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首先,要抄加強基層醫療衛生襲機構建設,使每個鄉鎮有一所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一所衛生室;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使老百姓生了病可以得到方便、有效、綜合、連續的服務。第二,要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設施設備條件,為群眾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第三,大力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加強對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的培訓,大幅度增加全科醫生及社區護士數量,使其具有較高醫療技術水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能夠看好群眾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第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轉變服務模式,堅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第五,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建立能進能出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立以服務質量和崗位工作量為核心、以崗位責任與績效為基礎的考核和激勵制度,調動基層人員的積極性。第六,要加強大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大醫院主要負責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的診療,大醫院通過技術支持和人員培訓,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
❷ 如何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隨著衛生改革的深入,醫療服務質量已經成為醫療機構競爭取勝的關鍵。近年來,人民群眾受益於改革,對醫療服務質量的滿意度有所提高。據2001年對20個省市的145個省級醫院、720個地市級醫院和1686個區縣級醫院的調查,在問卷調查的93.33萬人次中,門診病人滿意率為91.89%,住院病人滿意率為93.52%,出院病人滿意率為91.05%,均比往年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雖然不滿意的比例較小,但從門診住院人次來看,絕對值仍不小。因此,對醫療服務質量的管理,是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要職責。
為什麼要抓醫療服務質量?朱慶生說,醫療服務質量是群眾對衛生工作評價的主要衡量標志,群眾對改革的認同主要體現在醫療服務質量和費用上。只有在這點上讓人民滿意,改革才能深入下去。醫療機構發展最主要的是內涵,醫療服務質量是內涵發展的核心。同時,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能減少糾紛和事故,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
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是今年「轉變作風年」的切入點。全國醫政工作會議要求衛生行政部門、醫院管理者和醫務人員做七件事:改變舊理念,把「以病人為中心」落到實處;一方面嚴格執行已有的規章制度和技術規范,另一方面引進世界各國先進思想和方法,如風險管理、循證醫學、全面質量管理等,創出自己的體系;建立和完善在醫療機構法人結構中體現醫療質量管理的機制,並將其與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結合起來;加強對醫務人員培訓,建立考核、淘汰制度;加大醫療服務信息公示範圍和力度;控制費用,合理用葯、合用檢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完善內部監察和社會監察制度。
探索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新途徑
「看病難、看病貴」多年來一直是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也是醫改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對這一涉及百姓民生的話題,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由此也產生不同的理論研究與輿論爭論。爭論的焦點有二:一則產生「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到底歸責於誰?二則醫療運行到底該如何才
能讓群眾認為看病「不難」「不貴」?下面,筆者通過自己在基層醫院工作的一些經歷感受及對相關行業部門相關人群的調查采訪,對這民生話題做些粗淺的探討,期望對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緩解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及構建和諧衛生有一定裨益。
一、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成因分析
(一)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表現
「看病難」難在:(1)路途遙遠,求醫不方便,特別是對一些偏遠山村的農民。(2)醫療機構技術力量薄弱,難以滿足醫療需求。如醫務人員業務差,診斷設備差,設施簡陋,診斷不清,治療效果差等。(3)醫療機構服務不到位,如醫院的科室設置布局不合理,程序復雜,少數醫務人員服務意識淡薄,存在門難進,臉難看。(4)大醫院人滿為患,掛號、取葯、候診排長隊存在「難等」之難。
「看病貴」貴在:(1)葯費貴(2)檢查費貴(3)一些特殊治療器械貴(4)過度治療,小病大治拖治產生不合理費用。
(二)「看病難、看病貴」的成因分析
通過醫院目前的一些現狀,結合醫療運行的一些機制我們不難分析,「看病難、看病貴」的成因在於:
(1)村級醫療機構地理環境限制及衛生行政部門對村級醫療機構配置不到位導致不少農民就醫「行路難」。
(2)一方面政府對衛生投入不足,影響了醫院設施的更新完善、設備的添置、人才的培訓、技術項目的開展等,導致醫院的醫療救治能力差,影響了群眾就醫高效快捷;另一方面醫院自身經營水平有限,無能力解決自我發展的經濟投入,影響了醫療服務能力。
(3)醫院管理不到位,內部約束機制不全不力,個別醫務人員素質差,導致群眾看病難。
(4)衛生材料價格虛高,葯品流通領域管理不規范,流通環節層層加碼,葯品降價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加重了「看病貴」的程度。
(5)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出台後,醫療事故處理實行「舉證倒置」,出於自身防範目的,醫生在診療過程中過度檢查,增加了病人的醫療負擔。
(6)醫學科技在發展,新技術、新葯品、新器械和新材料在不斷運用,診療手段的進步,患者在享受到安全、准確、快捷的診療服務的同時,支出費用相應提高。
(7)醫院是在物價不斷上漲的市經濟環境中生存和發展,醫療衛生費用上漲是醫學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一定幅度內增長不可避免。
(8)醫院為了生存與發展片面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科室或醫生為完成目標任務,提高效益工資,採取過度治療行為,加大了患者的負擔。
(9)個別醫生職業道德敗壞,只為追求回扣、提成,大處方亂開葯;個別醫生基礎理論差,診治水平低,只知藉助大型設備檢查或濫檢查;個別醫生為泄心中不滿,把情緒帶到醫療工作,遷怒於患者身上發泄或「狠宰」。
(三)「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到底歸責於誰
根據上述的成因分析,我們不難理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一種綜合性問題,不能單歸責於某一行業某一部門,它是一問題鏈,其中涉及物價部門對葯價及特殊醫療器械的審批定價,涉及葯監部門對葯品及醫療器械的流通監管,涉及政府的投入,涉及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執法,涉及醫院的內部經營管理,涉及院長的管理能力與素質,涉及醫生的職業道德與業務素質,光解決其中任何一項都不能徹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一難題。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醫療費用產生的關鍵環節是醫院,醫院應是醫療費用的「守門員」,醫院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的缺失將導致「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加劇升溫。正是現行醫院「點菜」別人(患者、政府、單位)「買單」的醫療運作機制,加之某些主客觀原因,才導致醫生、醫院、葯商、葯廠出現不少亂「點菜」、亂「買菜、」多「點菜」、多「賣菜」、亂「賣菜」、亂「做」菜現象,因而也就導致人們對他們口誅筆伐。所以,如何探索新的「三醫」(醫療、醫保、醫葯)運行體制與機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核心舉措。另一方面要摒棄一種看法,認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就是目前政府投入不足,只要政府加大投入問題就迎刃而解。其實並不然,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政府投入固然十分重要,但不可忽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竭制醫療衛生資源的浪費和流失,盤活現有大量閑置的資源,規范並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益。
❸ 100分懸賞:幫我寫篇關於如何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的文章
隨著衛生改革的深入,醫療服務質量已經成為醫療機構競爭取勝的關鍵。近年來,人民群眾受益於改革,對醫療服務質量的滿意度有所提高。據2001年對20個省市的145個省級醫院、720個地市級醫院和1686個區縣級醫院的調查,在問卷調查的93.33萬人次中,門診病人滿意率為91.89%,住院病人滿意率為93.52%,出院病人滿意率為91.05%,均比往年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雖然不滿意的比例較小,但從門診住院人次來看,絕對值仍不小。因此,對醫療服務質量的管理,是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要職責。
為什麼要抓醫療服務質量?朱慶生說,醫療服務質量是群眾對衛生工作評價的主要衡量標志,群眾對改革的認同主要體現在醫療服務質量和費用上。只有在這點上讓人民滿意,改革才能深入下去。醫療機構發展最主要的是內涵,醫療服務質量是內涵發展的核心。同時,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能減少糾紛和事故,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
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是今年「轉變作風年」的切入點。全國醫政工作會議要求衛生行政部門、醫院管理者和醫務人員做七件事:改變舊理念,把「以病人為中心」落到實處;一方面嚴格執行已有的規章制度和技術規范,另一方面引進世界各國先進思想和方法,如風險管理、循證醫學、全面質量管理等,創出自己的體系;建立和完善在醫療機構法人結構中體現醫療質量管理的機制,並將其與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結合起來;加強對醫務人員培訓,建立考核、淘汰制度;加大醫療服務信息公示範圍和力度;控制費用,合理用葯、合用檢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完善內部監察和社會監察制度。
探索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新途徑
「看病難、看病貴」多年來一直是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也是醫改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對這一涉及百姓民生的話題,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由此也產生不同的理論研究與輿論爭論。爭論的焦點有二:一則產生「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到底歸責於誰?二則醫療運行到底該如何才
能讓群眾認為看病「不難」「不貴」?下面,筆者通過自己在基層醫院工作的一些經歷感受及對相關行業部門相關人群的調查采訪,對這民生話題做些粗淺的探討,期望對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緩解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及構建和諧衛生有一定裨益。
一、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成因分析
(一)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表現
「看病難」難在:(1)路途遙遠,求醫不方便,特別是對一些偏遠山村的農民。(2)醫療機構技術力量薄弱,難以滿足醫療需求。如醫務人員業務差,診斷設備差,設施簡陋,診斷不清,治療效果差等。(3)醫療機構服務不到位,如醫院的科室設置布局不合理,程序復雜,少數醫務人員服務意識淡薄,存在門難進,臉難看。(4)大醫院人滿為患,掛號、取葯、候診排長隊存在「難等」之難。
「看病貴」貴在:(1)葯費貴(2)檢查費貴(3)一些特殊治療器械貴(4)過度治療,小病大治拖治產生不合理費用。
(二)「看病難、看病貴」的成因分析
通過醫院目前的一些現狀,結合醫療運行的一些機制我們不難分析,「看病難、看病貴」的成因在於:
(1)村級醫療機構地理環境限制及衛生行政部門對村級醫療機構配置不到位導致不少農民就醫「行路難」。
(2)一方面政府對衛生投入不足,影響了醫院設施的更新完善、設備的添置、人才的培訓、技術項目的開展等,導致醫院的醫療救治能力差,影響了群眾就醫高效快捷;另一方面醫院自身經營水平有限,無能力解決自我發展的經濟投入,影響了醫療服務能力。
(3)醫院管理不到位,內部約束機制不全不力,個別醫務人員素質差,導致群眾看病難。
(4)衛生材料價格虛高,葯品流通領域管理不規范,流通環節層層加碼,葯品降價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加重了「看病貴」的程度。
(5)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出台後,醫療事故處理實行「舉證倒置」,出於自身防範目的,醫生在診療過程中過度檢查,增加了病人的醫療負擔。
(6)醫學科技在發展,新技術、新葯品、新器械和新材料在不斷運用,診療手段的進步,患者在享受到安全、准確、快捷的診療服務的同時,支出費用相應提高。
(7)醫院是在物價不斷上漲的市經濟環境中生存和發展,醫療衛生費用上漲是醫學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一定幅度內增長不可避免。
(8)醫院為了生存與發展片面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科室或醫生為完成目標任務,提高效益工資,採取過度治療行為,加大了患者的負擔。
(9)個別醫生職業道德敗壞,只為追求回扣、提成,大處方亂開葯;個別醫生基礎理論差,診治水平低,只知藉助大型設備檢查或濫檢查;個別醫生為泄心中不滿,把情緒帶到醫療工作,遷怒於患者身上發泄或「狠宰」。
(三)「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到底歸責於誰
根據上述的成因分析,我們不難理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一種綜合性問題,不能單歸責於某一行業某一部門,它是一問題鏈,其中涉及物價部門對葯價及特殊醫療器械的審批定價,涉及葯監部門對葯品及醫療器械的流通監管,涉及政府的投入,涉及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執法,涉及醫院的內部經營管理,涉及院長的管理能力與素質,涉及醫生的職業道德與業務素質,光解決其中任何一項都不能徹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一難題。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醫療費用產生的關鍵環節是醫院,醫院應是醫療費用的「守門員」,醫院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的缺失將導致「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加劇升溫。正是現行醫院「點菜」別人(患者、政府、單位)「買單」的醫療運作機制,加之某些主客觀原因,才導致醫生、醫院、葯商、葯廠出現不少亂「點菜」、亂「買菜、」多「點菜」、多「賣菜」、亂「賣菜」、亂「做」菜現象,因而也就導致人們對他們口誅筆伐。所以,如何探索新的「三醫」(醫療、醫保、醫葯)運行體制與機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核心舉措。另一方面要摒棄一種看法,認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就是目前政府投入不足,只要政府加大投入問題就迎刃而解。其實並不然,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政府投入固然十分重要,但不可忽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竭制醫療衛生資源的浪費和流失,盤活現有大量閑置的資源,規范並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益。
❹ 如何確保民營醫療機構服務質量
確保民營醫療機構服務質量要在民營醫療機構加強質控工作;同步加強民營醫院專科能力建設,逐步縮小民營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的差距;在民營醫療機構當中加強醫院管理和醫療質量管理的人才建設。
一、在民營醫療機構加強質控工作
目前全國成立了30多個國家級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要把質控中心工作覆蓋到包括民營醫院在內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同時,要把民營醫療機構的質量管理納入到整體國家質控體系,加強對民營醫療機構質量信息的分析,對民營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實行同質化管理。
二、同步加強民營醫院專科能力建設,逐步縮小民營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的差距。
三、在民營醫療機構當中加強醫院管理和醫療質量管理的人才建設
在醫療質量管理人才的培養當中也要指導民營醫療機構完善內部質量管理的組織體系,提升民營醫療機構自身醫療質量提升的主體責任,促進民營醫療機構在醫療服務和質量安全當中的持續改進,讓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在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積極的作用。
(4)醫療機構提升醫療質量培訓擴展閱讀
民營醫院存在的問題:
一是民營醫院進入醫保定點難。目前,江蘇省一些地區醫保定點雖未排斥民營醫院,但實際執行時存在一定的歧視,絕大多數民營醫院很難被確定為定點醫療機構。
二是已進入定點的民營醫院反映,醫保病人起付標准低於公立醫院。盡管一再有報道稱醫保要對民營醫院開禁,但具體的政策法規尚未出台,納入醫保的民營醫院還是非常少,完全跟不上民營醫院發展速度的大環境。
雖然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並不排斥營利性醫院,民營醫院只要「規模較大,管理規范」,就有進入的機會,但是民營醫院要引進超過100萬元以上的大型設備,須經衛生部門審批,每年還有額度限制。光這一條,就卡死了不少民營醫院向大型綜合性醫院發展之路。
❺ 如何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
【摘 要】本文對影響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進行了簡要分析,並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對如何加強和完善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
基層醫療機構主要職能為承擔社區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是社區居民的健康守門人。但隨著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區首診、分級診療制度的進一步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不斷增加,社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需求不斷增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基層醫療機構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其服務能力的提升,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並就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提升服務能力進行探討。
一、影響和制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人才存量不足,業務發展受限。就我單位而言,缺編人員占總編制近1/5,聘用人員佔在崗人員的近30%.總量不足、職稱偏低、聘用比例稍高等問題,難以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阻礙了玄武衛生的可持續發展。
2.公衛任務漸多,質與量成矛盾。由於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不斷增加,目前的十二大類45項任務中的指標要求還在不斷提高,基層單位公衛醫生數量和人員素質無法適應公衛服務需求的日益增長,導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