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做產品的市場調查報告啊
一般來講,市場調查報告是由標題、導語、正文以及結語和落款組成。
標題回 調查報告的標題有單標題和答雙標題兩類。所謂單標題,就是一個標題,其中又有公文式標題和文章式標題兩種。公文式標題。標題同公文文體相仿,由「調查對象+調查事由+文種」構成。文章式標題,具體方式靈活多樣,可以用問題作標題,如《兒童究竟需要什麼讀物?》
導語 導語又稱引言。它是調查報告的前言,簡潔明了地介紹有關調查的情況,或提出全文的引子 ,為正文寫作作好鋪墊。
正文 前言之後、結語之前的文字,都屬於正文。正文是調查報告的主體,它對調查得來的事實和有關材料進行敘述,對所作出的分析、綜合 進行議論,對調查研究的結果和結論進行說明這部分的材料豐富、內容復雜,在寫作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結構的安排。蓋洛特,用數據說話、用事實證明。
㈡ 市場調研的調研方法
1.電話訪問法
企業內部的銷售代表或專業的第三方調研公司的人員通過電話對客戶進行有條理的訪問。電話訪問的優點是由於人性化的、與客戶直接的訪談,一般會有高的參與度。電話訪問的缺點由於拒絕率的上升而降低效率;如果委託第三方專業公司可能涉及較高的費用;更重要的是消費者越來越討厭接到影響其生活、工作的電話使得電話訪問越來越困難。
傳統的電話訪問就是按照樣本名單,選擇一個調查者,撥通電話,詢問一系列的問題。訪問員(調查員)按照問卷,在答案紙記錄被訪者的回答。調查員集中在某個場所或專門的電話訪問間,在固定的時間內開始面訪工作,現場有督導人員進行管理。調查員都是經過專門訓練的,一般以兼職的大學生為主,或其他一些人員。
2. 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CATI)
在發達國家,特別是在美國,集中在某一中心地點進行的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比傳統的電話訪問更為普遍。國內有少數調查公司採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使用一份按計算機設計方法設計的問卷,用電話向被調查者進行訪問。計算機問卷可以利用大型機、微型機或個人用計算機來設計生成,調查員坐在CRT終端(與總控計算機相聯的帶屏幕和鍵盤的終端設備)對面,頭戴小型耳機式電話。CRT代替了問卷、答案紙和鉛筆。通過計算機撥打所要的號碼,電話接通之後,調查員就讀出CRT屏幕上顯示出的問答題並直接將被調查者的回答(用號碼表示)用鍵盤記入計算機的記憶庫之中。計算機會系統地指引調查員工作。在CRT屏幕上,一個問答題只出現一次。計算機會檢查答案的適當性和一致性。數據的收集過程是自然的、平穩的,而且訪問時間大大縮減,數據質量得到了加強,數據的編碼和錄入等過程也不再需要。由於回答是直接輸入計算機的,關於數據收集和結果的階段性的和最新的報告幾乎可以立刻就得到。
3. 入戶訪問
入戶訪問指調查員到被調查者的家中或工作單位進行訪問,直接與被調查者接觸。然後或是利用訪問式問卷逐個問題進行詢問,並記錄下對方的回答;或是將自填式問卷交給被調查者,講明方法後,等待對方填寫完畢或稍後再回來收取問卷的調查方式。這是目前國內最為常用的一種調查方法。調查的戶或單位都是按照一定的隨機抽樣准則抽取的,入戶以後確定的訪問對象也有一定的法則。
4.攔截訪問
攔截訪問是指在某個場所(一般是較繁華的商業區)攔截在場的一些人進行面訪調查。這種方法常用於商業性的消費者意向調查中。攔截面訪的好處在於效率高,但是,無論如何控制樣本及調查的質量,收集的數據都無法證明對總體有很好的代表性。這是攔截訪問的最大問題。
5.小組(焦點)座談
小組(焦點)座談(Focus Group)是由一個經過訓練的主持人仔細選擇邀請一定數量(6 – 15個)客戶,以一種無結構的自然的形式與一個小組的被調查者交談,了解與客戶的滿意度、價值相關的內容。這種調研的優點是根據提供的討論指南和時間表對客戶的偏好和顧慮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便於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系。小組座談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傾聽一組從調研者所要研究的目標市場中選擇來的被調查者,從而獲取對一些有關問題的深入了解。這種方法的價值在於常常可以從自由進行的小組討論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
這種調查的缺點是由於調研主持人的偏見而得到有曲解的結果;為了鼓勵被調研者的參與每次小組座談會的參與人數有限制;如果擴大抽樣的人數所投入的成本就很高。
6. 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是一種無結構的、直接的、個人的訪問,在訪問過程中,一個掌握高級技巧的調查員深入地訪談一個被調查者,以揭示對某一問題的潛在動機、信念、態度和感情。比較常用的深度訪談技術主要有三種:階梯前進、隱蔽問題尋探以及象徵性分析。深度訪談主要也是用於獲取對問題的理解和深層了解的探索性研究。
7. 投影技法
所謂投影技法是一種無結構的非直接的詢問形式,可以鼓勵被調查者將他們對所關心問題的潛在動機、信仰、態度或感情投射出來。在投影技法中,並不要求被調查者描述自己的行為,而是要他們解釋其他人的行為。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被調查者就間接地將他們自己的動機、信仰、態度或感情投影到了有關的情景之中。因此,通過分析被調查者對那些沒有結構的、不明確而且模稜兩可的"劇本"的反應,他們的態度也就被揭示出來了。劇情越模糊,被調查者就更多地投影他們的感情、需要、動機、態度和價值觀,就象在心理咨詢診所中利用投影技法來分析患者的心理那樣。和心理學中的分類一樣,投影技法可分成聯想技法、完成技法、結構技法和表現技法。
8.在線訪問法
企業利用在線的調查、免費的網上文字評語、在線的調研收集客戶的信息。在線訪問的優點包括由於便利而有比傳統郵寄調查更高的反饋率;對客戶和公司都有成本上的優勢;藉助軟體便於快速分析數據。在線訪問的缺點是如果客戶自己發起的在線訪問有可能產生扭曲的結果;可能產生不準確的回復(自動回復系統通常自動尋找關鍵字而發送自動的回復)從而忽略客戶顧慮中細微差別;除非絕大部分客戶使用網上渠道提供反饋意見,否則收集的信息不完整。
9.郵寄/傳真調查表
公司通過直郵或傳真向抽樣的客戶進行調研。這種調研的優點包括由於被訪問者有足夠的時間回答問題而收集到精確的、高質量的問卷;可提供便於量化的結果;由於大批量郵寄而成本較低。這種調研的缺點是調研的完整性取決於被訪者的意願;由於回收率一般較低或遲緩而統計效果不佳。
㈢ 市場調研抱括六個方面
1、了解你要抄做的商品和服務項目襲。
2、給你的商品和服務項目做一個市場定位。
3、確定你的服務對象。
4、你的商品和服務項目的賣點是什麼。並針對賣點調查客戶的需求情況。
5、了解你的商品和服務對象的市場空間以及同類商品、競爭對手經營情況。
6、市場運作的執行潛力,就是成交率情況。
以上是市場調查的前期問題,在調查過程中對顧客群體、市場、競爭對手進行觀察、問卷、訪談等形式把握實際情況,根據調查數據認真分析在商品和項目開發方面的可行性,並對整個商品開發、項目運營的流程進行有針對性的確立,並加以完善。
㈣ 什麼是市場調研,主要有什麼用
市場調研主要是看市場的銷售量,以及某種商品在市場的銷售位置,為了更好地做市場營銷,對於這些情況商品的調查研究統計。
㈤ 市場調研要從哪幾個方面下手
前幾天做完了一個新產品上市的市場調研。此刻,心中有點感慨,不發不快!對於此次調研工作A企業總部很重視,任務布置也很早,市場部、區域業務人員、合作的策劃公司全部召集開了專項會議,但從執行過程到調研結果看,離預期調研目標和實際意義均有較大距離。用區域人員的話來說:開頭轟動、過程含糊、結果沒有。雖然有些過激,但可以看出來企業的市調變成了不得不為的任務:可以理解為形式;也可以理解為過場。 按常理看,前期准備時間也有很長一段時間,從產品的特點、目標人群、渠道、終端、市場特點、媒體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系統的二手資料收集,包括問卷的設計,調研流程、相關人員、調查樣本、地點等確定。但調研結果還是和筆者走訪市場感覺不太吻合。這就有了一個矛盾,到底是「定性」的綜合判斷對了,還是「定量」調研的結果更准確? 首先,我不是懷疑調研人員的素質水平和職業道德,但總隱約覺得這個報告的數據應該和市場真實的狀況(定性走訪)有較大的差異。這里之所以出現問題,主要是客觀造成的,(主觀原因都在前期的「定量」問題設定上)一是不了解市場競爭的格局,二是主要消費者分布不清晰,完全照搬一般調研模式造成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說,完全意義上的「定量」調研,在很多產品身上並非完全適用以及不適合將其作為決策依據;其次,我並不排斥「定量」的研究,要不,很多市場調研公司要「告」我了。 筆者還記得被傳為經典的一個市場調研故事。話說在美國有一間鞋子製造廠,工廠老闆派一名市場經理到非洲一個孤島上調查市場。那名市場經理經過嚴格的定量分析,發現居然沒有人穿鞋子,也沒有穿鞋子的習慣,這個數據說明沒有任何市場。回到旅館,他馬上拍發電報告訴老闆說:「這里的居民從不穿鞋,此地無市場。」 當老闆接到電報後,思索良久。便吩咐另一名市場經理去實地調查。當這名市場經理一見到當地人們赤足,沒穿任何鞋子的時候,心中興奮萬分,一回到旅館,馬上電告老闆:此島居民無鞋穿,市場潛力巨大,快寄一百萬雙鞋子過來。 啟示:同樣的境況,卻有不同的觀點與結論。首先,我們要怎麼看待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問題,不是定量不好,也不是定性分析不好,關鍵是你怎麼看待、使用調研的結果。其次,你對市場的綜合判斷和感覺是怎樣的?「定性」可以為消費者的「定量」研究提供更精確的來源,否則,有可能找不到目標消費者,或者找到的也不是吻合目標群體的消費者。有人會說,又拍腦袋了吧,其實,後面去孤島上調查鞋子市場的業務人員沒有做定量分析,相反,前面那位分析了很多、很久,但後面那位成功開發了市場,為什麼?對調研的綜合判斷和分析尤為關鍵。也就是說「定量」是要建立在有市場「感覺」基礎上的。 那麼,如果區域市場的業務人員,能像宗慶後般熟悉自己的市場,即使不做定量的市場分析,也能把市場情況和渠道、終端狀況摸透。每個新品上市,針對每個區域市場進行調研是不現實的,但區域市場或多或少會存在差異,比如:品牌影響力、渠道結構、消費者來源、競爭品牌狀況、資源投入情況並不完全一樣。靠什麼?靠積累;也靠敏銳和把控。 新品上市,區域銷售人員該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對企業的業務人員來說,我們很難在新品上市時對包裝、出廠價、味道進行調整,能夠最大限度的調整的是產品的市場運作架構、渠道結構、渠道(終端)、消費者宣傳等方面。所以定性研究對區域業務員很關鍵,不要陷入定性研究就不科學,數學模型更科學的誤區,很多情況下,在國內市場的消費者和渠道並非很市場化或很成熟的情況下,運用定量的數據模型並不能反應真實的市場現狀。再則,消費者和渠道商心理是很難通過量化模式來得出正確結論的。 接下來,我們能做什麼? 第一、了解經銷商代理意願 中國「地大物博」,消費品終端太多、太散,很難通過自身力量達到完全覆蓋。千萬不要跟我說:消費者是最重要的,我們最終就是抓住忠誠消費者,諸如此類的陳詞濫調,如果你做過市場,就會明白,一個合適的代理商對你有多重要。我不想再在贅述這個問題。 你應當先去批發市場或同類產品的經銷商處看看,當然,可以「謊」稱你是某競品的業務人員(該經銷商沒有做競品的這個牌子產品)先了解一下虛實,看看這個經銷商的興趣、實力、思路怎樣?如果該經銷商有興趣和意願,接著再亮明身份,並表示一下歉意(一般來說他會理解的)。接下來就好談了,你要將公司主要政策和要求跟他談明白,如果意願很高,接下來可以談細節。 要探明經銷商對這個市場的看法和思路(要談透徹),一般他會了解大致的同類品牌的做法、銷量等,然後你再總體走一遍主要批發商,基本情況就應該瞭然於胸。 說點題外話。有很多人習慣性非常討厭做代理商(二批商)激勵活動,認為這對市場很有害,說是公司庫存轉移,但實際情況遠不是理論那麼簡單。在淡季和旺季的適當時候進行渠道促銷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壓庫、激勵等原因;還是打壓競爭對手都有重要的作用。有的時候,經銷商的力量還是很大的(無論從資金籌措和產品分銷來看),很多時候,沒有任何動作才是最大的危機。當然,這都是有策略,針對性進行激勵,盲目促銷當然貽害無窮。 第二、分類走訪終端 終端的走訪不是過去終端看看,也不在乎你走了幾十家,更關鍵的是走訪的質量如何?一般採用「閑時」走訪,如酒類產品的終端――餐館,一般上午午飯前,下午的晚餐前,最好是晚餐前(很多小老闆早上沒有起床),這樣,終端老闆會有時間招呼你。 問他對主要競爭品牌的看法,運作方法,通過終端老闆反應顧客對競爭品牌的看法;再仔細看看陳列、空箱、禮品、贈品、促銷情況、海報張貼、生動化、簽訂的協議、以及主要品牌大致銷售情況等等。去終端一定不要只問一句話:老闆,這個好賣嗎?老闆,哪個好賣嗎?他會很煩你的,老闆會想:好不好賣關你什麼事呢?! 再有就是你的產品突破口在哪?一般而言,快消費是對終端進行突破;消費者在哪些終端比較集中,接觸點好找?然後進行分類,餐館、酒樓、夜市、超市等分別進行走訪。 分析這些終端對產品上市的總體影響程度,哪些行業集中,便於上市突破;哪些是第二步才能進入的終端。有人喜歡說:消費者怎麼怎麼重要,開口必是消費者。但新品上市馬上進行消費者活動效果不會太好。 原因是什麼? 一個新產品,除了以前的那種大量廣告拉動、炒作的除外,很難通過單純的廣告營銷起到絕對制勝的作用了。也就是說,那個廣告制勝的時代基本已經遠去,而消費者消費一個產品並不是看到就會買,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先獲得關注――知道;然後是感受――興趣,再產生需求――慾望,最後才是行動――購買。從這個心理過程我們可以知道:新品上市先要讓消費者關注,等產生了較強的慾望,再進行促銷,效果就會很好。所以,上市立即促銷的效果是不好的。 看看現在超市裡剛上市就打折的產品會賣好嗎?你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會買嗎?大多是不會的,因為你都不知道這個產品值多少錢,打折對你而言,沒有價值感可言(體會不到降價帶來的實惠)。終端激勵並不僅僅是「做終端找死;不做終端等死」那麼簡單,因為它是產品上市順利進行的非常重要一環,缺少了這一環,產品在承上(代理商)和啟下(連接消費者)都會出問題。「這一環」是讓消費者產生慾望進而推動購買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策略的消費者調查 如果你在街上攔截一個消費者問他:這個產品好不好?一般很難得到正確的結果,要麼人家不理你,要麼應付你;如果你召集一些消費者來座談,消費者大多會給你面子,說:還不錯。所以,作為區域業務人員,你要「扮」成消費者和他們聊天,讓他們沒有戒備,在輕松的氛圍中說出真實想法,這樣才能獲得真實的結果。 你可以去消費場所看看他們在消費什麼?在不同場所消費品牌或產品是否一致。這樣你可以知道在產品上市之後,經過了渠道、終端之後,該採用什麼方式進行消費者的拉動活動,以拉動目標消費者的持續消費。 最後,還得引用宗慶後先生多年前說的一句話:對於市場,我是跟著感覺走。對於這句話,很多人大肆批判;很多人不以為然。但這句話的背後包含了太多深意,你去了解一下,難道宗慶後真的是坐在家裡「跟著感覺走」,做出來那麼大的市場?絕對不是,他每年出差200多天,把根深深扎在了市場,無論是媒體、渠道、終端、消費者,都在他的「感覺中」,這才是真正的市場調研,市場調查,比起所謂的「突擊型」定量、定性研究,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從這個層面上看,我非常支持宗慶後拿回「娃哈哈」品牌,因為筆者覺得「哇哈哈」在宗慶後的領導下更能長盛不衰,盡管筆者覺得宗在「合資問題」上是存在過錯的。 好了,現在知道「市場調研」是什麼、怎麼進行「市場調研」了吧?特別是業務人員怎麼對區域市場進行「市場調研」,其實就是你對這個市場的「感覺」,你能把握、控制、甚至領導這個市場的那種真切的「感覺」。 銷售需要悟性,對你負責的區域市場的「調研」呢?我想道理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