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國美電器市場調查

國美電器市場調查

發布時間:2021-04-27 21:18:35

㈠ 家電行業現狀分析

1、二元化市場結構造成供給相對過剩

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城市,而且城鄉收入差距還有日益擴

大的趨勢,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國市場特有的二元化市場結構。一方面城市市場主

要家電產品容量普遍接近飽和,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地區卻始終保持著較低的家電保

有水平,家電產品的邊際需求也長期得不到提高。在農民購買力嚴重不足的條件制

約下,家電生產企業只能將精力集中於競爭已非常激烈的城市市場,結果便造成了

城市市場供給相對過剩的現象,價格大戰、概念炒作、囤積居奇等現象成了家電行

業特有的風景。

從家電產品的保有水平來看,我國家電行業未來的主戰場毫無疑問在農村地區

,農村市場蘊含的巨大潛力足以使家電行業再獲得一次高速成長的機會。但基於農

民收入在短期內仍無法迅速提升的現實,預計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家電市

場仍將維持已有的二元化市場格局,品牌競爭也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2、家電生產企業經營狀況出現明顯分化

在家電業蓬勃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20世紀90年代前期,家電

企業幾乎都在巨額利潤的推動下迅速實現了規模擴張。但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

期開始,由於城市市場趨於飽和,家電產品供大於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最近

幾年,隨著家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多數企業的產品價格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企業利潤水平也逐年降低,最終導致家電生產企業利潤持續下滑,有的甚至已經出

現了巨額虧損。

事實上,家電業從1998年開始就出現了行業萎縮的現象。而到了2000

年,則更有廈華、廈新等一大批虧損企業浮出水面。在行業整體不景氣的同時,我

們也注意到還有一批企業仍在實現著發展,海爾、美的便是其中的代表。海爾依靠

其多元化產品組合、國際化營銷思路和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

得了主動,實現了業績穩步增長、規模不斷擴大的目標,在不太景氣的家電行業中

成為了一個醒目的亮點。美的則憑借其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卓越的管理團隊以及不斷

豐富的產品組合,一舉在白色家電和小家電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了家電行

業內最具發展潛力的企業之一。

筆者認為,家電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如果能夠及早進行有力的兼

並重組並加大產品開發的力度,家電行業仍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行業。

3、家電銷售渠道和價格決定機制發生了根本變化

伴隨著生產廠家間的激烈競爭,家電銷售網路也在迅速發生著變化,家電銷售

網路中傳統的百貨商場數量逐漸減少,家電專賣和超級市場則異軍突起。

調查數據表明,目前家電專賣店在全部家電銷售網點中所佔比例高達65%,

在數量上已經成為了家電經銷網點的絕對主體。家電專賣店發展如此迅速,許多業

內人士也頗感震驚。在家電專賣店迅速擴張的同時,企業的銷售分公司和超級市場

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而作為傳統家電經銷主力的百貨商場數量比例卻在不斷縮減

,有的百貨商場甚至已經放棄了家電經營。調研數據還表明,目前多數家電經銷網

點經營狀況平平,能維持正常經營的網點只佔到總數的七成左右,原因是近幾年來

家電銷售的利潤率不斷降低,特別是經營彩電、影碟機等價格競爭較激烈的品種的

銷售網點,基本上處在薄利經營的境況中。

另一方面,隨著國美、蘇寧、三聯等為代表的家電零售巨頭的崛起,家電產品

的價格決定機制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家電零售商銷貨能力日益增大並具備

了一定壟斷實力的情況下,產品價格已不再由製造商自己說了算了,在零售商規模

普遍較大的中心城市,家電產品的價格決定機制已經開始由製造商單獨制定向製造

商和銷售商協議制定轉變。而且可以預見,隨著網上銷售、會員直銷等先進銷售方

式的逐步開展,家電產品的價格決定機制仍將不斷改變。

4、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不斷增大

在家電行業大舉擴張的時期,國產品牌以價格和營銷為武器,曾經一度把洋品

牌逼到了市場一隅,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主要家電產品國產品牌市場份額長期保

持在85%以上的較高水平,國內家電企業一度幾乎可以不用考慮來自國際品牌的

威脅。

然而從1999年末開始,這一趨勢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伴隨著家電產品升級

換代步伐的加快,洋品牌憑借其技術優勢,悄無聲息地展開了對國內市場的反撲。

2000年中,在價格戰此起彼伏的彩電市場上,平均零售價格幾乎是國產同型彩

電一倍的索尼彩電其零售額份額連續數月位居國內市場首位,其中索尼純平彩電在

最初上市的幾個月中市場份額一度佔了純平彩電全部市場份額的80%以上,難怪

業內人士急呼狼來了。

彩電市場如此,其他家電產品市場也如此。2000年中,伊萊克斯在冰箱市

場的月度零售份額一度位居三甲,惠而浦在洗衣機市場的排名也迅速提升,LG、

三星在微波爐市場也逐漸崛起,這些事實都向我們明確無誤地表明了國際品牌已經

開始大舉反撲的嚴峻現實,我國家電行業所面臨的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正在不斷增

大。

㈡ 關於國美蘇寧的整個管理經營的請教.有研究調查的請進

如果今後出現國美、蘇寧的雙寡頭壟斷格局,也許暫時無損於消費者的利益,但對於家電廠商們而言毫無疑問是噩耗,因為最終有可能會出現「挾渠道以令諸侯」的可怕局面。而到那時,消費者的利益也將無法得到保證。
7月25日,黃光裕領導的國美電器成功收購國內第三大電器零售企業永樂之後,整個中國電器零售行業里的腥風血雨已經讓任何一方都無法置身事外:黃光裕表示將對原永樂電器的網點及人員按國美的標准進行整合;國美最大的對手蘇寧高調宣布其總部「遷都」上海並大肆招聘原永樂電器員工;黃光裕「蘇寧電器估價過高」的評論導致上市公司蘇寧電器的市值短短4天內下跌了16億元。
一向做事低調的黃光裕甚至放出豪言,「創造條件也要合並蘇寧」、「要打到蘇寧和國美合並為止」。
現在,與其去預測國美、永樂合並如何影響中國電器零售格局這個大而玄的問題,不如冷靜地分析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國美會步永樂後塵嗎?永樂之所以被收購,與其前幾年過度擴張但整合乏力有關。永樂曾經收購了燦坤、成都百貨(電器)、廣州東澤等6家電器零售商,希望以此而成為行業領先者。但是,由於缺乏整合能力,擴張必然導致現金流緊張,進而銷售額不升反降、利潤額大幅降低,於是,在上市僅一年後其股價便跌破發行價。更不幸的是,永樂和陳曉的對手是國美和黃光裕,而黃光裕是絕不會錯過這么一個機會的。
國美收購永樂後,國美似乎又走上了永樂曾經走過的路。黃光裕對市場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和判斷力,一向強勢,但他最遭人詬病的是其管理能力,一直沒能在國美內部形成讓員工有歸屬感的企業文化。以國美電器目前的現金流、管理能力,能實現與永樂200家門店的整合嗎?如果整合成功,國美將是行業的絕對老大;如果不能,永樂的今天就是國美的明天。黃光裕的豪賭能不能贏,還是要看他自己。
第二個問題是,蘇寧怎麼和國美對抗?如今的蘇寧一直宣稱要以更優質的服務去贏得競爭,但事實上沒有人認為蘇寧和國美在服務、價格等方面有本質差別。對於現在的家電零售業而言,跑馬圈地依然是首要目標:只有門店數量一家家地增加,才能在與家電生產商博弈時占據有利位置。
但是,兩大高手過招,對手進攻最猛之時其實也是其防守最薄弱之時。國美收購永樂之後,未來一段時間的業務重點將是內部整合而無暇於其他,這就給蘇寧留下了喘氣之機。如何有效利用這個機會來做強自己也許是蘇寧當前的首要問題。謀求與大中電器合並只是選擇之一,但也許並不是最佳的,因為做大不等於做強。只有提高管理能力從而提高贏利水平進而提高股價,才是蘇寧進攻的最佳之道。一種假設將是:國美整合失敗而蘇寧的業績有效提升,相應的國美股價大跌而蘇寧股價穩健上漲,那時的主動權將掌握在蘇寧手中。
第三個問題是,國美壟斷了嗎?如果光看數據也許不是,因為國美、永樂加在一起的市場份額也不到15%,但是,如果在國美或者蘇寧買過電器,一定能感覺到國美或蘇寧的那種控制力。為什麼?因為國美、蘇寧目前還僅專注於大城市,沒有進入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市場,所以其市場佔有率看起來不高。但是,在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你能否認整個市場就是幾家在寡頭壟斷嗎?
如果今後出現國美、蘇寧的雙寡頭壟斷格局,也許暫時無損於消費者的利益,但對於家電廠商們而言毫無疑問是噩耗,因為最終有可能會出現「挾渠道以令諸侯」的可怕局面。而到那時,消費者的利益也將無法得到保證。
19年前黃光裕在北京開出他的第一間電器零售店時,他一定不會想到中國的電器零售業甚至是電器生產行業的整合戰役竟然由他所發起。2006年之前的黃光裕,一方面像條鯰魚,把整個行業攪得天翻地覆;同時他又像一個冷靜的獵人,在等自己的對手犯錯誤。這一次,他能繼續正確嗎?我們拭目以待。

㈢ 有誰知道國美電器的消費人群定位是什麼

中年居家人士

㈣ 國美電器是怎麼倒閉的

最近國一些周邊國家政局動盪,恐怖襲擊混亂,而我們國內反腐事件不斷。特別是中國首富黃光裕被調查,使得國美電器成了億人關注的焦點之一。如果像部分網友說的那樣倒閉,那麼直接受害的將近五億人。

為什麼這么說呢?

相信全國網友都知道,國美電器是我國家電連鎖行業的大哥大,占據了市場份額的35%(官方權威數據)。在國內大中小城市有連鎖店數百家,直接員工幾萬人,加上物流配送及其它服務製造業,可以說直接為國美服務的員工超過十萬人。倘若國美破產,那麼這些人的就業問題、家庭問題誰來保障?

其次,我們廣大消費者還能享受到像國美電器那樣的服務嗎?眾所周知,在國內,目前的狀況是國美電器和蘇寧電器兩大巨頭相互競爭,所以產品的價格相對透明,廣大人民群眾可以享受到很多實惠,兩大巨頭的直接受眾面超過五億人之多。如果國美倒閉了,那麼誰來保證蘇寧電器不會提高產品價格,消費者還能繼續享受那樣的優質服務嗎?當然,我們相信蘇寧電器的服務也是不錯的。

最重要的問題是,群眾最關心自己所買的產品還能不能享受三包政策。畢竟作為老百姓最關心自己買的產品實用經濟,質量過硬,售後服務良好。這里,我想告訴廣大網友,無論是國美還是蘇寧,他們給予的保障是我們買到的產品質量無問題,比一些小家電銷售商買得放心。但是商品的售後服務絕大部分是由生產廠商提供,並不是由電器連鎖店提供。

為什麼會說五億人將受害?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很實際的問題。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群眾都會為家裡添置家電,特別是新婚或買房的時候。國美電器和蘇寧電器提供銷售服務一條龍服務在廣大群眾心中已形成了默契。許多廠商因為看中國美電器的綜合實力,紛紛在電器連鎖店附近開設專業維修服務店或直接在店內開設,使得萬千群眾萬一遇到什麼問題可以直接享受到優質的服務。假如現在全國的國美電器連鎖店和相關業務關系的維修站全部取消,那將是怎樣一種景象。市民將會出現買家電跑遠路,維修家電成本直線提高還不一定拿回家效果就好。

㈤ 想知道國美的品牌現狀和品牌的塑造策略~

國美模式:專業連鎖,五個統一,低價取勝 國美與沃爾瑪的相同之處有三點:其一,都是大量發展連鎖店,以量取勝;其二,都是五個統一,即統一品牌和形象標識,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管理,統一資金結算;其三,都是以低價取勝。

國美與沃爾瑪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專業連鎖,即只經營家用電器,後者是百貨連鎖,產品品種數以萬計。
國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連鎖模式和低價策略外,還在於它所選擇的經營領域,即家電。 家電在中國是成長性較好的商品之一。近十多年來,中國的家庭開支和大件消費品購置,主要集中在家電上。其次,家電又是商業附加值比較高的產品。其三,家電又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重復建設比較嚴重,從而供求矛盾比較嚴重的產品。廠家的激烈競爭,對商家極為有利。誰成了這了行業龍頭老大,誰就擁有低成本擴張的絕對優勢。其四,一般服裝、百貨、雜貨類產品,無論實力大小都可以做,許多產品正規的百貨公司競爭不過街頭小店,而街頭小店又競爭不過擺地攤的。因為後者經營成本更低。家電則不一樣,消費者不僅注重產品品牌和生產廠家,也注重商家,只有實力強,品牌響,連鎖店多的大店,才能避免買假貨,產品維修服務才更有保障。在這一領域,一般小個體戶的店鋪不可能有競爭優勢。

黃光裕的國美之路

1985年,改革開放大潮尚未掀起之時,一個潮汕少年決定像其他同鄉一樣出去闖盪,他,就是黃光裕。那年,黃光裕才16歲,初中尚未畢業,帶他出來的則是剛剛高中畢業的哥哥黃俊欽。

家境貧困的哥倆懷揣著從老家籌措來的4000元錢,選擇內蒙古作為自己的第一站,尋找賺錢的商機。和同時代廣東、福建商人一樣,他們通過潮汕、深圳、廣東的廠商關系販賣當時的短缺物資。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兄弟倆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很快,頗具市場眼光的黃光裕發現,內蒙古市場太小,想去更大的城市發展。1986年,黃光裕和黃俊欽就拿著在內蒙古賺到的第一桶金去了北京,在北京珠市口東大街420號承包了國美服裝店。1987年1月1日,國美服裝店正式開張,3個月後改名為國美電器,開始了黃光裕真正的創業之路。那一年,他年僅17歲。

1987年開始,黃光裕展示了他與眾不同的一面。在當時家電處於賣方市場,有貨不愁賣的情況下,黃氏兄弟仍決定走堅持零售、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而其他商家則是抬高售價、以圖厚利。「其實當時有『被逼』的成分。」黃光裕回憶說,「作為一家個體企業要想辦法吸引客戶,必須有自己的東西才行。」當時他想出的方法是薄利多銷。在強大的國有電器商店面前,低價策略為小小的國美電器店帶來了不少回頭客。

盡管當時就有人質疑其貨源,坊間也有傳聞黃光裕引進的貨源是私貨,但不得不承認,黃光裕是一個商業天才。他和國美在這個市場上留下了無數印記,他首創了很多零售業拓展模式,如今,其中不少的模式已成為整個零售行業的通用模式。

1991年,他第一個想到利用《北京晚報》中縫做廣告。在僅僅以每次800元的低價包下了報紙中縫的廣告後,他打起「買電器,到國美」的標語,並每周刊登電器的價格。在當時來說,這是一個有超前意識的行為。極少的廣告投入卻為國美吸引來了大量顧客,電器店的生意讓人艷羨。

小有成就的黃光裕沒有坐享其成就此滿足,而是陸續開了多家門店,到1993年前,小店面已達七八家。當然,這也是其最早的資本擴張行動。隨後,他將旗下所有店鋪統一命名為「國美電器」,就此形成了連鎖經營模式的雛形。

國美的成長伴隨著黃氏兄弟的財富增長。隨著經營理念的差異,兩兄弟分家了,黃光裕分得了「國美」這塊牌子和幾十萬元現金。24歲的他開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電零售王國,國美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1993年,黃光裕原來的電器小門面變成了一家大型電器商城;1995年,國美電器商城從一家變成了10家;1999年,國美進軍天津,開始從北京走向全國,也開始了大規模的全國性擴張;2001年12月,國美在12個城市共擁有49家直營連鎖店及33家加盟連鎖店;2004年12月,國美電器直營門店達200家,並進入音像連鎖業;2005年,國美進軍地產業,建造國美第一城;隨後3年,分別並購山西北方電器、大中電器和永樂電器;2008年2月,戰勝最大競爭對手蘇寧電器成功收購三聯商社。

截至目前,國美已經是國內家電零售業無可爭議的第一巨頭。

1998年,29歲的黃光裕做了兩件事。

其一,成立鵬潤投資,下屬地產公司,並實現了在香港的借殼上市,為下一年開始的全國擴張打下資金的伏筆;

其二,編寫《國美經營管理手冊》,這個後來被稱為「紅寶書」的冊子,為國美未來10年的擴張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1999年國美向全國進軍邁出了建立全國連鎖網路的關鍵一步的時候,黃光裕卻把國美電器總經理一職託付給妹夫張志銘,創辦了總資產約50億元的鵬潤投資有限公司,退居幕後進行資本運作。隨後的2000年,在國美如火如荼發展之際,黃光裕卻突然減持了其手中國美電器的股份。之後,大家才逐漸了解到,他已經在玩「左手倒右手的」資本游戲。
「互動、互助、互補」一直是黃光裕堅持的投資理念。國美利用商業經營的現金流,與房地產進行互補,曾獲得不錯的協同效應。而在房價居高不下的北京,黃光裕也欲「用做家電的模式做房地產」。鵬潤家園不止一次打出價格牌。

業界對黃光裕的印象也能說明問題。在國美進行全國連鎖高速擴張時,黃光裕將大量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營運領域,與全國各大家電企業接觸頗密。但隨著國美在全國上千家門店的開設,身價見漲的黃光裕卻逐漸「淡出」了廠家舉辦的各種會議。

2000年初,黃光裕將眼光瞄準了投資環境寬松的香港證券市場,也開始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黃光裕染指京華自動化(後更名為中國鵬潤、現名為國美電器),經過許多復雜的步驟以現金認購股票謀取到了控股權(如下表)。2002年10月26日,黃光裕重掌國美帥印。隨後,黃光裕對國美高層人事與組織架構進行了近年來最大的一次調整,一年內國美變動之頻繁,甚至引發了業內的深度質疑。

2003年,黃光裕成立完全控股的「北京鵬潤億福網路技術有限公司」。國美集團將94家門店全部股權裝入「國美電器」,由鵬潤億福持有65%股份,黃光裕直接持有國美電器剩餘35%股份。他開始重組「國美電器」。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持有的國美股份和公司名稱。65∶35的比例是為了迴避商務部關於外商零售企業、外方股份比例必須在65%以下的限制。注冊「北京鵬潤億福網路技術有限公司」,借用國內高科技企業免稅的優惠政策,迴避出售股權需要支付的巨額所得稅。

黃光裕出了名的低調寡言,2003年,身為鵬潤投資總裁、國美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鵬潤集團主席的黃光裕僅公開亮相兩次。黃光裕的低調也給國美帶來了「沒有調子」的負面評價。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輿論關注率相當高的國美看不到實際運營所產生的、具有社會意義的運營經驗或理論產品的產出。缺少理論元素的包裝造成了國美品牌的高度、理論深度不夠。而家族集權下能否繼續有效運作,更是對黃光裕的最大考驗。

在其總部大廈隨手都能看到一本書《黃光裕如是說》。書中介紹說,黃光裕很早就開始研究香港的證券市場,研究資本運作的方法以及各國的匯率政策。這也就不難理解,如此復雜但又幾無破綻的資本運作手法必定經過黃光裕多年的精心策劃和准備。

資本運作之後,隨之而來的是財富的累積。2004年,他以105億元的身價成功登上了胡潤財富榜的首位。但他給人留下的印象不僅僅是億萬財富的年輕締造者,還有他的光頭造型和那句「我的錢還不夠花」。

「錢還不夠花」的他繼續著資本運作之路——瘋狂套現,加大投資。2005年,黃光裕蟬聯了胡潤財富榜首位。

2006年4月6日,黃光裕宣布以私人配售方式售出不少於大約12億港元的國美電器股份。這是黃光裕自2004年9月以來第三次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套現。3年3次套現,他從國際資本市場套現近40億港元。

2007年10月31日,在胡潤發布的「2007胡潤套現富豪榜」上,黃光裕通過出售股份套現93億元,成為套現最多的富豪。

2004年曾有人指出:國美通過連鎖零售業擠占上游貨款,來實現短融長投,在這方面國美玩到了極限。

觀察黃氏家族的地產投資體系,我們不難發現,黃光裕最拿手的把戲其實就是在零售行業和房地產行業之間搭建了一個內部融資的資金平台,通過短融長投來吞食房地產行業的高額利潤。

自然,黃光裕的這一手做得極其隱蔽,換了他哥哥黃俊欽作為幌子,而自己正式在房地產行業登台亮相則是在2005年初,黃光裕帶著資本市場上套現的資金,設立了國美置業。

眾所周知,房地產業是通過政府公權力釋放得以發育的最明顯行業,其中的黑幕重重。私企涉及越深,與政府、國有銀行的牽連就越多,這些往事就像一個個定時炸彈,隨便哪個爆炸,都會使場面難以收拾。

但是,房地產行業的利潤雖然豐厚,同時對資金的需求也特別巨大。而短融長投的游戲一直讓國美的資金鏈條綳得很緊。無奈之下的黃只有寄希望於資本市場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通過高估數倍自己的資產價值實現上市,玩一把高明的財務戲法來解決資金緊張問題,但是,黃卻在不經意中收獲了一個副產品——首富榜首。

2008年,他套現135億元,再次成為手頭現金最多的企業家,也第三次登上了胡潤財富榜的首位。這時,他的總資產已達430億元,他也是繼榮智健家族之後第二位三度登上胡潤財富榜的富豪。

他曾說過,企業家最大的貢獻是積極運營資產。也有人問過他,「你是實幹家還是資本高手?」顯然,黃光裕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也許,做一個資本運作高手讓他有高高在上的感覺。

黃光裕的戰術是,強調對中心城市和附近區域的快速覆蓋:每進入一個城市就開始密集開店,從一線市場一直覆蓋到二線,力圖以快速和最大程度的獲得該地區的市場份額,等到份額確立後,黃光裕才會逐步調整其運營,梳理流程和建設管理後台。

其實整個中國家電連鎖行業,他們最初的發展模式都如出一轍。

事實上,這種圈地運動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秘訣是「輕資產」運作模式,即不斷佔用供應商資金用於規模擴張,並利用新店開張向家電廠商收取進場費、展台費等各類費用,最大程度地分攤掉開店的成本。

但這種做法也並非沒有弊端——擴張的速度過快往往容易導致資金鏈的斷裂,無數個本土零售企業驗證過這個結果。要想保持長此以往的擴張速度,資金就成為最重要的元素。2004年,國美電器在香港借殼上市,由於商業模式的吸引力,國美電器在香港受到追捧,這就解決了國美擴張在資金上的後顧之憂。

事實上,這種由於零售商日益強大而增加與製造商之間的議價能力,並逐漸掌握話語權,體現出「渠道為王」的商業模式,國外早已有之。著名的零售商沃爾瑪、家樂福等,無一不是在這樣的模式下發展起來的。

渠道越龐大,與製造商的議價能力越強。黃光裕已經不滿足於自建渠道的緩慢速度,他開始選擇收購。

現在誰不在國美賣電器,誰就將錯過最大的市場渠道。

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去10年,是中國零售全行業崛起的10年,從默默無聞到全面掌握通道話語權,家電零售企業相對其他零售行業和業態顯得更為生猛。從長遠來看,渠道的力量將毋庸置疑地越來越強大,一個企業因為擴張倒下,會有更多的企業頂上來,但擴張的方式從未改變,這就是渠道的力量。

更為重要的是,黃光裕這種佔領渠道的霸道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行業接受,在這個渠道為王的時代,渠道的橫向整合將會變得非常猛烈。

歸根溯源,早在2006年就有關於黃光裕負面的消息傳出。據報道,他涉嫌違規借貸中國銀行的貸款。當時的情況很是微妙,還牽扯到了其兄黃俊欽,而黃光裕的夫人杜鵑曾在中國銀行任職。但隨後,據傳,靠著哥倆良好的公關能力,他們成功解決了當時面臨的危局。查詢國美在2007年1月在香港聯交所發布的公告稱,公安部針對黃光裕及其間接持有的鵬潤房地產公司的「協助調查已經正式撤銷」,公司的危機暫時平安度過。

如今,再次面臨的危機卻讓他被警方逮捕,而且很多謎團依然難解。

證監會也證實,黃光裕與股票違規操作有關。同時,被聆訊的還有與黃光裕相關的兩只股票的負責人——ST金泰控股人黃俊欽和中關村董事長同時也是他老鄉的許鍾民。受影響的還有他們所在的公司——國美、金泰、中關村、三聯商社無不受其牽連,

國美「類金融」發展模式就是其深層的根源。

據稱,黃光裕被調查的起因是涉嫌「操縱市場」,具體系指對其兄黃俊欽控股的*ST金泰股價進行操縱。但業內專家指出,由於國美的擴張採取的是「類金融」發展模式,使得其能夠在較短時間集聚大量的資金,在大量的資金支持下,才有可能進行「操縱市場」。

專家表示,傳統零售企業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批零差價來實現利潤,但目前在我國,這種盈利模式正在發生令人擔憂的改變。「開店賣貨」正在變成「開店圈錢」。比如像國美這樣的大型零售企業,就有媒體爆出有過向供應商收取「進場費」或是拖欠貨款占壓資金等"類金融"發展模式。

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專家指出,這種「類金融」模式,把「吃」供應商當成合理集資的聚寶盆,使零售商成為「不受管轄的金融企業」。導致一些零售企業依託供應商貨款和銀行貸款,無本開店,快速擴張,同時迅速積累資金,為其進行其他的市場操作帶來了資金基礎。

國美目前的決策管理團隊已由此前的7人決策團隊變為「3人核心決策層——11人執行委員會」。

按照新管理格局,董事會代理主席兼總裁陳曉、常務副總裁王俊洲、副總裁魏秋立三人組成國美電器的核心決策委員會,負責公司日常經營和重大管理決策。後兩人皆為跟隨黃光裕多年的國美元老。在決策委員會之下,國美多位副總以及各個大區老總組成了11人執行委員會,負責總部和全國各地分部的日常經營與管理。其中包括黃光裕胞妹、國美華東大區總經理黃秀虹。

㈥ 國美電器城電視機專賣櫃台平均每天售出電視機50台,每台贏利400元,經市場調查發現,若每台電視機降

設應降來價X元,
(50+5*X/10)*(400-X)=30000
-1/2*X的平方自+150X+20000=30000
X的平方-300X+20000=0
解得X1=200,X2=100
所以應降價200元或100元
如果我是店長,應選擇降價200元,這樣能多減少庫存量。

㈦ 國美與蘇寧有什麼區別

蘇寧和國美的企業文化、盈利模式 都有區別。

1、蘇寧和國美的文化不同、基因不同。

蘇寧是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也是在國內的上市公司。

雖說國美憑借規模經濟優勢,打價格戰,與供應商談判時比較容易砍價,但兩者價格不相伯仲。

2、盈利模式差別

國美電子商城:在整個銷售當中既是代銷商也是經銷商,同時還充當第三方支付中心(支付寶模式)。代銷商的收入是傭金收入,經銷商的收入是商品買賣的差價收入,而第三方支付中心收入則是現金池的短期投資收入。

蘇寧易購:薄利多銷、以規模贏得利潤的經營方式。蘇寧電器的凈利潤率不到2%,按目前電器平均1500元/台計算,一件商品賺不到30元。通過低利潤率、大規模從而形成總體的高利潤,加之蘇寧連鎖發展低投入、高周轉輕資產運營,最終形成股本的高收益,為投資者帶來效益的最大化。

蘇寧電器利潤率很低,提高了行業進入的門檻,對競爭對手有很大的封殺作用。到目前為止,國際家電連鎖巨頭 尚未染指國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蘇寧電器等國內家電連鎖巨頭所確立的行業標准較為苛刻。蘇寧電器擴張的空間巨大、發展模式不斷重復復制,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一目瞭然,對未來的預期估計有清晰的把握。

(7)國美電器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蘇寧實力優勢

1、服務網路完善。物流是蘇寧電器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蘇寧電器建立了區域配送中心、 城市配送中心、轉配點三級物流網路,蘇寧電器視信息化為企業神經系統,建立了集數據、語音、視頻、監控於一體的信息網路系統;

2、市值方面,二者股票市值相當,但蘇寧的規模小;

3、直營店裝修規模大。因為蘇寧對每一個新開的直營店的投入比較多。還有就是蘇寧與供應商的關系融洽。

國美實力優勢

1、與全球家電製造企業保持緊密、友好、互助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成為眾多知名家電廠家在中國的較大的經銷商;

2、作為我國家電零售連鎖業的巨頭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傳承了25年企業文化,擁有良好的商業信用,積極進取的公司文化;

3、國美選擇在香港借殼上市,多元化經營,資金面寬,融資能力強,分散風險。

㈧ 國美電器的手機市場營銷策劃是做些什麼, 月薪大概有多少 有前途嗎

應該是市場營銷部來門,職責是負源責手機品牌的推廣和促銷活動.

屬於白領. 職位是品牌助理. 月收入試用期按上海標准在2000左右。轉正後基本在3000元以上。

進去後先要熟悉自己的手機, 與競爭對手的手機.很有意思的. 希望你能喜歡.

市場營銷很有發展前途, 以後有了好的工作技能,很有可能去到500強企業中去做.

祝你事業有成!

㈨ 國美電器的老總為何抓起來

黃光裕因涉嫌經濟犯罪被抓。

2008年11月27日9點30分,北京市公安局新聞辦證實:黃光裕因涉嫌經濟犯罪,正在接受警方調查。翌日晚,北京市公安局新聞辦證實,北京新恆基董事長黃俊欽、北京中關村董事長許鍾民,涉案被查。

中國證監會通報:發現黃光裕的北京鵬潤投資有重大違法違規嫌疑。2009年1月7日,北京公安局新聞辦證實:黃光裕的妻子杜鵑因涉嫌經濟犯罪,正在接受警方調查。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公安部原部長助理鄭少東、公安部經偵局原副局相懷珠以涉嫌在金融大案中受賄被中紀委「雙規」。

廣東省原政協副主席陳紹基、浙江省原紀委書記王華元、深圳市原市長許宗衡、上海市公安局原副局長朱影等高官先後接受調查。2012年12月24日,北京檢察院宣布:在審查中發現黃光裕等還涉嫌其他犯罪事實。

(9)國美電器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披露:

2007年4月,中關村上市公司擬與鵬泰公司進行資產置換,黃光裕參與了該項重大資產置換的運作和決策。在該信息公告前,黃光裕決定並指令他人借用龍燕等人的身份證,開立個人股票賬戶並由其直接控制。

2007年4月27日至6月27日間,黃光裕累計購入中關村股票976萬余股,成交額共計人民幣(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9310萬余元,賬面收益348萬余元。

2007年7、8月,中關村上市公司擬收購鵬潤控股公司全部股權進行重組。在該信息公告前,黃光裕指使他人以曹楚娟等79人的身份證開立相關個人股票賬戶,並安排被告人杜鵑協助管理以上股票賬戶。

2007年8月13日至9月28日間,黃光裕指使杜薇等人使用上述賬戶累計購入中關村股票1.04億余股,成交額共計13.22億余元,賬面收益3.06億余元。

期間,被告人許鍾民明知黃光裕利用上述內幕信息進行中關村股票交易,仍接受黃光裕的指令,指使許偉銘在廣東借用他人身份證開立個人股票賬戶或直接借用他人股票賬戶,於同年8月13日至9月28日間,累計購入中關村股票3166萬余股,成交額共計4.14億余元,賬面收益9021萬余元。

㈩ 國美最先從中國哪兒起家呢

1987年1月1日,國美電器在北京立了第一家以經營各類家用電器為主僅不足一百平米的小店。從1993年始,國美電器統一門店名稱、統一商品展示方式、統一門店售後服務、統一宣傳,建立起低成本、可復制的發展模式,形成中國家電零售連鎖模式的雛形。

國美電器(GOME)成立於1987年1月1日,總部位於香港,是中國大陸家電零售連鎖企業。2009年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

2013年,國美門店總數(含大中電器)達1,063家,覆蓋全國256個城市, 同時國美還有542家非上市公司, 因此國美集團總門店數為1605家。

2011年4月,國美電子商務網站全新上線。國美率先創新出「B2C+實體店」融合的電子商務運營模式。 2016年8月,國美電器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104位。

2017年6月12日,國美電器更名國美零售擬落地100家VR影院。

(10)國美電器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國美企業戰略

供應鏈

以商品經營為核心,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供應鏈平台。同時通過開放ERP信息化平台,在訂單、庫存、對賬、結算等環節與供應商實現信息共享,以提升周轉效率、降低缺貨率;並提高了與供應商合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門店布局

國美通過加速優化和關閉低效門店,改善門店購物體驗環境。國美2013年半年報顯示,上市公司部分新增門店35家,關閉門店70家,門店數(含大中電器)達1073家,覆蓋全國250個城市,同時國美還有543家非上市公司,因此國美集團總門店數為1616家。通過招租和退租等方式,上市公司部分優化門店面積約2.84萬平方米。2013上半年集團單店銷售和每平方米銷售實現了同比及環比雙增長,同店銷售增長達到15.1%。

采購模式

2013年年初國美提出「低價、高毛利」的對策。通過自主經營和平台經營模式進行新品類的擴充,提高商品豐富度;把商品分為高、中、低端三類,擴大中低端的產品線。通過一步到位的采購方法,來降低采購成本。當時低價包銷商品約占國美收入的20%,差異化訂制的商品也約占收入的20%,常規化商品的收入約佔50%~60%。通過這樣的采購和商品策略,國美兼顧低價和高毛利。

物流運輸

1998年,國美在中國家電零售行業,成立了以高度信息化為平台的物流系統,取消門店庫房,過渡到集中配送模式,提高物流系統的運作效率。2005年10月,國美在總部成立了物流機構。國美物流中心下設項目部、運營管理部、檢查培訓部三大部門。

項目部對全國倉儲資源的整合,負責引進物流新技術並規劃國美物流系統的發展方向。運營管理部負責全國的商品調撥、市內配送指導、庫存商品進行全程跟蹤監督與管理;截至2013年2月,國美在全國由49個分部物流中心, 200多個二、三級市場外設庫。

參考資料:國美電器--網路

閱讀全文

與國美電器市場調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四川省建築施工安全培訓工作實施方案 瀏覽:634
水運會策劃方案 瀏覽:961
營銷業績獎勵方案 瀏覽:612
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920
上海大學市場營銷學考試 瀏覽:501
小學學校教師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440
慈溪市鵬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66
世紀開元電子商務 瀏覽:428
網路營銷知識如何傳播 瀏覽:289
市場營銷管理的第一步 瀏覽:860
市場監管局綜合業務培訓方案 瀏覽:886
銀行夏季營銷宣傳方案 瀏覽:51
2014感恩節策劃方案 瀏覽:891
網路營銷實物試卷 瀏覽:598
法院黨建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39
網路營銷分成 瀏覽:455
村村響業務培訓方案 瀏覽:358
莆田中學高效課堂培訓方案 瀏覽:481
中高層培訓營方案 瀏覽:127
四川大型電子商務企業 瀏覽: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