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湖菱的南湖菱的傳說
南湖地處長江和錢塘江之間,背靠太湖,面朝大海,更有大運河帶來的北方水質。在多種水質混雜因素的影響下,使得南湖菱在開花時,與萼冠之間的膠質層松軟,最後脫落,(一般情況下萼冠不會脫落並最終形成「角」。)成為無角菱。
Ⅱ 南湖菱的介紹
南湖菱是嘉興著名的特產南湖無角菱,簡稱南湖菱,因其地處南湖而得名是菱中罕見的珍品,也有人依形稱其為元寶菱、餛飩菱、和尚菱等。
Ⅲ 南湖菱的說明是怎麼樣的
南 湖 菱
秋季,在嘉興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一種時令水果,其形狀圓而無角,肉質鮮嫩,這就是嘉興著名的特產南湖無角菱,簡稱南湖菱,因其地處南湖面得名,也有人依形稱其為元寶菱、餛飩菱、和尚菱等。一般來說菱都有角,故稱「菱角」,然而嘉興的南湖菱卻是元角的,其皮色翠綠,兩端圓滑,並以皮薄、肉嫩、汁多、甜脆、清香而勝於其他品種。南湖菱不僅可以生吃、熟吃,而且可以制糕點、佳餚或釀酒、製糖。生食者選色翠而鮮嫩,尤其是剛出水時口味更佳,熟食則選色黃褐之老菱,洗凈後煮食,口味香甜濃郁,肉糯可口;食風菱者選黑色烏菱,洗凈後在風中晾乾,然後剝食菱肉,此時肉質堅硬,但香味奇特,味美滋口。
Ⅳ 浙江特產有什麼 南湖菱營養價值高
南湖菱是嘉興的著名特產,因產地在嘉興南湖為中心的水域而得名。南湖菱,又名青菱、元菱、和尚菱、南盪菱。嘉興南湖菱,因產於南湖煙雨樓前的荷花池而得名,是菱中罕見的珍品。菱科,一年生水草本。水上葉呈棱形、綠色,葉柄上有浮囊。夏季開花。單生於葉腋;受精後,沒入水中,長成果實。大暑前後成熟。南湖菱是嘉興的名產,中秋前後是採摘的季節。剝開薄薄的綠色外衣,就是光留留的藕色菱肉。脆生生,甜津津,解渴又爽口,保你吃了永遠都難以忘記。每到南湖菱上市,嘉興人吃菱的風習,雖未經明文公約,但也確實是萬眾一心,相習成俗的。南湖菱既是水果,又可當菜。將它剝殼炒煮,撒上蔥絲,青白分明,色味俱佳。用菱燒肉或燒菱飯,清香撲鼻,別有風味。 南湖菱含有大量的澱粉、脂肪、糖類及各種維生素,營養價值很高,可以生吃,也可以熟食。菱肉燒豆腐是嘉興的一道地方名菜。中醫認為,菱性味甘平、微苦澀,生吃有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的作用,熟食功能健脾益氣。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菱還有抗癌作用。日本有人每天用鮮菱肉30個,煎湯服,對胃癌、子宮癌有一定療效。目前人們已用菱製成許多保健食品,不但可以健脾胃、益氣力、抗衰老,而且還可輔助治療胃癌、食道癌、膀胱癌、直腸癌、肺癌等,具有扶正驅邪的雙重作用。
Ⅳ 關於南湖菱
雖然我是嘉興人,但是南湖菱為什麼出了南湖就會長出菱角來這個問題真的回答不好,因為除了傳說故事之外,只知道和南湖一帶的水質等周邊環境有關。
Ⅵ 南湖菱的傳說
乾隆和嘉興端午習俗的傳說
乾隆皇帝首下江南,一時間秀水城(浙江嘉興的舊稱)的縣官忙得團團轉,想方設法搜集民間珍寶異物,以博得皇上一樂,可就是找不到一件上得檯面的寶物。
這一天,縣官無心公務,悄悄來到北門外的望吳園茶室散心。喝著加了檀香橄欖的明前龍井,縣官看到旁邊有不少茶客圍著一個人正聽得津津有味,就靠過去聽壁腳。原來,這說的是塘匯街上金記米行有一隻翡翠蟾蜍,此乃稀世寶物,每年的端午節正午時分,把它放在一隻竹匾里,它會放開四腳慢慢爬動,凡是看到過這只翡翠蟾蜍的人,這一年就會陽氣充盈,金槍不倒。
縣官聞訊立即召集手下,來到塘匯街上的金記米行,要金老闆交出異物。金老闆看到這么多官兵興師動眾,知道在劫難逃,只得乖乖跑到閣樓上,將壓箱底的那隻翡翠蟾蜍交給縣官。想想離端午節還有不多的幾天時間,要是讓乾隆爺親自感受一下這寶物的神力,那簡直是太妙了。縣官手捻山羊鬍子,發出了得意的笑聲。
第二天,乾隆皇帝的龍船沿大運河進入秀水城,盡管縣官喊來高手,做了不少江南名菜、嘉湖細點,可是乾隆皇帝依舊了無興致,計劃第二天就北上江蘇。縣官趁向皇上介紹嘉興名勝古跡的機會,伏在乾隆爺的耳邊,悄悄將翡翠蟾蜍的神功作了一番介紹,這乾隆爺一聽,頓時龍顏大悅:「你秀水城內竟有如此神物,快快拿來一看。」縣官獻上寶物,乾隆爺只看了一眼,就作出了秀水駐蹕三天、以觀奇物表演的決定。
到了端午節這一天,乾隆爺吃過嘉興的小腳粽和杜做酒,就早早來到縣府大院內。正午時分一到,只見原先硬邦邦的翡翠蟾蜍開始微微伸動四肢,在一隻竹匾上神氣活現地爬動起來,等到三圈爬完,又恢復了原來的形狀。乾隆爺還沒有搞清楚神物的原委,這天夜裡,原先軟皮塌塌的龍柱,就如枯木逢春,一柱擎天,且三支香工夫不倒。
第二天一早,乾隆爺就提出要把翡翠蟾蜍帶回京城,細細把玩。縣官一聽滿心歡喜,不過他說:「這異物乃千百年修練而成,受天時地利制約,只恐離開秀水城就不靈驗了。」於是乾隆爺就發出御旨:在秀水縣修御行宮一座,以便在此修身養性。以後,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三次在秀水城駐蹕,每次時間都在一旬以上。原因都在於無法擺脫翡翠蟾蜍的神力。這御行宮就築在今天的光明街嘉洲長島這一帶,它完全按照清朝寢宮的規格請良工精心建築,逾時近兩年。民國後,秀水御行宮開始荒蕪。解放後,這里成了造船廠,為了生產需要,原先的房子全部推倒重建,如今這里只留下一棵合抱粗、有200多年樹齡的柳樹在向人默默講述當年的榮耀。
乾隆爺喜得寶物翡翠蟾蜍的故事,當年曾在秀水城裡傳得沸沸揚揚,不少市民出於強身壯陽的目的,也把目光投向了田間地邊的蟾蜍。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總要去捉一批作為進補的好東西,就著雄黃酒,慢嚼細咽一番。時間一長,蟾蜍大概悟到了這一天是它們的受難日,就早早地隱身藏匿起來,你若想找到一隻比登天還難。後來可以捉到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少,就在這一天把稱得上稀罕之物的蟾蜍,放入水鍋里燒沸後,拿來給小孩洗澡,說這樣可以使小孩健康成長,而且不會生痱子。嘉興人端午節吃蟾蜍的習慣從乾隆年間一直流傳到今,到了這一天美味熏蟾蜍的價格往往會比平常高出一大截。
嘉興人端午節吃蟾蜍、用放有蟾蜍的水燒沸後給小孩洗澡的這兩個民間習俗,就是從乾隆爺下江南開始的,至今依然如故,且已成為嘉興人過端午節的保留節目。不過今天要嘉興人講出其中的原委,恐怕沒有幾個人講得清楚了。
Ⅶ 描寫南湖菱的句子
丹楓烏桕護柴門,彷彿江南黃葉村。
門外南湖菱最美,勝它風 味鴨餛飩。 ——(清)張燕昌
Ⅷ 關於[南湖菱]
南 湖 菱
秋季,在嘉興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一種時令水果,其形狀圓而無角,肉質鮮嫩,這就是嘉興著名的特產南湖無角菱,簡稱南湖菱,因其地處南湖面得名,也有人依形稱其為元寶菱、餛飩菱、和尚菱等。一般來說菱都有角,故稱「菱角」,然而嘉興的南湖菱卻是元角的,其皮色翠綠,兩端圓滑,並以皮薄、肉嫩、汁多、甜脆、清香而勝於其他品種。南湖菱不僅可以生吃、熟吃,而且可以制糕點、佳餚或釀酒、製糖。生食者選色翠而鮮嫩,尤其是剛出水時口味更佳,熟食則選色黃褐之老菱,洗凈後煮食,口味香甜濃郁,肉糯可口;食風菱者選黑色烏菱,洗凈後在風中晾乾,然後剝食菱肉,此時肉質堅硬,但香味奇特,味美滋口。
Ⅸ 南湖菱的歷史故事
南湖菱是嘉興著名的特產南湖無角菱,簡稱南湖菱,因其地處南湖而得名是菱中罕見的珍品,也有人依形稱其為元寶菱、餛飩菱、和尚菱等。
民間傳說
關於它為何不長尖角,在民間有一個傳說。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徑嘉興,當地民眾拿出南湖的菱給皇帝吃,當時的菱是有尖角的。乾隆皇帝吃的時候一不小心被尖角刺到了。乾隆皇帝下令南湖菱不能長菱角。第二年,南湖的菱便不再長角了。
乾隆和嘉興端午習俗的傳說
乾隆皇帝首下江南,一時間秀水城(浙江嘉興的舊稱)的縣官忙得團團轉,想方設法搜集民間珍寶異物,以博得皇上一樂,可就是找不到一件上得檯面的寶物。
這一天,縣官無心公務,悄悄來到北門外的望吳園茶室散心。喝著加了檀香橄欖的明前龍井,縣官看到旁邊有不少茶客圍著一個人正聽得津津有味,就靠過去聽壁腳。原來,這說的是塘匯街上金記米行有一隻翡翠蟾蜍,此乃稀世寶物,每年的端午節正午時分,把它放在一隻竹匾里,它會放開四腳慢慢爬動,凡是看到過這只翡翠蟾蜍的人,這一年就會陽氣充盈,金槍不倒。
縣官聞訊立即召集手下,來到塘匯街上的金記米行,要金老闆交出異物。金老闆看到這么多官兵興師動眾,知道在劫難逃,只得乖乖跑到閣樓上,將壓箱底的那隻翡翠蟾蜍交給縣官。想想離端午節還有不多的幾天時間,要是讓乾隆爺親自感受一下這寶物的神力,那簡直是太妙了。縣官手捻山羊鬍子,發出了得意的笑聲。
第二天,乾隆皇帝的龍船沿大運河進入秀水城,盡管縣官喊來高手,做了不少江南名菜、嘉湖細點,可是乾隆皇帝依舊了無興致,計劃第二天就北上江蘇。縣官趁向皇上介紹嘉興名勝古跡的機會,伏在乾隆爺的耳邊,悄悄將翡翠蟾蜍的神功作了一番介紹,這乾隆爺一聽,頓時龍顏大悅:「你秀水城內竟有如此神物,快快拿來一看。」縣官獻上寶物,乾隆爺只看了一眼,就作出了秀水駐蹕三天、以觀奇物表演的決定。
到了端午節這一天,乾隆爺吃過嘉興的小腳粽和杜做酒,就早早來到縣府大院內。正午時分一到,只見原先硬邦邦的翡翠蟾蜍開始微微伸動四肢,在一隻竹匾上神氣活現地爬動起來,等到三圈爬完,又恢復了原來的形狀。乾隆爺還沒有搞清楚神物的原委,這天夜裡,原先軟皮塌塌的龍柱,就如枯木逢春,一柱擎天,且三支香工夫不倒。
第二天一早,乾隆爺就提出要把翡翠蟾蜍帶回京城,細細把玩。縣官一聽滿心歡喜,不過他說:「這異物乃千百年修練而成,受天時地利制約,只恐離開秀水城就不靈驗了。」於是乾隆爺就發出御旨:在秀水縣修御行宮一座,以便在此修身養性。以後,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三次在秀水城駐蹕,每次時間都在一旬以上。原因都在於無法擺脫翡翠蟾蜍的神力。這御行宮就築在今天的光明街嘉洲長島這一帶,它完全按照清朝寢宮的規格請良工精心建築,逾時近兩年。民國後,秀水御行宮開始荒蕪。解放後,這里成了造船廠,為了生產需要,原先的房子全部推倒重建,如今這里只留下一棵合抱粗、有200多年樹齡的柳樹在向人默默講述當年的榮耀。
乾隆爺喜得寶物翡翠蟾蜍的故事,當年曾在秀水城裡傳得沸沸揚揚,不少市民出於強身壯陽的目的,也把目光投向了田間地邊的蟾蜍。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總要去捉一批作為進補的好東西,就著雄黃酒,慢嚼細咽一番。時間一長,蟾蜍大概悟到了這一天是它們的受難日,就早早地隱身藏匿起來,你若想找到一隻比登天還難。後來可以捉到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少,就在這一天把稱得上稀罕之物的蟾蜍,放入水鍋里燒沸後,拿來給小孩洗澡,說這樣可以使小孩健康成長,而且不會生痱子。嘉興人端午節吃蟾蜍的習慣從乾隆年間一直流傳到今,到了這一天美味熏蟾蜍的價格往往會比平常高出一大截。
嘉興人端午節吃蟾蜍、用放有蟾蜍的水燒沸後給小孩洗澡的這兩個民間習俗,就是從乾隆爺下江南開始的,至今依然如故,且已成為嘉興人過端午節的保留節目。不過今天要嘉興人講出其中的原委,恐怕沒有幾個人講得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