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日本農業的發展模式如此成功
1.修改土地法
2009年6月17日修改土地法成立了。其目的在於打算重新開始農業的單位和個體不允許把農耕用地放置不用,要開始好好地使用田土地法變更之後各種各樣的個人和企業都有積極性參與到農業種植中。
2.發展生態農業的多樣化模式
在日本政府與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日本發展生態農業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
第一,再生利用型。即通過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機資源,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減輕環境負荷。如,將家畜糞便經堆放發酵後就地還田作為肥料使用,將污水經處理後得到的再生水用於農業灌溉等,這都是充分利用農業再生資源的措施。
第二,有機農業型。即在生產中不採用通過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葯、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農業生產過程的持續穩定。其主要措施有:選用抗性作物品種,利用秸稈還田、施用綠肥和動物糞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養分循環;採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蟲草害;採用合理的耕種措施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產體系及周圍環境的基因多樣性。
第三,稻作——畜產——水產三位一體型。即在水田種植稻米、養鴨、養魚和繁殖固氮藍藻的同時,形成稻作、畜產和水產的水田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做法是在種植水稻的早期開始養鴨,禾苗長大後,田中出現的昆蟲、雜草等為鴨提供飼料,鴨的糞便作禾苗的肥料,又可為水田中的紅線蟲、蚯蚓、水蚤及浮游生物提供食物來源,同時又給魚等提供餌料,從而實現生態循環。這種生態農業技術已在日本農村推廣和普及,該技術所產生的綜合效益亦被眾多水稻種植農戶所認可。
第四,畜禽——稻作——沼氣型。即農民在養鴨、牛等家畜過程中,將動物的糞便作為供製造沼氣的原料。同時,農作物的秸稈經過加工用來作家養畜禽的飼料,或作為沼氣的原料,沼氣又可為大棚作物提供熱源等。這樣,經過能量轉換實現生態的均衡,並且生產的農作物比較環保,又能實現經濟效益。
『貳』 關於日本農產品進口~!!
一、日本是農產品進口大國日本農產品進口量佔世界進口量的10%左右。目前,除大米產量過剩以外,大部分農產品自給不足或不能自給,依賴進口。從70年代起,日本農產品自給率有降低趨勢。到1996年,按供給熱量算得自給率僅為42%,按糧食供給(包括食用和飼料用的穀物類)算得自給率僅29%,與其他發達國家比較,日本是農產品自給率最低的國家。1996年,日本幾種主要食用農產品的自給率分別為大米102%、小麥7%、豆類5%、蔬菜86%、水果和堅果47%、肉類56%、雞蛋96%、奶及奶製品72%和糖32%。1996年日本的農、林、水產品進口額已經達到82837.09億日元。 二、日本主要進口農產品 日本農產品的進口范圍很廣,從原料到食品均有較大需求。主要進口的產品有:糧食(小麥、玉米、大豆)、肉類、乳製品、水海產品、水果及蔬菜、動植物油、糖、茶葉、松香、絨毛、草皮等。 糧食 近年,日本穀物進口年均量約2500萬t,佔世界進口量的10%,主要用於飼料。 肉類 日本的畜牧業經營規模遠遠落後於歐美,而且牧場和牧草地只佔國土面積的2%左右,由於牧草地少,畜牧業所用飼料大部分依靠進口。進入90年代,日本畜產品的消費有30%以上靠進口。近幾年來迫於自然環境的壓力和工資成本的增加,日本政府開始對畜產品生產者減少價格支持和放寬進口量限制,肉類進口量大幅度增加。1992年為153萬t,比1986年增長80%以上,目前,日本已成為世界市場上最主要的肉類凈進口國之一,進口量佔世界進口總量的10%以上。 水產品 日本人愛吃水產品,人均魚類消費量僅次於韓國,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在出口水產品的同時,也大量進口水產品,是世界水產品進口最多的國家,1992年水產品進口值達128億美元,佔世界進口值的28%。日本人均年消費對蝦3kg,近兩年日本每年都保持在29萬t左右的進口量,佔世界貿易量的1/3以上。 棉花 日本是世界主要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所需棉花全部依靠進口,除戰爭年代以外,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和最穩定的棉花進口國。70~80年代日本棉花進口量均維持在70萬~80萬t,佔世界棉花總銷售量的15%~20%,90年代以來,日本進口棉花逐漸下降, 1993年降至49萬t。 羊毛 日本是羊毛的主要消費國,進口量佔世界羊毛市場總量的15%,是世界第二大羊毛進口國。 生絲 當前日本生絲需求量約為整個世界總需求量的1/3以上,而日本國內生產量只能滿足需求量的1/3~2/5,需要大量進口生絲和綢緞。 木材 二次大戰後,日本木材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60年代初,進口木材只佔全部木材需要量的10%左右,到90年代已上升到80%以上。日本的木材進口以原木為主,但隨著木材資源的減少和生產國的出口限制,近幾年來,附加價值相對較高的半成品木材進口明顯增加。 蔬菜 蔬菜也是日本進口的大宗產品,主要品種為洋蔥、食用菌、大蒜、冬筍、帶夾豌豆、毛豆等。 三、日本農產品主要進口來源 目前,日本農產品進口約62%來自發達國家,32%來自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約6%來自原蘇聯和東歐國家。美國是日本農產品最大進口來源國,小麥、玉米、大麥、大豆、高粱等大宗穀物產品進口比重都在50%以上,其中自美國進口的大豆、玉米達80%~90%。另外,美國的牛肉占日本進口量的40%、家禽肉佔45%、煙草佔59%、柑橘佔99%。美國出口的農產品中有1/4是對日本。 最近幾年,由於中國農業的發展以及出於中日貿易平衡的考慮,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也有一定地位,主要出口的產品有玉米、大豆、生絲、茶葉及水產品。例如日本進口生絲份額仍以中國生絲為主,近些年進口中國生絲份額仍保持在80%上下,絹絲等捻絲約佔33%~50%。 四、日本進口農產品市場特點 1.國際貿易大環境下的農產品市場開放 日本的經濟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它把自己置身於國際貿易大環境下,積極推行貿易自由化,這必然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日本與各種國際貿易組織有著廣泛的聯系,1952年,日本參加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55年,參加了關貿總協定,承擔了限期實行貿易和資本交易的自由化義務。1995年作為簽字國之一,日本也開始執行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中關於農產品國內支持、市場准入、出口補貼、衛生和動植物檢疫等條款,在這一前提下,日本在國際貿易規則框架內制定了一系列鼓勵農產品進口的措施,實行有限自由貿易政策。 與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日本市場的開放程度還是不錯的,日本政府曾陸續採取了一些促進進口的措施。首先降低關稅,日本1956年開始參加關貿總協定的減稅談判(第四回合),到東京回合(第七回合),日本作出了比歐美更大的讓步,從高關稅國家變為關稅水平低於歐美的國家。此後,日本多次採取大幅度減稅步驟,1985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市場開放行動計劃》,內容之一就是削減1853種產品的進口稅。1990年9月,日本政府又決定取消1004項關稅,涉及約13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其次是削減非關稅壁壘,主要是進口配額限制。在取消農產品進口限制方面,盡管日本動作遲緩,但迫於關貿總協定的壓力,還是採取了一些措施。1988年至1990年廢除了8種農產品的進口配額制。1991年4月起,又取消了牛肉、柑橘的進口配額制。 2.農產品市場開放的美國傾向性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日本是美國最大的農產品買主,但農產品貿易的金額並不大,而美國進口日本的99%以上是非農產品,如汽車、通訊設備、製造業材料等,進口金額卻很大。這就造成了美日之間巨額的貿易逆差,進而導致持續和日趨激烈的貿易摩擦。1987年,日本對外貿易順差總額797.5億美元,其中對美貿易順差就達520.1億美元。美國經常藉此壓迫日本開放農產品市場,迫使日本通過雙邊協定不斷擴大從美國的農產品進口。例如美國從1983年起開始向關貿總協定投訴,要求日本對12項農產品實行自由進口。1987年10月,GATT裁定日本對10項農產品實行的進口限制違反了總協定原則。日本被迫採取取消進口數量限制的措施,1988年至1990年廢除了8種農產品的進口配額制。1991年4月起,又取消了牛肉、柑橘的進口配額制。再以大米為例,日本是個大米自給有餘的國家,對大米的進口實行嚴格的許可證制度。美國及歐盟等國為打進日本大米市場,迫使日本在1993年關貿總協定農業協議中承諾如果不開放市場,就接受最低限度大米進口配額。從1991-2000年,最低進口配額為日本國內總消費的3%~5%,1998年度最低限額為68萬t。為甩掉進口配額包袱,日本國會1999年3月通過有關法律決定開放市場,實行大米進口自由化,同時把關稅高設為每公斤大米351.17日元(約合人民幣25元)。日本這一做法立即遭到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新一輪施壓行將開始。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政府是有求於美國的,因為除了要從美國進口大宗的農產品外,日本還要向美國出口大量非農產品,在農產品進口問題上,日本將對美國採取讓步政策。日本農產品市場開放以美國的壓力為前提的特點,使得美國以特殊賣主身份在日本攫取了非正常份額,阻礙了其他國家農產品的進入。 3.高築綠色壁壘 長期以來,日本利用高關稅壁壘和進口數量限制等非關稅壁壘限制農產品進口。90年代以來,由於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對農產品進口高關稅的削減,日本轉而更加重視採用更為隱蔽、更容易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和更方便實施區別對待的衛生、動植物檢疫標准等綠色壁壘。日本先後出台或更加嚴格地實施了動植物《檢疫法》、《食品衛生法》和《葯品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制定了許多嚴格的、有的甚至是苛刻的標准,限制從特定的國家進口肉類、水果、蔬菜、食品及葯品等。例如,中國的豬肉、牛肉和中成葯就在日本的進口限制之列。綠色壁壘打著保護本國環境和人類及動植物健康的旗號,名義上有合理性;以國際、國內有關立法為依據,形式上有合法性;保護的對象涉及安全、衛生、環境等眾多方面,內容上有廣泛性;花樣繁多,標准復雜,隨心所欲,方式上有隱蔽性和歧視性。要擴大對日農產品出口,綠色壁壘將是我們必須面對、了解、適應和採取有力措施打破的障礙。 4.經貿聯動,保證進口農產品質量 日本消費市場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要求較高,為保護進口產品的安全,日本積極與農產品供應國建立農業合作關系,由日本提供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由供應國提供土地、勞動力等,合作生產日本所需要的農產品。例如,日本和泰國用這種合作方式生產玉米,出口到日本作飼料,其最高輸出量占泰國玉米總產量的80%。 5.多邊貿易傾向 日本許多農產品自給率很低,主要依賴進口,這就決定了日本十分重視穩定的供應源地。由於日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美國的要價越來越高,尤其隨著美國推行不儲備農業政策,大幅度削減農業補貼,使得日本越來越擔心其市場穩定。作為規避波動策略之一,日本開始注重實行多邊進口,積極與周邊國建立農業經貿合作,以取得穩定的農產品來源。 來源: http://www.seabridge-china.com/chinese/Article/4980-1.shtml
『叄』 日本的主要農產品
日本農產品進口簡介 一、日本是農產品進口大國 日本農產品進口量佔世界進口量的10%左右。目前,除大米產量過剩以外,大部分農產品自給不足或不能自給,依賴進口。從70年代起,日本農產品自給率有降低趨勢。到1996年,按供給熱量算得自給率僅為42%,按糧食供給(包括食用和飼料用的穀物類)算得自給率僅29%,與其他發達國家比較,日本是農產品自給率最低的國家。1996年,日本幾種主要食用農產品的自給率分別為大米102%、小麥7%、豆類5%、蔬菜86%、水果和堅果47%、肉類56%、雞蛋96%、奶及奶製品72%和糖32%。1996年日本的農、林、水產品進口額已經達到82837.09億日元。 二、日本主要進口農產品 日本農產品的進口范圍很廣,從原料到食品均有較大需求。主要進口的產品有:糧食(小麥、玉米、大豆)、肉類、乳製品、水海產品、水果及蔬菜、動植物油、糖、茶葉、松香、絨毛、草皮等。 糧食 近年,日本穀物進口年均量約2500萬t,佔世界進口量的10%,主要用於飼料。 肉類 日本的畜牧業經營規模遠遠落後於歐美,而且牧場和牧草地只佔國土面積的2%左右,由於牧草地少,畜牧業所用飼料大部分依靠進口。進入90年代,日本畜產品的消費有30%以上靠進口。近幾年來迫於自然環境的壓力和工資成本的增加,日本政府開始對畜產品生產者減少價格支持和放寬進口量限制,肉類進口量大幅度增加。1992年為153萬t,比1986年增長80%以上,目前,日本已成為世界市場上最主要的肉類凈進口國之一,進口量佔世界進口總量的10%以上。 水產品 日本人愛吃水產品,人均魚類消費量僅次於韓國,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在出口水產品的同時,也大量進口水產品,是世界水產品進口最多的國家,1992年水產品進口值達128億美元,佔世界進口值的28%。日本人均年消費對蝦3kg,近兩年日本每年都保持在29萬t左右的進口量,佔世界貿易量的1/3以上。 棉花 日本是世界主要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所需棉花全部依靠進口,除戰爭年代以外,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和最穩定的棉花進口國。70~80年代日本棉花進口量均維持在70萬~80萬t,佔世界棉花總銷售量的15%~20%,90年代以來,日本進口棉花逐漸下降, 1993年降至49萬t。 羊毛 日本是羊毛的主要消費國,進口量佔世界羊毛市場總量的15%,是世界第二大羊毛進口國。 生絲 當前日本生絲需求量約為整個世界總需求量的1/3以上,而日本國內生產量只能滿足需求量的1/3~2/5,需要大量進口生絲和綢緞。 木材 二次大戰後,日本木材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60年代初,進口木材只佔全部木材需要量的10%左右,到90年代已上升到80%以上。日本的木材進口以原木為主,但隨著木材資源的減少和生產國的出口限制,近幾年來,附加價值相對較高的半成品木材進口明顯增加。 蔬菜 蔬菜也是日本進口的大宗產品,主要品種為洋蔥、食用菌、大蒜、冬筍、帶夾豌豆、毛豆等。 三、日本農產品主要進口來源 目前,日本農產品進口約62%來自發達國家,32%來自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約6%來自原蘇聯和東歐國家。美國是日本農產品最大進口來源國,小麥、玉米、大麥、大豆、高粱等大宗穀物產品進口比重都在50%以上,其中自美國進口的大豆、玉米達80%~90%。另外,美國的牛肉占日本進口量的40%、家禽肉佔45%、煙草佔59%、柑橘佔99%。美國出口的農產品中有1/4是對日本。 最近幾年,由於中國農業的發展以及出於中日貿易平衡的考慮,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也有一定地位,主要出口的產品有玉米、大豆、生絲、茶葉及水產品。例如日本進口生絲份額仍以中國生絲為主,近些年進口中國生絲份額仍保持在80%上下,絹絲等捻絲約佔33%~50%。 四、日本進口農產品市場特點 1.國際貿易大環境下的農產品市場開放 日本的經濟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它把自己置身於國際貿易大環境下,積極推行貿易自由化,這必然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日本與各種國際貿易組織有著廣泛的聯系,1952年,日本參加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55年,參加了關貿總協定,承擔了限期實行貿易和資本交易的自由化義務。1995年作為簽字國之一,日本也開始執行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中關於農產品國內支持、市場准入、出口補貼、衛生和動植物檢疫等條款,在這一前提下,日本在國際貿易規則框架內制定了一系列鼓勵農產品進口的措施,實行有限自由貿易政策。 與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日本市場的開放程度還是不錯的,日本政府曾陸續採取了一些促進進口的措施。首先降低關稅,日本1956年開始參加關貿總協定的減稅談判(第四回合),到東京回合(第七回合),日本作出了比歐美更大的讓步,從高關稅國家變為關稅水平低於歐美的國家。此後,日本多次採取大幅度減稅步驟,1985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市場開放行動計劃》,內容之一就是削減1853種產品的進口稅。1990年9月,日本政府又決定取消1004項關稅,涉及約13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其次是削減非關稅壁壘,主要是進口配額限制。在取消農產品進口限制方面,盡管日本動作遲緩,但迫於關貿總協定的壓力,還是採取了一些措施。1988年至1990年廢除了8種農產品的進口配額制。1991年4月起,又取消了牛肉、柑橘的進口配額制。 2.農產品市場開放的美國傾向性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日本是美國最大的農產品買主,但農產品貿易的金額並不大,而美國進口日本的99%以上是非農產品,如汽車、通訊設備、製造業材料等,進口金額卻很大。這就造成了美日之間巨額的貿易逆差,進而導致持續和日趨激烈的貿易摩擦。1987年,日本對外貿易順差總額797.5億美元,其中對美貿易順差就達520.1億美元。美國經常藉此壓迫日本開放農產品市場,迫使日本通過雙邊協定不斷擴大從美國的農產品進口。例如美國從1983年起開始向關貿總協定投訴,要求日本對12項農產品實行自由進口。1987年10月,GATT裁定日本對10項農產品實行的進口限制違反了總協定原則。日本被迫採取取消進口數量限制的措施,1988年至1990年廢除了8種農產品的進口配額制。1991年4月起,又取消了牛肉、柑橘的進口配額制。再以大米為例,日本是個大米自給有餘的國家,對大米的進口實行嚴格的許可證制度。美國及歐盟等國為打進日本大米市場,迫使日本在1993年關貿總協定農業協議中承諾如果不開放市場,就接受最低限度大米進口配額。從1991-2000年,最低進口配額為日本國內總消費的3%~5%,1998年度最低限額為68萬t。為甩掉進口配額包袱,日本國會1999年3月通過有關法律決定開放市場,實行大米進口自由化,同時把關稅高設為每公斤大米351.17日元(約合人民幣25元)。日本這一做法立即遭到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新一輪施壓行將開始。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政府是有求於美國的,因為除了要從美國進口大宗的農產品外,日本還要向美國出口大量非農產品,在農產品進口問題上,日本將對美國採取讓步政策。日本農產品市場開放以美國的壓力為前提的特點,使得美國以特殊賣主身份在日本攫取了非正常份額,阻礙了其他國家農產品的進入。 3.高築綠色壁壘 長期以來,日本利用高關稅壁壘和進口數量限制等非關稅壁壘限制農產品進口。90年代以來,由於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對農產品進口高關稅的削減,日本轉而更加重視採用更為隱蔽、更容易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和更方便實施區別對待的衛生、動植物檢疫標准等綠色壁壘。日本先後出台或更加嚴格地實施了動植物《檢疫法》、《食品衛生法》和《葯品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制定了許多嚴格的、有的甚至是苛刻的標准,限制從特定的國家進口肉類、水果、蔬菜、食品及葯品等。例如,中國的豬肉、牛肉和中成葯就在日本的進口限制之列。綠色壁壘打著保護本國環境和人類及動植物健康的旗號,名義上有合理性;以國際、國內有關立法為依據,形式上有合法性;保護的對象涉及安全、衛生、環境等眾多方面,內容上有廣泛性;花樣繁多,標准復雜,隨心所欲,方式上有隱蔽性和歧視性。要擴大對日農產品出口,綠色壁壘將是我們必須面對、了解、適應和採取有力措施打破的障礙。 4.經貿聯動,保證進口農產品質量 日本消費市場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要求較高,為保護進口產品的安全,日本積極與農產品供應國建立農業合作關系,由日本提供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由供應國提供土地、勞動力等,合作生產日本所需要的農產品。例如,日本和泰國用這種合作方式生產玉米,出口到日本作飼料,其最高輸出量占泰國玉米總產量的80%。 5.多邊貿易傾向 日本許多農產品自給率很低,主要依賴進口,這就決定了日本十分重視穩定的供應源地。由於日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美國的要價越來越高,尤其隨著美國推行不儲備農業政策,大幅度削減農業補貼,使得日本越來越擔心其市場穩定。作為規避波動策略之一,日本開始注重實行多邊進口,積極與周邊國建立農業經貿合作,以取得穩定的農產品來源。
『肆』 有關日本農業以及農產品近幾年的發展概況
日本國是個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統稱日本列島。國土面積37.77萬平方公里,僅佔世界陸地面積的0.27%,相當於我國的1/25,人口1.2673億(2001年),居世界第7位,其中城市人口1.0047億(2001年),占總人口的78.92%。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屬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
日本的資源比較貧乏,山地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80%,多火山、地震。最高峰富士山,海拔3776米。沿海平原狹小分散,關東平原最大。海岸線長而彎曲,約3萬公里,多海灣和良港。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秋多台風,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上。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為1000-2000毫米。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個;河流短急,水力資源豐富,但不利於航行。日本土壤貧瘠,主要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鹼土,大部分沖積土已開墾為水田,形成特殊的水田土壤。根據地理位置、氣候、土壤條件和生產特點,日本可劃分為北海道、東北、北陸、關東和東山、東海、近畿、中國、四國、九州等9個農業區。
首都東京是國際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萬。它既是全國的經濟、金融、商業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國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樞紐。東京聚集著全國11%的工廠,工業門類齊全。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萬,地處阪神工業區的核心,是日本陸、海、空交通的樞紐,重工業和第三產業十分發達。橫濱是全國最大的港口,也是亞洲最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為1.1億-1.3億噸。工業和文化教育事業發達,有許多西方風格的建築,是華僑和華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一、日本農業發展的特點
1、 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生產處於停滯或下降狀態。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積為508.3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3.5%。其中,水田佔54.3%,旱地佔45.7%,灌溉面積24.3萬公頃。耕地利用率從1983年的104.8%下降到1993年的100%。1999年日本的耕地為487萬公頃,都府縣每家農戶平均擁有的耕地面積不足1.2公頃,北海道每家農戶平均擁有的耕地面積也僅為16.2公頃,和歐美的大規模經營相差甚遠,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1984年日本大米豐收,農業總產值創歷史最高紀錄,達11.7萬億日元,後來產值連年下降,1989年以後,因蔬菜、水果、牛肉等價格上升,產值下降有所扭轉。1993年因大米嚴重歉收,農業總產值降到10.56萬億日元。
2、規模經營小且兼業農戶比重增大。日本的農戶中,專業農戶只佔16%,其餘84%為兼業農戶。在兼業農戶中,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第一兼業農戶」佔14%,以非農收人為主的「第二兼業農戶」占壓倒多數,達70%。日本農業以小規模經營為主,但是經營3公頃以上的農戶在增加,耕地向較大農戶集中的趨勢也日益明顯,骨幹農戶的旱地大規模化尤為顯著。此外,以銷售為目的的協業(合作)經營體的水田規模的擴大也很顯著,平均每個經營體的耕地是農戶的19倍。通過農地的流動使土地集中和擴大規模,是日本政府1992年制定的農業「新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
3、農戶經營組織形式多樣化,商品率高。1994年,銷售農戶占總農戶的76.4%(自給農戶也參與一定的銷售活動)。主要農產品的商品率一般為95%左右,高者達100%,低者為75%。中、上層農戶(擁有3公頃以上土地)的經營組織形式因地而異,形式多樣。如北陸的水稻和沖繩的經濟作物以單一經營為主(超過70%);九州有20%開展多種經營,如果加上准單一多種經營,其比重可達60%。
4、農業勞動力減少並加速老齡化。1999年日本農戶324萬戶,比1950年的600萬戶減少了一半。在1999年農業就業人口中,65歲以上的約佔50%,農業人口老齡化嚴重。
5、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生產結構趨於協調。二次大戰前,日本農業以水稻為主,畜牧業很落後。戰後半個世紀以來,農林牧漁業均獲得較大發展,農業生產結構發生明顯變化。
6、農業技術進步。通過保溫育苗、品種改良、農葯和化肥改良等技術,日本的農作物畝產量大幅上升,通過塑料大棚、溫室技術,使日本的蔬菜1年四季均可耕種。今後日本還將進一步發展轉基因等生物技術,開發新品種。
7、肥料和農葯使用下降。1997年度(當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肥料使用量151萬噸。近年來為生產高質米,為培植無農葯和少農葯作物,農葯的使用從1985年開始下降。
8、公司和團體參與農業生產。由於日本農戶和農業勞動力減少,農業法人不斷增加,農戶開始成立公司、組合、農協等團體,進行大規模生產,就日本的農協組織而言,自上而下,分為三個層次,處於最基層的是市町村,農協,習慣上叫單位農協。都道府縣建立的是地方農協,稱作「縣聯」;農協的全國性組織,按照業務不同,各立門戶;與農民打交道最多的,是單位農協。在日本農村,它的觸角無處不在,無論是插秧割稻賣糧,還是農民生老病死,單位農協一攬子全包。農協的業務主要有四項:生產指導、組織流通、信用服務和開展互助共濟。
日本耕地少,土地瘠薄細碎,只有實行專業化集約經營,才是農業的根本出路。於是,日本政府把大量的涉農業務,委託給農協經辦,農協也當仁不讓,圍繞著專業化,開展了全方位的生產指導。大到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小到農戶選種育苗、打葯追肥,農協都一手操辦。農協設有「營農指導機構」,聘用營農指導員,走村串戶,提供信息,幫助農民制定增收計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手把手地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在日本,許多農業基礎設施,如育苗基地、孵化廠、冷藏庫、飼料廠,都是農協張羅,以保本價為農民提供服務。有的新產品、新技術,農民一時接受不了,農協甚至實行免費試用。近些年來,日本農村青壯勞力不斷湧向城市,在地里幹活的,除了老人便是婦女。對此,農協又伸出援手,把這些活兒接了過來。這一交一接,無形中便實行了集約經營,優良品種、先進的耕作方式、新型農機具,便通過農協接手的業務,間接傳到了農民手裡。
農民要增收,重要的是在產銷兩頭做文章。為了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國家、地方、基層三級農協聯起手來,開展生產資料訂購業務。基層農協將農民的訂單層層上報,由農協的全國性組織篩選廠家,以低價格批量訂貨,並專門建立了農技中心,對貨物進行檢驗。農民從農協購買的生產資料,不光價廉,而且確保都是優質品。農產品銷售難,很多國家的農民深有體會。日本農協知難而進。基層農協建起了農產品集貿所,負責當地農產品集中、挑選、包裝、冷藏,然後組織上市。農產品的銷售,通常採取競買的辦法,只有那些出價高、信譽好的批發商,才能拿到出貨單。目前日本農協系統共有集貿所幾千個,此外還有不少全國運輸聯合會,下設龐大的運輸組織,農產品保鮮度高了,不愁城裡人不掏腰包。由於農協的作用,日本農業才告別傳統的經營方式,農民也不再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輕勞作、反季節、優品種、高收入,成了現代日本農業的典型特徵。1999年農業團體達6,860個,這些團體主要從事養雞、種稻、養牛、養豬等。另外,為大米生產和魍ǚ竦耐盤宕?SPAN lang=EN-US>13,120個。
9、糧食自給率低。日本有自給生產能力的糧食和畜產品僅限於大米和雞蛋。1998年度大米自給率為95%,雞蛋自給率為96%。但是由於國外農產品價格低廉,日本從海外進口農產品增加,國內生產下降。1998年度水果自給率49%,肉類55%,魚貝類66%,蔬菜84%,小麥9%,大豆3%。1997年日本進口玉米世界第一。此外,大豆、小麥、砂糖、牛肉等也大量進口。世界農產品貿易額的1/10是日本進口的。
二、日本農業生產
1、種植業 近20年來,日本除稻米自給有餘外(1993年例外),其他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逐年減少,自給率下降,進口增加。現在,日本的食物熱量自給率只有46%,食用農產品綜合自給率65%,主食穀物自給率66%,飼料自給率26%。
(1)稻穀和豆類。2002年,日本大米總產大致在1126萬噸左右。大豆總產28萬噸,自給率僅4%,幾乎全靠進口(從中國的進口占第3位)。紅小豆自給率較高,不足部分主要從中國進口(年進口約2.5萬噸)。飼用玉米180萬噸,近年進口一直在1600萬噸左右(從中國的進口占第2位)。
(2)蔬菜。近30年來蔬菜的年人均消費量一直保持在110公斤左右。蔬菜種類繁多,主要的有29種,葉、莖菜類蔬菜增加,果菜和根菜類減少。2002年,胡蘿卜產量為69萬噸,捲心菜247.2萬噸,綠豌豆3.2萬噸,新鮮葉、莖類蔬菜280萬噸。
(3)水果。日本的主要水果是柑桔、蘋果和梨,年人均消費量38.8公斤。因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量減少,自給率也下降到59%,進口的種類和數量都在增加。1993年日本產各種水果485萬噸,其中蜜桔產量168萬噸,單產24290公斤/公頃;蘋果產量104萬噸,單產21250公斤/公頃,2002年日本蜜桔產量10.2萬噸,單產181818公斤/公頃;蘋果產量91.2萬噸,單產215071公斤/公頃。
(4)花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日本對花卉的需求量增加。生產花卉的農戶由1960年的5.7萬戶增加到1993年的近15萬戶。同期,花卉占總收入80%以上的農戶由6.6%增加到24.4%。當前世界花卉年銷售額達2000億美元,日本花卉銷售額佔世界第一,年約達180億美元。近10年來,日本的花卉進口持續增長,主要來自荷蘭、泰國、紐西蘭、新加坡、美國以及中國的台灣省。根據日本大藏省關稅局的統計,1999年上半年切花(含切花、切葉、切枝)進口量約為1.l萬噸,比1998年同期增長14%,進口額為87.2億日元,增長3%。在進口花卉中,泰國佔13.8億日元,荷蘭佔10.6億日元,韓國佔6.4億日元。資料還顯示:與1998年同期相比,1999年日本進口花卉中,泰國與荷蘭所佔的比重分別下降11%與21%,而中國大陸、中國台灣省與韓國所佔比重分別增長7%、95%與14%,從哥倫比亞和馬來西亞的花卉進口也有所增加。
2.畜牧業。2002年,日本存欄肉牛465.4萬頭,雞2.94億羽,生豬961.2萬頭。現在,每戶的飼養肉牛頭數在北海道己接近70頭,都府縣30頭,是10年前的2倍。日本每戶飼養成牛頭數平均為25.1頭,已經超過歐盟的平均水平(20.6頭),而北海道每戶達到38.8頭,接近荷蘭40頭的水平。日本將繼續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同時引進高效省力的設備,加強經營基礎建設。
日本的畜產主要集中在北海道等牧草地較多的地方。目前日本的農戶均實行集約化飼養,或由幾家共同飼養,或1家飼養數百頭家畜,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降低費用。日本農家還對家畜實行機械化喂養,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管理。
3. 漁業。日本是世界第四大漁業國。在日本近海有世界三大漁場之一太平
洋北部漁場,魚類資源豐富。
日本是世界上食魚最多的國家,水產品在日本人的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1997年度每人每天魚的純消費量(不包括頭、骨和內臟)為99克。60年代日本的捕魚量大幅增加,遠洋漁業6年內增加到了2倍,近海漁業也有所增加,但是隨著世界各國先後劃定了200海里漁業水域,加之1973年爆發石油危機,燃料費上升,遠洋漁業受到打擊。從70-80年代,近海漁業增長,成了日本漁業的中心。日本的捕魚量在1984年達到最高,為1,282萬噸,此後日本為保護魚類資源,捕魚量持續下降,1997年為741萬噸。近年日本大力發展水產養殖,但捕魚量增長仍很困難。2000年漁業產量僅為575.2萬噸。
從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間,日本的水產品進口增長到了36倍。1997年日本進口魚貝類600萬噸,出口42萬噸。1998年日本進口水產品總額16,425億日元,其中生蝦佔22.2%,金槍魚佔11.2%,鮭魚和鱒魚佔7.5%,鰻魚佔6.8%,蟹佔5.8%,章魚佔3.2%,墨魚佔2.8%,蝦類加工品佔2.4%,鱈魚籽佔2.1%,冷凍鱈魚肉佔1.8%,青花魚佔1.5%,其他佔32.7%。日本進口的魚貝類大部分為鮮活產品。
近年來,日本進口的魚貝類數量和金額都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主要的進口國和地區依次為美國、中國台灣省、中國、韓國和泰國。進口的主要魚種有金槍魚、鰹魚(中國台灣省為主)、鮭魚和鱒魚(來自北美、智利、挪威、俄羅斯等國)。養殖蝦的進口數量大幅度增加,主要來自中國、印度、越南等亞洲國家。
4、林業。林業在日本的國土保護和涵養水資源方面的效益極為顯著。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居世界前列,但每年進口木材占總需求量的75%左右。日本人工林約占森林總面積的45%,國有林佔30%。
日本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近70%,加上南北溫差大,樹種豐富,其中,針葉林佔2/3,闊葉林佔1/3。日本的房屋和傢具大量使用木材,「木」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但由於林業經營收入低,加之林業就業人口老齡化,日本的林業生產進展緩慢。
日本木材消費巨大。1972年,日本從國外進口木材超過了國內生產。1998年日本木材生產1,932萬立方米,木材消費量3,940萬立方米。日本木材主要依賴進口,1998年日本木材進口比率占消費量的50%以上,但是由於木材出口國為保護資源,控制原木出口,日本進口膠合板等木材製品大幅增加。日本主要木材進口地為美國、俄羅斯、加拿大、馬來西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瑞典、智利、芬蘭、印尼、中國。
5、農產品加工業
日本的「食品關聯產業」由食品產業(包括食品工業、流通、餐飲業)與農水產業(包括食用林產品)組成。日本食品產業占食品關連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80%以上。目前,日本食品工業的上市額占總製造業的10%,從業人員佔11%,因此,在製造業中稱其為「一成(10%)產業」(歐美發達國家食品工業比重也是10%左右)。日本在農村農產品加工業方面,特別強調與地域農業和農村發展相結合。它不僅在發展地區經濟和提供就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為農村提供了穩定的產品銷路。生產者從事農產品加工,發揮當地的比較優勢,生產具有家鄉風味的特產,在全國形成了「一村一品運動」(現在有的已擴大到「一縣一品」)。聞名全國的有大分縣種類繁多的醬菜、黃醬等特產,北海道的「十勝葡萄酒」,秋田縣的「田園火腿」,山形縣的「月山葡萄酒」,長野縣的「信州黃醬」等等,不勝枚舉。上述典型都在山區和半山區農村,年銷售額少則2億日元左右,多則6.5億日元以上。
在日本,從事農產品加工業的農協逐漸增多,占總體的35%左右,年銷售額超過1億日元以上的農協佔15%左右,有的產品已銷往全國。隨著日元升值,日本食品工業在國外的投資迅速增加,在北美和亞洲的企業超過總數的一半以上,1991年的銷售額占總數的85%。在北美的企業主要在當地銷售,在亞洲的企業主要是出口,其中的一半返銷日本。
『伍』 中國農產品銷售和日本農產品銷售區別
日本耕地少,一般不種植佔地多的蔓生蔬果,中國地域大,各地口味不同,農產品的銷售主要受地域限制。
『陸』 農業行業怎麼做品牌推廣
可以做的,一般情況還是找人外包好一些,可以推薦你去找推一手這家公司,他們是外包公司,價格比較便宜。
『柒』 日本和荷蘭的農業推廣模式,現狀及其優點
在荷蘭,農業推廣的含義是,自覺運用信息交流,幫助農民形成科學的見解,並做出正確的決策。其主要任務是,幫助農民分析現狀,建立未來的目標,進而幫助農民提高知識和技能,做出正確決策,鼓勵農民執行正確決策,指導農民在執行決策中進行適當的改進,以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 荷蘭的農業是廣義的農業,包括農業各業的生產、農產品加工、出口等。因而,農業推廣工作涉及的范圍也較廣,大體上包括農業技術推廣(良種、良法、農機具等),農場經營管理(記帳、成本核算、投資分析等),農村社會經濟生活(如農村家政、法律事務、經濟合同關系處理等)三大方面服務,基本上涉及農民生產、生活的主要方面。農業推廣和科研、教育一樣,被認為是農村發展的政策工具之一,由此可見,為這種大農業服務的推廣體系也必具有綜合、多層次等特點。荷蘭的農業推廣體系由四方面的推廣力量構成: 1、國家推廣組織。國家推廣組織分為種植業和養殖業兩大系統,兩者基本結構大體一致。在中央一級,國家農漁部的畜牧局設有一養殖業的推廣處,園藝、大田作物局設有一種植業的推廣處。這兩個處分別負責全國農業推廣的管理、協調和組織工作。全國有十二個省,在省一級,沒有設立專門的農業推廣行政管理部門,但分別按自然區劃設有十二個種植業和十七個養殖業的一地區(區域)推廣(RegionalExtensionS噸a噸ion*),每個地區推廣站約35-50人,設一名站長,兩名副站長,每個推廣站根據所在區域的主要作物和動物生產行業設一個專業技術推廣隊和3--5個普通推廣隊,每隊6-10人不等,地區推廣站為荷蘭的基層推廣站,擔負著直接為農戶提供無償服務的職能。目前,荷蘭全國共有推廣人員約1080人。 全國還按自然區劃還設有12個實驗站(RegionalExperimentalS噸a噸ion)每個試驗站下設幾個實驗場(ExperimentalFarm),共51個試驗場,僱傭731名技術人員。這些試驗站、場的主要職責是進行運用科學研究,同時為農民提供試驗示範。 此外,在國家級的研究所和試驗站的附近還設二十個對應的聯絡辦公室(LiaisonOffice),每個聯絡辦公室有5-8人,共僱傭127工作人員,絡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協調科研、教育、推廣之間的關系,收集、整理有關的農業科技情報,將有關的科技成果和動態及時分送各教育、推廣機構和有關人員。 2.社會和經濟推廣員(SocialEconomicExtensionWorker)。荷蘭從中央到地方設有基徒教、天主教和皇家農會三種農協組織,在省一級的農會都設有社會和經濟推廣機構,每會約僱傭10名社經推廣員,全國約200名左右。這些推廣員主要負責家政方面的推廣工作,包括家庭生活、法律事務、經濟合同、青年、婦女、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工作。 3.私人企業的推廣員。這部分人是由私人企業(如農業商業公司、農業銀行等)僱傭來作產品推銷和信貸咨詢工作的。實行有償服務,或者將服務費包括在其銷售的產品的成本中。其工作范圍之廣,包括種子、農葯、化肥、飼料等各個方面,全國約有2500人。由於他們的主要目的是銷售生資產品等,雖然人多,但也只能被作為一支輔助的推廣力量。 4.農民合作社的推廣人員。這部分人是指由農民合作社僱傭的推廣人員,全國為數不多。 荷蘭的農業推廣體系是一支國家和農民合辦的推廣體系。在這個推廣體系中,國家推廣體系起主導作用,可協調其他方面的力量,社經推廣員起補充作用。 在荷蘭,農業推廣管理主要包括經費、體系(隊伍)、項目等方面的管理,農業推廣部門十分注重這幾方面的管理工作,並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規范的管理措施和經驗。 1.推廣經費的管理。由於荷蘭的推廣體系是多種成分構成,所以其經費的來源和使用也比較復。目前,國家推廣體系的全部經費由國家付給,國家每年撥出約9000萬美元的資金作為推廣、試驗示範的經費,這些經費主要用於支付推廣人員的工資、出差補助、推廣資料的生產、組織各種推廣活動、試驗示範等。從今年起,農民協會開始增加對國家推廣體系的投入,每年以5%的速度遞增,直到2000年,國家和農協各付50%。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荷蘭政府對推廣的投入是高的,但與國內的其他行業相比,推廣經仍然是不足的。各地區推廣站的經費也由農漁部統一撥給。 社經推廣工作雖然僅涉及非技術性的家政和農民生活方面的事情,但政府認為這些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農漁部支付60%的費用,農協提供40%。私人企業推廣人員所需的經費由企業自己支付,一般說,這些部門的推廣經費還是較充足的。
『捌』 日本全部需要從國外進口的農產品是什麼
要進口的產品有:糧食(小麥、玉米、大豆)、肉類、乳製品、水海產品、水果及蔬菜、動植物油、糖、茶葉、松香、絨毛、草皮等。(1)糧食。近年來,日本穀物進口年均量約2500萬噸,佔世界進口量的10%,主要用於飼料。(2)肉類。日本的畜牧業經營規模遠遠落後於歐美,而且牧場和牧草地只佔國土面積的2%左右,由於牧草地少,畜牧業所用飼料大部分依靠進口。進入90年代,日本畜產品的消費有30%以上靠進口。近幾年來迫於自然環境的壓力和工資成本的增加,日本政府開始對畜產品生產者減少價格支持和放寬進口量限制,肉類進口量大幅度增加。1992年為153萬噸,比1986年增長80%以上,2001年,肉類進口量為270萬噸。目前,日本已成為世界市場上最主要的肉類凈進口國之一,進口量佔世界進口總量的10%以上。(3)水產品。日本人愛吃水產品,人均魚類消費量僅次於韓國,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在出口水產品的同時,也大量進口水產品,是世界水產品進口最多的國家,1992年水產品進口值達128億美元,佔世界進口值的28%。日本人均年消費對蝦3公斤,近兩年來日本每年都保持在29萬噸左右的進口量,佔世界貿易量的1/3以上。(4)棉花。日本是世界主要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所需棉花全部依靠進口,除戰爭年代以外,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和最穩定的棉花進口國。70~80年代日本棉花進口量均維持在70萬~80萬噸,佔世界棉花總銷售量的15%~20%,90年代以來,日本進口棉花逐漸下降,1993年降至49萬噸。(5)羊毛。日本是羊毛的主要消費國,進口量佔世界羊毛市場總量的15%,是世界第二大羊毛進口國。(6)生絲。當前日本生絲需求量約為整個世界總需求量的1/3以上,而日本國內生產量只能滿足需求量的1/3~2/5,需要大量進口生絲和綢緞。(7)木材。二次大戰後,日本木材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60年代初,進口木材只佔全部木材需要量的10%左右,到90年代已上升到80%以上。日本的木材進口以原木為主,但隨著木材資源的減少和生產國的出口限制,近幾年來,附加價值相對較高的半成品木材進口明顯增加。(8)蔬菜。蔬菜也是日本進口的大宗產品,主要品種為洋蔥、食用菌、大蒜、冬筍、帶夾豌豆、毛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