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們長大了,父母卻老了——關於大學生親情觀的調研報告其他未盡事項
可以調查一下大學生對自己的父母的看法,以及對於父母讓自己發展到現在是感恩多一些,還是遺憾多一些
B. 如何設計一份「大學生「三情」(親情、友情、愛情)觀」的調查報告
大學生的「三情」
親情 1你的家庭成員有那些
2最近和家裡通過電話嗎
3你打電話的原因是什麼
4最近有夢見過你的家人嗎
友情 1你和小學同學有還聯系的嗎
2你和初中高中同學同學和還有聯系嗎
3你在大學又可以交心的朋友嗎
4和高中相比,你喜歡和大學同學叫朋友嗎
5你知道幾個你班同學的名字
愛情 1現在是否有女朋友
2對現在異性的看法
3覺得自己有能力負擔女朋友的開銷嗎【男生】
4覺得自己能成熟的對待一份感情嗎
C. 大學生「三情」 (親情、友情、愛情)觀調查
親情就是即使全世界的人都遠離你,他們依舊在你身後。
即使你曾傷害過他們,但他們一直在,從未離去。
友情就是即使沒有常聯系,但是,一直在心中。
也許你會因為愛情而冷落了他們,但是,一旦你失去了愛情,他們不會拋棄你。
愛情就是讓你開心,讓你笑,讓你傷心,讓你哭的那個東西。
也許你們在一起度過了很多的困難,但是,也許,你們的分開只會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
其實他們三者並不矛盾,並不影響各自的存在。
但是。。。。也許你會遇到選擇的時候。
無論你怎樣選,看清自己的心就好。
D. 大學生消費情況市場調查報告
內容摘要:
大學生的消費是社會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現代社會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流行時尚的影響下,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往往產生彼此間的相互影響,並形成特有的群體消費心理特徵。本文試圖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的分析,提出與之相適應的消費教育,以使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消費觀念。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行為;消費心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縱深發展,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的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與以前相比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們已成為引導消費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消費的心理特徵和行為導向,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消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行為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費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階層,其消費行為體現出追求新潮、時尚、情趣的特點,相對其他群體而言則帶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因為他們不僅希望商品能夠在實用性方面滿足人的需要,還希望商品能讓人在使用和觀賞中獲得精神的愉悅與心理的滿足。一般來說,大學生更願意購買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商品,他們的消費行為更注重感官的滿足。其次,大學生的自主獨立性逐漸增強,依附和從眾心理不斷減低。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大學生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情感和直覺因素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當情感和理智相撞擊時,一般偏重於情感,容易感情用事。某種商品只要符合個人需要和興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會形成對商品的偏愛和追求之心;反之,就會產生一種否定和抵觸的情感,對商品厭惡、拒絕。
(二)「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費
今天的莘莘學子們已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儒生,他們追求新穎,需求多樣,引領消費時尚;他們活潑感性,率性而為,消費卻不免沖動。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的時代里,在表現自我,彰顯個性的今天,他們比任何一個群體,比過去的任何一個時候更重視、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並為此不惜代價。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人力資源的過剩和就業壓力的加大,也是大學生們重視形象消費的原因之一。在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一些用人企業和單位採取「年齡歧視」和「相貌歧視」的用人政策。例如,在許多公司和單位的招聘廣告中,公開宣布不招35歲以上的應聘者,有的連身高和長相也有苛刻的、超出工作角色所需要的限制。於是,為了延緩衰老、掩蓋形象缺點、增加形象魅力,身在象牙塔和即將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們不得不重視形象消費。
二、躁動的需求——消費行為的心理成因
現在的大學生年齡大都在20歲左右,不少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生活在較舒適的環境、條件下,心理應變及承受能力都較差,外界的變化會對其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大學生消費也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下進行的。
大學生正處於人生的青年時期,這一階段的消費心理又有其自身的心理發展特徵和發展規律。在青年期,隨著身體的發育,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感知能力、對環境的認識和適應能力均獲得了較大發展,個性基本形成。與這些心理發展狀況相適應,青年大學生的消費心理也獨具特點:由於自身廣博的知識面,因而在消費時追求知識性;由於對新鮮事物的熱衷,在消費時會追求時尚性、潮流化,強調美觀大方;由於個性強烈,在消費時會情緒行動,即興即買,沖動性購買往往多於計劃性購買;由於富有創造性,也會在消費時注重個性,追求與眾不同。
雖然大學生經濟尚未獨立,但他們已具有獨立的購買能力,在購物時自身意志力較差,只要兜里有錢就會迫不及待地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些特點反映在消費心理和購買行為上,就是:1、追求新奇。大學生沒有成年人較重的工作、社會、家庭壓力,真正可以放開束縛隨心所欲的進行一些消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新奇的產品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有些學生達到了不奇不要,無奇不買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異商品的階段。2、強調「美感」。即要求商品的美學價值能與自己的審美觀點相一致。3、追逐時尚。生理與心理的漸趨成熟使得大學生開始追逐成年人的社會游戲,而時尚活動莫過於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時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廣泛關注,又正好契合大學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徵。因而追逐時尚,不僅是各種不同類型社會成員的消費特徵,也同樣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三、個性與文明——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
在大學生消費問題上,我們已不能再像從前一樣,用簡單的對或錯來作為評價標准,更無法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以期達到抑制大學生的個性消費。我們應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消費的心理特徵和行為導向,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消費教育,這樣才能使大學生自覺自願地做到科學適度消費。
第一,發展個性消費
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個性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因為個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消費者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消費行為也迥然不同。更何況是處於彰顯個性時期的大學生們。在購買力允許的前提下,我們應該發展其個性消費。
第二,消除不良消費
消費所追求的內心滿足是永無止境的。在消費過程中,大學生們往往從感情、心情出發,喜怒哀樂都能成為他們消費的理由。他們往往有消費的沖動卻缺乏消費的理性,他們有著消費的隨意卻缺乏消費的算計。因此,應該在大學生中倡導一種文明行為,加強自身修養,抵制畸形消費,消除不良消費。
第三,提倡適度消費
適度消費是指在保證大學生的自然生理需要的基礎上,在不超出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所進行的消費。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從小把孩子視為家庭生活重要的照顧對象,對自己子女的消費基本上實行滿足供應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對於遠離家長過獨立生活的他們,基本上都沒有理財的經驗。這就造成有些學生追求高消費,盲目追求檔次、品牌,存在攀比心理,形成了一種不健康的消費方式,甚至個別學生不能體諒家庭的困難,以各樣的借口欺騙家人寄錢用於自己不必要的消費。這些不健康的現象,與學生家長對子女的嬌慣與縱容,使學生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關系重大。因而,倡導適度消費,必須對大學生進行國情、校情、家情教育。學校與家長都要對學生的消費加以科學的指導,以使大學生的消費步入健康的軌道。
第四,倡導消費文明
消費文明即強調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對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費;強調綠色消費,反對不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行為。通過倡導消費文明,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增加知識與技能。因而,通過倡導消費文明,使大學生建立科學的消費價值觀,弄清什麼是正常的、適度的、健康的消費;什麼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費,從而正確地評價和選擇自己的消費行為。
從表面上看,消費是個人行為,但從更深的意義上說,消費心理、消費意向、消費意識、消費嗜好、消費行為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體現。所以,應該在大學校園里形成良好的消費輿論,幫助大學生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的、科學正確的消費觀。
E. 家庭親情調查報告
大學生與家庭溝通調查報告
生活不是筆直通暢的走廊,能讓我們在其中輕松自在地行走,我們時常會陷入迷茫。但我們依然能堅定地走下去,因為我們的親人、朋友和師長,甚至還有一些後來連名字都不記得的人一直在支撐著我們。總體上看,生活給予我們的遠遠超出了我們所能回報的。所以,我們應當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珍惜我們身邊的每一位親友,向需要幫助的人給出我們鼓勵的微笑、貼心的話語或用實際行動支持他們。可惜不知何時感恩竟已成為一種失落的情懷,「辛酸父親的來信」終於醍醐灌頂般地震活了大家冷漠而塵封的心。
感恩何止只在感恩節,當我們在大學的校園里快樂的馳騁而忙的不亦樂乎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在家辛苦勞累的父母在干什麼?當我們在每一個地方隨意揮霍錢財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父母為你准備生活費而節約每一分錢的精打細算?當我們一次次沉浸在花前月下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父母的滿臉的希冀和期盼?
面對當代大學生對親情的冷漠,對父母的疏忽,我們進行了這次大學親情問卷調查,這次調查共有水建,資環,動科,農學,經管五個學院參加,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22份。通過這次親情調查,來號召在校大學生學會去了解父母的心,和父母溝通,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呼籲大學生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把握住自己的方向。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地學習進步。親情是我們心靈深處最醇厚的元素,它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一.對父母的了解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父母缺少關心。在這次調查中有6.7%的大學生對父母的近況一點也不了解,51.5%的大學生略知父母的生活和身體狀況,只有41.8%的大學生非常清楚的了解。有62%的大學生清楚的記得父母的生日,而有17.8%的大學生只有在有人提醒時才會想起,更有21.2%的大學生不記得。一二十年了,可能你沒有給父母慶祝過生日,沒有給父母買過生日禮物,然而同學們可能會經常為同學過生日,給他們送禮物,為何我們不嘗試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一份生日禮物,並說上一聲「生日快樂」呢?調查顯示有34.1%的大學生為父母挑選過生日禮物,有65.9%的大學生沒有為父母挑選過生日禮物,這可能跟中國國情有關系,大家都不習慣給父母買禮物,但是,我們建議大家還是在父母生日那天呈上一份生日禮物,哪怕是一件普通的禮物。
二.個人的消費觀
走進了大學,我們脫離了父母的懷抱,只有自己獨自生活,使我們面臨各種誘惑時不能正確地抉擇,在調查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高達69.4%,其中為貧困家庭就佔到了44.5%。但在農村學生中生活費偏高的就佔到了27%;偏低的只有12.6%,且花費的主要來源是獎學金或其他資助;相差不多的為60.4%,他們的消費來源主要是靠家裡供給和獎學金。這說明,我們學校的學生來源大部分是農村,就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農村的生活水平顯然比較低一些。這就決定了我們大部分學生生活在一個相對比較艱苦的環境中,因此應養成了一個吃苦耐勞的習慣,在生活方面要學會節約,學習也要刻苦認真,在物質方面不要要求不高。但結果顯示,還是有部分同學陷入物慾誘惑中無法自拔。
來自城市的同學僅佔30.6%,其中來自富裕家庭的僅佔3.9%,花費在400元到500元之間有17.3%,有8.4%達500元以上,其餘的都保持在200-400元之間。隨著我國小康社會的發展,城市的生活水平偏高,所以大部分學生的消費應該算是正常的,但是由於沒有經濟上的約束,有可能造成大手大腳的習慣。
總體來看, 54.2%為中等家庭,僅有1.2%為富裕家庭。因此在貧困占絕大多數,富裕占極少數的情況下,生活費應該基本上保持在200-400元之間。希望同學們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費標准。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28.6%談戀愛了,71.4%的大學生沒有談戀愛,且只有3%的大學生經常光顧酒吧,歌舞廳等高消費場所,還有65.7%從來沒有光顧過,剩下的只是偶爾光顧。這說明大部分人已經意識到掙錢來之不易,在生活發面比較節儉。
對於」你是否算過從小到大父母為你付出了多少?」,有42%的同學算過,由5%的同學沒有算過,但將來會計算;而有23%的同學選擇了沒有,也就是他們將來也不會計算父母在自己身上的付出.這於我國的傳統教育有關,導致大多數人認為父母為兒女付出是天經地義的,對父母的含辛茹苦置之不理. 父母經歷了多少困境,只為換來兒女的幸福.在此,希望各位同學能夠計算一下,從小到大我們的父母究竟為你付出的多少的錢和汗水,這樣你才會了解父母是不容易的。有79%的人會想到這些錢是怎樣來的,且98%認為這些錢來之不易。這也足以表明,我們大部分大學生還是知道家裡生活困難,父母掙的錢來之不易,所以在生活上,不鋪張浪費,希望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這也表現了當代大學生還是對父母很關心的。但不能不說,仍然有極少數的大學生還是沒有做到對父母的關注。都說「養兒方知報娘恩」,是說經歷了,體驗了,才能領會出那份說不出卻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的濃厚情愫,因此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喚起同學們對親情的關注。
三.與父母的溝通
隨著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互相交流的通信工具變的更加快捷方便,調查顯示,90.5%的同學選擇用電話與父母聯系,而只有9.5%的同學選擇用家書與父母聯系,很明顯,在當代大學生的心目中,家書的地位和作用是越來越了,而更加不能讓人理解的是,只有64.4%的同學選擇一周之內與父母聯系一次,而其他人則很久才與父母聯系一次。應該說我們需要經常與父母聯系,讓父母對自己在學校的情況有一個很透明的了解,對遠在他鄉的子女安心,同時了解遠方父母的身體狀況,父母工作情況,這是我們子女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其實經常與家人聯系也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就算是寫一封家書會耽誤很長時間,但打個電話那三兩分鍾的時間總是能抽出來的吧。也許我們有些同學說這些小事沒有必要,但請大家認真考慮一下,我們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是靠什麼來支撐的,不可否認,一定是互相溝通。
調查中有54.9%的同學把假期的時間用來陪父母度過,還有43%的同學也會抽出一些時間與父母共同分享,然而也有極個別的同學假期沒有抽出一點時間是用來陪伴父母的,或許一些同學想回家卻回不了,但是也有同學不願意回家,只顧自己在外面玩的開心,而且與父母的談論的話題中,有42.4%的同學表示與父母談論最多的話題是自己的學習或生活情況。34.6%的同學與父母經常談論的話題是家人的情況,有22.4%的人是怕家人擔心,向父母報個平安,只有極個別的同學這些話題都與父母談論。當然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也許有很多同學是報喜不報憂,免得父母擔心。有4.2%的同學與父母談論的話題竟然每次都是向家人要錢,相信大家都知道父母的錢是一分一分積攢下來的,他們為了子女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子女要多少錢,他們也只能是給,不敢多說一句,以免兒女受委屈,為了子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心甘情願付出。但極個別同學表現出一幅「花花公子」與「花花小姐」的臉孔,對父母的錢沒有意思節省的想法,不會有絲毫的罪惡感,認為父母就是給子女掙錢的工具,除了要錢就在也沒有其他的話題與父母說了,當然我們大多數同學是能夠理解的,但就是這極個別的現象我們也是不容忽視的,父母的錢來之不易,他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太多,因此我們花錢要適度而行該花時花,不該花的盡量不要花,學會節儉,才能為父母減輕負擔,才能學會做人的道理,又能讓勞苦的父母得到欣慰,我們只要能夠做到,花每一分錢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希望這些花錢手大的同學能夠收斂一些吧!尤其時來自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同學,希望你們能夠對得起自己的父母,更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調查中,我們出乎意料的發現,當有心事時,49.6%的同學選擇朋友作為傾訴內心感受的對象,只有21.1%的同學選擇父母作為傾訴內心感受的對象,有19%的同學不向任何人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說明我們現在大部分同學很少與父母溝通,更有一部分同學思想上處於完全封閉狀態,讓我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理念感到有些危機,交流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基本方式,溝通更是人與人增加理解的唯一渠道,而與父母的相互交流,增加與父母的互相了解,才能更好的讓我們與父母和諧相處,與父母相處的難的原因由很多。在與父母相處有問題的同學中,有14%的同學與父母之間沒有共同語言,37.7%的同學認為是與父母交流時感覺有約束不自由,當與父母發生沖突和矛盾時,只有26.7%的同學選擇主動與父母和解,而其他要不就是不了了之,要不就是冷戰,這種種問題都說明現代部分同學與父母那一輩有著不可逾越的代溝,究其原因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很有效的溝通,缺乏心與心的溝通,父母當然想關心自己的子女,但有很多父母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因此,我們這些當代學著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大學生,就要主動與父母溝通,減少代溝,不讓父母擔心,增加與父母之間的相互理解,與父母更加和諧的相處,學會感激父母為我們子女所做的一切,希望我們同學可以認識到這一點,趕快行動起來吧!
四、對父母的態度
問及「上大學的目的」時,「改善父母生活,孝敬父母」這一選項佔了43%,」找份好工作,過好日子」佔了34%,」實現自己在學術領域的理想」佔22%,「父母的命令」佔31%。這些結果表明,大多數同學還是關心和心疼父母的,下決心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也有一些同學只是為自己將來的生活著想;還有一些同學抱有崇高的理想,希望在學術等領域有所成就,這是令人欣喜的。但在我們不懈追求我們遠大的人生目標同時,希望不要忘記父母為你的付出。同時也有少數同學上大學是受父母的命令,這是令人心寒的,希望這些同學可以改變自己的這些不成熟的想法,要積極主動的學習,為自己將來著想,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即使是父母硬是讓你上大學,他們也是為你著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千萬不要讓生命中出現這樣的遺憾,因為再多的悔恨也是無法挽回的!
在家時,有18%的同學總是幫父母做家務,49%的同學經常做,29%的同學偶爾做過,而有4%的同學基本不做。這表明大多數同學還是關心、體貼父母,能夠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另外,從調查結果中看,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勤快一些,更樂於幫父母做些家務;希望那些不做家務的同學,不要只顧自己接受別人的關愛、呵護,而忘記給別人一些幫助,尤其是給辛勞的父母。34%的同學經常會給父母盛飯,或者為勞累一天的父母揉揉肩,捶捶背,51%的同學偶爾會,有15%的同學基本上沒做過。希望大家能夠多給勞累的父母一些關心,小小舉動也能體現你的品行;同時也會減小彼此的距離,能夠更好的溝通。
五、對父母的評價
當讓同學們給自己的父母打一個分數時(滿分100分)有82%同學給父母打了「90分以上」,有16%的打了「80-90分」,有2%的同學打了「60-80分」。讓我們欣慰的是,有幾位同學直接寫了「100分」,這表明他們對父母的了解和疼愛。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但是父母都是疼愛自己的兒女,並毫無怨言地辛苦勞作,只求換來兒女的幸福。他們默默無聞、辛苦耕耘,只是付出,卻從未索取回報;僅僅是看到兒女的笑臉歡快,他們都會感到幸福、欣慰。
但是,在調查中有一位同學給父母打了「60分以下」,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這位同學可能與父母發生了矛盾,與父母彼此意見不一致而又未能互相溝通諒解;或者是不了解父母的狀況,對父母存在著偏見。在此,建議這位同學及大家應該與父母溝通、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或者荒唐可笑的爭執、誤解,理解萬歲!
六、總結
通過這次調查顯示,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同學還是很重視親情的。他們知道關注自己父母的身體狀況,父母的生日,知道父母的錢來之不易,因此他們平時的個人消費觀保持著良好的尺度。有近一半的同學計算過自己的父母從出生到現在為自己的付出,他們能很好地主動與父母溝通。當與父母發生沖突時,他們會主動和解,化干戈為玉帛。
雖然有這么多對親情表現非常好的同學,但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有部分同學表現出對親情冷漠的態度。他們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在他們眼中,父母只不過是為自己服務的一種工具。因此他們不關心自己的父母,甚至父母的生日、父母的健康狀況都早已拋在腦後,認為是無所謂的事情。他們從來沒有計算過自己父母究竟為自己付出了多少。
也有部分同學不能很好的與父母溝通,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來不向父母開放。或者找朋友、戀人等傾訴,或是自我封閉起來,不向任何人傾訴。竟然還有極個別同學認為親情不重要。對自己來說,愛情是最重要的。請大家想想,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呀!固然,不能與父母很好的溝通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因為自己與父母之間有著一條不可逾越的代溝。對父母來說也許他們的思想與我們年輕一代有著很大差距,但我們這些學著科學知識的大學生應該主動的多與父母溝通增加互相之間的了解。負則代溝會變得越來越大。因此我們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夠對自己進行一下反省。
當然請同學們不要誤會,我相信大多數同學都做得很好。但是我相信大家也不允許冷漠親情的現象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發生吧!在此,我希望對親情觀念淡漠的同學能夠趕快清醒過來,行動起來,為了親情,請多為自己的父母作一些事情。也許一封家書,經常的三言兩語的電話,一句溫馨的問候,假期里為自己的父母多做一些家務,給父母捶捶背,在父母的生日時給父母送一份小小的禮物,及自己在學校的日常行動。這些平時很微乎其微的行動,我們的父母都會感到特別的幸福。因此,我們對全校大學生發出呼籲:為了己的良心和我們的父母得到安慰,會節儉,學會生活,抓住難能可貴的求學機會,不斷充電,不斷完善自我。總之,一切為了感恩.
親情是人類最真實的自然情感之一。在當今社會,提倡像親人一樣關愛他人,使親情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血濃於水的親情」像春天燦爛的陽光。最後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喚起同學們的感恩情懷。同時我們也真誠的祝願天下所有的家庭美滿幸福、所有的兒女孝順懂事、所有的父母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