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場營銷案例分析 市場調研方向 道德研判那一大題
分析思路: 宏觀環境分析(一般是目標市場的營銷環境、相關政內策) 消費者行為分析容(確定消費人群,以及消費者行為的模式特點等) 競爭對手分析,可以利用SWOT模型,分析同行業的競爭狀況 還可以分析下企業的內部環境,比如企業的背景等 。
市場方向:
【調研分析】
影響商業項目成功的因素很多,
如市民的收入水平、
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
商圈半徑、
新舊商業格局、
商業貿易的繁榮程度及其影響力、
商場物業所處區域
(或商業圈)
的商業環境,
競爭對手的實力與策略等。
因此,在操作商業地產項目時,商業市場研究成了商業地產項目成敗的橋頭堡、。
道德研判:道德素質的整體發展趨勢和水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兩個文明的主流是積極的,但客觀上也存在迷茫和困惑。揭示年輕人應有的道德素質及其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對青年道德素質狀況分析原因,以便因勢利導,促進其健康發展。
B. 分析市場營銷環境對企業營銷有何重要意義
首先,市場營銷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市場營銷環境下進行的,只有在科學正確地分析專、了解了市場營銷環境以後屬,才能為市場營銷活動提供決策依據;
其次,市場營銷環境總是在制約著市場營銷活動的進行,比如:市場營銷宏現環境中的經濟環境就制約著一個企業對其某項新產品的定價;市場營銷微觀環境中的企業內部環境包括有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企業人力資源,這兩方面就會制約著企業的研發活動和產品渠道設計。
最後,市場營銷環境為市場營銷活動帶來環境威脅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市場機會。這點很容易理解,比如:一個國家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也會給企業的產品研發帶來動力。
C. 真正強大的商業分析能力是怎樣煉成的
真正強大的商業分析能力是怎樣煉成的
商業分析能力是這個社會最稀缺,最難獲得的能力之一。光靠讀書,看帖子很難煉成,反而容易被誤導。
一個完全沒創業過的人,讀書的吸收效率是很低的。特別在暢銷書橫行的時代,「飢餓營銷」、「網紅經濟」、「病毒傳播」各種概念層出不窮,商業新手很容易被繞暈掉。
一些暢銷書作家為了賣書和賣個人品牌,誇大了他觀點的能量。 我所看到的是,很多大學生和職場新人被理論誤導,做出了錯誤的職業選擇,心裡想追求的是財務自由,卻不知不覺活成了勞碌命,耽誤了自己的青春。我在下面會舉具體例子說明。
你「非常想知道有沒有關於這方面的書籍」,那麼我就先給你書單:
>>>>
1
「今天看到一些人,能從一個產品的外包裝,分析出這個設計背後所涉及的供應鏈;」
產品的外包裝是一項很成熟的工藝,外包裝常見的材質無非是牛皮紙、PET//PE、NY/PE等,找幾家外包裝定製廠家老闆聊一聊就知道了,你可以讀一讀 《一隻iPhone的全球旅行》 ,詳細講了手機從設計、零部件製造、組裝、運輸、銷售、走私、再銷售的過程。
2
「從一個貨架的擺放設計,從利潤率、消費率、人流量的角度分析出這樣做的原因;」
人類開超市已經有很長的歷史的,老外在貨架擺放上做了大量研究,帕科昂德希爾寫過一本書叫 《顧客為什麼買》 ,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在購物中心、雜貨店跟蹤觀察購物者,分析購買行為與消費心理的博弈關系,花費20年時間研究賣場環境如何布置。寶潔也蓋了實驗室型的超市來研究顧客的購買行為,這已經是一門成熟的學科。
3
「從一款彩虹糖果上,分析為什麼只設計有5種味道,為什麼偏偏選這5種;」
其實很簡單,如果這位商業人士曾經賣過18種口味的彩虹糖,監測過各款口味的銷售數據,並且做過深入的消費者調研,他會很清晰地知道顧客喜歡什麼口味。成熟的營銷人不輕信預測,他們通過調研和測試做決策。你可以讀一讀 《史玉柱自述:我的營銷心得》 ,腦白金不是第一天就砸全國廣告的,而是在江蘇幾個小城市驗證成功後逐步推廣的。
讀了這些書,就真的掌握了商業分析能力嗎?不能。只能增加在飯桌上的談資罷了。
真正強大的商業分析能力是這樣的:廣西某民營醫院老闆老K原來錢賺的挺舒坦,突然開了一家競爭對手醫院,請了三線明星代言,投放了大量戶外廣告,醫院裝修得富麗堂皇,服務人員服裝、服務像空姐。這家醫院一開,老k的業績掉了20%。他潛伏到對手醫院做探子,觀察地點、面積評估租金成本,觀察醫務人員、服務人員人數、職位配置算出工資成本,調查對手投的廣告算出推廣成本,經過一系列調研算出對手的保本價格是一個項目6800元。對方現在的定價是7800元,於是他把價格降到6600元,這個價格他有利潤,對方會虧,因為他判斷對方在「環境,人員配置上過高」,廣西有很大一部分「追求性價比」的顧客。他專門針對對手改了廣告內容,推廣話術,調整了廣告媒體,6600活動一推出,果然業績開始止損回升。
我認為這才叫商業分析能力,盈利虧損、生死存亡就在一個或幾個決策之間。對於創業者來說,這不是什麼「讓人著迷」的品質,哪有功夫去想迷人不迷人,這是驚濤駭浪中自救上岸的能力。
每個人都可以在朋友圈談論商業。轉發馬雲「新零售」的講話,做個總結,轉發薛之謙的H5,預測新媒體內容營銷趨勢,在企業當個經理,高管,和一些一線品牌合作,感覺自己很專業,很懂商業。但是,如果脫離公司體系,你試試看,你能賣得動什麼?你對商業真的懂嗎?
衡量商業分析能力的標准,不是比賽誰能妙語連珠,連續拋出新穎有趣的觀點。而是比誰生意做得好,企業賺錢多,能持續地健康賺錢。
如果你同意這個標准。我想告訴你,鍛煉這個能力最好的方法不是看書看帖子――
非得你自己去做一回生意不可。
生意不用大,倒賣些家鄉的特產,什麼海鮮,蜜汁雞翅,還可以做微信公眾號代運營,或者自己做一個自媒體大號,根據你的才能和優勢來定。
在這個過程中,你一定要花錢,花錢進貨,花一些錢投放廣告,雇幾個兼職員工,正兒八經地做一回生意,可能會虧個幾百、幾千元錢,但是你會對商業有全新的認識。
評論馬雲,評論王健林誰不會?等你要把自己銀行卡上的錢掏出來投資,一切都變了,那是你的血汗錢,你一分錢都不想虧。你開始認真和緊張起來,有一種壓迫感逼你去 思考商業的本質 。光是准備做生意的思考過程,就能讓你商業思維提高幾個檔次。
不信,我來陪你走一遍。
首先你要選產品
你一定希望產品很好賣,那麼 首要原則是順應趨勢,不要和他作對。
消費升級就是很明顯的趨勢。中產階級的隊伍在壯大,信息面在拓寬,健康有品質的產品越賣越好,廉價有害的產品份額在萎縮。
同樣賣5元錢的飲料,豆漿好還是奶茶好?
肯定是賣豆漿。5元錢決定了只能用奶精勾兌奶茶,越來越多人不喜歡這種有害健康的物質。你去看看娃哈哈、康師傅這幾年的財報,慘不忍睹。
老齡化也是一個明顯的趨勢。
隨著我國人民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生育率的下降,再來看一組體現變化的數據: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1982年為4.9%,1990年為5.6%,2000年為7.1%,2010年為8.9%,2014年為10.1%,中國的老齡化正呈加速度上升狀態。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
你能根據這些公開信息分析出什麼商機么?
事實是,當北上廣深的互聯網公司在激烈搶奪中青年市場時,南方某省的精明商人常年享受老年人市場的紅利。搞一個葯廠,配一些中草葯做成口服液,喝了對身體沒壞處。到三四線城市的小電台包一檔談話欄目,把口服液好好誇一誇,調整睡眠啦,緩解酸痛啦,補氣補血啦,老人感覺電台具有權威性,功效又很吸引人,一盒賣100多百元也不貴,買5盒還送2盒。就這樣的營銷方式,已經成功復制了20多個城市,每個月做幾千萬營業額。
選產品的第二個標準是能復制粘貼。
假設你是一個資深的平面設計師,畫的一手好圖,P的一手好S。
你會開一家廣告公司?還是做個漫畫家?
如果你開一家廣告公司,你就會發現,這門生意是做一單,只能收到一單的錢。想收5單的錢,就要再付出5單的力。客戶要改,你就得奉陪到底。沒客戶的時候,你還有去找客戶,談客戶,還不一定談的成。雖然一個活兒的單價高,但是每天都要幹活,不知不覺活成了勞碌命。致命之處在於,你的產品無法復制粘貼。
如果你去做個漫畫家,前期一定很辛苦,只能在微博、朋友圈裡積累粉絲,但是一旦粉絲群聚集起來,回報是巨大的。你的一本漫畫可以賣書,賣APP下載,一本賣N份,你的粉絲越積累越多,你的作品也越賣越多,你完全可以不幹活賺到錢。這門生意可以復制粘貼。
同樣的,一個五星級大廚聽起來很牛,但是天天要幹活也掙不到幾個錢。章魚燒,奶茶,外帶壽司這些大廚瞧不上的菜品,反而是能賺大錢的。因為可以做成樣板品牌,賣品牌設計、裝修模板、廚具賺加盟費,還可以賣食品原材料掙流水錢。每年都有大量存了點錢,厭倦了上班,想要創業過「自由生活」的人,他們是買單者。網路下「連鎖加盟」,一長排推廣結果印證著這塊市場有多大。成功的商人只需要把模板批量賣出,賺到一份份加盟費就行了――不需要炒任何一盤菜。
做生意的第二步是定價
價格是非常敏感,非常關鍵的數字。它決定了顧客的購買成本,也決定了你的利潤。
談到定價,很多人津津樂道《怪誕心理學》里的價格把戲。
「比如電視機推銷員山姆,他在對供展示的電視機進行分組時,和我們玩的也是同一類的把戲:
36英寸 松下牌 690美元
42英寸 東芝牌 850美元
50英寸 飛利浦牌 1480美元」
作者認為,當他故意設置了一高一低的價格後,大部分顧客就會買看起來便宜的中間檔――850美元。
而當你真正開始做生意的時候,你就發現他這個理論的適用范圍是很窄的。你賣850美元,顧客馬上就上網查,「42英寸東芝牌多少錢?」如果網上其他家賣820元,顧客想都不想就走了。還有可能是,顧客有個朋友在國美或蘇寧上班,或對電視機有過深度調研購買經驗,他會建議「別傻了,國產42英寸才680元,質量差不多的!」於是顧客也不會中你850的圈套。
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怪誕心理學有用,但是沒有那麼大魔力,除非顧客沒有其他地方可比價,只能在你家買。
真正管用的理論來自看起來就很枯燥的大部頭――《營銷管理》。
「需求決定了企業的產品價格的上限,成本是其下限。」
「不同市場需求價格彈性不同。彈性越高,則降價1%帶來的銷量越大。如果富有彈性,銷售者就考慮降價,因為較低的價格能產生更高的總收入。」
「一項全面回顧40年來價格彈性的學術研究發現,所有市場、產品和時間段的平均價格彈性為2.62。」
「耐用消費品的價格彈性比其他產品高,處於引入期和成長期的產品價格彈性比處於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高。」
很多中小企業老闆定價就是按菲利普科特勒的這句話――
「首先應當考慮最接近的競爭者的價格。如果企業的產品有競爭者所沒有的特色,那麼就應該評估其對消費者的價值,加到競爭者的價格上。」
說白了,和我同層級的競爭對手比,我的產品有優勢,我就可以略貴,反之,我要略便宜。如果不這么干,無論你玩什麼價格把戲,都會有消費者來教育你「你們怎麼這么貴,某某家才XX元!」,銷量下跌的數據也會告訴你。這個規律適用於大部分競爭激烈的市場。
第三步是推廣
一談到推廣,很多人就會談杜蕾斯,談薛之謙H5,談500強品牌戶外、視頻、音頻媒體的全面覆蓋聯動傳播,網紅KOL擴大聲勢。
很多營銷人也會把這些建議寫到方案里,反正推廣費不是自己出。
但是一旦自己要掏錢搞推廣,你發現游戲不一樣了。那些500強互聯網公司丟個幾百萬不眨眼,而你,一分錢廣告費都不願意浪費,最好投一些免費渠道,如果花錢,投一元錢最好能掙回5元。
公司小的時候,壓根不用去想什麼病毒營銷,10萬+爆文,不現實,找准一個強力賣點,選一個精準渠道去投放才是靠譜的。
正如我朋友倒賣周華健門票。周天王隱退多年,影響力大不如前,門票滯銷。我朋友很容易就搞到了3折的進價。他就在想:投什麼渠道最可能把票賣掉?
會聽周華健的歌的人群,一定不年輕,至少是70後,80後,甚至60後,而且要有一定經濟實力,於是他選定2個渠道:高端樓盤的業主群和形象穩重的高端車車友會群,給群主一些紅包做代價,搞個群福利活動,最終賣了100多張票,包括10張頂級VIP。另一個做定製T恤生意的朋友,天天混明星粉絲群,關心粉絲的日常生活,吹捧一下他們的愛豆,也能搞到定製偶像T恤的訂單。 在企業小的階段,推廣渠道的精準度是最重要的。
企業稍微大了,也千萬別學4A公司那套「360度整合傳播」,搞什麼媒體全覆蓋聯動,聽起來不明覺厲,實際上燒錢死得快。很多企業發展初期就是靠單點突破,傾全力去吃透,報紙也好,電台也好,微博也好,公眾號也好,單點做透,把ROI做到最高,到生存無憂了,才考慮投其他媒體去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譽度。這個順序一旦做反了就很可能導致崩盤。
你看,做一個小生意,光是想想就有很多門道,這還不包括做大後的供應鏈優化,品牌資產管理,客服管理等等。而且你會發現什麼叫一環扣一環。比如推廣,你廣告賣點不強賣不動貨,你煽動吹牛過度,把顧客期望值抬太高,一堆投訴就到客服那了。書本的理論或是概念並沒有書里吹的那麼神,光靠讀書去創業是不靠譜的,你必須同時處理、平衡多個環節。
只要做上半年時間的小生意老闆,你就會發現你的思維方式有以下改變:
你身邊的圈子以前都是打工者,慢慢轉變為老闆,盡管是小老闆。你開始獲取越來越多的創業信息。
和人聊天時,對方拋出一個商業概念,飢餓營銷也好,增長黑客也好,你能迅速准確的知道,它屬於產品、推廣、定價,渠道的哪個范疇,它會如何影響到成本、銷售和利潤。
你去逛街時,你的思考維度從消費者變為生產者。你看到一家奶茶店,你以前只會想他價格和口味如何,現在你會思考他的租金、原料成本、月流水和推廣渠道。
你以前喜歡暢銷書,現在開始啃學術書。以前讓你激動不已的商業理念,現在看來漏洞百出。你開始啃《營銷管理》、《經濟學原理》這種大部頭。
你變冷靜了。你開始拋開感情好惡來讀書。你會讀一些你不喜歡的作者的書,對自己有啟發就行。自己曾經喜歡甚至崇拜的作者,你也會抓出他的理論漏洞。
你不再轉發馬雲咋說,不再和人討論王健林咋想,你關心的是我咋辦?我的生意如何能做的更好?
你變摳了。你以前罵過老闆很摳,你當了老闆也大方不到哪去。不該出的錢一分都不出。
你獨立思考的時間變長了。做個小生意,你也會聽到紛紛擾擾的建議。有人要你降價,有人要你提價。你發現你才是所有問題的負責人,所有風險的承擔著,所有收益的獲利者。提建議的人可以說完就走,你不行。你會感到孤獨。你開始更少地去問別人意見,你開始長時間,安靜地獨立思考。一個問題獨自想上2、3個小時。
所以這就是我的建議――與其一年花幾百元去買書,看著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實際上讀了的書收獲也不大,還不如先虧個幾百元,幾千元去做一把生意,建立一個清晰的、初步的商業大局觀,認清自己的商業能力長、短板,這大概率是一次痛苦而無助的修煉,但也一定是你這輩子最劃算的一次學習。
想一想,我剛才說的那8項改變,只讀書,不做生意,會發生在你身上嗎?
或許有人可以靠模擬盤炒股賺到1個億,但是概率大嗎?賺到了又怎樣,有意義嗎?
世間所有重要的才華都標了代價,只是我們願不願意承認罷了。
作者:關健明
D. 商業分析能力是怎樣煉成的
商業分析能力是如何煉成的?
有一些人,能從一個產品的外包裝,分析出這個設計背後所涉及的供應鏈;從一個貨架的擺放設計,從利潤率、消費率、人流量的角度分析出這樣做的原因。從一款彩虹糖果上,分析為什麼只設計有5種味道,為什麼偏偏選這5種。
他們為什麼能擁有這么強大的商業分析能力?這種能力要如何煉成?
商業分析能力是這個社會最稀缺、最難獲得的能力之一。光靠讀書,看帖子很難煉成,反而容易被誤導。
一個完全沒創業過的人,讀書的吸收效率是很低的。特別在暢銷書橫行的時代,「飢餓營銷」、「網紅經濟」、「病毒傳播」各種概念層出不窮,商業新手很容易被繞暈掉。
一些暢銷書作家為了賣書和賣個人品牌,誇大了他觀點的能量。
我所看到的是,很多大學生和職場新人被理論誤導,做出了錯誤的職業選擇,心裡想追求的是財務自由,卻不知不覺活成了勞碌命,耽誤了自己的青春。
我在下面會舉具體例子說明。
你「非常想知道有沒有關於這方面的書籍」,那麼我就先給你書單。
「今天看到一些人,能從一個產品的外包裝,分析出這個設計背後所涉及的供應鏈;」
產品的外包裝是一項很成熟的工藝,外包裝常見的材質無非是牛皮紙、PET//PE、NY/PE等,找幾家外包裝定製廠家老闆聊一聊就知道了,你可以讀一讀《一隻iPhone的全球旅行》,詳細講了手機從設計、零部件製造、組裝、運輸、銷售、走私、再銷售的過程。
「從一個貨架的擺放設計,從利潤率、消費率、人流量的角度分析出這樣做的原因」。
人類開超市已經有很長的歷史的,老外在貨架擺放上做了大量研究,帕科·昂德希爾寫過一本書叫《顧客為什麼買》,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在購物中心、雜貨店跟蹤觀察購物者,分析購買行為與消費心理的博弈關系,花費20年時間研究賣場環境如何布置。寶潔也蓋了實驗室型的超市來研究顧客的購買行為,這已經是一門成熟的學科。
「從一款彩虹糖果上,分析為什麼只設計有5種味道,為什麼偏偏選這5種。」
其實很簡單,如果這位商業人士曾經賣過18種口味的彩虹糖,監測過各款口味的銷售數據,並且做過深入的消費者調研,他會很清晰地知道顧客喜歡什麼口味。成熟的營銷人不輕信預測,他們通過調研和測試做決策。你可以讀一讀《史玉柱自述:我的營銷心得》,腦白金不是第一天就砸全國廣告的,而是在江蘇幾個小城市驗證成功後逐步推廣的。
讀了這些書,就真的掌握了商業分析能力嗎?不能。只能增加在飯桌上的談資罷了。
真正強大的商業分析能力是這樣的:
廣西某民營醫院老闆老K原來錢賺得挺舒坦,突然開了一家競爭對手醫院,請了三線明星代言,投放了大量戶外廣告,醫院裝修得富麗堂皇,服務人員服裝、服務像空姐。
這家醫院一開,老k的業績掉了20%。他潛伏到對手醫院做探子,觀察地點、面積評估租金成本,觀察醫務人員、服務人員人數、職位配置算出工資成本,調查對手投的廣告算出推廣成本。
經過一系列調研算出對手的保本價格是一個項目6800元。對方現在的定價是7800元,於是他把價格降到6600元,這個價格他有利潤,對方會虧。因為他判斷對方在「環境,人員配置上過高」,廣西有很大一部分「追求性價比」的顧客。
他專門針對對手改了廣告內容,推廣話術,調整了廣告媒體,6600活動一推出,果然業績開始止損回升。
我認為這才叫商業分析能力,盈利虧損、生死存亡就在一個或幾個決策之間。 對於創業者來說,這不是什麼「讓人著迷」的品質,哪有功夫去想迷人不迷人,這是驚濤駭浪中自救上岸的能力。
每個人都可以在朋友圈談論商業。轉發馬雲「新零售」的講話,做個總結,轉發薛之謙的H5,預測新媒體內容營銷趨勢,在企業當個經理,高管,和一些一線品牌合作,感覺自己很專業,很懂商業。但是,如果脫離公司體系,你試試看,你能賣得動什麼?你對商業真的懂嗎?
衡量商業分析能力的標准,不是比賽誰能妙語連珠,連續拋出新穎有趣的觀點,而是比誰生意做得好,企業賺錢多,能持續地健康賺錢。
如果你同意這個標准。我想告訴你,鍛煉這個能力最好的方法不是看書,看帖子——
非得你自己去做一回生意不可
生意不用大,倒賣些家鄉的特產,什麼海鮮,蜜汁雞翅,還可以做微信公眾號代運營,或者自己做一個自媒體大號,根據你的才能和優勢來定。
在這個過程中,你一定要花錢。花錢進貨,花錢投放廣告,雇幾個兼職員工。正兒八經地做一回生意,可能會虧個幾百、幾千元錢,但是你會對商業有全新的認識。
評論馬雲,評論王健林誰不會?等你要把自己銀行卡上的錢掏出來投資,一切都變了,那是你的血汗錢,你一分錢都不想虧。你開始認真和緊張起來,有一種壓迫感逼你去思考商業的本質。光是准備做生意的思考過程,就能讓你商業思維提高幾個檔次。
不信,我來陪你走一遍。
首先你要選產品。
你一定希望產品很好賣,那麼首要原則是順應趨勢,不要和他作對。
消費升級就是很明顯的趨勢。中產階級的隊伍在壯大,信息面在拓寬,健康有品質的產品越賣越好,廉價有害的產品份額在萎縮。
同樣賣5元錢的飲料,豆漿好還是奶茶好?
肯定是賣豆漿。5元錢決定了只能用奶精勾兌奶茶,越來越多人不喜歡這種有害健康的物質。你去看看娃哈哈、康師傅這幾年的財報,慘不忍睹。
老齡化也是一個明顯的趨勢。
隨著我國人民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生育率的下降,再來看一組體現變化的數據:
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1982年為4.9%,1990年為5.6%,2000年為7.1%,2010年為8.9%,2014年為10.1%,中國的老齡化正呈加速度上升狀態。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
你能根據這些公開信息分析出什麼商機么?
事實是, 當北上廣深的互聯網公司在激烈搶奪中青年市場時,南方某省的精明商人常年享受老年人市場的紅利。 搞一個葯廠,配一些中草葯做成口服液,喝了對身體沒壞處。到三四線城市的小電台包一檔談話欄目,把口服液好好誇一誇,調整睡眠啦,緩解酸痛啦,補氣補血啦,老人感覺電台具有權威性,功效又很吸引人,一盒賣100多元也不貴,買5盒還送2盒。就這樣的營銷方式,已經成功復制了20多個城市,每個月做幾千萬營業額。
選產品的第二個標準是能復制粘貼。
假設你是一個資深的平面設計師,畫一手好圖,P一手好S。你會開一家廣告公司?還是做個漫畫家?
如果你開一家廣告公司,你就會發現,這門生意是做一單,只能收到一單的錢。想收5單的錢,就要再付出5單的力。客戶要改,你就得奉陪到底。沒客戶的時候,你還要去找客戶,談客戶,還不一定談得成。雖然一個活兒的單價高,但是每天都要幹活,不知不覺活成了勞碌命。致命之處在於,你的產品無法復制粘貼。
如果你去做個漫畫家,前期一定很辛苦,只能在微博、朋友圈裡積累粉絲,但是一旦粉絲群聚集起來,回報是巨大的。你的一本漫畫可以賣書,賣APP下載,一本賣N份,你的粉絲越積累越多,你的作品也越賣越多,你完全可以不幹活賺到錢。這門生意可以復制粘貼。
同樣的,一個五星級大廚聽起來很牛,但是天天要幹活也掙不到幾個錢。章魚燒,奶茶,外帶壽司這些大廚瞧不上的菜品,反而是能賺大錢的。因為可以做成樣板品牌,賣品牌設計、裝修模板、廚具賺加盟費,還可以賣食品原材料掙流水錢。每年都有大量存了點錢,厭倦了上班,想要創業過「自由生活」的人,他們是買單者。網路下「連鎖加盟」,一長排推廣結果印證著這塊市場有多大。 成功的商人只需要把模板批量賣出,賺到一份份加盟費就行了——不需要炒任何一盤菜。
做生意的第二步是定價。
價格是非常敏感,非常關鍵的數字。它決定了顧客的購買成本,也決定了你的利潤。
談到定價,很多人津津樂道《怪誕心理學》里的價格把戲。
「比如電視機推銷員山姆,他在對供展示的電視機進行分組時,和我們玩的也是同一類把戲:
36英寸 松下牌 690美元
42英寸 東芝牌 850美元
50英寸 飛利浦牌 1480美元」
作者認為,當他故意設置了一高一低的價格後,大部分顧客就會買看起來便宜的中間檔——850美元。
而當你真正開始做生意的時候,你就發現他這個理論的適用范圍是很窄的。你賣850美元,顧客馬上就上網查,「42英寸東芝牌多少錢?」如果網上其他家賣820元,顧客想都不想就走了。還有可能是,顧客有個朋友在國美或蘇寧上班,或對電視機有過深度調研購買經驗,他會建議「別傻了,國產42英寸才680元,質量差不多的!」於是顧客也不會中你850的圈套。
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你就會發現, 怪誕心理學有用,但是沒有那麼大魔力,除非顧客沒有其他地方可比價,只能在你家買。
真正管用的理論來自看起來就很枯燥的大部頭——《營銷管理》。
「需求決定了企業產品價格的上限,成本是其下限。」
「不同市場需求價格彈性不同。彈性越高,則降價1%帶來的銷量越大。如果富有彈性,銷售者就考慮降價,因為較低的價格能產生更高的總收入。」
「一項全面回顧40年來價格彈性的學術研究發現,所有市場、產品和時間段的平均價格彈性為2.62。」
「耐用消費品的價格彈性比其他產品高,處於引入期和成長期的產品價格彈性比處於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高。」
很多中小企業老闆定價就是按菲利普·科特勒的這句話——
首先應當考慮最接近的競爭者的價格。如果企業的產品有競爭者所沒有的特色,那麼就應該評估其對消費者的價值,加到競爭者的價格上。
說白了,跟同層級的競爭對手比,我的產品有優勢,我就可以略貴,反之,我要略便宜。如果不這么干,無論你玩什麼價格把戲,都會有消費者來教育你「你們怎麼這么貴,某某家才XX元!」,銷量下跌的數據也會告訴你。這個規律適用於大部分競爭激烈的市場。
第三步是推廣。
一談到推廣,很多人就會談杜蕾斯,談薛之謙的H5,談500強品牌戶外、視頻、音頻媒體的全面覆蓋聯動傳播,網紅KOL擴大聲勢。
很多營銷人也會把這些建議寫到方案里,反正推廣費不是自己出。
但是一旦自己要掏錢搞推廣,你發現游戲不一樣了。那些500強互聯網公司丟個幾百萬不眨眼,而你,一分錢廣告費都不願意浪費,最好投一些免費渠道,如果花錢,投一元錢最好能掙回5元。
公司小的時候,壓根不用去想什麼病毒營銷,10萬+爆文,不現實,找准一個強力賣點,選一個精準渠道去投放才是靠譜的。
正如我朋友倒賣周華健門票。周天王隱退多年,影響力大不如前,門票滯銷。我朋友很容易就搞到了3折的進價。他就在想:投什麼渠道最可能把票賣掉?
會聽周華健的歌的人群,一定不年輕,至少是70後,80後,甚至60後,而且要有一定經濟實力,於是他選定2個渠道:高端樓盤的業主群和形象穩重的高端車車友會群,給群主一些紅包做代價,搞個群福利活動,最終賣了100多張票,包括10張頂級VIP。另一個做定製T恤生意的朋友,天天混明星粉絲群,關心粉絲的日常生活,吹捧一下他們的愛豆,也能搞到定製偶像T恤的訂單。 在企業小的階段,推廣渠道的精準度是最重要的。
企業稍微大了,也千萬別學4A公司那套「360度整合傳播」,搞什麼媒體全覆蓋聯動,聽起來不明覺厲,實際上燒錢死得快。很多企業發展初期就是靠單點突破,傾全力去吃透,報紙也好,電台也好,微博也好,公眾號也好,單點做透,把ROI做到最高。到生存無憂了,才考慮投其他媒體去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譽度。這個順序一旦做反了就很可能導致崩盤。
你看,做一個小生意,光是想想就有很多門道,這還不包括做大後的供應鏈優化,品牌資產管理,客服管理等等。而且你會發現什麼叫一環扣一環。比如推廣,你廣告賣點不強賣不動貨,你煽動吹牛過度,把顧客期望值抬太高,一堆投訴就到客服那了。書本的理論或是概念並沒有書里吹得那麼神,光靠讀書去創業是不靠譜的,你必須同時處理、平衡多個環節。
只要做上半年時間的小生意老闆,你就會發現你的思維方式有以下改變:
你身邊的圈子以前都是打工者,慢慢轉變為老闆,盡管是小老闆。你開始獲取越來越多的創業信息。
和人聊天時,對方拋出一個商業概念,飢餓營銷也好,增長黑客也好,你能迅速准確地知道,它屬於產品、推廣、定價,渠道的哪個范疇,它會如何影響到成本、銷售和利潤。
你去逛街時,你的思考維度從消費者變為生產者。你看到一家奶茶店,以前只會想他價格和口味如何,現在你會思考他的租金、原料成本、月流水和推廣渠道。
你以前喜歡暢銷書,現在開始啃學術書。以前讓你激動不已的商業理念,現在看來漏洞百出。你開始啃《營銷管理》、《經濟學原理》這種大部頭。
你變冷靜了。你開始拋開感情好惡來讀書。你會讀一些你不喜歡的作者的書,對自己有啟發就行。自己曾經喜歡甚至崇拜的作者,你也會抓出他的理論漏洞。
你不再轉發馬雲咋說,不再和人討論王健林咋想,你關心的是我咋辦?我的生意如何能做的更好?
你變摳了。你以前罵過老闆很摳,你當了老闆也大方不到哪去。不該出的錢一分都不出。
你獨立思考的時間變長了。做個小生意,你也會聽到紛紛擾擾的建議。有人要你降價,有人要你提價。你發現你才是所有問題的負責人,所有風險的承擔著,所有收益的獲利者。提建議的人可以說完就走,你不行。你會感到孤獨。你開始更少地去問別人意見,你開始長時間,安靜地獨立思考,一個問題獨自想上2、3個小時。
所以這就是我的建議——與其一年花幾百元去買書,看著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實際上讀了的書收獲也不大, 還不如先虧個幾百元,幾千元去做一把生意,建立一個清晰的、初步的商業大局觀,認清自己的商業能力長、短板。 這大概率是一次痛苦而無助的修煉,但也一定是你這輩子最劃算的一次學習。
想一想,我剛才說的那8項改變,只讀書,不做生意,會發生在你身上嗎?
或許有人可以靠模擬盤炒股賺到1個億,但是概率大嗎?賺到了又怎樣,有意義嗎?
世間所有重要的才華都標了代價,只是我們願不願意承認罷了。
E. 某公司的市場營銷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基本框架怎麼分析啊
舉個例子:
某商業地產項目診斷及對策
目錄提示
第一部分 項目概況
第二部分 商業現狀
一、 蕭條的商業街
二、 混亂的業態布局
三、 下降的租金狀況
四、 入駐商戶觀點
五、 消費者觀點
六、 運營商觀點
第三部分 項目症結綜合分析
一、 短視利益驅使下的商業運作模式,房子賣出去了,誰來對市場負責?
二、 市場調研不充分,缺乏准確的市場定位,缺乏核心競爭力,無法有效吸引消費群體。
三、 建築結構設計理念的錯位,致使市場運作先天受限。
四、 違背商業運營規律,缺乏消費者和商家雙重服務核心的經營理念。
五、 運營團隊的無奈,多角關系,管理難以統一。
第四部分 解決思路
一、 商戶賺錢才是硬道理。
二、 六方會談
三、 找準定位,確立不可替代的商業地位。
四、 開放心態,開放門戶,鏟除障礙,打通消費者通道,樹立親和可愛的品牌形象。
五、 針對目標定位,精準切入,做好品牌推廣和創新宣傳活動。
第五部分 項目實施方案
一、 工作推進計劃
1. 溝通階段
1) 與開發商的溝通
2) 目標消費群調研
3) 商戶調研
4) 市場定位正式定案
5) 與業主溝通
6) 與政府有關部門溝通
2. 制定招商方案
1) 商業區劃
2) 制定店鋪租金價格表
3) 制定商戶調整方案、租賃協議
4) 起草經營戶管理約定
5) 設計招商文案
6) 設計招商宣傳文案
7) 擬定招商實施方案
二、 宣傳推廣方案
1. 招商宣傳
2. 市場宣傳
1) 制定年度宣傳活動方案
2) 財務預算
三、 成功關鍵點提示
1. 溝通難點
2. 商戶調整難點
3. 主力商戶公關方案
4. 商戶進貨渠道溝通
四、 風險預測及對策
. 與商戶溝通不暢的解決方案
2. 與業主溝通不暢的協調方案
3. 招商進展不力的控制預案
4. 消費者心理認知的修正方案
F. 市場營銷SWOT分析論文
國有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管理環境的SWOT分析
摘要:市場營銷環境分析是商業銀行成功營銷的關鍵。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面臨的環境,明確商業銀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優勢與劣勢,對於提高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管理的有效性至關重要。
關鍵詞:商業銀行 市場營銷 管理
1 國有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管理環境機會的分析
市場機會是商業銀行營銷管理的著力點,也為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管理提供了根本的生存動力。只有能夠分清機會並抓住機會,商業銀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1.1 宏觀經濟運行良好,政治穩定 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裡,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經濟總量上,200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09655億元,2005年達到182321億元,高速的經濟增長使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和國家實力獲得極大提高。2005年中國經濟超過加拿大和義大利成為世界第6經濟大國,預測2010年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與德國相當。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發展,市場供求格局、經濟體制環境和對外經濟關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已經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和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對於商業銀行市場營銷而言,今後20年又是一個中國政治和經濟的良性運行難得的戰略機遇。以黨的「十六大」為新的起點,我國己進入更實際、更全面的小康社會建設期以及加入世界組織的適應期。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仍將保持增長勢頭,城市化的步伐將會加快,發達地區的區域經濟將會進一步鞏固,西部大開發也會不斷取得更大進展。所有這些,都為我國商業銀行開拓市場創造了巨大的商機。
1.2 中小企業面臨良好的發展勢頭 企業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客戶,建立穩健的銀企關系,是商業銀行營銷活動的關鍵。分析我國企業發展狀況與趨勢,國有企業仍是國有商業銀行營銷的重點,但除此之外,為開辟企業市場,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都應將營銷眼光轉向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對於商業銀行來說,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同時非公有制經濟的壯大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需要金融機構積極提供金融服務,這就為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營銷中拓展自身的業務市場空間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1.3 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市場快速發展 在未來的20年裡,國家將逐步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加大政策傾斜的力度,以促進知識經濟時代下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的快速發展。一般地說,新興產業包括信息產業、生物和醫葯、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產業以及其它新興產業在內的產業群,它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難以估算的巨大潛力,已經引起了多方的關注。同時,國家的結構調整和宏觀調控也使一些行業發展加快。如實物福利分房取消,個人住房信貸等促進了房地產業和建材業的發展。國家對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市化的重點推進也大力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當前,外商來華投資規模正在不斷擴大,教育、科研、文化、衛生、新聞出版等對銀行信貸需求正在增加,銀行同業市場、證券市場、基金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市場、黃金市場等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銀行與相關市場主體合作空間擴大。所有這些均為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1.4 居民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從居民消費結構變化來看,居民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農村居民1998年恩格爾系數高達53.4%,還處在貧困階段,2005年則降至45.5%,開始向小康推進。1998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4.5%,2005年降到36.7% ,由小康向富裕邁進。
另一方面,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長較快,如圖所示,我國目前個人消費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居民越來越開始接受信貸消費、分期付款消費、信用卡透支、超前消費等消費觀點的成熟,個人消費市場的市場營銷潛力將十分巨大,應成為中國商業銀行今後營銷的一個主攻方向。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6年2月28
「十五」時期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與增長速度
1.5 國際業務市場進一步拓寬 2001年12月11日,我國已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金融全球化也通過世貿組織的基本框架將中國置於一個開放的全球系統中。中國的資本、商品、物資、貿易將更自由地進入世界市場,中國經濟將因市場的擴大而充滿活力。與此同時,國外的資本、商品也將更快地進入中國市場,在賦予中國經濟活力時,也將給中國國內的市場經濟主體帶來激烈的競爭壓力。
通過與外國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外資企業、中外合資合作企業迅速增加,將使國內商業銀行面臨著新的企業客戶群。另一方面,對外開放也加速了國內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國際業務。
2 國有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管理環境威脅的分析
經濟金融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使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國商業銀行在面臨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很大的威脅。
2.1 外資商業銀行的挑戰 在WTO框架下,外資銀行在華設立分支機構的地域限制逐漸被取消,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對中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首先,外資銀行將與國內商業銀行爭奪資金來源。其次,外資銀行在外匯業務和國際業務中具有明顯的優勢。由於外資銀行具有資金實力雄厚、服務方式靈活、具有廣泛的全球分銷網路、銀行營銷管理水平高、制度完善等優勢,今後將會有許多有利潤增長點的國際結算業務和外幣業務流失到外資銀行。短期內,外資銀行將在外匯市場上爭奪相當部分市場。最後,外資銀行將與中國商業銀行爭奪人才資源。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工資待遇大大低於外資銀行,且外資銀行還為員工提供到國外培訓的機會,用人制度靈活,競爭公平,獎罰分明,人才施展才華的機會多,空間大,這勢必會使中國商業銀行的許多業務骨於流向外資銀行。
2.2 經營理念和機制的限制 表1顯示了中國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經營理念與機制的比較。我國商業銀行分業經營制度在計劃體制下對我國整頓金融秩序、保護投資者利益、提高金融體系整體效益、防範金融風險起到了較好作用。但從實踐看,銀行分業會使經營手段匱乏,業務拓展空間有限,經營風險集中。在WTO框架下,與外資銀行混業經營體制並存,不利於中國商業銀行靈活有效地進行資產組合與風險分散,建立內部穩定機制;不利於銀行進入國際市場競爭,以及在國際市場形成有一定優勢的銀企集團。如果不改革我國分業經營管理體制,外資銀行的混業經營會對中國商業銀行發展構成巨大的體制挑戰。
表1 中國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經營理念及機制的比較
中國商業銀行 外資銀行
監管模式 分業經營、分業管理 混業經營
經營管理體制 總分行制 重點在網路化管理
確定銀行規模的標准 總資產額 銀行的一級資本
經營理念 以銀行為本、銷售導向 經客戶為本、銷售導向
經營重點 吸收存款 發放貨款:重點客戶
貸款的保證方式 第三方擔保 借款人的信用和經濟實力
資料來源:胡海鷗等.「中外銀行經營理念與機制的比較」,《城市金融報》,2002年1月20日
2.3 經營空間和利差空間的收縮 從經營空間來看,非銀行金融機構和證券市場的發展,將使社會融資渠道發生巨大變化,這必將導致商業銀行經營空間的進一步萎縮。一方面,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些非銀行機構的發展分流了很大部分社會資金,使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進一步萎縮。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萎縮還會逐步加深。另一方面,我國證券市場正處於不斷深化發展的進程中,過去20多年,我國證券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因而銀行貸款業務必將隨著融資渠道的增多而相對縮小。這對於以傳統業務為主的中國商業銀行在業務經營上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據人民銀行2006年第4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綜述顯示,居民儲蓄意向減弱,銀行存款趨於短期化,除股票外,購買國債、保險、基金等金融資產的居民大量增加,1/5的居民有意改變現有的金融資產結構,進一步提高投資比重.
綜上所述,商業銀行只有通過分析經濟金融的宏觀和微觀環境變化,才能在銀行的營銷管理工作中牢牢把握住戰略性機遇和自身的優勢,趨利避害,增強市場營銷管理的系統性、前瞻性和成功性。
參考資料:
1 中國國力報告[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1:23-24頁
2 胡海鷗.中外銀行經營理念與機制的比較[J].城市金融報,20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