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社區防震減災的科普知識培訓

社區防震減災的科普知識培訓

發布時間:2021-11-20 19:33:13

1. 防震減災科普常識

答:地震是由於地殼運動而引起的;在地震時應到戶外去避震,不能在樓梯內跑動;在海上只需注意海面上是否在冒氣泡,路上則只能看看動物們的狀態是否正常或是去地震局看看了。至於自救嘛,不可在被埋後亂動,以保持體力,防止支架倒塌,那時你就永不見天日了。而沒被埋的則需等待救援人員來,若發現了被埋者,就應大聲呼救,也需要安慰被埋者,切記不要在被埋者的上方走動,也不能強行靠自己去救,否則危險會更大,記住保持體力。
就這么多了,全是我一字一句打出來的,給個分吧!

2. 防震減災的小知識有哪些

防震減災小常識

一、 防災應配備的物品——地震應急包

地震應急包是在預防地震等災害發生時以及災害發生後,提供用於維持生命的食物、飲水、葯品及簡單的生活和求救必須品的應急包。一般內含:急救干糧、水、超薄保溫雨衣、冬季保暖衣物、塑料袋、防災兜帽、優質手套、多功能應急手電筒、應急求救哨 、少量現金、證件、常用葯品及鉗子、改錐等自救必需品。平時准備好,每天入睡前將應急包放在床頭,以便隨時疏散。

二、避震要點

地震時就近躲避,地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

三、地震自救

1.保持鎮靜在地震中十分重要,亂喊亂叫會加速新陳代謝,增加氧的消耗,使體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時,大喊大叫,必定會吸入大量煙塵,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傷亡。正確態度是在任何惡劣的環境,始終要保持鎮靜,分析所處環境,尋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傷和擠壓傷是地震中常見的傷害。開放性創傷,外出血應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時呼救。對開放性骨折,不應作現場復位,以防止組織再度受傷,一般用清潔紗布覆蓋創面,作簡單固定後再進行運轉。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進行固定。

3.妥善處理傷口擠壓傷時,應設法盡快解除重壓,遇到大面積創傷者,要保持創面清潔,用干凈紗布包紮創面,懷疑有破傷風和產氣桿菌感染時,應立即與醫院聯系,及時診斷和治療。對大面積創傷和嚴重創傷者,可口服糖鹽水,預防休克發生。

4.防止火災地震常引起許多「次災害」,火災是常見的一種。在大火中應盡快脫離火災現場,脫下燃燒的衣帽,或用濕衣服覆蓋身上,或卧地打滾,也可用水直接澆潑滅火。切忌用雙手撲打火苗,否則會引起雙手燒傷。

5.要預防破傷風和傳染性疾病,防止大災後的大疫。

3. 防震減災的科普知識

做到以下四點:
1)學習地震知識
——學習地震知識可使你在地震時不害怕、不驚慌,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了解家庭、學校和辦公房所處的地質構造情況。
——掌握基本的地震防禦辦法。
——注意身邊自然界的異常現象。
——不要聽信和傳播地震謠言。
(2)室內防震措施
——高櫃要和牆體固定在一起,以免傾倒砸人或堵塞逃生之路。
——較高的傢具上面堆放笨重物品。
——最危險的是組合傢具,可用角鐵或結實的木條固定各部分,再和牆體連接,或乾脆拆除。
——固定底座帶輪子的傢具或物品,如鋼琴等。
——固定桌面上的貴重物品,如計算機等。
——系緊或加固懸掛物,如燈具、掛鍾鏡框和廚房用品等。
——取下陽台圍欄上的花盆、雜物。
——卧室,尤其是老人或兒童的卧室,盡量少放傢具和雜物,尤其不要放高大物品。
——有條件的家庭,可設計一個室內避震空間。如重點加固一間居室或在床上增設結實的抗震框架等。
——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熟悉電、水、氣閥門的位置,掌握正確的關閉方法。
——不要把易燃、易爆物或農葯、有毒物品放在屋內。
(3)室外防震措施
——正門、樓道、走廊不堆放雜物,以利人員疏散。
——選擇疏散避震的安全場地。場地應就近、寬敞,應避開高大建築物、電線桿、磚牆、路燈和變壓器。
——發布臨震預報的地區,應按政府安排,按指定地點修建臨時防震棚。在外期間注意衛生,防火,儲備飲用水等,遵守和維護社會秩序。
(4)准備一個防震包
——防震包應足夠結實,內裝食品、水、急救葯品等基本生活用品。因為是備用應急,所以應按保質期及時更換食品和水。另外,還應准備小鐵鏟、鉗子、改錐等工具,可以在你自救或救人時發揮作用,准備一哨子,可以幫助救援人員發現你被埋地點。

30年前的7月28日凌晨,北方工業城市唐山瞬間劇烈顫抖,無數熟睡中的人們來不及反應就失去了生命,24萬人在這次地震中喪生。各種各樣的奇異現象在地震前被發現,假如地震再次來臨,這些現象能對我們有什麼幫助么?本報記者為此專訪了地震專家——— 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地震分會會長何永年研究員。

震前的神秘現象
1976年7月中旬,唐山街頭賣鮮魚的人突然增多。據打魚人說:7月20日前後,離唐山不遠的沿海漁場,梭魚、鯰魚、鱸板魚紛紛上浮、翻白,魚兒像是瘋了一般,漁人們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好運氣。

7月25日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長湖」號油輪船員們驚奇地發現,油輪四周海面上的空氣噝噝作響,一大群深綠色翅膀的蜻蜓飛來,棲在船窗、桅桿、燈和船舷上,密匝匝一片。不久,油輪上出現了更大的騷動,一大群蝴蝶、蝗蟲、蟬、麻雀以及不知名的小鳥也飛來了,「長湖」號油輪幾乎成了避難的諾亞方舟。

七月下旬起,距唐山較近的蔡家堡至大神堂海域,漁民們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從來是碧藍的海水,一夜之間變成了土黃色。唐山附近的一些村子裡,池塘的水忽然莫名其妙地幹了,有的池塘卻又騰起水柱。

地震的前夜,神秘現象更是到了最高潮。唐山林西礦區,飄來了一股淡黃色的散發著硫磺味的「臭霧」。在通縣,有人發現一支卸下的20瓦日光燈管閃閃發光。昌黎縣虹橋公社馬鐵庄大隊的李會成看見鄰居家的二百多隻鴿子突然傾巢而出,盤旋著久久不肯下落。7月28日凌晨,撫寧縣大山頭養貂場的張春柱被貂的叫聲驚醒,全場415隻貂,在籠里亂蹦亂撞,驚恐萬分。

科學解釋尚不完善

這些前兆的出現確實和地震有著密切聯系,有些現象的成因還不能非常確切地解釋,但基本的原理說得通。」何永年解釋說,地震前的物理異常可分為人可感知的宏觀異常和只有儀器可以探測的微觀異常。

地聲和地光是人們在大地震前最容易發現的宏觀異常現象。就在唐山大地震來臨前的幾分鍾,北京開往大連的129次直達快車滿載著1400多名旅客於凌晨3點 41分正經過地震中心唐山市附近的古冶車站,司機眼前忽然閃現耀眼的亮光,貌似閃電,卻又沒有光源。這奇怪的現象引起了他的警惕,立即使用非常制動閘緊急剎車,車剛剛停穩,奪取幾十萬人生命的大地震就發生了,滿滿一車乘客得救了。大地震到來前,還有不少人聽到了大地發出悶雷似的轟鳴,也有人形容轟鳴聲類似老牛的哞叫,不久後地震就來臨了。

微觀異常只有用儀器才能察覺。在地震前還有大量不為人知的物理和化學現象。比如水中放射性氡的含量、空氣中的硫的含量、電磁波、電場的變化、地電阻的變化、重力場的變化、地熱場的變化、地形變場的變化等等。

地聲和地光發生的原因,何永年解釋說,目前的普遍看法是在高壓下地層的強力摩擦造成的靜電發聲和發光現象。而動物的異常行為的解釋更復雜,不同種類的動物對不同的物理場敏感度不同,有的對次聲波敏感,有的對超聲波敏感,有的對地磁場敏感,有的對電場敏感。不過目前的科學尚不能精確完美地解釋這些現象。

震兆預警難以成信

既然科學尚未發達到准確預報的程度,那我們依靠各種現已經總結出的震前自然現象和動物異常,能否預知地震的到來呢?何永年肯定地說,依靠這些現象,採信度難以把握。近日,文安地震後不久,他曾經在街上問一個手抱小狗的年輕人「小狗在地震前有什麼異常」,年輕人笑笑說:「失職啦,它啥反映都沒有。」

動物異常的成因很多,現代社會的誘因太多了:工地的震動、通訊的電磁干擾、化工的異常氣味,都可能導致動物的行為異常。另一方面,時代不同,動物的生活環境不同,敏感度自然也不同。打個比方,一條狗如果天天在一個工地附近生活,它對小的地震根本不會有任何異常的反應。

同樣的,地下水位變化可能是采水過度造成;雷達電磁波的變化也很有可能和現代通信有關。「這些異常往往都是事後才引起人們的注意,事實上,很多情況下的『異常』確實並非異常。因此異常現象可能是震兆,但不能因此下結論說,有『異常』就必然會發生地震。」

事實上,在地震成因機理沒有完全被揭開之前,即使是一些曾經「成功」預測了部分地震的理論也不能推而廣之。有理論認為,「小震鬧騰,大震到」,即有一連串的小地震後接著會有大地震,這個理論也不是都適用,比如唐山的地震就沒有小震來預警,大震一下子就來。因此地震規律是個特別復雜的課題,就目前水平而言要准確預言難度非常大。

那麼,面對地震人類就只有坐以待斃么?何永年否認了這一說法:「相對於地震的預報來說,其實預防更加重要。平時硬體的防震措施和軟體的防震意識相結合,作用甚至比准確預報出地震還要大
破譯地震發生的「密碼」

——淺談地震的前兆與預報

摘要:大地震是一種破壞性極大的自然災害,是人類生存,生產和建設的大敵。但是地震中人員的傷亡和損失並不是由地震的震級大小唯一確定的,至關重要的是人們在地震前能夠有效防範,災害程度就會明顯減小。在人類長期發展的過程當中,也積累了與地震災害做斗爭的豐富的自然經驗,我們小組試圖通過文獻查找,綜合分析的方法來盡可能破譯地震發生的「密碼」,從而能夠盡可能小地減小地震災害。

關鍵字:地震 前兆 預報

基本知識

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人類要想戰勝地震這個凶惡的大敵,必須先要盡可能詳盡地了解地震的本性和「脾氣」。

震驚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使一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一瞬間就毀滅了,留下的只有一片殘垣斷壁,僅僅幾十秒鍾,就讓半個世紀的建設化做烏有,上百億的財產付之東流。絕大部分的大地震的強烈振動的危險期大概只有1分鍾左右。難怪有人說:挨過這恐怖的一分鍾,就有了生的希望。

強烈地震有很大的破壞性質。一種是直接災害,如人畜死亡,房屋倒塌等等;另一種是次生災害,由地震的間接原因造成,如海嘯,滑坡,泥石流等,更容易引發災害鏈,造成更大的經濟財產損失。地震傷亡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可以說,震級越大,烈度越高,破壞越大,生命損失更大。

中國是一個地震高發地,所以探討地震的前兆和預報更有重大意義。

前兆

地震前,在自然界發生的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我們稱之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兩大類。從搜集整理的資料來看,地震前兆有一些經驗性質的共同特徵:異常種類隨地震的發展,逐漸增多;異常的持續時間與震級有關,震級越大時間越長;異常變化的時間進程有一定的聯系;異常變化的空間分布相對集中;異常的幅度隨著與震源的遠近而有差別。

宏觀異常

一、小震活動

有的大地震發生前幾天或幾小時,會發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達幾十至幾百次,科學家稱它們為前震。

由於觀察認識到大震前有一系列小震,因此便可利用前震預報大震,並設法預防大震。比如1809年8月11日貴州正安「小溪里、羅乾溪忽山動石墜,居民即將器具牛羊移居對山,遷畢地搖,房屋倒塌,田土盡翻,山泉凝而為潭,深不可測」。這說明,正安發生強震前,在小溪里、羅乾溪存在明顯的小震活動,當地老百姓在觀察到這種前震現象後,馬上採取措施,人畜財物轉移到安全地方,避免了傷亡出現。

二、動物反常表現

目前已發現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的動物有130多種,其中反應普遍且比較確切的約有20多種,常見的有:
代表

大牲畜

馬、驢、騾、牛等家畜

狗、貓、豬、羊、兔

家禽
雞、鴨、鵝、鴿子

穴居動物
鼠、蛇、黃鼠狼

飛的昆蟲

蜜蜂、蜻蜒

科學研究發現,一些動物的聽覺大大優於人類的聽覺。如,人耳只能聽見音頻為每秒鍾1000次至4000次的聲波,而貓狗和狐狸卻能聽到音頻每秒鍾高於60000次的聲音,至於老鼠、蝙蝠、鯨魚和海豚,可以發射和接收音頻每秒鍾超過100000次的超聲波。

除了超聲波,動物們還能感測音頻每秒鍾只有100次或不到100次的次聲波,次聲波不僅我們的耳朵聽不出來,就是地震儀器也極少可能把它測定出來。因此,它們能遙感得出數百公里之外雷電和洋底海嘯的聲波。

魚類對於微弱的震動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它們的胸腹兩側都長滿側腺,這是一種特殊的感測系統;爬行動物蛇能覺察地震,是因為它們能夠嗅出地震前,地下所釋放出來的碳氫化合物的氣息;狗之能以吠叫預報地震,是能聽見地震開始時所發射出來的超聲波。

三、大氣異常

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會出現多種反常的大氣物理現象,如怪風、暴雨、大雪、大旱、大澇、驟然增溫或酷熱蒸騰等。

大震前的各種大氣異常現象,近年來有很多報導,可以說,臨震大氣物理現象都不是孤立的,但由於地震前兆現象和氣象本身的自然現象容易混淆,還必須進一步加強研究。

四、「地光」

地震伴有發光現象並非偶然。在我國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顏色很多,有紅、黃、藍、白、紫等。地光的形狀不一,有的呈片狀或球伏,也有是電火花似的。地光的出現時間不一般很短,往往一閃而過,所以不易觀測。

地光發生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地震前地電和地磁異常,使大氣粒子放電發光所致;也有人認為是放射性物質的射氣流從地下的裂縫中射出,在低空引起大氣電離,因而發光。盡管原因還沒有徹底清楚,但由於地光有時出現在大震之前,因此它是臨震前的一種前兆現象,可以用來進行臨震預報。

五、「地聲」

在地震前數分鍾、數小時或數天,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人們習慣稱之為「地聲」。

地聲一般出現在震前幾分鍾、幾小時,幾天或幾十天內。實際上臨震前幾分鍾內出現者居多。所以地聲確是一種臨震的信號。有的震區就是因為重視奇怪的地聲現象,使人們躲過了災難。

根據地聲的特點,能大致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一般說,如果聲音越大,聲調越沉悶,那麼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較小。

微觀異常

一、地形變

從多年來的大地測量結果中發現,我國幾次較大的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廣東陽江地震、1970年雲南通海地震、玉溪地震等等,震前都有地形變活動。

我們已知道,地下斷層的活動是大多數地震發生的直接原因,大地形變測量能夠監視斷層的活動,配合其他方法,如地聲可監視斷層微破裂等等,就有可能准確地判定斷層活動的狀態,沿著這個思路,大地形變測量能為地震綜合預報提供極其有用的判斷依據。

二、電磁場異常:

地震前磁場變化,很早就被人們注意到了。1872年12月15日印度發生地震前,巴西里亞至倫敦的電報線上出現了異常電流;1930年日本北伊豆地震時,電流計也記到了海底電線上的異常電流。

地震能引起電磁場的變化。一般認為磁場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二是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岩石溫度的改變也能使岩石電磁性質改變。唐山地震前兩天,距唐山200多公里的延慶縣測雨雷達站和空軍雷達站,都連續收到來自京、津、唐上空的一種奇異的電磁波。因此,觀測電磁場的變化也成為預報地震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地下水異常

大地震之前,震區范圍的地下含水岩石在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受到強烈的擠壓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現水位的升降和各種物理性質和化學變化,使水變味、變色、混濁、浮油花、出氣泡等。由於地下水與河流之間存在互相補給的關系,震前地下水的變化,也會引起河水流量的變化。震前地下水發生的異常變化,是一種很重要的地震前兆現象,是目前預測預報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

注意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所謂的地震前兆,只能說是可能性的前兆,這些都屬於分析統計一類的。由於某些條件的變化,這些現象並不都是一定完全重復出現。突出的問題還在於有異常現象出現,但是沒有地震發生的情況也是很多的。研究表明:地震前兆只是引發觀測變化的一個可能因素,總體上說,還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定量的指標,異常變化與地震關系的不唯一性仍然是地震預報中遇到的突出問題。

預報

所謂地震預報,顧名思義,是指用科學的思路和方法,對未來地震(主要指強烈地震)的發震時間、地點和強度(城級)做出預報。

從陸殼構造的復雜程度來看,一定區域范圍內,產生應力集中的地點不是單一的。一方面往往在一定范圍內可能同時出現若干個局部的異常集中區域,但是其發展也並不是都會導致大地震的發生。有時一定區域范圍內,觀測資料有種種變化復雜的異常性,往往給尋找廣闊區域的地震危險程度帶來很大的困難。

從地球物理學的角度看,地震預報的困難還在於不能在實驗室中模擬,野外觀測的時間和區域有限,設備精度不高等等。
長期預報是對某一地區今後數年到數十年強震形勢的粗略估計與概率性預測。主要依據是對歷史地震活動資料的統計分析,對現今地質構造活動(尤其是斷層)背景、地震活動背景、其他地球物理場的變化背景、地殼形變(幅度、速率、方向等)的觀測研究,並考慮到天體運動、地球自轉等因素。通過斷層活動與其他這些因素的組合特徵及發展趨勢,對區內的發震可能性及其變化方式進行分析,提出長期性的趨勢預報意見。以此為基礎,才可在監測力量較強、資料較多的地區進行地震三要素的中、短期定量預報。由於中國地域遼闊,監測與研究力量有限,因此在長期預報中就要有所側重,注意強震的地震地質標記,如大地構造的邊界帶、新構造差異活動帶、活動斷裂帶、斷陷盆地、地殼厚度變異帶、殼內低速層(在地殼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大約60~250km深處有一地震波速局部降低的圈層,叫低速層)、地殼形變幅度、速度、強度等。強震多發生在活動斷裂的端點、拐點、交點、閉鎖點等部位。

地震中期預報依據各種前兆趨勢異常的時空分布特徵圈定危險區,並據經驗公式判斷發震時間與強度。進行中期預報要考慮監視研究區的地震地質構造、歷史地震情況、監測台網的布局,各單項異常的類型、空間分布特徵、數量、幅度、異常起始、轉折、結束時間及異常的預測意義;地震活動性的時間變化分析及是否出現空區(在被稱作地震空區的區域內,地震活動水平明顯低於周圍地區,或幾乎沒有地震發生。地震空區有可能與孕震有關)、條帶、集中區等空間異常圖像;在上述基礎上統計與作圖,進而分析各類異常的時空演變特點。

在短、臨預報階段,除繼續追蹤監視中期與短期異常的發展變化外,還應從時空兩方面進一步核定與分析各類異常的數量、比例、持續時間、變化速率、異常幅度、轉折、加速或恢復時間等特徵量,臨震階段尤其要注意突發性異常的這些特徵。突發性異常既包括原有中、短期趨勢異常、新的大幅度加速、轉折或恢復,也包括新出現的前兆突跳、階躍和有一定數量與范圍的宏觀異常現象,如地下水的突然升降、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水、氣、油的噴發,動物習性異常,聲、光、電異常及氣象要素的突變等。應綜合分析突發性異常的總體特徵;異常頻次、強度等隨時間的變化;突發性異常在空間分布上的相對集中性,異常分布與構造的相關性,異常數量與項目的比例等。密切監視預報區及周圍地區的地震活動動態,尤其是當監視區出現顯著的震群活動時,應立即運用多項判據判定是否為前震活動。

4. 防震減災小常識有哪些

避震要點:

1,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樓里,跑出來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裡,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爭跑出避震。

2,躲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空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築物,開闊,安全的地方。

3,應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時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4,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以保護頭頸部。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眼睛。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5,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無論在什麼場合,街上,公寓,學校,商店,娛樂場所等,均如此。因為,擁擠中不但不能脫離險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傷。


災後生活:

1,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

2,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3,積極投入恢復重建工作。

4,按規定服用預防葯物,增強身體抵抗力,防疫滅病。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震

5.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地震是一種使人類文明毀於瞬間的巨大天災。它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還不能准確地說出它將要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我們有辦法減輕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這就是「防震減災」。為提高廣大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災損失,在群眾中應加強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現將有關地震和減災的常識介紹如下: 地震發生的原因與分類:地球內部深層物質的不斷運動和變化,促成地球表層,尤其是地殼的不斷運動變化,從而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的地帶,當它承受不了巨大的應力作用時,或者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根據成因可分為:天然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構造地震: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佔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響范圍較小,發生的也較少,約佔全球地震數的7%。 塌陷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溶洞或礦山采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振動。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地震是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人們能感覺到的有5萬多次,能造成破壞的有千餘次,而七級以上能造成巨大災害的地震約十幾次。 地震的幾個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球內部直接發生破裂的地方稱震源。震源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到觀測點的距離稱震中距。震源到震中的距離稱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又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里的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的為深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發生時,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稱為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橫波。 縱波:它向外傳播時,質點振動的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岩石交替受到推(壓縮)或拉(膨脹)的作用。 橫波:它向外傳播時,質點振動的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使岩石在垂直於波的傳播方向上作剪切運動。 縱波與橫波相比,前者傳播速度快,在地殼中一般為每秒五六千米,且強度小,衰減快;後者傳播速度慢,在地殼中一般為每秒三四千米,且強度大、衰減慢。因而,地震時,總是縱波先到達,橫波後到達,橫波的振動比縱波強。 震級與烈度: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地震越強,震級越大。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中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中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烈度除與震級和震中距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地下水分布和土質條件、建築物結構及抗震性能等有關。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有感地震 felt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 微震 microearthquake 1級≤震級<3級的地震。 破壞性地震 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第二十六條) 嚴重破壞性地震 severely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災區喪失或部分喪失自我恢復能力,需要國家 取相應行動的地震。(《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第三十條) 震級每相差一級,其能量約相差30多倍。震級越大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少;反之,震級越小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多。 地震是怎樣造成災害的?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本身並不等同於地震災害,地震只在一定條件下才造成災害。 地震波引起地面強烈振動,造成建築物倒塌或某些自然物崩塌(如山崩),並由此危及人身安全和帶來經濟損失,這是地震造成災害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原因。一般而言,中強以上地震便可造成破壞,但破壞的輕重還與震源深度、地震類型、地震發生時間等多種因素有關;另外,還與地震發生的地點有關。如果一次強烈地震發生在渺無人煙的高山或荒漠區,它對人類便不會造成影響;而那些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的地震,則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些只佔全球15%的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竟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85%。除此之外,地震造成的災害原因還與人類抗禦地震的能力和程度有關。這包括許多方面,如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城市水、電、氣等生命線工程的設防能力,社會對地震災害的監測,預報及應急救助能力,人們是否具備防震知識等。 震前異常:事實表明,破壞性地震發生前是有前兆的。這些前兆分為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兩大類。微觀前兆是指用儀器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化學和地質構造等的微小變化。宏觀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覺察到的各種前兆現象。那麼,地震前會出現哪些宏觀前兆呢? 地下水的異常變化:水位:水量的反常變化,如天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水質的變化,如井水、泉水等變色、變味、變渾等;水溫的變化,水溫超過正常變化范圍等等。 動物異常:據統計,目前已發現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的動物有130多種,其中反應普遍且比較確切的約有20多種。常見的有:大牲畜,如馬、驢、騾、牛等;家畜,如狗、貓、豬、羊、兔等;家禽,如雞、鴨、鵝、鴿子等;穴居動物,如鼠、蛇、黃鼠狼等。 動物行為異常大體有三種:興奮型異常,如驚恐不安、不進圈、狂吠、如癲如狂,倉皇逃竄、驚飛、群遷等;抑制型異常,如行為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痴、不知所措、不肯進食等;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地聲與地光:地聲多數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但也有出現在震前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聲音類似於機器轟鳴聲、雷聲、狂風呼嘯聲、石頭相互摩擦聲等。地光:一般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也有出現於震前數小時或更早的;形狀各異,有帶狀光、片形光、球狀光、火樣光、柱狀光等;顏色多呈紅、白、紫、橙等色。 自然界的變化十分復雜,各種異常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多,並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當我們觀察地震宏觀前兆現象時,一定要注意識別真偽,並及時報告地震部門。 地震來了怎麼辦?抓住時機,利用預警時間緊急避震。大地震的發生雖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強烈震動之前,仍能出現一些人們能夠感覺到的有關現象。這些在大震前短暫時間內出現的、能夠預示強烈地震即將到來的臨震宏觀現象,叫做大震預警現象。主要有:地面的初期振動、地聲、地光等。從人們發現預警現象開始,到房屋倒塌,這個時間差稱為大震預警時間。據統計,預警時間可達十幾秒,少數可達20秒以上,在20秒以內的佔83%,平均預警時間為13.6秒。地震時,人們如果能抓住預警時機就會有生的希望。 在不同環境下緊急避震的要點:如果你住樓房,地震時不能滯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間中央。因為這都是身體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應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傢具邊;開間小、有支撐的房間,如衛生間;內承重牆牆角。千萬不能跳樓,不要到陽台、外牆邊或窗邊去,也不要到樓梯去,更不要去乘電梯。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時應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傢具邊。不要躲在屋頂大梁下、窗戶邊;不要靠近不結實的牆體;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如果你正在學校上課,就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震時千萬不能慌亂擁擠外逃,待地震過去後再由老師帶領,有組織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樓房,一定要記住不要跳樓,不要擁向樓梯。當你在操場或室外時,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亂跑、亂擠,待地震過去再按老師指揮行動。 如果你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時,就地蹲在排椅下,用書包等保護頭部;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等地震過後,聽從服務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應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的門窗、櫥窗和玻璃櫃台;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吊燈、廣告牌等懸掛物。 如果你在戶外,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和構築物。如樓房,特別是玻璃幕牆的建築、高煙囪、水塔等。注意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變壓器、電線桿、廣告牌等。注意避開其他危險場所,危舊房屋、狹窄的街道、牆等。 如果你在野外,應迅速離開山邊、水邊等危險場地,選擇開闊、穩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風向,以免吸進有毒氣體。避開河邊、湖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變壓器、高壓線及生產危險品的工廠或危險品倉庫,以防發生意外事故時受到傷害。地震發生後,如果被埋壓不能自行脫險時,一定要沉住氣。先試著把雙手從壓埋物中抽出來,保護自己不受新的傷害。震後,餘震還會不斷發生,你的環境還可能進一步惡化,這時你要保持呼吸暢通,盡量挪開臉前、胸前的雜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或其他危險物。如果暫時不能脫險,就要保存體力,不要大聲哭喊,勉強行動,盡量閉目休息,維持生命。同時還要與外界聯系,當聽到人聲時用石塊敲擊鐵管、牆壁以發出呼救信號,耐心等待救援。 回答者

6. 社區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有哪些方面的內容

近幾年,我國多次經歷破壞性特別嚴重的各類自然災害,生命和財產損失都相當嚴重,很多市民對於自然災害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在災難來臨之時盡量減少損失知之甚少,一些中小學生更是認為學校的防災減災教育更是像背課文一樣,許多學生都不能對這些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理解.為什麼在面對如此之多的血的教訓的時候,市民的防災減災意識還是如此薄弱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不夠到位.相當多數的市民對國家防震減災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如何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知之甚少,再加上呼和浩特市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特別重大的自然災害,更使廣大市民存有僥幸心理,沒有主動了解防災減災知識的需求.而目前直接進行的防災減災宣傳規模不大、影響不廣,僅限於在某些特殊的日子裡集中的進行,形式也比較單調,宣傳的內容雖然非常具有使用價值,但是難以引起市民們的充分重視.二是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普及工作不到位.街道和社區缺乏具備專業知識的防災減災工作人員,僅僅依靠一般性的防災減災知識宣傳,無法建立防災減災宣傳的長效機制,也就不能潛移默化的將防災減災意識和知識灌輸到每一名市民的腦海中.三是防災減災演練活動進行的不夠積極.防災減災的演練僅在某些特定的時間作為一種紀念活動來進行,致使廣大市民並不熟悉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的位置、災害預警信號和應急疏散路徑等一系列防災減災的重要方式方法,在真正的災害來臨之時只能是慌了手腳.基於以上原因,在提高市民防災減災意識方面,街道和社區在今後的工作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著力提高居民防災減災意識:一是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文化宣傳活動.街道和社區要積極尋找恰當契機,大力弘揚我國傳統防災減災文化,大力弘揚近年來在應對汶川、玉樹地震中凝聚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以及在應對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彰顯的抗洪救災精神.要充分發揮各類公共文化場所、重特大自然災害遺址和有關紀念館的教育、警示作用.要通過組織現場觀摩學習、舉辦專題知識講座、在新聞媒體開設專欄專題等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文化宣傳活動,努力營造全民參與防災減災的文化氛圍.二是大力推進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普及工作.要加強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知識、技能的普及,編制、出版符合行業或地區災害風險特點的防災減災知識讀物、影視作品,通過張貼海報、放置展板、分發資料、現場咨詢等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活動.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優勢,推動防災減災知識和政策法規宣教進機關、進學校、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家庭.要加強宣傳引導,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增強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三是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演練活動.要針對潛在災害風險和區域災害特點,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等開展防汛抗旱、防震減災、防風防雷、地質災害防禦、消防安全、事故防範、衛生防疫等方面的應急演練活動.有條件的地方要組織社區居民開展應急救災演練,讓群眾了解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的位置,熟悉災害預警信號和應急疏散路徑,提高社區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演練活動要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加強宣傳力度,形成聲勢,擴大影響.要想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單憑政府一家之力,收效甚微.西街街道辦事處秦瑤 供稿

7. 防災減災科普知識

1.地震依據成因可分為火山地震、構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種類,對人類危害最大的地震為( B )。
A.火山地震 B.構造地震 C.陷落地震 D.人工地震

2.( 4.7.選B把 )級震級以上的地震為破壞性地震。
A.4級 B.5級 C.6級 D.7 級

3.地震是地球(C )物質運動的結果。 A.外部 B.地殼 C.地幔 D.內部

4.震級和烈度都表示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多少,地震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 )
A.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一個烈度 B.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C.一次地震只有一個烈度

5.地震發生時,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稱為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縱波能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橫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請問: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比較大,先到達地表的是( A) A.縱波 B.橫波

6.一些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前,在未來的震中及其外圍地區會出現各種各樣平時未曾出現過的與地震活動有關的自然現象,稱之為地震異常或地震前兆。下列現象中不屬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是:( D) A.蛇出洞、老鼠搬家、雞鵝高飛; B.小兔發瘋、魚變傻、黃鼠狼搬家; C.地下水位升降及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 D.在繁殖季節,出現大量蟾蜍集體搬家

7.地震時應根據居住的特點採取不同的避震方式,居住在高層樓房的居民遇到地震突發事件時應選擇正確的方式避震。請問:以下三種方式哪種是不安全的?( C)
A.迅速乘電梯撤離 B.先迅速躲進小開間房間 C.先就地躲避在床、桌等堅固物體下

8.地震發生後,從高樓撤離時應走( A )。
A.安全通道 B.跳樓 C.乘坐電梯 D.從窗戶抓繩下滑

9.人們在避震「自救瞬間」的首先選擇的是( A )。
A.先保護頭 B.先保護胸部 C.先保護雙手 D.先保護雙腳

10.地震發生了,你在戶外避震,以下那種方法是不合適的?(C )
A.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B.避開高大建築物 C.抱住電線桿 D.避開過街橋、立交橋

8. 防震減災小常識

中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

全球兩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像一個巨大的花環,把大陸與海洋分隔開來。
歐亞地震: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本世紀的中國地震活動

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由於地球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石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地震絕大部分發生在地殼中。
震 源:地球內部直接發生破裂的地方;
震 中:震源正對著的地面;
震中距:震中到觀測點的距離;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離。

震級與烈度

地震震級: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
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構)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地震前兆

宏觀前兆:由人的感覺器官能直接覺察到的地震前兆。
微觀前兆: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儀器才能測出的地震前兆。

地震烈度的劃分

3度:少數人有感,儀器能記錄到

4-5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擺動。

6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7-8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

9-10度:橋梁、水壩損壞、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11-12度:毀滅性的破壞。

9. 防震減災知識pp課件培訓內容有哪些

一、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工作體系。 二、建立健全防震減災的法律體系專。 三、加強地震屬監測預報和快速反應能力。 四、做好以地震安全性評價為基礎的抗震設防工作。 五、做好震害預測和震災快速評估工作; 六、做好地震應急對策和應急預案的工作。 七、增強我國震後救災與恢復重建的能力。 八、提高民眾的防震減災意識。

閱讀全文

與社區防震減災的科普知識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教師培訓改進方案 瀏覽:537
市場營銷部有什麼證書 瀏覽:139
網路營銷年度總結 瀏覽:626
培訓中心安全防範工作方案 瀏覽:847
校園水果的網路營銷策劃案 瀏覽:386
銀行創意的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46
電子商務專業歸屬 瀏覽:539
電子商務基礎習題 瀏覽:207
酒店餐飲宴會營銷方案 瀏覽:917
2016春節房地產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69
國外的市場營銷理論 瀏覽:850
辦公場所消防培訓方案 瀏覽:435
小學教師安全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547
高中英語骨幹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803
電子商務網上學習 瀏覽:875
電子商務小知識 瀏覽:156
電子商務綜合實訓內容 瀏覽:599
鄉鎮突發事件應急培訓方案 瀏覽:295
手機店面促銷活動 瀏覽:412
生鮮產品超市的網路營銷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