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葯膳營養師的行業背景和學習的內容
中醫葯膳營養師是在中醫葯膳理論指導下,運用營養學、營養治療學、營養衛生學和烹飪學等有關知識和操作技能,學習和研究葯物和膳食結合,用於保健強身、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專業人才。中華民族創造的「葯膳」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應用「葯膳」可強健體魄、延緩衰老、延年益壽,這一運用膳食防治疾病的生活內容不僅使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也是造就中國古老文明的成就之一。葯膳的特點是中葯與食物相結合,以達到良葯不苦口,食之味美,觀之形美,效在飽腹之後,益在享樂之中。葯膳既是我國醫葯學寶庫的瑰寶,又是我國菜餚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可以說它是東方營養學的翹楚。
該職業資格共分三級:助理中醫葯膳營養師、中醫葯膳營養師、高級中醫葯膳營養師。
申報條件:(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助理中醫葯膳營養師:
1、本科以上或同等學歷學生;
2、大專以上或同等學歷應屆畢業生並有相關實踐經驗者;
二、中醫葯膳營養師:
1、已通過助理中醫葯膳營養師資格認證者;
2、研究生以上或同等學歷應屆畢業生;
3、本科以上或同等學歷並從事相關工作一年以上者;
4、大專以上或同等學歷並從事相關工作兩年以上者。
三、高級中醫葯膳營養師:
1、已通過中醫葯膳營養師資格認證者;
2、研究生以上或同等學歷並從事相關工作一年以上者;
3、本科以上或同等學歷並從事相關工作兩年以上者;
4、大專以上或同等學歷並從事相關工作三年以上者。
發證機構:
經職業技能鑒定、認證考試合格者,頒發加蓋職業技能鑒定專用章鋼印的《注冊職業資格證書》。權威證書,全國通用。政府認可,企業歡迎。網上查詢,就業首選。
『貳』 葯膳的發展簡史
葯膳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不斷探索、積累而逐漸形成的獨具特色的一門臨床實用學科,是中華民族祖先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遺產。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醫學就十分重視飲食調養與健康長壽的辨證關系,它包括食療,即用飲食調理達到養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葯膳,即用食物與葯物配伍製成膳食達到養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葯膳即包括食療內容。中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葯膳食療保健經驗,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因而葯膳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行中醫葯膳食療保健,不僅為中國人民的健康長壽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於促進世界衛生保健醫學的發展,也具有深遠意義。
現代葯膳的發展是在總結古人經驗的礎基上,得以進一步完善,其運用更加附合中醫理論的發展,並注意吸取現代科學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具備其理論化、科學化的發展方向。其發展特點更具有多樣化。
其一,總結應用前人的經驗而不泥於古,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從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理論、中葯葯性及配伍等理論為指導來配製用膳,長期以來,已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如遵循中葯葯性的歸經理論,強調「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提倡辨證用葯,因人施膳,因時施膳。
其二,注重中葯與飲食相結合,葯膳除了具有鮮明的中醫特色外,還具有食品的一般特點,強調色、香、味、形,注重營養價值,因此一份好的葯膳,應是既對人體的養生防病具有積極作用,對人體具有良好的營養作用,又要激起人們的食慾,給人以餘味無窮的昧力。
其三,現代葯膳的技術操作與特殊應用上,也「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由於葯膳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故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點,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還要根據中葯炮製理論來進行原料的處理。如成都同會堂的荷葉鳳脯,蟲草汽鍋雞,廣春堂的銀杏雞丁,吉林的參茸熊掌、爆人參山雞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馳名。
綜觀建國以來有關葯膳、食療專著的出版面世,種類已達50餘種以上,如較具影響的當局屬人民衛生出版社於八十齣版的《中華臨床葯膳食療學》,還有如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的中華葯膳食譜系列叢書,中華葯膳防治疾病系列叢書等,為宏揚中國葯膳飲食文化,都做出了大量工作,為推動養生葯膳醫療保健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尤其近十餘年來,在人類回歸自然的呼聲下,葯膳這種寓治養於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睞,葯膳餐館如雨後春筍,紛紛面世,各種搞高性和普及性葯膳書籍不斷付梓,專門的葯膳機構成立,葯膳已開始由中國走向世界,葯膳正在向工業化、現代化發展。
根據史實與現存資料,葯膳的源流可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1.《孟子》上說:「食、色,性也」,是說人類的本能。
「民以食為天」這是一句古話,則指人類為了生存、繁衍後代,就必須「填飽肚子」的重要性,以維持身體新陳代謝的需要。
2.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覓食。當時的食物,完全依賴於大自然的賜予。吃的食物種類很多,不可避免的誤食不合適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應。
《韓非子·五蠹》說過:「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
《淮南子·修務訓》也說:「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說明了遠古時期的先民,確實曾受到有害飲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擾。
3.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進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淮南子·修務訓》說是:「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動地說明了先民在尋找食物過程中,避開有毒的,攝取無毒食物的情況。同時,人們發現有許多種類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後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於是,許多即可果腹,又可療疾的食物被人們所重視,這就是中醫學中「葯食同源」的理論依據。質言之,人類在發現食物的同時,也就包含了食療葯膳的出現。所謂「葯食同源」,應理解為源於同一發現過程,並不是食即是葯,葯即是食。
4.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製造火(燧人鑽木取火),由於「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獲得更豐富的營養,使食品更符合衛生要求,提高了人體素質和增強了抗病能力,對於人類保健具有積極的保健意義,火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意義更為重大。以上人們對食物的選擇和加工以及保證身體健康的一些措施,都是生活中不自覺的行動,根本沒有食療葯膳的概念,所以稱為蒙昧時期。盡管處於蒙昧狀態,卻是艱難而漫長的一步,是人類發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據文獻記載,中國葯膳食療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時代。此時已有多種烹調方法,如商代伊尹制湯液,他的烹調技術高明,擔任湯王的廚師。
從甲骨文記載看,有禾、麥、黍、稷、稻等多種糧食作物,已能大量釀酒。在商湯之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中,已發現有陶制的酒器。酒是飲料並具有明顯的醫療作用,後人認為它有「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作用。由於它是有機溶劑,能溶解出更多的有效成分,所做成葯酒,後來又發展成麻醉劑。在食療烹調中也經常用酒。
相傳儀狄曾作酒獻給夏禹品嘗以健體。《詩經·風·七月》所謂「為此春酒,以介壽眉」,是說酒有延緩衰老、益壽強身的作用。至商代,伊尹制湯液,著《湯液經》,以烹調之法療疾。
《呂氏春秋·本味篇》載有:「陽朴之姜,招搖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溫之品,有抵禦風寒的作用,又是烹調中常用的調味品。以此烹調成湯液,既是食品,又可是湯葯,說明商代已有樸素的飲食療法,這已經具有食療葯膳的雛型了。
周代,人們對飲食已經相當講究。尤其在統治階級中已經建立與飲食有關的制度與官職。《周禮·天官》所載的四種醫中,食醫居於疾醫、瘡醫、獸醫之首。食醫的職責是「掌和王之六食、六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可見當時已經明確了飲食與健康的密切關系。
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對飲食衛生提出具體要求,如《論語·鄉黨》中寫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等提法,都是從保健的目的出發的。通過講究飲食,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保健食療的目的是明確而自覺的心理和行為。說明食療葯膳的是早期發展,已經進入到萌芽階段。
《周禮》中記載了「食醫」。食醫主要掌理調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的滋味、溫涼和分量。食醫所從事的工作與現代營養醫生的工作類似,同時書中還涉及了其他一些有關食療的內容。《周禮·天官》中還記載了疾醫主張用「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瘍醫則主張「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等。這些主張已經是很成熟的食療原則。這些記載表明,中國早在西周時代就有了豐富的葯膳知識,並出現了從事葯膳製作和應用的專職人員。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載有:「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治病必求其本」、「葯以祛之、食以隨之」。並說:「人以五穀為本」,「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與《黃帝內經》成書時間相近的《山海經》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葯用價值:「櫪木之實,食之不老」。上述醫籍的記載,說明在先秦時期中國的食療理論已具雛形。《黃帝內經》中共有13首方劑,其中有8首屬於葯食並用的方劑。其製作方法是將前三種食物研末為丸,以鮑魚湯送服。主要用於治療血枯病。說明這時葯膳的製作與應用也較成熟。 經過長期實踐所積累的經驗,使食療葯膳的知識逐漸向理論階段過渡。到了戰國時期,終於有了有關食療的理論,標志著食療的飛躍發展,具體的體現在《黃帝內經》的有關章節,書中提出系統的食療學理論,對中國的食養、食療和葯膳的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飲食營養的重要作用:若飲食合宜,則可健康,「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實則筋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靈樞·五味》首先提出飲食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說明飲食營養對人體健康重要意義。在病理情況下,即或藉助葯物治療時,也要注重飲食以調治疾病,這是這一時期提出的食療原則。 使用葯物治療疾病,要適可而止,使用葯物不可過分,以免身體受損。當用飲食方法調理使之痊癒。正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就是要求將多種動、植物食物互相配合,綜合運用,取長補短,從而充分發揮飲食營養對人體的積極作用,最終達到治癒的目的。 食物的性味:《內經》指出食物也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是酸、苦、甘、辛、咸。根據不同性質的疾病,選用不同性質的食物,有針對性的進行調養治療。在五味中,「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食物也分為陰陽兩大類,按治病的要求,選擇不同味道的食物。把食物做為葯物對待,中葯的性味理論對於食療葯膳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五味對五臟各有所偏:在五行學說的積極引導下,先民發現食物與葯物一樣,對人體內臟各有所偏。《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這說明不同性味的食物對不同內臟的親和力,在調治內臟疾病應有所區別,《內經》根據五行生剋的理論,分析內臟疾患時,利用不同性味飲食調治的復雜性。在這一階段,根據上述的食療理論,人們把食物的宜忌進行分類。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說:「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心色赤,宜食酸,小棗、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薤皆苦。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這是五臟患病時所宜進食的谷肉果蔬。同時《內經》又明確指出多種病證的食物禁忌。如《靈樞·五味》指出:「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素問·五臟生成篇》並指出過食五味之害為:「多食咸,則脈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盡管這些說法含有機械套用五行生剋學說之嫌,但原則上指出任何食物都有氣味的偏勝,如過食偏嗜都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哲理,這的確是一條應該遵循的食療原則。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古醫學帛書,相傳是戰國前的醫學著作,書中談到了飲料保健的方法,特別強調了酒和韭的延年益壽和滋補強身的作用,其中雲:「酒者,五穀之精氣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徹而周」,韭「春三月食之,痾疾不昌」《十問》。 成書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專著,共收載葯物365種,其中載葯用食物50種左右,如酸棗、橘柚、葡萄、大棗、海蛤、乾薑、赤小豆、粟米、龍眼、蟹、杏仁、桃仁等,包括米穀、菜蔬、蟲魚、禽、肉等「食葯物」,並記載了這些葯物有「輕身延年」的功效。說明當時對於一些食物的葯用價值已經給予重視和肯定。至於葯膳之提出大抵在東漢時期已有記載,如《後漢書·列女傳》中有「母親調葯膳……思情篤密」家庭葯膳的記載,可謂葯膳一詞之肇端,下之以往,多有沿用。
東漢著名大醫學家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不乏有食療葯膳的有關內容,《金匱要略》著有「食禁」專篇,列舉了治少陰咽痛的豬膚湯和治產後腹痛的當歸生薑羊肉湯,以及桂枝湯、百合雞子黃湯等,這些食療方至今還被臨床所常用。張仲景所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他對食物療法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經說得相當明確了。
這一時期有關食療葯膳專著面世,據《漢書·藝文志》、梁代《七錄》記載,如《神農黃帝食禁》、《黃帝雜飲食忌》、《食方》、《食經》、《太官食經》、《太官食法》,可見這一時期的食療與葯膳已得到相當重視,可惜這些專著都已佚失。
秦漢時期葯膳有了進一步發展。東漢末年成書的《神農本草經》集前人的研究載葯365種,其中大棗、人參、枸杞、五味子、地黃、薏苡仁、茯苓、沙參、生薑、當歸、杏仁、烏梅、核桃、蓮子、龍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葯性的食物,常作為配製葯膳的原料。
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論》進一步發展了中醫理論,在治療上除了用葯還採用了大量的飲食調養方法來配合,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瓜蒂散、十棗湯、甘麥大棗湯等。在食療方面張仲景不僅發展了《黃帝內經》的理論,突出了飲食的調養及預防作用,開創了葯物與食物相結合治療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記載了食療的禁忌及應注意的飲食衛生。漢代以前雖有較豐富的葯膳知識,但仍不系統,為中國葯膳食療學的理論奠基時期。
漢代以前的食療,是理論奠基期,對於食療葯膳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與指導作用。 晉唐時期為葯膳食療學的形成階段。這時的葯膳理論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專門著述。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北魏崔潔的《食經》、梁代劉休的《食方》等著述對中國葯膳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魏晉以來,食療在一些醫葯著作中有充分反映。東晉著名醫家葛洪著有《肘後備急方》,載有很多食療方劑,如生梨汁治嗽;蜜水送炙鱉甲散催乳;小豆與白雞燉汁、青雄鴨煮汁治療水腫病;小豆汁治療腹水;用豆豉與酒治療腳氣病等等。他還進一步指出「欲預防不必待時,便也酒煮豉服之」把食療應用到預防疾病方面。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經集注》,是中國葯物學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記載大量的葯用食物,諸如蟹、魚、豬、麥、棗、豆、海藻、昆布、苦瓜、蔥、姜等日常食物及較罕用的食物達百多種。並較深入地提出食物的禁忌和食品衛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設有「食治」專篇,至此食療已開始成為專門學科,其中共收載葯用食物164種,分為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大門類。孫思邈還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葯耳」;並認為「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疫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孫思邈的弟子孟詵集前人之大成編成了《食療本草》。這是中國第一部集食物、中葯為一體的食療學專著,共收集食物241種,詳細記載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過食、偏食後的副作用,以及其獨特的加工、烹調方法。這時還有醫博士昝殷編著的《食療心鑒》、南唐陳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晉唐時期出現的專門論述食療功效的專著,將食療、葯膳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詳細的論述。
《備急千金要方》標志著食療學已經是一門獨立學問,成為獨立的學科。書中除集中敘述五臟喜惡宜忌,食物氣味、歸經以外,還著重論述食療在醫葯中的地位,指出其重要性。他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痾,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提出能否正確應用食療葯膳治病作為衡量醫者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准之一。並強調:「夫為醫者,當須先調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他把食療葯膳作為治病療疾的首選對策,可見他對食療的重視,把食療學提到相當高的地位。他還列述了可供葯用食物共164種,其中果實類29種、菜蔬類50種,穀米類27種,鳥獸類40種。詳述每種食物的性味、毒性、治療作用、歸經、宜忌、服法等。
唐代出現了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以食療命名的葯物學專著《食療本草》,作者陣詵。該書早佚,但其內容被後代有關著作所引用。書中葯用食物227種(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對於葯的性味、產地、鑒別、調制都做了敘述。每種葯之下,列有該食物組成的方劑及其治療適應病證。書中還注意到食療葯膳葯具有地區性的差別。上述說明當時已經廣泛應用食療和葯膳治病以及調理身體健康。如孫思邈的羊肉黃耆湯、是治療虛弱的食療要方。這些葯膳已成為中國民間常用食療方劑,在實際生活中普遍應用。唐代中另一重要著作《外台秘要》中也有許多食療葯膳方劑。書中關於食物禁忌敘述尤其詳細,對大多數病症下的治療都列出明確的禁忌,包括忌食生冷、油膩、葷腥、酒等。這些都是通過長期實踐所取得的寶貴經驗。除上述外,隋唐時還有一些食療專著,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食療葯膳專著,終於使食療葯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並為食療葯膳的全面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宋元時期為食療葯膳學全面發展時期。宋代官方修訂的《太平聖惠方》專設「食治門」,記載葯膳方劑160首,可以治療28種病症,且葯膳以粥、羹、餅、茶等劑形出現。元朝的統治者也重視醫葯理論,提倡蒙、漢醫的進一步結合和吸收外域醫學的成果,由飲膳太醫忽思慧所編著的《飲膳正要》為中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收載食物203種,除了談到對疾病的治療,首次從營養學的觀點出發,強調了正常人應加強飲食、營養的攝取,用以預防疾病,並詳細記載了飲食衛生、服用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現,頗有見解。
北宋王朝幾位統治者,對醫學的發展頗為重視,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如成立整理醫著的「校正醫書局」以及葯學機構「太平惠民和劑局」等。北宋官修的幾部大型方書中,食療學作為一門獨立專科,得到了足夠的注意。如《太平聖惠方》及《聖濟總錄》兩部書中,都專設「食治門」,即食療學的專篇,載方160首,大約用來治療28種病種,包括中風、骨蒸癆,三消、霍亂、耳聾、五淋、脾胃虛弱、痢疾等。在葯膳方劑,以粥品最多(如豉粥、杏仁粥、黑豆粥、鯉魚粥、薏苡仁粥等),成為食治門中的主流。此外還有羹、餅、茶等劑型。《聖濟總錄》中有酒、餅、面、飲、散等不同形式,且製作方法也較詳。
元代的飲膳太醫忽思慧著的《飲膳正要》,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營養學專著,它超越了葯膳食療的舊概念,從營養的觀點出發,強調正常人加強飲食衛生,營養調攝以預防疾病。他在書中強調:「夫安樂之道,在乎保養……故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在令書三卷內容中,首列「聚珍異饌」,作為正常人調攝,強身健體的滋補食品。他在中醫葯發展史上首先從養生預防的觀點出發,提出食物營養的要求。介紹了多種日常飲食的製作,包括湯類16種、粉類6種、面類8種、羹類4種、粥類4種。至於食療葯譜,治療各門類疾病的方劑也很多,如桃仁粥,桃仁三兩去皮尖和入煮粥,治療咳嗽胸滿喘急;黑牛髓煎,用黑牛髓半斤,生地黃汁半斤,白沙蜜半斤共熬為膏,治療腎弱、骨敗,瘦弱等,都是典型的葯膳。其它如香圓煎,枸杞茶,荔枝膏等都是簡便易行的食療方劑。末卷還把203種食品按米穀、獸、禽、魚、果、菜和料物7類,介紹其性味及療效。《飲膳正要》是中醫食療葯膳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不僅標志著中國食療葯膳的成熟和高度發展水平,同時它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主要反映北方地區的飲食習慣,比較符合北方居民的需要;二是民族特色十分突出,為了當時統治階級蒙古貴族的需要,書中收入很多民族食物,如果品中的八檐仁、必思答;料物有馬思簽吉、哈昔泥、回回青等。它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中國食療葯膳總的水平。此外,還有吳瑞的《日用本草》,婁居中的《食治通說》,鄭樵的《食鑒》等,都從不同側面論述了食療與葯膳,並提高到相當的高度來對待。
明清時期是中醫食療葯膳學進入更加完善的階段,幾乎所有關於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與食療學的關系,對於葯膳的烹調和製作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營養學的要求。明代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給中醫食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種,其中專門列有飲食禁忌、服葯與飲食的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記載了可供荒年救飢食用的植物414種,並將其詳細描圖,講述其產地、名稱、性味及烹調方法。此外還有徐春甫的《古今醫統》、盧和的《食物本草》、寧原的《食鑒本草》;其中較為著名的是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它們至今在臨床及生活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這一時期的食療學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黃雲鵠所著的《粥譜》、曹庭棟的《老老恆言》均重視素食,這對於食療、養生學的發展均有幫助。中國葯膳起遠古至現今,源遠流長;自宮廷到民間,廣為傳播。據有的學者統計,自漢初到明末,有關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關食療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紛呈,應用空前廣泛,以至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葯膳餐館。在人們的生活中,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並在國外也享有盛譽,備受青睞。葯膳是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醫學的重要內容,今天,它已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科學、藝術和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傳遍世界各地。
對食療葯膳的製作,也有新的發展,如徐春甫《古今醫統》90卷中,載有各類飲食如茶、酒、醋、醬油、醬、菜蔬、肉、鮮果、酪酥、蜜餞等等的製作法,多符合營養學的要求。明清時期對特多疾病及年老者的食療葯膳尤為重視。其中較有名的高濂的《遵生八箋》,記載了適合老年人的飲食極為詳盡,如粥類38種,湯類共32種。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恆言》尤其注意老年的應用葯膳防病養生,對老年人食粥論述最詳,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並將葯粥分為三品,上品「氣味輕清,香美適口」,中品「少遜」,下品「重濁」,主張:「老年有竟日食粥,不汁頓,飢即食,亦能體強健,亨大壽」。書中提出上品粥36種,如蓮米粥、芡實粥、杏仁粥、胡桃粥、枸杞葉粥等;中品粥27種,如茯苓粥、赤小豆粥、大棗粥、龍眼粥;下品粥37種,如地黃粥、羊肝粥等等,都是後代常用老年滋補,健脾益腎及一般虛弱的常用葯粥品。
明代時期食療葯膳著作達30種以上,其中有的是重點論述本草的,如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盧和《食物本草》、寧原《食鑒本草》、李時珍《食物本草》等;還有從飲食調理、葯膳製作的觀點出發撰成的食譜營養學專著,其中較為著名的如賈銘《飲食須知》,宋公玉《飲食書》、袁牧《隨園食單》、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有的至今在臨證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是中醫寶貴遺產中的珍品。
此階段的食療學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受到重視。《內徑》中載有:「膏粱之變,足生大疔」,人們早已注意到偏嗜偏食,尤其是高脂的危害,過食油膩已經引起醫家們的注意和關注,因而明清時期強調素食的著作相應增多。如盧和的《食物本草》指出:「五穀乃天生養人之物」,「諸菜皆地產陰物,所以養陰,固宜食之……蔬有疏通之義焉,食之,則腸胃宜暢無壅滯之患。」這些思想不僅使食療學、營養學思想得到深化,也大大推進了養生學的發展。
『叄』 有關葯膳餐廳
傳說中……我覺得和那種喝湯的店子很類似。
呵呵
1.我身邊沒有這樣的餐廳 起碼根據個人體質推薦的沒有 只有那種賣湯的店子
2.我是在校學生,有空的時候會去喝湯 不過是自己看自己喜歡的點 沒有特別注意自己適合喝什麼
3.我是武漢人 覺得這種店子想馬上做好有點困難 但是我覺得是有前景的 因為現在人越來越注重養身和健康。應該會有顧客看重健康而上門
回答完畢
『肆』 葯膳有市場潛力嗎
【樓主】
你這個想法很好,我也有過你這樣的想法,而且我也親自去考察過。
你說專的這個真的有市屬場潛力,不過你要分城市
你也知道,有些消費比較低、思想比較落後的城市開個葯膳那就是沒有市場
但是你要是去比較開放、消費意識比較強、能接受新鮮事物的城市
那麼這個就是你的商機,20萬足夠開起來了,我前一段時間
我去了一次廈門,我不知道您是否去過,看看那邊的服務意識
真的是超前,都已經服務到家門口了。
廈門很多開葯膳的,因為很多上班族或者做生意的沒時間、精力用在葯膳或者說保健養生這方面,那麼市場就出現了,很多商人看準了這個市場
就開始做了,專門做一些葯膳方面的吃的、喝的、
你要做的准備
就是自己去考察一下
看看他們做的葯膳這方面的店
是怎麼個先進的服務理念
怎麼個服務態度
之後自己再做一些開店的資質
就可以了
之後
如果你想做大
做到連鎖店
做出名堂
那麼
你就要誠信經營
讓客戶知道你這個店
才能持續發展
『伍』 中醫葯膳市場的目前狀況
葯膳在北方和中原地區非常的水土不服,因為天氣的原因人群不可能知道自己何時需要吃何種葯膳,做葯膳館又不能像醫院沒有固定的方,所以做葯膳最好是做季節生意這樣方子單一成本較易控制同時免除淡季虧損。可在一家店中做不同季的生意
『陸』 做葯膳師的好處有什麼前景是什麼
做葯膳師的好處是:就業前景廣,薪資水平高,同時自己可以調理身體,以及為家人調理身體。
葯膳製作師的就業范圍:不光是飯店、賓館、社區養老機構等餐飲服務行業需要,新興的互聯網健康養生機構、食品制葯公司、市場協會等都需要葯膳製作師參與研發工作。
『柒』 市場上一份養生的葯膳湯,大概在什麼價位
-葯膳小食胡椒豬肚雞 傳統的燉雞配以胡椒佐料,鮮甜的雞肉透出微微一點辣味,口感奇特。 功效:溫中散寒、健脾開胃 肉鬆窩蛋菠菜 紅、黃、綠三色放在煲里水煮,不僅顏色搭配費盡心思,味道也頗有水準。 功效:生津血、降血壓、通腸胃 鍋仔歸參山葯豬腰 葯膳色彩最濃重的一款菜式,從原料到中葯搭配都十分講究,吃起來卻不見太多葯味。 功效:養血、益氣、補腎 鍋仔天麻豬腦 最常見的燉湯原料,加入天麻,非常適合經常用腦過度的人士食用。 功效:補腦祛風 荷香蒸鷓鴣 普通的蒸籠菜式,但經過廚師調制加入一些中葯佐料,使其別具一番風味。 功效:補肺潤肺、化痰止咳 響螺燉水鴨 用洗干凈的響螺片加上水鴨,燉3個小時左右的湯可以起到滋陰補腎的效果,補而不燥。 川芎白芷燉魚頭 川芎、白芷可以起到養血祛風、散寒止痛的效果。加上大魚頭一起燉,有利於抗感冒,止頭痛。 瑤柱花菇燉雞 來自大海的瑤柱益氣,與花菇的滋補互相促進,起到益氣養陰、補腎護肝的效果。 靈芝燉豬月展 靈芝燉豬月展靈芝加上豬月展除了可以補虛潤肺還可以提高肌體免疫力。該湯最適合一些身體素質比較差的人常飲。 市場上可以用來做滋補湯品的原料有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適合秋冬食用。因為秋冬氣候乾燥,容易出現口乾、唇乾、乾咳、皮膚乾燥等,並由於肺損傷導致感冒、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發生;因此,飲食不當容易損傷脾胃,造成消化不良、痢疾、腹瀉等腸胃方面的疾病,所以秋冬進補應遵循生津潤肺的原則,多吃養陰潤燥、生津止渴、平補肺氣的食物。用作滋補湯品的原料搭配宜選擇西洋菜和鴨腎、桑杏和豬肺、昆布和瘦肉、白果薏米和小肚、雞骨草和豬橫猁等等。 滋補湯是一種飲食調養品,它具有口味鮮、醇和、食用後不口乾、針對性強、效果明顯等特點,可以在美食享受中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但功效的體現是因人而異的,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健康狀況的人,可分別選適合自身的湯品進行調理和滋補。只有熟知自身體質,各取所需,才能取得良好的進補效果。同時江老闆還建議,在食用滋補湯品之前最好以水代茶,因為茶的作用有可能與葯膳相抵觸,進補效果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煲湯」VS「燉湯」 在做法上也要根據喜歡的口感有所區別,滋補湯品有「煲」與「燉」兩種不同的烹調方式,煲是將鍋子直接放於火上燜煮,而燉則是用隔水方式蒸煮為原則;煲湯會使湯水愈煮愈少,食材酥軟,燉湯則是原汁不動,清而不混濁。一般來說,無論是「煲」還是「燉」都要熬足3個小時以上,而且最好在24小時內食用,既保證了它的口感鮮美又使它的營養可以被充分吸收,功效可以完全發揮出來。 據說,在以湯品進補的同時,若配上葯膳小菜補充調理,進補效果將會更好。這類菜品以天然和極富營養的食物為主,以食物中葯佐料。中葯的選取多為平和溫補型,經特殊烹制而成。既保持了原料本身的營養成分和鮮美味道,又保持了它的滋補有效成分。只要了解葯膳本身制定的功效和根據自己的體質加以挑選,無論是烹調成菜餚,還是製成糕點、麵食、粥品等,都能使你獲得葯膳的輔助調理效果。、母烏雞一隻,整下理干凈後過沸水,撈起放進燉鍋里(因為烏雞的裸屍有點嚇人,所以就不拍進來惡心大家了)。 2、明參50克、當歸20克、黃芪50克、黨參30克、蓮子20克、山葯50克、百合30克、苡仁50克、紅棗30克、枸杞10克,全部洗凈。 做法:1、將已過沸水的雞放進燉鍋中,加入快滿鍋的水,大火燒沸後放入明參、當歸、黃芪、黨參、蓮子。沸後打去浮沫,加蓋改微火煲上半小時。 2、再放入山葯、百合、苡仁,加蓋繼續煲。 3、前後共煲一個半小時後,放適量鹽,再加入紅棗和枸杞,加蓋再煲半小時。 4、煲至軟爛後起鍋倒進湯缽里即成。小雞的話,煲兩小時就軟爛了。不過,煲湯最好用老母雞。
『捌』 葯膳有哪些優點
(1)治病強身
『玖』 葯膳行業有前途嗎
你好!
從事葯膳這個行業一定有前景,我曾想過這個問題,但是難度是有的:
1、必須請一個知名醫生,知道什麼葯對什麼器官好,同時寫出茲補身體的效果。
2、請一個高級廚師,和醫生探討,葯材用量的數量,必須先實驗,在上市。
3、實驗結果要做記錄,便於今後改進。
4、開業典禮前,首先請有關部門領導、社會知名人士品嘗,廣泛徵求意見,有待改進配料。讓他們推廣應用……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