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深圳市黃柏青書法培訓機構

深圳市黃柏青書法培訓機構

發布時間:2022-07-06 21:15:53

1. 達州這個城市怎麼樣啊

達州市是四川省的一個地級市,是1999年經國務院批准,由原達川地區更名建立。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農業大市、工業重鎮,有「川東明珠」之譽。總面積16591平方千米,轄1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中文名稱: 達州
所屬地區: 中國四川
下轄地區: 通川區、達縣、宣漢
電話區號: 0818
郵政區碼: 635000
地理位置: 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
面積: 16591平方千米
人口: 650萬(2009年)
著名景點: 達州元九登高節

目錄

行政區劃
達州交通
達州地形
達州山脈大巴山
華鎣山
銅鑼山
明月山
達州水文渠江
通川橋
達州氣候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一、能源礦
二、金屬礦
三、非金屬礦
水能資源
中草葯資源
動植物資源
旅遊資源
森林資源
草資源
地名由來
建置沿革
達州民俗
風景名勝四川百里峽風光
八台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三教聖地真佛山
宣漢觀音山森林公園
歷史名人元 稹 唐代著名詩人
唐 瑜 達州第一位帝師
李長祥 明末清初抗清將士
唐 甄 中國100名傑出思想家之一
李 雄 (274—334) 帝王
李 特 帝王
近代名人:張愛萍
王維舟
黎玉璽
向守志
王定烈
沈忠厚
魏傳統
范紹增
李家俊
達州籍文化名人魏傳義(著名畫家)
楊牧(著名詩人)
陳清泉(著名畫家)
樑上泉(著名詩人)
龐中華(著名書法家)
達州籍藝人任家萱
周浩東
郭 映
陳 爽
羅 彬
劉 怡
達州現在的第一
達州城市名片
達州市樹
達州市花
達州學校名錄小學
中學
高校
達州友好城市和地區行政區劃
達州交通
達州地形
達州山脈 大巴山
華鎣山
銅鑼山
明月山
達州水文 渠江
通川橋
達州氣候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一、能源礦
二、金屬礦
三、非金屬礦
水能資源中草葯資源動植物資源旅遊資源森林資源草資源地名由來建置沿革達州民俗風景名勝
四川百里峽風光 八台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三教聖地真佛山 宣漢觀音山森林公園歷史名人
元 稹 唐代著名詩人 唐 瑜 達州第一位帝師 李長祥 明末清初抗清將士 唐 甄 中國100名傑出思想家之一 李 雄 (274—334) 帝王 李 特 帝王近代名人:
張愛萍 王維舟 黎玉璽 向守志 王定烈 沈忠厚 魏傳統 范紹增 李家俊達州籍文化名人
魏傳義(著名畫家) 楊牧(著名詩人) 陳清泉(著名畫家) 樑上泉(著名詩人) 龐中華(著名書法家)達州籍藝人
任家萱 周浩東 郭 映 陳 爽 羅 彬 劉 怡達州現在的第一達州城市名片達州市樹達州市花達州學校名錄
小學 中學 高校達州友好城市和地區展開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達州市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達州市現轄通川區、達縣、宣漢、開江、大竹、渠縣5個縣和代管萬源市, 全區幅員面積1.6萬平方公里,人口650萬,其中城市人口83萬。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雄奇逶迤。達州人民早在「川陝革命根據地」時期,即為中國革命作出過無私奉獻,徐向前、李先念、王維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塊赤色土地上留下的動人事跡,至今碑於眾口。新中國成立後,老區人民發揚紅軍精神,艱苦創業,使具有光榮歷史的達州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優勢和獨特的文化風情。
編輯本段達州交通
達州交通便捷,商貿活躍。達州是四川通江達海的東通道和川渝鄂陝結合部的交通樞紐。國道210、318線縱橫全境。達渝高速公路直達重慶,達陝高速公路已經開工建設,該路全線將在2011年底竣工,從達州到西安只用一天便可往返一次,從成都經達州到西安約需要9個小時。2009年12月23日達州至巴中高速公路正式開工,建設工期3年,2012年建成通車;2009年9月10日達萬高速公路正式開工,建設工期3年,預計2012年建成通車;2010年7月19日,南充至大竹至梁平高速公路正式開工建設,南充至渠縣段建設工期3年,渠縣至石橋段建設工期5年。達州市河市機場直達成都、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達州是四川通江達海的東通和川渝鄂陝結合部的交通樞紐。渠江航運直通重慶。共有通航河流9條,分別是渠江、巴河、州河和前河、後河、中河、鐵溪河、清溪河、林崗溪,基本形成以渠江、州河、巴河這主幹流的水路運輸網路,流域覆蓋全市四個縣(市)。 達州鐵路網線十分發達.現有達成,襄渝,達萬鐵路,在建達巴鐵路。
達州火車站有開往重慶、成都、萬州、貴陽、西安、北京西、漢口、鄭州、福州、廣州等地的列車,集客運,售票,行包,後勤等服務項目,車站始終以信譽第一,賓客至上,優質服務為經營宗旨,盡心盡責,為每一位顧客服務。達州火車站為西南第四大火車站,西南第二大編組站。 2010年9月20日,達州至成都開行「CRH和諧號」動車組,全程運行時間最短2小時20分,目前,達州至成都間每日對開5趟「和諧號」動車組。
編輯本段達州地形

達州市地勢東北高 (大巴山區),西南低 (盆地丘陵區)。最高處是宣漢縣雞唱鄉大團堡,海拔2458.3米;最低處是渠縣望溪鄉天關村,海拔222米。大巴山橫直在萬源)宣漢北部,明月山、銅鑼山、華釜山由北而南,縱卧其間,將全市分割為山區、丘陵、平壩3塊。山地佔幅員面積70.70%,丘陵佔28.10%,平壩佔1.20%。北部山體切割劇烈,山勢陡 峭,形成中、低山地貌單元;中南部較為平緩,形成平等谷地地貌單元。
編輯本段達州山脈
大巴山
嘉陵江和漢江的分水嶺,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的地理界線。狹義大巴山僅指川、陝、鄂 3省接壤地帶的米倉山和大巴山,東西綿延500多公里,故稱千里巴山。簡稱巴山。廣義大巴山為川、 大巴山
甘、陝、鄂 4省邊境山地的總稱,包括米倉山西延的摩天嶺,大巴山東伸的神農架山在內。大巴山介於北部的秦嶺地槽和南部的四川台向斜之間,由於南北兩大構造線的控制,山體呈一系列規則的背斜和向斜組成的平行褶皺帶,但東、西兩部略偏北,中部稍偏南,故或稱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地層古老,以石灰岩、白雲岩、變質岩、砂岩為主,局部有花崗岩分布。前二者多峰叢、溶洞、暗河等喀斯特地貌,著名者有廣元龍洞、旺蒼黃洋洞、通江中峰洞等。山脊由堅硬的結晶灰岩組成,經上升剝蝕後渾厚雄偉,海拔約2000米,巫溪太平山2797米,最高的湖北神農架3105.4米。
華鎣山
華鎣山發脈於大巴山南麓,是川東平行褶皺嶺谷和川中丘陵的界山,呈東北至西南走向,跨達州、廣安、重慶和內江、自貢、瀘州、宜賓等市,全長325公里。因「雪積巔頂,遠望如瓊瑤撒地,晶玉鋪山」,故名華鎣山。華鎣山從渠縣南部進入廣安區東北,南至鄰水縣與華鎣市交界的寶鼎延伸入重慶市渝北區、合川區境內。華鎣山在廣安市境內長約70公里,一般寬6公里,最寬處9公里。從鄰水廟梁子至寶鼎,是整個華鎣山最高峻的部分,高登山海拔1704米,也是四川盆地的最高峰。華鎣山有豐富的礦藏,茂密的森林,種類繁多的動物,極具旅遊開發價值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1993年,華鎣山被列為省級風景區。
銅鑼山
銅鑼山
銅鑼山是川東平行褶皺嶺谷區的第二條山脈。北起達縣雷音鋪山北端,呈東北至西南走向,跨達州、大竹縣、鄰水縣和重慶市長壽縣、渝北區、南岸區、巴南區、綦江縣等縣區,止於綦江北岸天台山。全長260公里,寬5公里一10公里,一般海拔600米~1000米,最高峰萬峰山在鄰水縣龍安鎮境內,海拔1054米。因長江橫切重慶市以東的山嶺,形成銅鑼峽,峽中江水擊石,有如銅鑼之聲,故名銅鑼山。銅鑼山由大竹縣大安槽進入鄰水縣境內,經新鎮、太和、冷家、長安、梁板、九峰、幺峰、幺灘等鄉鎮,長約65公里,其中萬峰山至顯應山一段,山勢險峻,溝谷幽深,是銅鑼山地勢最高的地段。背斜軸部遭長期溶蝕,呈「一山二嶺一槽」形態。槽內殘丘、溶蝕窪地、落水洞星羅棋布,具有典型的岩溶景觀。大坪、貴人槽、梁板、昌家槽等谷地,地勢平坦開闊,人煙密集,良田連片,物產富饒。槽谷兩側,溶洞遍布,尤以九峰至幺峰御臨河小三峽一帶最多。溶洞多達30餘個,其中九龍洞、月亮洞、藍家洞、何家洞、獅子洞、仙女洞景色最佳。
明月山
明月山為川東平行褶皺嶺谷區的第三條山脈,北起開江縣,呈東北至西南走向,跨達州、梁平、大竹、鄰水、墊江、長壽、渝北區等縣區,止於巴南區永興場。全長232公里,寬4公里~6公里,一般海拔700米~1000米。因長江橫切渝北區與巴南區之間的山嶺,形成峽谷。峽岸峭壁上「有圓孔如滿月狀」,故稱明月峽,山以峽為名。
編輯本段達州水文
達州市河流主要屬長江支流的嘉陵江水系,發源於大巴山,由北而南呈樹枝狀分布。前河、中河、後河匯成州河後與巴河在渠縣三匯鎮匯合成渠江,向南流300公里入長江。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幹流有15條。共有通航河流9條,分別是渠江、洲河、巴河、前河、後河、中河、鐵溪河、清溪河、林崗溪,基本形成以渠江、洲河、巴河這主幹流的水路運輸網路,流域覆蓋全市四個縣(市)。各河流可通航里程不等,運載量在100噸以下。
渠江

渠江屬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支流眾多,最大的兩條是涪江和渠江。渠江發源於大巴山,又稱潛水,流經巴中、達州,至渠縣三匯鎮始稱渠江,全長720公里;涪江發源於岷山雪寶頂,流經綿陽、德陽、遂寧、廣安等川中丘陵地區,全長700公里;兩江均於合川與嘉陵江匯合。渠江,從渠縣的三匯鎮起,在渠縣境內自北而南,流經三匯區、土溪區、臨巴區、城郊區、渠江鎮、鮮渡區、琅琊區等8個區、鎮,21個鄉,其間先後有涌興河、桂溪河、流江河、中灘河等支流注入。從渠縣最南端的琅琊鄉瓦窖灘出境,進入廣安縣的蕭溪鄉勤勞村,由北東向南西斜貫廣安縣境中部,流經恆升區、石筍區、觀閣區、代市區、觀塘區、協興區、廣福區和華瑩市,從廣福區的化龍鄉老君村,進入岳池縣中和區、羅渡區。其問有源於華瑩山脈的臨溪河、羅渡河、新民河、匯入渠江幹流,在岳池賽龍鄉順梁寨村的單溪口出境,進入合川區東北部,流經渭溪、龍市、小沔、官渡、雲門5個鎮的香爐、碼頭、蚊龍、古城、孫家、渭溪、雙槐、淶灘、小沔、白沙、大沔、方碑、安全、官渡、喻家、蒲家、渠嘉、灘子18個鄉,在合川縣城北7.5公里處的渠河咀,注入嘉陵江。
通川橋
漢渝公路為接送蘇聯援助抗日物資至重慶的一條最近的路線,當時有「川陝東路」之稱。它比川陝中路縮短90餘公里,比川陝西路縮短270餘公里。因此,武漢國民政府於1938年2月下令興修。 丁貢南於當年8月到漢渝公路,先後任第二測量隊隊長及第二工務總段段長,負責達縣北段的測設與施工。1940年6月,因蘇聯援華物資減少,漢(中)宣(漢)段奉令停工,將原來的漢宣、宣渝兩個工程處改組為漢渝公路工程處,丁貢南任主任工程司,負責萬沅至重慶,全長共417公里公路的測設施工。其中達縣以北地區,地形復雜,工程艱巨,選線十分困難。但漢渝路的機構、人員及經費等條件較優,技術標准要求較嚴,從而加重了勘測選線的艱巨性。在他和廣大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使漢渝公路成為當時線形標准較好的一條公路,受到好評。 通川橋橋涵工程較多,大多採用石拱及鋼筋混凝土永久式結構。為此,當時確定跨徑10米以上的橋梁和渡口,另設橋渡工程處負責。但其中於1941年初建成的通川大橋是由丁貢南在任第二測量隊隊長時負責勘定的橋位。該橋位於達縣縣城附近,跨越州河。州河由前河、中河、後河匯合而成。洪水季節,山洪爆發,水流湍急。他經過反復勘測選定了當時的橋位,水流順直,基礎較好。該橋後經橋渡工程處設計為11孔跨徑20米的鋼筋混凝土懸臂梁橋,連同引橋,全橋共長300.94米,設計載重為15噸。系當時跨徑最大的懸臂結構的永久式公路大橋。
編輯本段達州氣候
達州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由於地形復雜,區域性氣候差異大。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河谷地區氣候溫和,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海拔800至1000米的低、中山氣候溫涼、陰濕,回春遲,夏日酷熱,秋涼早,冬寒長;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區,光熱資源不足,寒冷期較長,春寒和秋霜十分突出。 全市熱量資源豐富,雨熱同期,全年平均氣溫14.7度-17.6度之間,無霜期300天左右。全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在1076至1270毫米之間。春季多寒潮低溫天氣,夏季多伏旱和洪澇、大風、冰雹,秋季多連綿陰雨。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鳳凰山鳳凰樓
土地資源2000年全市土地面積為166平方公里 (2001-2003年無變化)。耕地面積為90.80萬公頃。2001年略有減少,為29.08萬公頃。人均耕地2000年為人均0.055公頃,2001年為0.054公頃。平壩、丘陵土地肥沃,有機物含量豐富,主要分布在開江縣、達縣、通川區、大竹縣、渠縣等地。境內潛在土地資源十分豐富。低產田土、低產園地、低產林地、低產水面土地有57.6萬公頃,佔全市耕地、林地、園地、養殖水面之和的47.67%。以大竹縣、達縣、宣漢縣萬源市較多。待開發土地資源為27.03萬公頃,占轄區面積的16.31%。以萬源市、宣漢縣、達縣較多。
編輯本段礦產資源
全市已發現礦物38種,產地250餘處。其中探明儲量的28種,產地146處;可開發 利用的28種,已開發利用的21種。 知名產業: 天然氣;鐵礦;石煤;薴麻
一、能源礦
石煤 已探明儲量7.63億噸,其中保有儲量5.80億噸,表外儲量1.22億噸,煉焦用煤6.39億噸。主要分布在達縣(含通川區)、大竹縣、宣漢縣、渠縣及開江縣、萬源市境內。 天然氣
天然氣資源富集。達州天然氣遠景儲量達3.8萬億立方米,已探明天然氣儲量6600億立方米,是全國繼新疆塔里木、內蒙古鄂爾多斯氣田之後最具開發潛力的大氣田。中石化在宣漢普光發現迄今為止國內探明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海相整裝氣田,探明天然氣儲量高達3561億立方米,到2009年預計探明儲量將達到7700億立方米;中石油萬源羅文鐵山坡氣田單井日產無阻流量高達1550萬立方米,創全國陸地單井日產量之最。中石油、中石化已把達州作為「十一五」期間天然氣勘探、開採的主戰場,到2010年,將建設普光、羅家寨、鐵山坡、渡口河和石河等5個天然氣凈化廠,達到天然氣處理能力7400萬立方米/日,年新增商品天然氣量200億立方米,年產硫磺450萬噸。
二、金屬礦
鐵礦 保有儲量3743萬噸,預測儲量1400萬噸,主要分布在萬源市紅旗、長石、城區、關壩、水田、沙灘等地。達縣新興,宣漢縣新華、樊噲、漆碑、天生、上峽等地也有分布。 錳礦 萬源市大竹河田壩一仙鵝一帶,發現一處錳礦。礦床延伸30餘公里僅在北段8公里地區內探明菱錳礦表外D級儲量113.5萬噸。礦石中錳最高含量36.27%,最低 11.1%。 釩礦 主要分布在萬源市大竹河蒲家壩、隔檔溪地區,D級保有儲量,五氧化二釩42.88萬噸,礦石5918萬噸。 鋁土礦 分布於萬源市花尊山一帶,長18公里,厚度0.43至3.2米。探明儲量84萬噸,平均品位35%-51%。
三、非金屬礦
石灰岩 萬源市、渠縣、通川區境內局部地區探明保有儲量5億噸。大竹縣、宣漢縣、達縣都有出露。全市地質儲量20億噸左右。 石膏 已探明儲量2.3億噸,主要分布在渠縣、萬源市、達縣等縣的一些地區。 岩鹽礦 達縣鐵山背斜北端含鹽塊區,面積12平方公里,遠景儲量2億噸以上;宣漢縣西北含鹽塊區,面積14平方公里,遠景儲量4億噸以上;通川區羅江、宣漢縣王家含鹽塊區,面積12平方公里,遠景儲量0.9億噸以上。 富鉀鹵水 已探明儲量1.3億立方,主要分布在宣漢縣境內。 白雲岩 遠景儲量2272萬噸,硅石遠景儲量5億噸,鉀鹽礦遠景儲量1000萬噸,鋇礦遠景儲量20萬噸以上,鑄石遠景儲量5億噸以上,大理石遠景儲量2000萬立方以上。其他非金屬礦產耐火粘土地質儲量500萬噸,磷礦保有儲量631萬噸,硫鐵礦200萬噸,膨潤土 (俗稱白泥巴)保有儲量11.76萬噸,頁岩、粘土礦695萬噸。
編輯本段水能資源
年平均降水量為207億立方米,年徑流總量為105.7億立方米,過境水量145.685億立方米。溪河分布廣,水資源發電潛力很大,水力蘊藏可開發量為44萬千瓦。2000年發電量為20.07億千瓦時,供電量為25.27億千瓦時。2001年發電量為20.30億千瓦時,比2000年增加5.1%;供電量為29.26億千瓦時,比2000年增加15.8%。
編輯本段中草葯資源
全市普查鑒定的2158種植物中,可供葯用的有1652種,現已收入標準的有500多種。大宗品種有30多個,暢銷國內外市場。達縣出產的白芷、紅花、百合、烏梅;宣漢出產的黃連、黨參、大力子、厚朴;開江縣出產的香附子、山植;萬源市出產的陳皮、黨參、柴胡、杜仲、天麻。渠縣出產的白芷、川芎等均為大宗產品。其中天麻、杜仲、黃柏、厚朴、首烏等頗負盛名。
編輯本段動植物資源
全市共有脊椎動物400餘種,其中獸類60多種,鳥類230多種,爬行類14種,兩棲類10多種,魚類85種。有國家、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2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獸類14種,鳥類20種,兩棲類1種 (大鯢,俗稱娃娃魚);屬省重點保護的獸類3種,鳥類12種,爬行類2種;屬四川省林業廳公布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250種。 全區有野生植物5000餘種,分屬201科、1269屬,具有種類多、分布廣、數量大、南北植物兼備等特點。除稀珍保護植物31種,佔全國列為保護類的8.8%左右外,還有葯用價值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澱粉植物、纖維植物、單寧植物、菌藻類植物和花卉等。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達州市的名山大川、河湖風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自然景色絢麗多姿,被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贊為「西南奇勝」。達州市歷史悠久,廟宇古塔,石刻雕塑遍布全境;歷代能工巧匠、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革命文物亦為豐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達州市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無產階級革命家劉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王維舟和李家俊都曾在這塊土地上戰斗過和生活過,留下諸多文物可供後人瞻仰。在已公布的全國和全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中,達州市有15處。主要名勝古跡有:通川區的龍爪塔、夏雲亭;達縣的真佛山、鐵山森林公園;開江縣的金山寺;萬源市的花萼山、觀音峽、八台山以及萬源保衛戰陳列館;宣漢縣的百里峽、王維舟紀念館和紅四方面軍第33軍紀念碑;渠縣的漢闕、漢代宕渠城遺址、文廟、三匯文峰塔;大竹縣的竹海公園等。
編輯本段森林資源
全市主要喬木和灌木有73科192屬357種。現有林業用地622087公頃,占幅員面積的37.5%。其中有喬木林地403048公頃,灌木林地72768公頃,疏林地48207公頃,未成林造林地35013公頃,跡地5020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2.21%。達州市有經濟林木面積42092公頃,占林業用地的6.77%。主要有:木本油料的油桐、油檄攬、油茶、核桃等;木本食物的板栗、柿;木本葯材的杜仲、黃柏、厚朴、銀杏等;水果類的柑桔、蘋果、梨、桃等。林化、林副類的生漆、銀耳、木耳等;還有桑、茶等。特別是油桐、生漆等產量和質量在全國和全省頗有名氣。
編輯本段草資源
全市草場植物約有100科475種,其中可供牲畜採食的植物約432種。在飼用植物中,禾本科約73種,菊科45種,豆科44種,莎草科18種,雜類295種,可供引種馴化栽培的15種。全市天然草場面積389840公頃,占幅員面積的23.5%。全市成片草場面積111處,面積為90666.67公頃,占草場總面積的23.26%,其中面積666公頃(萬畝草場)以上32處,面積共52000公頃,主要分布在萬源市、宣漢縣、達縣。全市草場資源的年產草量6438554噸,其中可利用量396679.6噸,利用率61.61%。
編輯本段地名由來
達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達州上古屬巴地,自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設縣治所,歷為州、郡、府、專署、地區所在地,隋、唐稱通州,宋、元、明、清為達州,1999年撤銷達川地區,成立地級達州市。 清設達縣。因此地聯絡金房,翼帶漢沔,西出渠閬,東下夔巫,地居四達之路,故名。
編輯本段建置沿革
達州上古時屬巴地,夏屬梁州,殷商屬雍州,春秋戰國屬巴國,秦和西漢屆宕渠縣。東漢和帝時在今達縣城置宣漢縣,劉宋永初年間(420~422),升宣漢縣為巴渠郡,轄宣漢,始興,巴渠,東關,新安,下蒲,晉興七縣。梁大同二年(536),廢巴渠郡置萬州,轄開巴郡,新安郡,萬榮郡等七郡。西魏廢帝二年(553)改萬州為通州。隋大業三年(607)通州改為通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復名通州。 武德三年,於通川縣城置通州總管府,轄通,萬等八州。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貞觀五年(631),廢都督府。天寶元年(712)。改通州為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復名通州。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達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為縣。正德九年(1514)復升為府級州,轄東鄉,太平二縣。清嘉慶七年(1802),改達州為綏定府。 民國2年(1913)撤綏定府.民國24年,川政統一,置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1950年改行政督察區為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52年改為四川省達縣專區,1968年改為四川省達縣地區,1993年更名為達川地區。2000年又撤除地建市,改為達州市。達州城歷為郡,州,府,專區,地區治所。 1950年設達縣專區,屬川北行署區。達縣專署駐達縣,轄達縣、宣漢、開江、平昌(原平昌設治局改設,駐江口)、巴中、南江、通江、萬源等8縣。 1952年達縣專區屬四川省領導。 1953年原大竹專區所屬大竹、渠縣、鄰水3縣劃入達縣專區。轄11縣。 1970年達縣專區改稱達縣地區,地區駐達縣。轄達縣、萬源、宣漢、開江、鄰水、大竹、渠縣、南江、巴中、平昌、通江等11縣。 1976年由達縣析置達縣市,屬達縣地區領導。達縣地區駐達縣市。轄1市、11縣。 1979年由萬源縣析置白沙工農區(相當於縣級),工農區政府駐白沙公社。達縣地區轄1市、11縣、1工農區。 〔大竹專區〕 1950年設大竹專區,屬川東行署區。大竹專署駐大竹縣,轄大竹、梁山、墊江、鄰水、廣安、渠縣等6縣。 1952年大竹專區屬四川省領導。梁山縣改名為梁平縣。 1953年撤銷大竹專區,將大竹、渠縣、鄰水3縣劃歸達縣專區;墊江縣劃歸涪陵專區;廣安縣劃歸南充專區;梁平縣劃歸萬縣專區。(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1949-1979)史為樂編) 國務院1993年7月5日批准(國函[1993]98號):將達縣地區、達縣市更名為達川地區、達川市;將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劃給新設立的巴中地區管轄。 國務院1999年6月20日批准(國函[1999]51號):(1)撤銷達川地區和縣級達川市,設立地級達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通川區荷葉街。(2)達州市新設通川區,以原達川市的行政區域為通川區的行政區域,將達縣的雙龍鄉劃歸通川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西外鎮。(3)達州市轄原達川地區的達縣、宣漢縣、開江縣、渠縣、大竹縣和新設立的通川區。原達川地區的萬源市由四川省直轄。
編輯本段達州民俗
中國 達州元九登高節
達州元九登高節這一傳統已沿襲千年,每年正月初九,數十萬人傾城出遊,這一壯觀景象在全國也屬罕見。相傳公元815年,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詩人,世稱元九)貶謫通州(今達州)任司馬,初到任時,通州:「人稀地僻、蛇蟲當道」,元稹勵精圖治,清正廉潔,政績斐然,為當地百姓幹了不少好事。公元818年元稹調任河南,民眾便於正月初九元稹離任當天,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鳳凰山,萬民送別,依依不捨。達州從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傳統習俗。每年元月初九這一天,達城萬人空巷,男女老幼競往城外登山,登高遠望,紀念這位好官,而且風雨無阻,不達山頂絕不罷休,一直延續今日。人們藉此登高眺遠,祭天祈福,期待一掃去歲頹勢,迎來新年萬事暢達。當代達州籍著名詩人樑上泉有這樣的詩句:達州原是古通州,山自青青水自流;元九登高懷元九,詩魂常伴鳳凰游。 「元九」登高節已在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商標局注冊,成為達州的城市文化節日品牌。

2. 傅青主是哪本書里的人物

出處:梁羽生小說《七劍下天山》,另外在《江湖三女俠》、《冰魄寒光劍》、《冰河洗劍錄》亦有提及。

身份:明末清初的神醫國手、大儒,無極派大宗師,康熙初期三大劍術名家之一
門派:無極派
綽號:無極劍
師兄:單思南
徒弟:冒浣蓮、葉常壽
徒女婿:桂仲明
師侄女:劉郁芳
徒孫:鍾萬堂
曾徒孫:年羹堯、馮琳
朋友:武元英、冒辟疆、凌未風、石振飛
武功:無極劍法、飛雲袖底劍、鐵指禪、流雲飛袖、無極拳、分筋錯骨手法、鐵布衫

3. 江西瑞金市歷史資料

基本概況
面積:2448平方公里
人口:60萬
瑞金之名始於公元904年,古時這里盛產砂金,並設置淘金場,黃金為瑞氣盈門, 故名「瑞金」。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這里成立,並把瑞金定為首都,瑞金隨之更名為「瑞京」,成為全國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從這里出發開始長征。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起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日趨 合理,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明顯加強,供電、供水、交通、通信的「瓶頸」制約得到根本緩解,已經成為贛南、閩西、 粵北的商業貿易重要城市。
自然地理
瑞金市位於江西省南部,武夷山脈南段西麓,贛江東源貢水上游。東與福建省長汀交界,南與會昌縣毗鄰, 西連於都縣,北接寧都、石城二縣。
瑞金地處華中氣候區與華南氣候區的過渡帶,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平均無霜期286天,年平均氣溫18.9℃.最熱以7月平均氣溫28.5℃,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7.6℃。 年平均降雨量1710毫米,年均降雨天數163.7天。不寒不熱,不濕不燥,宜人宜物。
文化人文
瑞金是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群眾歌舞之鄉」稱號。
(一)歷史文化淵源
瑞金是舉世聞名的紅色故都,於公元953年設縣,1994撤縣設市.歷史上,因瑞金地處贛南東部山區,交通閉塞,屬「八閩百越蠻荒之地「,文化的孕育形成起步晚,相對中原地區較為滯後.後來,漢、晉、唐、宋時期,中原人(指後來的客家人)大舉南遷,瑞金為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客家人帶來的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相互激揚,相互揉合,相互同化,孕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瑞金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瑞金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曾一度改名為「瑞京」,是全國蘇區政治、文化中心.當時,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朱德等長期生活戰斗在瑞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蘇區文化。
瑞金人講客家方言,在文字語匯上較接近普通話,但語音又與鄰近縣市區的客家語言有差異。
(二)歷史文化名人與文化遺址
1.歷史文化名人
楊以任:字澹余,瑞金縣象湖鎮下坊人。明崇禎四年進士,授應天府教授,遷南京國子監博士。以「奇文令天下」,為「江西五大家「之一,著有《讀史四集》、《非非室文集》、《名臣言行集》、《皇明奏疏》等。
蘿有高(1743--1799)字台山瑞金九堡密溪人。清乾隆舉子,理學家。著有四卷本《尊聞居士集》
陳熾(1855--1990):清末愛國主義思想家、經濟學家.原名家瑤,字克昌,瑞金瑞林禾擴人。光緒舉子,歷任戶部郎中、刑部郎中軍機處章京。與康有為、梁啟超同倡戊戌變法。著有《續富國策》農書、礦書、工書、商書四卷,另有《四子詩集》傳世。
2、主要文化遺址:歷史文化遺址主要有漢代古墓葬、古窯址及明清古建築。蘇區時期,瑞金留下了一大批革命舊居、舊址,如:紅井、一蘇大禮堂、二蘇大禮查、紅色幣華毓在氰磕鑒玩有國家氫言支物補單仙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近年來,瑞金依託豐富的文化遺址資源,致力於創建全國最大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墓地,促進了紅色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三)主要藝術特色
1、戲曲(劇):瑞金歷史上沒有形成過自己的地方劇種,但很早就有地方民間戲曲班演出獷主要是廟會演出,演出過的劇種主要有崑曲、東河戲、祁劇、京劇和採茶戲等。蘇區時期丫一『李怕制毛趙減三籌戲側家來到瑞金,開創了紅紅火火的蘇區戲劇運動。蘇區戲劇取革命題材,用瑞金民問音樂,俗稱州日瓶裝新酒氣蘇區戲劇今後我國戲劇的發展起到探索、實踐和指導作用,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現瑞金主要戲曲為贛南採茶戲.
2、燈彩:瑞金燈彩品種繁多,有茶燈、龍燈、馬燈、船燈近30種,多演出於鄉村宗祠,也經賞組織集中調演。瑞金燈彩
3.歌舞:以前瑞金曾流唱山歌,現不多見。現民間歌舞主要有馬刀舞、鏈槍舞等『近年來,該市著力挖掘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資源,先後創排了《紅土魂》、《紅都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劇節目,在全國各地巡演,觀眾反響熱烈。
4,建築:瑞金民問建築藝術,屬典型客家風格,客家圍屋隨處可見。
(四)主要文化活動
紅都之春藝術節:瑞金從1983年起舉辦「紅都之春藝術節」;一年一屆,現已舉辦了二十二屆,每年藝術節演出5-7個專場,上演節目150多個,千餘名演員參加演出。藝術節期間還舉辦商品展銷,美術、書法、攝影、花卉展覽戶客家燈彩踩街調演,.鄰~近縣市妙即(隊)卸一紅都乏春,一藝術節已成為具有濃郁瑞金特色的區域性文化品牌。
(五)機構設置及人員編制
瑞金市文化局設局長1名,總支書記1名、副局長4名、紀檢組長1名、系統工會主席1名,局機關設辦公室。
瑞金市文化局下轄文化館,主要職能為組織指導全市群眾性文化活動;圖蕎館,主要職能為圖一書、情報信息的收藏借閱;採茶歌舞劇團,主要職能為專業藝術的創作、演出;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主要職能從事農村電影的發行放映;紅都影劇院,主要職能為舉辦影片放映、演出;文物所,主要職能為依法管理文物;文化市場稽查大隊主要職能為依法繁榮和管理文化市場。
(六)農村文化情況
近年來,該市十分注重農村文化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文化「3122」及「6+1」工程建設。建立了600餘處村級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宣傳文化科技夜校。這些文化陣地經常開展文化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七)文化產業情況
近年來,該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2004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00餘萬元,佔全市GDP的1.2%言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產業經營戶210多家,從業人員800餘人;主要從事文物博覽、網路文化、音像製品、歌舞娛樂、文藝培訓等經營活動.
二、文化管理政策
1、瑞金對文化的管理全面推行依法管理,營造了良好的法制管理環境,管理方面主要法律依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國務院《音像製品管理條例水一國務院《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國務院《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江西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以及新聞出版方面的有關法律法規等。對從事各類文化經營活動的企業,瑞金市文化行政部門對其實行許可證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執行。
2、開辦文化產業項目的優惠政策。瑞金市文化行政部門對開辦文化產業項育的單位或個人、免收一切規費,其他稅收政策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瑞金市優惠政策執行。
歷史沿革
唐天佑元年(904年),以象湖鎮淘金場置瑞金監,瑞金之名起源於始,因「握地得金,金為瑞」而得名。據《太平寰宇記》:「瑞金場,淘金之地也。」又據《瑞金縣志》:「置(瑞金)監時,有航浮水面,色如黃金,人目為瑞」,故名。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
蘇區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在瑞金成立,置瑞金為中央直屬縣,改名「瑞京」。
1994年5月1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4]83號)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瑞金縣,設立瑞金市(縣級)。1999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瑞金為省轄市,由贛州市代管。
1987年4月5日,瑞金縣瑞林鄉分為瑞林鄉、丁陂鄉(贛府廳字[1987]165號批復)。1988年12月10日,撤銷壬田鄉、謝坊鄉,設立壬田鎮、謝坊鎮(贛民函[1988]138號批復)。
1993年11月17日,撤銷九堡鄉、瑞林鄉、沙洲壩鄉,設立九堡鎮、瑞林鎮、沙洲壩鎮(贛民字[1993]167號批復)。至此,全縣轄6個鎮、13個鄉:象湖鎮、瑞林鎮、壬田鎮、九堡鎮、沙洲壩鎮、謝坊鎮、丁陂鄉、下壩鄉、大柏地鄉、岡面鄉、日東鄉、合龍鄉、葉坪鄉、黃柏鄉、萬田鄉、雲石山鄉、澤覃鄉、武陽鄉、拔英鄉。
1998年8月5日,瑞金市撤銷武陽鄉,設立武陽鎮(贛民字[1998]126號批復)。至此,全市轄7個鎮、12個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535499人;其中: 象湖鎮 92432 壬田鎮 48901 謝坊鎮 32950 沙洲壩鎮 24020 瑞林鎮 23791 九堡鎮 52761 武陽鎮 27351 葉坪鄉 43187 台龍鄉 15502 日東鄉 17254 黃柏鄉 34138 大柏地鄉 12612 丁陂鄉 10148 下壩鄉 6974 岡面鄉 16963 萬田鄉 12145 雲石山鄉 35738 澤覃鄉 18519 拔英鄉 10113(人)
2001年10月22日,撤銷合龍鄉,劃歸葉坪鄉;撤銷下壩鄉,劃歸瑞林鎮(贛民字[2001] 484號批復)。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60.1萬人。
2004年底,全市轄7鎮10鄉。
2007年7月23日,江西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將瑞金市拔英鄉白竹村劃歸武陽鎮管轄的批復》(贛民字[2007]152號):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將瑞金市拔英鄉白竹村劃歸武陽鎮管轄,並入武陽鎮粟田村。
發展概況
瑞金之名始於公元904年,古時這里盛產砂金,並設置淘金場,黃金為瑞氣盈門之意, 故名「瑞金」。
國民經濟
「十五」時期,是瑞金經濟發展速度最快、質量最好、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一個時期。五年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大為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比重由36.3:22.1:41.6調整為25.3:20.5:45.2,二產比重上升7.4個百分點,首次實現二產超一產。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全市年產值達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20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確立,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2.1%,五年間提高了4.6個百分點。食品、建材、現代輕紡、生物制葯、礦產化工等產業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以旅遊產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5年達10.2億元,比2000年增長36.2%。
五年來,瓶頸制約得到緩解,城鄉面貌大為改觀。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2億元,年均增長34.1%,是「九五」時期的3.3倍。交通、能源、水利、通信事業快速發展。電網改造完成85%以上,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新建重點「七小」水利工程622座(處),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6.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1萬畝。城市建成區面積14.5平方公里,
比2000年增加5.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21%提高到29%。四縱六橫的城市道路網架基本形成。
五年來,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發展活力大為增強。國有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商貿流通企業產權制度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全面落實國家惠農政策,自2002年實行農村稅費改革至2005年免徵農業稅,全市農民減負總額達8762.1萬元,戶均減負794.4元,人均減負179元。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投資領域和市場准入進一步放寬,公共財政體制改革邁出較快步伐,社會保障、土地經營、政府采購等改革取得較大進展。深入推進大開放主戰略,開放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
五年來,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大為改善。科技事業發展水平面明顯提高,累計實施科技項目144項,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提高。教育事業加快發展,兩基成果不斷鞏固,民辦教育蓬勃發展。辦學條件穩步改善, 改造學校危房3.6萬平方米,新建校舍8.4萬平方米。文化事業建設步伐加快,群眾性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基本完成城區醫療機構擴容提質改造。「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得到鞏固,農村特困戶和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初步建立,貧困人口比五年前減少6.24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2005年達到2769元,比2000年增長29.8%,五年間農民人均增收635元。
面向未來,瑞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踏上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新征程。今後五年,瑞金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定不移地實施「對接長珠閩,融入閩東南,建設新瑞金」發展戰略,積極推進開放興市、工業強市、旅遊旺市,全麵塑造紅色故都城市形象,加快建設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努力把瑞金打造成為「江西的溫州」,構建和諧平安誠信瑞金,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建設「一個中心」。即建設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的中心城市。充分發揮瑞金區位、交通等方面的綜合優勢,著力做強工業、做旺旅遊、做大財政,全面提升發展綜合實力;著重培育城市人才、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發展環境等軟實力,切實增強瑞金作為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中心城市的引力和張力,努力成為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的商貿物流中心、文化教育衛生中心、人才金融資本的中心和旅遊休閑中心。
推進「四個打造」。即努力打造贛南東部贛龍線上的瑞金工業板塊、打造國內著名的紅色旅遊名城、打造「江西的溫州」、打造和諧平安誠信瑞金。
打造贛南東部贛龍線上的瑞金工業板塊。加快與長珠閩特別是閩東南地區體制機制、產業優勢互補、基礎設施互通、人才交流互動、要素市場一體化,努力使瑞金成為承接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橋頭堡」和經濟協作區。重點扶持壯大食品、建材、現代輕紡、電子電器、機械製造等產業,著力培育關聯度高、配套能力強的國內產業集群。集中支持江西萬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完成400萬噸生產線建設,把瑞金建成江西省建材產業基地;加快氟鹽化工基地建設,努力實現100億元以上的生產能力,把瑞金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氟化工產業基地。提高工業園區產業集中度,努力達到總體規劃萬畝、容納就業6-8萬人的規模。建成廈蓉高速瑞金段和濟廣高速瑞金段,形成的「十字」型的高速公路網路;形成以500千伏電網為主電網,以220千伏為電源中心的供電布局,增創工業發展優勢。到2010年,全市工業形成75億元以上的設計生產能力,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億元,增加值10億元,利稅3億元。
打造國內著名的紅色旅遊名城。抓住國家把瑞金列為全國重點十二個紅色旅遊區之一的機遇,加快葉坪、沙洲壩舊址專利號旅遊項目的開發,重點中華蘇維埃紀念園、城市蘇區歷史文化景觀等一批項目;著力塑造紅色景觀,加強歷史人文景觀修復,保護山水田園風光,把紅色旅遊與綠色、古色資源開發結合起來,豐富瑞金紅色旅遊內涵,努力建設現代化的山水田園風光和具有濃郁的紅色歷史文化氛圍的新瑞金。全面推進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市場體系建設,提煉旅遊城市的主題形象和城市精神,加強旅遊宣傳和促銷,打響紅色故都旅遊品牌,實現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目標,逐步把瑞金紅色旅遊打造成國際知名、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紅色旅遊品牌。
打造「江西的溫州」。大膽學習借鑒溫州人的創業精神,大力培育瑞金人崇尚創業、自強奮進、敢於吃苦、善於經營、誠實守信、善謀實乾的時代新精神,統籌發展開放型和內生型經濟,放膽放量發展民營經濟。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扎實推進「十大體系」建設,基本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使政府成為營造環境的主體,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體,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百姓成為創造財富的主體,努力在全市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到2010年,民營經濟對財政的貢獻率達80%以上,力爭實際引進外資和內資分別達到1億美元和28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9.2%和15.5%,外貿出口年均增長29.8%。
打造和諧平安誠信瑞金。深入開展以打造「誠信瑞金」為主題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全市上下形成文明誠信、和諧互助的社會風尚;堅決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突出抓好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創優安全發展環境;切實關注民生,實現社會和諧公平;把科學發展觀貫穿發展全過程,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同步,城市和鄉村一體相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形成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格局。
蘇區精神
星火燎原,信念堅定
反對本本,開拓進取
執政為民,爭創第一
艱苦奮斗,廉潔奉公
無私奉獻,不怕犧牲
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概括為:星火燎原,信念堅定;反對本本,開拓進取;執政為民,爭創第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無私奉獻,不怕犧牲。同中國革命精神系列中諸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樣,蘇區精神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推進革命、建設、發展中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進文化的得要內容之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新階段,我們重提和弘揚蘇區精神,其意義不僅僅在傳揚,更重要是要用蘇區精神來激勵全國人民頑強拼搏、攻艱克難、開拓創新、奮勇前進,以堅強的意志和決心,以創新的精神和勇氣,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紅色歷史
瑞金建政 翻天覆地
瑞金是響譽中外的「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瑞金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曾經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她是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是馳名中外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之一。「紅都」這個光榮的稱謂起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瑞金進行偉大革命實踐和紅色政權建設探索的光榮歷史。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醞釀了近兩年時間,並經過時任瑞金縣委書記的鄧小平同志精心籌備的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的葉坪隆重召開,大會向世界庄嚴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大會還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決議案,自此,我們黨領導的紅色政權正式以國家形態出現。1934年1月,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沙洲壩召開,由於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經從上海遷到了瑞金,因此,「二蘇大會」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臨時」兩個字就去掉了,正式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二蘇大會」還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大綱等決議案和關於國旗、國徽、軍旗以及關於確定8月1日為建軍節等決定。因此,瑞金作為赤色首都,也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發源地和初步的形成地,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八一」建軍節的誕生地。有關瑞金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地位,有一位專家作了很精闢的概括,這句話是:「封建專制,昏天黑地;上海建黨,開天闢地;南昌建軍,驚天動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都,改天換地;改革開放,歡天喜地。」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和軍事將領,大部分在這個時候得到了錘煉、成長,新中國的第一、二代領導人,共和國十位開國元帥中的九位,十位大將中的七位,以及1966年以前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中的35位上將、114位中將和440位少將,當年都在瑞金戰斗、工作、生活過。同時,在蘇區人民以巨大的熱情擁軍支前、參加革命,為紅軍和蘇維埃政權建設奉獻了一切。以瑞金為例,當年僅24萬人口的瑞金,一共有11萬人參軍參戰,5萬多人為革命捐軀,其中1.08萬人犧牲在紅軍長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7166名。為支持蘇區建設和支援紅軍北上抗日戰略轉移,從1932年至1934年,瑞金人民認購了68萬元的公債,借出25萬擔穀子,其中41.5萬元公債和捐集的所有糧食無私奉獻給了蘇維埃政府,長征時存在蘇維埃國家銀行2600萬銀元的存款一並用於支持革命。
光榮的蘇區歷史為瑞金留下了眾多獨特的革命舊居舊址和精神遺產。目前,瑞金境內共和革命舊居舊址180多處,擁有紅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舊址軍廣場、「一蘇大」會址、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紅井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這些都是發展紅色旅遊的寶貴資源;同時,自1995年新華社在瑞金修建革命舊址、續寫「紅色家譜」以來,到目前已有40多個部委來瑞金尋根問祖,按照修舊如舊、修舊復舊的原則,修建革命舊址,在葉坪、沙洲壩已經成規模較大的國家部委舊群,成為瑞金紅色旅遊的一大景觀。

4. 岳家如今分部在中國那幾個地方

岳家家譜

岳家男將

第一代:魏國公岳成
第二代:魏國公岳成之子:隋國公岳和
第三代:隋國公岳和之子:鄂國公武穆王岳飛(岳鵬舉)、岳翻
第四代:鄂國公武穆王岳飛之子:金錘大將少保忠烈候岳雲、平北公岳雷、岳霖、四寶金錘大將岳震、岳霆、岳霄、貞節孝義仙姑岳銀瓶(女)
第五代:
(1)金錘大將少保忠烈候岳雲之子:列侯岳甫、列侯岳申、岳珠(岳大娘)(女)
(2)平北公岳雷之子:岳經、岳緯、岳綱、岳紀、岳瑤(岳二娘)(女)、岳璦(岳三娘)(女)
(3)岳霖之子:岳琮(岳璞岳旗)、岳琛、岳珂、岳瓔(岳四娘)(女)
(4)四寶金錘大將岳震之子:岳瓚、岳琯、岳玭、岳琚、岳躊、岳璇
(5)岳霆之子:岳蹯、岳與、岳琨
(6)岳霄之子:岳峴、岳規
第六代:
(1)岳甫之子:岳覲、岳覿、岳峴、岳規、岳靚、岳瓊、岳觀
(2)岳經之子:岳菘
(3)岳琮之子:岳益
(4)岳琛之子:岳寬
(5)岳珂之子:岳覲、岳翺、岳英見
第七代:
(1)岳益之子:岳應
(2)岳寬之子:岳速
(3)岳覲之子:岳邁
(4)岳翺之子:岳嗣
(5)岳英見之子:岳逍
(6)岳菘之子:岳中景
第八代:岳倫(岳繼先)

岳家女將

第一代:魏國公岳成之妻:楊芯
第二代:隋國公岳和之妻:姚銀定
第三代:鄂國公武穆王岳飛之妻:劉蘭花、李翠娃、沈雲芳
第四代:
(1)金錘大將少保忠烈候岳雲之妻:鞏金定
(2)平北公岳雷之妻:趙美茹(趙郡主)
(3)岳霆之妻:張瑤、鈕莉緹、完顏金芙蓉
(4)四寶金錘大將岳震之妻:完顏瑞仙、張惠枝、周煢
(5)岳霖之妻:黑雲蠻、劉芸、張茹枀
(6)岳霄之妻:秦玉梅、季鳳英
(7)其他:岳銀瓶
第五代:其他:岳珠、岳瑤、岳璦、岳瓔
岳飛後裔與榆中嶽家巷 作者 佚名
岳飛塑像岳家巷岳飛紀念堂 今年3月22日(農歷2月15日)是偉大民族英雄岳飛誕辰905周年,甘肅最大的一支岳飛後裔———榆中縣岳家巷人將在村裡的岳飛紀念堂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弘揚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岳飛,這位讓岳家巷人驕傲的民族英雄,800多年來,他的精神始終如一面旗幟,指引著後人。岳家900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岳飛後人生生不息,然而,岳飛後裔是何時遷入甘肅的?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今天的岳家巷究竟隱藏著一個怎樣的秘密?
1)岳家巷位於榆中縣宛川河畔,距蘭州30公里,擁有將近700戶、3000多人口的村莊里,95%都是岳姓人家。在全國1460多個姓氏中,岳姓的排名佔在154位以後,比起張王李趙來還是小姓,然而名氣卻很大,這與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忠武王岳家巷世譜》,可稱得上是一部完整的岳家巷岳氏後裔的家譜,在這本忠武王岳家巷世譜中明確記載著岳家巷世孫源於江南分派忠武王第三子續忠侯霖祖之裔,書中所提到的續忠侯霖祖,即岳飛的第三子岳霖。

據史書記載,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飛遇害時,岳霖年僅12歲。公元1163年,南宋孝宗皇帝為岳飛平冤昭雪,岳霖32歲,是年4月23日岳霖隨即被授為右承事郎。在岳飛死後的21年裡,岳霖是岳飛五子二女中第一個被南宋政權授予官職的人,也是岳飛子女中為父親平反冤屈奔走最為有力的人。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10月,岳霖壽年62歲死後,岳霖的三兒子岳珂子承父職,並在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岳珂44歲升為戶部侍郎,嘉熙四年,57歲的岳珂已經被授為通一大夫,官居正三品,他勤於學業,宦中不忘讀書,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也是岳飛後人中最具影響,青史留名的傑出代表,其地位遠遠超過其祖父岳飛和父親岳霖。岳珂卒於何年考證不一,他自己在《玉楮集後記》中記載,淳佑元年(公元1242年)2月10日,59歲之年開始自己抄寫手搞,能寫作和長途訪友。岳珂晚年居吳門。太原岳氏宗譜講,岳珂壽年61歲,具體卒年尚待進一步考證。

又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將岳飛列入歷史名臣之一,並追封岳飛為三傑晉國大帝,與漢將關羽共寺,明晉太二年又賜精忠之廟,在明王朝一系列的尊岳活動的氛圍下,又為岳飛的後裔子孫們創造了一個仕途發展的大好契機,於是就有了像岳震、岳、岳龍、岳明等一大批岳氏後裔相繼走上了政治舞台。

2)據《岳飛家史考》一書,其中《岳飛三子岳霖莆縣黃柏口世系變遷考》一文所述:莆縣黃柏口原隸屬江蘇徐州府,位於徐州西部(古)黃河南岸。(譜中稱江南世系),此支為岳飛三子岳霖三子岳珂支系。岳珂次子岳南宋時封承事郎。傳五世岳逍任鄂州江夏承。傳六世岳涇歷任承德鹽、太平州酒庫。傳七世岳琳,度宗時,為金部主事。1279年元滅南宋。岳琳隱居外地,晚年暗歸杭州,卒後葬杭州靈隱寺。其後二傳九世岳堅一,娶姚氏為妻,自浙江到山東任金鄉縣令,定居下來。元至正八年,浙有方國珍亂,十五年山東劉福通亂,十七年率軍攻下大名,曹、濮等郡縣,姚氏夫人攜子孫抱重孫一岳彥聖及王祖像、宗譜、王祖親筆子跡,避亂於碭山,漸走莆田黃柏口。扯碎黃緞裙,揮標佔地百餘頃,定居在黃柏口岳家灣。岳彥聖生五子,寬、賓、安、山、玄。傳至十五、十六世,子孫繁茂,不斷向周邊地區遷移。到了明朝末年清初戰亂四起,遷動更大,有的多次遷移。由於上述原因,莆縣黃柏口岳家灣世系的宗親遷往全國各地。

800年的風雨滄桑,英雄蹤跡已無處尋覓。但幾百年來,岳家巷的人們始終都沒有停止尋根問祖的各種活動,流傳下來了很多關於岳飛後裔在岳家巷的有關史料和傳說。為了能夠印證岳家巷人是岳飛真正的後裔,曾有不少人輾轉千里參加過先祖的家鄉河南湯陰及全國各地岳飛後裔舉行的各種紀念活動,岳飛思想研究會的研討,岳氏宗族各分支的續譜。為了能夠續寫一個真實完整的家譜,岳家巷修譜人士曾多次到杭州、山東、河北、安徽莆縣等地做考察,走訪了當地的老人,查閱了祖上留下的家譜,歷時5年,終於弄清了岳家巷家族的淵源,完成了一部完整的《忠武王岳家巷世譜》。

明萬曆四年,岳飛十七世孫岳暇(原名佐武)攜弟讓武,自安徽蕭縣黃柏口岳家灣北上甘肅,此次岳氏後裔北上的目的史書上並無明確的記載,但據專家推測,岳瑕攜弟北上的原因大概有兩種:一是戍邊,明萬曆年間甘肅榆中一帶還屬邊陲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急需中原地區大批移民充實邊務。榆中古稱宛川,宛川河水豐沛,土地肥沃,又是朱元璋第十四子肅王朱瑛的封地,俗稱隴上小江南,在此落戶理所當然。第二種說法是避禍,明萬年初期,宰相張居正推行激烈地土地改革政策,中原地區大批的地主階級紛紛攜家北上,另闢家園,以逃避被清算家產,沒收土地的厄運,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後裔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舉家遷入了蘭州以西的安寧堡,明代中期,尤其是在萬曆年時期統治階級,鼓勵中原移民到邊陲地區,並制定了相應的優撫政策,中原地區大規模的移民遷徙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岳飛後裔在甘肅的落腳,不僅是榆中的岳家巷,還有庄浪、靖遠、景泰等地,其中嶽家巷的後裔人數量多,家譜記載也最為完整。

另據岳飛思想研究會編印的《岳飛家史考》第七冊介紹的《甘肅省景泰永泰、榆中嶽霖後裔考》一文中,記述甘肅東部圍繞蘭州周邊如榆中、庄浪、景泰、永登、臨洮等縣,聚居許多岳氏家族,他們雖同屬於岳飛第三子岳霖後裔,但屬於兩個分支。

一支為第十六世孫岳大舟,其先世經嘉興遷毗陵(常州),大州在明萬曆初年入遷甘肅臨洮。到萬曆中期,十七世岳仲武遷居今景泰永泰堡。二十世孫岳什龍所修《庄浪、永泰譜》記述了該支自江南的沿革和世系表,後來又有岳超龍、岳鍾琪一門列戟。該支除遷四川省外,余分遷蘆陽響水、永登、細巷子及靖遠朱家水、營盤山等地。雍正二年(1724年)岳鍾琪「懋膺公爵時,浩封其先祖,他為悼祭高、曾、祖及生母王氏,不遠千里,將石碑從四川運至甘肅景泰永泰村。碑正面有皇清浩贈。浩的碑文。永泰壽鹿山嶽家墳嶂,葬有始遷祖仲武公夫婦,十八世祖文魁夫婦,十九世祖鎮邦夫婦,四世祖鍾琪生母王太君,均有碑文,該墳嶂實葬六代先祖,計17座墓葬。」

3)遷入榆中嶽家巷的是岳飛第三子岳霖,岳霖第三子岳珂,岳珂次子岳英見英見的後裔,十七世祖岳瑕(佐武),其弟岳鑲(讓武),與本支十七世祖仲武為同堂兄弟,系忠武王十七世孫,明萬年間相繼來甘肅,仲武宦居臨洮,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賜榮祿大夫,復遷庄浪永泰堡(根據岳公忠武穆鄂王世譜與有關史料稱:系庄浪永泰堡;據岳世英撥貢卷稱系皋蘭永泰堡)。佐武、讓武定居金邑(今榆中卧龍川,後遷居鵝峰川捉馬坡)。由於子孫繁衍,佐武一支選居鵝峰北———今宛川北岸岳家巷,岳家巷由此而得名。佐武有六子形成6個房支,現已傳34代,5000餘人。後各分支又分布在本縣的三角城岳家莊、小康營鄉王保營、連搭鄉連搭村、上花岔鄉廟花村、園子岔鄉堡子山村、城關鎮大營、岳家河、宋家莊、金家圈4個村,清水驛鄉岳家莊、范家營兩個村,夏官營鎮太平堡、趙家口兩個村及靖遠、白銀水川鎮金鋒村等地。

本支讓武祖留離岳家巷3公里的宛川河南岸的金崖鎮齊家坪,由三子繁衍,後由靖遠遷入一支,永泰世系,形成四個房支,約有人口1500多人,本縣城關鎮峽口等地岳氏後裔也屬此支。

420多年來,自佐武、讓武定居榆中宛川以來建祠祭祖,未忘本源。嘉慶年間,岳家巷就建有岳王殿,同治七年被毀於戰火,民國二年又重新修復,修復後的岳王殿為一進兩院、出門、過庭、鍾樓、鼓樓、廂房、大殿共20間,佔地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有岳飛掛像。其建築規劃設計優美,工藝精巧,造型壯觀,氣勢雄偉,甚稱宛川一景。還建有民國初年的財神樓,清光緒年間的魁星閣、文昌宮、關岳殿,聞名三古建。後來毀於「文革」,成為歷史遺憾。

以往岳家巷人在岳王殿聚會、唱戲、玩社火、焚燒秦檜夫婦等。為緬懷先祖,每逢大年前夕(臘月二十九),岳家巷的岳王殿,正殿懸掛岳飛畫像,正殿前院用土塊草筋泥築成秦檜夫婦跪像,腹內挖空脊背開一火門,用以裝柴燃火,夜晚人們服裝整齊,列隊上殿,老年人在殿內行禮如儀拜讀祭文表白千秋冤案,慰藉百戰忠魂,禮畢,三聲炮響,重鼓齊鳴,青年人義憤填膺,燃火燒秦檜,七竅噴火,爆竹升空,一片歡聲,八方沸騰,鄰村男女老小也來參加燒秦檜的活動,滿江紅的歌聲四起,響徹雲霄,直到正月十六砸成粉碎用火把送進垃圾坑。

為繼承歷史文化遺產,紀念民族英雄,弘揚愛國精神,岳家巷後裔自籌資金,於2004年3月29日在原岳王殿址上,重新建成岳飛紀念堂,匯聚著岳家巷人崇尚中國傳統文化,以農耕為本,教育後人愛國愛民。

4)在全國和世界各地,只要是有岳飛後裔的村莊,都建有忠武王廟殿和紀念堂,如杭州岳王廟,河南湯陰岳飛紀念館,湯陰岳飛銅像,湯陰火車站岳飛故里碑,朱仙鎮岳王廟,臨安皋亭山嶽飛顯禮記,武昌岳飛亭,靖江岳飛生祠,岳飛登黃鶴樓慈碑,岳陽武穆祠,湖南邵陽鳥山村《岳飛紀念堂》,鄂東岳家拳,泰州岳墩,泰州岳飛廟,台灣宜蘭武穆王廟,台北嶽飛銅像等一批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歷史文化古跡,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勝地,成為對人們進行愛國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基地。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命」。盡管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更迭,也絲毫沒有改變岳飛後裔「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岳家巷(包括讓武一支及遷至各地的分支)這個隴上鮮為人知的岳飛後裔的村落里涌現出了不少近代和現代的人物。據清代末年金縣志記載,有岳世英、岳淋鑫兩名知縣和岳鹿鳴因維新變法失敗逼迫隱居貢生,還有清末民國年間地方學堂校長岳盛清、岳岱、岳義軒、岳友堂等,曾在解放軍總部後勤財務部任職的岳星明,有副縣級以上的名人近80人,大學生200多人,清華、北大生10人,教授20名,工程師10名,留美博士生4人,還有有名的書法家、攝影家、音樂家、歌唱家、記者、作家、戲劇編劇等名人。有不少家庭的子女都高考中榜,成為方圓百里人人敬仰、人人傳頌的「書香門弟」、「狀元之家」。這些當年曾「氣吞山河如虎,橫掃千鈞卷席」的英雄後裔子孫們又活躍在神州大地的各條戰線上,他們是新時代的風流人物,如今岳飛後裔遍布全國12個省約54個縣市區、以四川、山東、安徽、湖南、河南等地最為集中。我國台灣和加拿大、美國、韓國、朝鮮等也居住著一些岳飛後裔,總人口大約有46萬多人。在甘肅除了榆中嶽家巷村以外,還有天水、庄浪、靖遠、景泰等地,總人口已接近兩萬人。而岳家巷村的岳飛後裔則又是甘肅岳飛後裔的佼佼者。

岳飛在岳家巷的後裔,從明代萬曆年間,始遷祖佐武公定居岳家巷,歷來「忠孝保家,歷代耕讀」,先祖們很重視文化,從私塾到學堂,建有「文昌宮」、「魁星閣」拜祭孔聖,在培養子女成才上盡心盡力。從以前的岳王殿,到現在的岳飛紀念堂,始終宣揚先祖岳飛說的「武將不怕死,文官不愛錢,何患國家不太平」,這幾句振耳聵聾的至理名言。浩瀚的歷史長河,「精忠報國」的傳世佳話,千古不朽的民族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人

5. 古代有哪些紙

考古發現,在中國西漢初年就出現了比較成熟的紙,[6]如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一些紙上的墨跡字體說明當時已用於文書的書寫。[7]紙發明後,逐漸改變了「簡重而帛貴」的現狀,[8]在促進人類文明進程同時,使中國書法尋找到最好的載體和表達方式,並促成其成為一門重要的東方藝術。

二 書畫用紙的歷史拓展

漢代蔡倫全面發展和革新的造紙術開始用於書契,這段時期基本上是帛與紙兼用。東漢末(公元 185年左右),書法家左伯發展了「蔡侯紙」而創出了被人稱為「研妙輝光」的「左伯紙」,並多為書法家採用,使書法家用紙書情達意獲得新的推進。對此,唐代張懷瓘有評論說:「左伯字子邑,山東東萊人,特工八分。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9]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的運用開始更為自覺,紙的用量逐漸超過帛簡。[10]因時代久遠,魏晉時期的紙張大多不可考。到了晉代(公元4世紀),紙已成為書法家主要的書寫材料,紙寫本大量增加。書法大家鍾繇、王羲之等大多用紙恣意書寫。劉義慶撰《世說新語》說:「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紙似革而修也」,清晰地說明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用的是蠶繭紙,[11]從而得以自由書寫高邁精神並獲得飄逸跌宕的藝術精品。蠶繭紙的特徵為寫字後墨透紙背,光滑爽利。現在已很難見到晉代蠶繭紙,所能見到的是宋代的蠶繭紙,紙色淺黃類似繭絲外觀,櫧皮加工而並非蠶繭所造,紙質很薄而正面光滑,纖維交織均勻,抗蟲蛀壽命長,實為紙中上品。唐代韓愈《石鼓歌》說:「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說明在王羲之時代,書法家用紙寫書法已經比較普遍。唐·蔡希綜說:「陶隱居雲:『右軍此數帖,皆筆力鮮媚,紙墨精新,不可復得』。」[12]這一時代的畫家,仍然用絹作畫,選用紙張作畫是更晚一些的時代了。[13]晉南北朝的紙多為麻料製成,如晉代陸機《平復帖》就為麻紙所書。米芾《書史》考證古代名書法家所寫字帖用紙,晉南北朝以麻紙粘紙為主,所寫的大量經文基本上紙本,紙張對文化的傳播和普及作用巨大。(圖例:東晉陸機《平復帖》,麻紙本;晉代《法華經》殘卷,麻紙寫本;《律藏初分》(西涼建初十二年,416年,麻紙寫本)。

唐五代進一步擴大書法用紙的品種,如用麻類、諸樹皮、桑皮、藤皮及少量其他皮料。唐代韓滉《五牛圖》卷、唐代杜牧《張好好詩》卷,皆為紙本麻料,紙質光滑,質量甚佳。其時紙張的種類甚多,諸如麻紙、格紙(或名香紙)、剜藤紙、桑根紙、網紙、由拳藤紙、繭紙、密香紙等,皆為書家所喜愛。澄心堂紙代表了唐五代書畫紙的高水平,為南唐李後主所使用之名紙,與廷圭墨齊名,平滑緊密,吸墨較弱,有「滑如春冰密如璽」之稱。馬宗霍《書林藻鑒》載:「唐代書家之盛,不減於晉。專立書學,實自唐始」。米芾《書史》中記載鑒定澄心堂紙真偽的方法:「古澄心堂水洗浸一夕,明鋪於床上,漿硬已去,紙復元性」。唐代還有一種較厚的紙稱「硬黃紙」。唐人《臨王羲之快時晴雨帖》就是使用的硬黃紙。唐人寫經大多數是用黃柏水染成的黃色紙本。趙希鴿《洞天清錄集》「硬黃紙唐人用以書經,染以黃基,取其辟以其流加漿,澤勞而滑,故善書者,多取以作字」。明代唐寅《六如居士畫譜》說:王思善雲:「唐有硬黃紙,唐人以黃pi染之,取其辟蠹,其質如漿,光澤瑩滑」。[14](圖例:唐官方文書,硬黃紙;唐韓滉《五牛圖》,桑皮紙;唐杜牧《張好好詩》,麻紙本;唐馮承素《蘭亭序》神龍年間摹本,皮紙本)

宋元時期已經有了砑花紙和粉箋紙。北宋李建中《同年帖》,紙有中等簾紋,本幅後邊有一條砑花紙,這是我們見到過的最早的砑花紙;北宋薛紹彭《元章召飯帖》所用的紙是最早的粉箋紙。元代的紙與宋代差別不大,造紙方法已趨成熟,諸紙皆備。(圖例:宋趙佶《夏日詩》,皮紙本;宋蘇東坡《人來得書帖》, 構皮紙本;宋米芾《苕溪詩》卷,楮皮紙本;宋李建中《同年帖》,水紋紙本;宋《大方廣佛華嚴經》,藏經紙本;宋楊無咎《四梅圖》(局部)桑皮紙本;宋《文選》,皮紙印本;元朱德潤《秀野軒圖》(局部)皮料紙)》

明承元代造紙技術。明初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書畫,所用之紙被稱為宣德箋,這種紙光滑潔白,細潤耐用。明初有大片灑金紙,明代中後期發展起來的小金片和金星紙,明代後期、清代初期又發展為泥金箋。明代高麗鏡面箋紙大量運用,文徵明的《行書詩》卷本幅質地為高麗鏡面箋紙,明代後期董其昌喜用這種紙,紙光滑細潤,作書繪畫,得心應手。(圖例:明萬曆間羊腦簽紙;明萬曆間磁青紙)

到了清代,紙張品類的之繁盛,可謂蔚為大觀:「凡舉側理紙、赫號紙、松花紙、鳳尾紙、香皮紙、玉屑紙、蔡倫紙、澄心堂紙、桃花箋紙、魚卵紙、藍紙、左炎右刀藤箋紙、麻面紙、滕骨紙、金花紙、烏絲紙、白藤紙、白麻紙、黃麻紙、洪兒紙、百韻箋紙、青白箋紙、金鳳紙、魚肌簽紙、雁頭簽紙、鄱陽白紙、女兒青紙、硬黃紙、紅簽紙、松皮紙、芨皮紙、霞光紙、布頭簽紙、左水右完花簽紙、小簽紙、麥光紙等三十六種」。[15](圖例:清康熙皇帝御筆,皮紙本;清乾隆皇帝御筆,仿金粟山藏經紙;清《佛說無量壽經》瓷青紙泥金寫本;清劉墉《久安室妙墨》,羅紋紙;清吳讓之《墨竹圖》,蠟簽本;清吳鳳藻行書七言聯,黃蠟簽紙;清孫星衍篆書七言聯,灑金宣紙;清曾國藩行書,灑金蠟簽紙;清馮桂芬書法,開化紙;清郭尚先冊頁,灑金宣;清翁方綱書法,梅花玉版箋;清劉統勛書法,仿澄心堂紙;清徐楨花鳥扇面,羅紋灑金宣紙;清鄭孝胥信札,秋菊箋紙;民國蔡元培行書七言聯,宣紙;民國王仁俊信札,虎皮宣紙;民國吳湖帆行書聯,玉版宣紙;現代徐悲鴻對聯,羅紋紙)。

三 簡單的結語:書法與紙互動的意義

隨著文字書法和紙張歷史的演進,紙張在書法創作中大量應用,並不斷發明創造新的形式和新的質料。使得書法家們心手雙暢,抒情達意,創作出中國歷史長河的中的書法精品。加之,東西方交流的增加和暢通,紙張的製造不但在中國達到鼎盛和空前普及,而且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中亞阿拉伯、開羅等地,對東南亞、中亞和歐洲文明發展中的紙張使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東方書法藝術與紙張的互動和世界性傳播,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東晉 陸機《平復帖》 麻紙
晉代 《法華經》殘卷 麻紙寫本
麻紙寫本《律藏初分》(西涼建初十二年,416年)
唐代 官方文書 硬黃紙?
唐代 韓滉《五牛圖》桑皮紙
唐 杜牧《張好好詩》卷 麻紙
唐 杜牧《張好好詩》卷 麻紙
唐 馮承素《蘭亭序》神龍年間摹本 皮紙
北宋 米芾《苕溪詩》卷 楮皮紙
北宋 書東坡《人來得書帖》 構皮紙
宋蔡襄 澄心堂帖行書
北宋 趙趙佶《夏日詩》 皮紙
北宋 李建中《同年帖》水紋紙
宋 《大方廣佛華嚴經》 藏經紙
宋代 《文選》五臣注 皮紙印本
南宋 楊無咎《四梅圖》(局部)桑皮紙
元 朱德潤《秀野軒圖》(局部)皮料紙
明萬曆 羊腦簽紙 黑如漆明如鏡 寫經
明萬曆 磁青紙
康熙皇帝御筆 皮紙
清乾隆 瓷青紙泥金寫本《佛說無量壽經》
乾隆皇帝御筆 仿金粟山藏經紙
清乾隆 劉墉 久安室妙墨 羅紋紙
清 翁方綱書法 梅花玉版箋
清 成親王書法 黃蠟簽紙
清乾嘉間 吳讓之墨竹圖 蠟簽
清嘉慶 吳鳳藻行書七言聯 黃蠟簽紙
清嘉慶 孫星衍篆書七言聯 灑金宣紙
清道光 馮桂芬書法 開化紙
清道光 郭尚先冊頁 灑金宣
清咸同年 曾國藩行書 灑金蠟簽紙
清代 劉統勛書法 仿澄心堂紙
清末 徐楨花鳥扇面 羅紋灑金宣紙
清代 鄭孝胥信札 秋菊箋紙
民國 蔡元培行書七言聯 宣紙
民國 王仁俊信札 虎皮宣紙
民國 徐悲鴻對聯 羅紋紙
民國 吳湖帆行書聯 玉版宣紙

http://www.pku-shufa.com/body.asp?id=1256

6. 古代都有哪些紙

造紙的主要源料多為植物纖維,以竹與木為主,木之纖維柔韌,製成之紙,吸墨較強;竹之纖維脆硬,所制之紙,吸墨性較弱,故以此分為兩大類:

弱吸墨紙類:

多系竹纖維製成,紙面較光滑,墨浮於表面,不易慢開,所以色彩鮮艷。以牋紙類為主,如澄心堂紙、泥金牋,還有今之洋紙也屬之。

澄心堂紙:

為南唐李後主所使用之名紙,與廷圭墨齊名。特性平滑緊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璽」之稱,為弱吸墨紙之上品,差一點的稱玉水紙,次差的稱冷金牋。「輕脆」,即其特性。

蜀牋:

據說西蜀傳蔡倫造紙古法,所產蜀牋,自唐以來頗富盛名,如薛濤牋、謝公牋等。據說其地水質精純,故其紙特優。「謝公牋」以師厚創牋樣得名,因有十色,又稱十色牋。「薛濤牋」則因濤得名,但此種彩色牋紙,雖系遵古法製成,染色易敗,不能傳久,為應酬把玩罷了。

藏經紙:

藏經紙乃佛寺用以書寫或印製佛經者,又名金粟牋,有黃白兩種。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蠟牋,今天已很少見,冷光牋雖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見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鳥子紙,但價格昂貴,又不能持久,實在也並不實用。

強吸墨紙類:

多系木質纖維所制,吸墨性強,表面生澀,墨一落紙,極易漫開,書寫常加漿或塗蠟,光彩不若牋紙鮮明,較為含蓄,以宣紙類為主。雖然較晚出現,但今已取代牋紙,成為最名貴的書寫用紙。

宣紙與彷宣:

今日最名貴之書寫用紙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節木頭、稻桿與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製成,吸墨性最強,質地最優。宣紙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實不產紙,而是周圍諸地產紙,皆以宣為散集地的原因。

繼續來講名貴的玉板宣。這種紙可不是人人有辦法用的,因為它非常吸墨,所以運筆過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筆稍停,墨就會滲出來,形成一個大大的墨團!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寫出別有風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書,齊白石的大筆寫意畫等。

因為宣紙過於吸墨難寫,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膠礬,還有加漿而成的。經過改良之後的宣紙吸墨性略減,比較容易書寫。

毛邊紙、元書紙與棉紙:

宣紙昂貴,一般習字時多用毛邊紙。這種紙本來是用於印書的,但因為紙質好,有人買了書之後裁來練字,所以稱為「毛邊紙」。此紙所用原料,以竹為主,色呈牙黃,質地精良,和我們今天中小學生習字簿所用的機器制毛邊紙有很大的差距。元書紙和毛邊紙近似,但今已無聞。本省所制的棉紙也可以算是這一類,質地漸佳,頗具韌性,價格亦不甚貴,可以做為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鍾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考古發現,在中國西漢初年就出現了比較成熟的紙,[6]如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一些紙上的墨跡字體說明當時已用於文書的書寫。[7]紙發明後,逐漸改變了「簡重而帛貴」的現狀,[8]在促進人類文明進程同時,使中國書法尋找到最好的載體和表達方式,並促成其成為一門重要的東方藝術。

二 書畫用紙的歷史拓展

漢代蔡倫全面發展和革新的造紙術開始用於書契,這段時期基本上是帛與紙兼用。東漢末(公元 185年左右),書法家左伯發展了「蔡侯紙」而創出了被人稱為「研妙輝光」的「左伯紙」,並多為書法家採用,使書法家用紙書情達意獲得新的推進。對此,唐代張懷瓘有評論說:「左伯字子邑,山東東萊人,特工八分。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9]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的運用開始更為自覺,紙的用量逐漸超過帛簡。[10]因時代久遠,魏晉時期的紙張大多不可考。到了晉代(公元4世紀),紙已成為書法家主要的書寫材料,紙寫本大量增加。書法大家鍾繇、王羲之等大多用紙恣意書寫。劉義慶撰《世說新語》說:「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紙似革而修也」,清晰地說明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用的是蠶繭紙,[11]從而得以自由書寫高邁精神並獲得飄逸跌宕的藝術精品。蠶繭紙的特徵為寫字後墨透紙背,光滑爽利。現在已很難見到晉代蠶繭紙,所能見到的是宋代的蠶繭紙,紙色淺黃類似繭絲外觀,櫧皮加工而並非蠶繭所造,紙質很薄而正面光滑,纖維交織均勻,抗蟲蛀壽命長,實為紙中上品。唐代韓愈《石鼓歌》說:「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說明在王羲之時代,書法家用紙寫書法已經比較普遍。唐·蔡希綜說:「陶隱居雲:『右軍此數帖,皆筆力鮮媚,紙墨精新,不可復得』。」[12]這一時代的畫家,仍然用絹作畫,選用紙張作畫是更晚一些的時代了。[13]晉南北朝的紙多為麻料製成,如晉代陸機《平復帖》就為麻紙所書。米芾《書史》考證古代名書法家所寫字帖用紙,晉南北朝以麻紙粘紙為主,所寫的大量經文基本上紙本,紙張對文化的傳播和普及作用巨大。(圖例:東晉陸機《平復帖》,麻紙本;晉代《法華經》殘卷,麻紙寫本;《律藏初分》(西涼建初十二年,416年,麻紙寫本)。

唐五代進一步擴大書法用紙的品種,如用麻類、諸樹皮、桑皮、藤皮及少量其他皮料。唐代韓滉《五牛圖》卷、唐代杜牧《張好好詩》卷,皆為紙本麻料,紙質光滑,質量甚佳。其時紙張的種類甚多,諸如麻紙、格紙(或名香紙)、剜藤紙、桑根紙、網紙、由拳藤紙、繭紙、密香紙等,皆為書家所喜愛。澄心堂紙代表了唐五代書畫紙的高水平,為南唐李後主所使用之名紙,與廷圭墨齊名,平滑緊密,吸墨較弱,有「滑如春冰密如璽」之稱。馬宗霍《書林藻鑒》載:「唐代書家之盛,不減於晉。專立書學,實自唐始」。米芾《書史》中記載鑒定澄心堂紙真偽的方法:「古澄心堂水洗浸一夕,明鋪於床上,漿硬已去,紙復元性」。唐代還有一種較厚的紙稱「硬黃紙」。唐人《臨王羲之快時晴雨帖》就是使用的硬黃紙。唐人寫經大多數是用黃柏水染成的黃色紙本。趙希鴿《洞天清錄集》「硬黃紙唐人用以書經,染以黃基,取其辟以其流加漿,澤勞而滑,故善書者,多取以作字」。明代唐寅《六如居士畫譜》說:王思善雲:「唐有硬黃紙,唐人以黃pi染之,取其辟蠹,其質如漿,光澤瑩滑」。[14](圖例:唐官方文書,硬黃紙;唐韓滉《五牛圖》,桑皮紙;唐杜牧《張好好詩》,麻紙本;唐馮承素《蘭亭序》神龍年間摹本,皮紙本)

宋元時期已經有了砑花紙和粉箋紙。北宋李建中《同年帖》,紙有中等簾紋,本幅後邊有一條砑花紙,這是我們見到過的最早的砑花紙;北宋薛紹彭《元章召飯帖》所用的紙是最早的粉箋紙。元代的紙與宋代差別不大,造紙方法已趨成熟,諸紙皆備。(圖例:宋趙佶《夏日詩》,皮紙本;宋蘇東坡《人來得書帖》, 構皮紙本;宋米芾《苕溪詩》卷,楮皮紙本;宋李建中《同年帖》,水紋紙本;宋《大方廣佛華嚴經》,藏經紙本;宋楊無咎《四梅圖》(局部)桑皮紙本;宋《文選》,皮紙印本;元朱德潤《秀野軒圖》(局部)皮料紙)》

明承元代造紙技術。明初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書畫,所用之紙被稱為宣德箋,這種紙光滑潔白,細潤耐用。明初有大片灑金紙,明代中後期發展起來的小金片和金星紙,明代後期、清代初期又發展為泥金箋。明代高麗鏡面箋紙大量運用,文徵明的《行書詩》卷本幅質地為高麗鏡面箋紙,明代後期董其昌喜用這種紙,紙光滑細潤,作書繪畫,得心應手。(圖例:明萬曆間羊腦簽紙;明萬曆間磁青紙)

到了清代,紙張品類的之繁盛,可謂蔚為大觀:「凡舉側理紙、赫號紙、松花紙、鳳尾紙、香皮紙、玉屑紙、蔡倫紙、澄心堂紙、桃花箋紙、魚卵紙、藍紙、左炎右刀藤箋紙、麻面紙、滕骨紙、金花紙、烏絲紙、白藤紙、白麻紙、黃麻紙、洪兒紙、百韻箋紙、青白箋紙、金鳳紙、魚肌簽紙、雁頭簽紙、鄱陽白紙、女兒青紙、硬黃紙、紅簽紙、松皮紙、芨皮紙、霞光紙、布頭簽紙、左水右完花簽紙、小簽紙、麥光紙等三十六種」。[15](圖例:清康熙皇帝御筆,皮紙本;清乾隆皇帝御筆,仿金粟山藏經紙;清《佛說無量壽經》瓷青紙泥金寫本;清劉墉《久安室妙墨》,羅紋紙;清吳讓之《墨竹圖》,蠟簽本;清吳鳳藻行書七言聯,黃蠟簽紙;清孫星衍篆書七言聯,灑金宣紙;清曾國藩行書,灑金蠟簽紙;清馮桂芬書法,開化紙;清郭尚先冊頁,灑金宣;清翁方綱書法,梅花玉版箋;清劉統勛書法,仿澄心堂紙;清徐楨花鳥扇面,羅紋灑金宣紙;清鄭孝胥信札,秋菊箋紙;民國蔡元培行書七言聯,宣紙;民國王仁俊信札,虎皮宣紙;民國吳湖帆行書聯,玉版宣紙;現代徐悲鴻對聯,羅紋紙)。

簡單的結語:書法與紙互動的意義

隨著文字書法和紙張歷史的演進,紙張在書法創作中大量應用,並不斷發明創造新的形式和新的質料。使得書法家們心手雙暢,抒情達意,創作出中國歷史長河的中的書法精品。加之,東西方交流的增加和暢通,紙張的製造不但在中國達到鼎盛和空前普及,而且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中亞阿拉伯、開羅等地,對東南亞、中亞和歐洲文明發展中的紙張使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東方書法藝術與紙張的互動和世界性傳播,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東晉 陸機《平復帖》 麻紙
晉代 《法華經》殘卷 麻紙寫本
麻紙寫本《律藏初分》(西涼建初十二年,416年)
唐代 官方文書 硬黃紙?
唐代 韓滉《五牛圖》桑皮紙
唐 杜牧《張好好詩》卷 麻紙
唐 杜牧《張好好詩》卷 麻紙
唐 馮承素《蘭亭序》神龍年間摹本 皮紙
北宋 米芾《苕溪詩》卷 楮皮紙
北宋 書東坡《人來得書帖》 構皮紙
宋蔡襄 澄心堂帖行書
北宋 趙趙佶《夏日詩》 皮紙
北宋 李建中《同年帖》水紋紙
宋 《大方廣佛華嚴經》 藏經紙
宋代 《文選》五臣注 皮紙印本
南宋 楊無咎《四梅圖》(局部)桑皮紙
元 朱德潤《秀野軒圖》(局部)皮料紙
明萬曆 羊腦簽紙 黑如漆明如鏡 寫經
明萬曆 磁青紙
康熙皇帝御筆 皮紙
清乾隆 瓷青紙泥金寫本《佛說無量壽經》
乾隆皇帝御筆 仿金粟山藏經紙
清乾隆 劉墉 久安室妙墨 羅紋紙
清 翁方綱書法 梅花玉版箋
清 成親王書法 黃蠟簽紙
清乾嘉間 吳讓之墨竹圖 蠟簽
清嘉慶 吳鳳藻行書七言聯 黃蠟簽紙
清嘉慶 孫星衍篆書七言聯 灑金宣紙
清道光 馮桂芬書法 開化紙
清道光 郭尚先冊頁 灑金宣
清咸同年 曾國藩行書 灑金蠟簽紙
清代 劉統勛書法 仿澄心堂紙
清末 徐楨花鳥扇面 羅紋灑金宣紙
清代 鄭孝胥信札 秋菊箋紙
民國 蔡元培行書七言聯 宣紙
民國 王仁俊信札 虎皮宣紙
民國 徐悲鴻對聯 羅紋紙
民國 吳湖帆行書聯 玉版宣紙

灞橋紙:
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古紙。出土時,這是一疊紙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黃色。經過反復科學檢驗,發現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製成的,也就是說,這是「植物纖維紙」。這座古墓最遲不晚於漢武帝時,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斷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紀,我國已經生產並使用植物纖維紙了。這種灞橋紙,是考古發掘出來的世界上最早的紙。
蔡倫紙:
蔡倫,漢代造紙術發明家,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東漢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他總結前人經驗,始有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造紙,稱「蔡侯紙」,對改革和推廣造紙術有很大貢獻,後世傳為造紙術的發明者。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左伯紙:
在蔡倫以後,別人又不斷把他的方法加以改進。蔡倫死後大約八十年(東漢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可惜歷史上沒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製造方法記載下來。
藤紙: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

附:紙的歷史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桿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魚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櫱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唐代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時的澄心堂紙等,都是屬於熟宣紙一類。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

同時,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州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還有一種硬白紙,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稍厚,人稱硬白紙。另外政治家填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 色和花紋極為考究的砑花紙,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 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宋代繼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很多質地不同的紙張,紙質一般輕軟,薄韌,上等紙全是江南製造,也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開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 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另外,我國從晉代開始朝廷就從鄰國接受貢紙,如南越進貢的側理紙(或稱苔紙),是以海苔為原料,加上味甘,大溫,無毒的側理製成的越南紙。朝鮮進貢的高麗紙,雞林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清代則有朝鮮的麗金箋,金齡箋,鏡花箋,竹青紙,越南的苔箋,日本的雪紙,奉書紙,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漏花紙,各色箋紙,回回各色花紙等。

7. 秦嶺旅遊

陝西省境內的秦嶺72峪(自東向西排列):

潼關縣7個(西峪、桐峪、善車峪、太公峪、麻峪、蒿岔峪、潼峪),

華陰縣10個(蒲峪、杜峪、黃甫峪、仙峪、翁峪、竹峪、大敷峪、柳峪、蔥峪、方山峪),

華縣6個(溝峪、小夫峪、石堤峪、橋峪、東澗峪、西澗峪),

渭南市2個(箭峪、黃峪),

西安藍田縣6個(清峪、道溝峪、輞峪、岱峪、小洋峪、東湯峪、),

西安長安區17個(庫峪、扯袍峪、大峪、白道峪、小峪、土門峪、蛟峪、太乙峪、石砭峪、天子峪、抱龍峪、子午峪、白石峪、皇峪、灃峪、祥峪、高冠峪),

西安戶縣11個(紫閣峪、太平峪、鴿勃峪、烏桑峪、黃柏峪、化羊峪、曲峪、澇峪、粟裕、潭峪、甘峪),

西安周至縣7個(耿峪、赤峪、田峪、就峪、黑峪、西駱峪、竹峪),

眉縣6個(泥峪、西湯峪、滑峪、小黑峪、大黑峪、斜峪),

寶雞市1個(晁峪)。

部分峪名來源:

從這72峪的名稱中就能體會到濃厚的秦嶺北坡地區的歷史人文氛圍。就拿正對西安南部的長安和戶縣來說:

庫峪:古時叫苦谷,傳說水質苦澀,土人曰苦,後音轉為庫。後來人們才明白,是因為谷中盛產金銀等礦物質;

扯袍峪:傳說太宗李世民於山中行獵,在此龍袍被樹枝扯爛,故名;

大峪:原名義谷,後人稱大義谷,簡化為大谷;

小峪:原名錫谷,較大峪小,又由錫谷諧音成小峪;

太乙峪:傳漢武帝到太乙湫池祭太一神、建太乙宮,谷隨宮名;

石砭峪:古名石鱉峪,以谷口有巨石如鱉得名,後諧音今名;

天子峪:因傳說唐朝一太子在此峪中出生,得名;

抱龍峪:因傳說在天子峪出生的唐朝太子從此峪抱回長安,得名;

子午峪:古稱北方為子,南方為午,此峪正對唐長安城中軸線,故名;

皇峪(黃峪):唐代皇帝在此建有翠微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臨終之地;

灃峪:以灃河發源此谷得名,出峪口不遠的灃河兩岸就是周王朝的都城灃和鎬;

高冠峪:谷之右側有一座高聳的秀峰,形似頭戴高帽的巨人,故名;

紫閣峪:因其內的紫閣山(峰)而得名,為歷代文人騷客所最愛,留下了諸如李白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杜甫的「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 白居易的「晨游紫閣峰,暮宿山下村 。」岑參的「東望紫閣雲,半入紫閣松。」等詩句;

太平峪:因隋朝皇帝在此建太平宮而得名;

黃柏峪:因山谷內柏樹多而得名;

化羊峪:因峪口有化羊廟而得名,化羊廟又稱化羊宮、華陽觀、東岳廟等,現存的東岳獻殿為陝西省內保存的為數不多元代建築;

曲峪:因穀道彎曲不直而得名。

各峪特點:

藍田縣:清峪有林場、倒溝峪入灞河,惘峪有玉、岱峪地平坦,小洋峪在焦岱、東湯峪今湯峪,扯袍峪上有人頭山;

長安區:庫峪有名大興山、大峪有名蓮花洞、白道峪嘉午台、小峪西康線、土門峪果樹多、蛟峪太乙宮、太峪翠華山、石砭峪水庫大、天子峪有測震台、抱龍峪觀音抱子紫氣繞、子午峪古荔枝道、白石峪來自虐、皇峪建動物園、灃峪靜業寺、祥峪莽莽在深山、高冠峪隸屬上林苑秦漢皇家車馬喧。
戶縣:紫閣峪瀑美、太平峪票貴、鴿勃峪野、烏桑峪多樹、黃柏峪出棺、化羊峪最浪漫、燒柴峪水汽彌漫、澇峪窮、粟裕富、潭峪石奇、甘峪水怪;

周至縣:耿峪風景如畫、赤峪野獼猴桃多、田峪雨多、就峪產石英,黑峪就流黑河水、甘甜古城萬民心,西駱峪供渭水,竹峪辣椒真正美。

西安環山公路一帶的秦嶺峪口:

西安環山公路一帶的秦嶺峪口,從東邊的藍田到西邊的周至細數秦嶺峪口大大小小一共49條,有些峪口驢友足跡踏遍而有些則很少到達,讓我們一一列出看看你走過多少?
(一)藍田縣九峪
1、清峪。峪口位於藍田縣玉山鎮腰祝村和厚鎮鄉官道村之間,環山旅遊公路經過清峪口。進峪口約3公里分岔,往東的溝較短,通往厚鎮鄉北峪村;岔口往東南方向是清峪,峪內有清峪廟、青峰村、高升村。藍田縣政府計劃開發清峪河風景區。西安至合肥鐵路橫跨清峪。
2、道溝峪。峪口位於藍田縣藍田人遺址、玉山鎮和九間房鄉三角地帶。在環山旅遊公路上,道溝峪和流峪已經合會。從玉山鎮前程村下環山旅遊公路往東約1公里分岔,向東是道溝峪,向南是流峪。道溝峪自下而上呈向東偏南走向,可到灞源鄉灞河源頭。
3、流峪。峪口位於藍田縣藍田人遺址、玉山鎮和九間房鄉三角地帶。從玉山鎮前程村下環山旅遊公路,拐向省道S101,南行約3公里到九間房鄉峪口村,再行約1公里到柿園子村。峪內有藍田流峪飛峽生態旅遊區,有景點:登天門,999級登天梯,天池,天河瀑布,龍宮瀑布,仙游瀑布,飛峽瀑布,遇仙亭,野風寨,猴頭山,象山,古宅探秘風景區,後山原始部落風景區,山神廟,觀景台。流峪西面有王順山國家森林公園。
4、賽峪。峪口位於藍田縣普化鎮韓門寨村,環山旅遊公路經過峪口。賽峪長度較短,大部分屬王順山國家森林公園。王順山,又名玉山、藍田山,海拔2324米。「玉山並秀」是藍田八景之一。
5、輞峪。峪口位於藍田縣藍關鎮榆林村東,環山旅遊公路與滬陝高速公路交叉口以西。峪內有輞河峽谷漂流項目。峪內輞川鄉往東,經五星村,可到錫水廟和輞川溶洞。輞川鄉往南有董家岩瀑布。「輞川煙雨」是藍田八景之一。滬陝高速沿輞峪穿越秦嶺。
6、岱峪。峪口位於藍田縣焦岱鎮。從焦岱鎮下環山旅遊公路,南行約2公里(未到小寨鄉關廟村)分岔,東面去岱峪,西面往小洋峪。
7、小洋峪。峪口位於藍田縣焦岱鎮。從焦岱鎮下環山旅遊公路,南行約2公里(未到小寨鄉關廟村)分岔,西面往小洋峪,東面去岱峪。沿小洋峪一直往南,可以到達海拔2224米的雲台山。
8、大洋峪。峪口位於藍田縣焦岱鎮。從焦岱鎮下環山旅遊公路即到峪口。沿大洋峪一直往南,可以到達海拔2224米的雲台山。
9、東湯峪。位於藍田縣西南部,湯峪鎮在環山旅遊公路南約4公里處。為與西面寶雞市眉縣的湯峪區別,稱東湯峪。湯峪,古稱石門谷,以溫泉聞名。「 石門湯泉」是藍田八景之一。峪內開發有「湯峪旅遊風景區」。從東湯峪可以登頂雲台山。沿東湯峪可穿越秦嶺,到商洛市柞水縣豐北河鄉瓦屋場村,然後到柞水縣營盤鎮。


(二)長安區十七峪,長安區的這幾條峪已是驢友們非常熟悉的地方了,大家不妨跟我們一起溫習一下。
10、庫峪。峪口位於長安區楊庄鄉庫峪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7公里。峪內十里廟村至西木斯村一線西側有太興山風景區。太興山人稱「終南第一峰」,海拔2340米。太興山北側有葫蘆坡和錦雞嶺。庫峪是穿越秦嶺的古道之一。沿庫峪可穿越秦嶺,到商洛市柞水縣豐北河鄉王家溝村,然後到柞水縣營盤鎮。
11、扯袍峪。峪口位於長安區楊庄鄉汪庄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6公里。峪長度僅有幾公里。沿扯袍峪往南,可到人頭山。
12、大峪。峪口位於長安區引鎮大峪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6公里。峪的西面由北向南依次有獅子茅棚、嘉午台、蓮花洞等景點。沿大峪可穿越秦嶺,到商洛市柞水縣營盤鎮。
13、白道峪。峪口位於長安區引鎮白道峪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5公里。峪長度僅有幾公里。沿白道峪往南,可到冷水泉和嘉五台。嘉五台人稱「小華山」。
14、小峪。峪口位於長安區王莽鄉鄭家坡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5公里。沿小峪可穿越秦嶺,到商洛市柞水縣營盤鎮。 從小峪也能登頂嘉午台,亦可穿越翠華山
15、土門峪。峪口位於長安區王莽鄉土門峪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3公里。峪內有二龍塔和天池寺。峪短,南面是翠華山。
16、蛟峪。峪口位於長安區太乙宮街道辦事處環山旅遊公路東約2公里處。峪內東側有二郎山。峪短,南面是翠華山。
17、太乙峪。位於長安區太乙宮街道辦事處。峪內有西岔溝、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終南山(海拔2604米)。沿太乙峪經終南山可穿越秦嶺,到商洛市柞水縣營盤鎮。
18、康峪。峪口位於長安區五台鄉新農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從康峪可到海拔1688米的南五台。
19、石砭峪。峪口位於長安區五台鄉星火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內有石砭峪水庫、熊溝、大瓢溝、小瓢溝、青岔溝、天池寺、馬勺溝、羅漢坪。
20、天子峪。峪口位於長安區子午街道辦事處王莊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2公里。峪口內分岔為東天子峪和西天子峪。西天子峪內有至相寺。
21、抱龍峪。峪口位於長安區子午街道辦事處抱石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2公里。峪內有盤道寺、唐王寨、石門子瀑布(或冰瀑)。抱龍峪與子午峪之間有五道梁、土地梁。
22、子午峪。峪口位於長安區子午街道辦事處子午西村(簡稱西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口東側山樑上有小五台,峪內有金仙觀。子午峪與抱龍峪之間有五道梁、土地梁。
23、黃峪。峪口位於長安區灃峪口東約2公里處,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內有黃峪寺。沿黃峪可上清華山。
24、灃峪。西灃一級公路可到峪口。210國道沿灃峪穿越秦嶺。峪內有凈業寺、九龍潭、大壩溝、小壩溝、九鼎萬花山、觀音山、連珠潭、東佛溝(高山草甸)、東坪溝(高山草甸)、蛤蟆溝、光頭山、大寺、秦嶺梁。
25、祥峪。峪口位於長安區東大街道辦事處祥峪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內有祥峪森林公園。沿祥峪上(南)行,然後往東可到灃峪喂子坪。
26、高冠峪。處於西安市長安區和戶縣交界處,峪口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內有高冠瀑布,西側有紫閣峰(海拔2144米)。沿高冠峪可穿越秦嶺,到安康市寧陝縣廣貨街鎮鐵橋村。
(三)戶縣十三峪
27、紫閣峪。峪口位於戶縣草堂鎮杜家莊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內有紫閣山、紫閣峰(海拔2144米)、一線天、唐代敬德塔。
28、神水峪。峪口位於戶縣草堂鎮太平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海拔1917米的萬花山位於神水峪南面。
29、太平峪。峪口位於戶縣草堂鎮太平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內有萬花山瀑布公園、西寺溝、重雲山、情侶溪、太平國家森林公園。
30、烏桑峪。峪口位於戶縣龐光鎮烏西村東,離環山旅遊公路不足1公里。峪內有天生橋(遇仙橋)和海拔1498米的圭峰山(尖山)。
31、黃柏峪。峪口位於戶縣龐光鎮李家莊村,離環山旅遊公路不足1公里。從黃柏峪可穿越至太平峪大南溝。
32、化羊峪。峪口位於戶縣龐光鎮化豐村,離環山旅遊公路不足1公里。峪內有金峰寺和化羊廟。西面有海拔997米的將軍山。
33、曲峪。峪口位於戶縣石井鎮潭峪口村附近,離環山旅遊公路不足1公里。穀道彎曲,東面有將軍山。峪內有古棧道、大竹園。曲峪往東可穿越至太平峪西寺溝、重雲山。
34、潭峪。峪口位於戶縣石井鎮潭峪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不足1公里。潭峪西面有海拔1766米的九華山。
35、竹峪。峪口位於戶縣石井鎮柿園村,離環山旅遊公路不足1公里。竹峪長度短。
36、皂峪。峪口位於戶縣石井鎮皂峪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不足1公里。皂峪東面有海拔1766米的九華山。
37、栗峪。峪口位於戶縣石井鎮栗峪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不足1公里。栗峪盛產板栗。
38、澇峪。峪口位於戶縣石井鎮澇峪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不足1公里。兩澇河往上分為東澇峪和西澇峪,西漢高速公路沿澇峪穿越秦嶺。峪內有海拔1873米的黑虎嘴、海拔1694米的鳳凰山、海拔2134米的郭家山、清涼山、五泉嶺、栗園坪、郭清溝、黑山岔、海拔2065米的天空岔梁、朱雀國家森林公園。
39、甘峪。峪口位於戶縣蔣村鎮甘峪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內紙廠往南,分岔為甘峪和西甘峪。東面有鳳凰山、清涼山,北面有海拔
開著一輛敞篷兩座老爺車周遊世界
獲得積分
發表文章 +10 文章被回復 +17

LV.10

1F 只看樓主 回復 引用貽小千(西安市) 2010-06-09 09:00:43
39、甘峪。峪口位於戶縣蔣村鎮甘峪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內紙廠往南,分岔為甘峪和西甘峪。東面有鳳凰山、清涼山,北面有海拔2719米的首陽山。
(四)周至縣十峪
40、耿峪。分小耿峪和大耿峪。峪口位置不同。小耿峪口位於周至縣九峰鄉虎峰村東,大耿峪口位於周至縣九峰鄉虎峰村西,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內有西觀音山,可到首陽山。
41、赤峪。峪口位於周至縣集賢鎮赤峪村附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赤峪是秦嶺國家植物園的組成部分。
42、田峪。峪口位於周至縣集賢鎮殿鎮村西,離環山旅遊公路約2公里。田峪南端是秦嶺梁,南段保存有2萬公頃的原始森林,有大量的珍稀動植物,如羚牛、金絲猴等。峪內有四十里峽谷、野牛河瀑布、旺子溝溶洞、光頭山石林等景觀。峪口西側是樓觀台老子文化旅遊城和樓觀台森林公園,東側有元始台和仰天池景區。秦嶺國家植物園一期工程在峪內建成。
43、就峪。峪口位於周至縣樓觀鎮樓觀西堡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就峪南端是四方台。峪口有西樓觀景區,景點有大陵山、老子墓、王母宮等。就峪與馬岔溝銜接處有小太白景區。
44、團標峪。峪口位於周至縣樓觀鎮團標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內有定空寺,人稱「十二天門」。
45、黃池峪。峪口位於周至縣樓觀鎮上黃池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向東可穿越至就峪,往西經代王廟可到黑峪。
46、黑峪。黑峪中的河流為黑河。峪口位於周至縣樓觀鎮上黃池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黑河發源於太白山二爺海,有103條支流。108國道沿黑峪穿越秦嶺達漢中。峪內有仙游寺、金盆水庫、海拔2556米的東老君嶺、海拔2361米的牛角灣腦、黑河森林公園、板房子、老縣城、太白山、第四紀冰川遺跡、雙廟子金絲猴保護區。
47、西駱峪。峪口位於周至縣駱峪鄉駱峪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2公里。峪內有多處儻駱古道棧道遺跡。
48、車峪。峪口位於周至縣翠峰鄉車峪口村,離環山旅遊公路邊的東紅村約4公里。峪內有索姑娘娘廟、唐王井、煎茶坪、王婆廟。峪南端有1773米的翠峰山。
49、泥峪。峪口位於寶雞市眉縣和西安市周至縣交界處,離環山旅遊公路約6公里。峪口以上部分在周至縣境內。泥峪南端是一腳踏三縣(原周至縣、眉縣、佛坪縣)海拔2823米的界石嶺山峰。峪內有龍潭、雙龍洞、仙人墓、石門一線天、石林、一腳踩三縣梁頂。

秦嶺七十二峪 詳細攻略介紹

庫峪 路線:長安區-杜曲-引鎮-庫峪鄉

大峪 大峪自然風景區位於長安區秦嶺山脈,距西安市區45公里。風景區內溪流潺潺,水潭清澈見底,潭瀑相連,景色優美,沿途隨處可見蝴蝶翩翩飛舞,花草樹木鬱郁蔥蔥,天賜頂上可欣賞到近200畝面積的高山草墊的獨特地貌。路線:長安區-杜曲-引鎮-大峪 路線:長安區-杜曲-王莽-大峪

小峪 在大峪西邊位於西安東南秦嶺山脈的小峪,距西安40多公里,那裡風景如畫,氣侯宜人,民風純朴,四季分明。從西安出發經長安路---韋曲---杜曲南3公里叉口左拐1KM王莽鄉路口-----王莽鄉-----向南5KM小峪水庫-----進山7KM沙土路------小峪終點柳金坪(海拔1180米)。騎車到此為止,可將車寄存在老鄉家,徒步順羼羼小河逆流而上,綿延幾十里山路風光無限! 路線:長安區-杜曲-王莽-小峪

白道峪 大峪、白道峪、小峪都在長安引鎮境內,自東向西依次排列,[嘉午台]在三個峪的交匯地段。 路線:長安縣-杜曲-王莽-大峪-白道峪

石砭峪 路線:長安區-子午鎮-石砭峪

康峪 蛟峪 路線:長安區-杜曲-太乙宮-蛟峪

灃峪 一直進山可以到達分水嶺 路線:太白路-灃峪口-灃峪

天子峪 長安縣王莊天子峪百塔寺遺址的隋代銀杏,當地鄉民視為「神樹」,過去在樹上掛滿了祈福的各色布條,已求吉祥平安。 路線:長安-王莊

抱龍峪 子午大道南口向東約1km向南進子午鎮,向南穿過鎮子,順路直走,約3km土路,過一橋,約1.5km水泥路到航天基地。路左有一小橋,過河可穿越到天子峪。順路直走,約3km騎車到此為止,可將車寄存在老鄉家,徒步順路而上,約半小時路程可見抱龍瀑布(冬季為異常壯觀的冰瀑)。路線:長安縣—子午鎮—抱龍峪

子午峪 入口不久南豆角村中可見一佛頭,高約1.5米。子午峪穿越路線:子午峪口-七里坪-土地梁-碌碡坪-棗兒嶺(他二嬸農家附近?)-210國道-灃峪口子午峪進山,可直接騎行至七里坪,之後山路窄,40cm寬度,至土地梁一段推行約1.5小時,其間上坡,土路,石級,平緩路段兼有。土地梁至碌碡坪為下坡路段,路面窄,難以騎行,接近碌碡坪處路面變寬,可通過農用車。碌碡坪至棗兒嶺段其間有一上坡,需翻過一梁,路面情況復雜,平坦,碎石,泥土路兼有。棗兒嶺至210國道路面平坦,出口在超限檢查站南口處。路線:長安區-子午大道-子午峪

太乙峪 傳漢武帝到太乙湫池祭太一神、建太乙宮,谷隨宮名。太乙峪及附近爬山線路有:翠華山(甘湫池);營盤反串翠華山;南五台-太乙峪穿越;蛟峪等;

太和峪 大約在長安區灤鎮,翠微宮附近

皇峪 野生動物園

黃埔峪 動物園附近

白石峪 動物園附近

祥峪 祥峪森林公園,位於秦嶺北麓的祥峪溝內,屬長安縣祥峪鄉祥峪村興辦,是陝西惟一的民營森林公園。面積1914公頃,海拔700-2000米,劃分為清水岔、工草溝、遠山三大景區,有景點、景物30餘處。這里山青水秀,林茂草密,森林覆蓋率94.5%,以天然次生林為主,季相變化豐富,四季景色各異。春天,山花盛開,萬紫千紅;盛夏,滿坡綠透,涼爽宜人;金秋,霜葉似火,果掛枝頭;嚴冬,青松映雪,山舞銀蛇。祥峪,山巒疊嶂,坡陡溝深,流水湍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山水景觀。卧龍山、卧龍洞、銀龍雪崖、金剛石、石龜望月、隱龍岩、龍門、斷魂崖、閆王砭等,或氣勢雄偉,或形象逼真,或傳說神秘,令人神往,目不暇接。李家崖瀑布、石鍋瀑布、高崖飛瀑、幽谷清瀑、垂天冰簾,落差20-50米不等,或飛瀑直下,轟鳴震耳,或涓涓細流,珠飛玉濺,或夏瀑細瀉,冬結冰簾。石鍋潭、三迭潭、玉女潭、無源泉,形態迥異,水清甘冽,還有不少神秘傳說。長安南山,自古便是佛教聖地,有"三里十寺"之說,祥峪溝內主要有:大鍋寺、興神寺、五神廟、大悲寺、靈岩寺、閻王廟、玉泉廟等,多為明、清所建,寺廟大小不一,香火旺淡有別,是善男信女頂禮膜拜之地。游祥峪森林公園,可在西安市汽車站、南門廣場乘車,沿西灃一級公路,至灃峪口向西6公里,進祥峪即到。園內現有祥峪度假山莊、清水山莊、游泳池、養蛇場等,可提供多種旅遊服務。路線:
開著一輛敞篷兩座老爺車周遊世界

LV.10

2F 只看樓主 回復 引用貽小千(西安市) 2010-06-09 09:02:33
路線:太白路-灃峪口]向西-路牌指示

高冠峪 因[高冠峪]兩側有一高聳的秀峰,形似巨人,頭戴高帽,故被稱為[高冠峪],對瀑布亦呼為高冠瀑布。山水秀麗,風景宜人,秦漢時是皇家上林苑的一部分,唐代時成為長安帝都近效的旅遊之地。瀑布是景區的主要景觀。滔滔的高冠河水到此收為一束,從近30米高的石崖上,飛流直下,傾入深潭,水聲雷鳴,雪浪翻滾,霧雨飛濺,陽光照射,彩虹卧波。唐代詩人岑參曾在此建造別墅,勤於耕讀,和高冠瀑布結下不解之緣。他寫詩描繪瀑布:"崖口懸布流,半空白皚皚。噴壁四時雨,傍村終日雷"。可見瀑布氣勢和景色壯觀多姿。路線:太白路-[灃峪口]-高冠峪-[高冠瀑布]

太平峪 [太平峪]由隋朝皇帝建太平宮得名,峪中山水景觀奇特,是唐王朝觀花避暑的山水樂園。園內有蒼勁古老的落葉松原始森林、頂風傲雪的紅樺純林、紫荊花春開如潮。炎夏群山披綠、古木參天、萬木崢嶸,好一派生機。騎行指導:山路不錯,除了進山時候部分路面不好,裡面路面寬闊,適合公路,山地騎行。隸屬戶縣轄區,內有[太平森林公園],有岔路通往[西寺溝] 路線:太白路-[灃峪口]-環山公路-[太平峪]

紫閣峪 紫閣峪是太平峪東邊一個山口,內有敬德塔,是埋藏玄奘遺骸的地方從亞健高爾夫球場向西約2km,橋東有進山的路,順路直向南走,即是紫閣峪,途中需交費5元,到達寶林寺遺址處,草叢中可見古鍾一口,向上為石頭路,推車難行,再行約500米,右邊有一小路,上山可到敬德塔。如再向前走,可見兩個瀑布。

澇峪 隸屬戶縣轄區 甘峪甘峪位戶縣西南30里之白廟鄉,峪口田疇青綠,峪內水庫波藍。溪河交流北去,山高對峙遼遠,人家幾戶野豬坪,閑雲無際首陽山。

太平森林公園 陝西太平森林公園位於西安市西南戶縣[太平峪]內。距西安44公里,咸陽60公里,總面積2117公頃。公園所處地貌為秦嶺中山地。整個區域高差懸殊、峭壁林立、峰巒疊嶂、溝谷連綿、多瀑布、急流和險灘,形成了豐富奇妙的山水自然景觀。園內有石門、月宮潭、石船子、黃羊壩、樺林灣五大景區。太平峪由隋朝皇帝建太平宮得名,峪中山水景觀奇特,是唐王朝觀花避暑的山水樂園。園內有蒼勁古老的落葉松原始森林、頂風傲雪的紅樺純林、紫荊花春開如潮。炎夏群山披綠、古木參天、萬木崢嶸,好一派生機。景區自然山水獨特,截止目前共發現大小瀑布十二處,瀑布最大落差百餘米,主要分布於園內2.5公里范圍內,形成瀑布群,是我國北方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瀑下皆有潭,飛瀑入潭,激起千層霧,形成萬道虹,置身園中如入仙境,最具特色的有:彩虹瀑布、仙鶴橋瀑布、煙霞瀑布、龍口飛瀑等。漫步園中,處處是詩情畫意,令人流連忘返。

東寺溝為戶縣太平峪7公里處一道蜿蜒東向山溝。大重陽萬壽宮大重陽萬壽宮位於終南山北麓,西安市西南40

東寺溝為戶縣太平峪7公里處一道蜿蜒東向山溝。大重陽萬壽宮大重陽萬壽宮位於終南山北麓,西安市西南40公里處戶縣祖庵鎮,是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歷來享有「天下祖庭」的尊稱,「全真聖地」之盛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重陽名喆,字知明,號重陽子,原籍咸陽大魏,宋失關中後,隱居於戶縣南寺村。金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橋遇漢鍾離和呂純陽二仙授以口訣,次年復遇二仙授以《五篇靈文》,王重陽遂歸南寺清修三年,於大定三年1163)遷劉蔣村與和玉蟾、李靈陽結庵修道。大定七年(1167)東游至山東,王重陽收馬丹陽、孫不二,王玉陽、丘長春,譚長真,劉長生、郝太古等人為徒,後稱「全真七子」。重陽宮在元代曾盛極一時,宮域東至澇峪河,甫抵終南山,北臨渭水,殿堂樓閣多達5000餘間,住道士近萬名。元世祖時,重陽宮敕封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宮內保存著40餘通道教全真派歷史的碑石,其中有王重陽祖師及七真畫像碑、《無夢令》詩碑、《大元敕藏御服之碑》號稱「三絕碑」、《全真開教秘語之碑》、元五代皇帝聖旨碑和唐吳道之《鍾馗戲鬼圖》畫碑等。院內還有聞名世界的「活死人墓」、重陽祖師腳印石、元代老子石雕象、明代姊妹黃楊和祖師大弟子馬丹陽手植的「千年古銀杏抱柏樹」等。由香港青松觀侯寶垣大師等知名人士投資上千萬元的重陽宮修復工程首段告捷,金碧輝煌的重陽大殿和鍾鼓二樓已經落成,為重陽宮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和旅遊價值。目前,重陽宮宮域總面積已達53畝,原有靈宮殿、七真殿經過整修彩繪煥然一新,喜迎八方賓客。重陽宮地處景色秀麗的終南山之,南有清涼山、望仙坪,東有草堂寺,西有樓觀台,在關中旅遊風景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實屬珍品遺存在重陽宮內的元代金文獻,對研究我國古代社會學、史學,人體科學、語言文字學與書法藝術等,具有極高的史學非凡價值,是不可不游的寶地,具有遠大的旅遊開發前景。歡迎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投資,以展宏圖;歡迎國內外朋友參觀光臨。我們相:在不遠的將來,重陽宮將以她神奇的道教聖地、輝煌的文化瑰寶、獨特的歷史地位展現在世人面前。地址:西安市戶縣祖庵鎮 草堂寺草堂寺創建於東晉未年,距今1590多年,是我國佛教「八大宗」之一的「三論宗」的祖庭,也是佛教三大譯場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譯場。位於戶縣東南20公里的圭峰山下,距西安約30公里。

8. 求急各位老師請問紙的發展史

紙的起源和發展-古時期發展史
西漢時期以灞橋紙為例,經專家檢驗,得出這種早期漢紙的特徵如下:

(1)紙質粗厚(厚O.14毫米),表面皺澀;

(2)表面有較多的纖維束,甚至是未打碎的麻繩頭;

(3)纖維組織鬆散,交結不緊,分布不勻;

(4)顯微鏡下觀察纖維帚化度低,細胞未遭強度破壞;

(5)纖維交織時透眼多而大;

(6)外觀呈淡黃色;

(7)無文字,木便於寫字,只能作包裹之用。

以上說明西漢是麻紙的萌芽階段,產量不太大,產地不廣,質量有待提高,仍不足以代替帛簡。但西漢羅布淖爾紙上,看到有被砑光的痕跡。可見紙的砑光自西漢即已開始。

東漢寫字用紙的記載,史不絕書。

《後漢書·鄧皇後紀》載,永元十四年(1O2年)鄧後即位,在這以前,"萬國貢獻竟求珍麗之物,自後即位,悉令禁絕,但供紙墨而已"。《太平御覽》卷6O5引《東現漢紀》也說鄧後即位後,"萬國貢獻悉禁絕,惟歲供紙墨而已"。這條記載在年代上早於蔡倫獻紙於朝廷的元興元年(1O5),可見東漢早已有了良紙。《後漢書·百官志》載,少府守宮令"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尚書令有丞"假署印綏及紙筆墨諸材用庫藏"。可見,宮廷內有專門掌管紙墨的官吏。《後漢書·延篤傳》注引《先賢行狀》曰?quot;篤欲寫《左氏傳》,無紙。〔其師」唐溪典以廢「片戔」記與之,篤以「片戔」錢記紙不可寫,乃借本誦之。"《北堂書鈔》卷1O4引延篤(167年卒)答張奐書:"惟別三年,夢想記憶,何月有違,伯英(張芝)來惠書四紙,讀之反復,喜不可言。"

東漢的字紙除在新疆、內蒙古出土外,近來在甘肅也有出土。1974年1月8日,當時的武威柏樹公社橋兒大隊社員在旱灘坡修水利時,發現一座漢墓,從中出土有木俑、牛車、木盒,陶器、剪進五銖錢等。有趣的是,在木牛車模型上粘附有帶字的古紙(黨壽山:《甘肅武威縣旱灘坡東漢墓發現古紙》,《文物》1977年第1期)。考古工作者根據對墓葬和出土器物形制的考察,斷定該墓屬於東漢晚期,即公元2世紀後半葉。旱灘坡紙出土後,已裂成一些碎片,最大的約為5×5厘米,存在於木牛車車箱兩側,三層紙粘在一起,紙上有較大的漢隸墨跡,明顯可辨者有"青貝"等字。原料為麻類(潘吉星:《談旱灘坡東漢出土的麻紙》),紙質細薄(厚O.O7毫米),表面平滑;纖維束少見,有很少較細的纖維束;纖維組織緊密,分布勻細;纖維帚化度較高,細胞遭強度破壞;透眼小而少;大部分呈褐色,老化程度大,少部分呈白色,有柔軟性;用於書寫。旱灘坡紙的這些特點,一眼就可看出質量之高。從這里可以推知,在造紙過程中對破麻布、繩頭等原料,已採取鹼液蒸煮、精細舂搗,反復漂洗等工序,製成分散度較高的紙漿,再用濾水性好的細密抄紙設備抄出來的。

東漢末,造紙術更有提高。還出現了名紙,"左伯紙"就是其中之一。據唐代張懷瓘《書斷》卷一說:"左伯,字子邑,東萊人,……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漢末趙歧《三輔決錄》引韋誕(179~253年)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盡徑丈之勢,方寸千言。"

在2、3世紀時,"左伯紙"與"張芝筆"、"韋誕墨"齊名,為當時的人們,尤其是書法家所愛用。5世紀時的肖子良在答五僧虔信中描述說:"子邑之紙,研妙輝光;仲將(韋誕)之墨,一點如漆;伯英(張芝)之筆,窮神盡意。"所謂"研妙輝光",無非是形容左伯紙造得精細,潔白光滑。它可能是一種加工紙。《後漢書·蔡琰傳》載曹操欲使十吏就蔡琰(字文姬,蔡色之女)寫書,文姬"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按曹操、蔡邕父女和左伯都是同時代人,則曹操命蔡文姬寫字用的紙或許就是左伯紙之類的加工紙。由於有了紙,所以這時寫字就不再用帛和簡了。

在麻紙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文獻記載,東漢時還用樹皮纖維造紙。樹皮紙的出現,是東漢造紙技術史上一項重要的技術革命。它為紙的製造開辟了一個新的更廣泛的原料來源,促進了紙的產量和質量的提升。

漢代是否用活動的簾床紙模造紙,至今還沒有從文獻和實物上得到證實。以出土的漢紙作分析,那時用的是固定的織紋紙模來抄紙。用這種紙摸抄成紙後,貼近網篩的那面紙上印有織紋(經緯紋)而沒有簾紋。所以漢紙無簾紋。

魏晉南北朝時期

如果說,漢代在書寫紀事材料方面還是縑帛和簡牘並用,紙則只是作為新型材料剛剛崛起,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簡的話,那麼這種情況到了晉朝就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晉代已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就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了,而是逐步習慣於用紙,以致最後使紙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書寫材料,徹底淘汰了簡牘。

東晉末年,有的統治者甚至明令規定用紙作為正式書寫材料,凡朝廷奏議不得用簡犢,而一律以紙代之。例如東晉的豪族桓玄(369~4O4年)掌握朝廷大權後,在他臨死的那一年(4O4年)廢晉安帝,改國號為楚,隨即下令停用簡牘而代之以黃紙:"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地下出土文物也表明,西晉時還是簡紙並用,東晉以降,便不再出現簡牘文書,而幾乎全是用紙了。

我國造紙原料資源豐富,隨著造紙技術的進步和推廣,這個時期南北各地,包括有些少數民族地區,都建立了官私紙坊,就地取材造紙。北方以洛陽、長安、山西及河北、山東等地為中心,主要產麻紙、楮皮紙、桑皮紙。陳朝的徐陵(5O7~583年)《玉台新詠·序》說:"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山東早在漢末就產名紙,東萊人左伯在曹魏時還在世,"左伯紙"名重一時。而長安、洛陽是在兩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成為造紙中心的。

東晉南渡後,江南也發展了造紙生產。浙江會稽、安徽南部和建業(南京)、揚州、廣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紙中心,也產麻紙、桑皮紙和楮皮紙。北宋米芾《十紙說》:"六合(今揚州附近)紙,自晉已用,乃蔡侯漁網遺制也。網,麻也。"這時的浙江嵊縣剡溪沿岸,成為藤紙中心,但在南方,仍以麻紙為大宗。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廣大紙工在生產實踐中精益求精,積累了許多先進技術經驗,因此名工輩出,名紙屢現。除前述左伯及左伯紙外,還有南朝劉宋時的張永。沈約(441~513年)《宋書·張永傳》:"張永善隸書,又有巧思,紙及墨皆自營造",他造的紙為當時北方所不及。

1964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晉代紙繪地主生活圖,長1O6.5厘米,高47厘米,由六張紙聯成,可能是迄今最早的紙本繪畫。1966~1969年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的民間剪紙,式樣美觀大方,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而新疆出土的東晉寫本,《三國志》的筆法圓熟流暢,有濃厚的隸書風味,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陸機等人也都是以麻紙揮毫。潘吉星先生對魏晉南北朝近百種古紙都進行了檢驗,證明其中90%以上都是麻紙(參見潘吉昌:《中國造紙技術史稿》第55頁),以木麻和薴麻為原料的居多。

除麻紙外,這時期還採用其他韌皮纖維原料造紙,如楮皮紙、桑皮紙、藤皮紙等。從晉朝開始一直延續到唐宋時為止,浙江嵊縣南曹娥江上游的刻溪附近,更開創用野生藤皮造紙而久享盛名。

據文獻記載,晉朝還有一種側理紙,實即後世的發箋,以麻類、韌皮類等傳統原料制漿,再摻以少量水苔、發菜等作填料,用量雖少,但因呈現顏色,放在紙面上非常明顯。這種發箋紙在唐宋以後還繼續生產,直到近代。外國的發箋,最著名的是朝鮮李朝的發箋。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的加工技術也有相當發展,較重要的加工技術之一是表面塗布。所謂表面塗布,就是將白色礦物細粉用膠粘劑或澱粉糊劇在紙面上,再予以砑光。這樣,既可增加紙的白度、平滑度,又可減少透光度,使紙面緊密,吸墨性好。這種技術在歐洲的首次使用,是1764年卡明斯在英國提出的,將鉛白、石膏、石灰及水混合,塗刷在紙上。而我國的塗布技術要比歐洲早一千四百多年,常用的白色礦物粉原料有白堊、石膏、滑石粉、石灰或瓷土等。塗布方法是先將白粉碾細,製成它在水中的懸浮液,再將澱粉與水共煮,使與白粉懸浮液混合,用排筆塗施於紙上,因為紙上有刷痕,所以乾燥後要經砑光。這類紙在顯微鏡下觀察,纖維被礦粉晶粒所遮蓋的現象清楚可見。

對紙張加工的另一技藝是染色。紙經過染色後,除增添外表美觀外,往往還有實用效果,改善紙的性能。紙的染色從漢代就已開始。12世紀的劉熙《釋名》說?quot;演"字,就是染紙的意思。魏晉南北朝以後,繼承了這種染潢技術並繼續流傳下來。

晉時染潢有兩種方式,或者是先寫後潢,或者是先潢後寫。關於染潢所用的染料,古書中也有明確記載。東漢煉丹家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有"若櫱染為黃兮,似藍成綠組"之語。櫱就是黃櫱。東晉煉丹家葛洪(284~363年)在《抱朴子》中也提到了黃櫱染紙。黃櫱或日黃柏,是一種芸香科落葉喬木,其干皮呈黃色,味苦,氣微香。我國最常用的是關黃柏和川黃柏。關於染紙技術,這時期也有專門記載。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有專篇敘述染潢法。其中說:"凡潢紙,滅白便是,不宜太深,深色年久色暗也。……「黃」櫱熟後漉滓搗而煮之,布囊壓訖,復搗煮之。凡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凈。寫書經夏然後入潢,縫不淀解。其新寫者,須以熨斗縫縫熨而潢之。不爾,人則零落矣。"

黃紙不僅為士人寫字著書所用.也為官府用以書寫文書。下於民間宗教用紙,也多用黃紙,尤其佛經、道經寫本用紙,不少都經染潢。現在各博物館和圖書館收藏的魏晉南北朝寫經紙中,有不少是潢紙。這種風氣後來到隋唐時尤其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為什麼喜歡用黃紙呢?

第一,黃柏中含有生物鹼,主要是小柏鹼、少量的棕櫚鹼、黃柏酮、黃柏內脂等。小柏鹼呈苦味,色黃。棕櫚鹼也呈黃色,味苦,可溶於水。這種生物鹼既是染料,又是殺蟲防蛀劑。既延長紙的壽命,而同時還有一種清香氣味;

第二,按照古代的五行說,金水水火土五行對應於五色、五方、五音、五味等等。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方中的中央和五色中的黃,黃是五色中的正色。故古時凡神聖、莊重的物品常飾以黃色,重要典籍、文書也取黃色;

第三,黃色不刺眼,可長期閱讀而不傷目;如有筆誤,可用雌黃塗後再寫,便於校勘。這種情況在敦煌石室寫經中確有實物可證。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黃紙外,還生產了其它各種色紙。《初學記》卷二十一、《太平御覽》卷六○五引應德詹《桓玄偽事》說?quot;玄令平準作青、赤、縹、綠、桃花紙,使極精,令速作之。"《鄴中記》:"詔書以五色紙,著鳳雛口中。"這里提到的色紙,除青、赤原色外,還有縹、綠、桃花等間色紙。

漢紙多粗厚,簾紋不顯,而晉朝和南北朝的紙,都比漢紙薄,且有明顯的簾紋,是什麼原因呢?從造紙技術上來分析,晉南北朝時,是用類似現今土法抄的可拆合的簾床紙模抄造。這顯然是造紙技術史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這種抄紙設備的優越性,在於能抄出緊薄而勻細的紙面,減少生產工時,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設備投資。這種設備起源於何時,只能從出土古紙來判斷,迄今最早有簾紋的紙屬於西晉。看來它是在兩漢抄紙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翰墨真跡辨》中談到晉紙時寫道:"北紙用橫簾造紙,紋必橫,又其質松而厚,謂之側理紙……南紙用豎簾,紋必豎。"這個意見,數百年來被認為是鑒定碑帖書畫的權威論斷。如明朝人曹昭《格古要論》、屠隆《考盤餘事》、文震亨《長物志》以及清朝人的許多著作都沿用此說作為鑒別古紙的依據。

簾紋分為簾條紋和編織紋兩種。潘吉星先生在《中國造紙技術史稿》第63、64負中說:"從古紙簾紋的實測中,能分辨出紙簾是用什麼材料編制的。根據筆者對大量古紙簾紋的實測數據分析,在每1厘米內有9根以上簾條紋的,是用細竹條編制的紙簾子(9~15根/厘米);每1厘米內有5~7根(大部分是5根,即每根粗2毫米)簾紋的,是用芨芨草或萱草莖編制的紙簾子。後一種粗紋紙,多是在我國北方無竹地區抄造的。前一種紙多產於中原地區,尤其是長江流域。因此筆者認為,簾條紋的粗細,倒是辨別南北紙的重要方法之一。"潘先生的這些論斷有力地駁斥了趙將簾紋的橫豎作為鑒別南北紙的技術依據,而提出了帝條紋的粗細,是辨別南北紙的重要依據。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粗條紙簾,抄紙時濾水速度特快,易使紙質不夠緊密勻稱。為克服這一缺點,常常要將紙抄得較厚。趙希鵠所謂北?quot;其質松而厚"是也。簾紋紙模濾水速度適中,能造出一種白亮而極薄的的佳紙,表面平滑、堅韌,墨跡發光,以手觸之,沙沙有聲。這種佳紙在新疆出土的實物不少,至今看到實物,仍令人贊嘆不已。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所用的造紙原料,除家麻和野麻而外,從晉朝以來興起的藤紙,到了隋唐時期達到了全盛時期,產地也不只限於浙江。《唐六典》注和《翰林志》均載有唐代朝廷、官府文書用青、白、黃色藤紙,各有各的用途。陸羽《茶經》提到用藤紙包茶。《全唐詩》卷十收有顧況的《剡紙歌》,描寫浙江剡溪的藤紙時說?quot;剡溪剡紙生剡藤,噴水搗為蕉葉棱。欲寫金人金口渴,寄與山明山裡僧。"《全唐文》卷七二七收有舒元輿《悲剡溪古藤文》,作者悲嘆因造紙而將古藤斬盡,影響它的生長。膝的生長期比麻、竹、楮要長,資源有限,因此藤紙從唐以後就走向下坡路。

從歷史文獻上看,桑皮紙、楮皮紙雖然歷史悠久,但唐以前的實物則很少見到,隋唐以後皮紙才漸漸多了起來。敦煌石室中的隋開皇二十年寫本《波羅蜜經》,據專家化驗是楮皮紙;隋末的《妙法蓮華經》是桑皮紙;開元六年的《無上秘要》、唐代的《波羅蜜多經》也是皮紙。此外,傳世的唐初馮承摹神龍本《蘭亭序》也是皮紙。關於用楮皮紙寫經,在唐代京兆崇福寺僧人法藏《華嚴經傳紀》卷五也有記載。

唐代還有一種香樹皮紙。據《新唐書·肖仿傳》:羅州(今廣東廉江縣北)多棧香樹,身如櫃柳,皮搗為紙。唐代劉恂《嶺表錄異》:"羅州多棧香樹,身似櫃柳,其花白而繁,其葉如桔,皮堪作紙,名為香皮紙。皮白色,有文如魚子,雷(州)、羅州、義寧、新會縣率多用之,其紙漫而弱,沾水即爛,不及楮皮者。"唐人段公路《北戶雜錄》也說:"香皮紙,羅州多箋香樹,身如櫃柳,皮堪搗〔造〕紙。土人號為香皮紙。"這些唐人記載說明,廣東羅州產的棧香或箋香樹皮紙是名聞於當時的。

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篇記載,唐代四川l造的"薛濤「片戔」,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或當時薛濤所指,遺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也。"用木芙蓉韌皮纖維造紙,在技術上應是可能的。因為經脫膠後,其總纖維素達59.75%。

像魏晉南北朝一樣,隋唐五代也有時用各種原料混合造紙,意在降低生產成本並改善紙的性能。如新疆出土的唐大歷三年至貞元三年的一種有年款的文書紙,發現其中有用麻料、桑皮和月桂樹等纖維混合抄造的。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麟德二年《卜老師借錢契》用紙,也是用麻纖維和樹皮纖維混合抄造的。

南來趙希鵠《洞天清錄集》:"若二王真跡,多是會稽豎紋竹紙。蓋東晉南渡後,難得北紙,又右軍父子多在會稽故也。"從此以後,很多人都相信晉朝已有竹紙。還有人把舊題西晉稽含《南方草木狀》中的"竹疏布"引申為竹紙,作為普朝有竹紙的證據(見袁翰青:《中國化學史論文集》第112頁)。唐以前關於竹紙的記載迄今沒有找到,更不見有實物遺存,因此,竹紙始於晉代之說難以成立。我們所看到的文獻記載是從唐朝開始的。9世紀李肇《國史補》卷下雲:"紙則有越之剡藤,蜀之麻面,……韶之竹「片戔」。"韶即韶州,今廣東韶關一帶。這一帶自古盛產竹,在明清時還以竹紙聞名。唐人殷公路《北戶雜錄》在談到廣東羅州沉香皮紙時,也順便提了一下此紙"不及桑根、竹膜紙。"1O世紀的崔龜圖對這一句加往日:"陸州出之"按陸州為隋時建置,在今浙江淳安縣西。唐時移治今建德縣,宋廢。今浙江仍產竹紙。由此看來,9-10世紀時,竹紙已在廣東、浙江初露頭角;到宋代以後才大顯身手,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隨著造紙原料的逐步擴大和造紙技術在各地的推廣,隋唐五代時的產紙區域遍及全國各地(參見王明:《隋唐時代的造紙》,《考古學報》1956年1期)。據李林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6,歐陽修《新唐書·地理志》、杜佑《通典·食貨典》三書的記載,在唐代各地貢紙者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十一州邑。當然這是個很不完全的統計。如果再查其他唐人著作,還可找出另外一些地區所生產的各式品種和名目的紙。如《唐六典》卷二十太府寺條,接李林甫注,則進獻者還有益州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細黃狀紙,均州大模紙,宣州、衢州案紙、次紙,蒲州細薄白紙。李肇《國史補》卷下說;"紙則有越之剡藤、苔「片戔」,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片戔」,揚之六合「片戔」,韶之竹「片戔」,蒲的白簿重抄,臨川之滑薄。"從這里可看出,當時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廣東、山西、河南等九個省的十八個州邑,都將各種優紙,貢於朝廷。宋米芾的《十紙說》:"唐人漿錘六合幔麻紙,寫經明透,年歲久遠,入水不濡。"舉此一例,可見一斑。其實產紙的區域,遠不止這些地區。例如,山東麻紙早在漢魏時就已出名,就是到近代,也還行銷於北方。陝西關中地區,在唐代也產麻紙。在新疆出土的唐代文書中,有表明新疆在唐代就已造紙的證據。

關中在唐代雖產麻紙,但據《唐六典》卷九、《新唐書·藝文志》和《唐會要》卷35等文獻記載,朝廷大量的用紙主要是靠蜀中供給,元朝人費著在《蜀「片戔」譜》中就有"雙流紙出於廣都,……用最廣,而價亦最賤",的記載。為避隋煬帝的諱,改廣都日雙流,可見成都一帶自隋時就已產紙,在唐時則成為四川的一項重要特產貢於朝廷。

安徽也是唐代造紙中心之一。歙州、池州、信州、宣州等地,均以產紙著名。現在全世界聞名的國產書畫用的"宣紙",其歷史淵源就可以追溯到唐代宣州的貢紙。《新唐書·地理志》載,宣州土貢有紙和筆。宣州下置宣城、當塗、涇縣、廣德、南陵、太平、寧國、旌德等八縣。這是有關宣紙的最早記載。後世的宣紙,主要是以宣州涇縣為主產地。宣紙在唐代為書畫家所使用,可見它的質量之高。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雲?quot;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古時好拓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摹拓書畫用紙,要求薄而透明,紙質緊密,紙的質量不佳是不能勝任的。

隋唐五代時的造紙技術比魏晉南北朝時進步的另一表現是,這時期紙的質量及其加工技術大大超過前代,而且出現了不少名貴的紙張為後世所傳頌,在造紙設備上也有了改進。隋唐五代的抄紙器絕大部分使用的是活動簾床紙模,只是因編制紙簾子的材料不同而分為粗茶簾紋和細條簾紋。在長寬幅度上,唐紙都大於魏晉南北朝紙。

為了適應寫字繪畫的需要,唐紙明確地區分為生紙與熟紙。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就明確指出唐代生熟紙的功用。他講到裝裱書畫時說:"勿以熟地背,必皺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紙。"宋人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八雲:"唐人有熟紙,有生紙。熟紙所謂妍妙輝光者,其法不一。生紙非有喪事,故不用。"生紙就是直接從紙槽抄出後經烘乾而成的未加處理過的紙,而熟紙則是對生紙經過若干加工處理後的紙。

紙的加工主要目的在於阻塞紙面纖維間的多餘毛細孔,以便在運筆時不致因走墨而暈染,達到書畫預期的藝術效果。有效措施是砑光、拖漿、填粉、加蠟、施膠等。這樣處理過的紙,就逐漸變熱。

閱讀全文

與深圳市黃柏青書法培訓機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河南省民生實事培訓方案 瀏覽:721
電子商務物流構成要素包括哪些 瀏覽:274
網路營銷期末考試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瀏覽:913
節日銀行營銷方案 瀏覽:721
中醫理療養生會館策劃方案 瀏覽:137
舞蹈培訓開業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4
4s店全員營銷方案ppt 瀏覽:935
市場營銷和哲學有什麼聯系 瀏覽:137
電子商務運行環境 瀏覽:525
生日蛋糕升級推廣方案 瀏覽:421
零售連鎖葯店新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193
廈門市知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40
電子商務技能大賽培訓計劃 瀏覽:95
沙龍培訓方案 瀏覽:773
工會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787
茅台酒營銷方案 瀏覽:184
傢具銷售促銷策劃方案 瀏覽:429
有促銷活動場景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42
房地產公司2014年度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1
醫葯市場營銷實務課件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