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⑴銷售成本、銷售費用、銷售收入 三者有何區別
1、意思不同。
銷售成本:是指已銷售產品的生產成本或已提供勞務的勞務成本以及其他銷售的業務成本。
銷售費用:是指企業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
銷售收入:是企業通過產品銷售或提供勞務所獲得的貨幣收入,以及形成的應收銷貨款
2、分類不同:
銷售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兩部分,其中,主營業務成本是企業銷售商品產品、半成品以及提供工業性勞務等業務所形成的成本;其他業務成本是企業銷售材料、出租包裝物、出租固定資產等業務所形成的成本。
銷售費用:包括企業在銷售商品過程中發生的保險費、包裝費、展覽費和廣告費、商品維修費、預計產品質量保證損失、運輸費、裝卸費等以及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含銷售網點,售後服務網點等) 的職工薪酬、業務費、折舊費等經營費用。
銷售收入:按銷售的類型,銷售收入包括產品銷售收入和其他銷售收入兩部分,其中產品銷售收入是主要組成部分。
(1)銷售收入與營銷投入怎麼分析擴展閱讀:
企業銷售商品時,在下列條件同時滿足時確認收入:
(1)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
(2)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控制。
企業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買方後,如仍然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或仍然對售出的商品實施控制,則此項銷售不成立,不能確認相應的銷售收入。
(3)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
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即為銷售商品的價款。企業銷售商品時,如估計價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收入確認的其他條件均已滿足,也不應當確認收入。
(4)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5)相關的已發生或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❷ 固定資產投入與銷售收入的關系
固定資產投入與當年收入沒有明顯關系,與業務方向、規模方向和折舊率等有明顯關系。
銷售收入主要還是依靠生產管理水平和銷售情況。
而固定資產投資和銷售收入應該有一個同方向變化的過程。但規模效益遞增或者遞減,那就是由企業的資產和技術構成等因素決定的了。
您可以計算一下您公司的幾個財務比率看看您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就是單位投資的回報率。這只是事後的反映,要想提高盈利能力還是要抓好生產經營和銷售的細節。
包括
一、償債能力狀況分析
短期償債能力分析:
1、流動比率,計算公式: 流動資產 / 流動負債
2、速動比率,計算公式: (流動資產-存貨) / 流動負債
3、現金比率,計算公式: (現金+現金等價物) / 流動負債
4、現金流量比率,計算公式: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 / 流動負債
5、到期債務本息償付比例,計算公式: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 (本期到期債務本金+現金利息支出)
長期償債能力分析:
1、資產負債率,計算公式: 負債總額 / 資產總額
2、股東權益比例,計算公式: 股東權益總額 / 資產總額
3、權益乘數,計算公式: 資產總額 / 股東權益總額
4、負債股權比例,計算公式: 負債總額 / 股東權益總額
5、有形凈值債務率,計算公式: 負債總額 / (股東權益-無形資產凈額)
6、償債保障比率,計算公式: 負債總額 /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7、利息保障倍數,計算公式: (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利息費用
8、現金利息保障倍數,計算公式: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現金利息支出+付現所得稅) / 現金利息支出
二、營運能力分析
1、存貨周轉率,計算公式: 銷售成本 / 平均存貨
2、應收賬款周轉率,計算公式: 賒銷收入凈額 / 平均應收賬款余額
3、流動資產周轉率,計算公式: 銷售收入 / 平均流動資產余額
4、固定資產周轉率,計算公式: 銷售收入 / 平均固定資產凈額
5、總資產周轉率,計算公式: 銷售收入 / 平均資產總額
三、盈利能力分析
1、資產報酬率,計算公式: 凈利潤 / 平均資產總額
2、凈資產報酬率,計算公式: 凈利潤 / 平均凈資產
3、股東權益報酬率,計算公式: 凈利潤 / 平均股東權益總額
4、毛利率,計算公式: 銷售毛利 / 銷售收入凈額
5、銷售凈利率,計算公式: 凈利潤 / 銷售收入凈額
6、成本費用凈利率,計算公式: 凈利率 / 成本費用總額
7、每股利潤,計算公式: (凈利潤-優先股股利) / 流通在外股數
8、每股現金流量,計算公式: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優先股股利) / 流通在外股數
9、每股股利,計算公式: (現金股利總額-優先股股利) /流通在外股數
10、股利發放率,計算公式: 每股股利 / 每股利潤
11、每股凈資產,計算公式: 股東權益總額 / 流通在外股數
12、市盈率,計算公式: 每股市價 / 流通在外股數
四、發展能力狀況分析
1、營業增長率,計算公式: 本期營業增長額 / 上年同期營業收入總額
2、資本積累率,計算公式: 本期所有者權益增長額 / 年初所有都權益
3、總資產增長率,計算公式: 本期總資產增長額 / 年初資產總額
4、固定資產成新率,計算公式: 平均固定資產凈值 / 平均固定資產原值
❸ 怎麼用spss對銷售費用與收入進行相關性,回歸分析
相關分析
兩個定性變數之間的相關做卡方
兩個定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做pearson
一個定性變數一個定量變數做t或者方差
多元線性回歸
1.打開數據,依次點擊:analyse--regression,打開多元線性回歸對話框。
2.將因變數和自變數放入格子的列表裡,上面的是因變數,下面的是自變數。
3.設置回歸方法,這里選擇最簡單的方法:enter,它指的是將所有的變數一次納入到方程。其他方法都是逐步進入的方法。
4.等級資料,連續資料不需要設置虛擬變數。多分類變數需要設置虛擬變數。
虛擬變數ABCD四類,以a為參考,那麼解釋就是b相對於a有無影響,c相對於a有無影響,d相對於a有無影響。
5.選項裡面至少選擇95%CI。
點擊ok。
統計專業研究生工作室原創,請勿復雜粘貼
❹ SYB 創業計劃書的銷售收入預測(12個月)和銷售和成本計劃怎麼做啊,求幫忙
銷售收抄入預測表的計算:先估襲算出每種產品的銷售數量,用公式(銷售數量*平均單價=月銷售額)計算出月銷售額,把每樣產品的月銷售額加在一起得到月銷售總收入,最後把12個月的銷售收入加在一起,就得到了銷售總收入。
銷售收入預測的相關資料包括:
(1)歷史資料,即企業的歷史產量、銷量、結構、價格等。
(2)潛力資料,主要包括且的內部能力及外部企業開拓能力兩個方面。
(3)環境變化預測資料,包括企業內部環境的變化預測和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預測兩個方面。
(4)銷售收入與營銷投入怎麼分析擴展閱讀:
預測時間包括實施預測的時間和預測期涵蓋的時間兩個方面。一般而言,實施預測的時間通常應安排在編制銷售計劃之前,以便能為計劃編制提供依據。預測期涵蓋時間則需根據預測目的確定,若預測的目的在於編制年度計劃和年度盈餘預測,則預測期的涵蓋時間通常為一年。
若預測的目的在於評估企業銷售的發展趨勢,則預測期的涵蓋時間應相對較長,如3年、5年等。此外,在確定預測期的涵蓋期間時,還應考慮環境的穩定性和資料的充分性。若環境穩定、資料充分,則涵蓋期間可相對較多,反之則不宜太多,以確保預測的相對准確性和可靠性。
❺ 怎麼預測銷售收入
銷售額這個計算應該是個系統的學問了.零售和傳統意義上工業企業還不樣,因為他還涉及到產能的問題,銷售網路的問題.
簡單的說,零售業直接面對的是顧客,商品來自於批發商.
對於還沒有開店的人:您不妨做個預測.在您開店的門臉去蹲點兒,手握計時器,對您營業時間內的客流量進行統計.一天有多少人經過,一小時內有多少人經過,經過的人是什麼樣的人,都用你手中的秒錶記錄下來,時間為t.潛在客戶為R,您商品的平均價值為S,計算出本店的營業額.其他類似.相加.
對於連鎖的店已經開了,那更簡單了,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去分析.服裝的季節性選擇會比較大,應該以季度或者月度分析比較為周期,將過去的一年,過去的季度,月度的統計數據進行加工,找到有用的數據,畫出波形圖,在波形起伏,震盪的地方標注原因,採取FMEA失效模式分析,對於整體業績應該進行設立目標,比方說去年7月份夏裝銷售額為100萬元RMB那麼在100萬的基礎上今年的目標是什麼,激勵機制有沒有,員工熟練程度怎麼樣,服裝設計的款型怎麼樣,都應該納入預測考慮范圍內,營銷是系統學問,單純的公式顯得很蒼白.要我說預測額就是上年度這個時間,或者上月這個時間的實際銷售額*目標增長百分比.這個百分比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去保證.應該以以往的,如07年,08年,09年銷售增長度進行制定,如果本年度對廣告,經營品牌,公司的注入資金等等有所改變的話還應將變化的因素考慮進去.
總之,只有深入了解,掌握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屬於自己的預測公式.
❻ 銷售費用與銷售收入分析表怎麼寫審計說明
個人見議這樣做
環比與同比進行分析
列出近幾期銷售費用明細與合計
環比升降
列出銷售收入近幾期升降
比率分析,銷售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進行同比與環比分析才有意義
對銷售費用中佔比較大的項目進行專題分析
比如招待費為什麼增長錢花到何處產生的實際效果要有分析。
❼ 如何對企業的銷售收入做分析
數據多的話還可以同同行業比,同預算比。如果銷售是有季節性的,就應同前幾年歷史同期的比較。
❽ 什麼是銷售收入與銷售成本
一、銷售收入
銷售收入是指銷售商品產品、自製半成品或提供勞務等而收到的貨款,勞務價款或取得索取價款憑證確認的收入。銷售收入也稱作營業收入。營業收入按比重和業務的主次及經常性情況,一般可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數量×產品單價。
二、銷售成本
銷售成本是指已銷售產品的生產成本或已提供勞務的勞務成本以及其他銷售的業務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兩部分,其中,主營業務成本是企業銷售商品產品、半成品以及提供工業性勞務等業務所形成的成本;其他業務成本是企業銷售材料、出租包裝物、出租固定資產等業務所形成的成本。
對於主營業務成本,應以產品的銷售數量或提供的勞務數量和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或單位勞務成本為基礎進行確認,其計算公式為:主營業務成本=產品銷售數量或提供勞務數量×產品單位生產成本或單位勞務成本。
就銷售產品而言,產品銷售數量可直接在「庫存商品明細賬」上取得;產品單位生產成本可採用多種方法進行計算確定,如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等,但企業一經選定某一種方法後,不得隨意變動,這是會計核算一貫性原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