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家界旅遊攻略
在張家界旅遊跟旅遊團玩最沒意思,因為最為精華的景點他們是不會去的。太遠,太險。
總結了一些重要張家界旅遊攻略:
一、 很多人會選擇背包自助游。自助游和找地導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這里結合我自己遊玩經驗給背包游的朋友提幾點注意。
在張家界市區無論吃飯打的最好提前詢問張家界當地人或者自己了解好相關的價格,以免被宰。拿我們的的例子來說,「胡師傅」的菜在張家界算是小有名氣,一到張家界我們就帶著小陳直奔胡師傅,從車站打的到胡師傅6快錢,在張家界打車要提前跟司機說好價格,一般情況下,外地人容易被宰,所以這里地導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只要遇到需要還價的,我們都讓小陳出馬。到了胡師傅,坐下來,點菜吃飯,一般胡師傅吃飯17元一人(吃的是一份大幹鍋),點菜另外算。但是如果你是外地口音的話呢,店裡面會給你另外一份菜單,那價格可就不是差的一點點,據小陳說我們點的一盤不到幾塊錢的酸辣土豆絲,那份菜單上可就是上幾十了(沒看到那份昂貴菜單,無可考證)。大概是因為胡師傅不是很正規的餐館,很像路邊店,或許去正規店會好一些,但是還是提醒大家提前調查好價格。 在張家界森林景區內吃飯也是貴的要死,所以背包游的同志們最好提前把自己在景區內的吃飯問題聯系解決好。
背包游如果是住在張家界市區的話,那十分不方便的,因為市區到景區坐車10元/人,要一個小時的車程,門票2天內有效,這樣的來回折騰肯定是不明智的,所以我建議大家到的晚就在市區解決一晚,中午之前到就住在景區(最好是山上,遊玩方便),吃飯也可以聯系住店的地方解決,如果需要導游,可以讓客棧的人幫助按排,在景區門口找的那些野導不太放心。
二、攜帶注意事項
1.張家界景區的天氣變化無常,是很容易下雨的,下雨了,恭喜你,只要不起大霧,煙霧繚繞的張家界才是最漂亮的,宛如仙境,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雲海。因為下雨,所以之前一定要做好相關准備。提前關注天氣。衣服,鞋子都要准備易乾的,外衣更好是防水(當然有沖鋒衣最好),鞋子要防滑輕便舒服(我是覺得一定要球鞋,大部分時候都是在走路爬山,再舒服的涼鞋都會把你的腳磨出泡來,皮夠厚的除外。。),換的衣服不宜多,但是要帶夠。雨衣一般進景區之前門口都有的賣(景區裡面肯定比這里貴,以防萬一買一件背著最好)。
我到張家界景區的第一天正逢下雨,不管雨披還是防雨塑料褲都是3元/件買的。下雨天傘還是有必要的,我和bf只買了雨衣。。。到了景點前,只能傻乎乎看著別人打著傘照相,確無法拿出相機,這是很郁悶的。而且爬山遊玩過程中,並沒有遇到大風,這跟我爬黃山的經歷大不相同,實在是估計失誤了。(但是光打傘,沒雨披,沒防水衣,你身上肯定會濕的)。
所有怕潮,怕水,特別是數碼產品,充電器之類最好提前做好保護措施,我是在商店買了封口袋,一份有各種大小尺寸,把不同的東西用封口袋裝好,外面口袋也放幾個,這樣方便隨時取用保護手機之類隨身物品。提前問好住店那是否有吹風機。我經歷告訴我在山上沒有吹風機,東西是絕對一晚上幹不了的。一般山上他們都會生個小爐子(小丸子家那種上面蓋著棉被的暖桌,只不過他們是坐著小椅子,桌子有兩層,一般第二層烤烤鞋墊什麼,第二天肯定幹了,千萬注意不要被烤焦了)。
2.這點建議主要給女孩子,山上蚊蟲多,帶上一瓶防蚊水,帶上足夠的巧克力,不喜歡吃巧克力的最好帶點糖,爬山時,特別是下雨時,必要的糖份能隨時補充體力,(長時間缺乏體育鍛煉,一下子體力透支,或者低血糖是很危險的)。襪子我帶的大部分是短絲襪,好處是輕便易干,實在嫌麻煩直接扔掉也可以。棉襪還是要一雙的,山上晚上冷的時候,可以保暖。帶好防曬用品。
3.帶好足夠的葯品,腸胃不好,帶好胃葯。像是感冒葯,消炎葯,創口貼都是必要的。山上餐巾紙用的很費,特別是遇到下雨,多帶幾包以備不時之需。
三、*關於吃 住 導游*
前面我已經順帶講了些有關導游的事情,其實據我整趟旅遊感覺下來,張家界的地導應該都是差不多的(山上也接觸了好幾個地導,估計差別就在住宿上了),大部分應該都能做到友善、負責,如果遇到熱情,體力好的導游那是很幸運的。導游最大的作用就是帶路,安排好行程和食宿。關於景點,大部分導游估計也就是每個景點說個兩句,不見得比導游牌子上多到哪裡去(畢竟他們不會特意去背導游詞),倒是可以問問他們景區內的風土人情。這次聯系的陳琳導游我和BF都很滿意,價格也合適,二天一晚480全包干,門票,吃飯,住宿,交通啊等的。
建議有備而來的人才能真正在張家界玩得好。俗話說得好求人不如求己,我建議大家還是提前多看看相關景點介紹,多了解點張家界風景區的知識,到時候可以主動多問問導游,不光有利於自己的行程安排,也會使得這趟旅行更為豐富多彩。
我們是住在丁香榕的親親石家客棧,那裡出門就有買吃的攤子,天子山上更多,價錢么還是要還的,天子山上的野生糖炒栗子不錯,雖然陳琳說都是山下運進來的,不是野生的,但是我覺得這里的栗子的甜是從裡面透出來,淡淡的有股蜂蜜味,而不是糖精味,很不錯,3元一碗(記得摸摸是不是熱的)~~。土家烤香腸也不錯,就是油多了點,對口味淡的人來說會很咸。豆乾,一元一串,味道很不錯,有煙熏過,味道很特別,推薦一嘗。煎土豆。。小陳說都是放了很久的土豆了,山上運輸不方便,也不會家家都是這樣,大家考慮著買。的銀飾的話,如果你去鳳凰就不要在張家界買了,薑糖也是,鳳凰好吃的多。
住,山上住的地方肯定不會盡如人意,不能要求太高。關鍵就是熱水跟廁所了,所以不管是聯系地導還是只聯系住宿,最好能網上傳照片看看,當時我就讓陳琳傳了照片。不管是在張家界還是鳳凰,住宿不光要看住宿環境,一定要去確認下有沒有熱水,提供熱水的的時間等等的,所以我們住的還算可以,親親石家客棧是新裝修了的,各方面衛生都行。
四、*行程路線*
在張家界景區內很多交通工具,纜車觀光電梯沒坐不能給意見(坐纜車那就是浪費來張家界了!),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麵包車,這是景區內提供的,不收錢,你看到景區的麵包車就可以招手,只要沒坐滿,他就會停。(注意看清,標著居民車字樣的是不會停的)盡量在固定點等車,在路邊招手攔車也最好挑有空地的路邊,道路較寬的地方。
我用大景點來大致說下張家界的行程,從低到高 金鞭溪——天下第一橋——袁家界——天子山, 當然他們之間有無數個景點,之所以用他們來劃分,是因為天下第一橋、袁家界、天子山都是景區車的上車點。之間都是靠坐車到達後,在開始遊玩其中的各個景點。一般晚上6點後就不發車了,這時候要坐車就要靠調車來接了。
天下第一橋——袁家界坐車10多分鍾,袁家界——天子山坐車要30多分鍾左右!各個大點之間距離很不等,計劃行程時,一定要考慮好,不要多坐冤枉路。因為袁家界到天子山全是盤山路,時間又長,所以暈車的人一定要盡量做在最前面,會好很多。
所以如果你最後一天要急著下山去趕車,那麼正確的路線一般是先玩完最上面的景點,最後一天才該是下面的景點,一邊遊玩一邊下山去。
五、*最後注意*
張家界到鳳凰的汽車67一張,不出意外的一般到汽車站都有票的,不要隨意相信什麼沒有票,我幫你買能更便宜點之說。有一對情侶和我們同時到車站,之前被忽悠著買的是下午3點的票,只能在車站等著。到鳳凰晚上快九點了。
張家界到鳳凰的一路的景色實在是太漂亮了,這條常吉公路聽我bf說修了很多年,穿山越嶺。窗外連綿起伏的山巒,梯田,農家,讓我一路興奮的暈車了(囧)。。。所以大家不要一上車就睡覺錯過了如此美麗的景緻!車子一般都不會坐滿。左右兩邊都有風景,但是我還是建議大家坐左邊,後半段的旅程大部分景緻在左邊,右邊就是岩石了~~(後面慢慢發鳳凰篇。。最近工作比較忙,估計過段時間才能整理好發上來了。)
❷ 旅遊業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文化與旅遊業的關系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辨析二者的關系必然會涉及到旅遊業對文化作用的問題。雖然旅遊業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的認識,但對於旅遊業究竟如何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卻缺少系統的思考和准確的表述。
一般來說,旅遊主要是城鄉居民基於滿足精神方面需求而引發的外出遊玩活動。從文化角度看,旅遊主要表現為旅遊者對自然和人文資源的審美行為,是旅遊主體和旅遊客體之間的文化交流。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旅遊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但旅遊業的本質是會產生較強文化效益的經濟產業,它不是文化事業,也不屬於文化產業的范疇。旅遊業對文化的作用不能泛泛而談.由於不同的地方文化的含義有所不同,因此分析旅遊業對文化的作用,需要明確特定的文化范疇才能進行。
一、旅遊業對促進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
文化交流所指的文化一般是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文明。從國際范圍看,按照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標准,廣義的文化可以分為中華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東正教文化、西方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等。從國內范圍看,在中華文化之下又可以分出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亞文化。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促進文化交流都是推動不同文化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旅遊業在這其中發揮了獨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這是與大規模旅遊經濟活動相伴隨的文化交流。自從文明開始誕生,文化交流就一直存在,但在沒有現代旅遊業出現之前的文化交流是相對零散的,同經濟的聯系也不太緊密。旅遊業的發展,則以經濟為動力,並通過經濟的方式,極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范圍。2012年,全球過夜旅遊者達到10.35億人次,國際旅遊收入達到1.08萬億美元;而同期國內旅遊達到29.6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達到2.27萬億元。這其中,以文化交流為目的的旅遊佔了很大比例。可以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業已經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這是民眾之間的文化交流。從交流主體的角度看,可以劃分為官方層面的文化交流和民間層面的文化交流。官方層面的交流發生在政府之間,往往通過公共財政支出,弘揚本國或者本地的文化。比如我國派遣文藝團體出國表演,在國外設立「孔子學院」等,都屬於這一范疇。民間層面的交流則更多是自發的,是不同國家或者不同地區居民之間基於文化差異而進行的相互訪問。旅遊交流屬於民間文化交流,這種交流與官方交流互為補充,推動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發展。
(三)這是一種更深入、更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旅遊業推動的文化交流不是少數精英之間的文化交流,而是國民全方位參與其中的文化交流,這種文化交流不預設主題、不先入為主,是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平等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交流是面對面的交流,是客源地和旅遊地居民之間的互動式交流。因此,影響面更大,也更為長久。
總之,旅遊業的發展推動了跨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溝通,有利於促進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二、旅遊業對推動文化建設具有非常突出的平台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的目標,如果從大文化的角度看,五個建設都屬於物質和精神財富的范疇,即屬於大文化所包含的內容。但是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並列的時候,文化建設一般指的是發展科技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其根本目的在於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精神支柱,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經濟學家於光遠曾經說過,「從社會文化價值看,旅遊具有非常明顯的教育意義,它可以是一種社會化的因素,因為它使人親自了解現實,可以培養人們面對現實的某種態度,它也是一種培養感情的因素,在很多情況下,它有利於智力、科學、技術、藝術和文學方面的創造。」
需要說明的是,旅遊業對文化建設的作用,主要不是依靠國家投入來實現,而是通過市場經濟,主要依託遊客自身的旅遊消費達到了促進文化建設的目標,國家支持旅遊業的發展,實際上可以用更小的成本,產生了更大的文化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業既推動了文化建設,同時也促進了經濟建設。其中,旅遊業對文化建設的作用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旅遊業對於形成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獨特作用。核心價值是一個社會共同認可和遵循的價值。推動形成核心價值對於一個國家持續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中國漢武帝之後的帝制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共同價值觀對於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價值的形成除了教育,還在於國民通過現實的工作生活中去感悟、去印證、去實踐。因此需要通過更多渠道去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形成。以旅遊的方式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不是僵化、填鴨式地灌輸,而是通過柔性影響、自然滲透,春風化雨式地幫助人們在旅遊過程中形成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比如,人們在游覽了祖國的壯美河山和名勝古跡之後,很自然地會將對大好山川的熱愛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愛轉移為對國家的熱愛,而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的愛國主義價值觀往往更為鞏固和持久。再比如,遊客在參加紅色旅遊之後,自然會對先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形成的向上精神動力是其他教育方式很難替代的。
(二)旅遊業對提高國民素質具有突出作用。國民素質包括身體素質也包括文化素質。中國自古就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說法。旅遊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對於國民的身心發展都有很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更多地參與到旅遊中來,有利於其全面健康的成長。在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支持年輕人開展游學活動,其看重的正是旅遊業的這種突出功能。未來我國需要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對提高國民素質的作用,推動文化建設。
三、旅遊業對文化事業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
文化事業強調文化的公益性、公共性。公共文化需要政府來提供,因此這種文化基本上是免費的,或者是收費很少,帶有優惠性質的。文化事業雖然強調政府投入,但文化事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可以分享文化建設的成果,進而實現文化建設的目標。因此,只要有利於文化事業發展的方式都可以採納。這也意味著,發展文化事業並不等於要完全排除市場的內容。如果通過市場機制的方式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樣也應該將其充分的運用。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在發展文化事業中主要提到四大任務: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而旅遊業對這四個方面的文化事業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旅遊業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覆蓋范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屬於公共財政投入的內容。既然是公共財政投入,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人越多,其文化投入產出的效率就越高。國家規定,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要逐步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一般而言,公共文化設施其享受的主體往往是設施所在地的居民。通過旅遊業,可以引導更多外來遊客享受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有利於提高文化效益。
(二)旅遊業是一種獨特的現代傳播渠道。現代傳播體系的建設對文化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按照一般的觀點,傳統媒體包括第一媒體報紙刊物、第二媒體廣播,第三媒體電視,現代媒體包括第四媒體互聯網和以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博客、桌面視窗等為代表的第五媒體。從傳播的角度看,媒體即信息傳播的平台,其中,信息的覆蓋面、信息被接受的程度、信息傳播的速度都是衡量媒體傳播效率的重要標准。旅遊在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的同時,實際上也很大程度扮演了信息傳播媒體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旅遊可以被視同為「第六媒體」。與其他五種媒體的不同之處在於,旅遊傳播信息的速度雖然相對較慢,但是旅遊目的地信息傳播的覆蓋面卻很大,此外旅遊目的地信息的傳播還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遊客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和消化信息。同時,旅遊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體,它是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信息的主動選擇,具有很鮮明的互動式的信息傳播特點,不像其他媒體只是由一方被動接受信息。目前,社會普遍忽略了旅遊在現代傳播體系中扮演的獨特角色,未來需要對此問題予以更多關注。
(三)旅遊業促進了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目前對於旅遊業促進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問題社會上存在不少的爭議。特別是一些地區在盲目開發旅遊業中對傳統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後,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甚至把旅遊業作為破壞傳統文化的「罪魁禍首」。分析這種情況需要對幾個問題做出回答。
其一,發展旅遊業是否必然會破壞傳統文化。雖然一些不科學的旅遊業發展行為確實對傳統文化造成了破壞,但其實對傳統文化沖擊最大的是工業化和城市化。較之工業化與城市化同傳統文化的相互對立,傳統文化與旅遊業之間並沒有本質的沖突。更為重要的是,傳統文化是旅遊業發展重要的依託對象,破壞傳統文化其實就是破壞旅遊業自身,因此旅遊業從發展本身而言,必然要把保護傳統文化作為發展中重要的內容。此外,差異化發展是旅遊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各個地方只有更多地保留傳統的多元文化、異質文化,旅遊業才能更好地吸引遊客,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業具有保護傳統文化的內在動力。
其二,發展旅遊業對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機制是什麼。與依靠國家投入進行保護和傳承不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於利益機制而實現的保護。在這個過程中,旅遊業將利益機制傳導給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通過經濟動力促使其對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不是將其封閉起來的靜態保護,而是以文化交流、互動的方式實現的動態保護,這種保護是基於發展視角的保護,其實更是一種與時俱進的保護。比如山西的平遙古城,在旅遊業沒有發展起來之前,一直被視作當地政府的一個包袱,急欲將其拆掉。隨著旅遊業的快速興起,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才意識到平遙古城是一個絕佳的旅遊資源,因而自覺地強化了保護古城的動力。再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鄧敏文在研究侗族大歌時特別提到,「如果侗族大歌不能與時俱進,就是死路一條。侗族大歌必須從侗族村寨走進學校,走進縣城、州城、省城乃至國內外各大都市。當然侗族大歌在城市化進程中,千萬不要遺棄它固有的生存基礎——侗族村寨。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侗族大歌也會死無葬身之地。」從旅遊業的角度看,侗族大歌要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下去,除了「走出去」之外,還要「引進來」,這就是要通過旅遊業形成一種良性的利益反饋機制,讓留在侗族村寨的居民還可以通過向遊客表演等方式來展示侗族大歌的魅力,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村寨「空心化」,使侗族大歌「走出去」之後還能實現原居地的文化發展。
其三,如何看待發展旅遊業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破壞的現象。旅遊業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因為規劃、開發、經營不當對傳統文化造成破壞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在發展旅遊業過程中利益傳導機制太強,同時又缺乏平衡和制約機制,因而出現旅遊場所過分商業化,文化傳承人為迎合遊客將文化庸俗化膚淺化等行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找到旅遊業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的一個平衡點。一方面通過示範引導,鼓勵旅遊業投資者和經營者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中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加大對旅遊業發展中破壞傳統文化行為的處理,建立和完善糾錯機制,最大限度保護好傳統文化。
總之,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對待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作用,主要應該肯定其正面的價值,同時避免旅遊業發展中對傳統文化破壞的行為,以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的積極作用。
(四)旅遊業可以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的關鍵是要補上農村文化事業這一「短板」。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其落腳點在於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這些年國家也在通過農村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方式來加強對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但除此之外,還有必要關注旅遊業對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作用。這一點在許多鄉村旅遊業發展較快的地方有較明顯的體現。比如,一些鄉村旅遊經營戶通過接待城市遊客,就不同程度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服務意識。
四、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分析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的作用,首先需要對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做出區別。旅遊業是為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活動提供物品和服務的一組產業集合;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集合。雖然二者都是一系列產業的集合,但是旅遊業實際上是從消費需求角度來衡量的一個產業,文化產業則是從消費供給角度來衡量的產業。由於二者各自從需求方和供給方來衡量產業,因此彼此之間存在一些交叉。但是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各自獨立,並不是完全同一的產業。
從統計的角度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分類》,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交叉的部分主要有:一是在文化產業的文化藝術服務類中,文藝表演服務、文物保護服務、文化遺產保護服務、博物館等有一部分是面向遊客的,對應的是旅遊產業中「游」和「娛」的環節。二是在文化產業的文化休閑娛樂服務類中,公園管理、游覽景區管理、室內娛樂活動、游樂園活動等很大部分都是面向遊客的,對應的也是旅遊產業中「游」和「娛」的環節。三是在工藝美術品生產中,工藝美術品的製造和銷售如果面向遊客,對應的是旅遊產業中「購」的環節,但這部分在旅遊購物中所佔比重並不會太高。總體來看,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交叉的部分並不是太多。根據2010年城鎮居民國內旅遊抽樣調查的數據看,游購娛的比重大約佔全部旅遊消費的三分之一,而這其中屬於文化產業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大致估計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重疊交叉的部分只有10%左右。此外,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5%;2004年,旅遊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4.05%,旅遊產業的份額大於文化產業。
具體到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的作用,大體上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旅遊業促進了一部分文化資源的旅遊化利用,使其轉化為文化旅遊產品。從旅遊業的角度看,文化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但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看,許多文化資源如果不藉助旅遊市場這個渠道,就只能是「養在深閨人不識」,不能成為可供消費的產品。比如過去許多有形文化資源,如古村、古鎮等在沒有發展旅遊業之前僅僅是當地居民居住的場所。但是通過旅遊業,這種資源很快走向市場,成為文化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旅遊業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經濟價值。
(二)旅遊業延伸了現有文化產品的銷售市場,進而擴大了文化產業的規模。最典型的例子是手工藝品。在沒有旅遊業的時候,許多手工藝品大多是在區域內進行小規模的市場交換。比如,苗族的刺綉工藝品,主要是在集鎮上進行銷售。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大量的遊客取代當地居民,成了這些手工藝品的主要銷售對象。像雲南大理鶴慶的新華村,每年向遊客銷售銀器製品帶來的收入就超過1億元。
(三)旅遊業的發展催生了一批全新的、面向遊客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了文化產業的內容。這其中最突出的現象是旅遊演藝的崛起。近年來,許多直接針對旅遊市場開發的演藝項目都取得了成功。比如,早期依託陽朔山水推出的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至今還受到大量遊客的追捧。而像張家界的「天門狐仙」、承德的「康熙大典」等也是從豐富外地遊客夜間活動出發開發的新型文藝演出。這些演出增加旅遊消費的同時,實際上也成了新的文化消費熱點。
(四)旅遊業促進了一些文化事業單位轉化為文化產業經營實體,為文化事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新的路徑。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是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體制機制的首要任務。其中特別提出了「推動代表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增強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提供服務能力。」事業轉換為產業,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市場越大,其轉換也越容易。對許多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來說,面向市場的方式一種是在本地演出,一種是去外地演出。但是除了少數優秀節目有較大的外出演出市場外,多數演出主要還是要立足本地演出。但是本地演出最容易面臨的就是當地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問題,這在一些中小城市更加明顯,因此這就很大程度需要藉助外地遊客的消費才能保證其足夠的市場容量。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將旅遊業發展與地方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更好結合起來,對於這些文藝院團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