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浙江運輸農產品有什麼優惠政策
浙江省早在2005年就規定:「裝運鮮活農產品的掛本省牌照的貨運車輛(含冷鏈、藏車),憑農業或林業、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開具的動植物檢疫證書或鮮活農產品(指不執行檢疫的生鮮蛋奶、鮮活水產品、鮮竹筍、鮮板栗等)產地證明,免費通行本省包含高速公路在內的收費公路(含橋梁、隧道)。」(《浙江省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暫行管理辦法》第三條),根本就不需要所謂的「綠色通行證」。
Ⅱ 浙江農發浙疆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浙江農發浙疆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是2017-09-13在浙江省杭州市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新街鎮浙江新農都物流中心二區1幢137號301室。
浙江農發浙疆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000MA27U0GE7M,企業法人倪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浙江農發浙疆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浙江農發浙疆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Ⅲ 浙江內有什麼有名的農產品
浙江內有有名的農產品就多了:以下是2011年浙江省公布的名牌農產品名稱:
zj 2011-001
「尚舒蘭」牌生鮮蔬菜
杭州市蕭山舒蘭農業有限公司
「尚舒蘭」
zj 2011-002
雪水雲綠茶
桐廬縣雪水雲綠茶產業協會
雪水雲綠
zj 2011-003
鮮桃
富陽市新登矮子鮮桃專業合作社
矮子
zj 2011-004
柑桔
建德市三都專業合作社
松蜜
zj 2011-005
盧正浩牌西湖龍井
杭州正浩茶葉有限公司
盧正浩
zj 2011-006
天目青頂茶
臨安市茶葉產業協會
天目青頂
zj 2011-007
咸鴨蛋
杭州順豐祥食品有限公司
順豐祥
zj 2011-008
姚生記葵瓜子、西瓜子
杭州姚生記食品有限公司
姚生記
zj 2011-009
辣椒
寧波禾豐食品有限公司
美味天
zj 2011-010
蘿卜
慈溪市小安蔬菜製品廠
立挺
zj 2011-011
剁辣椒
慈溪市農夫食品有限公司
邦君
zj 2011-012
特種野豬
寧波南方野生動物養殖有限公司
大目山
zj 2011-013
古鎮香乾
寧海天河食品有限公司
古鎮
zj 2011-014
脫水青刀豆
浙江山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
山友
zj 2011-015
綠藤熏雞
溫州市綠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綠藤
zj 2011-016
大棚番茄
瑞安市梅嶼蔬菜專業合作社
強綠
zj 2011-017
四季柚
蒼南縣馬站豐魁四季柚專業合作社
豐魁
zj 2011-018
楊梅
文成縣仰山果業有限公司
仰山
zj 2011-019
大米
嘉興市禾欣米業有限公司
禾欣
zj 2011-020
鮮蘑菇
平湖市新當湖食用菌專業合作社
新當湖
zj 2011-021
秦萬蘆薈鮮葉
海鹽縣秦萬蘆薈專業合作社
秦萬
zj 2011-022
醬腌菜
海寧市光明蔬菜有限公司
zj 2011-023
鴨、鴨蛋
湖州南潯善璉建旺禽業專業合作社
卓旺
zj 2011-024
鮮食葡萄
浙江楊墩生態休閑農庄有限公司
崔大姐
zj 2011-025
生豬、豬肉
安吉縣正新牧業有限公司
申農
zj 2011-026
大米
湖州吳興野田糧油加工廠
南潘田
zj 2011-027
生豬
浙江茂陽農發集團有限公司
茂陽
zj 2011-028
磚茶
浙江武義駱駝九龍磚茶有限公司
峽霧
zj 2011-029
蜜梨
金華市婺州蜜梨專業合作社
「婺州」
zj 2011-030
仙緣牌金華土雞、土雞蛋
金華市偉鵬土雞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仙緣
zj 2011-031
豆腐皮
浦江縣亨通食品廠
江南第一家
zj 2011-032
蔬菜
浙江花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健園
zj 2011-033
「澳林奇」牌柑桔
衢州市柯城區澳林奇柑桔專業合作社
「澳林奇」
zj 2011-034
「福賜德」牌蜂蜜、蜂王漿
江山福賜德蜂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福賜德
zj 2011-035
開化黑木耳
浙江菇老爺食品有限公司
菇老爺
zj 2011-036
「羅」牌葡萄
台州羅氏果業有限公司
「羅」
zj 2011-037
綠茶
仙居縣天頂林業有限公司
天頂
zj 2011-038
紅薯粉絲
臨海市福祿豆面專業合作社
西點石
zj 2011-039
椪柑
麗水市山水果業有限公司
山水
zj 2011-040
黑木耳
浙江晨光食品有限公司
「晨光」附件2:
2011年復評浙江名牌農產品名單
編號
申報產品名稱
申請人名稱
注冊商標
zj 2011(復)-001
徑山茶
杭州市餘杭區徑山茶行業協會
徑山茶
zj 2011(復)-002
xinanjiang牌草莓
浙江千島銀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xinanjiang
zj 2011(復)-003
蜂之語鮮蜂皇漿,皇漿凍乾粉、蜂蜜
杭州蜂之語蜂業股份有限公司
蜂之語
zj 2011(復)-004
蜂蜜
杭州常青蜂業有限公司
常青蜂業
zj 2011(復)-005
白蓮
建德市裡葉白蓮開發有限公司
里葉
zj 2011(復)-006
寧海土雞
寧波市振寧牧業有限公司
振寧
zj 2011(復)-007
奉化水蜜桃
奉化市水蜜桃研究所
錦屏山
zj 2011(復)-008
備得福牌榨菜
餘姚市備得福菜業有限公司
備得福
zj 2011(復)-009
河姆渡雙季茭白
餘姚市河姆渡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
古址gu
zj 2011(復)-010
蛋製品(鹹蛋、皮蛋)
慈溪市祥龍食品廠
祥龍
zj 2011(復)-011
葡萄
餘姚市臨山鎮味香園葡萄專業合作社
味香園
zj 2011(復)-012
芋艿頭
奉化市芋艿頭協會
羅漢
zj 2011(復)-013
舜農土雞
餘姚市神農畜禽有限公司
舜農
zj 2011(復)-014
象山紅柑橘
象山縣象山紅柑桔專業合作社
大象山
zj 2011(復)-015
望海茶
寧海縣茶業協會
望海峰、望海茶
zj 2011(復)-016
醬鴨舌
溫州市初旭食品有限公司
初旭食品
zj 2011(復)-017
土雞
樂清市綠源畜禽專業合作社
綠雁
zj 2011(復)-018
半天香茶葉
文成縣日省名茶開發有限公司
「日省」
zj 2011(復)-019
辣椒醬
瑞安市潘瑞源食品有限公司
潘瑞源
zj 2011(復)-020
鮮食葡萄
嘉興市綠江葡萄專業合作社
江南
zj 2011(復)-021
"南湖"牌葡萄
嘉興市油車港鎮南湖水果專業合作社
南湖
zj 2011(復)-022
王店三園肉雞
嘉興市秀洲區王店三園雞專業合作社
王店
zj 2011(復)-023
蜜梨
嘉善縣惠民蜜梨專業合作社
惠綠
zj 2011(復)-024
精製粳米
嘉善縣干窯糧油工貿有限公司
干窯
zj 2011(復)-025
錦雪牌錦綉黃桃
嘉善縣錦雪農產品實業公司
錦雪
zj 2011(復)-026
西瓜
平湖市金平湖西瓜專業合作社
金平湖
zj 2011(復)-027
尼松野鴨
嘉興尼松食品有限公司
尼松
zj 2011(復)-028
阿高牌榨菜
海寧市龍橋蔬菜有限責任公司
阿高
zj 2011(復)-029
斜橋牌榨菜
浙江斜橋榨菜食品有限公司
斜橋
zj 2011(復)-030
醬菜
海寧雲樓食品有限公司
雲樓
zj 2011(復)-031
聖富德牌杭白菊
桐鄉新和保健品有限公司
聖富德
zj 2011(復)-032
菊花(航空)榨菜片
桐鄉市南日蔬菜食品一公司
菊花
zj 2011(復)-033
菜籽油
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
如意
zj 2011(復)-034
大米
浙江華金康工貿有限公司
華鑫康
zj 2011(復)-035
茶葉
浙江華發茶業有限公司
皇帝
zj 2011(復)-036
潤露蜂蜜
紹興縣潤露綠色食品有限公司
潤露
zj 2011(復)-037
蒸青茶
紹興御茶村茶業有限公司
御茶村
zj 2011(復)-038
瘦八戒牌生豬
浙江天天田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瘦八戒
zj 2011(復)-039
高菜
諸暨市綠野出口食品有限公司
綠芽
zj 2011(復)-040
活大豬
浙江天利實業有限公司
天利
zj 2011(復)-041
綠劍茶
浙江省諸暨綠劍茶業有限公司
綠劍
zj 2011(復)-042
大佛龍井
新昌縣名茶協會
大佛
zj 2011(復)-043
新昌小京生花生
新昌縣小京生花生行業協會
新昌縣小京生
zj 2011(復)-044
大 米
金華一枝秀米業有限公司
一枝秀
zj 2011(復)-045
剁辣椒
金華市菜籃子食品有限公司
周太
zj 2011(復)-046
梨
東陽市水果行業協會
冠強
zj 2011(復)-047
武陽春雨茶
浙江省武義縣農業綜合開發總公司
武陽春雨
zj 2011(復)-048
壽仙谷鐵皮石斛
金華壽仙谷葯業有限公司
壽仙谷
zj 2011(復)-049
咸鴨蛋
浙江田歌實業有限公司
田歌
zj 2011(復)-050
楊梅
蘭溪市柏社鄉下蔣塢林果場
下蔣塢
zj 2011(復)-051
壺江源牌高山蔬菜(茄子、瓠瓜)
浦江壺江源高山蔬菜專業合作社
壺江源
zj 2011(復)-052
果蔗
義烏市義紅果蔗專業合作社
義紅
zj 2011(復)-053
小銀杏
浙江華隆食品有限公司
森王
zj 2011(復)-054
不老神雞
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
不老神
zj 2011(復)-055
衢州玉露茶
衢州市大山茶葉有限公司
大山
zj 2011(復)-056
「一品紅」椪柑
衢州市衢江區一品紅果業有限公司
一品紅
zj 2011(復)-057
「水晶雨」牌有機米線
衢州燭光有機食品有限公司
水晶雨
zj 2011(復)-058
鮮雞蛋
龍游康綠養雞場
大咯大
zj 2011(復)-059
恆豐園牌蜂王漿
浙江江山恆亮蜂產品有限公司
恆豐園
zj 2011(復)-060
江山牌蜂蜜、蜂王漿
浙江江山健康蜂業有限公司
江山
zj 2011(復)-061
天子牌柑桔類鮮水果
浙江天子果業有限公司
tianzi 天子
zj 2011(復)-062
開化龍頂茶
開化縣特產局(茶葉局)
開化龍頂
zj 2011(復)-063
舟山晚稻楊梅
舟山市定海區新野農特產經營有限公司
普陀山
zj 2011(復)-064
柑桔
臨海市柑桔產業協會
臨海蜜桔
zj 2011(復)-065
西瓜
溫嶺市箬橫西瓜專業合作社
玉麟
zj 2011(復)-066
白毛烏骨雞蛋
浙江合興禽業發展有限公司
圓溜溜
zj 2011(復)-067
仙居楊梅
仙居縣果品產銷協會
仙居楊梅
zj 2011(復)-068
羊岩山牌茶葉
臨海市羊岩茶廠
羊岩山
zj 2011(復)-069
溫嶺草雞
溫嶺市花塢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花塢
zj 2011(復)-070
黃岩蜜桔
台州市黃岩區果品產銷協會
黃岩蜜桔
zj 2011(復)-071
西蘭花
臨海市上盤西蘭花專業合作社
碧暢
zj 2011(復)-072
天台山雲霧茶
天台縣茶業協會
天台山雲霧茶
zj 2011(復)-073
「仙青」雲霧茶
仙居縣茶葉實業有限公司
仙青
zj 2011(復)-074
番茄
台州市黃岩院橋番茄專業合作社
晨陽
zj 2011(復)-075
綠茶
浙江梅峰茶業有限公司
梅中田
zj 2011(復)-076
慶元香菇
慶元縣食用菌協會
慶元香菇
zj 2011(復)-077
惠明茶
景寧畲族自治縣惠明茶業有限公司
惠明
zj 2011(復)-078
菊米
浙江石練菊米有限公司
石練
zj 2011(復)-079
均得利土雞
浙江均得利禽業有限公司
均得利
zj 2011(復)-080
早上好鵲山雞、鵲山野雞蛋
松陽縣早上好鵲山雞養殖有限公司
早上好
zj 2011(復)-081
「必福」牌茶葉
浙江金福茶業有限公司
「必福」
zj 2011(復)-082
禾藝牌香菇
浙江聚珍園食品有限公司
「禾藝」
Ⅳ 浙江省農都農產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浙江省農都農產品有限公司是由浙江省農村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省財務開發公司、浙江農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三家單位共同投資組建的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6000萬元。
法定代表人:沈濱
成立時間:1997-05-28
注冊資本:6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000000035564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杭州市石橋路115號
Ⅳ 浙江省名特優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怎麼樣
名優特產就在西湖大道上,平時路過也沒進去。那天有親戚從成都過來回去時我就在此買了些江浙的特產帶給他。那邊的魚乾和開洋都非常新鮮,秋梅倒篤菜 有專櫃,還有現做的秋梅倒篤菜餅賣,味道挺鮮美的。裡面東西還算豐富,但著實價格也比超市要貴。
Ⅵ 浙江農業的新需求
自改革開放以來,浙江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效益農業,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了不斷加強。浙江農業發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恢復與發展階段、「一優二高」階段和全面調整與優化階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的生產關系發生了重大調整和變革,全面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化地位逐步確立,農民生產熱情空前高漲,多種經營開始發展,加上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主要農產品的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實現不同幅度的增長,農業生產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半計劃、半商品經濟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政府對絕大部分農產品放開價格。2001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全省出現了糧食播種面積的普遍調減,農業生產進入一個以穩定調整產品結構,著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為特徵的新階段。糧、棉、麻傳統大宗農產品受到挑戰,適銷對路、高效益的農產品在市場中的份額進一步加大。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得到較快發展,由此形成以水果、蔬菜、茶葉、竹筍、蠶繭、食用菌、蜂產品和水產品為支柱的優勢產業。在這一階段,浙江農業開始由商品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並逐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生產格局。
1995年以來,農業連年豐收,農產品的供求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農產品的供給由過去的短缺轉變為結構性、地區性的相對過剩,既出現部分農產品的供過於求,又存在優質農產品的供不應求,農業生產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農產品價格多年在低價位徘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為了解決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面臨的新問題,1998年,浙江省委九屆十四次全會通過了《浙江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並特別提出「要加強農業地質環境研究」;2000年,省委省政府發布《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推進農業市場化和產業化,走效益農業發展的路子,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2001年,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見》,提出取消糧食定購,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等政策意見。為了進一步拓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空間,促進農業結構適應性向戰略性調整的轉變,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在《關於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通知》(2002年)中,提出浙江重點支持果蔬、茶葉、竹木、糧油、中葯材、水產等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毋庸諱言,對於正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浙江農業,如何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必須面對和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地學和農學是兩門最古老的學科,古人早在2000年前就發現了農產品生長與地質背景的有機聯系,「隔界不長,易地而竭」是被最早認識的自然現象,其本質是「水土異也」。換言之,為解決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問題,開展基於地質背景的特色農產品適生研究,明確其分布規律,是科學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根據這一需要,設立了「浙江省特色農產品立地地質背景與適生區劃研究」子課題。試圖從部分特色農產品的立地地質背景研究入手,探索特色農產品的分布規律,並以此開展特色農產品的適生區劃,為浙江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布局規劃提供科學依據,為特色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提供地學支持。
Ⅶ 浙江省農建建設的政策變遷路徑
「土地是一切產生和存在的源泉」,自古以來政權的斗爭與土地的斗爭連在一起。因此,共產黨從建黨以來一直把土地問題放在重要地位,不斷完善土地政策,解決好土地問題,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
一、國民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帝國主義勢力重新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政治壓迫,在國內各派軍閥連年混戰,中國經濟發展陷於停滯甚至是倒退的境地。加上地租和高利貸的盤剝,中國的農業日益陷入嚴重的危機。在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下,土地日益集中到極少數地主手中,農民對土地的渴望更加強烈。
「共產黨必須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取消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作為黨的最主要任務,並先後發動和領導了百餘次武裝起義,打倒土豪劣紳,分配田地浮財。雖然大多數起義因為敵人的鎮壓或准備不足而失敗,卻宣傳了共產黨的土地革命主張,為以後的土地政策的制定積累了經驗。
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
1928年11月毛澤東在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提出應把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和開展土地革命三者結合在一起。
1929年12月湘贛邊蘇區政府制定《井岡山土地法》,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紅色政權後制定的第一個土地法。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買賣土地;除老幼疾病沒有耕種能力及服公眾勤務者外,其餘的人一律強制勞動。《井岡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中國農民分配土地的神聖權利。1929年,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農民問題決議案》關於「沒收一切地主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的精神,結合贛南土地革命的經驗將《井岡山土地法》中「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中農及富農,受到了廣大農民及富裕中農的歡迎。
1936年7月22日《中共中央關於土地政策的指示》中規定:沒收一切漢奸、賣國賊的土地及財產;對地主階級的土地、糧食、房屋、財產一律沒收;對於自由職業者、技術人員、教員、醫生、學生、小商人、手工業者等小業主的土地應給予保護,不準沒收;富農的土地及多餘的生產工具不得沒收。這一決定進一步發展完善了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極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為取得土地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中國農村經過土地改革,解除了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的束縛,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黨和政府為了引導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改變農業的落後面貌,在農村開展了互相合作運動。從1953年起,各地開始普遍試行土地入股、統一經營,成立了有較多公共財產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全國基本實現初級合作化,同年秋又實現了高級合作化。農業生產合作化的實行提高了抵禦災荒的能力,使農業有力量得以擴大再生產。但中國這場社會大變革由於對農村情況估計過於樂觀,到1955年下半年後,脫離實際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運動,強調「以糧為綱」,把糧食高產作為首要目標,與此同時,人民公社運動席捲了全國,原有生產隊集體財產一律無償歸公社所有,實行單一公社所有制、公社統一核算,貧富拉平;社員的自留地被取消,自養的牲畜、自營的林木及較大的生產工具收歸社有;實行供給制或半供給制。這些錯誤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損害了農業的利益,農業生產元氣大傷。
為糾正農業合作化後期以來農村工作上的失誤,中共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步驟,推行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1980年9月14日,中央召開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專門討論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問題。並發布了座談紀要《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文件指出:實行包產到戶是聯系群眾、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種必要措施。黨中央正式決策在全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至此,中國的土地政策基本趨向成熟、完善。
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速。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35元,連續22年居於全國各省區首位;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度達到68.1%,也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
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線。做大做強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葯材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目前,這十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畝均收入超過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的強縣強鎮,進一步提升農業的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農業企業、50多萬農戶在省外經營種養業,建成各類基地2000萬畝左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努力開拓國外市場,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農副產品出口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態勢。2006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額60.2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03.7%。
把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作為建設農業的緊迫任務。率先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分散農戶的市場談判地位。積極構建「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11066個,帶動農戶780萬戶,建成產業化基地1828萬畝,其中,農業龍頭企業5049家,銷售收入1106億元,28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915家,帶動農戶211萬戶;農產品行業協會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65個;產業化帶動農戶472.26萬戶。針對單個合作社服務能力和服務范圍的不足,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平台,加快組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託、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後盾、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服務聯合體。今年全省在18個縣市開展試點。
把培育現代生產主體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市場化土地流轉和企業化規模經營,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轉面積35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0%;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0畝以上)耕地面積24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3%,規模經營種養大戶23.4萬戶。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過去五年每年投入農業的工商資本在120億元以上。加大對農業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2006年起對就讀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專業類學生實行免交學雜費的政策,2007年又擴大到園藝類的花卉、果樹、蔬菜等專業,鼓勵他們學成後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業。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服務平台建設,實施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十大農業科技專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以上。啟動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冊用戶達到136萬戶。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步伐,農業標准化推廣面積達到1249.2萬畝。針對欠發達地區基層農業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從2003年起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並於2005年向全省推廣,實現鄉鄉都有科技特派員,促進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首席專家、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和責任農技員制度,積極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推廣組織、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區域性專業性和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
把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保障。先後啟動實施標准農田建設、千庫保安、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百萬畝標准魚塘改造和標准漁港建設等工程,農業的生產條件和防災抗災能力大大增強。全面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補償標准提高到12元/畝。加快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已經建成標准農田1430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塊狀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
做大做強特色塊狀經濟。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託,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把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了工業化支撐城鎮化、城鎮化提升工業化的發展格局,特色塊狀經濟為農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就業門路。鄉村企業蓬勃發展,經營管理機制日趨規范,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鄉村企業113萬家,從業人員1300萬人,實現增加值7366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47%。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35.2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4萬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超過80%。
積極培育「中心鎮」。充分發揮中心鎮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企業集中和產業集聚,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全省共有268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新城鎮成為農民務工經商的廣闊天地,這兩年每年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達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重點培育200個左右有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支撐的中心鎮,進一步優化城鄉人口和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村人口的集聚點和公共事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啟動141個中心鎮的建設試點。
積極發展「農家樂」和來料加工等二三產業。順應城鎮消費升級的趨勢,發揮農村山水景觀、農耕文明、人文歷史等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業,把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業作為新產業,引導農民和村集體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2006年,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084個,經營農戶14678戶,直接從業人員72557人,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時,針對廣大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全省共有個體工商戶接近180萬戶,從業人員364.8多萬人;私營企業40萬戶。個體私營經濟約佔GDP的60%。省外、國外經商創業人員400萬左右,投資總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規模相當於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總量。這些務工經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為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深入推進「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農民就業增收能力不斷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訓100萬現代農民,新增轉移就業400萬農民,提高500萬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近年來又根據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要求,轉變培訓思路、提高培訓標准、改進培訓方式,推進農民培訓由適應性培訓向戰略性培訓轉變。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訓農村勞動力640.9萬人,培訓後實現轉移就業的178.8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訓農民59.5萬人,轉移就業培訓資格證書發證率達到74.61%。
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服務業,開展農業剩餘勞動力培訓、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督促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計提培訓經費用於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培訓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經營者、合作社社長,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圍繞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重點培訓「4050」農民,擴大中老年農民就業。採取政府發放培訓券、企業訂單培訓等辦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面,對未升入大中專院校的農民子女開展6個月至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扶貧助學行動計劃」,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全面實行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管理的城鄉「五統一」統籌就業制度和農民工無「證卡」就業制度,推動勞動就業服務網路延伸到鄉鎮,為農民提供有效就業信息中介服務。實施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
四、大力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農村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變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決策,計劃用5年時間整治10000個村,並把其中的1000個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建設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加大各級財政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建設資金555.61億元,各級政府投入佔到1/3。注意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鄉村康莊」、「生態富民家園」、「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等工程與「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配套實施,形成了城鄉統籌建設和各方協同建設的局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
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計劃三年內投入資金32億元,全面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513萬名中小學生免交了學雜費;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深入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兩年內全省將安排專項財政資金10.2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2005年,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把鄉鎮衛生院改造成為社區服務中心,把村衛生室改造成為社區服務站。目前,有1751萬名農民享受了免費體檢,12項公共衛生服務達標率達到80.6%。建立農村社區責任醫生制度,加快培養社區全科醫生。實行農民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制度。
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民間自辦文化,深入推進文化下鄉。2005年起,還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今年上半年,各地組織開展種文化百村賽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了一大批不走的農村文化能手。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3.98萬人,平均低保標准每月149.65元,實現了應保盡保。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來新增的被征地農民實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保障,其中196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萬人已按月領取基本生活保障或養老金。2003年率先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全省87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936萬人,參合率達86%,人均籌資水平達到81元。推進職工社會保險向農民工覆蓋。2006年底,農民工參加工傷險14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200萬人。完善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制度。2006年底,全省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92.4%,年人均集中供養標准5005元。
六、積極創新農村民主形成,農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民主形式。推進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電算化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全面實行村委會直選,創造村級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幹部「雙述雙評」、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民主監督辦法,大力推進村務決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積極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大力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探索依靠農民群眾,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
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廉政文化進農村。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層幹部的素質。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辦公場所建設,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動場所。
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積極探索資源開發、資產管理、資本經營、社區服務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子。針對城市化推進中城郊村集體資產管理和分配出現的新問題,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障農民享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目前全省700多個村完成了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經濟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和村幹部報酬進行補助。
全面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從省、市、縣、鄉鎮四級機關抽調機關幹部,為全省每個行政村派駐1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履行村情民意調研、政策法規宣傳、富民強村服務、矛盾糾紛化解、民主制度規范、組織建設督導等六方面職責。積極推進鄉鎮農村工作指導員專職化,60%的鄉鎮建立了專職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
七、大力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
大力推進下山搬遷脫貧。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遷5萬人作為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把下山脫貧與工業化、城市化結合起來,以高山遠山區域、重點水庫庫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整體搬遷為重點,依託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功能區建設下山移民小區,促進下山農民進城落戶、轉產轉業,實現易地致富。推進整村搬遷,加快下山脫貧小區建設,對搬遷村莊的交通、水利、通訊等項目資金應轉用於下山脫貧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以小戶型、農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遷成本,促進低收入農戶搬遷。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下山搬遷農戶8.2萬戶、29.71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萬人。
促進低收入農民轉移就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作、企業參與」的方式,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致富。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培訓農民244萬人次,40.3萬農民通過培訓實現了轉移就業。開展低收入農戶普查,建立低收入農戶檔案,推行「一戶一策一幹部」的針對性扶貧。鼓勵企業定向招收農村低保戶勞動力,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促進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
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選派科技人員到欠發達鄉鎮任職,2003-2006年,共到位專項資金3184萬元,實施科技項目665項,引進新品種新技術2474個,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積極利用欠發達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美的生態資源,扶持發展來料加工業和休閑旅遊業,促進農民增收。僅2006年一年,211鄉鎮年規模型來料加工企業吸收勞動力7.2萬人,發放加工費2.2億元。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結對幫扶的力度。發揮「省管縣」的財政體制優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特色產業培育的財政扶持力度。「十五」時期,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及海島地區的支出累計達336億元,年均增長17.7%。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加強區域協作,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組織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
八、不斷深化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加快建立
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財力要用於民生問題。2006年,全省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3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今年,全省財政預算內「三農」投入預計達4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加大對鄉鎮尤其欠發達鄉鎮的轉移支付,提高基層政權的運轉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率先終結農民「皇糧國稅」。按照平等城鄉居民稅賦的要求,以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徵欠發達地區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起,從局部地區到全省范圍、從少數稅種到全部稅費、從「減調改穩」到全面停徵,率先邁出免除農業稅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徵農業稅收,成為全國第一個終結農民「皇糧國稅」的省份。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進以改革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鄉財政體制和化解鄉鎮債務、建立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為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鄉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基本消除農民負擔反彈的基礎。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免費義務教育實行全額轉移支付。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省財政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的村級組織運轉。
著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金融體制基本建立,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信貸主力軍作用。針對農業種養大戶投入增多、風險增大的趨勢,2005年開展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試點,首創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共保經營模式,2006年12個縣開展試點,今年又擴大到32個縣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農房保險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萬戶農戶參保,參保率71.7%。支持和鼓勵創新信貸支農產品,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式,增加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供給。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在不斷增加公共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開展萬家工商企業與村結對,以經濟顧問型、產業帶動型、合作開發型、直接參與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參與新農村。開展萬個城鎮文明單位與村結對。今年上半年,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資助新農村建設金額達到5.3億元。實現萬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務到農村,浙江大學、浙江工大、浙江林學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紛紛與地方建立共建新農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民間慈善組織、企業家紛紛開展扶危濟困,弱勢群體得到及時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