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畜牧獸醫調查報告怎樣寫
1.可以寫某一個疾病,在某一個地區的流行情況
2.某一個地區的某一種養殖類型的發展回情況和潛答力
3.國家畜牧行業的宏觀發展情況和方向
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寫的是,創建養雞品牌,就是把土雞山養的情況寫出來(從怎麼選地址,建廠房,飼料種類和來源,山雞的銷售,可以給某地帶來的經濟效益等)
多找點資料就行啦!
㈡ 我國飼草市場調查報告
現在都是自給自足的畜牧業,草飼料的調配幾乎為0,我國大部分地區草飼料都是自給自足的。
㈢ 飼料銷售怎麼調查市場
2018年是我國飼料工業波瀾起伏的一年,面對中美貿易摩擦和非洲豬瘟疫情等多重挑戰,全行業積極應對,採取有效措施,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2018年工業飼料產值和產量雙增長,產品結構適應性調整。
總產量穩步增長
飼料行業處於畜禽養殖產業鏈上游位置。畜禽養殖產業鏈主要包括為飼料提供原料的種植業和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飼料業、養殖業、屠宰業和肉製品加工業。飼料行業處於畜禽養殖產業鏈上較上游的位置。最上游的種植業和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主要為飼料行業提供能量原料、蛋白原料和飼料添加劑,其中玉米、豆粕和魚粉等是飼料中最主要的原料。
飼料行業的發展與宏觀經濟走勢密切相關。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是中國肉類消費、飼料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盡管2018年爆發的非洲豬瘟,致使我國生豬產量大幅下降,直接影響到飼料的下游需求。但長期來看,生豬產能將會恢復穩定,屆時飼料產業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因此,近幾年來,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工作的重點。各類肉製品作為人們日常消費的基本物質,需求的增長對養殖戶帶來一定的利好,進而將影響到上游飼料業的增長。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飼料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㈣ 急需一份關於養殖業的調查報告範文~!!!
對鄂溫克旗奶牛養殖情況的調查 對鄂溫克旗奶牛養殖情況的調查近年來,人民銀行鄂溫克旗支行積極投放支牧再貸款,支持牧區產業結構調整,扶持農民養殖奶牛。目前全旗奶牛養殖業已初具規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牧民增收,信用社受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子。一、基本 情況(一)、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奶牛養殖業。支持牧民奶牛養殖,調整牧區產業結構,實現牧民增產增收,集約化經營。幾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發展奶牛養殖業是實現農牧業良性循環的正確之路。當地政府在政策上給予了積極的扶持,優先解決奶站用地,在發展奶牛養殖業初期,地方財政為貸款農戶進行了利息補貼,協調畜牧、財政、保險、鄉鎮等有關部門全力為奶牛事業服務。2004年全旗鮮奶產量計劃在2003年9萬噸的基礎上,增長33.3%,達到12萬噸。主要依據是在80公里奶牛帶引進高產奶牛2000頭,在大雁礦區(含煤業公司)培育奶牛養殖戶100戶,新增奶牛達到5000—6000頭,再就是龍頭企業扶持帶動奶源基地建設,努力增加奶牛頭數,提高奶產量等,都將有效促進指標任務的完成。(二)、群眾養牛積極性空前高漲。鄂溫克旗有7個鄉鎮的奶牛養殖業已初具規模,現有奶牛8.5萬余頭(其中:純種高產奶牛5,300頭),全旗牧戶4,214戶,戶均奶牛17.9頭,現在相當一部分牧戶已還清了購買奶牛貸款本息。通過三年的奶牛養殖,使原來一貧如洗的牧戶擁有了4萬元左右的奶牛資產,嘗到甜頭的牧戶紛紛要擴大飼養規模,過去等待觀望的牧戶也不再猶豫,貸款購牛需求旺盛,其它鄉鎮農民養牛積極性也非常高漲。養奶牛,走致富路,已成為廣大群眾的共識。(三)、奶牛養殖初具規模。截止2003年末,全旗農村信用社累計發放奶牛貸款5,845萬元其中:外購高產奶牛1,463頭,共有大小奶牛8.5萬余頭,奶牛小區發展到10個,涌現出新科牧場、巴彥托海嘎查奶牛新村、巴彥塔拉鄉奶牛小區等眾多的典型養殖場和奶牛小區,各地前來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引進高產奶牛5300餘頭,奶牛單產達到2.37噸;鮮奶產量由4. 3萬噸增長到9萬噸,年均遞增15.9%;全旗70%的奶戶集中在奶牛帶,80%的鮮奶出自奶牛帶;液態奶項目的投產,優化了乳製品結構,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日產鮮奶7.5萬噸(其中:商品奶7.5萬噸),建立奶站12個,發展奶牛專業戶100戶,奶牛養殖已形成一定規模。通過三年奶牛養殖,牧戶積累了許多養奶牛經驗,養牛效益有了顯著提高,為進一步擴大奶牛養殖規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奶牛養殖的促進作用(一)、養殖戶的收入明顯增加。據調查,一頭奶牛平均日產鮮奶牛18公斤,全年每頭奶牛凈收入可達3,000元,加上每年生產的牛犢可變現收入,公牛犢可出售500元,母牛犢可賣3,000元,一年一頭奶牛純收入可達3,000—6,000元,如果牧民將種植的玉米轉化為奶牛飼料能提高40%的收入,目前,牧區奶業收入占牧民總收入的60-70%,可見發展奶牛養殖業是牧民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條捷徑。(二)、農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提高。奶牛貸款業務的開展,使所在地農村信用的經營效益有了明顯提高,尤其聯社營業部、大雁華融信用社、伊敏農村信用社效益最為明顯。以前這些信用社有的由於歷史包袱沉重、有的由於固定資產佔比高、有的由於信貸資產質量低,出現了連年的虧損,經營舉步維艱。2001年以來,人民銀行、信用社大力支持牧區發展,截止2003年初,六蘇木共投放支農再貸款53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牧民牧民用於發展奶牛近3,400頭,目前這些信用社支農再貸款利息收入占其全部貸款利息收入的50%左右。從2001年起全旗農村信用社實現了整體盈餘,2001年盈利4.6萬元,2002年盈利46萬元,2003年盈利14萬元,奶牛貸款業務的開拓,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明顯增強。(三)、促進了牧區經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穩定。養殖高產奶牛可以有利於改善草原土壤結構,減輕草場超載的退化壓力,為開展綠色農業保護、自然環境創造了條件。養殖奶牛可以吸納廣大牧區的剩餘勞動力,按每人飼養3頭奶牛計算,全旗現有奶牛至少可吸收3,500人就業,加上為奶牛養殖提供服務的飼料加工、奶站、獸醫、保險等行業吸納的人員,就業人員將更多。2003年全旗優良奶牛發展到2萬頭,安置牧區城鎮剩餘勞動力6,500多人。奶牛養殖使牧民由半年忙變為全年忙,現在養奶牛的嘎查、鄉(鎮)賭博、打架鬧事的人少了,學養殖知識技術的人多了;搞迷信活動的人少了,崇尚科學的人多了。養奶牛為鏟除牧區陋習,樹立新風尚,穩定社會創造了條件。三、存在的問題(一)、奶牛質量偏低。統一、規范、有序的奶牛市場尚未形成,奶牛來源主要由個體牛販子販運,奶牛一旦出現問題,牛販子就溜之大吉。一些鄉鎮組織牧戶外出購牛,由於信息不靈,購牛把關不嚴,經常出現價格偏高,質量偏低,坑害牧戶的現象。現在全縣奶牛質量整體水平不高,大部分奶牛平均日產鮮奶在15—20公斤,有的奶牛日產鮮奶不足10公斤。奶牛質量低劣,既給購牛戶背上沉重的包袱,也給信用社資金造成風險,同時也影響了全旗奶牛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二)、養奶牛風險大。2003年全旗牧民人均純收入為4190元,購買一頭奶牛的價格在12,000元左右,奶牛一旦死亡,牧民用3年的純收入才能償還一頭奶牛欠下的債務,風險遠遠超出牧戶的承受能力。(三)、奶牛養殖戶缺少科學的飼養方法和管理經驗。大部分農戶沒有很好地掌握養奶牛的知識和技能,飼料搭配不當,牛棚衛生條件差,無保健措施,這種現狀直接影響了奶牛的成本和產奶量,最終減少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四)、貸款期限短。由於農村信用社自有資金有限,奶牛貸款絕大部分來源於人民銀行的支農再貸款。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最長期限為一年,而奶牛貸款正常周轉一般在2—3 年,貸款期限的不匹配,加重了養殖戶的負擔。四、建議(一)、建立競爭、有序的奶牛市場。政府要出台優惠政策,建立固定的交易市場,嚴厲打擊出售、販運假奶牛的不法商販,維護合法商販的正當權益,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牛市」,讓牧戶有充分選擇奶牛的空間,花錢能買到放心牛。政府要擺正位置,盡量減少用行政手段參與組織購奶活動,少做費勁不討好的事,多在規范市場和養殖奶牛技術服務上做文章。(二)、大力推廣科學養殖知識。畜牧部門應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獸醫知識培訓,在奶牛集中地區設置獸醫站、增加獸醫數量,提高其醫療水平,普及廣大農民的養殖知識,減少奶牛疾病,提高養殖效益。(三)、農村信用社應區別對待農業種植業貸款與奶牛養殖業貸款的還款周期,合理確定奶牛養殖業的貸款期限,減輕農民的利息負擔和還款壓力。(四)、建立和完善奶牛保險,降低奶牛養殖風險。2000年以來,鄂溫克旗財險公司因奶牛保險理賠出現虧損,從2002年開始不再為奶牛養殖保險。無保險措施,加大了養殖戶的風險,不利於牧民脫貧致富和奶牛事業的健康發展,建立和完善奶牛保險已迫在眉睫,地方政府要在認真做好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組織有關部門建立互保機構,合理確定保費和最高理賠金額,有效分散養殖戶的風險,現在一頭高產奶牛市場價一般在10,000—15,000元,保險賠償金應確定在7,000元左右,這樣一旦出現奶牛死亡,養殖戶不會因此一蹶不振,信貸資產也不會出現較大的風險。
㈤ 關於糧食的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調研報告
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按照國務院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案工作小組的統一安排,由農業部、國家糧食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計委有關同志組成「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專題調研小組,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赴糧食主產省湖北省和糧食主銷區浙江省進行實地調研,聽取省、市、縣農業、糧食、計劃、農發行等部門的專題匯報,深入鄉村,聽取鄉鎮村幹部和農民的意見。並安排四川、河北、吉林等7省進行調研並提供報告。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內涵和衡量指標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指一定時期的一定地區,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由各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穩定地達到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由投入和產出兩方面的因素構成,由耕地、資本、勞力、科技、環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決定,由年度的糧食總產量所表現。耕地、資本、勞力、科技、環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糧食生產中去的質和量,就決定了糧食產出的質和量,即產出能力。糧食生產能力要變為實際產量,由國家政策和糧食供求關系等因素形成的糧食比較效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耕地保護能力。主要指能夠保持有多少數量和質量的耕地用於糧食生產。二是政策支撐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況,投入增加的狀況,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有效保護的情況等。三是科技服務能力。包括農業科學研究水平和技術推廣體系狀況。四是抗災能力。包括排灌設施條什、物質裝備狀況和糧食種子儲備情況等。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衡量指標:一是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農業部「十五」計劃提出要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積不低於1.28億公頃(19.2億畝)。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考慮,「十五」期間,年度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7億公頃(16億畝)左右。二是糧食單產。可綜合反映糧食的產:出水平。2000年我國糧食單產為4261公斤/公頃(568斤/畝),「十五」時期的畝均單產應高於這個水平。三是抗災水平。可反映糧食生產基礎設施狀況和糧食生產的穩定程度。可用受災面積『孫覽災而積之差占受災面積的比重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抗災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農戶對糧食生產的物質要素投人不斷增加。化肥施用總量(按有效成分100%計算)由1978年的884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4146萬1噸,有效灌溉面積由1978年的6.74億畝增加到2000年的8.08億畝。主要糧食品種良種種植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達到60—70%。國家財政用於農業基本建設支出由1978年51億元增加到1999年357億元(同期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為2.67%)。由於投入增加,生產條件改善,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雖然糧食播種面積有所下降,但總產量由1978年的6000億斤增長到1996年的10000億斤。近幾年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同時,為穩定糧食生產,國家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來,糧食產量和面積出現連續下降。1999—200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累計減少770.7萬公頃(11561萬畝),年度分別比上年減少62.6萬公頃(939萬畝)、469.8萬公頃(7047萬畝)和238.3萬公頃(3575萬畝)。糧食總產量累計減少1193.2億斤,年度分別比上年減少78.2億斤、924.2億斤和190.8億斤。
近幾年糧食麵積和產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種糧比較效益下降,農民自主調減糧食麵積。1996年以來,受糧價持續下跌和農資、機械和勞動力等糧食生產要素價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實際出售糧食價格接近甚至低於成本,種糧效益明顯下降。據湖北省農業部門測算,2000年糧食作物每畝成本純收益率為1%,畝均稅後收益為3.26元(其中水稻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綠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縣有關部門測算,2001年度種植水稻畝純收入約200元,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種植沙梨、蔬菜等經濟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糧食主產區及60%左右的純農戶人均純收入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二是政策引導結構調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據統計,2000年全國因結構調整主動調減糧食麵積333萬公頃(4995萬畝),占糧食播面減少總數的70%。近兩年糧食主銷區省份大幅度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糧食主產省份也調減了糧食麵積。浙江省德清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由1997年的553,5萬畝,調減到2001年的175.5萬畝,減幅為68.4%,其中,2001年調整農田發展多種經營面積184.5萬畝,占農田總面積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糧食播種面積2812.5萬畝,比1997年減少1396.5萬畝,減少幅度為33%。今年一些省區開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護價,通過糧食購銷公司補貼收購部分糧食,但補貼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給17個糧食主產縣按每公斤補貼6分錢汀購3()億斤優質糧,對其他縣區不下達訂購補貼任務,這些地區就相應地自主調減丁糧食種植。
三是實施退耕還林、還湖、還草,減少了耕地和糧食播種。近兩年全國因生態建設退耕,調減部分糧食種植面積。湖北省糧食種植面積由80年代的7699,5萬畝,減少刊現在的6000萬畝,其中退耕399萬畝(退耕還林還草319.5萬畝,退耕還湖約79.5萬畝)。據估計,全國因退耕減少糧食播種面積約100萬公頃(1500萬畝)。這項計劃的實施,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是有利的。四是農田基礎設施老化,糧食生產抗災能力低,因災降低·了糧食生產能力。90年代以來,國家預算內農業資金投入總量有所增加,但投資比重沒有提高。國家對農業的投資重點用於大江大河治理、生態環境建設,直接用於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明顯偏少,農業基礎設施滯後,田間排灌設施陳舊老化,農業抗災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飯」。1990—2000年間,全國平均每年受災面積8。1億畝,成災面積3.9億畝,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48%,抗災率僅為52%,與80年代水平相比沒有明顯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災損失糧食1300億斤,比上年增加600億斤。近幾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水平趨於下降。全國年度糧食播種面積由多年穩定在1.10—1.13億公頃(16.5—17億畝),減少到警戒線1.07億公頃(16億畝)以下。2001年為1.06億公頃(15.9億畝),2002年預計為1.05億公頃(15.7億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復起來代價很大。例如耕地的減少,2000年耕地佔用2349萬畝(其中建設佔用244.5萬畝,生態退耕1144.5萬畝,農業結構調整佔用867萬畝,災毀耕地93萬畝),耕地補充436.5萬畝(其中未利用土地開發276萬畝,廢棄地復墾99萬畝,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萬畝),占補相抵,2000年耕地實際減少1912.5萬畝。從1999年以來的情況看,在糧食生產和流通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糧食生產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潤,糧農的生產積極性難以得到保護,投入糧食生產的各種要素會減少,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將受到嚴重的挑戰。
三、糧食供求趨勢預測
(一)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
由於我國人口繼續增加和糧食轉化與深加工的進一步發展,對糧食的需求將早剛性增長。近年來學術界和有關部門對我國糧食消費需求的中長期預測很多,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糧食需求總量為10620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985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369斤;飼料糧需求量4108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及損耗,人均需求量為786斤。
2、2015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1670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503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312斤;飼料糧需求量5545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04斤。
3、2030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3195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160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260斤;飼料糧需求量7244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54.9%;加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24斤。分品種來看,今後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增長主要來自飼料糧增長。據預測,從目前到2030年,稻穀需求略有上升,小麥需求持續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長。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糧食總量的比重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進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來糧食產需缺口較大
從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國糧食產需缺口分別為620億斤、1671億斤和3195億斤。按照糧食最低自給率95%計算(糧食凈進口控制在總產量的5%以內),為實現產需基本平衡,糧食生產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別提高約100億斤、1100億斤和2540億斤,提高幅度分別為1%、11%和25%。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難和壓力很大。從最近十幾年的情況看,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糧食單產在533斤/畝左右,1995—2001年7年糧食單產在573斤/畝左右,1990—2001年12年單產提高幅度僅7.5%,年遞增0.6%。在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要實現糧食產需平衡,糧食單產必須有相應的提高。
(三)影響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糧食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目前國家資源未能有效的補貼到農民,在糧食流通完全放開的情況下,如無有力的保護措施,不解決糧食的比較效益問題,農民種糧積極性將進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資源緊張。我國耕地數量和水資源不足而且不斷縮減,是阻礙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和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為19.51億畝左右,人均佔有耕地僅1.59畝,為世界人均數3.75畝的42%。即使現有耕地總是穩定,隨著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將降至1.43畝和1.34畝。農業用水也嚴重緊缺。現階段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220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的25%。預計到2030年,人口達到16億時,在降水不減少的情況下,人均水資源將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國際公認的17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警戒線。
三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災害的能力不強。我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小,乾旱半乾旱面積比重大。全國耕地中有灌溉設施水田和水澆地為7.91億畝,僅占總耕地的39%。全國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乾旱、洪澇、低溫冷害、台風、早霜、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的襲擊,給糧食生產造成較大的損失。
四是科技儲備不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由於體制不順、科技與生產、科研與推廣脫節、經費不足、機構重疊、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問題仍很突出,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各類試驗、示範等科研推廣工作難以很好地開展,糧食生產領域科技儲備不足,技術推廣隊伍不穩,糧食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更新推廣速度較慢,直接制約著糧食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農田環境污染狀況加劇,耕地的持續生產能力下降。由於工業和城市「三廢」對基本農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和質量。全國已有1000萬公頃(1.5億畝)農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佔灌溉總面積的7.3%,』且呈上升趨勢。每年農業環境污染事故數千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億元。由於地力下降、環境污染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直接影響,難以估計。
四、建議立足於人多地少的國情,要從長遠戰略考慮,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使藏糧於庫與藏糧於地有機結合,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一)依法保護耕地和水資源,確保糧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調查中發現,一些地方由於部門分割,制定的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相互脫節,造成破壞糧田、濫佔耕地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耕地和水足糧食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要樹立保護耕地和水資源就是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觀念,建立健全耕地等農業資源保護法制體系,依照《土地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水資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和水資源,保持耕地數量的動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水資源利用率。要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集體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減少國家對耕地的低價徵用和高價出讓,避免對農民利益的損害。
(二)實施農業補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我國糧食產品成本高、品質較差,國際競爭力不強,逐步增加的糧食進口勢必會沖擊國內糧食市場,打擊農民種糧積極性,影響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和提高。因此,我們應在WTO規則框架內,利用政府補貼彌補完全市場調節的缺陷,調節糧食風險基金的使用方向,實施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以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三)加大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力度
近些年來,糧食作物科研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薄弱,科技儲備嚴重不足。種質資源創新與品種選育相對滯後,優質品種不多,專用品種不全。農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仍比較缺乏。要樹立儲備科技就是儲備生產能力的思想,加大糧食作物科技投資力度,集中資金,集中人才,大力開展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的研究,力爭在短期內有所突破。建立對良種和適用新技術推廣的補貼制度,加強技術推廣力度,確保糧食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糧食市場競爭力。
(四)加強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生產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關規則,特別是國內支持保護的「綠箱」政策,借鑒國際經驗,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資力度,加強基本農田沒施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抗災能力和土地生產力,直接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糧食主產區選建500個優質商品糧基地縣,加強農田灌排體系、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信息服務體系、農機服務體系和農業生態環境與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建設,在這些基地縣,形成年產糧食5000—6000億斤的生產能力,保證每年提供2000—2800億斤商品糧。
(五)建立國家糧食預警體系,及時調控糧食市場
在糧食市場全面放開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糧食市場和價格大幅度波動,國家應建立糧食預警體系,確定糧食警戒線,進行指標監測。同時對糧食預警進行立法,確保糧食供應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發出警報,要求各級政府,採取緊急措施,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應。
(六)重點支持糧食集中產區
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需要建設的地方很多,要把建設的重點集中到糧食集中產區,尤其是中部地區的糧食主產區。通過集中建設,要使全國糧食主產區的基礎設施和技術體系逐步建立健全起來,糧食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真正成為國家穩定的糧食生產基地。
㈥ 魚飼料調查報告怎麼寫,哪位大神請指教
關於魚飼料調查報告怎麼寫的問題,
你可以查找:凡特施特。
您就會明白這樣類似的報告的寫法。
㈦ 糧食工程中的飼料加工調查報告怎麼寫
一、前言:敘述飼料加工的必要性,如可以帶動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專展。。。。。
二、當地飼料廠屬家的規模數量級糧食作物、飼養規模、
三、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解決多少人就業等)
四、出現的問題:
五、結論:總結成績,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