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推廣 > 網路怎麼樣推廣狽爻大將軍1

網路怎麼樣推廣狽爻大將軍1

發布時間:2021-05-25 21:58:10

❶ 評價諸葛亮!!!快!!在線等!!!!

自己從中選擇一部分吧!!!
詳細請參考:
http://chenbin724.spaces.live.com/blog/cns!2f634c3658205147!231.entry

評價諸葛亮

在這引用一下譚良嘯先生的《諸葛亮用人四論》。據譚良嘯先生所述,諸葛亮所任用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類人才,共計約有63人。如果從地域頒看,荊州28人,益州29人,兗州3人、豫州1人,雍州2人。如果再以劉璋、劉備、諸葛亮三位不同時期益州最高領導人為中心來劃分,上述63人中,屬於劉璋舊部的11人、屬於劉備舊部的24人,屬於諸葛亮本人新起用的有28人,其中還包括曹魏降將2人。當然上述統計是否完全正確,還有待於考證。且雖說諸葛亮未必對上述63人之提拔皆有其功,然能充分舉賢用能亦非易事。諸葛亮的用人主張與劉備之「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功」(見《先主傳》)用人方法不無相同么?再與同時期「用人唯才」的曹操相比。曹操所獲得人才的方法不外乎有六種。即曹操的親族、徵辟、人材的自我投效、再經人材的推薦、納降、強征。也就是說,曹操在用人方面,更多的是靠所謂的「願者上鉤」,其本人對於開發人才方面並無多大作為,亦或說是不全是曹操一個人的功勞。這樣豈非將曹操的「唯才是舉」又一筆抹殺了么?

?順便論一下李嚴。正因為李嚴能出眾,非庸懦顢頇之輩,所以諸葛亮一開始也是很器重李嚴的。這里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劉備為何當年要將李嚴留鎮永安。李嚴是一個有著不錯軍事才乾的人。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馬秦、高勝發動武裝起義,聚眾數萬,一直打到資中縣。當時劉備正在漢中激戰,國中兵力相當緊張,李嚴不曾向中央要過一兵一卒,只用自己本部五千兵馬就平定了這場叛亂。「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後來又擊敗了圍新道縣的南夷軍,展示了其出眾的軍事才能。為此劉備加李嚴為輔漢將軍,並「與諸葛亮並受遺昭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讓李嚴留鎮永安,正是想將李嚴的軍事才能用到防守東吳這方面上去。諸葛亮也稱李嚴為「部分如流,趨舍罔滯」。但是彝陵之戰後,由於諸葛亮對戰略方針進行了修改,放棄了荊州,聯合孫吳。隨著蜀吳兩國的關系日益好轉,李嚴在永安的作用與意義也就日益減輕。因此諸葛亮將李嚴「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李嚴因此感到了不滿,覺得是看輕了他自己。因此諸葛亮屯兵漢中,「欲得平(李嚴)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反而要求劃分出五郡做「巴州刺史」,換句話說,就是製造另一個中央,過一把「土皇帝」的癮。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曹魏三路進攻漢川,諸葛亮命李嚴率二萬人赴漢中。而李嚴卻置國家的安危於不顧,要求像司馬懿一樣「開府辟召」。諸葛亮並不是不知道李嚴的為人。在陳震出使東吳的時候,陳震就對諸葛亮說李嚴「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但諸葛亮出於大局著想,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復有蘇、張之事出於不意。」(見《陳震傳》)。所以他雖未答應李嚴的主張,仍表奏李嚴之子李豐督江州,「隆崇其遇」。以致於群臣對諸葛亮的做法都有些不滿,認為諸葛亮有些循私舞弊。而諸葛亮卻認為,正當北伐大計,責李嚴之短,倒不如褒獎他,讓李嚴能夠知恩圖報。然而諸葛亮做夢也沒有想到李嚴竟然會腐敗蛻變到如此地步。他先曾秘密地寫信給諸葛亮,讓「亮受九錫,進爵為王」;再巧言伶塞,在後主與諸葛亮兩邊翻雲覆雨,企圖想逃過「運糧不繼」的大過。可謂是罪大惡極,罪不容誅。然而諸葛亮考慮到李嚴為蜀漢政權也做過的許多貢獻,只「廢平(李嚴)為民,徙梓潼郡」。不可謂不是「法外開恩」了!(參閱《李嚴傳》)且與諸葛亮一同上書要求彈劾李嚴的還有劉琰、魏延、袁琳、吳壹、高翔、吳班、楊儀、鄧芝、劉巴、費文偉、許允、丁咸、劉敏、姜維、上官雕、胡濟、閻晏、爨習、杜義、杜祺、盛勃、樊岐共計有22人之多!!(見《李嚴傳》裴注引亮公文上尚書)。所謂「失道者寡助」,也由此看來,李嚴的罪行實已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了!?
再對於諸葛亮重用荊楚人士的問題上做一說明。
第一,荊州與益州兩地的文化水平優劣差異。

先說荊州。首先,荊州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其南北東西水陸交通極為便利。荊州大部分地區位於今湖北、湖南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的第三階梯。地勢比較平和,水流也不如其上游那樣湍急。「隆中對」里這樣說道:「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其陸路由襄陽向北,經新野、南陽可出宛、洛;往南經江陵、長沙可至交州;向東則可乘長江順流而下,直到揚州;向西則可通過沔水(即漢水),從東三郡(西城、房陵、上庸)西入漢中。其次,這里又有富饒的土地。《漢書。地理志》上記載:「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火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蠃蛤,食物常足。故眾偷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水經注》上記載道:「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荊州,分南郡,立為襄陽郡,荊州刺史治。邑居隱(殷)賑,冠蓋相望,一都之會也。」再次,這里還有比較安寧、平和的生活環境。這里既未受中原大混戰的太大影響,當時的荊州牧劉表,又做出一系列穩定荊州局勢的舉措,如收降張綉、消滅宗賊、撫和當地較有權勢的地主等。經過幾年時間,荊州無論從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較於其他各州來得安定、富庶。《後漢書。劉表外》上記載道:「表招誘有方,威懷兼洽,萬里肅清,大小咸悅而服之。」受到當時北方各路諸侯的大混戰及以上這三方面影響,當時來荊州避禍之人數相當多。衛覬曾書於荀文若道:「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餘萬家」(見《衛覬傳》)。除了大批避難的流民外,其中不乏許多智謀人士。「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見《後漢書。劉表外》);「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見《王粲傳》)。劉表又「起立學校,博求儒術」,因此荊州的人才很多。除了在蜀漢政權中一些為大家所熟知以人物外,比較有名的還有司馬芝、崔州平、徐庶、石廣元、孟建、王粲、司馬徽、龐德公、邯鄲淳、和洽、杜襲、趙儼、趙戩、尹默、杜畿。也由此看來,荊州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比較高的。

再來看看益州。益州同樣也有著富饒的土地,與相對比較安定的環境。但卻有著一個極不利於人才成長和文化發展的致命因素,那就是對外聯系的問題。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益州基本處於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治今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益州北面橫亘著秦嶺、大巴山;其東面是湘鄂山區;南面則有廣闊而高低起伏的雲貴高原。是個名副其實的四塞之地。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一方面肯定了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也同時指出「益州險塞」。《通典。州郡典》中對於益州有這樣的描述:「益州土肥沃,無凶歲,山重復,四塞險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而李白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更是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益州之險。我想大家不能否定交通問題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吧?受交通的問題影響,益州的文化水平與之當時其他地區來說,應該是要差了不少。《漢書。地理志》上就記載道:「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景、武間,文翁為蜀守,教民讀書法令,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勢。」益州與外界的聯系,無外乎通過兩條途徑。一種即為漢中與關中的通道;另一種則為順長江而下與荊州的聯系。本來隨著劉焉父子的相繼到來,南陽、三輔地區流入益州也有數萬家之眾。然而在劉璋繼位之後,由於和張魯結仇,漢中的通道就此關閉;而另一條則受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影響,從四川盆地,到江漢平原,兩地海撥相差要有一千多米。海撥相差大,就意味著長江的水流落差很大,如果從下游的荊州要向上游的益州前進,對當時那還不很發達,全靠人力的航運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史書上記載:「夏水漲沒數十丈,其狀如馬,舟人不敢進。」當時人們把從荊州到益州,這種逆水向上視為畏途。這樣從客觀上,阻斷了不少人才由荊州向益州謀求發展的道路。

兩相比較,當時的益州,在文化水平上相較於同時期的荊州,應該是遠遠的落後了。雖然自古以來,益州中也出現過諸如司馬相如、揚雄這樣的俊才,而三國時期不乏如法正、黃權、張松這樣的天下奇才,但和荊州擁有如此眾多的人才相比,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看,明顯還是處於下風。而且他們在諸葛亮執政前,基本上都已亡故的亡故,降敵的降敵,真正留在蜀國中,可供諸葛亮選拔,為蜀漢政權服務的卻所存無幾了。這也就等於無形中,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從荊楚人士中,選拔賢才。而且諸葛亮曾長期生活在荊州與治理過荊州,他對荊州人才的熟悉程度要遠遠高於益州人才,這本身也是一種成功的用人方法。時值今日,這樣的選人方法也為我們所認同。看看我們對重點中學與名牌大學的趨之若鶩,再看看用人單位對名院高校畢業生的青睞有加。我們不可能要求用人者對於每一個人才都能一視同仁,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對諸葛亮的用人之法而大加指責呢?
第二:諸葛亮對於益州人士的使用與安排上,一貫是比較重視的。

蜀國既在益州建國,就必須對於益州當地人才做出比較好的安排。在蜀漢政權建立初期,劉備就非常注意打攏當地人才。如果「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漾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功。」(見《先主傳》)。這樣做既可以充分發揮各人才的能力,又緩和了主與客之間的內部矛盾。在諸葛亮執政時期,繼續貫徹好劉備的用人主張。《杜微傳》里有這樣的記載:「建興二年,丞相亮領益州牧,選迎皆妙簡舊德,以秦宓為別駕,五梁為功曹,微(杜微)為主簿。」劉備定蜀後,杜微自稱已為耳聾,團門不出。但諸葛亮也行「三顧」之禮,好不容易才請出杜微出仕,並拜其為諫議大夫。再如《楊洪傳》里記載道:「始洪(楊洪)為李嚴功曹,嚴未至犍為,而洪已為蜀郡。洪迎門下書佐何詆,有才策功干,舉郡吏,數年,為廣漢太守。時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犍為人楊洪當時只是犍為郡太守李嚴手下的一個功曹,但由於楊洪的出色才幹,地位得以迅速上升。當楊洪做到蜀郡太守時,而李嚴仍為犍為太守。與當時的頂頭上司平起平坐了。再如何詆,原為楊洪手下的一個小典獄官。因為他才幹出眾,亦得到諸葛亮的迅速提拔。先後做到成都縣令、郫縣縣令。後來,汶山地區的少數民族發生了不穩定的情況,諸葛亮又提拔何詆為汶山太守,汶山地區在何詆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後派何詆出任廣漢太守和犍為太守。楊洪因此開玩笑道:「你的馬怎麼跑得這么快?」何詆答道:「我是先生的故吏,怎麼敢跑得比先生快呢。只是先生的快馬沒有加鞭罷了。」所以當時眾人皆對諸葛亮的「盡時人之器用」而感到佩服。

像這樣的例子,還能舉出許多。蜀郡人張裔,原做為戰俘被送至孫權處。諸葛亮令鄧芝與孫權處將其帶回,並委以重任。「以為參軍,署府事,又領益州治中從事。領丞相府長吏。後加為輔漢將軍,領長史如故。」(見《張裔傳》)。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張裔與郭攸之、董允等人被諸葛亮委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的重任。巴西人王平,他原來只是魏軍的一個下級官員。在漢中之戰投降劉備之後,任牙門將。在街亭戰敗的敗局已定時,王平命令其部下「鳴鼓自持」,魏軍大將張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趕。於是王平得以從容地收合諸營將士撤回。諸葛亮見其有真才實學,對王平特地予以褒獎:「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見《王平傳》)這里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數民族所組成一種戰鬥力很強的部隊。巴西人馬忠。原來也只是丞相府的一個門下督。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封馬忠為翔柯太守。馬忠「撫育恤理,甚有威惠」。建興八年,「召為丞相參軍,副長史蔣琬署留府事。又領治中從事」。後來馬忠平定南夷豪帥劉胄有功,加為」監軍、奮威將軍、封博陽亭侯。」(見《馬忠傳》)。犍為人張翼,先後做過梓潼太守、廣漢太守、蜀郡太守。建興九年,又為來降都督、綏南中郎將。為人盡忠職守,諸葛亮對此非常滿意。諸葛亮出武功時,「以張翼為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見《張翼傳》)。建寧人李恢,在諸葛亮南征時,「軍功居多」,被封為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後又領建寧太守。永昌人呂凱,巴郡人張疑,也屬於此類。他們都坐到了蜀漢政權的重要職位,只是相對比起丞相、大將軍來要稍低一些。此外還包括南中少數民族的一些首領,諸葛亮也加以任命為官。如孟獲官至御史中丞,爨習官至參軍、孟琰官至輔漢將軍。在諸葛亮執政期間,益州本地人士與荊楚外來客居人士之間的關系,也遠較於劉焉、劉璋時期的東州人與益州人間的關系要好得多。「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見《劉璋傳》裴注引《英雄記》)。終蜀國之結束,益州人與荊楚人之間的矛盾(這里不包括同為荊楚人士的魏延與楊儀之爭),相較於同時期的曹魏與東吳國內的內部斗爭之激烈,也要緩和得多。蜀漢以益州一地,而能與強敵曹魏相抗衡,這與劉備、諸葛亮在處理益州人與荊楚人之間關繫上所做出的重大努力,是不無關系的。

第三,以劉備、諸葛亮為首的蜀漢政權,就必須以其自己政黨為主要執政黨。

其實這個問題根本就不值得做重點討論。試問有哪朝哪代,其執政黨的地位不與其執政者本身有關?別的不說,就拿我們中國所處的領導地位來說吧。中國是我國現在社會主義制度的第一政黨。堅持的領導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中國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則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可又有哪些人,對此持有異議?(當然這其中不包括一些敵對分子)由哪位政黨人士執政,必然會使其所在的政黨在其國家中,地位得到顯著提高。在專制政體下,尤為如此。用我們後人的眼光來看,也許會得到諸如「厚此薄彼」之類的觀點,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行為是無可厚非的。再者言,重用荊楚集團,本不是諸葛亮的首創。在《華陽國志。李壽志》就記載道:「豫州入蜀,荊楚人貴。」再拿同時期的曹操與孫權相比,曹操的「唯才是舉」是非常有特色的。但曹操在位期間,國家的軍事大權始終牢牢得控制在曹氏親族的手裡。非曹氏親族能得以成為軍事大員,是到曹丕執政時期才開始的。東吳方面情況也差不多。孫吳實行「授兵制」。東吳諸將,一般不過數百,最多不過二千。而宗室將領授兵一般又要多於外姓將,最多可至三千。東吳方面一般只在臨陣卻敵時,才委任大督,令其他諸將聽其節制。

這里再談談為什麼益州人不適合執掌蜀國大權。除了上面講到的幾點外,還與劉璋在位期間,對於益州治理不善有關。「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見《諸葛亮傳》裴注引郭沖五事)。由於益州當地的風氣不好,也養成了許多當地人士在品行上的不檢點。如法正的「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李嚴的「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立求名,無憂國之事」;彭羕的「姿性驕傲,多所輕忽、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而諸葛亮的用人,主張德才並舉,並始終是以蜀漢政權為出發點的。因此諸葛亮雖然對於益州當地人士加以選用,但對他本人的繼承者卻始終是從外來人員中培養選拔。此為其一。其二是因為益州人在本地總是容易養成自己的地方勢力,容易形成自己的黨派。這樣也容易引起益州黨派與客居他州的蜀漢政權發生矛盾。因此,蔣琬、費文偉、姜維能得以執政,除了他們本身有才幹,品行優良以外,還在於他們是外來人,在益州沒有什麼太大的地方勢力有關。再反觀同時期的曹魏與東吳兩國,在這方面就顯然做得不夠出色。魏文帝曹丕「以尚書令穎鄉侯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隨車駕,錄行尚書事;尚書僕射西鄉侯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留許昌,督後諸軍,錄後台文書事。」(見《文帝紀》裴注引《魏略》)也從此打破了已住非曹氏親族不能充當軍事大員的慣例。而後魏明帝曹睿更是將軍事統兵大權,交由了司馬懿。司馬懿在南擒孟達、西拒諸葛亮、東討公孫淵之後,已經擁有了很大的威望。而曹丕、曹睿召司馬懿輔其嗣主,等於客觀上給司馬懿以後代魏打下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基礎。而東吳孫權稱帝後期,孫權與東吳重臣陸遜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最後基於陸遜是「世江東大族」,以及為身後之計,恐嗣主駕馭不了陸遜等因素考慮,有計劃地剪除陸遜親黨,如相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死「數與遜交書」的吾粲,最後再「累遣中使責讓遜」,以至於「遜憤恚致卒」,逼死了陸遜。(見《陸遜傳》)。而諸葛亮卻未雨綢繆地意識到這一點,並做出相應的對策,從而避免了蜀國後期內部爭權的斗爭。這又不得不歸功於諸葛亮本人的正確決策。

綜上所述,對於荊楚人與益州人的安排,無論是從政治斗爭需要以及選才任用上來看,諸葛亮的作法都是非常英明與必須的。而諸葛亮在如何運用益州當地人才上,也做出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因此,過份強調諸葛亮重用荊楚人士,這種說法本身就存在著片面、武斷與不合理性!

再來看下諸葛亮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從綜合國力來看。諸葛亮接手的蜀國,是一個剛剛遭受彝陵慘敗,元氣大傷的蜀國,是一個內憂外患的蜀國。彝陵之戰,蜀國喪失了數萬東出的精銳部隊,喪失了無數的軍資器械,喪失了傅彤、程畿、張南、馮習、杜路、劉寧、黃權、馬良這樣的將領人才,新生的蜀漢政權元氣大傷。再者,除了彝陵之戰,蜀國的其他人才也相繼損失。章武二年(222年),蜀國太傅許靖、尚書令劉巴、驃騎將軍馬超又相繼逝世,使得蜀國的人才危機雪上加霜。除了人才危機以外,南中問題也越來越需要處理。在蜀國建立初期,南中越崔夷首領高定率眾反叛,軍至新道縣結果被李嚴擊敗。而漢嘉郡太守黃元,聽說劉備在永安病重,於章武二年十二月起兵反叛。次年三月,黃元又利用諸葛亮赴永安探望劉備的機會,率軍火燒了臨邛縣。最後被蜀軍所平。雖然這兩次叛亂都被平定,但由於蜀國建立時間不長,「南撫夷越」的措施一直未能得到執行。而且蜀國之主劉備又於章武三年病逝。彝陵新敗、元氣大傷、人才危機、黃元叛亂、南中問題以及新喪國主,這些都是蜀國的內憂。而蜀國的外患,指的孫劉聯盟的破裂。前面在分析「隆中對」時已經提到過了。東和孫權在「隆中對」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劉備、諸葛亮只是在荊州完全被奪,兩路夾擊中原的戰略意圖完全無法實施的基礎上,才願意和孫吳做徹底決裂的。在彝陵戰敗後,新生蜀國的國力幾近耗竭,而這時與東吳的敵對關系卻仍未得以改善。這時的蜀國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僅要面對宿敵曹魏,又多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孫吳。如果長期與孫吳這樣敵對下去,蜀國就始終無法擺脫自己在外交上的被動與危機,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目標,也就更難得到實現了。以「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說法來稱之,實在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從政治角度來看。由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國可以說是三國之中,最有條理的一個國家。在其執政最初二三年時間里,採取閉關息民的方法,立求恢復蜀國元氣,隨後平定了南中,得用南中地區的富饒,進一步充實了國力,再加上以「嚴刑峻法」來打擊「專權自恣」的貪官污吏和地方豪強,蜀國上下呈現出一片清明、安定的局面。在政治上也是非常優秀的。但是蜀國畢竟建國不久,如果從劉備取得益州開始算起,一直到諸葛亮逝世不過就20年時間。而與曹魏已歷三世前後40年的歷史相比,顯然不如曹魏歷史長久。再者,曹操、曹丕、曹睿三人的執政水平也是較高的。做為同樣是優秀政治家的曹操,他的執政能力和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後的魏國政治總體框架也是基本由曹操構建的。曹丕在其執政的六、七年時間里,也相繼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政治措施,如頒布了一些有利或關心庶民的詔令;禁止婦人、宦官、外戚干預政事;選用智謀賢德之士;推行九品官人之法。曹睿則在諸葛亮逝世前,也表現出比較優秀的政治才能。如在善為軍計、明察斷獄、容人直諫、不殺諫臣等方面,都有過比較傑出的表現。因此,在曹操、曹丕、曹睿前期(指諸葛亮逝世前),魏國的政治情況也是較好的,但曹魏要比蜀漢早建立20年,這20年時間對於一個處於發展中的政權來說,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曹魏就總體政治局勢來看,仍要優於蜀漢,其統治根基也要比蜀漢來得穩固。?

從軍事方面來看。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是否強盛,最主要的標准就是看該國的軍隊的多寡。而兵與民的關系又是密不可分的。它具體表現為:兵來自於民,民眾的數量制約著兵眾的數量,這是一個絕對數量指標;另一個是相對數量指標,指軍隊的絕對總量與民眾總數量的比例。因為兵是靠民養活的,所以兵與民之間必須要有個適當的比例。蜀國地寡人少。地不過一州,人口總數不過九十萬。而曹魏卻擁有九州之地。據《通典》上記載,魏亡時有人口440萬之多!當然是諸葛亮執政時期,魏國是否有如此之多的人數值得疑問。但退而求其次地說魏國有三百多萬人口,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蜀國當時的軍隊總數約有14萬左右,其平均不到二戶就要養一名士兵的比例,幾已到蜀國對軍隊承擔力的極限。即使是這樣,仍然比魏國40多萬的軍隊,規模要小得多。故「蜀兵輕銳」這一情況,是客觀實在的。

從經濟上看。曹魏方面對於經濟問題,一貫是非常重視的。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得兗州之時,其手下治中從事毛介就向曹操明確指出「修耕植,畜軍資」的建議,(見《毛介傳》)曹操對於毛介的建議非常贊賞。且曹操又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採納棗詆和韓浩的建議,在許昌試行屯田,並任命棗詆為典農都尉主持其事,當年得谷數百萬斛,取得了巨大成功。棗詆死後,任峻繼任典農中郎將,在所有州郡例置田官,招募流民,組織生產,推廣屯田。由於「屯田制」的實施,促進了曹魏的農業生產發展,增強了魏國國力,較好地解決了軍糧供應,減輕了農民運送糧草的勞役負擔。史稱曹操屯田,「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見《武帝紀》注引《魏書》)這就為曹操統一北方和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原先許多不進行生產的流民、降卒轉變為了生產者,據《國淵傳》上所說,「淵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因此從一定程度上,「屯田制」還緩和了當時的階級矛盾。而做為曹操的後繼者,曹丕除繼續執行「屯田制」外,還專門設置了「專掌軍國支計」的度支尚書,負責籌劃軍糧,足食濟軍,進一步加強了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從蜀國來看,諸葛亮也同樣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生產的舉措。諸葛亮針對蜀國新敗的情況,提出了「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方針,令百姓安居樂業。又命李嚴移民2萬充實漢中,使由於曹操大量遷徙人口而致荒蕪的漢中,重新呈現出一片「男女布野,農谷棲畝」的景象。(見《蔣琬傳》)為了發展農業,諸葛亮十分注重興修水利。他專門設置了堰官,並令1200名士兵常年駐守在當時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對其進行保護和治理。諸葛亮還十分注重對工商業的發展。他非常關心鹽鐵業的生產,並花大力氣極大地利用和促進了蜀國的織錦業。諸葛亮一面身體力行,帶頭養蠶務桑,另一面設專職錦官,專門組織生產、調撥蜀錦。蜀錦是蜀國對外與魏吳兩國通商的主要商品,其質量之精美,遠勝曹魏。在增加蜀國國民收入的同時,諸葛亮又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在諸葛亮的帶動之下,蜀國的絕大部分官員,都節儉成風。在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開源節流的治國方針後,蜀國的經濟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和發展。就主觀努力而言,兩國都差不多,而蜀國可能在主觀努力上,還更勝一籌。但任何經濟活動的成效,也必須在一定的物質條件做為基礎的。天下十三州,曹魏擁有九州,地大而人多,人多而物博。而蜀國所據的益州雖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但和曹魏相比,終只為一州之富。且曹魏也有同樣富饒的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因此,就經濟實力來看,仍是曹魏佔有絕對優勢。
再來看看戰爭的性質和人心相背的問題。在三國鼎立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形勢相對比較復雜,而當時效忠於漢室,仍不失為一面號召民眾的旗幟。所以曹操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則居漢室正統奉衣帶詔討賊,而孫權為漢室去殘滌穢,三家都能在群雄割據,錯蹤復雜的形勢下,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政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興復漢室」這面旗幟的號召力,就越來越小了。曹、劉的相繼稱帝,已經無法再簡單地去區分誰是所謂的國賊了。到了公元229年吳蜀訂盟之後,「漢復漢室」已經完全喪失了其號召力,而逐漸轉向了一種「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的觀點。因此,戰爭的性質也沒有什麼所謂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了。

❷ 怎麼做好一個網路推廣

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網路推廣人員,就必須學會自己利用好網路營銷的各種方法。
首先,就以我們這邊武漢網路推廣人員的工作來來舉例吧!
一、找標題
1、根據自己所要推廣的產品,通過主關鍵詞網路搜索出來顯示在下拉框的關鍵詞,全部用Excel表格一一記錄下來。
2、還有就是下拉框顯示出來,點擊搜索之後,顯示出來的相關搜索詞,也同樣記錄一一下來。
3、記錄下來之後,接下來就是在Excel表格里分詞了,分詞的原則是:先分疑問詞,後分名詞。
4、分好了之後,根據每個欄目下的關鍵詞的長短,組成一個標題,如果是長尾關鍵詞,就可以直接拿來做標題。
5、如果是短的關鍵詞,我們就使用兩兩組合的形式,成一個標題。標題找完了之後,接下就是下一步了。
二、撰寫文章
1、撰寫文章的時候,就是根據標題的關鍵詞來編輯文章的,圍繞關鍵詞來寫文章。
2、怎樣才能寫出一篇高質量的偽原創的文章呢?這個就得根據標題的關鍵詞,來搜索出想關的文章出來,復制到word表格里。
3、根據文章的內容,要做到每段,每句都要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術,把它表達出來。
4、文章里的內容,必須把標題或者是標題里的關鍵詞,合理得嵌入到文章中,分為上中下三部分。
5、文章開頭的第一段,必須嵌入關鍵詞,或者是關鍵詞的相關搜索詞也可以,這樣做的目地就是有利於搜索引擎的抓取,有助於更好的收錄與排名。
6、依照我上面的步驟做好了之後,一篇高質量的偽原創文章,就出來了,接下來就是發布文章了。
三、發布文章
1、發布文章,我們得找收錄好,排名好的平台優先發布,這樣做的目地就是能更快的收錄和排名。
2、網路推廣的平台有哪些呢?你們知道嗎?讓我來告訴大家吧!有以下這些,比如:分類信息、博客類、論壇貼吧類、問答類、行業網站類、B2B類平台,等等。
3、記錄每發一篇文章的鏈接地址,這樣做的目地就是方便後續查詢當天所發的平台文章,是否被收錄,篩選出好的,優質的平台。
四、統計數據及分析數據
1、統計上周每天所發布的平台收錄情況,看看各個平台的收錄怎麼樣,哪個好,收錄好的,說明就是優質平台。
2、統計數據的目地,就是為分析數據做准備,分析各個搜索引擎,經常收錄哪些平台,收錄好的,著重發布轉化高關鍵詞。
五、寫工作日誌
1、為什麼要寫工作日誌?寫工作日誌的目地是:記錄每天需要做哪些事情,或者是做了哪些事情。
2、做的結果是怎麼樣的,完成的程度是什麼樣子的,比如是百分之百完成呢,還是只完成了百分之五十。
3、哪些是待完成的,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備注在後面,方便後續的查閱跟蹤。
4、我的做事標准就是:「日事日畢,日清日高」。
六、搜集新的推廣平台
1、每天找出至少兩個新的推廣平台,目地是測試新的推廣平台收錄情況。
2、不管是分類信息的還是新聞類,或者是博客類的,都可以。
3、其目地就是防止老的推廣平台突然死掉了,到時候就一籌莫展了。
搜企網路提供如上建議,希望能夠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網路怎麼樣推廣狽爻大將軍1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營銷策劃方案怎麼寫 瀏覽:939
主要負責人培訓班方案 瀏覽:383
就業大培訓教育實施方案 瀏覽:426
技術協會展會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38
成都銘宇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19
白面促銷方案 瀏覽:258
酒類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483
天津易創富電子商務 瀏覽:654
金億通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278
市場營銷第四章寶潔案例 瀏覽:516
安利大網路營銷 瀏覽:10
動漫展策劃方案 瀏覽:243
職工活動中心揭牌儀式策劃方案 瀏覽:681
市場營銷中11p 瀏覽:724
布展方案策劃 瀏覽:967
培訓機構雙12活動方案 瀏覽:435
關於電子商務書2015 瀏覽:418
公安兩會安保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374
產品廣告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681
幼兒園教師師德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