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傳統美食研究
代表論著
1.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 華中師大出版社1999年 獨著
2.中國飲食文化探源 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獨著
3.漢高祖的人生哲學 (台)漢揚出版公司1997年 合著
4.鄉飲酒禮探微 《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1期 獨著
5.漢唐飲食制度考論 《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 獨著
6.先秦飲饌技藝考論 《文獻》1996年第1期 獨著
7.宋代私家目錄管窺 《文獻》1999年第3期 獨著
8.中國飲食史研究的新開拓 《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4期 獨著
9.中國文化對傳統服飾的影響《光明日報》2000年8月11日 獨著
10.中國古代飲食文獻概述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獨著
❷ 准備做特色餐飲業,在市場調查時要調查哪些方面 謝謝!
沒有具體的資料,把我腦中的告訴你吧.
1.
做人口調查.
2.
做最低收入調查.
3.
評估你要做的餐版飲種類,
調查一下在餐飲業中權占的比例.
4.
然後調查你周邊的朋友,
查他們一個月在餐館吃的次數及金額,要查各個層次的,然後按照最低層次來做參考,如果那樣也賺,那麼就好好經營吧.
❸ 中國傳統美食資料
佛跳牆
佛跳牆是福州傳統的名菜,至今有100多年歷史,也是清宮滿漢全席中首推的美味。皇家佛跳牆以刺參、廣肚、魚翅、鮑魚、瑤柱、鴿蛋、火腿、蹄筋、雞鴨等20多種山珍海味為原材料,加骨湯、紹酒、白蘿卜球等輔料和多種百年不變的香料精工調配,再以荷葉密封於酒壇中,用文火煨制而成。味道葷香醇厚,鮮美絕倫,濃香醉人。據說,道光年間幾個秀才品嘗這道菜後,發出"壇起菜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感慨,才被正式冠以"佛跳牆"之名。據說,毛主席當年就特地去福州品嘗了這道菜。
宮廷乳酪
北京宮廷乳酪曾是在元、明、清三朝皇家獨享的宮廷小吃。原味的宮廷乳酪"濃、稠、涼、細、滑、香、甜",用瓷碗裝著,倒過來還能做到"紋絲不動、一滴不灑"!現在,這小小一碗乳酪大概8塊錢一碗,品質、品味兒都不錯!
宮廷豌豆黃
豌豆黃既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正宗的宮廷飲食,是當年御膳房根據民間小棗"糙豌豆黃"改進而成的。製法是將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後切成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色味俱佳,細膩純凈,入口即化。豌豆黃是慈禧的最喜愛的小吃之一,據說當年慈禧在北海歇涼,無意遇到了做豌豆黃和芸豆卷的,嘗過之後贊不絕口,後傳入宮中。現在春季正是吃豌豆黃的好季節,在北海的仿膳飯庄、傳統的廟會上等都能吃到。
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飲食結構變化
專家簡介:
趙霖,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兼任營養科副主任。擔任中華中醫葯學會微量元素分會副理事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團體委員或常務理事。2001年被香港特區保健協會聘為醫學顧問。2002年被聘為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專家庫」專家成員。曾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共5項。先後在國內外專業雜志發表論文80篇,科普文章30餘篇,參加8本書籍的撰寫和翻譯,其中《中國人怎麼吃》一書於2001年獲「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二等獎。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傻吃的危害
一 「常常登高座,漸漸入祠堂」
1993年在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上,中國民主建國會的憂國憂民之士呼籲現行宴會必須改革 並針對時弊鄭重提案,要求革除豪宴盛飲、浪費社會財富、公款大吃大喝的腐敗陋習。
其實古人早就反對筵席奢糜的做法。明代書法家周履清為烹飪書《易牙遺意》寫序批評說:「今天下奢糜,日常往來即使節儉人家也弄四五十樣餚饈,席上堆滿大小方圓的餐具。」,這種針砭時弊之說,即使今天來看也是難能可貴的
從現代營養學的觀點,「盡備珍饈」的筵席之舉也違反了葷素配搭、粗細兼食、酸鹼平衡的健康膳食方式。如沉湎於觥籌交錯之中,勢必招致病魔纏身。暴飲暴食、進食過飽,可導致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膽囊炎等疾病發生。每當逢年過節,醫院此類病人陡增便是明證。中華民族歷來有勤儉節約的美德,「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從孩提時代就朗朗在口的不朽詩句。另—方面又有熱情好客的傳統:「持家不可不儉,待客不可不豐」。作為個人、家庭接待,量入為出,各有其「斗」,自然不會奢侈浪費。但是當前公款吃喝盛行,今日的某些吃請早已超越了吃菜、美食的階段,甚至到了吃排場、吃面子都不足以描述的地步,其浪費之巨大,令人難以置信。不僅國人,連外賓也對此提出尖銳的批評 這種大吃大喝的危害絕不僅僅是浪費,它對於我們國家、民族是一種可怕的腐蝕劑。而慣於此道的某些人,有句民諺送給他們是再合適不過的,叫做「常常登高座,漸漸入祠堂」,它形象地描繪了無節制地吃喝對健康的危害。
二 不吃粗糧,飯白了臉卻黃了
已知食物在加工過程中伴有維生素的損失,例如穀物在精製過程中B族維生素損失較多;現在又注意到一些必需微量元素的丟失也十分可觀。將小麥精製成上等麵粉後,僅保留了原來小麥中20%的鎂、13%的鉻、12%的錳、50%的鈷、37%的鉬和21%~31%的鋅。我國民間傳統食品紅糖中含鉻及多種微量元素;精製白糖中不僅微量元素含量極低,還可刺激尿中鉻的排泄,微量元素鉻長期攝人不足可能影響糖尿病與冠心病的發病率。因此「食不厭精」的觀點是片面的。
飲食清淡、熱量平衡是長壽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膳食結構的變化突出表現在三餐中的主食。不少城市居民不是精製大米不吃,非富強粉饅頭不買,飯白了、臉卻黃了。有趣是,正當我們主食由粗變精之際,發達國家卻大踏步走上回頭路———由細糧向粗糧的復歸。德國全麥麵包銷路大暢;在日本,烤紅薯的香氣重又飄散在城市街頭;紐西蘭「主食吃雜一些,配以豌豆、蠶豆等」已成為政府的號召;美國則把粗糧和蔬菜列為「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國際營養學界提出「飲食清淡、熱量平衡是長壽的關鍵」,與我國「粗茶淡飯保平安」的傳統膳食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發達國家在飲食習慣和觀念上的逆向變化已明白無誤地提醒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審慎對待熱度日高的飲食「西化」誤區了
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轉而強調主食吃粗,是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認識到,主食過於精細、單一,造成營養失衡是影響民眾體質的重要原因。西方是在有了足夠蛋白質供應的條件下才由粗向精過渡,而我們卻在蛋白質攝入還不足時就將穀物中的許多營養素棄之不用,豈不更顯失策 西方發達國家主食選擇上的反復告訴我們,不能沿著錯誤的道路盲目走下去,與其撞上「南牆」再「回頭」,不如盡早改弦易轍。
三 嗜甜食無度,「徒取其適口」而「陰受其害」
西歐和美國每人每天食用蔗糖約100克左右,所以人們很關注食糖對健康的影響。1995—1996年度中國食糖消費量達820萬噸,平均人均年消費食糖6.7千克,亞洲為11千克,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費蔗糖超過35千克。蔗糖的安全性雖被公認,但過量肯定有損健康,並會導致肥胖和慢性病。一般來說,糖的攝入量以不超過總熱量的10%為宜,應控制在每日60克以下。眾所周知,胰島素可以誘使細胞中具有催化作用的輔酶合成,糖吃多了,剩餘的葡萄糖正是藉助胰島素的作用,在細胞內轉化為脂肪酸、進而合成脂肪,由於脂肪組織分布在皮下及各個臟器內外,最終難逃肥胖病的羈絆。
甜食和飲料中含糖較多,吃多了必然影響正餐。人生性愛吃甜食,高糖飲食易使蛋白質糖化變質,造成神經損傷、削弱智力,加速大腦老化。習慣高糖飲食的孩子智力測驗成績差,情緒不穩定。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對居住在工業區公立學校中5 15歲的兒童調查發現,飲食中蔗糖的比例與學習成績和智商負相關,營養素含量低、蔗糖高的膳食對學生學習狀況有明顯的不良作用。此外,刑事犯罪學家對青少年犯人歷時2年精製食糖攝入量的觀察表明,攝入食糖量低的罪犯其反社會行為發生率下降48%,攻擊性行為發生率下降82%。所以正如明代偉大醫葯學家李時珍所說,過量食用甜食,其結果必然是「徒取其適口」而「陰受其害」。
(四)兒童「果汁飲料綜合征」
當前,隨著市場上飲料的不斷更新,年輕的父母曾有過無數次的嘗試。在他們看來,只要能換來孩子甜蜜歡樂的笑臉,誰也不會計較價格的高低。然而這種「汁」、那種「液」真像宣傳的那麼「神奇」嗎?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醫生在一群兒童中發現了「果汁飲料綜合征」。這些兒童大的7歲,小的只有2歲,他們每天從充氣飲料和果汁中攝取的熱量達到總熱量的1/3。孩子們食慾不振、好動、情緒不穩定,時常腹瀉,吃飯時吵鬧,這些症狀與大量濫用果汁、飲料有關。有資料表明,偏愛飲用碳酸飲料的兒童有60%因缺鈣影響正常發育,特別是可樂型飲料中磷含量過高,過量飲用導致體內鈣、磷比例失調,造成發育遲緩。
飲料中大都含有糖,營養學術語說其含有「虛卡路里」,即毫無營養的熱量。過量飲用會擾亂消化系統,以致影響正常進食,造成營養不良。高血糖與退化性大腦疾病密切相關,血液中的葡萄糖可與蛋白質反應,產生異常的「糖交聯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會擾亂細胞的功能。喝飲料多的孩子們幾乎每餐都要使性子,但早餐除外,這是因為一夜沒有喝飲料的緣故。英國研究人員對100名兒童的調查發現,70%的學齡前兒童和50%在幼兒園就讀的孩子一直以飲料代水,而約90%的父母對孩子喝飲料的習慣並不在意,他們忽略了飲料中含有色素、甜味劑、防腐劑等許多化學合成物質,所以過量飲用對兒童健康的危害很大。
美國科學家指出,一瓶340克的可樂含咖啡因50—80毫克。眾所周知,咖啡因是興奮中樞神經的葯物,具有成癮性。成人因對咖啡因的排泄作用強,所以適量飲用不致造成中毒。但如一次口服咖啡因的劑量達1克以上,就會導致中樞神經興奮,躁動不安、呼吸加快、肌肉震顫、心動過速、失眠和耳鳴。由於咖啡因對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所以會出現惡心、嘔吐,此外還會伴有眩暈、心悸、心前區疼痛等症狀。嬰幼兒對咖啡因尤為敏感,因此非常容易成癮。作者在德國做訪問學者工作、生活期間,多次發現德國的家長特別注意禁止兒童喝可樂,原因即在於此。
懷孕和授乳期的婦女,更應慎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因為咖啡因能迅速通過胎盤作用於胎兒。如過量飲用,體內的胎兒就會直接受到咖啡因的不良影響;咖啡因還可隨乳汁分泌,產後正在授乳的母親過量飲用,當然也會間接傷害嬰幼兒。水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組織平均含水約65%,由於水的溶解力非常強,各種化學反應無一不在水中進行,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也必須溶於水才能被機體吸收,體內各種代謝廢物也必須隨水才能排出體外,水還參與體溫的調節。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需水量約2500毫升左右,主要來自飲水、食物中的水及體內代謝產生的水。就在各種飲料競相擁入千家萬戶,灌進萬千嬰幼兒腹中時,一些專家正以極大的興趣潛心於溫開水活性的研究。由於溫開水能提高臟器中乳酸脫氧酶的活性,能迅速降低累積在肌肉中的「疲勞素」———乳酸,從而消除疲勞,煥發精神。所以,要向年輕的父母們大聲疾呼:兒童飲料首選白開水。
五 「口重」誘發高血壓
在德國法蘭克福市舉行的醫學會議上,食鹽被指控為「秘密殺手」,在工業發達國家,被食鹽送進墳墓的人比有害化學物質造成的還多。高血壓以及由它引起的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等疾病是同「口重」造成吃鹽過多是有聯系的。因此,改變「口重」的飲食習慣,是控制高血壓病的重要措施。
1977年,美國參議院營養特別委員會,發表了旨在預防與飲食明顯相關疾病的膳食改善指標,要求每日攝取食鹽5克左右;同年,聯邦德國規定成人食鹽需求量為每日5—8克。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一天僅吃4克食鹽,他們高血壓患病率僅4%;美國人每天進食10克食鹽,高血壓發病率約10%;日本的吃鹽量遠超過上述地區,高血壓患病率遙遙領先,北海道的農民,一天平均攝入27克食鹽,高血壓發病率接近40%。
2002年9月公布的2000—2001年中國心血管健康中心合作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我國35—74歲的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已達27.2%,僅此年齡段的高血壓患者就約1.3億人20世紀80年代全國高血壓抽樣普查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每天以1萬人的數值增加。與「南甜、北咸」的飲食習慣相對應,高血壓患病率在全國由北方至南方、呈明顯下降趨勢,在大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北京市高血壓患病率為廣州市的4.4倍。原中國預防醫學院營養衛生研究所的調查資料表明,我國居民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平均為13.5克。這與世界衛生組織在關於預防高血壓、冠心病的建議中提出的每人每天攝入5克以下食鹽的標准相比,顯然太高了。以食鹽攝入量最高的山東 平均 17.3克 和最低的廣西 平均7.5克 相比較,兩地農民的高血壓患病率相差近一倍,分別為15.3%和8.2%。我國科研工作者為驗證鹽與高血壓的關系,對50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限制食鹽的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每天食鹽量限制在4克時,有10名患者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下,每天限制食鹽攝入量為2克時,有1/3以上患者血壓顯著下降。所以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來說,限制食鹽確實是簡便、有效的防治措施。
對食鹽的味覺感受是由習慣養成的,「口重」的飲食習慣是可以改變的。食鹽攝入量如能減少到每人每天5—6克,我國的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就可明顯減少。所以調味要棄咸求淡,尤其應讓兒童從小養成「口輕」的習慣,這對保證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六 油炸食物危害健康
炸雞翅、炸雞腿、油條、油餅、油炸花生、煎雞蛋等油炸食品口感好,許多人愛吃、對孩子特別有誘惑力。當然,偶爾吃點無妨,但長期大量食用則對健康有害、尤其是禍及兒童。油炸食物熱量很高,因為油脂的共同特點是含熱量高,100克植物油的熱量高達869千卡,16粒油炸花生米就含有45千卡的熱量。我們在臨床上見到許多小胖子,他們的共同嗜好是吃炸雞翅、炸雞腿,個別孩子竟然一頓飯就可以吃掉十幾只炸雞翅。
長期大量食用油炸食物可能發生以下3點危害:
1 油炸食物 油條、油餅等 在製作過程中需要加入含鋁的膨化劑,研究發現鋁元素在腦細胞中的沉積與老年痴呆症有關;
2 食物經高溫煎炸處理,可產生有致癌作用的多環芳烴,現在又發現會產生大量丙烯醯胺;
3 油炸食物所用的食油往往反復使用,導致脂質過氧化物的產生和積累,這些過氧化脂質可促使腦細胞早衰。
七 筵席「美食」的誤區
中國飲食文化對「美食」的要求是———色、香、味、質、器俱佳,給人以多種感官上的享受。但更重要的是,重視營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食」。一些報紙刊物對「美食」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廳樓百宴,名廚大菜才是「食文化」,現時宴會已成為大吃大喝的代名詞。宴會觀念的扭曲,暴露出我國的筵席方式、習俗、飲食結構方面存在一系列誤區。幾年前一場著名的國際烹飪比賽中,我國選手名落孫山,原因在於名廚大多隻在「刀上」、「案上」、「炒上」下功夫,在風味上有造詣,但缺乏營養學方面的知識,不了解所烹調菜餚的營養成分,以及如何合理安排食譜。許多單位平時飲食清淡,節假日會餐時雞鴨魚肉堆滿桌,暴飲暴食,損害健康。均衡飲食的習慣是需要平時注意養成的,為了防止「一頓吃傷,十頓喝湯」的現象發生,即使會餐也應搭配合理,上菜冷、熱、酸、鹼平衡。
還有兩種錯誤的飲食觀點值得注意:一種是所謂你想吃什麼,就需要什麼營養,所以順其自然,毫無顧忌、隨心所欲地猛吃;其二是盲目追隨廣告等宣傳媒介,看到報紙、雜志上介紹吃什麼好,就專吃什麼,聽說吃什麼不好,就絕對禁食什麼,人為地造成偏食。商業廣告宣傳的都是精製的食品,它包裝精美、運輸貯藏方便,但營養卻很不平衡,然而廣告卻稱它營養豐富。
有人認為「在經濟不很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難以考慮營養」,這種以為富裕了才能講營養的觀點同樣是錯誤的。日本在二戰結束後的第二年,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不失時機地頒布了《營養法》,在最為貧窮的時代加強了營養工作,有效地保證了國民體質,渡過了經濟上的難關。因為發展經濟的最終目標是國家富強、民族興旺 講營養就是要在吃飯上講究科學,引導群眾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並不斷根據國情調整和優化食物結構,最終才能達到提高中華民族健康素質的目的。
八 「有諸內者、必形於外」,美容絕非表面處理
形體美意味著機體的健康。古人雲:「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即機體內部的健康是形體美的基礎,形體美是內體美的外部表象。中醫認為中年以前要重補益,注重益氣養陰,有了健康的內臟才能有健美的形體。中年以後要注意幫助機體清除多餘的積垢,包括利濕、豁痰、化瘀等。總之女性健美要以養陰為主,女性陰氣茂盛,外表方能華美雍容。
許多美容書籍中無一例外地會開列諸多「美容食品」,「蔬菜和水果是美容食品」的說法有一定道理。美容從根本上講是要獲得良好的健康狀態,把健康的美從面部反映出來。因為皮膚是健康的窗口,中醫的診斷方法「望、聞、問、切」的第一步「望」就是看人的精神和面容,皮膚的顏色、光澤、質地,眼睛的神采,口唇的色彩等。人體的內臟與面部的不同位置有密切聯系,所以從面部的變化可以了解內臟的情況:如額頭皺紋增加,反映肝臟負擔過重;眼圈發黑,說明睡眠不足、腎臟負擔過重;臉頰顏色灰暗,表明機體缺氧,肺功能不佳;鼻子發紅,顯示心臟負擔重。健康良好、精力充沛的人面色潤澤,顧盼有神;病入膏肓的人怎樣化妝也不會光彩照人。缺乏維生素B的人,面部易發生脂溢性皮炎;缺乏維生素A的人皮膚乾燥、脫屑;缺乏維生素E的人易發生褐斑、皮膚缺乏彈性;缺乏維生素C的人皮膚黯淡;缺鐵的人皮膚蒼白、無光澤;缺鋅的人皮膚易破損起皮。如果能及時調整、補充機體的營養,自然會產生美容效果。
平衡膳食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現代飲食容易缺乏蔬菜,補充蔬菜水果往往可以促進膳食平衡,從而改善皮膚的健康。西方蔬菜大多生吃,但生吃蔬菜攝入量受到限制。作者在國外遇到這樣一件事:一位女性為了美容,每天午、晚餐都吃蔬菜沙拉,卻不見效果,於是去找營養學家咨詢。專家看後微笑著吩咐將這盤蔬菜沙拉煮一下再端上來,卻只見盤中只有很少一點熟菜。營養學家對疑惑的女士說:「新鮮蔬菜體積大,生蔬菜沙拉看起來很多,實際上比熟菜量要少許多」。多吃蔬菜水果絕不是說就可以不吃或少吃主食、也不吃豆類、魚、肉、雞蛋和牛奶。食物不存在絕對的「好」與「不好」,關鍵是要搭配得當,才能符合身體的需要。黃瓜、胡蘿卜、番茄、冬瓜、西瓜、草莓、檸檬等都對美容有益,有些姑娘聽說「檸檬能美容」,便猛吃檸檬,拒絕其他飯菜,結果蛋白質、熱能嚴重缺乏,營養不良、面黃肌瘦,虛弱不堪。要知道,完全素食的婦女,由於拒絕動物蛋白,體內缺少維生素B12、脂肪和膽固醇,會造成不孕症。蔬菜水果之所以有美容效果,其根本原因是食用後促進了膳食平衡的實現,機體的酸鹼平衡改善了,代謝順暢,從而容光煥發。這是蔬菜水果和其他食物配合的結果,大量、單一地吃某一種所謂「美容」水果或蔬菜,是不會獲得理想的效果的。
九 每天吃多少肉才合適
《呂氏春秋》一文中指出:「肥肉厚酒,……命之曰爛腸之食」。就是說進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膏粱厚味,肥甘酒酷,往往釀成濕熱,蘊結脾胃,造成腸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胃脘痞悶。美國洛馬·琳達大學醫學院在「第七日創新計劃」中,對272名美國居民進行的研究發現:愛吃肉的人比素食者早老性痴呆的發病率要高一倍,顯示長期過量肉食對大腦健康不利。
1.牙齒結構與人類食肉量有關
由於經濟發展的水平所限,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百姓膳食中動物蛋白和脂肪攝取量偏低;於是在一些人眼中,似乎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就是生活水平高,以肉食為主的「洋快餐」備受推崇。一次作者接待某兒童電視節目的編導采訪,她說:由於「洋快餐」的錯誤導向,孩子們都成了「肉食動物」,不僅不吃蔬菜、主食也吃得很少,家長對此都非常擔心。那麼孩子吃多少肉才合適呢 答案來自人類的牙齒結構。因為人類消化系統在各個方面都與肉食動物截然不同,同人最相像的是有雜食習性的動物。古生物學家在判斷動物攝食種類時,首先分析牙齒結構。人有32顆牙齒,其中臼齒20顆,用於磨碎穀物、豆類和其他種子類食物;切齒8顆,用於咬食膳食纖維豐富的果蔬;惟獨4顆犬齒是為了撕咬肉類所用。按照不同牙齒的比例,臼齒 切齒 犬齒:5 2 1。依此推算,人類正常食物結構中植物與動物性食物的比例應為7 1。正是這個神秘的比例凸顯了人類合理的膳食結構,這無疑是在數百萬年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也是維生素B12、維生素B6、維生素B1、生物素和泛酸的來源。適量肉食有利腦發育,因為脂肪類物質對被列為腦的「第一需要」,蛋白質則列為「第二需要」。上述的這些健腦物質在魚肉中高達30%—70%,豬、牛、羊等畜肉中含10%—20%,因此,葷素搭配的食譜才能符合健康的需要。魚、蝦、肉、禽、蛋類在飲食中所佔的比例應當顯著低於西方膳食結構。畜、禽、肉類每日攝取量為50—100克 1—2兩 ,英國營養學家則主張每日肉食以85克為宜。每餐進食時千萬別忘了,一定要搭配有足量的蔬菜。
2.「高肉食」危及民族生存
1994年8月23日,美國一家報紙刊出了題為「中國的人口爆炸將導致世界食品短缺」的文章,其中寫道:「中國的高速工業化導致食品產量和需求迅速增加,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肉消費國。中國人口每年增長1400萬,但耕地面積卻不斷縮小,到2030年估計人口將達到16億 如果食品消費維持當前的水平,到那時就需進口3.05億噸穀物。由於每年失去85萬公頃耕地,加之水源短缺和污染、土壤侵蝕與溫室效應的影響,到2030年將會引發嚴重的食品危機」。
預計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15.2億,食物消費量接近日本現在的膳食構成水平,即人均年消費糧食175千克,蔬菜、瓜類120千克,水果45千克,乾果2.5千克,食糖10千克,植物油9千克,動物油3千克,肉類40千克,蛋類15千克,奶類30千克,魚產品15千克。中國現有人均農業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21世紀人口過多與農業自然資源嚴重短缺的矛盾將更為尖銳,我國農業將面臨空前未有的嚴峻困難和挑戰。預計2030年,中國糧食需求總量接近7億噸,而世界糧食市場的出口資源僅為2.1—2.3億噸,因此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賴斯特·布朗在他寫的《誰來養活中國人》一書中,得出了「中國無法養活中國人」的結論,所以「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 」成為西方喧囂一時的話題。
本世紀中國居民肉類消費持續增加,而生產1斤雞肉和豬肉需要分別投人約3—7斤糧食,這種耗糧型的肉食生產無疑將給我國帶來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眾所周知,我國人均土地資源、水資源和能源都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995美國能源消費按石油換算達每人每年7905公斤,而中國僅為707公斤。如果我國人均消費達到美國的水平,那麼就幾乎需要整個地球的資源。面對人口眾多、耕地日減,不可能有更多的糧食轉化為肉類食品的嚴峻局面,中國人的消費慾望不能太高,在吃的方面絕不能盲目西化、仿效歐美「高肉食」、營養嚴重過剩、不健康的膳食方案。中國人民必須振奮民族精神,堅持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習慣和膳食結構;保持艱苦奮斗和節儉勤勞的優秀傳統,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古訓,世代相傳。
十 「沙發土豆文化」威脅人類健康
1997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 WHO 發布的報告指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沙發土豆文化正在威脅人類健康」。意指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飯,邊看電視邊吃炸薯條等零食的不良生活方式危害人類健康。
醫學研究發現,邊吃飯邊看電視,容易攝取過多的「垃圾食物」,從而缺乏足夠的蔬菜和水果,導致的不是肥胖,就是營養不良。兒童邊看電視邊吃的零食,常常是炸薯條、點心、糖果、汽水等營養不均衡的食物。電視中絕不會出現蔬菜、水果的廣告,孩子們看到的都是快餐食品,正是電視推銷的速食文化,剝奪了兒童的健康;正是「沙發土豆文化」,使美國家庭中看電視多的兒童比較少看電視的孩子從肉類攝取的熱量超出6%,從零食中攝取的熱量超出5%以上,從飲料中攝取的咖啡因竟高出一倍。電視對兒童飲食習慣和活動量造成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邊看電視邊吃飯人們不會注意到究竟吃下了什麼食物,甚至不知道早就吃飽了。調查發現,在電視機前吃晚餐的4至6年級的小學生中有50%體重超重。所以要向家長們大聲疾呼:用正餐時一定要關掉電視,同孩子一起在餐桌旁進食,把注意力集中在用餐上,建立起健康的家庭飲食習慣。世界各國有識之士都認識到「沙發土豆文化」的危害,英國《泰晤士報》2002年2月2日以「普京要在俄羅斯消滅懶散的人」為題,報道了普京總統在俄羅斯發起的全民健身運動,弘揚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提出「把懶惰的人從沙發上趕到體育館去!」,普京同時批評俄羅斯人花在煙酒上的錢比用於運動的多。現在俄羅斯約70%的男性吸煙,而年輕男性常在早晨上班的路上就打開了啤酒罐,因此俄羅斯男子的平均壽命只有59歲。
趙霖健康語錄
●由於溫開水能提高臟器中乳酸脫氧酶的活性,能迅速降低累積在肌肉中的「疲勞素」———乳酸,從而消除疲勞,煥發精神。所以,要向年輕的父母們大聲疾呼:兒童飲料首選白開水。
●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來說,限制食鹽確實是簡便、有效的防治措施。
●調味要棄咸求淡,尤其應讓兒童從小養成「口輕」的習慣,這對保證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蔬菜水果之所以有美容效果,其根本原因是食用後促進了膳食平衡的實現,機體的酸鹼平衡改善了,代謝順暢,從而容光煥發。這是蔬菜水果和其他食物配合的結果,大量、單一地吃某一種所謂「美容」水果或蔬菜,是不會獲得理想的效果的。
●按照不同牙齒的比例,臼齒 切齒 犬齒:5 2 1。依此推算,人類正常食物結構中植物與動物性食物的比例應為7 1。正是這個神秘的比例凸顯了人類合理的膳食結構,這無疑是在數百萬年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❺ 要一份傳統美食調查問卷 急!
惠州-阿媽叫。
回味無窮。。
❻ 怎樣寫美食調查報告
話說潮汕小吃
對待吃,向來有兩種態度,一是「吃好」,一是「好吃」。「吃好」,是要吃得飽,並且要有營養,能夠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好吃」是講究食物的味道,是一種享受,屬於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小吃是屬於「好吃」的食物。什麼是小吃,小吃是正餐以外的零嘴兒,也即「點心」,點到心而已,不會點到肚子里。面對正餐以外的小吃,你可以選擇吃,也可以選擇不吃,你不必在乎其量其質,只求其美味。從這個角度上看,純粹意義上的美食,應該是小吃一類的食物。
過去,潮汕人習慣用「吃好未」來跟人打招呼,這說明那時有沒有吃的是一個問題。如今,可不大有人這樣跟人打招呼了。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己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已不滿足於填飽肚子,而希望吃得更加有味道,更有情調了。因此,現在來談論溫飽以後的消費,談小吃,談美食,便是時尚的話題。
潮汕是小吃馳名的地區之一,許多小吃不僅為本地人所喜愛,在外地也是膾炙人口的。在全國優秀小吃品種評定會——「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已有8個潮汕小吃獲得「中華名小吃」稱號。潮汕小吃為什麼有如此魅力?其特點又在哪裡呢?
一、出身貧賤 自然天成
我國數不清的地方小吃或點心,其形成要麼脫胎於宮廷,要麼產生於民間。而潮汕小吃,幾乎全都是民間獨創,並一直在民間流傳。這是歷史上潮汕地處「省尾國角」,遠離國家政治中心,以及商業社會形成較晚,社會富裕程度不高所決定的。信手拈來幾樣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貢咕鵝肉、老姐豬腳飯、老媽宮粽球,哪一個名字不是樸素直白,鄉土氣息撲鼻。
潮汕小吃紮根於民間,它不依附於官文化、士大夫文化,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態,順應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流傳於民間,故此,我們現在才能品嘗到這么多富有鄉土氣息的風味小吃。
二、材料簡單 味道獨特
廣式點心以洋氣見長,如奶黃包、蛋撻、叉燒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鮮著稱,如蟹黃灌湯包、魚茸春卷。北方小吃則以麵食為主。潮汕小吃則是無米不成粿。一個潮汕方言「粿」字就將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盡。在潮汕字典中「粿」是這樣解釋的,一種大米粉做皮,有餡的果品。韭菜粿因為皮是番薯粉,餡是蔬菜,俗稱「無米粿」,可見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潮汕,按祖籍的習慣,祭祖要用麵食當果品,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果品。這就是「粿」的來歷。後來,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斷花樣翻新,相沿成習,人們就把所有祭祀的包點都稱為「粿」。潮人在運用稻穀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種原料既是皮也入餡——「米包米」的。如有一種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飯入餡,非但不覺乏味,還非常清香可口。
潮汕盛產番薯,這種又平又賤的農作物也被大量用於小吃中。番薯粉可作小吃的皮,如有甜、咸餡的「水晶球」,「韭菜粿」等。也可摻和瓜果蒸成「馬玲薯粿」、「芋粿」、「馬蹄粿」等。還可以做成「糕燒番薯」,「番薯湯」等等。別看番薯出身卑微,它在潮汕小吃中可是一個大家族呢。
和上海等沿海地區不同,潮汕小吃中用海鮮的相對少些,更鮮見諸如龍蝦、魚翅、螃蟹等名貴的海鮮。個中原因,一是因為潮汕氣候炎熱,海鮮食品難存放之故,此外,也是其平民化的特點所致。 凡沿海地區都盛產蚝,而將蚝做成美味小吃——「蚝烙」的,卻只有潮汕了。其做法也非常簡單,也就是番薯粉和蚝摻和在一起煎成餅,淋上鴨蛋,味道卻極為獨特,外酥內軟,濃香嫩滑,成為聞名遐爾的小吃。
綜觀潮汕小吃,以素為主而少見魚肉,其選材簡單,大都取材於隨處可見的 普通農作物——大米、番薯、蔬菜,卻以獨具一格的田園風味贏得人們的青睞,更因為其價格低廉而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❼ 介紹中國傳統美食。
很多呢!餃子 湯圓 春卷 麻花 年糕等等……http://www.lytour.com.cn/meishi/yinshixiantan/zhongguo.htm
中國菜餚素有四大風味和八大菜系之說。四大風味是:魯、川、粵、淮揚。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和福建菜。
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都蜚聲海內外。
粵菜系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 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 善於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 鮮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濃郁,擅長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
川菜系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並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鹵水、岩鹽、川椒、「陽朴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到三國鼎立之間。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閩菜系歷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其烹飪技藝,有四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採用細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餚「蘿卜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復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卜絲合並烹制,涼後拌上調料上桌。
南菜系以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浙菜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里。製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發展。宋高宗曾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額。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