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過銀行內部人員介紹理財產品算不算盜取銀行的客戶為什麼分紅不像銀行一樣有透明度百姓能得到實惠嗎
1、銀行員工介紹理財產品不算盜取銀行客戶。因為銀行通過銷售理財產品獲得可以中間收入,現在中間收入已經成為銀行利潤的新增長點,因此銀行會發動員工大量銷售理財產品,一般會下達銷售任務,並給員工銷售手續費,這是被鼓勵的。另外,銀行存款的支柱是單位存款,因此向個人客戶介紹、銷售理財產品不會對銀行存款額構成根本的威脅。銀行客戶為銀行創造新的利潤,也是銀行客戶。SO銀行向客戶介紹、銷售理財產品是充分拓展客戶資源的行為,不是盜取客戶。
2、關於分紅的問題。因為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是代理行為,代理過程中的客戶風險,銀行是不承擔責任的,理財產品往往由獨立的第三方運作,由第三方具體對客戶負責。第三方的運作方式、系統等與銀行的完全不同,因此不可能像存取款利息那樣公開透明。
3、理財產品有風險,相信如果您已經購買了理財產品會記得抄錄過一段「風險提示句」,銀行有義務向您提示該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如果理財產品確實好,該理財產品的運作公司信譽好、營運能力強對客戶的資金增值是很有好處的。因此購買能不能得到實惠要看您自己的選擇了。
B. 根據國家規定,銀行理財產品可以提前變現嗎
是可以變現的,比如蘇寧理財和招財寶看到,變現要按變現金額的0.2%收取手續費。兩家平台也提醒,變現時要設置變現利率,變現利率設置得越高越容易變現。「想要把理財產品快速轉出去,那肯定要犧牲部分收益才更容易找到接盤者。」建議,買理財產品前最好規劃好資金,避免提前變現而損失收益。
固定期限類理財產品可提前變現後,關於搭建理財產品交易轉讓平台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有分析人士稱,如果銀行理財產品交易轉讓平台搭建起來,這意味著目前高達13萬億元規模的理財產品也有望成為可以隨時轉讓、變現的「活水」。
可提前變現解決的是封閉式理財產品的流動性問題,這種封閉式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目前還是銀行理財產品中的主流。「但銀行理財產品正向代客理財轉型,未來開放式凈值型產品或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屆時,可轉讓這一功能也就沒有什麼必要了,投資者可以通過贖回產品獲得流動性。」
C. 理財產品只在銀行推出嗎
狹義的理財產品指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受銀監會的理財產品相關規定約束和監管。
廣義的則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基金、黃金、信託、證券集合計劃等具有理財功能的產品。但是必須標明具體產品的類別,分別受證監、保監等相應的監管。
證券公司推出的不能叫「理財產品」,其自身發行的是「證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
D.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每天公布嗎
基金每天公布,年化收益產品不公布,到期拿錢就是了
不過目前的趨勢,做任何銀行理財產品都會產生虧損
所以還是投資一些其它的比較好,比如銀行的紙黃金之類的
更多的可以一起交流,我們團隊專業做這個的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滿意請設置為滿意答案
E. 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可以大量的參與嗎
你好,可以大量參與,但銀行發行的產品,也有中高風險產品,本金都可能受損。參與前注意查看產品風險評級。
F. 銀行的理財產品可以投資股票嗎 據我了解一般客戶的理財資產不得投資於境內在二級市場公開銷售的股票
每款理財都會說明投資的范圍,一般不會投資股票,但也不排除例外。港股也是股票,國內銀行幾乎沒有投資港股的,畢竟風控較難。
理財產品主要還是以利率型產品為主。
G. 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電視,電台渠道對具體理財產品進行宣傳嗎
理論上抄是不可以的襲——2011年8月28日,銀監會以2011年5號令公布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於2012年1月1日起實施。其第三十九條 「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電視、電台渠道對具體理財產品進行宣傳」。說的是「具體」產品,而且只是管理辦法,實際監管又是另一回事了。
H. 中國銀行理財產品有常年公開銷售的嗎
你的常年是指什麼?一般理財是公開銷售的。基本上每周都有新的理財產品推出來,期限1個月,2個月,3個月,半年一年 不等,看你想買多久的。也有天天理財,全年工作日都可以買進賣出,實時到賬,叫日積月累。
I. 廣告對於銀行理財產品推廣的優缺點
優點就是擴大影響度 可以說你不買 不能說你不知道 就這個意思
缺點就是有點被動推銷的感覺 失去了銀行理財產品理財的初衷 而成為銀行拉存款的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