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師培訓總結怎麼寫
很榮幸參加了XX年xx區中小學「名教師」培訓班的培訓學習,非常感謝區教育局為我們搭建了如此好的一個學習平台,使我得以有如此珍貴的機會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總的來說,這次的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教育專家的專題報告,有學員圍繞專題進行的觀摩課,也有學員的互動討論。通過這一輪的培訓,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淀,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下面是我在培訓中的幾點心得體會:
樂觀對待教育事業
回首這半年的教師培訓,真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專家的教育教學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學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特別是xx教授有關《尋找教師的職業幸福》的專題講座,真是心生感慨,讓我受益非淺,讓我懂得從平常的工作中去體驗幸福。我們老師面臨著來自自身、學校、家庭、家長等各方面的壓力,面對如此重大的壓力,我們必須先學會愛自己,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因為一個人的心理因素不僅影響到人的健康和壽命,還關繫到人的成敗。作為教師要學會調試自己的心理,同時還要學會與學生溝通,用陽光般的心態積極面對學生,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堅持讀書,豐富自己的內涵。
任何人想發展都離不開書,讀書的邊界就是人生的邊界。書籍可以讓我們跨越時空與先哲進行精神對話。給我們培訓的老師,幾乎都談到了這個問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還要博覽群書。不讀書,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學,如何在課堂上與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如何與時俱進地掌握教育教學的技巧?在培訓中,我深感自己的差距與不足。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我深感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博覽群書,授課時才能做到游刃有餘,而不是照本宣科、索然無味。教學需要教師不斷刷新,而不是復制。特別是現在的新教材新理念,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台,同時也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更需要有創新的思想創新的理論。因此,以後要堅持讀書,以豐富自己的內涵,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發展。
要做創新型、研究型的教師
通過此次培訓,我得以反思自我,尋找自己與「名教師」之間的距離。我經常會思考: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怎樣做才能算是一位好的老師?怎樣成為學生好的引導者?平時我們疲於應付日常教學,很多問題都沒有認真去探究和思考,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
1.教--研分離。「教師在行動研究中成長」,要想成為一名教育科研專長骨幹教師,光會教還不行,還得研。要朝著教育特長型發展,這就要求必須在一定行為規范的基礎上,將自身調節機制放在教育活動的控制執行環節上。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多做創新嘗試,要多研究教育教學理論,以堆積、沉澱並吸收經驗。通過此次培訓使我認識到一個教師不僅要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還應該從經驗型逐步向研究型轉變,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2.缺乏激情和創新。
通過此次培訓,通過聆聽各位專家的精彩講座,通過與各學員的相互交流,我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貧乏.我覺得自己太安於現狀、自滿自足多,緊迫感、危機感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縛,惰性大,闖勁少;課堂上展示自己才華多,給學生參與的
機會少。通過培訓,我清醒地認識到:激情和創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師的必要因素.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自身的素養,人格的魅力,離不開廣博的知識,離不開先進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技術。通過學習我的思想有了極大的轉變,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的更為系統。本次專家的講座可謂:深刻獨到,發人深省,作為教師,必須有淵博的學科知識,良好的思想品質,特別是骨幹教師,更應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技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將次此培訓學到的新理念,新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去,我要把所學的教學理念,咀嚼、消化,內化為自己的教學思想,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要不斷搜集教育信息,學習教育理論,增長專業知識。我相信,孜孜以求,堅持不懈的理論沉積,一定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
⑵ 請教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外輔導中的一些感悟
課外輔導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式思維,不應該面面俱到,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學生解題的方法與技巧,做到舉一反三。
⑶ 初中數學老師小組磨課感受怎麼寫
開放式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新模式,由學生在課堂上主持講課,授課老師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授課教師及時進行引導和點撥.圖為前不久北京市8所小學的46名骨幹教師到該校聽課時的情景. 吉喆 張艷琳 攝
■唐小為
國外教師大多沒聽說過『磨課』這個詞,優質課賽課之前的『磨課』活動可以說是我國特有的教師培訓形式.『磨課』有助於教師加深對學科知識的認識,改進教學設計,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
從中外比較角度看「磨課」
國外同行大多沒聽說過「磨課」這個詞,他們經常對我國中小學常見的「磨課」活動感到驚詫.可以說,優質課賽課之前的「磨課」活動是我國特有的教師培訓形式.通常參賽教師會現場執教一個從未教過的班級,上一堂精心准備的課.而此課通常並非參賽教師個人「作品」,而是由教師群體合作「打磨」而成,融入了該群體對相關學科教學的集體智慧.這種課一般都要換班試講多次,而同教研組的聽課教師會提出改進建議,參賽教師反復修改設計以利再戰.
近年來國際上對教師職業發展活動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師個人專業成長方面,有兩類活動效果顯著:其一是能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知識的活動;其二是能引導教師關注學生想法的活動.在社會組織方面,則需要建立並發展能以既有批判性、又有合作性的眼光來審視教學活動的專業共同體.相關研究表明,在強調個人主義、隱私權和自治的歐美國家,建立這樣的共同體相當困難.歐美國家教師之間一般不質疑他人的教學實踐,觀點有分歧時一般不會公開地表達.而我國具有「集體主義」的傳統文化底蘊,有利於建立這類兼具批判性與合作性的專業共同體.常見的優質課競賽前的「磨課」活動即是專業共同體運作的典型形式.
筆者曾以為,「賽課」與「磨課」活動賦予了教學某種表演性質,且將「課」作為獨立於學生和課堂互動的事物,似乎不是一種有助教師專業發展的好途徑.但深入到小學科學教育第一線,卻發現大部分教師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在「磨課」的過程中大有收獲.
從「磨課」課例看教師收益
以某小學科學課「宇宙」單元的一課的「磨課」為例,相關教師認為有如下收益:
其一,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強.首次試講,參賽教師將教室四面牆上貼上與實際方向一致的東西南北標識,太陽標識貼在東面.同時讓部分學生手拉手、面朝外圍成小圈模擬地球轉動.一個學生在模擬地球自轉時問:「是由南還是由北向東轉呢?」教師怔住了.
課後,聽課教師舉起地球儀進行比較,指出地球運動不是平面上的,如果要貼方向標識的話,「北」要貼在天花板上!參賽人恍然大悟.
還有,當部分學生模擬地球運動時,後面的學生視線受阻,互動的積極性受挫.一些教師建議,模擬的學生改坐在地板上,後面的學生或許就可以一下子活躍起來了.
其二,將教師的關注點引向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試講時,學生討論的話題是兩個城市哪一個先迎來黎明.一個學生說:「我覺得每一個應該都是先迎來吧,因為每轉到一邊的時候,另外一邊就不是太陽了,而另外的一邊又變成太陽了,意思說它又先成為了第一個.它又轉了一圈以後,反方向的那個又迎來了,但是最開始也是第一次,這也是第一次,感覺每一個應該都是最先迎來黎明.」
授課教師覺得這個學生的表述比較模糊,未做反應.而教過小學科學課的校長卻說這個學生的發言「是這節課里最精彩的部分」,「這個孩子已經超越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他的發言是這節課最精彩的發言.他已經認識到了循環,認識到了周而復始,這邊是白天那邊是晚上,那邊是白天這邊是晚上,這邊再到了白天,那邊又是晚上,那憑什麼說誰先誰後呢?他已經是站在空間(太空)角度看問題了.」校長叮囑教師要學會「聽孩子們說話」.
授課教師後來談到,校長對這個年齡的孩子能自發體會到循環的概念表示贊賞,甚至將此作為學生思維超出教學目標的證據,使她很受觸動.在場的非參賽教師雖然只是「觀課人」,但思維也相當活躍.他們關注的主要問題包括:自己的建議會被怎樣對待?如果自己上這節課會有怎樣的效果?
小學科學教師對於學生的認知需求和能力非常敏感,他們會盡量避開那些他們認為超出該年齡段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活動.此次「磨課」活動中不少教師都對五年級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表示擔憂,他們認為相關的宇宙知識和模擬實驗對於小學生來說太難了.
通過個人的觀察,我發現,「磨課」的確為教師提供了討論教學細節的平台,有助於教學設計的不斷優化,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有獨特的作用.
「磨課」現存的問題與改進建議
「磨課」的成功經驗能否向其他的課遷移?很多教師懷有這樣的願望:「磨課」之後,所有同科教師都能「照虎畫貓」,從而促進整個學科教學的高質量「操作」.但現實中,一些思維定式對相關教學活動也存在著限制和阻礙.
其一,必須執行的教學結構「潛規則」.第一次講課時,授課教師以4個相關問題的討論導入教學: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什麼引起晝夜交替?地球自轉一圈是多長時間?最後才落到該課主題「地球自轉方向」.學生答後,教師還會追問其想法的根據,總共歷時近9分鍾時間.
其他教師反復建議縮短導入時間,授課教師則強調她的目標是讓學生用證據說話,如果不這樣深入討論,可能會引起學生認知上的問題.但第二次試講時,授課教師妥協了.這一改變的驅動力是導入時間的「潛規則」——導入一般「不超過5分鍾,最好在3分鍾以內」.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凱洛夫教學五步法」對中國教育的巨大影響.這種教學法把課堂教學時間進行了階段性的分解,但目前許多西方國家對課堂時間安排並無強行要求,課堂結構也允許因課制宜.「導入時間要足夠短」這種要求其實並不一定合理,它導致「磨課」時教學目標與教學結構潛規則發生沖突時,教師只能在無奈中退讓.
其二,「磨課」的程式化趨向.隨著聽課人的建議不斷被採納,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漸趨縝密,也漸趨凝固,最後幾乎不存在彈性空間了.盡管每次試講面對的學生是不一樣的,但在第四次試講後,師生互動就變得可以預測了.因為教師的主要教學行為,包括步驟、時間分配、形式甚至語言組織都被打磨得很精細,走向了程式化.
綜上所述,「磨課」活動在我國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獨特優勢,同時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改進.
其一,在關注教學目標、教學結構和各類教學細節的同時,應把較多時間花在解讀各種不同學生的思路上,防止「磨課」後的課堂結構日趨僵化.
其二,應放棄打造「樣板課」的幻想.在「磨課」中要強調學生永遠是千差萬別的,教師也要永遠准備接受教學中的新事件帶來的新挑戰,與學生一起成長.
其三,評課的教學專家應當更寬容一些,給教師更多的實踐展示的空間,並且在教學方法上允許多種形式的探索.
⑷ 對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感悟
新課改給每一個老師的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結合初中數學教學的實際,我對如何搞好初中數學教學,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行了探索。
1、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我們天天在上課,也經常去聽其他老師上課,可是我們看到的是兩種不同的課堂教學場景:一是教師信心百倍,講得生動精彩,學生學得津津有味,老師與學生都處於和諧輕松的氛圍之中;二則是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學得死氣沉沉,毫無反應。所以,上好一節課,需要教師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做引導。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說過:「無論是對於科學工作者、技術人員,還是數學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數學知識是第二位的。」這種見解非常正確,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數學教育中培養各種人才所需的共性的東西,既不是數學知識,也不是解題能力,而是數學觀念--「數學地」思考、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因為一個人今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哪怕他對現在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忘得一干二凈,或者不再會解中學的數學習題,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數學觀念,他就會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或多或少地運用數學的思想和觀點思考問題。數學觀念就會永遠支配著他的思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說,作為教師,不能只給學生講解數學知識,而應該注重他們數學思想的形成。
2、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觀察數學圖形,自覺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積極地學習文化知識,讓學生「會學「」樂學」。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多媒體教學使教師在課堂上比較省力,它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節省了教師板書的時間。(2)多媒體教學使課堂容量進一步增加,使學生在同樣的時間里學到了更多的知識。(3)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的畫面使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教學難點有所簡化,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得心應手,節省了教師反復講解的時間,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說,多媒體的運用在數學教學中功不可沒。
3、確立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3.1關心學生
心理學表明:差生的各種心理障礙、心理失蘅原因是多樣的,對初中生來講,主要是學生學習差,老師就不關心、疏遠,長此以往,學習越來越差,所以關心差生是轉化差生的前提,要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教師不僅要關心和愛護差生,而且要信任和尊重他們,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積極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促進師生的感情交流。只有這樣,差生才能全身心的去學習,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3.2成立課外興趣小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培養差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我並沒有放鬆對優秀生的培養,我引導學生成立了一個由班級數學成績較好的同學組成的數學課外興趣小組,小組的活動在課堂內容掌握好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在小組內建立了激勵和競爭機制,對在各種競賽活動中取得較好成績的同學以及對差生的幫助方面作出成績的同學給予表揚和鼓勵,把數學學習成績進步較快的學生及時吸收成為課外小組成員,並大力的表揚,這樣,使優秀生的學習成績進一步提高,同時也做好了後進生的轉化工作,通過以上措施,使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得到加強,從而確立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4、加強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4.1培養學生的毅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克服的態度和毅力是不同的,實踐證明,在初中約有1/5的學生隨著知識拓寬和難度加深,而對數學產生了畏難情緒。教師除了對他們進行思想工作外,還應經常組織相關的學習經驗交流會,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樹立信心,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及時進行表揚,使他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4.2培養學生嚴謹扎實的學風
在多年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有為數不少的學生由於粗心大意而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嚴要求每一個名學生,哪怕是一個錯誤的符號也不放過,對於經常出現粗心大意問題的學生,除了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外,還對他們給予具體的學習指導。
5、創新教學的運用
根據新課標對初中數學教育的要求,初中數學創新教育應該以基礎知識為本,以學生為主題,以發展創新能力為目標。因為初中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創新性教學過程也必須圍繞一定知識結構和既定的教學材料來展開,因為創新並不是憑空臆造,而是基於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的基礎上的在創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該摒棄過去那種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實效,不要追求形式,由傳統的以教師以中心的課堂教育,轉變為以一學生為主題的課堂教育方式,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和創新教育的基本原則。創新教學最終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創新教育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有個性,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具有敢想,敢說,敢做的創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利用數學思想進行創新思考的習慣。
總之,新課程改革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設計者、促進者。新課程改革是逐步累積的,畢竟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們每個教師撥開新課改這層神秘的迷霧,直接面對教育的真諦,積極投身於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