,微博又進入了生活。相比論壇和博客,微博的使用更為方便,傳播性更強。開始習慣每天打開電腦看微博,看看朋友們有沒有遇到什麼新鮮事,討論熱門話題,也會在微博上寫寫自己喜事樂事煩心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微博的影響也逐漸滲透到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全國各地政府部門都開了微博,以興化市公安局為例,該局的官方藍V微博每天都會發幾個微博,內容有防盜防騙知識、單位的辦事程序等等,還不時回復網友的評論,評論。
加強網路文化管理
加強網路文化管理,就是要充分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積極實施網路文化管理的監督職能、引導職能、規范職能、懲戒職能,加快建立法律規范、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網格文化管理體制和機制,推動網路文化健康發展。
要健全法律法規,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推進網路文化法制化進程,首先要提高立法質量,把網路管理的立法工作納入到國家整個法制建設的框架中思考設計;其次要跟蹤網路文化的最新動態,加快立法進程,使網路文化建設盡可能做到有法可依。
『叄』 網路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個問題大了,個人覺得主要有一:體質下降,玩游戲,聊天,變宅了,體育活動參加的少了,二:信息轟炸,網上信息太多了,反而找不到有用的信息了,三:非法網站無法杜絕,影響未成年人的世界觀,四:長期沉迷網路,人會變得暴力。愛SHOW隱私!
『肆』 我國不良網路文化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其實也沒有什麼不良,清者自清,而且這些影響不了文化。
『伍』 網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要全)
網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主要表現在:一、網路深深的改變了幾千年以來統治階層對文化的壟斷,使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輕松的獲取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識,沒人再可以像封建社會一樣壟斷和鉗制知識和信息。二、網路深深的改變了人們的社會意識,在知識和信息面前的平等
改變了千百年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傳統觀念,社會平等和民主的觀念替代了基於因對知識佔有不同而分化出的「勞心者」和「勞力者」的落後觀念。三、知識的創造、更新飛速膨脹,第一次呈現出非線性的爆炸式發展,今天一天的知識量可能超過過去一年的知識,今天小孩子可輕松知曉的東西可能要超過過去七八十歲的老人。四、網路無時差的傳播速度使國家、地區、族群、貧富等的文化差別趨於減小,地球第一次變成一個村莊。五、普通人通過網路發聲第一次可以影響到國家的政策,如03年孫志剛事件直接影響到我國的收容遣送制度,周久耕的天價煙直接導致了貪官的垮台等,人人都能肩負起監督的責任,這是一個國家進步和發展的標志。
『陸』 如何看待網路對文化的影響
網路既不是文化的升華也不是文化的毀滅,網路是一面鏡子。
你在網路裡面看到的就是今天的中國,今天的社會。
所以,網路文化在每一個國家是不一樣的,因為它反射了那個國家的現狀。
1)網路是把雙刃劍。網路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人的影響是不同的。
(2)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深入持久的。因此,接觸網路文化,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並具有較強的自製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把網路作為一種學習的工具加以學習運用,能夠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
『柒』 大眾傳媒對文化的有哪些消極影響
1、在人們平日的生活中,人們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大眾傳播媒介,成為人們的娛樂消遣對象,人們正因此而改變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得人們減少了選擇各種文化的機會。大眾傳媒不知不覺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時間安排,干擾了人們對其他文化的選擇。
2、大眾傳媒由於傳遞單一的文化元素,削弱了人們的思考能力。大眾傳媒的即時消費性致使它不可以深度闡釋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它把原先的理念和觀點模糊掉。例如我們經常過度使用手機:造成不可擺脫的媒介依賴,難以擺脫;我們所接受的觀點和想法一定要從媒介中查找來源;更傾向於在虛擬的現實中表達自身觀點並且逃避真實的社會交往。
(7)網路輿情對文化推廣的影響擴展閱讀:
積極優點:
第一,信息較為詳細。同電視比較而言,報紙所載信息比較深入細致、詳細、全面,讀者可以獲得比較系統的信息。
第二,信息具有可選擇性。現代生活節奏快,時間緊,報紙雖刊載信息量較大,但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在眾多信息中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加以閱讀,而不必象看電視和聽廣播那樣,不管喜歡與否,都得照看(聽)不誤。
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遇到好的商品信息,讀者可以長期保留下來,以備索用。廣播、電視雖聲聲入耳,畫面生動,卻轉瞬即逝,難以在記憶中長期保留。第四,信息成本低廉。報紙價格相對較低,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群眾能夠接受。電子設備投入較高,且需要特別接收設備,而且電腦還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術。
『捌』 網路傳播對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
網路傳播對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
信息化發展正在形成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集文化整合、經濟競爭、利益沖突為一爐的社會變遷和文化革命,使我們的社會和文化面臨著新的矛盾和挑戰。
3.1 網路成為輿論和思想控制的工具
媒體既能影響人們思考什麼,也能影響人們怎樣思考。媒體按一定的價值觀和公共政策目標或意識形態導向,在對外部世界報道時進行取捨、加工、整理,並賦予它們以一定的意義結構和認知框架而後予以傳播,這種對世界的詮釋方式,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環境和事件的認知和判斷。網路傳播中,從政府到主管機構到網路服務提供商再到各個具體的參與機構和個人,他們自始至終按照各自的標准篩選和推出符合其價值觀的內容以及表述、傳播方式,例如目前普遍利用的內容推送、篩選和強化技術與規范,就是少數公司團體和個人根據一定社會的主流價值設計制訂和推行的,其中當然體現了這些階層和團體的意志;各國政府為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和利益,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控制實現把關「封殺」某些網站;通過扶持重點網站以貫徹自己的意圖;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本國的網路信息傳播在全球信息傳播中的地位;在微觀層面上通過對內容的選擇、網站結構頁面設計以及推送技術,把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並認為是重要的信息傳播給受眾。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網路世界並不是一個自由天空,盡管網路受眾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但仍然無法擺脫思想和傳播處於受控的狀態。
3.2 網路信息霸權的突現
從全球信息網路傳輸的角度來分析,據統計,美國互聯網用戶居世界第一,佔全球用戶的54.7%,第二位是日本,以下是英、加、德。發展中國家網路用戶佔全球的比重不足20%。將近90%的資料庫都集中在美國。這種網路分布和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導致國際間的信息獲取、佔有和利益分配中的不平等問題更為突出。互聯網在跨國界的信息交流中雖然大大降低了不同國家、民族和信仰的人們進行交流的限制,但嚴重失衡的網路發展致使國與國之間信息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傳統文化因信息化發展的滯後意味著他們要更多地接受外來的信息,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媒體和信息的影響。互聯網協會主席唐•西斯說道:「如果美國政府想要拿出一項計劃在全球傳播美國式資本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的話,那麼互聯網就是它最好的傳播方式」。由此,以美國等強勢國家試圖推行網路霸權的意圖可見一斑。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指出「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路,誰就將擁有世界」。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和金錢控制的時代,權力正在向信息擁有者手中轉移。
3.3 網路文化的侵略與控制
文化的輸出與科技的壟斷使發達國家在全球化時代利用網路進行文化滲透和政治滲透的可能性與破壞性日益增大,並形成一種信息網路文化的侵略與控制現象。由於網路文化背景之後,滲透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利益的影響,在知識經濟、網路環境支撐的全球化時代,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兼備經濟、軍事和網路大國的地位,藉助於網路上強大的語言文化優勢、信息資源優勢、網路傳播優勢,通過創造一種所謂全球文化經驗,將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強加於別國,以文化上的一致性壓制文化上的差異性,削弱了單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凝聚力,造成了與全球化相聯系的文化趨同現象,這種文化趨同帶有濃厚的泯滅文化多樣性的文化殖民主義色彩。比爾•蓋茨曾一語道破天機:「信息高速公路將打破國界,並可能推動一種世界文化的發展,或至少推動一種文化活動、文化價值的共享」。所謂的「世界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是西方文化,尤其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文化。
3.4 信息泛濫的社會影響
由於信息生產和傳播技術的革命,特別是全球信息網路的溝通和媒介文化的泛濫,所有的國家和地區正在經受著網路、媒體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響。信息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為信息過載、重復、失實和誤導。信息的生產量不正常地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人類和社會能夠進行處理和利用的限度,不僅不能幫助人們消除不確定性,反而增加了人們的不安全感而成為負擔,更帶來難以估量的浪費。低質信息和大量誤導、失實信息通過現代通信技術極容易地不斷繁衍,不斷加速、無節制地、廣泛地向社會傳播,使人們處於低劣的、無關甚至有害的信息包圍之中。西方的價值觀念,社會落後意識和文化垃圾,正在成為主宰文化取向的重要因素,社會文化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玖』 網路輿論會對社會造成哪些影響呢
網路輿論對這個社會的影響還是挺大的。很多人都是相信網路輿論的。而且是盲目的相信網路輿論,網路輿論的傳播速度還是特比快的。
『拾』 網路輿情都會影響哪些方面
很多啊 公司形象 產品質量 負面信息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