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份「關於國際貿易的調查報告」
玉米:
1.生產:
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生產全國1/3的玉米,出口佔全國的2/3。寒冷的氣候限制了該地區種植獲利高的作物。玉米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大豆。近幾年,玉米種植的下降不僅上由於大豆,還有環境保護措施的因素。在去年高漲的價格損害了東北玉米的情況下,大豆的種植面積有望進一步提高。最近的種植意圖調查表明,全國大豆種植能比去年增加13.5%,增加的大部分在東北,而玉米種植將下降2.4%。既然沒有更多的土地能夠用於擴大玉米生產,增加產量的焦點就放在了更好的使用種子上,提高種植方法,保護現存耕地不被工業及城市佔用。
2.貿易:
1994到95年對於中國農業政策來說是一個轉折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國一直是玉米凈出口國。在1994/95年度,中國突然停止出口,轉而開始從美國大量進口,1994/95年度進口共計超過400萬噸。農作物減產和倉儲管理不善引起的庫存不足是這次突然變化的部分原因。1995年時任總理的朱鎔基提出「政府穀物分包」政策,以期各省實現(糧食)自給。90年代晚期穀物產量上升,造就了巨大的庫存。
為了減輕過多庫存帶來的壓力,中國開始通過減少增值稅和進行倉儲補貼對玉米出口進行侵略性補貼。除了中央政府的補貼,一些地方省份——如吉林省——也對出口提供支持。
東北與韓國近鄰使中國得以進入世界最大的玉米進口市場(900萬噸)之一。由於美國(玉米)價格高,中國成為韓國的主要玉米供給者。其他主要市場還包括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在2002/03年度,中國玉米出口遠及非洲和中東,當年出口總量達到創紀錄的1520萬噸。
貿易展望
今年由於供貨緊縮,中國似乎將退出外圍市場,而只對傳統亞洲市場出口。在推遲了2個月的新出口合同之後,政府最近宣布了140萬噸的2004年上邊年出口配額,而去年同期出口量為670萬噸。侵略性出口已經過去,現在中國的庫存看來已經下降到合理的水平,而且(玉米)消費繼續趕超產量。長遠來看,中國似將借運費優勢維持對韓國及附近地區的少量出口,但大多數玉米須保持在國內以滿足因飼料及工業使用而增長的國內需求。盡管本年玉米進口因高昂的航運費用而顯得不大可能,但收獲的大幅下降及由此引發的高價使明年的進口成為可能。
與美國出口的關系
在小麥方面,由於對亞洲其他國家出口的持續下降,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在亞洲的新興市場。2004/05年度,在購進大量小麥之後,中國可能成為美國小麥非常重要的市場。下降的中國玉米出口正為美國再次進軍亞洲市場提供機會——韓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正尋找非中國的貨源。美國對這些地方的交易量已經遠遠超過前幾年的水平。盡管中國出口的減少同時讓非傳統出口國——泰國和印度——在該地區擴展他們的份額,但這些出口國只能提供該地區所需的很小一部分。因此美國應仍占據主導地位。
❷ 國際貿易現狀
國際貿易總額不斷上升,貿易分工也由水平化與垂直化不斷發展,分工不斷細化。
貨物貿易依舊是處於領先位置,但服務貿易的比重也不斷上升。
貿易也呈現出一體化趨勢,各國不斷組建區域貿易經濟,互惠互利,貿易壁壘不斷降低。
越來越多國家不斷加入國際貿易當中,最近,俄羅斯也成功加入世貿組織。
總體上,國際貿易不斷深化,經濟全球化。
❸ 外貿企業為什麼要做市場調研
很多企業在生產一個新產品之前,都會進行一些市場調研,來了解消費者對未來產品的接受價位的空間、產品特點的需求、服務保證的意見等等。以匯調研為例,可做消費者調研,產品調研、品牌調研、渠道研究、廣告研究等,這些市場調查實際是市場營銷的一部分,它可以讓企業從客戶的角度來分析產品的市場定位是什麼、今後的宣傳側重點是什麼以及銷售渠道應該選擇哪些,從而給企業產品帶來更多更好的銷量和未來。
企業通過一些看似普通但又有很深涵義的問題進行市場調查,消費者只需真實想法進行選擇就可以了。通過收集反饋回來的數據,企業進行整理和分析,將這些結果結合產品的實際情況做出一些改革和調整,相關製作團隊和宣傳團隊,也會根據市場調研回的結果積極的做一些策略性的改變,更加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以增加產品銷量。
企業管理者通過市場調查反饋回來的的結果,可以了解當下市場流行什麼,消費者需求什麼,從而知道如何改革產品才能滿足客戶需求,產品包裝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變才能更加吸引消費者,哪些促銷方式才能提高銷量等等。
企業進行市場調查,是為更好的了解市場需求和消費者需求,是對自己產品如何定位和宣傳方向的一次重新審視,是自己企業能夠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經之路,是企業產品迎合市場、提高銷量的有效營銷策略。
❹ 國際貿易專業的調查報告
月21日正式開始為期近一周的國際貿易專業認識的實習。同學們既興奮又好奇。之所以興奮是除了學習理論知識,還有兩天的外出實地參觀;好奇的是進入大學雖一年了但對國際貿易還屬於「零認識」(盡管平日新聞雜志也會接觸),所以,對於即將升入大二的我們來說,也是特別感興趣。因此,這次學院組織的實習周對我們來說是認知國貿專業的好途徑、好方法。
生動的第一講
8月21日,胡勇老師先總體介紹國際貿易,讓我們對其有初步的認知。首先他引導大家思考國貿涉及的相關課程,明確今後學習的方向。
國貿專業主體分為四大部分,結構如下所示:
a國際貿易 e統計學
b國際金融 f會計學
A 國際貿易所需的基本知識 c談判技巧 g 電子商務
d貨運(保險) h 市場
B 法律
C 政治和各種法規
D 語言
以上結構中,a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國之間貨物和服務交換的活動,是各國之間分工的表現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靠。由此可知國際貿易是物的貿易和服務的貿易。物的貿易是一種有形的交易,同學們很容易接受這一概念,但服務貿易是無形的。於是,胡勇老師將它作為一道思考題布置,目的是培養我們探索知識、勤學好問。世界貿易組織列出服務行業包括以下12個部門:商業、通訊、建築、銷售、教育 、環境、金融、衛生、旅遊、娛樂、運輸、其他。了解了國際貿易,繼而胡勇老師就國際貿易的特點、國際貿易單位、組織結構及其職能進行講解。下面我以上海外高橋現代服務貿易發展有限公司(Shang hai Waigaoqiao Modern Service Trade Co.ltd)為例說明以上幾點.
該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保稅區內物品的展示、交易、物流,加工、市場管理、招商考察、技術與信息咨詢、投資咨詢等配套服務貿易;並從事貨物的進出口和技術進出口業務;附設分支機構等。這也反映出國際貿易所具有的兩大特點 :
A 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困難多·語言文字不同 ·各國對商品的要求不同
·貿易規章制度不同 ·國外市場調查較困難
·信用調查較困難 ·各國風俗習慣不同,使用貨幣不同
·貨物運輸及保險手續較復雜·涉及國際貿易慣例及規則B經營國際貿易的風險大於國內貿易·信用風險 ·商業風險 ·匯率風險
·運輸風險 ·價格風險 ·政治風險
那麼,從事國際貿易活動的貿易商應具備遠大的眼光,良好的商業信譽;熟練的外語;豐富的專業理論與知識;靈通的商業情報;雄厚的資金和完備的組織機構等等。在貿易戰略戰術,可採取「三邊」戰略:一是「邊緣政策」戰略——學會打「擦邊球」,利用國家政策的空隙;二是「邊緣效益」戰略——過去做一把生意賺一大筆錢的情況,今後不會太多了,要學會精打細算,有大利潤生意要做,小利潤生意也要做;三是「邊緣商品」戰略,過去我國對俄出口的商品比較單一,今後出口的商品一個訂單可能有十幾種,甚至上百種,要不厭其煩,做生意要有耐心。不要指望一次賺百萬,要指望百次賺千萬。
作為一名正在大學學習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來說應該開始規劃個人發展及職業生涯。在大學期間還應訓練自己的冷靜力,有大事時能安靜並能快速想出辦法。並且培養自己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分析能力。使自己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及膽大心細的人格魅力。最後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那就是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因為要做國際貿易首先溝通是十分必要的。
在對國貿有了初步的認識後,我更欣賞的是胡勇老師提出的「教書育人」這一教學理念。雖然這一理念很早就被宣傳,但像胡老師真正將其貫穿在教學中,而非是一種理論口號是很難得的。他以鼓勵為主,不斷激勵、引導、啟發大家,並不時給大家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和自信心。
深刻的海關之行
盡管天色陰沉不時小雨連連,卻無法抵擋同學們熱切的心情,會議廳里不時爆出陣陣掌聲,講座主要從海關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口岸的改革和發展以及科技在海關的作用三大方面來談。副關長彷彿把我們帶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此時正是中國海關的起源,只是那時的海關稱為「關市」,繼而走過秦漢、唐末。值得一提的,唐宋以後,隨著海上交通貿易的日益發展,在沿海城市和港口,陸續設立管理船舶進出的市舶司,奠定了中國古代海關的初步基礎。直到清初康熙年間,「海關」名稱正式出現,然而到了晚清近代的海關,大家都緊鎖眉頭。這是一個伴隨著喪失海關主權的時代!舊中國喪失了原有的獨立自主權利,以致於走私猖獗,稅收不旺。這是中國最慘痛的一段不能忘也不會忘的歷史!到了近期也就上新中國成立,海關也經歷了一段曲折的經歷。那個時代下海關的不備重視也是閉關鎖國下的無奈,然而萬事萬物總有揚眉吐氣的一天,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的同時,海關正在以新的面貌展現給世界。我們可以通過新中國海關的領導體制及方針看出它日新月異的發展在副關長講到反傾銷時,我向副關長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也就是配額問題。他非常耐心的對我們講解。由於我本人對中國紡織業十分感興趣,故查閱了大量資料來說明2005年取消配額後對中國紡織業造成的一些影響。由於我水平有限,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對概念及理解上的錯誤。
對於中國企業來講,反傾銷如今已不陌生。隨著我國正式加入WTO,我國企業面臨的反傾銷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從日本對中國的手巾到歐洲對中國的彩電,打火機,從土耳其對中國的床上用品到美洲對中國的服裝產品。當前,我國已經取代了韓國、日本,成為受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出口配額體系取消,歐美為了保護本國紡織品產業,借「242條款」的漏洞(如「市場擾亂」等關鍵概念未詳細加以說明或闡述),美國藉此挑頭發難,要求實施「特保條款」。5月31日,歐盟也乘勢加入,向中國提出正式磋商請求,並要求對T恤衫和亞麻衫實施特別限制措施。
其實歐美之所以採取如此措施,是因為出口配額體系取消,沒有了配額的保護和限制,全球各紡織企業將在同一起跑線競爭,全球紡織業面臨著重新「洗牌」,不過,配額取消不僅會造成全球財富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且也會導致進口國的大量紡織工人失業等政治問題。可以預見,隨著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抬頭,中國紡織品將遭遇更多的技術壁壘,特別保障和反傾銷制裁。只不過不會在配額取消後立刻顯現出來而已。總之,配額取消後,國內紡織行業的產銷量都將呈爆發式增長,巨大的國際市場需求將給紡織行業帶來較高的成長性,是紡織類上市公司有望出現大幅度增長。
八所港見聞及貿易地理
在實習周的第四天在徐曉先老師胡勇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東方市八所港 ,在那裡知道了八所港創建歷史。它是日本侵略中國時建造的,現在仍有那時留下的建築。就在八所港不遠處還有一個萬人坑,那是當時掩埋為建設此港而累死的中國勞工。之所以在此建立港口,是因為日本人在附近發現鐵礦脈,為了便於資源掠奪的運輸加上八所岸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便於建港的天然礁石。接著又聆聽了從事多年航運代理業務的陳總講解航運代理和國際貿易的聯系。明確航運代理公司是經營對外經濟貿易運輸的企業,承辦航行國際航線和港、澳、台地區的中外籍各類船舶在我國港口,水域和有關地方各項代理業務。通過他的講解我才知道學習國際貿易不光要了解貨運知識還要掌握貿易地理。因為地理環境包括的內容異常豐富,它常常從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時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尤其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深刻。因此,我們應該了解世界經濟地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難忘的實習周
8月26日難忘的日子,過了今天,本次實習就圓滿結束,可是我認為它並沒有真正的結束。通過這次實習,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並鍛煉了我自學專業知識的能力,這也正是這次實習的意義所在。在愉快自主地學習中,讓我意識到大學教育更趨於科學合理化、人性化。同時開始思考如何在走出校園後能夠立足於社會,並使自己站穩腳跟。實習結束了,我相信它帶給我們的遠不止這些,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中,我都不會忘記這次實習帶給我的收獲。
參考書目:
《國際貿易 理論·政策·措施》 張曙霄 李秀敏 編著 中國經濟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集》第2卷,第81頁
《中俄經貿關系》 薛君度 陸南泉 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配額取消概念預股》 長城證券金融研究所
❺ 如何做好外貿中的市場調查
這不是什麼市場調查,就是到市場搜集產品資料。你們公司是純外貿,沒自己的飾品工廠吧回?
如果第一次答去市場攤位和老闆說要照照片,要規格,要價格等等,他們一般不會接待。因為為了配合你的工作要佔用他們很多時間,飾品攤位本來就很忙,沒人會不做生意去告訴你每一款什麼價格,什麼包裝。可能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沒有自己的廠子。
用你們老闆說的方式去搜集產品資料和照片會比較難做,還容易受攤位主的氣。要找只能找直接工廠,每個工廠都有詳細的產品陳列室,照片,規格等。中等規模以上的工廠人員齊全,接待人員態度也較好。直接和他們說你是外貿公司,想代銷他們產品,問資料。
平時多結交這個圈子的人,慢慢的認識的人多了就好做了。
❻ 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如何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既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和增量的比重分別達6.4%和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這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競爭從以比較優勢為主,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等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對策思考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美、歐、日、東盟、俄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談判的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在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同時,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針對全球紡織品貿易取消配額後的新形勢,認真做好紡織品一體化應對。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業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推動紡織業開拓國際市場從出口為主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減少貿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貿組織規則,主動做好入世後過渡期應對工作。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後對國內上下游產業的不同影響,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研究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范案件調查與裁決程序。
❼ 進口貿易國際市場調研包括哪幾個方面(5分
一個企業要想進入某一新市場,往往要求國際市場調研人員提供與此有關的一切信息——該國的政治局勢、法律制度、文化屬性、地理環境、市場特徵、經濟水平等。
1、經濟發展信息
這是企業確定國際市場發展方向和目標的重要依據。包括經濟環境特徵、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率、工商業周期趨勢等一般信息和與之相關的價格、稅收、外貿等方面政策的資料。
2、社會或政治氣候信息
社會或政治氣候信息包括影響企業海外業務經營的種種非經濟性環境條件的一般信息,如:法律體系、語言文字、政治穩定性、社會風俗習慣、有關文化方式、宗教和道德背景等。
3、市場條件信息
市場條件信息包括有關國家市場結構與容量、交通運輸條件等。還包括對本部門產品的獲利能力分析、主要進出口國的需求總量、某商品進出口量在其國內消費或生產的比重等。
4、市場競爭者的信息
競爭者包括國內、當地及第三國的競爭者。調查的信息一般有市場競爭結構和壟斷程度;主要競爭對手企業的佔有率;當地供貨商利用政治影響提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可能性等。
5、科技發展的信息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實現企業長期目標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應當經常注意和搜集對本企業有用的、別人已經取得的科技成果或發明專利方面的詳細信息資料。
舉例說明——國際貿易商品進出口的國際市場調研
從國際貿易商品進出口角度看,國際市場調研主要包括:國際市場環境調研、國際市場商品情況調研、國際市場營銷情況調研、國外客戶情況調研等。
1、國際市場環境調研
企業開展國際商務進行商品進出口,如同軍隊作戰首先需分析地形,了解作戰環境一樣,需先了解商務市場環境,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企業對國際市場環境調研的主要內容為:
1)國外經濟環境。包括一國的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前景、就業、收入分配等。
2)國外政治和法律環境。包括政府結構的重要經濟政策、 政府對貿易實行的鼓勵、限制措施、特別有關外貿方面的法律法規,如關稅、配額、國內稅收、外匯限制、衛生檢疫、安全條例等。
3)國外文化環境。包括使用的語言、教育水平、宗教、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
4)其他。包括國外人口、交通、地理等情況。
2、國際市場商品情況調研
企業要把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或從市場進口產品,除需了解國外市場環境外,還需了解國外商品市場情況,主要有:
1)國外市場商品的供給情況。包括商品供應的渠道、來源,國外生產廠家、生產能力、數量及庫存情況等。
2)國外市場商品需求情況。包括國外市場對商品需求的品種、 數量、質量要求等。
3)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情況。包括國際市場商品的價格、價格與供求變動的關系等。
3、國際市場營銷情況調研
國際市場營銷情況調研是對國際市場營銷組合情況的調研,除上述已經提到的商品及價格外,一般還應包括:
1)商品銷售渠道。包括銷售網落設立、批零商的經營能力、經營利潤、消費者對他們的印象、售後服務等。
2)廣告宣傳。包括消費者購買動機、廣告內容、廣告時間、方式、效果等。
3)競爭分析。包括競爭者產品質量、價格、政策、廣告、分配路線、佔有率等。
4、國外客戶情況調研
每個商品都有自己的銷售(進貨)渠道。銷售(進貨)渠道是由不同客戶所組成的。企業進出口商品必須選擇合適的銷售(進貨)渠道與客戶,作好國外客戶的調查研究。一般說來,商務企業對國外客戶的調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客戶政治情況。主要了解客戶的政治背景、與政界的關系、公司企業負責人參加的黨派及對我國的政治態度;
2)客戶資信情況。包括客戶擁有的資本和信譽兩個方面。資本指企業的注冊資本、實有資本、公積金、其他財產以及資產負債等情況。信譽指企業的經營作風;
3)客戶經營業務范圍。主要指客戶的公司企業經營的商品及其品種;
4)客戶公司、企業業務。指客戶的公司企業是中間商還是使用戶或專營商或兼營商等;
5)客戶經營能力。指客戶業務活動能力、資金融通能力、貿易關系、經營方式和銷售渠道等。
(7)國際貿易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國際市場調研是復雜細致的工作,須有嚴格、科學的程序和方法。
企業對國際市場調研獲取的資料,按其取得的途徑不同,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自己親自觀察、詢問、登記取得的,稱為原始資料。另一類是別人搜集到的,調查者根據自己研究的需要,將其取來為己所用,稱為二手資料。人們又把它分為案頭調研法和實地調研法。
1、案頭調研法
案頭調研法就是第二手資料調研或文獻調研,它是以在室內查閱的方式搜集與研究項目有關資料的過程。第二手資料的信息來源渠道很多,如企業內部有關資料、本國或外國政府及研究機構的資料、國際組織出版的國際市場資料、國際商會和行業協會提供的資料等等。
2、實地調研法
實地調研法是國際市場調研人員採用實際調研的方式直接到國際市場上搜集情報信息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搜集到的資料,就是第一手資料,也稱為原始資料。實地調研常用的調研方法有三種:詢問法、觀察法和實驗法。
比如,企業進行國外市場環境、商品及營銷情況調查,一般可通過下列渠道、方法進行:
派出國推銷小組深入國外市場以銷售、問卷、談話等形式進行調查(一手資料); 通過各種媒體(報刊、雜志、新聞廣播、計算機資料庫等)尋找信息資料(二手資料); 委託國外駐華或我駐外商務機構進行調查。
通過以上調查,企業基本上可以解決應選擇哪個國家或地區為自己的目標市場、企業應該出口(進口)哪些產品以及以什麼樣的價格或方法進出口。
❽ 外貿人要怎麼調查市場
把你調查的產品,當成是你的(模擬)訂單去做:
1.假如你是個國外買家,要找這個內產品。該做些啥事呢?
2.生產容廠商、報關公司、進出口公司、船務公司、外貿公司這些和你業務相關的
公司,知道你要買東西時,肯定會熱情的對待你。那麼?你要的所有情報和資
料,是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弄到手了!(兵不厭詐)
3.同時也可以達到「知己知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