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發展為題,談談你對其發展的認識
兩漢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為科技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人們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紙問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畫、書寫在單香布簡帛上面,或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秦漢時期的公文往來、私人書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簡帛寫成。後人用「冊」「編」「卷」來稱書籍的篇幅,就是從簡的編連方式和存放特點得來的。簡用竹木製來成,分量很重;品雖然輕點但價格品貴。人們使用起來受到很大限制。中國的傳統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兩漢時期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診斷和治療的手段更加先進,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虛心向名醫求教,西處奔走,廣泛收集民間葯方,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出了《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分析病情,然後對症治療;還提出「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葯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後世稱為醫聖。東漢末年的另一位名醫華佗,不僅擅長用針灸、湯葯為人治病,而且能實施外科手術。他發明了「麻沸散」,讓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覺,然後進行各種手術。華他還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創編出了,「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
《史記》的作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他的父親司馬談在武帝時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和國家要籍。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馬遷從小勤奮好學,飽讀書籍,青年時游歷名山大川,實地考察風土人情,搜集歷史資料。他立志繼承父親遺志撰寫史書,繼任太史令後,因仗義執言被關入獄中,遭受酷刑,肉體上和精神上遭到極大摧殘。但他忍受著巨大的悲痛,發憤著述,用十多年的時間寫出了不朽的歷史巨著《史記》。
《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3000年的史事。書中記錄了帝王將相的歷史活動,肯定他們的功績,也揭露了他們的腐朽和罪惡。司馬遷在《史記》,還為許多下層人物寫了傳記。他公正記事,愛憎分明,秉筆直書,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記》文筆優美,所記人物形象生動,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東漢本年,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求精神上的寄託,為道教的興起提供了土壤,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尊奉貨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會上的一些神仙法術。他以治病來傳道,對貧苦民眾有很大的吸引力,太平道傳播很快。當時在漢中、巴蜀地區還口有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人們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太平道傳播得很快。當時在漢中、巴蜀地區還有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人們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在教義和傳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於生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佛教認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滅各種慾望和煩惱,才能得到解脫。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願望,因此得以傳播。張騫通西域後,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築、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影響。
❷ 兩漢魏晉時期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概況
兩漢文化是在眾多的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是以秦始皇、漢高祖兩次「大一統」為基礎和萌芽,經過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數代帝王的繼續錘煉,從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民族文化。加之兩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形成了「漢人、漢語、漢字、漢文化」的特定稱謂。
兩漢崇文,大一統的鼎盛帝國,要求用文學來歌頌盛世,因而產生了一種以詞藻華麗、氣勢恢宏為特點,以鋪寫帝王和都市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文學樣式——辭賦。賦是兩漢最流行的文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漢初的賦是體式源於荀子的《賦篇》,並在行文上吸收了楚辭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故而又被稱為騷體賦;枚乘的《七發》奠定了漢代大賦的形式格局;至漢武帝時代,獻賦誦賦風氣大盛,產生了一大批賦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極寫帝王苑囿之盛、田獵之樂,稍後的揚雄,有《甘泉》《羽獵》諸賦。這些賦寫得鋪張揚厲,多以歌功頌德為宗旨。到了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仍是散體大賦中的煌煌巨作。漢朝末期,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國強勢不再,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用辭賦這種文體來抒情志、刺時世,張衡的《歸田賦》,,蔡邕的《述行賦》等是這方面的名作。他們的創作突破了大賦原有的體制,對以後魏晉時期的抒情小賦和唐宋時期的散文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兩漢務實,魏晉務虛。魏晉風度,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范,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雋秀王衍、樂廣至於江左領袖王導、謝安,莫不是自在超然,心與天地精神獨往來,風度翩然若神仙中人,為後世所景仰、贊嘆。
❸ 兩漢時期科技文化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史實有哪些急!!!!
兩漢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於科技本身經過了春秋戰國的長期醞釀、積累和實踐,到這時達到了量變足以引起質變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社會政治上的統一與安定,經濟的恢復與持續發展,為科技活動和科技新高潮的到來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它呈現出科技人才輩出,科技著作大批問世,科技成果輝煌,科技對生產的滲透與協調日益顯著等諸多特點。
《九章算術》以及《周髀算經》的成書顯示出以算盤為計算工具的獨特數學體系的形成,形數結合,數學算術化是其特徵。今天,由於計算機的出現,算術化傾向於現代數學中的作用已日漸顯著,中國古代算術的思想與方法和現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正相融合,為此它將重新煥發青春,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數學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預期的。
歷法已確立了我國後代歷法體系、規范和基本內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張衡為代表對天文儀器的研製和對天象的觀察與記錄以及論天三家為代表的宇宙論則形成了中國古代天文的固有傳統。《漢書、地理志》的出現,開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領域。《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秦漢以來葯物知識的總結,它為後世本草學奠定了基礎;《傷寒雜病論》不僅確立了辯證論治的醫療原則,而且大為充實了中醫葯體系的內容,更加切合醫療的實際應用。《汜勝之書》可以說是對農業知識的總結。《論衡》、《淮南子》、《淮南萬華術》、《周易參同契》、《爾雅》等書中也包含了豐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學在生產技術方面,成為我國古代傳統特色的主要技術,像冶鐵、紡織機械、農具製造、造紙工藝、漆器工藝、船舶製造等都已出現,並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像趙過的鐵腳耬車、杜詩的水排、梯級船閘設計的原理與方法、木結構建築風格、豎爐冶煉法、實測基礎上繪制的地圖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紙術更是漢代一項最重大的發明,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牛耕的推廣與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的創新,則在當時條件下起到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以王充為代表的元氣論與董仲舒為代表的「天人感應」說的對立與斗爭,是我國科學思想史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即使後者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華。
http://..com/question/17046392.html?fr=qrl3
❹ 簡述文化產業市場的定位策略
市場細分的目的是為制定市場策略服務,市場細分是對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准確市場定版位的依據。文化權企業策劃者在進行文化市場細分的基礎上,應充分了解市場資源、正確評估市場容量、辨明市場方向、從而確立市場定位。也就是選擇有足夠利潤吸引力或市場潛力的特定消費群,將其聚合為企業的目標市場,針對目標市場進行營銷策劃。具體而言其市場定位策略包括:
1、確立目標市場
2、確立市場切入點
3、整合優勢資源
4、把握發展勢頭
❺ 兩漢時期的文化
漢朝文化又稱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受到了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它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為:「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漢民族的精神象徵。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
❻ 兩漢時期文化的總體風格和特點
氣勢磅礴,文采恢弘,主要是以賦為主。為了表現漢朝大一統海內生平的盛世景象
❼ 中國兩漢時期文化的顯著特點有哪些
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都使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它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自漢高祖劉邦出生至大漢王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這些文化的產生與形成都是與其所處的地域及政治環境密切相關的,它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一)荊楚文化:是漢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最基礎的文化類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長江中游的廣大地區,是當時劉邦誕育地區的本土文化。豐邑原為宋國屬地,後曾在此設都(故豐縣有「漢高故里,古宋遺風」之稱)。
(二)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為中心的黃河下游地區。這一地區主要從事於農業和蠶絲織業,並因臨海而富於魚鹽之利,故而形成了這一地域的文化和習俗特徵。「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斗,勇於持刺,故鄉人者,大國之風也」;「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
對劉邦而言,荊楚文化、齊魯文化都是爛熟於心的,推崇與否都是因時勢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惡並不代表著文化層次的厚薄。確切地說,漢文化的很大成份來源於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華夏文化。這種文化主要產生於黃河的中游地區,在這一地區有著突出的較文明的農耕文化,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均較為發達,成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搖籃。
(四)關中文化:即三秦文化。這種文化觀念產生和形成於黃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這里膏壤千里,以田為上好稼穡,多大賈,農耕文化形成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趙文化。這種文化觀念主要產生於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時期的趙、中山、燕以及以北的地區。這一區域文化與中原文化有相同之處,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響,顯得更加雄渾粗獷,賓士豪放。
除了上述五種文化主體之外,還有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越族亞文化等,都曾對漢文化的形成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同時更多的則是受後來漢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全國一統的「大一統漢文化」。漢朝建立前,中國廣大地區所存在的文化差異,極大地限制了區域交流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李斯等人的倡導下,雖然對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文化現狀進行了改革,但這項工作並非像戰爭那樣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夠改變,而是要經過較長時期的潛移默化才能夠使八方文化融為一體,諸子百家互相滲透,最終凝聚成中華民族的文化――漢文化。漢字、漢語、漢文化來自百族,又影響八方,對中華民族的鞏固和發展產生了千年不衰的深遠影響。
二、兩漢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兩漢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漢字、漢語、漢文化都是在悠悠的歷史歲月中,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特別是經歷了秦始皇、漢劉邦兩次「大一統」的改進之後,基本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雛型。經過文、景、武帝的實踐錘煉,使之成為較為穩定的民族文化。加之兩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形成了「漢人、漢語、漢字、漢文化」的特定稱謂。在博大精深的兩漢文化中,其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
(二)「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如前所述,「龍鳳文化」是繼承和發展了夏商文化的一個部分,是炎黃先祖所尊崇的圖騰。夏、商之後,龍鳳的形象在華夏民族的心理上越來越偉岸豐彩,詩詞歌賦、器皿飾物無不體現出龍鳳呈祥的吉瑞之象。時至今日,雖沒有人再將自己封為「真龍天子」,但「龍的精神」,即那種叱吒風雲、駕馭自然的神偉形象,依然活動在每個人的心中,鼓舞著人們奮發向上,拼搏進取。
三、兩漢文化對中華民族的重大影響
由漢高祖劉邦奠基而發展起來的兩漢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對中國、對世界都曾產生過並將繼續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兩漢文化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它所形成的影響則滲透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方方面面。
(一)兩漢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興亡的一個標志;
(二)兩漢文化揭示了政治經濟的基礎地位;
(三)兩漢文化對家族觀念、倫理道德影響深遠。
總之,博大精深、浩瀚無垠的兩漢文化是一個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體。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種類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統」文化,因而也就顯示出十分的廣泛性和適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和鮮明性,是使民族統一、國家統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輝典範,其功績之大、影響之深是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比擬的。因此,作為華夏民族「核心文化」的兩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今後仍將會對中國、對世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四,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
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壯美,景物秀麗,大氣雄風,盪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燦爛的古文化遺存,歷史的長河在這里翻卷出一朵朵絢麗的浪花,陶鑄出它獨特的文化風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輝煌的兩漢文化遺存。
這里是漢高主劉邦的故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而統一的封建帝國——大漢王朝就是從這里出發,登上了歷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韻百世的活劇。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主體——漢族,我們所書寫著的漢字,交談著的漢語,是否都與這個王朝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一個「漢」字,早已融化在億萬炎黃子孫的血脈里,成為一個民族最為醒目的圖騰。可是,還有多少人能時時憶起那個出身於草莽阡陌間的布衣英豪漢劉邦呢?
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在徐州沛縣豐邑中陽里。壯年時當上沛縣泗水亭亭長。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膽略和才識,率豐沛鄉黨聚眾起義,與項羽合兵滅秦。其後,又經歷5年的楚漢相爭,終於在公元前201年盡滅楚軍與垓下,建立了統一的大漢王朝。
如今,位於豐縣劉寨村西的劉家祖塋已是芳草萋萋;展在豐縣城東北的劉邦出生地龍霧橋上,更是滿目雲淡風輕;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風歌碑」陪伴這舉觴高歌的漢劉邦,講述著千古風流帝王卷,百世輝煌漢皇篇。「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風歌》傳唱了兩千年,也著實傳誦出古國中華雄渾博大的情懷和百折不饒的意志。
大漢王朝的建立,至少從兩個方面標劃出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的發展方向。一是歷經上古的部族紛爭、春秋戰國的割據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壓服後,中華民族開始實現並實踐著真正意義的疆土和制度的統一;二是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劉邦起,各封建王朝統治者都不得不關注著自己的統治基礎——小農經濟者的利益,載舟覆舟,興衰成敗,皆系於斯哦。想到這里,讓我們再回首觀瞻這尊漢劉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種難以言表的滄桑滋味?
講到漢劉邦,還有一位不能忽略的歷史人物——項羽。秦二世元年,他與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抗秦。在巨鹿大戰中,他勇冠三軍,九戰九捷,力殲秦軍主力,盡展蓋世英勇。項羽曾定都徐州,自稱「西楚霸王」。後又從徐州退出了歷史舞台。內中的原因也只能從歷史本身去尋找。歷史呼喚著自身發展的代表者,呼喚著統一與強盛,自然也就遺棄了僅逞一身豪勇、僅求復國復仇的短視者。但忠厚的徐州人並沒有遺棄他。在徐州城南戶部山上,有一座號稱「徐州第一勝跡」的戲馬台,此台是項羽定都彭城後為觀閱將士操練兵馬而置。
歷經兩千年的風雨,戲馬台的建築屢建屢圮。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籌集巨資,大規模修葺戲馬台。重修後的戲馬檯布局勻稱,沉雄莊重,豪情逸飛,蔚為大觀。「蓋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為後人哀」,站立在戲馬台上,我們從人傑鬼雄的西楚霸王身上,又能吸取到什麼樣的歷史或人格的教訓呢?
歷史的風雲早已成為風雲般流逝的歷史,留給我們的除了歷史的教益外,還有許多可為歷史證言的遺物。在這方面,徐州可謂得天厚道。
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國後,對東方重鎮且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費苦心的安排。封其異母弟劉交為楚王,都彭城。劉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卧內,參與政事決策,顯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員之一。楚國當時擁有薛、東海、彭城3郡36縣,和雄厚的經濟實力。西漢楚王共傳十二代,東漢楚王、五代彭城王。這些諸侯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貴族豪紳的陵墓,都隱藏在徐州市區周圍的幾十座小山中。這些王侯顯貴的墓群及隨藏的漢俑、漢畫像石、漢代像石、漢代器物等,盡顯漢代的經濟文化成就。所以,有人稱徐州的漢墓、漢畫像石和漢兵馬俑為「中國漢代文物三絕」,有人稱徐州為「世界級的中國兩漢文化博覽區」,都不足為奇了。
就是這些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❽ 兩漢文化顯著特點
兩漢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
黃河濤濤,大浪淘沙。歷史的洪流盪滌著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兩漢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鞏固和發展的最為堅實的基礎,最為輝煌的一頁。從豐邑中陽里走出的一介布衣――漢祖劉邦,結束了秦王政的橫征暴斂,撫平了中華民族自春秋戰國以來六百多年的瘡痍,改革了秦王朝的弊政,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中華民族的歷史增添了熠熠光輝。
一、文化的承襲基礎及特點
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都使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它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自漢高祖劉邦出生至大漢王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這些文化的產生與形成都是與其所處的地域及政治環境密切相關的,它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一)荊楚文化:是漢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最基礎的文化類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長江中游的廣大地區,是當時劉邦誕育地區的本土文化。豐邑原為宋國屬地,後曾在此設都(故豐縣有「漢高故里,古宋遺風」之稱)。
(二)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為中心的黃河下游地區。這一地區主要從事於農業和蠶絲織業,並因臨海而富於魚鹽之利,故而形成了這一地域的文化和習俗特徵。「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斗,勇於持刺,故鄉人者,大國之風也」;「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
對劉邦而言,荊楚文化、齊魯文化都是爛熟於心的,推崇與否都是因時勢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惡並不代表著文化層次的厚薄。確切地說,漢文化的很大成份來源於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華夏文化。這種文化主要產生於黃河的中游地區,在這一地區有著突出的較文明的農耕文化,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均較為發達,成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搖籃。
(四)關中文化:即三秦文化。這種文化觀念產生和形成於黃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這里膏壤千里,以田為上好稼穡,多大賈,農耕文化形成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趙文化。這種文化觀念主要產生於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時期的趙、中山、燕以及以北的地區。這一區域文化與中原文化有相同之處,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響,顯得更加雄渾粗獷,賓士豪放。
除了上述五種文化主體之外,還有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越族亞文化等,都曾對漢文化的形成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同時更多的則是受後來漢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全國一統的「大一統漢文化」。漢朝建立前,中國廣大地區所存在的文化差異,極大地限制了區域交流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李斯等人的倡導下,雖然對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文化現狀進行了改革,但這項工作並非像戰爭那樣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夠改變,而是要經過較長時期的潛移默化才能夠使八方文化融為一體,諸子百家互相滲透,最終凝聚成中華民族的文化――漢文化。漢字、漢語、漢文化來自百族,又影響八方,對中華民族的鞏固和發展產生了千年不衰的深遠影響。
二、兩漢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兩漢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漢字、漢語、漢文化都是在悠悠的歷史歲月中,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特別是經歷了秦始皇、漢劉邦兩次「大一統」的改進之後,基本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雛型。經過文、景、武帝的實踐錘煉,使之成為較為穩定的民族文化。加之兩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形成了「漢人、漢語、漢字、漢文化」的特定稱謂。在博大精深的兩漢文化中,其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
(二)「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如前所述,「龍鳳文化」是繼承和發展了夏商文化的一個部分,是炎黃先祖所尊崇的圖騰。夏、商之後,龍鳳的形象在華夏民族的心理上越來越偉岸豐彩,詩詞歌賦、器皿飾物無不體現出龍鳳呈祥的吉瑞之象。時至今日,雖沒有人再將自己封為「真龍天子」,但「龍的精神」,即那種叱吒風雲、駕馭自然的神偉形象,依然活動在每個人的心中,鼓舞著人們奮發向上,拼搏進取。
三、兩漢文化對中華民族的重大影響
由漢高祖劉邦奠基而發展起來的兩漢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對中國、對世界都曾產生過並將繼續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兩漢文化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它所形成的影響則滲透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方方面面。
(一)兩漢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興亡的一個標志;
(二)兩漢文化揭示了政治經濟的基礎地位;
(三)兩漢文化對家族觀念、倫理道德影響深遠。
總之,博大精深、浩瀚無垠的兩漢文化是一個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體。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種類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統」文化,因而也就顯示出十分的廣泛性和適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和鮮明性,是使民族統一、國家統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輝典範,其功績之大、影響之深是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比擬的。因此,作為華夏民族「核心文化」的兩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今後仍將會對中國、對世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四,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
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壯美,景物秀麗,大氣雄風,盪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燦爛的古文化遺存,歷史的長河在這里翻卷出一朵朵絢麗的浪花,陶鑄出它獨特的文化風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輝煌的兩漢文化遺存。
這里是漢高主劉邦的故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而統一的封建帝國——大漢王朝就是從這里出發,登上了歷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韻百世的活劇。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主體——漢族,我們所書寫著的漢字,交談著的漢語,是否都與這個王朝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一個「漢」字,早已融化在億萬炎黃子孫的血脈里,成為一個民族最為醒目的圖騰。可是,還有多少人能時時憶起那個出身於草莽阡陌間的布衣英豪漢劉邦呢?
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在徐州沛縣豐邑中陽里。壯年時當上沛縣泗水亭亭長。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膽略和才識,率豐沛鄉黨聚眾起義,與項羽合兵滅秦。其後,又經歷5年的楚漢相爭,終於在公元前201年盡滅楚軍與垓下,建立了統一的大漢王朝。
如今,位於豐縣劉寨村西的劉家祖塋已是芳草萋萋;展在豐縣城東北的劉邦出生地龍霧橋上,更是滿目雲淡風輕;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風歌碑」陪伴這舉觴高歌的漢劉邦,講述著千古風流帝王卷,百世輝煌漢皇篇。「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風歌》傳唱了兩千年,也著實傳誦出古國中華雄渾博大的情懷和百折不饒的意志。
大漢王朝的建立,至少從兩個方面標劃出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的發展方向。一是歷經上古的部族紛爭、春秋戰國的割據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壓服後,中華民族開始實現並實踐著真正意義的疆土和制度的統一;二是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劉邦起,各封建王朝統治者都不得不關注著自己的統治基礎——小農經濟者的利益,載舟覆舟,興衰成敗,皆系於斯哦。想到這里,讓我們再回首觀瞻這尊漢劉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種難以言表的滄桑滋味?
講到漢劉邦,還有一位不能忽略的歷史人物——項羽。秦二世元年,他與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抗秦。在巨鹿大戰中,他勇冠三軍,九戰九捷,力殲秦軍主力,盡展蓋世英勇。項羽曾定都徐州,自稱「西楚霸王」。後又從徐州退出了歷史舞台。內中的原因也只能從歷史本身去尋找。歷史呼喚著自身發展的代表者,呼喚著統一與強盛,自然也就遺棄了僅逞一身豪勇、僅求復國復仇的短視者。但忠厚的徐州人並沒有遺棄他。在徐州城南戶部山上,有一座號稱「徐州第一勝跡」的戲馬台,此台是項羽定都彭城後為觀閱將士操練兵馬而置。
歷經兩千年的風雨,戲馬台的建築屢建屢圮。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籌集巨資,大規模修葺戲馬台。重修後的戲馬檯布局勻稱,沉雄莊重,豪情逸飛,蔚為大觀。「蓋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為後人哀」,站立在戲馬台上,我們從人傑鬼雄的西楚霸王身上,又能吸取到什麼樣的歷史或人格的教訓呢?
歷史的風雲早已成為風雲般流逝的歷史,留給我們的除了歷史的教益外,還有許多可為歷史證言的遺物。在這方面,徐州可謂得天厚道。
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國後,對東方重鎮且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費苦心的安排。封其異母弟劉交為楚王,都彭城。劉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卧內,參與政事決策,顯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員之一。楚國當時擁有薛、東海、彭城3郡36縣,和雄厚的經濟實力。西漢楚王共傳十二代,東漢楚王、五代彭城王。這些諸侯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貴族豪紳的陵墓,都隱藏在徐州市區周圍的幾十座小山中。這些王侯顯貴的墓群及隨藏的漢俑、漢畫像石、漢代像石、漢代器物等,盡顯漢代的經濟文化成就。所以,有人稱徐州的漢墓、漢畫像石和漢兵馬俑為「中國漢代文物三絕」,有人稱徐州為「世界級的中國兩漢文化博覽區」,都不足為奇了。
❾ 簡述兩漢時期的科技和文化的發展
兩漢時期的科技發展
1、造紙術是四大發明之一。蔡倫總結了自西漢以來民間用絲麻纖維造紙的方法,改進造紙技術,採用樹皮、麻、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造紙原料,製造了既輕便又實用的植物纖維紙,把造紙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中提出的負數概念和正負數的加減運算,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3、西漢時期炒鋼技術的應用:考古發現,鞏義鐵生溝西漢治鐵作坊遺址有各式煉爐16室,其中有炒鋼爐1座。同樣的炒鋼爐在南陽、方城等地也有發現。證明漢代對這項技術的應用已經很普遍了。
4、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力鼓風機一一水排,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在鐵器鑄造方面,東漢時已熟練地握了層疊鑄造這一先進技術。
5、漢朝華佗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
兩漢時期的文化發展
1、漢明帝時期,佛教東渡首次來到中國, 在洛陽營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教經典是在白馬寺譯出的四十二章經,張道陵創立道教也是影響中國的大事。
2、在史學方面,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為以後兩千年正史的編纂提供規范。
3、《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完整的斷代史 。更是成為了以後歷代王朝撰寫本朝歷史的範本 。而兩漢時期其他的史書還有《東觀漢書》、《漢紀》和《吳越春秋》等。
4、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漢代樂府詩,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是寫成於漢代末年。
5、漢武帝之後,統治者確立儒家思想成為了正統思想,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即先用德禮教化,教化無效再施之以刑罰。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大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
(9)兩漢文化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漢朝文化發展繁榮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各民族共同創造,中外交流頻繁,繼承、發揚前代傳統等。
兩漢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漢字、漢語、漢文化都是在悠悠的歷史歲月中,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
特別是經歷了秦始皇、漢劉邦兩次「大一統」的改進之後,基本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雛型。經過文、景、武帝的實踐錘煉,使之成為較為穩定的民族文化。
加之兩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形成了「漢人、漢語、漢字、漢文化」的特定稱謂。
在博大精深的兩漢文化中,其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1、「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
2、「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3、「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❿ 兩漢文化的顯著特點
兩漢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
黃河濤濤,大浪淘沙。歷史的洪流盪滌著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兩漢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鞏固和發展的最為堅實的基礎,最為輝煌的一頁。從豐邑中陽里走出的一介布衣――漢祖劉邦,結束了秦王政的橫征暴斂,撫平了中華民族自春秋戰國以來六百多年的瘡痍,改革了秦王朝的弊政,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中華民族的歷史增添了熠熠光輝。
一、文化的承襲基礎及特點
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都使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它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自漢高祖劉邦出生至大漢王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這些文化的產生與形成都是與其所處的地域及政治環境密切相關的,它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一)荊楚文化:是漢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最基礎的文化類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長江中游的廣大地區,是當時劉邦誕育地區的本土文化。豐邑原為宋國屬地,後曾在此設都(故豐縣有「漢高故里,古宋遺風」之稱)。
(二)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為中心的黃河下游地區。這一地區主要從事於農業和蠶絲織業,並因臨海而富於魚鹽之利,故而形成了這一地域的文化和習俗特徵。「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斗,勇於持刺,故鄉人者,大國之風也」;「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
對劉邦而言,荊楚文化、齊魯文化都是爛熟於心的,推崇與否都是因時勢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惡並不代表著文化層次的厚薄。確切地說,漢文化的很大成份來源於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華夏文化。這種文化主要產生於黃河的中游地區,在這一地區有著突出的較文明的農耕文化,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均較為發達,成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搖籃。
(四)關中文化:即三秦文化。這種文化觀念產生和形成於黃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這里膏壤千里,以田為上好稼穡,多大賈,農耕文化形成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趙文化。這種文化觀念主要產生於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時期的趙、中山、燕以及以北的地區。這一區域文化與中原文化有相同之處,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響,顯得更加雄渾粗獷,賓士豪放。
除了上述五種文化主體之外,還有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越族亞文化等,都曾對漢文化的形成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同時更多的則是受後來漢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全國一統的「大一統漢文化」。漢朝建立前,中國廣大地區所存在的文化差異,極大地限制了區域交流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李斯等人的倡導下,雖然對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文化現狀進行了改革,但這項工作並非像戰爭那樣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夠改變,而是要經過較長時期的潛移默化才能夠使八方文化融為一體,諸子百家互相滲透,最終凝聚成中華民族的文化――漢文化。漢字、漢語、漢文化來自百族,又影響八方,對中華民族的鞏固和發展產生了千年不衰的深遠影響。
二、兩漢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兩漢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漢字、漢語、漢文化都是在悠悠的歷史歲月中,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特別是經歷了秦始皇、漢劉邦兩次「大一統」的改進之後,基本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雛型。經過文、景、武帝的實踐錘煉,使之成為較為穩定的民族文化。加之兩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形成了「漢人、漢語、漢字、漢文化」的特定稱謂。在博大精深的兩漢文化中,其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
(二)「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如前所述,「龍鳳文化」是繼承和發展了夏商文化的一個部分,是炎黃先祖所尊崇的圖騰。夏、商之後,龍鳳的形象在華夏民族的心理上越來越偉岸豐彩,詩詞歌賦、器皿飾物無不體現出龍鳳呈祥的吉瑞之象。時至今日,雖沒有人再將自己封為「真龍天子」,但「龍的精神」,即那種叱吒風雲、駕馭自然的神偉形象,依然活動在每個人的心中,鼓舞著人們奮發向上,拼搏進取。
三、兩漢文化對中華民族的重大影響
由漢高祖劉邦奠基而發展起來的兩漢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對中國、對世界都曾產生過並將繼續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兩漢文化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它所形成的影響則滲透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方方面面。
(一)兩漢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興亡的一個標志;
(二)兩漢文化揭示了政治經濟的基礎地位;
(三)兩漢文化對家族觀念、倫理道德影響深遠。
總之,博大精深、浩瀚無垠的兩漢文化是一個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體。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種類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統」文化,因而也就顯示出十分的廣泛性和適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和鮮明性,是使民族統一、國家統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輝典範,其功績之大、影響之深是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比擬的。因此,作為華夏民族「核心文化」的兩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今後仍將會對中國、對世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四,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
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壯美,景物秀麗,大氣雄風,盪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燦爛的古文化遺存,歷史的長河在這里翻卷出一朵朵絢麗的浪花,陶鑄出它獨特的文化風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輝煌的兩漢文化遺存。
這里是漢高主劉邦的故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而統一的封建帝國——大漢王朝就是從這里出發,登上了歷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韻百世的活劇。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主體——漢族,我們所書寫著的漢字,交談著的漢語,是否都與這個王朝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一個「漢」字,早已融化在億萬炎黃子孫的血脈里,成為一個民族最為醒目的圖騰。可是,還有多少人能時時憶起那個出身於草莽阡陌間的布衣英豪漢劉邦呢?
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在徐州沛縣豐邑中陽里。壯年時當上沛縣泗水亭亭長。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膽略和才識,率豐沛鄉黨聚眾起義,與項羽合兵滅秦。其後,又經歷5年的楚漢相爭,終於在公元前201年盡滅楚軍與垓下,建立了統一的大漢王朝。
如今,位於豐縣劉寨村西的劉家祖塋已是芳草萋萋;展在豐縣城東北的劉邦出生地龍霧橋上,更是滿目雲淡風輕;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風歌碑」陪伴這舉觴高歌的漢劉邦,講述著千古風流帝王卷,百世輝煌漢皇篇。「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風歌》傳唱了兩千年,也著實傳誦出古國中華雄渾博大的情懷和百折不饒的意志。
大漢王朝的建立,至少從兩個方面標劃出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的發展方向。一是歷經上古的部族紛爭、春秋戰國的割據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壓服後,中華民族開始實現並實踐著真正意義的疆土和制度的統一;二是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劉邦起,各封建王朝統治者都不得不關注著自己的統治基礎——小農經濟者的利益,載舟覆舟,興衰成敗,皆系於斯哦。想到這里,讓我們再回首觀瞻這尊漢劉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種難以言表的滄桑滋味?
講到漢劉邦,還有一位不能忽略的歷史人物——項羽。秦二世元年,他與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抗秦。在巨鹿大戰中,他勇冠三軍,九戰九捷,力殲秦軍主力,盡展蓋世英勇。項羽曾定都徐州,自稱「西楚霸王」。後又從徐州退出了歷史舞台。內中的原因也只能從歷史本身去尋找。歷史呼喚著自身發展的代表者,呼喚著統一與強盛,自然也就遺棄了僅逞一身豪勇、僅求復國復仇的短視者。但忠厚的徐州人並沒有遺棄他。在徐州城南戶部山上,有一座號稱「徐州第一勝跡」的戲馬台,此台是項羽定都彭城後為觀閱將士操練兵馬而置。
歷經兩千年的風雨,戲馬台的建築屢建屢圮。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籌集巨資,大規模修葺戲馬台。重修後的戲馬檯布局勻稱,沉雄莊重,豪情逸飛,蔚為大觀。「蓋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為後人哀」,站立在戲馬台上,我們從人傑鬼雄的西楚霸王身上,又能吸取到什麼樣的歷史或人格的教訓呢?
歷史的風雲早已成為風雲般流逝的歷史,留給我們的除了歷史的教益外,還有許多可為歷史證言的遺物。在這方面,徐州可謂得天厚道。
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國後,對東方重鎮且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費苦心的安排。封其異母弟劉交為楚王,都彭城。劉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卧內,參與政事決策,顯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員之一。楚國當時擁有薛、東海、彭城3郡36縣,和雄厚的經濟實力。西漢楚王共傳十二代,東漢楚王、五代彭城王。這些諸侯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貴族豪紳的陵墓,都隱藏在徐州市區周圍的幾十座小山中。這些王侯顯貴的墓群及隨藏的漢俑、漢畫像石、漢代像石、漢代器物等,盡顯漢代的經濟文化成就。所以,有人稱徐州的漢墓、漢畫像石和漢兵馬俑為「中國漢代文物三絕」,有人稱徐州為「世界級的中國兩漢文化博覽區」,都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