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平遙古城的資料!
平遙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平遙稱古陶地,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牆。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築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B. 概括一下平遙古城的特點
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系建於公元1840~1911年之間。
民居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2)平遙古城市場調查報告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
晉中市平遙縣(東經112.19°,北緯37.21°)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的太原盆地西南。縣城東北距首都北京616公里,北至省城太原90公里,西到古都西安543公里,東達天津港口758公里,南及廣州海岸2390公里。平遙縣總面積1260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平遙古城是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一年中7月份最熱,一月份最冷,降水量年際相差懸殊,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九這4個月。
C. 平遙古城的介紹
名稱:平遙古城
位置: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距省城太原100公里
平遙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平遙稱古陶地,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牆。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築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 一座城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以利防守。城牆上原有料敵台樓九 十西座,城門上原建城樓,四角處還有角樓,已大多殘壞,唯城牆依然如故。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還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 的實物資料。位於太原市西南的平遙縣是全國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該景點完整無損,並於牆內建築渾於一體,具有旅遊和鑒賞價值。古城南與介休市 接壤,北於祁縣相鄰,是大運公路必經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內各種服務齊備,各種名吃、店鋪獨具特色,城外賓館、酒家、商場一應具全。 平遙牛肉以其純、真、鮮美名揚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報告以對平遙古城的評語為: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的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去平遙一般在明清街、西大街(日晟昌)一帶,這里比較商業化,旅遊的痕跡重。其實古城的東門附近更為安靜,也更接近古城裡平遙人自己的生活,一路走過去,有在自家門口下象棋的,有拉著煤車的,東門登上古城牆也沒什麼人,從上面的視野非常好,可以俯瞰城裡東北部分,院子里的人啊、狗啊,大楊樹啊,零星的話語聲,雜聲蔓延到城牆上來,如此地象我們曾經有過的生活。東門往南一點平行的城隍廟街街頭,是平遙中學,中學門口看到不遠處有一座天主堂,星期天的早晨可以看人們在那裡彌撒,一個典型的中國城牆腳下,一群虔誠的天主教徒,如此大的文化反差,在這里卻又如此的和諧。平遙古城,不可不去的寧靜的一隅。
平遙古城 游覽票價:120元/人
雙 林 寺 游覽票價: 25元/人
鎮 國 寺 游覽票價: 20元/人
學生、殘疾人可購半價優惠票;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歲以上老年人免票優惠
D. 鳳凰古城考察報告2000字左右、
交通
其實去鳳凰有很多種路線,最方便的就是坐火車到吉首市,在坐70-80分鍾的中巴到鳳凰縣城,下車後坐1路公交車到南華門下車,投幣一元。
你可以查一下火車,推薦K267(北京西—懷化),鄭州的話應該有卧鋪票。
到吉首市火車站出站後左手邊100米,就有吉首到鳳凰的車(不變的話是綠色),票價20元,上車買票,人滿發車。上車後就有人兜售鳳凰古城的手繪地圖,5元一份,建議買!
到鳳凰縣城後,1路公交就在你下車的旁邊,這時就有許多的哥以公交車太顛簸會顛壞老人為由拉你坐車,千萬不要坐,鳳凰縣的計程車特別黑,聽你說的普通話就要高價。
南華門對著鳳凰大橋,就是鳳凰古城的入口。
遊玩
鳳凰古城主要是湘西苗人,本來應該是恬淡、靜謐的小鎮風情,現在有些過度開發,加上遊人如織,原生態的景象保留的不多,不過清晨和黃昏沱江上的景緻還是很美的。
古城遊玩一天,再加上吃飯前吃飯後的散步就差不多了,可以騰出一天參加一日游的路線。有苗寨,小三峽,漂流,天龍峽等等可以選擇,都是當天去當天回。在南華門一下車就有許多小型旅行社,可以在那裡看看做個了解,不要在那裡報名,原因在後面。
其實最好的遊玩方式就是隨便走走,逛逛商鋪,買買小紀念品。
現在鳳凰的夜景最美,很諷刺吧。
有許多很有情調的酒吧,冰吧,奶茶吧,自己逛吧。
住宿
古城的住宿有正規賓館和農家改裝的賓館之分,正規賓館幾乎都在古城外,像有一個「天下鳳凰」的准四星級酒店;不過還是推薦古城內的農家賓館。古城內的住宿分為臨江賓館與不臨江賓館,臨江賓館中的房間又分為臨江觀景房與普通房間,價格當然不一樣。我們住的就是臨江房標間,帶獨立衛生間,數字電視,電腦(免費上網),陽台,180一晚。因為空調費要另算,一天20。(賓館名叫悅江佳居)
我們去的時候還不算旺季,房價沒有暴漲,像我們的房間到了旺季,房價就在230以上。
還有許多不臨江的農家賓館,淡季同樣的條件可能只要100左右。
許多賓館都有自己的特色,要多看幾家,記得一定要先看房。還有這邊的房間一般不提供洗漱用品和毛巾浴巾,要自帶。
推薦住臨江房,早上和夜晚的景色特別好。
我們到的時候是下午三點左右,邊逛邊找的賓館。但是到了你們要去的時候,如果想住臨江觀景房還是要先在網上預訂。
要一日游的話就在賓館老闆那兒報名,一般可以免費開空調。
小吃
吃飯就不要再吉首市吃了,火車站旁邊的幾家小餐館實在難吃,要把肚子騰空去古城吃。
古城吃的東西不太貴,特色挺多的,像米粉,血粑鴨,酸湯魚,薑糖,還有當地的野菜等等等。我和我媽下館子一般是三菜一湯,一桶米(隨便吃,相信你吃不完)。
街邊還有現場製作薑糖,土家擂茶的,可以免費品嘗。
購物
買東西一定要講價!!!!!
喜歡什麼買什麼嘍,有空可以去江天廣場轉轉,那邊人少是批發小玩意的,東西很全。
回程
建議在鄭州就把回程票買了。
離開古城的時候同樣是坐1路車,這輛車是繞圈的,就一個站牌,到城北汽車站下車,進站直接找到吉首的綠色中巴,上車買票。
PS:張家界和鳳凰是一條線的,可以規劃下順路玩兩個地方,呵呵。
E. 關於平遙古城的藝術考察報告
關於平遙古城的藝術考察報告可以到山西旅遊門戶網站上看看
應該是有的!
F. 平遙古城的資料(傳說,景色,導游詞)
古城歷史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年~公元前782年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糧食、棉花,特產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聲頗大,有「平遙牛肉太谷餅」的民歌歌詞。
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
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為平遙縣。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匯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築布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平遙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瓮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范圍。
平遙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日升昌票號
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系統。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務,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票號匯兌便應運而生。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遙西大街,西裕成顏料鋪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務的「日升昌」票號三年之後,在山東、河南、遼寧、江蘇等省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城牆
人稱平遙有三寶,古城牆便是其一。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牆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一寶古城牆即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牆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著傳統的布局與風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樑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鎮國寺山門
出古城北門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三寶雙林寺古城的第三寶是位於城西南的雙林寺。該寺修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餘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雙林寺
平遙城牆,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由原「九里十八步」擴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變夯土城垣為磚石城牆。按照相傳的「山水朝陽,龜前戲水,城之攸建,依此為勝」說法,取神龜「吉祥長壽」之意,築為「龜城」。明清兩代先後有25次維修,城牆平面呈方形,周長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頂寬3—5米,牆身素土夯實,外包青磚,內牆磚砌排水槽77個。牆頂外築2米高的垛口牆(又稱擋馬牆)取孔子弟子、賢人之數,設垛口3000個,敵樓72座,內砌女兒牆。四隅角樓四座,東城牆上有點將台,東南角城頂上築奎星樓和文昌閣。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平遙城牆建有重門瓮城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曰迎熏,北曰拱極,上東門太和,下東門親翰,上西門永定,下西門鳳儀,每座瓮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頂城樓,六座重門瓮城外原設有吊橋。城牆外四周有護城河寬3米。城南有麓台山和柳根河,「山水朝陽,龜前戲水」。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瓮城
建在城門外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平遙古城的瓮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夾角(南門和下東門除外),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翁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瓮中捉鱉。
城樓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角樓建於城牆四角上的樓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角樓分別指西北角的「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東南角的「凝秀樓」。
點將台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牆頂上,現為磚砌高台。相傳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後,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獫狁,連戰連捷,後奉命屯兵今之平遙,增築城牆,並在此訓練士卒,點將練武。明代中葉,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在尹曾點將閱兵的地方修築了高真廟。明清維修城牆時一並將「高真廟」連成一體,是城頂寬闊的高台,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詩曰:「層台百尺縣城連,吉甫勛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戰壘,龍旗怯意出車年」。
護城河即圍繞在城下的濠溝。遠古人類為了防禦外敵侵擾,在聚落四周掘塹挖濠,隨之形成的帶狀高地,使人們受到修築牆垣的啟示。城濠的產生則可視為最初夯築城垣時,就地取土的結果。濠內積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難以逾越的一道防線,「惟城圍民,惟池圍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護城河」稱。吊橋是橫跨在護城濠上的木板橋,橋面向外的一端結有繩索,通過滑輪、絞盤可隨時將橋面吊起,以斷來路。
角台與角樓角台是突出於城牆四角、與牆身聯為一體的墩台。每個角台上建樓櫓一座,名角樓。角樓之朝向與大牆呈135°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戰時,角樓內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角台與角樓以其非同尋常的戰略位置,在平遙城牆的歷代維修工程中,每被列為重要項目。清道光、咸豐間持續六年之久的大修中,索性把殘破的「四隅敵樓」(即角樓)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磚木結構二層樓閣。樓的平面呈方形,佔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門,內有磚階可通往二層,二層四面開圓形瞭望窗,樓身為磚砌,置木樓板,樓頂歇山式,五脊六獸。傳統的建築藝術融進了軍事堡壘之中。
馬面與敵樓「馬面」是城牆中向外突出的附著墩台,因為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稱。「馬面」之設,既增強了牆體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衛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夫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平遙城牆每隔60米-100米即有馬面一個,馬面上築有瞭望敵情的樓櫓,稱「敵樓」。據舊志稱,明代初年重修平遙城牆時,僅建「敵台窩鋪四十座,隆慶三年(1569)增至94座,萬曆三年(1575),在全城以磚石包城的同時,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72座,後經歷代修葺,遺存至今。」敵樓平面呈方形,佔地10.24平方米,雙層,四壁磚砌,硬山頂,筒板瓦覆蓋(太和門瓮城左右的兩敵樓頂有脊飾),底層面向城內的一面辟拱券門,樓內設木樓梯,上層置樓板,樓上四面各開拱券窗兩孔。仰望那一座座敵樓,如同林立的崗哨,莫不令人敬畏。樓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數的敵樓,尚且正對著城內的某條街巷,從中進行監控。可見不論在平時和戰時,敵樓又具有治安防範的功能。
牆體與關城平遙城牆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坐北向南,偏東15°。城之所以追求「方正」,如果不是在解釋古人「天圓地方,道在中央」之說,便是出自科學的建築構思:除了圓形之外,最短的周邊能圍合成最大面積的只有方形。城之朝向,固然面南為尊,但縣城不比皇城,故因地制宜取朝東15°偏向,正好順應著常年的主導風向,每日沐浴著充裕的陽光。城池前有中都河水,遠方是麓台山和超山,迎山接水,生機盎然。平遙城牆周長6162.68米(與明初「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其中東牆1478.48米,南牆1713.80米(東西兩牆南端的直線間距也不過1500米),西牆1494.35米,北牆1476.05米,東、西、北三面俱直,唯南牆隨中都河蜿蜒而頓縮逶移如龜狀。中國古代禮制規定: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和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平遙城三華里見方,顯然是古代最低一級(即縣城)中最大的城了。史傳明洪武三年之前的平遙舊城為九里十八步。從城內一戶冀姓市民的先祖遺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時,今城內沙巷街以西尚屬城外,那裡「桑園成林,百鳥爭鳴」。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災,沖垮西城牆,留滯了紅色泥砂,次年擴建城池時,城牆西遷,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內窯場街的街名來自明洪武年間燒造城磚的窯場,既是窯場,理當位居舊城之外,那麼當年的北城牆必不遠於窯場街一帶。照此判斷,舊城的周長與「九里十八步」的說法是十分相符的。明洪武三年的擴建重築,奠定了現存城牆的基本形制,牆高「三丈二尺」,底寬8米-12米,頂寬3米-6米。早期的牆體用素土夯築,夯土牆基用自然土夯填。明代遺留的夯土層中有直徑6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為一層,木栓平面分布的間距為2米-3米。夯土內的夯窩直徑為15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層12厘米-15厘米。牆體收分15%-20%。夯土牆外側有條石作基,以特製的青磚(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擋土牆。擋土牆內側每隔5米-6米築有58厘米*80厘米的磚砌內垛,與夯土牆聯接。擋土牆厚度由底至頂分別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各層高度約占牆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牆體收分為9%。牆身的斷面形成一個梯形。外檐牆根,順大牆走向築散水台階,俗稱小城牆,台階高1米,寬3米-5米,檯面以半磚側鋪。外檐牆頭,磚砌垛口牆,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長1.39米,上施檐磚3層,中有高25厘米、寬17.7厘米的瞭望孔。垛堞間留有垛口,寬53厘米,好供射擊。每段垛口牆下,辟一與垛口同樣大的矩形「銃眼」,用以容納炮身,跪姿發射。具有3000個垛口的垛口牆在平遙城頭虛實相間,從造型上消除了高牆厚垣的刻板,在易學上滿足了陰陽平衡的追求,戰時的守城兵馬則足以遮擋矢石,因而,垛口牆又稱擋馬牆。內檐牆頭,磚築護衛安全的矮牆。城牆頂以青磚海墁,散水於女兒牆下的水口,通過磚砌水槽,排往城馬道。
城門與城牆平遙城有古城門六道,東西各二。鳥瞰平遙古城,形同一隻欲行未動的烏龜,「龜」頭南尾北,東西四門比擬為龜之四足,民間故有「龜城」之說。南門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過,從而引發了古代文人「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攸建,以此為用」的感慨。烏龜是吉祥、長壽的象徵,「龜城」之說源於古人對「四靈」的崇拜,「龜城」寓意固著金湯,長治久安。
平遙城南高北低,四方開門,民間以朝向和地勢相區別,將六道城門分別叫南門、北門、上東門、上西門、下東門、下西門。其實,原本各有其名。據明萬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o建置卷》載:「隆慶三年知縣岳維於六門外各修吊橋,各立磚門,皆立卧石,上刊二字,以壯偉觀。東門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順,今存。西門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敵。隆慶六年知縣孟一脈城以磚,按察使梁明翰為之記。萬曆二十二年增築,瓮圈拆廢,南門曰焚口,北門曰洗戎。」至清代,城牆在道光三十年後的一次大修中,知縣劉敘將六門重新命名,並親收匾額,分別為:迎薰、拱極、太和、永定、親翰、鳳儀。城池既面南而偏東,南門迎納著東南方的和薰之風,是為「迎熏門」;古人以北極星作為北方的標志,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門稱「拱極門」,取四方歸向,眾人共尊之意;上東門地處朝氣方位,取生機盎然、保合太和之意,「太和門」;上西門命名「永定門」,期冀江山永固,國泰民安;下東門自古為本邑戰略要沖,門匾書「親翰」二字,意在告誡人們「戎事乘翰」,務以衛國保家為己任;下西門之取名「鳳儀門」,似乎受到早年關於西門外有鳳凰來朝的神話影響,「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鳳凰來而有容儀,是吉祥的瑞應,令人進而想到德政惠民,國運隆昌。
城牆是戰爭中用於防守的牆垣,城門則是防線上的弱點,為了加強防衛,在隨牆而辟的城門之外,再築起一道重門,用以構成里門之外的又一道防線,里外門之間的圍合空間猶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小城」即謂之「瓮城」。戰時,瓮城為守城將士提供了同敵人迂迴的絕好條件,風水家則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現實的是瓮城足以遮避來自郊外的風塵。中國翁城之制起於漢,本邑何時始有瓮城,查無考證,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東門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築北門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樓,萬曆二十二年(1594),「修築東西瓮城者三,皆以磚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補修南門瓮城,四十年(1701),補修上東門瓮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經平遙,於是六座城樓了為之修繕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補修了上東門大門樓門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豐六年(1856),進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規模的城牆維修工程,曾「興工東西北五門,悉仍舊基補築,惟南門高加數尺」,造就了現存的規制。在六道古城門中,東西四道,兩兩相對,上東門、上西門、下西門的重門均向南而開,面對遠方的山河,使之「納氣」;下東門的重門中軸線則與里門中軸線平行,它朝向通往京都的官道,以示對朝廷的尊敬。南門的重門雖與里門相錯,但因勢利導,仍然面南。北門的重門與里門呈90°而向東開,沐浴著東方的曙光。
城樓指城牆上的門樓,是「城」的標志,其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平遙的城樓,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間重修。南、北二門的城樓為三重檐二層七檁歇山迴廊式,東西四門的城樓為重檐二層七檁歇山迴廊式。在古代或近代的戰爭中,磚木結構的城樓是瞭望所,是守城將領的指揮部,又是極其重要的射擊據點。到了現代的守衛戰中,其功能不足以為然了。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系建於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發達的金融城市: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操縱和控制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
歷史地位: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文化價值: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國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一直是作為「縣治」的所在地,延續至今。這是中國最基層的一級城市。現在保存的古城牆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時的原狀,城內現存六大寺廟建築群和縣衙署、市樓等歷代古建築均是原來的實物。城內有大小街巷100多條,還是原來的歷史形態,街道兩旁的商業店鋪基本上是17—19世紀的建築。城內有3797處傳統民居,其中400多處保存價值較高,地方風貌獨特。
文化遺存:平遙古城自有築城活動以來,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保留的文化遺存數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時間長,是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寶庫」的山西省范圍內的一個「文物大縣」。平遙古城眾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准,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文化遺存獨特而豐富。
文化特色: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具有漢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系建於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發達的金融城市:平遙古城在19世紀的中後期,是金融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票號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機構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時期。曾經操縱和控制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平遙古城在票號興盛的100多年時間中,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10]
編輯本段民俗風情民間社火旱船用竹條、木條、綵綢編紮成彩舫,四周用綢緞圍合,面用木條、綢緞搭篷。表演時以吹鼓樂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綵帶系船駕於肩上,假腳盤坐"船"中,似乘船狀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槳在前劃引。內容多為古代戲劇中與船有關的故事、有《打漁殺家》《許仙游湖》、《秋江》等。
推光漆器推光漆器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藝品平遙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緻、閃光發亮,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久耐用,誠為漆器中之精品。據記載,平遙製作推光漆器始於唐代開元年間,具有悠久的歷史。現有品種多為高檔屏風、掛屏等。底漆多以墨黑、霞紅、杏黃、綠紫為主,上面繪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或描金彩繪,或刀刻雕墊,或堆鼓鑲嵌,線條流暢,色調和諧,富麗堂皇。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現在,平遙推光漆器遠銷世界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平遙推光漆器,先後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杯獎和金杯獎。世界博覽會優質產品,遠銷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市場的暢銷產品。
平遙牛肉是平遙久負盛名的特產,歷史悠久,早在明代中期就開始四方馳名。它選用優質的小牛腿肉煮熟後腌制而成,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酥可口。歷史上,平遙城加工五香醬牛肉的著名作坊有「隆勝旺」、「興勝雷」、「自立成」等老字型大小。
平遙碗托是平遙由來以久的一種風味麵食小吃,最早是由清代廚師董宣發明,距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具有面質筋道、滑爽可口的特點。
G. 有關平遙古城的考察報告
平遙城牆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西周宣王姬靜派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時駐兵於此並修築夯土城牆,周長九里十八步 ,城牆牆體用素土夯築,夯土牆基用自然土夯填。四方開門,南門曰焚口,北門曰洗戎。東門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順,西門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敵。
元朝至正九年(1349)時 ,今城內沙巷街以西尚屬城外,那裡"桑園成林,百鳥爭鳴"。北城牆在今窯場街一帶,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災 ,沖垮西城牆,留滯了紅色泥砂,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重築,由原周長「九里十八步」擴為「 十二里八分四厘」
現存古城牆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城牆周長6162.68米,東城牆長1478.48米,南城牆長1713.80米,西城牆長1494.35米,北城牆長1476.05米,城牆高10米,垛堞高2米,底寬8 米-12米,頂寬3米-6米。牆身素土夯實,夯土層中有直徑6 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為一層,木栓平面分布的間距為2米-3米。夯土內的夯窩直徑為15 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層12厘米-15厘米。牆體收分15%-20%。
外以特製的青磚(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做擋土牆。擋土牆厚度由底至頂分別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 ,各層高度約占牆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 ,牆體收分為9 %。牆身的斷面形成一個梯形。
城牆頂以青磚海墁,外檐牆頭磚砌垛口3000,垛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長1.39米,上施檐磚3層,中有高25厘米、寬17.7厘米的瞭望孔。垛堞間留有垛口,寬 53 厘米,好供射擊。每段垛口牆下,辟一與垛口同樣大的矩形"銃眼",用以容納炮身,跪姿發射。
城牆馬面頂築堞樓72座,堞樓深寬各3米,高近7米,是為士兵提供登高眺望、躲避風雨、貯藏兵器的軍事建築設施。「 馬面 」是城牆中向外突出的附著墩台,因為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稱「馬面」。「馬面」之設,既增強了牆體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衛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軍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平遙城牆每隔60米-100米即有馬面一個,馬面上築有瞭望敵情的堞樓,稱「敵樓」。據舊志稱,明代初年重修平遙城牆時,僅建「敵台窩鋪四十座,隆慶三年(1569)增至94座,萬曆三年(1575),在全城以磚石包城的同時,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72座,後經歷代修葺,遺存至今 。」敵樓平面呈方形,佔地10.24平方米,雙層,四壁磚砌,硬山頂,筒板瓦覆蓋(太和門瓮城左右的兩敵樓頂有脊飾),底層面向城內的一面辟拱券門,樓內設木樓梯,上層置樓板,樓上四面各開拱券窗兩孔。仰望那一座座敵樓,如同林立的崗哨,莫不令人敬畏。樓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數的敵樓,尚且正對著城內的某條街巷,從中進行監控。可見不論在平時和戰時,敵樓又具有治安防範的功能。
城門樓:是「城池」的標志建築,修築於城門頂,古時亦稱「譙樓」,平遙城牆共有六座城門樓,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 10.04 米。南、北二門的城樓為三重檐二層七檁歇山造迴廊式,東西四門的城樓為重檐二層七檁歇山造迴廊式。磚石台基,立通柱,施斗拱彩繪,樓頂施彩色琉璃瓦。造型古樸、典雅 ,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角樓:建在城牆四角突出的墩台角台上,平面呈方形,佔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門,內有磚階可通往二層,二層四面開圓形瞭望窗,樓身為磚砌,置木樓板,樓頂歇山式,五脊六獸。角樓之朝向與大牆呈135°角,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平遙城牆四座角樓分別是西北角的「 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東南角的「凝秀樓」。
魁星樓:在平遙城牆的東南角上,創修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魁星,又名「璇璣」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總稱。因為這四顆星排列如「斗」,所以用魁(魁是古文中「羹斗」的意思)來命名。另外它也指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魁星樓樓身通高24米,上下雙層,底層磚砌,正中辟有拱圈式通道,旁設磚台階盤曲而上,頂層建八角攢尖亭,造型精巧有加,層頂滿布琉璃瓦,色澤亮麗,光彩奪目。
點將台: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牆頂上,現為磚砌高台。點將台為古時王者點將出征的地方,相傳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即位後,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獫狁,連戰連捷,後奉命屯兵今之平遙,增築城牆,並在此訓練士卒,點將練武。明代中葉,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在尹曾點將閱兵的地方修築了高真廟。明清維修城牆時一並將「高真廟」連成一體,是城頂寬闊的高台,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詩曰:「層台百尺縣城連,吉甫勛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戰壘,龍旗怯意出車年」。
城牆:平遙城牆外側牆有條石作基,外檐牆根,順大牆走向築散水台階,俗稱小城牆,台階高1米,寬3米-5米,檯面以半磚側鋪。內檐牆頭,磚築護衛安全的矮牆。散水於女兒牆下的水口,通過城牆內側磚砌的77個水槽,"按照民俗肥水不外流的傳統,將城牆上的雨水排於城內馬道"。
城門:平遙城牆設有城門六道,直鷂
H. 又見平遙的項目情況
《又見平遙》是又見團隊致力創新並取得重大突破的獨創性項目,又見團隊作為中國大型實景演出的創始者、引領者,對《又見平遙》實現了新創意、新突破、新跨越,由室外實景演出走向室內情境體驗,《又見平遙》不僅僅是又見團隊在北方打造的第一台節目,而且將成為中國第一部大型情境體驗演出項目。
《又見平遙》文化旅遊產業區,總佔地面積350畝。產業區共分三大板塊,一是以《又見平遙》劇場為主的演出區,二是以停車場為主的旅遊服務功能配套區,三是以主題步行街為主的文化旅遊展示區。項目分三期完成。 《又見平遙》從籌劃到演出,共有五個階段:
1、從2011年3月開始到10月為洽談簽約階段。在省、市的重視支持下,歷時半年多的努力,於2011年10月13日正式簽約。
2、從2011年10月到2012年3月為改制、拆遷,前期籌備和《又見平遙》的創意策劃階段。面對時間緊、改制難、拆遷大、手續繁等諸多難題,平遙縣委、縣政府咬定目標不動搖,直面問題不退縮,一周一例會,一天一通報,背水作戰,攻堅克難。1個月完成了13個單位的騰遷工作,2個月完成了150人的單位改制,2個月完成了3.8 萬平米的拆遷,完成項目前期手續籌備。面對北方淡旺季旅遊反差大,平遙旅遊消費低等諸多難題,又見團隊細調查,深研究,以追求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歷時半年多,於在2011年12月25日完成《又見平遙》的概念創意策劃;3月7日,創作成果正式敲定。
3、從2012年3月10日到7月31日為劇場主體工程建設階段。這一階段,縣委政府提出了一流速度、一流質量、一流形象、一流業績的標准要求,我們用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完成了1.5億元資金投入。10天完成了20萬方的土方工程,會戰決戰僅僅用60天就完成了3個月才能完成的古建工程,可以說,《又見平遙》創造了平遙速度,展示了平遙精神。
4、2012年8月1日到10月15日為劇場聲、光、電安裝階段,同時從8月份開始,項目運營宣傳將成為工作的重點。
5、從2012年10月16日到12月31日為進場排練合成階段;2013年2月18日正式演出。
這一工程項目從2011年10月13日在平遙古城簽約以來,各施工單位本著只爭朝夕,為平遙古城爭光的信念,日以繼夜,艱苦奮戰,已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在整個工程項目建設中,作為演藝項目主體工程的仿古建築部分,是全面反映平遙古城建築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對平遙古城現存歷史建築精華的集中展示,為使這一工程項目高標准、全方位的反應平遙古城在最鼎盛時期的建築風貌,晉中市委市政府、平遙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又見平遙」工程項目部選用了平遙古城最具有實力的四家古建築施工單位,嚴格採用傳統的施工工藝和建築手法,抽調精兵強將,科學合理安排施工,認真細致組織建設,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仿古建築部分全部完成。
《又見平遙》演出項目建設創造了平遙速度,展示了平遙精神。工程項目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效果,主要得益於領導重視,強力推進。縣委政府召開誓師大會,決戰會戰,3個月任務2個月完;得益於認真組織,細致工作。縣委政府一周一例會,一日一通報,以有效的組織措施推進工程建設;得益於專家參與,技術保障。組織全縣的古建專家成立專家工作組,指導監督古建的建設情況,保證質量,保證進度;得益於隊伍專業,精心施工。
本劇總導演王潮歌認為,在這次創作中,創新、出奇、作品的成熟度與觀眾的接受能力是她面臨的巨大考驗。王潮歌在與媒體見面會上說:「我們在穿越。使用大量的藝術語匯,戲劇、舞蹈、音響、音樂製造奇特空間,希望觀眾能產生幻覺,穿越回一百年前。」
2013年1月16日,《又見平遙》完成內部動線測試,測試滿意度達到百分之九十。2013年1月20日,《又見平遙》劇場迎來揭幕儀式。2013年2月1日,進行產品發布會。2013年2月18日(正月初九)正式公演亮相。
時下,「情境體驗劇」是一個全新的劇種,表演方式顯得奇特。王潮歌說:「我們很少有機會這樣去看一個演出,這更像一個博物館,或者說,更像一回穿越。我們有時像一個看客,有時又像親歷者。在一個又一個互不關聯的場景中,我們撿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遙城,鏢局、趙家大院、街市、南門廣場。從紛繁的碎片中窺視據欣賞過此劇人們稱,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的劇場內部有著繁復和奇特的空間分割,完全不同於傳統劇場:沒有前廳,沒有主入場口,沒有觀眾席,沒有傳統舞台。觀眾從不同的門進入劇場,在90分鍾的時間里,步行穿過幾個不同形態的主題空間。而表演者更深入觀眾中間,在觀劇人群中往來穿梭,甚至與觀眾對話,讓觀眾有機會成為戲劇的一部分一起互動。人們置身在這樣的一個空間里,會產生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新奇感受。猶如時下流行「穿越」的小說、影視劇一般,讓觀眾親身體驗「穿越」感覺,來到數百年前清朝街頭,感受清代人們的生活,體驗這里的一磚一瓦、一人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