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十二講 對聯收集與交流
為您奉上有關的教案,請參考:
交流對聯 教案教學設計(語文版八年級下冊)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語文教案 → 教案 2011-06-19 手機版
一、教材分析
本課為《語文課程標准》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口語交際內容。對聯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特有的文學樣式,是我國獨特的藝術形式,它與詩、詞、曲、賦並稱為我國傳統文壇的五朵金花,應該繼承,發揚光大。它始於五代,盛於清朝,弘揚於現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文化藝術百花園中獨領風騷的精品。它雖寥寥數語,卻能獨立成篇。有主題,有意境,有氣勢,有獨立章法,有自身格律;或抒情,或寫景,或狀物,或詠事,可謂字字珠璣,她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綜合學習內容,可以很好地激發初二學生對文化文學的熱愛,為今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探求活動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喜愛這一類型的課程,感覺到新課程教與學與過去的不同,從而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
二、設計思想
《語文課程標准》將獨具特色的「口語交際」單列,是課改的重大突破和一大亮點。其目的在於改變學生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實踐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實現人的發展這個根本性的要求。如果說課堂學習是「一掬水」,那麼課外學習就是「江河湖海」。因此,教師要依據教材,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拓展性地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豐富學生語言表達的「儲備」,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在教學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和講授式的教學方式,師生交流、感悟對聯文字背後的底蘊。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本年級組織的「古詩文比賽」語文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的根據學生前期收集的有關對聯的知識文化,又結合課改的理念,精心設計。
三、教學目標
1、賞析對聯,初步了解對聯的有關知識。
2、品讀欣賞古今對聯,使學生初步感受祖國精深悠久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
參與活動,激發興趣。
五、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賞與對。
六、教學准備
教師:了解對聯的相關知識,搜集圖片、音樂資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製作使文字、視覺與情感達到共鳴的多媒體課件。
學生:1、閱讀有關對聯的課外讀物,搜集對聯,了解對聯的有關知識。
2、挑自己喜歡的一副對聯抄寫在紙條上,准備課堂交流。
七、教學過程
(一)、觀看錄像,引題激趣
1、演示:《唐伯虎點秋香》片斷
看後問:有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影?
這個片斷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2、幻燈片(1)出示:
一鄉二里共三父子不識四書五經竟敢教唆七八九子十分大膽
十室九貧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厘四兩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恰恰
風風雨雨花花葉葉年年暮暮朝朝
十口心思,思君思國思社稷
八目尚賞,賞花賞月賞秋香
3、品評:請大家仔細品味一下這幅對聯。有什麼感受?
師生共同分析對聯妙處,導入新課。
(二)、欣賞對聯,初步感受
1、幻燈片(2)出示:
爆竹聲聲辭舊歲 梅花點點迎新春
春回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百業興
勤勞門第春光好 和諧人家幸福多
2、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注意要讀准字音。
3、當你大年初一,走在大街上,聽著「劈劈啪啪」的炮聲,看著貼在門上的春聯,你不禁會……
人們過春節充滿著喜慶、快樂,春天到了天氣還慢慢變暖了,大地萬物復甦,所以有人說春聯是夢寄託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無限希望,有人說春聯是畫,描繪出秀麗的春光,請你也帶著自己的感情來誦讀這幾幅春聯吧!
【設計意圖】:從春聯入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春聯,並有感情朗讀,
由此引出其他類對聯。
(三)、展示品讀,感悟特點。
1、師:課前,同學們已經搜集了許多對聯,老師還叫大家挑自己喜歡的寫在紙條上。下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品讀交流,並推選出一副大家公認的內容好、字也寫得好的對聯到黑板上來展示。
2、我們班同學對聯選得很有眼光,字也寫得好,老師對大家還有更高的要求,希望大家讀得也好。我們請這些對聯的主人讀讀自己的對聯,讀的時候,大家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如與好朋友合作,一人讀上聯,一人讀下聯,等等。
(學生賞讀)
3、你們讀得真好,從大家的朗讀中我們可以看出,你們非常喜歡這些對聯。那麼這些對聯為什麼能這么吸引人呢?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所作的對聯,加強對對聯基本特點內容認識和了解,並
培養學生熱愛對聯文化的感情。
(四)、提問,掌握對聯的基本知識。
1、請學生說說自己對對聯知識的理解,有關對聯的內容、形式等方面,能說多少說多少,一條也行,學生主動回答差不多了,再分發有關對聯知識的材料。
2、結合分發的材料,學生自主學習對聯的基本知識。
對聯,又叫對子、楹聯、楹帖、聯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體制短小、文字精練、歷史悠久、雅俗共賞的傳統文學形式。常見的有春聯(含節日聯)、門聯(含行業聯)、喜聯、輓聯、堂聯、名勝古跡聯、文藝作品聯、雜類等。(藍軒客)
3、對聯的基本知識 . (幻燈片3)出示:
①字數相等。一般情況下,在同一聯中,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還須注意的是,上下聯一般不能出現相同的字。
②詞類相當。上下聯相應部分要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具體地說,就是名對名,動對動,形對形,副對副,數量對數量,方位對方位。
-
③結構相應。主謂對主謂,動賓對動賓,偏正對偏正,並列對並列,動補對動補。
④平仄相對。現代漢語中,凡屬陰平和陽平的字都為「平」,凡屬上聲和去聲,字都為「仄」。現代對聯的平仄要求已沒有古代那麼嚴格,但還須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上聯末尾一字用仄聲,下聯末尾一字用平聲,即通常說的「仄起平收」。掌握對聯的基本知識,是欣賞、擬寫和做好任何一種對聯題的先決條件。(還有不理解之處請學生提出)
(五)、填詞屬對,訓練語感。
1、師:對聯這么美,大家願不願意再讀幾幅?請同學們給下列對聯找朋友。讀一讀,注意內容、對仗和聲律。(幻燈片3)出示:
物華天寶年年好
放歌高唱好河山
舉杯喜迎新歲月
半含冬景半含春
柳垂千絲三江綠
人傑地靈處處春
幾點雪花幾點雨
梅開萬樹五嶽紅
2、張貼對聯要根據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對象等適當選擇。現在老師想把這幾副對聯送給親朋好友,但又不知怎麼送,同學們幫我參謀參謀,好不好?
(幻燈片4)出示:
① 現出廬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舊豐神
②精神矍鑠(jué shuò)似東海雲鶴;
身體老健如南山勁松。
③海枯石爛同心永結
地闊天高比翼齊飛 ④谷乃國之寶
民以食為天
⑤瓦壺水沸邀清客
茗碗香騰遣睡魔
⑥懸將小日月
照澈大乾坤
上面哪幅對聯適合送給開照相館的朋友? ( 1 )
我的一個親戚茶館要開張營業了,我要為他選擇哪副對聯? ( 5 )
王叔叔的兒子要結婚了,我想送一幅對聯以示祝賀,我要為他選擇( 3 )
父親八十大壽,做女兒的我想送一幅對聯給父親祝壽,應該選 ( 2 )
3、我們已經欣賞了這么多對聯,在此摘取《笠翁對韻》中的幾句,我們也來對一下,注意其中創設的情境和主題,注意押韻。 (幻燈片5)出示:
(1)清對淡,薄對(濃)
結合李清照詩句「薄霧濃雲愁永晝」。
(2)魚書對(雁字)
教師引導:①魚書:東漢末年的民歌《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②雁字:結合李清照詞,老師背出「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3)雞曉唱,雉朝飛 (紅瘦)對綠肥
結合李清照詩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4) 騎馬踏花歸(舉杯邀月飲)
教師啟發:①宋太祖時翰林圖畫院招考題目「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故事;蘇軾回環詩「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課程資源分析:本人有此回環詩的書法拓片,拓於西安碑林,出示此拓片看學生會不會讀出回環的四句詩,激發興趣)②上聯出自李白詩句「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再結合對仗知識引導學生,難點是「踏花歸」對「邀月飲」。
【設計意圖】:練習由淺入深,從對字、對短語,到對簡單的句子,循序漸進,在整個過程中體會對聯的特點與樂趣,從而熱愛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
(六)、玩味對聯,留余激趣。(機動)
師:對聯可以讀、可品,可對、可寫,還可以算、可以猜呢。最後老師給大家出一副對聯應用題,請大家猜一猜一位太爺爺的年齡:(幻燈片6)出示: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這副對聯上下聯都告訴了我們這位太爺爺的年紀,下課以後,請同學們去算一算,看誰能夠算出來。(幻燈片7)出示:
上聯:60×2+3×7=141
下聯:70×2+1=141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對聯的基本特點。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總結、感悟,這樣學到的知識會更深刻。同時,了解對聯的基本的特
點,也為寫對聯做准備。
(七)、小結今天的欣賞和對對活動,要大家明確:
(1)對聯種類多樣,藝術手法豐富。
(2)對聯需創設情境和主題,不單純是文字游戲。
(3)對聯是中國獨特的藝術瑰寶。
(八)、探究作業:(幻燈片8)出示:
(1)搜集整理玉林可見的對聯,從對聯的種類、內容、作法、鑒賞等角度進行分析歸納。
(2)以學習、生活、社會、時政中的任意一個為話題,嘗試寫一幅對聯。
八、教學反思與回顧
1、該教學設計通過抓住學生最熟悉的電影片段引入對聯,以「激發學生對對聯的興趣」為目標,圍繞目標設計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內容。先有課外的學習准備並以此導入課堂,按學生現有的認知規律,由學對的基本起步開始,參與一些對對活動,欣賞妙對,了解對聯藝術手法,感受對聯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讓學生積極參與創設對聯,欣賞與對對聯,安排了課外探究作業。
2、在課堂中教師努力構建一種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通過激勵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且教學設計注重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❷ 如何弘揚對聯文化
經常賞聯、寫聯、評聯、贈聯,擴大影響范圍,參加、介紹、了解、宣傳有關對聯(展覽及征聯)等活動即可! 在可允許、成熟的條件下,可以推廣到校園開對聯寫作欣賞課程,還有政府可以大力提倡這個屬於中國的國粹文化! —— 以下給你參考學校對聯教學的: 關注對聯教學 弘揚傳統文化福建莆田八中 朱金花對聯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瑰寶,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它常盛常新 ,每逢盛大慶典,悲傷祭奠,我們均能看到它的身影,或能渲染一種喜慶歡樂的氛圍,或能增添一種悲涼的氣氛。總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近幾年,它也經常作為高考的考試熱點,引起人們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它除了可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外,還可以考查學生多方面的知識應用能力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❸ 文化活動中心楹聯
1.上聯:棋牌書畫怡情養性。下聯:彈唱吹拉娛樂休閑。橫批:頤養天年; 2.上聯:常閱報刊開眼界。下聯:課研科技擴胸襟。橫批:文化同行; 3.上聯:科技入戶春來千枝秀。下聯:文化臨門冬去萬木芳。橫批:文化偉業...
光榮革命,國王叫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瑪麗是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威廉三世原是荷蘭執政,瑪麗的丈夫,同樣有斯圖亞特家族的血統。詹姆士二世是天主教徒,力圖恢復天主教在英國的地位,詹姆士二世即位時年事已高,當時普遍認為詹姆士二世死後會由他的信仰新教的女兒繼承王位(詹姆士沒有兒子那時),控制議會的輝格黨就認為這不會影響英國國教的地位,但後來詹姆士二世聯合法國的國王力圖恢復天主教在英國的地位以及國王的權力,而英國和法國在當時是互相敵對的,加上當時路易十四的對外擴張政策使荷蘭、英國等國聯合對付法國。詹姆士二世的作法使得國王和議會矛盾激化,在這一期間,詹姆斯二世老年得子,這使英國將來會在一個天主教國王領導下。議會擔心這樣會損害英國的利益,因此策劃了讓安妮和威廉任英國國王的計劃。另一方面,當時正是所謂大同盟戰爭(九年戰爭,見劍橋世界近代史,此處略)期間,荷蘭的執政威廉迫切需要英國的力量來幫助他對抗法國,這樣就使的計劃得以進行。詹姆士二世在得知議會把王位給威廉後出逃法國、愛爾蘭,在法國支持下組織軍隊進攻英軍,後來在愛爾蘭被打敗,逃到法國。英國議會後來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等一系列法案鞏固這個形式。英國的雙王統治持續到1694年(瑪麗二世去世),1702年,詹姆士二世另一女兒安妮繼承王位,安妮死後,王位轉到德國漢諾威選侯,斯圖亞特王朝結束。
❹ 北流詩詞對聯群
蜀中的桐木結抄實,楚國的琴絲音韻好。深夜裡輕輕緩緩地彈上幾聲。雖然聽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但卻勾起了心中的情愫。自彈自得,不需要別人來欣賞。 詩文描述了一位文人雅士深夜若有所思,撫琴自得的心態。也表達了其淡漠名利,不喜與人交往,...
❺ 書法培訓班對聯
作對聯,要合於下列規律:
①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能用重復的字。
②上聯的末一句必須是仄聲,下一聯的末一字必須是平聲。
③上下聯的句式必須一致(詞類相當,結構相應)。
④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過來也一樣(平:平聲字;仄:仄聲字,包括上、去、入三聲的字)。
⑤上下聯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說一事,也不妨分說兩事。
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系,律詩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至於每副對聯的字數,並無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幾十字、幾百字,只要有話可說,能成對偶就行。下面舉例以見一斑:
祖國山河壯;人民歲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聯的祖國、山河和下聯的人民、歲月都是名詞,上聯的末字壯和下聯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詞,上下相對,平仄協調,內容與形式都與上述的五條規律符合。
總之,作對聯要音韻和諧。語言精煉,合於規律,而又有一定的內容。文字不相對,平仄不協調或把標語口號式的句子分寫兩行,全不能算是對聯。
對上面的介紹的內容,我們可以歸結為四講,即字數講相等,字音講平仄,詞語講對仗,句法講對稱。同時,上下聯內容要有一定的聯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復,雷同的對句俗稱為合掌對,如新年迎五福,春節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節、迎和接都同意,傳統上認為這樣的楹聯犯製作楹聯的大忌。
對文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是指五、七言詩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當用平聲字的用了仄聲字,或當用仄聲字的用了平聲字,皆無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則須平仄分明,不容更換。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讀音影響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調,則讀之拗口,乃律詩之大忌,用於楹聯創作,也是傳統楹聯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紹的是傳統楹聯的作法及程式,隨著對聯藝術的逐步成熟和發展,各種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斷出現,還出現了許多獨特的聯格,所謂非正宗楹聯,是指不過分強調平仄、工仗、用韻的楹聯。這種聯語作品,長期以來被斥為非正宗的楹聯作品。其實,從對偶修辭手法孕育了楹聯的客觀實際看,不拘平仄的楹聯與平仄協調的楹聯的句式、句法、結構是同時具備的;從貼桃符到貼楹聯這一民俗習慣看,不拘平仄的楹聯與平仄協調的楹聯,也是同時產生和發展的。不拘平仄楹聯的寫作靈活自由,可以根據實際內容量體裁衣,完全適應推廣普通話的新形勢,具備強烈的時代感,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實、穩重的藝術風格,在聯海中閃耀著奇光。
❻ 求書法培訓中心春聯
上聯:點橫撇捺書福字;
下聯:隸草篆真寫新春。
❼ 對對聯活動如何舉辦
對聯(又稱楹聯、楹貼、對子、聯語)是用漢語描述客觀事物,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它具有詩詞的某些特性,又比詩詞更精煉、工整,且富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
對對聯要講究押韻有韻腳等要對應,上下聯字數要相等寓意要積極。
可以組織人員開展有關對聯產生、起源、發展和古今優秀對聯作品的相關介紹,收集優秀的上聯,組織開展對對聯活動。
❽ 中期研究報告 開展對聯教育活動,弘揚傳統文化
原定主成果形式 論文校本課程教材等課題進展情況 2006年9月四中《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課題組成立後,課題組全體老師認真學習研究計劃和相關材料,明確本課題研究的內容,討論、確定子課題,制定課題實施方案。在課題組全體老師的努力下,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論證、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修整課題方案,對課題進行不斷完善。自2007年以來,我課題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挖掘課程資源,緊緊抓住新課程改革的契機,在校園文化探究活動中,以獨特的視角關注對聯,充分開發對聯這一課程資源,開展了對聯教育活動。對聯教育活動滿足了學生個體的不同需要。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傳承和發揚了對聯文化這一民族精粹和國之瑰寶,促進了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這也是我校開發校本課程資源的一次有益嘗試。 2007年初,我課題組成員給學生舉辦了對聯專題講座,在講座中語文教師就對聯的由來、發展、特點、種類等,與學生進行了互動性的交流探討,並通過對聯故事、趣聯賞析、小試身手等環節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對聯、喜歡對聯。這次對聯知識講座,豐富和拓展了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交流中了解對聯的特點,進一步掌握對聯知識,學會了品味對聯的形式與內容之美,增加學生的語言材料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對聯知識在校園的普及激發了學生學習和研究對聯的興趣,學生越來越關注對聯知識,課余時間常常開設對聯小擂台。我校語文組教師還組織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搜集生活中的各種妙聯、趣聯集中展示,共同賞析。在學習對聯的濃厚氛圍影響下,不少學生選擇了「對聯」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方向,比如2009屆學生黃巧媚、符彩妙、吳丹霞、韓文雅、幸偉、譚楊新等同學就選擇了「走近對聯」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題 。 2007、2008年元旦,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校開展了「班級元旦對聯評比」活動。對於此次活動,學生們的熱情空前高漲,興趣很高,學生們自己編聯,自己寫聯,內容豐富,字體多樣,展示了歐體風骨、柳體秀慧、顏體豐滿的不同風采,場面十分壯觀,呈現出精彩紛呈的景象。 2008年開始,我校語文組教師開始嘗試編寫關於對聯的校本教材,開發探究型課程《對聯天地》。此外,借著2008年底我校即將舉行50年校慶這個大好時機,我校組織了全校師生開展了「校慶征聯活動」,再一次激起了學生學習、研究、嘗試撰寫對聯的熱情。校本課程開發綱要:《對聯天地》課程名稱 對聯天地課程類型 學科特長類課程資源 新編學習對象 高一、高二學生規模預設 一個班 約60人學習時限 高二上學期 每周1學時 共10學時學習場地 多媒體教室 圖書館 海南省楹聯學會 海口名勝古跡 課程說明 中國傳統文化淵源流長,它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博大精深的學問、光輝璀璨的思想、綿延亘古的歷史。從經史子集到典章文物,從幽深小巷的寸磚片瓦到深冢古墓里的吉光片羽,從洞天福地的名勝古跡到煙雨寺廟的悠遠鍾聲,我們無不感受到歷史給我們留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基因,在語言的長河中,對聯如同連理枝、並蒂蓮、比翼鳥一樣博得人們的喜愛。如果說對聯傳承了中國古典美的精華的話,那麼這種美應該是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來吧,加入我們吧!讓我們在燦爛的中華文化長河中游弋、在浩瀚的傳統知識天空中翱翔…… 課程目標: 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了解對聯的特點,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字語言的感情。鍛煉學生收集、優化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和創作能力,積淀學生的文化功底,讓他們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學習形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教師傳授、講解。 2、小組分工合作多渠道收集、優化整合信息。 3、交流討論、分享。 4、到海南省楹聯學會實地參觀、學習。 5、開設對聯小擂台。課程提綱概覽對聯的起源及發展對聯的主要特點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平仄相諧三、對聯相關知識 1、辨認上下聯的方法 2、橫批 3、聯腳 4、標點 5、對聯的常用辭格四、對聯種類 1、按其應用范圍分類 2、按其寫作方法及下下聯關系分類五、趣聯、名聯欣賞六、對聯故事七、身邊的對聯八、對聯擂台課程評價出勤聽課佔30%,作業及筆試佔30%,實踐調查佔40%。評價等級為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等。 舉辦對聯專題講座、開展「班級元旦對聯評比」活動、編寫校本教材《對聯天地》、開展「校慶征聯活動」等一系列活動為學生學習對聯構建了開放的環境,提供了多渠道、多層面的實踐學習和鍛煉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創造機會讓老師和學生共同來學習研究對聯,開展了「校慶征聯活動」給師生帶來了實踐的機會,也為師生們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挖掘了師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了學生個性和諧全面的發展。階段性成果及應用 1、《花 正 開――開展對聯教育活動的實踐和探索》論文榮獲中央科教所「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2008年度科教研成果二等獎 2、編寫校本教材《對聯天地》 3、對聯講座 4、班級元旦對聯大賽 5、學生對聯小擂台下一階段工作安排 工 作 內 容 責任人 完成時間 完善校本教材《對聯天地》 開設校本課程《對聯天地》 收集對聯興趣小組創作的佳聯 完成下一階段的研究報告及論文 課題負責人簽名: 年 月 日學校意見 學校蓋章 年 月 日 附件2 海口市教育科學「十一五」立項課題中期檢查評估表填表時間: 年月日檢查評估項目 評 價 細 則 分值 自我評價 專家組評價課題的組織與管理(20分) 1.學校領導重視、支持課題研究,經常過問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學校有具體的激勵措施。 2 2 2.課題負責人有效指導課題順利實施,負起引領、指導和管理的全責,並在課題研究中取得較好的階段性業績。 2 2 3.課題組人員年齡、知識結構合理,分工明確,教育科學研究熱情高。 2 2 4.有科學、具體的課題總體研究計劃、學年研究計劃、研究培訓計劃,並認真執行。 3 3 5.建立並執行與課題研究相關的例會、培訓、研討、交流等制度。 3 3 6.課題經費落實到位,經費開支合理、明細清晰。 2 1 7.設施、設備齊全,資源充足,能有效保障研究工作順利推進。 3 2 8.建立與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源、資料和信息庫,研 究活動過程性資料、信息、數據記錄細致、齊全。 3 3 課題的前期計劃與論證(10分) 1.研究目標明確,內容充實,切合課題與實際。 3 3 2.研究假設依據充分、可操作性強、有創造性。 3 3 3.研究方法適切,操作策略設計科學,研究步驟明確具體。 2 2 4.評價檢測設計規范、科學,有詳細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效果的過程性、階段性評價指標,具有系統性和可操作性。 2 2 研究過程(30分) 1.扎實開展基礎性工作,例如文獻檢索、問卷、訪談、實驗等。 5 4 2.按照論證過後課題研究方案組織實施,每一階段的研究任務及思路明確,能按期完成階段研究任務。 6 5 3.研究過程正常展開,各項研究工作有序進行,各項措施具體有效,可操作性強, 對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困惑能及時有效地予以解決。 6 5 4.課題的理論基礎能較好支撐研究工作的具體實施,創設的資源環境豐富、有實效,理論研習、培訓及時有效。 6 5 5.重點問題的研究(課題核心內容的研究)進展順利,自變數操縱的頻度和效度較高,信度可靠。 5 4 6.專家指導及時有效,有相關過程記錄。 2 2 研究方法(20分) 1.採用合適的研究方法實施研究工作。 5 5 2.圍繞課題研究採取多種形式反映研究過程、突出問題及問題解決。 5 5 3.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集中學習、研討、交流與總結。 5 5 4.建立課題研究檔案,會議記錄、研究活動的記載翔實、客觀。 5 5 階段成果(20分) 1.階段性研究報告內容翔實,能體現課題研究的過程和現狀,能初步驗證研究假設,對存在的問題有反思和對策。 5 5 2.研究論文體現研究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經驗總結提煉有高度,可操作性強,有推廣應用價值。 5 5 3.研究案例、課例有針對性,能具體說明通過本案例、課例要收集哪方面的研究數據。 5 4 4.課件(包括主題網站)設計合理,具有技術性、藝術性和實用性。 2 2 5.課題組成員積極推介和應用階段成果,邊研究邊實踐,帶動學校及本地區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科研。 3 3 評價等級(評估小組填) 累計總分 100 92 評估小組意見: 評估小組組長(簽章):年 月 日說明:1.評估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總分在80分以上(含80分)的為優秀,70~79分的為良好,60~69分的為合格,60分以下的為不合格。 2.評價分值按以下比例計算:完全達到佔100﹪、大部分達到佔80~99﹪、基本達到佔60~79﹪、部分達到佔59﹪以下。海口市教育科學「十一五」立項課題 中期檢查評估材料 課題名稱:《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子課題---《開展對聯教育活動,弘揚傳統文化》 課題負責人:_______黃 毅_____ 所在單位: ________海口市第四中學___ 擬結題時間:
❾ 對聯基礎知識
對聯基礎知識
一、對聯的起源與發展
(一)對聯概述
對聯俗稱「對子」,簡稱「對」、「聯」;別稱「聯對」、「聯語」、「聯句」;雅稱「楹聯」、「楹貼」、「貼子」、「偶句」、「應對」、「對語」等等,是有獨立意義的對偶句。對聯的歷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傳統的實用文體。
與詩的單位叫「首」,文的單位叫「篇」的道理一樣,對聯的單位叫「副」,古人用「幅」。
對聯由兩個等量字句組成,前一部分叫上聯,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對公、對首。後一部分叫下聯,,也叫下支、下比、對句或叫對母、對尾。上下句合稱一聯,為全聯缺一不可。楹聯是傳統的格律文學,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聯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應稱其為楹聯。對聯的字數與「言」有相應的關系。字數是上下聯字數之和,其中和之半為「言」。比如傳統春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聯,居室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聯;「滿地花陰風弄影;一亭山色月窺人」是十四字七言聯。
與對聯最密切的是橫批,也叫「橫聯」、「橫額」。橫批貼在兩個對聯中間上面,一般是四個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聯的中心思想概括出來,有總結和點化作用。
(二)對聯的起源與形成
對聯與包括駢賦、唐詩、宋詞、元曲、民間韻律性文學等在內的其它文學體裁、語言、文論術語之間,既有互相包容,滲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規律、定則。
1、對偶修辭手法孕育了對聯
對聯區別於其它文體最顯著、最基本的特徵,就在於它的上下聯,從字數、句式、內容、到平仄、韻律等,全用對偶。因此,要探索對聯的起源和發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對偶。
對偶是漢語修辭格之一。對偶是「對仗」和「駢偶」兩個詞的演化綜合。對仗是詩詞曲聯中語句的一種對偶形式。「對仗」緣於古代宮中衛隊的行列儀仗隊。這種儀仗隊是兩兩相對地排列的,其隊形、人數、服飾、旗號等都整齊對稱排列,所以叫「對仗」;駢偶的「駢」是指兩匹馬並駕齊驅,「偶」指兩個人結合在一起。合成「駢偶」,也是成雙成對的意思。對偶和對仗二者疏密有間,寬嚴有別,對仗忌重字,對偶不忌。
對偶這種修辭手法,在我國古代詩文中,很早就被人們所運用,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學作品中就出現了。「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瞧·採薇》)。「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
到了兩漢時期,一種叫做「賦」的半詩半文的文學體裁發展起來,對偶的修辭手法得到了廣泛、自覺的運用。到魏晉時期,賦體作品又逐漸趨向駢體化,產生了「駢體文」。對偶修辭方法的發展和成熟,不僅對於豐富、發展漢語言文字藝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可以說,正是這種藝術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詩和以後的對聯這兩種藝術形式。從整個文學藝術史和語言、文字的發展規律來看,對聯這種文學藝術形式同整個漢語言藝術是密切相聯的。它是隨著我國漢語言文字藝術中對偶修辭手法的產生、發展、完善才應運而生的,是從對偶修辭手法中脫胎出來的一種獨立別致的文體。可以說,對聯是對偶修辭手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體化的產物。
2、桃符習俗直接產生了對聯
對偶修辭手法孕育了對聯,但是,對偶並不等於對聯。對偶要轉變為對聯,還必須具備外在的形式。這種使對聯獲得獨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國古代一種民族習俗——掛「桃符」。因此,對聯始於古時的「桃符」,即對聯源於春聯,春聯始於桃符。「桃符」又稱「仙木」。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中原人民在舊歷辭舊迎新之際,用兩塊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樣,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門旁,意在驅邪祛鬼,祈福避禍。根據神話故事《山海經》等書記載,相傳在東海度朔山有一棵彎屈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樹,它的枝丫一直伸向東北的鬼門,山洞裡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樹下有兩位神將把守,名叫神荼、郁壘。他們一旦發現有害人的惡鬼,就用葦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們得以安居樂業。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這種懸掛桃符習俗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由最初寫二神名字或者描畫圖象,到後來有人在桃木板上寫除禍祈福的吉祥話,進而發展到寫兩句對偶的詩句。於是便產生了所謂「桃符詩句」,即「楹貼」。這種題桃符的楹貼,便是對聯的雛形。
最早的一副楹帖,即春聯的出現,根據史料記載,是在五代時期。《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載:公元964年,孟昶(919—965)命學士辛寅遜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後蜀主孟昶所題的這副楹貼,就目前來講,被公認為是第一副春聯。至此,對偶的修辭手法,便「分娩」出春聯這種獨立的文體。
及至宋代,對聯創作已蔚然成風。象蘇軾、朱熹、黃庭堅這樣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對聯作品傳世。北宋文學家王安石(102 1—1086)在《元日》詩中描寫了人們張貼春聯的情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元、明時期,宮廷、宦門、寺廟、佛門已經出現了銘刻於木柱上的對聯,後人稱之為「楹聯」。同時,最早的壽聯、輓聯、題贈聯也開始產生了。宋代大學者朱熹(1120—1200)還編有《聯語》,可見楹聯已開始盛行。
到了明代,春聯便作為一種年節志慶的獨立文化風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廣。據說「春聯」一詞,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創造的,並且開始採用紅紙寫春聯。公元1368年,明代建都金陵(今南京),為慶賀開國立業,號稱「對聯天子」的朱元璋「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據清人陳元澹《簪雲樓雜話》記載)。這種把「題桃符」變成張貼春聯的習俗,一夜之間,由宮廷豪門推廣到了老百姓門戶。他不僅下命令,而且在第二天(大年初一)清早,「微服出遊」,漫步大街小巷,鑒賞春聯。當他發現城門口有一騸豬戶因無錢買紙來貼春聯時,他便命人取來紙墨,親自揮毫,為該戶題上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由後蜀主孟昶「題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設春聯」,其間經過四百多年,對聯便由桃符的雛形逐步趨於成熟。並且,在此過程中,對聯也開始由唯一的春聯發展到其它更多的種類。在內容上,也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發生了日益密切的聯系。到清代康、乾盛世時,對聯藝術達到了鼎盛時期。
3、各種文體促進完善了對聯
(1)對聯與賦、駢體文
對聯的產生,首先應當歸功於賦和駢體文的影響。從對聯藝術本身的特點看,它句式靈活,長短自如,沒有固定的篇幅,少則幾字,多則幾十字,數百字、上千字。它雖然是「詩」,卻不強調押韻;它注重文字修飾和用典等,和賦、駢文也有相似之處。因而,它受到賦和駢體文的影響、促進,是顯而易見的。
(2)對聯與律詩
唐代中期以後,形成了文學史上稱為近體詩的「律詩」。律詩不僅對詩中的對偶提出了嚴格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它使對偶在詩歌中更加藝術化、系統化和理論化。至此,對聯也就隨著應運而生。對聯是律詩的演變。對聯與律詩中對仗的中間兩聯相比,除了在字數的要求上不同(律詩中只有五言或七言),其餘對仗的形式、要求,大體上都是一致的。
(3)對聯與詞
對聯的對偶要求,雖然大體上與律詩的對仗相同,但有些方面,卻又突破了律詩對仗的嚴格限制,更顯自由和靈活性。這是受到詞的影響。最明顯的有兩個方面:
①律詩的對仗,要求以平聲對仄聲,以仄聲對平聲。對聯突破了這一點,在某些句腳上,不拘平仄聲。例如:冬去高天萬物復甦;春回大地一派生機。其中句腳「蘇」和「機」二字都是平聲。又如《紅樓夢》第五十三回里,賈氏宗祠的對聯:肝腦塗地,兆姓賴保育之恩;功名貫天,百代仰蒸嘗之盛。上聯句腳的「恩」為平聲,而下聯句腳的「盛」則為仄聲。對聯這種在句腳上有時可以平對平,仄對仄,出句平對句仄的特點,恰恰是詞的對偶特點之一。
②律詩的對仗,避免同字相對;而對聯卻以同字相對作為修辭和用字的技巧之一。如周恩來同志挽蔡元培同志聯: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其中的「從」、「到」、「先生」、「之」、「在」都是同字相對,這種情形在對聯中是允許的,這一點與一些詞的對偶相似。例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其中「里」是同字相對(毛澤東《沁園春·雪》)。
(4)對聯與曲:
明清以後的對聯,如諧趣對、疊字對、復字對、以及口語、俚語、成語等用到對聯之中的情形日漸增多,說明它受到元曲的影響是明顯的。例如:傾國傾城越西子梨梨棗棗;行雲行雨楚巫娥暮暮朝朝(張可久[雙調 折桂令]《贈歌者秀英》)。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抗州中山公園對聯)。由此可以說,對聯是文、賦、詩、詞、曲等文體綜合、演化、變異而成的。
(三)對聯的應用與發展
對聯產生後,它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起初,對聯的種類只有唯一的春聯,到宋、元、明以後,逐漸被用於人們的裝飾、交際活動之中;從起初應用於文壇、官場、宮廷,到後來逐漸普及於廣大民間、廣大社會,以至於發展到名勝古跡、寺祠廟院、亭台樓閣、門庭書房、卧室案頭以及店鋪坊館等。在民間,就連戲台、神座、花燈、香爐、箱櫃、糧囤、車轅、畜欄等處,也都有貼對聯的現象。
對聯真正在思想內容上獲得充實與發展,真正與社會現實生活發生密切聯系並發揮其積極作用的,還是在近代、現代。具體地說,是從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開始覺醒,先進階級的進步思想開始出現,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後,對聯才迅速發展成為先進文學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也勢必帶來了對聯藝術的繁榮發展。自1978年改革開放30年以來,對聯的創作、應用和研究,空前地活躍起來。逢年過節,又可以見到五彩繽紛的對聯出現於千門萬戶。民間紅白喜事,企業開張慶典,對聯成為必不可少的表達感情的載體;許多報紙、刊物,也都重視刊載對聯研究文章;一些研究匯集對聯的專著、史料也相繼問世;有的文化部門、出版單位為了繁榮對聯的創作,還開展了征聯求對活動等等。《中國楹聯報》已創刊二十多年,為楹聯這一傳統文化的復甦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聯律通則》的頒行(2007年6月1日起試行)為楹聯這一獨立文體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研討與練習
1、什麼是對聯?
2、簡述對聯的起源、形成與發展。
3、區別「對仗」、「對偶」、「對聯」三者之間的異同。
4、收集你家周圍的對聯幾幅供大家欣賞。
5、出句征對:(1)經常撰對有收益;
(2)王乃山前花萬樹;
(3)羅甸二中風景美。
二、對聯的種類和功能
(一)對聯的種類
1、春聯(含節日聯)
春聯又叫「春貼」,是對聯應用最早、范圍最廣泛的一種類型。從後蜀主孟昶「題桃符」的第一副春聯出現,到明太祖朱元璋「設春聯」的普遍推廣,在舊歷「春節」時貼春聯,就作為我國一種民族風俗習慣,一直綿延流傳至今。萬眾歡騰歌大有;百花艷麗慶新春(杜正堯《金豬賀歲萬眾迎春》)。王乃山前春色好;蓮花溪畔錦燈明(羅磊《金豬賀歲萬眾迎春》)。風調雨順年年順;政善人和處處和(唐定興《金豬賀歲萬眾迎春》)。居尾金豬辭舊歲;當頭銀鼠賀新春(羅方友《中國楹聯報》2008年第4期總771期)。總之春聯要有春的氣象,要姓「春」。
2、門聯(含行業聯)
門聯也叫「門貼」、「門對」。貼門聯的習俗,在明代就已有之。什麼門第用什麼對聯,不能混淆和更易,如孔府門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門聯還具有行業「招牌」、「幌子」的作用,如豆腐店聯:天然滑膩出磨孔;本質清香留世間(羅方友《金豬賀歲萬眾迎春》)。學校聯:三尺講台,屢出棟梁匡社稷;一園清境,頻添智慧育英才(吳忠祥《金豬賀歲萬眾迎春》)。
3、婚聯
婚聯又叫「喜聯」,是男婚女嫁時的專用對聯。婚聯最突出的特點是多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如用花、鳥、魚、月、水、珠等一類美好的事物,來比喻佳期美滿,男親女愛的情景。如:柳暗花明春正半;珠聯璧合影成雙(春日婚聯)。皓月描來雙燕影;寒霜映出並頭梅(冬日婚聯)。移風易俗文明禮,共德同心幸福婚(林昌華《聯草拾零》)。月色入簾靜;花容倚葉嬌(黃林老師為其友撰婚聯)。
4、壽聯
壽聯是為老年人祝壽專用的對聯。壽聯多用比喻,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色、仙鶴等比喻壽者,以寄寓延年益壽之意。如羅甸縣詩聯學會祝蒙澤民老先生八十壽齡聯:歲月八十思澤潤;詩聯百味躍民風。喬松傲雪霜,丹鶴永棲開壽城;大德連天保,福星高照沐熙朝(林昌華《聯草拾零》)。壽聯分為自壽聯:表達自己的人生感受、自勉、希望等;賀壽聯:別人對壽者寫的聯。有關壽聯各種分齡表達:十年稱秩、旬(七秩壽辰也叫七旬壽辰),二十稱廿、雙旬,三十稱卅、五十稱半百。又人生十歲稱幼學,二十稱弱冠,三十稱壯(也叫而立),四十稱強(也叫不惑)、五十稱艾(也叫天命),六十稱耆(qí)(也叫花甲),七十稱老(也叫古稀),八十稱耋(diē)、八十八稱米壽、九十稱耄(máo)、九十九稱白壽(白加「一」為百,意為「一百」少「一」為99歲),百歲稱期頤,108歲稱茶壽(「茶」字上為廿、八,廿八為28,下為木,木為八十,共108歲)。如:何止於米,相期以茶;心懷四化,意寄三松。這是自對聯,即上聯中「何止」對「相期」、「於」對「以」、「米」對「茶」即八十八歲對一百零八歲;下聯「心懷」對「意寄」、「四化」對「三松」。上下聯是不相對的。
5、輓聯:
輓聯,也叫「喪聯」,「輓詞」,是生者哀悼死者,治喪、祭奠時專用的對聯。例如:成家立業於黔東,光榮退休於黔東,返故尋親尋友,離妻離子音頓杳;失倚成年在羅甸,不幸逝世在羅甸,思前盡職盡心,克儉克勤事長存(林昌華《聯草拾零》)。芳名正氣存天地;美德良操惠子孫(通用輓聯)。另外孝聯也屬喪事聯,孝聯的上聯表達死者的牽掛、遺憾,下聯是生者的身份,表達哀思。
6、交際聯(也叫贈答聯)
交際聯主要用於社會名流、名人學者一類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文學素養和社會閱歷的人們之間。它可以分為文字形式的和口頭形式的。如2007年11月14日晚,二中詩友應黃林老師邀請於白龍村新居聚會,詩友送詩詞聯賀之,楊忠老校長也當場出句征對以賀:家居百龍家和人和萬事興。羅磊老師沉思片刻後對出:名上皇榜名旺族旺全村旺(其中「百」為「白」的諧音,「皇」為「黃」之諧音)。處事立身,須有一腔正氣;秉公盡職,應無半點私心(黃壁光《心話吟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魯迅贈瞿秋白聯)。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黃庭堅與蘇軾即景聯句·小學語文第十二冊課本)。
7、堂聯
堂聯,也叫裝飾聯,是人們用於布置美化客廳、書店、卧室、案頭等室內環境的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撰堂聯)。春隨香草千年艷;人與梅花一樣清(徐霞客自題小香山「梅花堂」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紅樓夢》第二回·榮國府正堂聯)。
8、名勝古跡聯
名勝古跡聯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山水風光名勝地的對聯;另一部分是歷史名人、歷史遺跡紀念地的對聯。棒一瓣心香,神聖陵前移步緩;歌三生業績,寶珠山上應聲高(周繼勇題羅甸烈士陵園大門聯)
9、文藝作品(含題畫)聯
在明清以後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小說)中,作者往往插入一些對聯創作,形成文藝作品中的對聯。如《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四大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對聯作品。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三國演義》諸葛亮題門聯)。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紅樓夢》第一回賈雨村抒懷聯)。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水滸傳》第二十九回蔣門神酒店聯)。靜隱深山無俗慮;幽居仙洞樂天真(《西遊記》第十七回 黑風洞聯)。
l 0、其它雜聯:
其他形式的還有宣傳聯、寺廟聯、慶賀聯、喜聯、趣巧聯、戲台聯、燈聯、器皿聯、筆聯、硯聯、無情對、墨聯、謎聯等等。例如無情對:公門桃李爭榮日;法國荷蘭比利時。表面看,上下聯毫不相干,但仔細看,「公」對「法」,「門」對「國」,「桃」對「荷」,「李」對「蘭」,「爭」對「比」,「榮」對「利」,「日」對「時」,很工整。樹已半尋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干。「樹」對「果」,「已」對「然」,「半尋」對「一點」,「休縱」對「不相」,「斧」對「干」,很工整。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覺悟;四美之先標四美,美名美壽美兒孫。其中「三多」指「多壽、多福、多子」,「四美」指良晨、美景、賞心、悅事。慶賀聯也叫喜事聯,分為自題聯和賀聯。自題聯多為主人的想法、謝意、喜意、歉意等。如:樓高人矮承眾親抬舉;宇竣心安願諸友盡歡(羅磊為其友新居撰聯)。
(二)對聯的功能
1、寫景狀物
以描繪風景,狀摹事物為主,用凝練簡潔的文字,畫龍點睛地點透山水神韻,發掘事物微妙。如月明如畫;江流有聲。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船載石頭,石重船輕輕載重;杖量地面,地長杖短短量長(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二冊)。
2、敘事詠史
記敘往事以遣懷,評述歷史以喻今。如銅琶鐵板,大江東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黃州赤壁聯)。做戲何如看戲樂;下場更比上場難(戲台聯)。
3、抒情寄懷
直接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的胸襟懷抱,表達作者的愛憎立場,反映作者的志趣理想。如望月情懷千古事;登樓志在九霄雲(顏登榮題貴州羅甸望月樓聯)。登樓須穩步;近月莫貪光(羅磊老師題望月樓聯)。
4、交際酬贈
贈人贈友,以示交誼勸勉或祝賀某種成功。如喜報援朝勝利;花貽抗美英雄(周恩來題贈何香凝畫的「牡丹圖」聯)。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孫中山贈黃興)。陋室茶粗慚摯友;珠璣意勵慧愚心(孫俊老師答詩友賀喬遷之喜)。
5、勵志警策
以修身、勵志、勸學、醒世等言情論理,或給人以警策,或給人以勸勉,或講修身處世之法,或述事業技藝之妙。如古今卻向書中見;男子要為天下奇。低調做人姿態美;誠心謀事感情濃(陳邦祿《金豬賀歲萬眾迎春》)。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徐特立贈青年聯)。
6、宣傳教育
向人說明講解政治主張和目的等,使人民相信並跟著行動。如繼承傳統中華文藝興全世;建設文明學校容顏煥雅風(沈聯方為羅甸二中詩聯分會成立題聯)。紅軍中官兵夫衣著薪響一樣;白軍里將校尉飲食起居不同(朱德總司令)。社會和諧謀發展;科學發展促和諧。教育要優先發展;民生須高度關懷。舉旗走路定方向;改革創新奔小康(羅方友為中共十七大精神撰聯)。
7、諷刺檄討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講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諷喻慈禧「萬壽節」)。
8、文字游戲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初一語文課本上冊)。水牛下水,水淹水牛牛鼻「伏」;山狗上山,山絆山狗狗腳「匡」。一點、兩點、三點冰冷酒;百頭、千頭、萬頭丁香花。淼淼三水,三水何在?出出兩山,兩山又多(聯連網路情王天學出句,一曲絕情對句)。
研討與練習
1、常用對聯有哪幾種?
2、舉例說明對聯的功能。
3、春節、紅白喜事期間自撰幾副對聯貼在大門上。
4、出句征對:(1)高原處處春光好;
(2)雙江口裡春潮湧;
(3)詩聯學習樂無窮;
三、對聯的特點和要求
(一)對聯的藝術特點
1、民族藝術
對聯是中華民族漢語言僅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對聯藝術之所以能在我們國家在使用漢語言的民族中產生和發展,而不能向其它國家和民族傳播或被其它民族引進與仿效,就在於漢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漢字是方塊字,是表意文字,經過六千多年的變化,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行書的七體發展,具有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和假借等特徵。此外,它還具有民間性,即既是高雅文學,又是民間文學。例如: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遊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初一語文課本上冊)。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
2、實用藝術
人們進行某種生活的或社會的活動,就自然而然地應用某種對聯。如春聯、門聯、堂聯、酬贈聯、賀聯、輓聯、名勝古跡聯等等。對聯作為一種實用藝術,還在於它是一種可以「立」起來的文字藝術。它不但形成於口頭、紙面上,而且大多數對聯,只有在特定的場合張貼、懸掛起來,才算正式問世,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如火燒、水灌、石崩、寫驚天故事;勇氣、恆心、妙技、贊當代愚公(陳治中題羅甸大關村火燒田聯)。
3、文字藝術
一是用字靈活,整齊優美。從一字、二字到百字、千字不等。二是以漢字本身的某些特色,構成對聯藝術。如嵌字、拆字、析字、疊字、數字,正看反看都是字,倒讀順讀均成句。三是與書法藝術融為一體,互相增輝。如大井三源,暗洞藏深邃;長河兩岸,修篁映碧波(劉成德《大井詩聯專輯》)。井有蓮泉蓮有井;灘藏洞景洞藏灘(吳忠祥《板庚灘詩聯專輯》)。硯邊尋句石為伴;閑里吟詩月是燈(王天學《閑逸輯》第七期)。
4、聲律藝術
由於對聯在形成發展過程中,曾經受到詩詞賦曲的影響,因此,在聲律上也形成了自身的藝術特色。首先,對聯講究用字的平仄。其次,在創作上,用到疊韻、雙聲、諧音等修辭技巧,從而產生某種聲律上的藝術效果。如度大憂思少;家和美夢多(徐文仲《貴州楹聯》)。萬里慕名聲,最賞湖中天上月;千秋期陸海,行看貴往粵來船(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常治國題羅甸望月樓)。
(二)對聯的創作要求
對聯是一門藝術,是詩的一個分支。短聯有人稱為二行詩,長聯就象一首長詩或一篇駢體文。對聯的寫作要求,主要應該弄清它的對偶要求。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即字句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應、節律相協、語意相關、平仄相對等「六相」要素。
1、字數句數相等
上、下聯用字數目及句子數目完全相等,是對聯的首要要條件。如五言對五言、七言對七言等。如羅方友題羅甸千島湖聯:一壩橫空,天光雲影平湖聚(上聯兩句11言);萬峰聳立,木色山輝深谷飄 (下聯兩句11言)。桃花開喜色(上聯五言);柳浪盪情歌(下聯五言)。但也有極少數字數不相符的,主要用於諷喻。如袁世凱千古(上聯五言);中華民國萬歲(下聯六言,不僅字數「袁世凱」三字對不起「中華民國」四字,而且「千古」與「萬歲」平仄也對不起。主要諷喻袁世凱竊國大盜對不起中國人民。
2、詞性相當
上下聯句法結構的對應位置,用詞的詞類屬性要一致。對聯的對偶,對於詞語的要求,是上下聯相對的詞或片語在詞性上必須一致,這是對聯的精髓。所謂詞性是清朝時從國外引進而遺留下來的,中國古代不叫詞性叫字類,如名詞叫名字,動詞叫動字,數詞叫數字等。現代漢語中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字和量詞六種;虛詞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詞性相當指的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等等,即同類詞對同類詞,所屬范疇越小,對仗越算精工。如王曉毛題羅甸千島湖:霧鎖三龍湖,霧散魚如天上客;雲封千里路,雲開鳥似水中仙。
花 外 子規 燕市 冷
↓ ↓ ↓ ↓ ↓
(名詞) (方位詞) (名詞) (名詞) (形容詞)
↑ ↑ ↑ ↑ ↑
柳 邊 精衛 浙江 潮
其中「潮」轉化為形容詞「潮濕」的「潮」。詞類轉化:開容詞+「了」變為動詞,「紅了」、「綠了」。形容詞+「地」變為副詞,「仔細地學」。動詞+「的」變為形容詞,「破的、生的,如破碗、生飯」。詞類常識如下:
名詞 具體名詞:貴州、汽車、詩詞、李白等。
抽象名詞:思想、文藝、主義、感情等。
時間名詞:早晨、中午、今朝、深夜等。
方位名詞:上、下、前、後、左、右等。
動詞 動作動詞:走、看、說、寫、畫、罵等。
字數超出最大允許值,請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