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GPS現狀及前景如何
我國GPS的市場應用狀況和市場需求分析
自從GPS問世以來,就以其高精度,全天候,全球覆蓋,方便靈活和優質價廉吸引了全世界許多用戶。目前,國內GPS應用發展勢頭迅猛,短短幾年間,GPS在我國的應用已從少數科研單位和軍用部門迅速擴展到各個民用領域,GPS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特別是「十五」期間將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建立客運快速化和貨運物流化的智能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智能交通(ITS)已經寫入我國「十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規劃,能有效地規范交通行為,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現代化,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從而使人類擁有一個高效、悠閑的生存空間。因此,衛星定位系統的應用市場在我國已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需求。
國內市場狀況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培育,我國GPS車輛跟蹤系統市場現在已到了可以進入規模發展時期,尤其是從去年開始,北京市申奧及物流配送推動的GPS車輛跟蹤市場的發展,同時及加大公司切入這一行業,若干較為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數千台車的項目和幾萬輛車的計劃也在出台。一旦各城市的公交車和計程車項目有所啟動,特別是長途運輸車輛的應用的實施,將有可能出爆發性增長的勢頭。以長途運輸為例,我國有430萬輛的貨運車和170萬輛的客運車,這是GPS在物流運輸管理上能發揮重大作用的領域,其應用市場需求迫切,潛力巨大。從實際情況來看,近年來我國運輸市場持續升溫,各種物流系統均顯示出對GPS車輛監控管理系統的明顯需求。估計2001年車輛跟蹤系統裝車總量會接近和超過10萬台。在「十五」末期每年新增加量至少能達到30-50萬輛。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從GPS整個應用而言,我國所有的GPS晶元和OEM接收板幾乎都是靠進口,也沒有開發出高水平的整機和系統。在GPS車輛跟蹤方面,所使用的GPS核心定位產品主要來源為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地,目前國內商家鮮有人開發核心定位產品,基本都是在這些核心產品上進行二次開發,生產車載終端、自導航和手持定位儀等產品。而國外GPS生產商能長期立足於我國GPS市場,顯然與其產品技術分不開的。就拿美國GARMIN公司來說,在中國GPS市場上佔有較大份額,其GPS手持機系列,無論是機器性能、內部功能、用戶介面、接收靈敏度,還是機器封裝、尺寸、視感及手感等各個方面,無一不是精心設計。
另一大GPS國外生產商JAVAD也不甘落後,其OEM產品是目前技術性能最好的GPS/GLONASS雙星雙頻的高文件OEM產品,1PPS的精度可達25NS,具有帶內干擾抑制功能。來自日本的ICOM公司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憑借其優良的品質、卓越的性能、完善的售後服務打入了中國市場,佔領了無線電通訊市場的較大份額。加拿大的CSI公司、美國PCC公司同樣也不會將這一塊龐大的市場讓給以上國際GPS巨頭。CSI公司已成為信標接收產品的主導供貨商,而美國PCC公司在GPS差分上有其獨特優勢,現已成為全球80%以上的GPS廠家的指定專用無線數傳電台。
雖然目前GPS關鍵性零組件如GPS晶元組的供應仍掌握在幾家國外廠商手中,國內廠家的機會不大,但由GPS衍生出來的相關產品與服務提供仍然能夠帶來十分可觀的收益,是一個非常值得投入資金和人力的新領域。例如,生產行動電話的廠商可將GPS功能納入未來產品設計之中,而開發其它電子產品的廠商也可考慮將GPS與現有產品相結合,使得產品更符合功能多元化的趨勢。GPS提供的地理方位是以經度與緯度表示的,必須有電子地圖的配合才能發揮功效,這對於我國電子地圖的開發商而言也意味著無限商機。目前GPS系統的成本已大大降低,GPS系統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巨大的市場空間
目前,我國有大量的計程車、430萬輛的貨運車、170萬輛的客運車和各類船隻90多萬,鐵路和航空方面也擁有相當數量的運輸載體。國內物流業是朝陽行業,物流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各類運輸載體的迅速增加。
隨著人們對運輸載體的監控、跟蹤以及智能化管理的要求提高,GPS市場需求將越來越大。如果GPS跟蹤系統從特種車輛應用擴展到私家車輛和公眾車輛應用,特別是長途運輸車輛應用,則市場將迅速擴大,估計每年將會有超過10萬以上的裝車量,產值約為4億元。
我國轎車普及率極低,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國內轎車市場容量將在相當長時間內呈較快的速度增長。中國加入WTO後,由於汽車進口關稅下降,轎車售價隨之降低,市場需求更加旺盛。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1年汽車銷售236.37萬輛,同比增長13.29%。其中,轎車銷售72.1463萬輛,同比增長18.25%。由此可見,轎車的銷售量增長率明顯高於汽車平均增長率。轎車的市場需求日趨旺盛,據悉,2002年前6個月,轎車銷量同比增長率達到約28%。
具有導航、定位、防盜等十分實用功能的GPS在日益增長的轎車市場中具有極大的市場需求。如果新增車輛中有10%的裝車量,則每年需求量將超過7萬台。未來當GPS性價比進一步提高時,其市場需求將呈倍增趨勢。
目前,國內GPS導航應用處於導入期,根據西方國家經驗,從長遠看,市場容量極大。GPS導航應用較為普遍的是北美、歐洲、日本等地,汽車導航銷售額雄居各類GPS市場之首。根據統計,2000年汽車導航系統銷售額佔GPS銷售收入的35.4%。而我國之GPS導航的發展則遠遠落後於GPS控制、定位、跟蹤方面的應用,尚處於導入期。如果與GPS緊密相關的電子地圖逐步完善,並且不斷豐富動態內容,提高GPS導航的實用性,則未來導航系統的市場前景相當看好,其市場容量將隨著汽車市場的發展而大幅度增加。
不成熟的消費市場
但是,GPS車載系統市場並沒有像開發商們所預期的那樣出現熱銷局面,離叫座尚有一段距離。
消費者對GPS缺乏了解。一位從事開發GPS軟體的工程師說,現在之所以在GPS市場企業一直唱獨角戲,是因為開發成本高,使GPS車載系統的價格居高不下,上萬元錢的東西,要物有所值才會賣得好。這位工程師還表示,既缺乏對消費者有效指導,又缺乏實際應用的更多功能,生產及開發產品的企業一廂情願,因此,消費者冷眼旁觀的現象還將持續。
電子地圖有待進一步開放。眾所周知,在GPS導航系統中,最重要的就要算產品所提供的電子地圖了。據了解,電子城市地圖資源一直為國家嚴格控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為普通老百姓所用,應該說是GPS面對的最大難題。當初,安裝在豐田威馳上DVD語音及GPS車載系統軟體,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4個城市的地圖可供消費者應用。國家對電子地圖的開放程度,直接影響著GPS車載導航系統消費市場的大小,從現狀看,目前國內所開放的電子地圖還不足以滿足消費者的全部需求。
消費需求不強烈。毋庸置疑,GPS的市場而今已經發展成型,但仍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面對。我們的消費者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車載導航系統,恐怕是眾多廠家所要率先解決的問題。價格不菲的GPS導航產品市場需求不足,也將成為該類產品不可能在中國市場迅速普及的重要因素。有數據顯示,在GPS導航產品市場發達的美國、日本,人們日常開車出行的半徑里程都在數百公里,大多數的道路都是城際之間的,因此對導航設備有需求。而中國大多數車主的日常出行半徑里程僅為其1/10,而且大多數是往返在所居住地固定的道路上。
行業缺乏統一的標准。在國外越來越普及的GPS綜合管理系統在我國還處於各自為陣、零打碎敲的散亂狀態,沒有統一的平台支持,行業缺乏統一的標准。如北京計程車採用的GPS系統與其他行業和部門的系統不能互通,難以升級。不同公司的GPS產品及運營系統不能通用、兼容、聯網,產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及質量標准方面存在著問題。此外,涉足該領域企業的實力、水平和信譽參差不齊,服務質量上存在不足,收費標准尚待市場統一規范,這些問題妨礙了該產品的推廣應用。
『貳』 量子導航定位系統目前投入民用了嗎
北斗衛星2012年開始實現小規模使用,2020年覆蓋全球使用但是民用之旅陷入泥沼自「北斗一號」衛星升空之後,國家有關部門就全面開始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民用化工作。中國GPS應用協會資源與環境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GPS應用研究室主任過靜王君教授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只有『中國衛通』、『北斗星通』、『神州天鴻』3家公司被批准取得了『北斗一號』特許民用運營權。」據介紹,北斗星通衛星導航技術有限公司是中國衛星通信市場的主導企業,2000年轉制為民營企業。2003年12月15日,北斗運營服務中心正式投入運行。「如果按照每位用戶平均每年約50美元的消費標准計算,北斗系統潛在的市場規模可達1.5億美元。但事實上,『北斗星通』正式投入運營1年多以來,其注冊用戶僅有幾千名。」長期關注於衛星定位行業的市場專家張彤萱稱。「北斗星通」業績如此,那麼,「中國衛通」和「神州天鴻」的情況又如何呢?為「中國星通」提供終端設備的下游廠商長春巨龍公司總裁王少軍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稱:「為『中國衛通』生產終端設備的下游廠商有兩家,因另一家的技術沒能獲得『中國衛通』通過,因此只有我們一家為『中國衛通』供貨,目前只為其提供了幾十台終端接收機。」而據「巨龍北斗」總經理王建忠介紹,到目前為止,他們只交付給了「中國衛通」10套終端設備,近期正在生產200套,按計劃今年將交付1000多套。相較於「北斗星通」和「中國衛通」,「神州天鴻」的日子也並不好過。「神州天鴻」市場部總經理劉艷武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客戶僅為1000個左右,其中正式商業用戶只有800個,另有200個還是處於試用產品階段的試用用戶。」他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成本和收益賬:為搭建民用平台而建立的運營中心耗資2500萬元,設備維護、消耗每年達300萬元,以1000個用戶每個收取30000元費用計算,收入為3000萬元。如果再加上人力和管理成本,「神州天鴻」已經無利可圖。「如果長期虧損,我們也有可能放棄。」劉總經理這樣告訴記者。被批准取得「北斗一號」特許民用運營權的3家企業業績都不佳,「北斗一號」叫好不叫座,為什麼?難道專家們興奮的前瞻真的只是一個美麗的夢?「北斗一號」照亮衛星導航產業2003年5月2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上太空,標志著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完善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被批准取得「北斗一號」特許運營權的「神州天鴻」公司總經理劉艷武接受記者采訪時稱:「該系統是我國第一代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並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區域導航系統,它由兩顆工作星和一顆備份星組成。前兩個『北斗一號』衛星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北斗一號」的升空曾引得我國從事衛星導航業務的企業一片歡呼,認為我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有關專家測算,到「十五」末期,我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市場的產值將超過100億元,而由它帶動的相關產業產值將是這一數字的5倍至10倍。這一產業真的有那麼大潛力?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靠什麼來吸引消費者?「衛星導航定位是指利用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提供的位置、速度、時間等信息來完成對地球各種目標的定位、導航、監測和管理。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都要用到衛星導航定位,通信行業用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做時間同步;電力、有線電視、城市地下管道採用衛星定位技術布設線路;公安、銀行、醫療、消防等用它營建緊急救援或報警系統;汽車、船舶用衛星定位技術導航;在電子商務領域,衛星定位技術被用於客戶管理和物流配送。」北斗星通衛星導航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儒欣說,「現在有的手機上已經安裝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晶元,衛星導航定位與普通百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電腦製造商、通訊設備商正在推動通信、電腦、衛星導航定位接收器一體化的各類移動信息終端,衛星導航定位進入消費領域將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比如,車載導航系統已經有一部分民用的市場開拓。車輛安裝了衛星定位系統後,一是不會迷路,二是當遇到匪徒時可用它來報警。專家們興奮的前瞻描繪了這樣一個讓我們同樣感到興奮的夢想:將來每個人都可以配一個衛星定位終端,我們每個人以後都可以與「星」同行!但讓人困惑的是,第三顆「北斗一號」上天至今已近兩年,為何在其民用化道路上卻碰了個灰頭土臉呢?技術先進、市場滯後「除了從媒體上零星得知外,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有關方面對『北斗』的宣傳,也沒有業務員上門和我們聯系過,成本是多少、有無優惠政策、什麼機構在具體運作這些問題都不知道。」經營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而拒絕使用國產「北斗一號」衛星定位系統的金22世紀(北京)網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一位李姓業務經理這樣告訴記者。「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中有24顆衛星,不管目標在什麼地方,都有4顆衛星在圍繞目標同步運行,而『北斗一號』總共才只有3顆衛星。」「不是說『北斗一號』比美國GPS更先進嗎?」記者問。李經理稱並不了解,近期也不打算引進「北斗一號」項目,因為重新更換系統的成本非常大,除非上游廠商能夠提供政策、技術和資金支持,否則他們不會考慮使用。而引進「北斗一號」項目的「長春巨龍」總裁王少軍也有一肚子苦水。他告訴記者:「作為『北斗一號』下游終端生產廠商的投資很大,這就要求我們去融資。但『北斗一號』由於星道比較狹窄、發展比較晚、商化程度低等原因,投資方往往持懷疑態度,擔心『中國衛通』不能付款,導致我們融資出現極大困難。資金鏈出現問題,就必然會影響到客戶的開發,從而影響到『北斗一號』的民用化進程。另一方面,被批准取得『北斗一號』特許民用運營權的企業實力不是很強以及市場推廣、品牌宣傳力度不夠等也制約了『北斗一代』的民用化。」「在用戶群方面,不能把『北斗一代』和美國GPS相比較。『北斗一代』作為軍用和民用的衛星定位系統,提供給民用的大約在100萬戶左右,客戶群應該鎖定在災害監測等特殊客戶群體方面。」中國GPS應用協會資源與環境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GPS應用研究室主任過靜王君教授說。不過,專門從事衛星定位系統研究的她也承認,「北斗一代」在民用開發利用上「慢了半拍」,「美國GPS是同步進行,而『北斗一代』是在衛星上天後才開始終端設備研發等民用化工作的,這應該是一個教訓。」「此外,我國衛星導航應用在產業化過程中還存在其他一些問題,首先是車載導航地圖成為制約的瓶頸。在車載導航產業鏈中,最為上游的是導航衛星系統,其後是電子地圖生產商,之後才是西門子這樣的硬、軟體廠商,汽車生產商則處於這個產業鏈的最下游。目前,中國多數GPS導航系統都是進口的,價格高達1萬元到1.5萬元。價格偏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費,加快國產化進程勢在必行。但是,目前中國僅有兩種車型提供車載導航系統,該產業仍處於萌芽階段——而且由於政府對地圖數據的控制,中國已實現地圖數字化的地區極少。迄今為止,兩種具有車載導航系統的車型僅覆蓋了20座城市,而且只有3家公司獲准製作和銷售數字地圖。」西南證券研究員張彤萱分析說,「對於參與定位系統的公司來說,除了在電子地圖業務上目前沒有任何回報而需要持續投入外,拿到原始地圖也是問題之一。一般來說,要先從各地測繪機構購買相關地圖資源及衛星地圖,再進行數字化。但是,作為國家事業單位的測繪機構在出售地圖產品時,必然會涉及到地圖產品的知識產權如何定義和對待的問題。地圖測繪的產權歸屬問題導致購買者購買的價格難以達成共識,電子地圖製作公司還遇到測繪機構不願意出售自己測繪資料的情況,於是部分地圖製作單位只能自己投入人力、物力去測繪,這一操作模式的投入成本極大。」據了解,在民用化工程中,「中國衛通」也將觸角伸進了移動通信市場。目前,「中國衛通」推出的衛星移動手機除了通話功能外,由於通信制式不一致,發簡訊、上網等相關增值服務還未開通。這款依託「全球星」的雙模手機,其資費為每分鍾2.60元;而面向個人用戶的亞星資費稍低,為每分鍾2元。較之以前每分鍾9元至20元的「中國衛星」通話的高資費,這一價格水平已經大幅下降。由於目前銷售量還不大,「中國衛星」電話機的價格仍較高,全球星SAT550手機高達8500元,遠比市場上一般的GSM手機高出許多。此外,「在中國目前的GPS行業中,短期行為比比皆是。比如,產品未經過有效驗證、不了解國家有關政策便倉促上馬、未調研就盲目布設銷售網點、產品質量低劣、做冒險的『一錘子買賣』等等,影響了行業的名聲。」深圳賽格導航公司萬新宇總監直言不諱地說。毫無疑問,衛星導航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在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的導航系統已經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而我國自主開發的「北斗一號」衛星定位系統,在民用化之路上正面臨著「技術先進、市場滯後」的困局——如何打破這一困局已是相關各方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叄』 GPS定位追蹤器的市場狀況
據調查截止到抄2013年全國市襲場車輛高達4億到6億台,同時私家車被盜案件每天高達上千起,針對現階段汽車防盜產品的缺點,研發出的汽車免安裝安防產品,安全性高:可放在車廂內任意隱蔽位置,主要包括車載GPS監控終端、通信網路及調度監控中心三個部分。
除了利用GPS定位外,還可以利用手機定位技術對車輛調度的路歌管車寶,它比GPS定位的精準度稍差一點,但應用在物流配送領域已經足夠了。這種技術不需要在汽車和手機上安裝其他設備,成本小,深受物流行業的喜愛。
『肆』 中國如果想要徹底的擺脫GPS定位系統,還需要多少年
今年5月25日,我國第三顆「北斗一號」衛星發射成功,6月1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運營服務平台」正式開通,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擁有了完全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的大規模應用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我國為何要建自主衛星導航系統?與全球定位系統(GPS)相比,北斗系統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市場前景如何?記者日前采訪了北斗星通衛星導航技術公司總裁周儒欣。
中國必須有自主導航系統
衛星導航技術引起人們關注是從1991年海灣戰爭後開始的,美國在海灣戰爭中的一個「撒手鐧」就是GPS。周儒欣介紹,隨著GPS向民用開放,它所蘊藏的巨大商機被發掘出來。GPS不僅用於導彈、飛船的導航定位,更是廣泛用於飛機、汽車、船舶的導航定位,公安、銀行、醫療、消防等用它建立監控、報警、救援系統,企業用它建立現代物流管理系統,農業、林業、環保、資源調查、物理勘探、電信等都離不開導航定位,特別是隨著衛星導航接收機的集成微型化,出現各種融通信、計算機、GPS於一體的個人信息終端,使衛星導航技術從專業應用走向大眾應用,成為繼通信、互聯網之後的IT第三個新的增長點。衛星導航技術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這樣,美國、俄羅斯、歐盟都不惜投入巨資建設衛星導航系統。
周儒欣指出,中國的衛星導航應用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絕大多數應用都是建立在美國的GPS之上。如果一旦發生戰爭,美國關閉我們的應用,後果不堪設想。作為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有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衛星導航的先驅、863計劃倡導者之一陳芳允院士提出了利用兩顆衛星定位的構想。經過多年論證,證明這一構想 可行。1994年國家批准建設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2000年,我國成功發射「北斗一號」兩顆工作衛星,今年又發射第三顆「北斗一號」衛星作為備用星。由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而歐洲的伽利略系統計劃在2008年投入運行。
北斗導航系統的五大優勢
美國GPS系統歷時16年,耗資120億美元,由24顆衛星組網,中國的北斗系統能與之抗衡嗎?北斗系統可以應用到哪些領域? 周儒欣坦承,美國的GPS是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比我們先進;北斗系統是我們用很少投資建成的區域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但是,應當說北斗系統不僅解決了我國有無自主導航系統的問題,同時與其他導航定位系統比較,它有獨特的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北斗系統主要有三大功能:
快速定位,為服務區域內的用戶提供全天候、實時定位服務,定位精度與GPS相當;短報文通信,一次可傳送多達120個漢字的信息;精密授時,精度達20納秒。
北斗應用有五大優勢:
一、它同時具備定位與通訊功能,不需要其他通訊系統支持。而GPS只能定位。
二、覆蓋范圍大,沒有通訊盲區。北斗系統覆蓋了中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不僅可為中國、也可為周邊國家服務。
三、特別適合於集團用戶大范圍監控管理和數據採集用戶數據傳輸應用。
四、融合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和衛星增強系統兩大資源,因此也可利用GPS使之應用更加豐富。
五、自主系統,安全、可靠、穩定,保密性強,適合關鍵部門應用。
專家預測,到2008年北斗系統的用戶將達到30萬,直接產值達35億元,佔中國導航定位產業的20%左右,由它帶動的相關產業將達數百億元。
推動應用,促進民族產業
周儒欣說,北斗系統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成立於1994年的北斗星通公司目標就是推動該系統的大規模應用。
周儒欣介紹,北斗系統原有設計是一個封閉式系統,這樣就限制了民用用戶的擴展使用。在北斗導航定位衛星升空之初,北斗星通公司憑借在衛星導航定位技術方面多年來的積累和對北斗導航系統的深刻理解,提出了「北斗一號」信息服務系統的立項申請。2001年,立項通過評審。2002年底,他們完成了系統的研製並通過了由多位院士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的驗收評審。「北斗運營服務平台」的作用就是在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統和集團用戶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北斗系統具備了大規模應用的基本條件。北斗星通公司也因此成為國內首家獲得授權的北斗導航定位系統運營服務商。
目前,他們研製的系統已成功用於陝西省防汛雨量監測速報,海南省漁船監控、青藏鐵路機車監控與管理等項目也正在進行中。
周儒欣表示,隨著「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推廣應用和我國正在著力研究開發的下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CNSS)未來的誕生,中國一定會成為世界的衛星導航定位強國。
世界導航定位衛星簡介
1、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
GPS是一個全球性、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導航定位和時間傳遞系統。空間部分由24顆衛星組成。它是一個軍民兩用系統,提供兩個等級的服務。
美國政府為了加強其在全球導航市場的競爭力,撤銷對GPS的SA干擾技術,標準定位服務定位精度雙頻工作時實際可提高到20米、授時精度提高到40納秒,以此抑制其他國家建立與其平行的系統,並提倡以GPS和美國政府的增強系統作為國際使用的標准。
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俄羅斯要用20年時間發射76顆GLONASS衛星。1995年完成24顆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加1顆備用衛星組網,耗資30多億美元,由俄羅斯國防部控制。GLONASS空間部分也由24顆衛星組成。GLONASS未達到GPS的導航精度。其應用普及情況遠不及GPS。前一時期由於經濟困難無力補網,原來在軌衛星陸續退役,目前在軌道上只有6顆星可用,不能獨立組網,只能與GPS聯合使用。
歐洲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計劃
歐洲1999年初正式推出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計劃。該方案由21顆以上中高度圓軌道核心星座組成,另加3顆覆蓋歐洲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輔以GPS和本地差分增強系統,首先滿足歐洲需求,位置精度達幾米。計劃在2001年4月5日歐盟交通部長會議上獲得批准,確定30顆衛星總投資為35億歐元。預計系統於2008年投入運行。伽利略系統獨立於GPS,頻段分開,但將與GPS系統兼容和相互操作。根據歐委會的文件,伽利略雖是民間系統,但仍受控使用,採取反欺騙、反濫用和反干擾措施,在戰時可以對敵方關閉。
GPS導航和北斗導航各有什麼優缺點?
GPS導航優點是:
全球定位;被動定位,安全隱蔽;無限服務,可以同時為無限數量的接收機提供定位信息。缺點是:需要的衛星數量很多,成本太高;接收機之間不能通信,要通信須另外使用無線通信裝置,如果遠距離通信需要另外的通信衛星;因為是無線服務,所以無法限制不希望的用戶使用(除非關掉)。
北斗導航優點是:
需要的衛星少,即使將來擴展到全球定位需要的衛星也很少,因而成本低;如果系統開通服務,則接收機之間可以通過導航衛星直接通信;有選擇性的服務,可以隨時決定為誰定位不為誰定位。缺點是:目前衛星數量還沒有覆蓋全球,還不能實現全球定位;主動式定位,需要客戶機向衛星發送信息,這樣容易暴露;有限服務,衛星要接收到客戶機信息並響應後才能定位,如果用戶太多可能造成阻塞。
中國北斗與美國的GPS有什麼區別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是美國歷經20年,耗資超過300億美元建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繼阿波羅登月計劃和太空梭計劃之後的第三項龐大的空間計劃。其目標為實時地提供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高精度的時間信息,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在地球上的導航和定位問題,以滿足各種不同用戶的需要。GPS系統的主體部分由24顆地球同步衛星組成,這些衛星與地面支撐系統組成網路,以向全球廣播自己的位置信息。對於用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GPS接收機,接收機根據同時收到的4—8顆衛星的位置信息,應用差分定位原理,每隔1—3秒向用戶播報一次其位置(經緯度)、速度、高度和時間信息,以供用戶或用戶的系統使用。雖然GPS已廣泛應用,但也絕非完美無缺。例如,其規模太大、造價太高,其他國家很難效仿;GPS只能導航,無法通信,因而不
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如果僅依賴GPS,則容易受美國控制。那麼,有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方法呢?中國的「北斗」開辟了一條新途徑。2003年5月25日零時3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地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入太空。前兩顆「北斗一號」衛星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運行至今導航定位系統工作穩定,狀態良好。2009年04月15日零時16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第二顆北斗導航衛星(北斗二號)送入預定軌道,北斗二號衛星為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2010年1月17日0時12分,中國在西昌再次成功發射第三顆北斗導航衛星(北斗三號)。這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建設又邁出重要一步,衛星組網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是一種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性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組網成功將能夠提供與GPS同等的服務。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成為與GPS並駕齊驅的「衛星導航系統」代名詞的新星。更重要的是,建設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擁有自己的系統,中國國防將從根本上擺脫了受控於美國,中國的尖端武器擁有了自己的眼睛,國家的導航系統獨立性得到保證,更加可靠。
眾所周知,GPS沒有承諾提供不間斷的信號服務。GPS還是一個以軍用為主的衛星導航系統,它並不保證民用信號的可靠性。那麼世界上所有的用戶都將面臨隨時被終止或暫時間斷的可能,如若受控於美國GPS那麼結局是可想而知的。有人拿GPS與「北斗」導航衛星系統來比較誰更優勝,筆者以為是可笑的對比。即便「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沒有GPS完美或超過GPS,其意義並非很重要,原因是美國不可能用「北斗」導航衛星系統,而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導航衛星系統也將徹底摒棄GPS,而重要的是,中國成為世界上擁有自己真正獨立國防軍事系統,這才是真締。都知道,現代戰爭拼的是高科技,而戰爭的爆發誰都不能預計,但做到防範於未然才是中國面對未來之根本。
武器再精緻,但武器的靈魂脫離不了對方的控制,那才是最可怕的,未戰就先輸了一半。中國擁有了「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尖端武器的靈魂,那麼,什麼樣的敵手都將不敢輕易妄為。
而我們「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確實很優秀,這才是讓國人感到甚慰的。雖然民用上中國目前還基本上還沒有脫離GPS,筆者坐駕的導航系統仍然離不開GPS,但應該相信,中國人徹底摒棄GPS的日子會越來越近,這才是真正興奮的期待。
中國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與美國GPS定位衛星系統的區別?
2011年12月27日起,開始向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北斗導航終端與GPS、「伽利略」和「格洛納斯」相比,優勢在於簡訊服務和導航結合,增加了通訊功能; 全天候快速定位,極少的通信盲區,精度與GPS相當,而在增強區域也就是亞太地區,甚至會超過GPS;向全世界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在提供無源定位導航和授時等服務時,用戶數量沒有限制,且與GPS兼容;特別適合集團用戶大范圍監控與管理,以及無依託地區數據採集用戶數據傳輸應用;獨特的中心節點式定位處理和指揮型用戶機設計,可同時解決「我在哪?」和「你在哪?」;自主系統,高強度加密設計,安全、可靠、穩定,適合關鍵部門應用。 劣勢北斗一號系統屬於有源定位系統,系統容量有限,定位終端比較復雜。北斗一號系統屬於區域定位系統,目前只能為中國以及周邊地區提供定位服務,且與GPS完善成熟的運營相比,未來處於不斷完善之中。
『伍』 GPS定位系統市場調查表
這個產品復說實話沒有什麼大品牌,制因為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只要是廠家直接的都可以,移動聯通也有,不過都是代工產品,主要代銷他們的通信卡。稍微大點的品牌有 深圳華強,突鴿,濟南瑞泉等,分別產品最好不要那種外殼是行業模具的那種,我是濟南瑞泉的,可以在網上搜搜,在山東地區影響力很大,大部分城市有分公司或辦事處,沒有經銷商。還有最好不要買他們的設備,租賃不要押金是最好的方式,因為這樣銷售的都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租賃費用一個月結一次,不好用或服務不好就換,呵呵
『陸』 定位系統哪一家的好
大牛模擬定位太棒了,太好用了,操作便捷,更改定位,定位到地球任意位置。
『柒』 目前世界上有幾大衛星定位系統
目前世界上有4大衛星定位系統。分別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BDS)、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 (GALILEO)、GLONASS以及GPS。
拓展資料
GPS
GPS是在美國海軍導航衛星系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無線電導航定位系統。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的導航、定位和定時功能,能為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現今,GPS共有 在軌 工作衛星31 顆,其中GPS-2A衛星10顆,GPS-2R衛星12顆,經現代化改進的帶M碼 信號的GPS-2R-M和GPS-2F衛星共9顆。根據GPS現代化計劃,2011年美國推進了GPS更新換代進程。GPS-2F衛星是第二代 GPS向第三代GPS過渡的最後一種型號,將進一步使GPS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
GLONASS
GLONASS是由原蘇聯國防部獨立研製和控制的第二代軍用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是繼GPS後的第二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系統由衛星、地面測控站和用戶設備三部分組成,系統由21顆工作星和3 顆備份星組成,分布於3 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面有8 顆衛星,軌道高度1萬9000公里,運行周期11小時15分。GLONASS系統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1984年發射首顆衛星入軌。
GALILEO
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 (GALILEO)是由歐盟研製和建立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該計劃於1992年2月由歐洲委員會公布,並和歐空局共同負責。系統由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工作星,3顆備份星。衛星軌道高度為 23616km,位於3個傾角為56°的軌道平面內。2012年10月,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二批兩顆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太空中已有的4顆正式的伽利略衛星,可以組成網路,初步實現地面精確定位的功能GALILEO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基於民用的全球導航衛星定位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BDS)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BDS)是中國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分為兩代,即北斗一代和北斗二代系統。我國上世紀80年代決定建設北斗系統,2003年,北斗衛星導航驗證系統建成。該系統由4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
『捌』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在哪些建設中成功推廣
中國自主建成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開通應用5年,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中成功推廣,實現規模化應用,並形成了數十億元人民幣市場佔有量的產業化規模。
盡管「北斗」系統仍在建設中,但衛星導航精確定位的高科技成果,卻早已植入我們的生活。
『玖』 衛星定位車載終端行業發展概況與趨勢的最新相關資料可以去哪裡找......
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有三大應用市場,它們分別為行業市場、大眾市場、特殊市場。
行業市場是處於規模化應用的發展期,細分市場中則包括重點應用的車輛監管市場以及高精度應用市場;大眾市場則處於標配化應用的啟動期,包括已經成規模的智能手機導航應用以及車聯網導航應用;而在安保的特殊市場上,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則是處於維持穩定的增長期,應用市場為軍警兩界。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市場前瞻與應用前景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