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9中國國際紡織面料流行趨勢
2019趨勢清單:
棉麻混紡:非常規的褶皺、收縮、凸紋、珠皮呢、華夫格紋等結構回賦予棉麻混紡面料答乾燥、鬆脆和紙質觸感。
多元針織:家居服和舒適服裝常用的休閑毛圈平針織物依然關鍵,而桃皮絨、縮絨和拉絨結構打造的蝕刻迷彩和丹寧外觀也不能忽視。
液態塑化面料:金屬光澤處理遍布2018春夏各類面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液態塑化面料。
運動面料:大尺寸網眼運動合成面料、透孔棉布,以及內衣風格的網眼織物具代表性。
綢緞當道:除了有純色、段染和夾色效果的鮮亮條紋面料,雙面科技面料、水彩表面視效和扎染水洗效果的綢緞面料也能突出夏季亮色主題。
『貳』 今年家紡床品類的流行趨勢是什麼
2006年法蘭克福家用紡織品貿易展覽會的開展,在這個世界最大的專業性家用紡織品類展覽中,來自世界各地知名的專業家紡布藝製造商帶來了最新設計的產品,參觀者從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家紡布藝的最新流行趨勢和成品。對於如此新鮮的資訊,關注家紡布藝的你一定也很想知道吧?
據了解,本屆家紡布藝以「材質和心靈」為主題,源於許多著名家紡設計師認為家紡產品不僅是一種產品,更能通過材質、圖案等元素讓使用者產生心靈的感悟。有設計師認為,2006/2007年的家紡色彩從暖色調逐漸過渡到冷色調,像簡潔而亮麗的藍色是其中的代表色之一。
與此同時,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也在家紡布藝的潮流中有所體現,像天然的樹木和藤條,具現代感的金屬和玻璃,粗獷的皮革以及人造的塑料和橡膠,這些元素都為人們所熟悉,運用於家紡產品之中更容易引發使用者的真實情感。
具有復古感覺的黑白在家紡展上大出風頭。
趨勢一:黑白復古將風靡
也許是受到了時裝界黑白兩種經典色彩在這兩季大為流行的影響,具有復古感覺的黑白在本屆法蘭克福家紡展上大出風頭。設計師推出的黑白家紡在材質選擇和工藝製作方面甚為細致,比如在白布上以黑色的毛邊線條修飾,在絲質的白紗簾上用黑色勾勒出花朵的形狀,這些創作手法讓黑白家紡產品具有輕盈的質感,飄動間竟也可以讓人浮想聯翩,彌補了黑白兩色的冷漠缺陷。此外,與家紡產品搭配的傢具、燈飾等家居產品也同樣以黑白兩色出現,與窗簾、床上用品等產品一起打造出一方純粹的黑白空間。
趨勢二:鄉村風格清新宜人
清新宜人的鄉村風格滌盪著人們的心靈,難怪這種風格在本次家紡展上也受到眾多買家的垂青,其中色彩清新的英國鄉村風格家紡最受喜愛。
白色、檸檬黃、海藍等天然的色彩出現在方格、圓點等簡單的圖案上,有一種如小家碧玉般的嬌俏。這類鄉村風格的布藝均以朴實的純棉布料製造,強調了布料的舒適感,一推出便大受關注。
趨勢三:繽紛色彩仍受歡迎
一直以來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糖果繽紛色在本次法蘭克福家紡展上仍備受歡迎。不過,參觀者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本次發布的繽紛色彩色調走向柔和,並廣泛採用了一些雪紡、輕紗、絲綢等輕盈的材質來製作,讓繽紛家紡既純粹又清爽。
檸檬黃、桃紅、橙色、淺紫仍是繽紛色系的主打色彩,設計師為了讓這些色彩充分展現其親切的魅力,極少在這些純色布料加一些復雜的圖案修飾,至多在上面綉一些小花朵,讓人一看便如沐春風。
趨勢四:歐式家紡放低姿態
歐式家紡向來以華麗感著稱,濃烈的色彩、精美的圖案、精緻的工藝是其主要特色。從本屆家紡展看到,歐式家紡的華麗感急速下降,似乎是要與大多數人拉近距離。設計師降低歐式家紡產品華麗感的方式之一是降低色彩的濃度,以往歐式家紡產品總會採用一些濃烈的深色,但今年這類家紡反而看起來接近粉色系。而歐式家紡的花形和圖案也不再顯得那麼誇張,小型圖案反而讓這類家紡看起來更悅目。
『叄』 成衣博覽會屬於流行趨勢調研的什麼市場
誠意博覽會屬於流行趨勢調研的一個成品市場。也可以說是屬於一個銷售市場,一個藝術品市場。
『肆』 國際紡織品流行趨勢雜志
問題答案:
1.6期
2.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和天津紡織裝飾品工業研究所
3.90.00元/期
4.全國發行版
詳細資料:
雜志名稱
《國際權紡織品流行趨勢》雙月刊
全年零售價
360元/年
每期零售價
90.00元/期
主辦單位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和天津紡織裝飾品工業研究所
編輯出版
東直門南大街6號11層
國際標准刊號
ISSN1007-8789
國內統一刊號
CN12-1266/TS
郵發代號
82-861
國外發行代號
DK12003
聯合征定代號
LD121266
創刊日期
1996
出刊日期
雙月的25號
報刊版式
16開260頁
海外價格
USD160
發行量(每期)
25000冊
『伍』 國際紡織品流行趨勢是核心期刊嗎要權威的回答,對我很重要!
這個只抄是普通的省級刊物,你可以在知網上查到。
國際紡織品流行趨勢
International Fashion & Fabrics
主辦: 天津紡織裝飾品工業研究所
周期: 雙月
出版地:天津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16開
ISSN: 1007-8789
CN: 12-1266/T
郵發代號: 82-861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國際紡織品流行趨勢
曾用刊名:裝飾織物
創刊時間:1979
『陸』 國內外紡織面料發展和流行趨勢
現在都在往天然環保上面發展
比如說竹纖維.人造絲.等等
『柒』 中國紡織業的前景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中國新型紡織纖維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2012年紡織行業增速回落,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增速較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行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實際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7793億元,同比增長14.6%,增速比上年回落21.7個百分點,行業新開工項目數同比下降5.5%;紡織行業主營業務收入55747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較上年回落15.9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943億元,同比增長7.8%,增速較上年回落18.0個百分點。
2012年以來,我國紡織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尤其是對歐洲以及日本市場,這兩個市場是我國紡織產品出口的兩大主要市場,受歐債危機,中日關系的惡化影響,對歐盟和日本市場中所佔份額繼2011年再度下跌分別下降11.5%和5.7%。2013年1-10月份,中國紡織品對歐盟出口繼續下降,對日本出口有所回升,但是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
行業增長速度下滑甚至維多,業內企業迫切需要謀求轉型,未來行業面臨洗牌。
總體來說,我國的紡織行業整體處於下滑階段,出口也大幅下降,需要改善企業發展理念,提高紡織創意與技術,才能擺脫行業困境。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捌』 哪裡有最新的紡織品流行趨勢
眾所周知,在紡織品流行趨勢中有四大環節:色彩、纖維及紗線、面料、版服裝(成品),除去色彩這權一通用設計元素外,紡織第一環節就是纖維及紗線。從這個角度講,紗線的趨勢應該是紡織流行趨勢的先導。 主要纖維 棉:細致、光滑和絲光效果是重點;與粘膠(modal)或錦綸混紡則產生粉末般的手
『玖』 紡織品流行趨勢論文怎麼寫 附圖 謝謝
紡織品流行趨勢論文怎麼寫 附圖
有沒有其他要求 簡單哦!!!
要幫忙嗎。看你蠻著急的.。
『拾』 現在紡織發展趨勢是什麼大神們幫幫忙
廣東省紡織服裝業發展戰略 一、前言 紡織工業是與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部門。這個產業部門在生產技術上包括了纖維製造業、紡織業、染整業、服裝業等各個行業。它們既互相獨立,又密切相關,形成了一個產業鏈長,價值鏈復雜且寬的大產業。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紡織工業中的應用,紡織業的內涵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傳統的「紡紗織布」向「現代紡織業」的模式轉移,具體表現為: (1)紡織生產方式的變化:從手工操作到機制到機電一體化的變化。特別是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信息技術在紡織業中的應用,使其進入了「現代信息紡織業」的新時代。 (2)紡織原料的變化:從天然纖維向「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的二元結構發展。使紡織業擺脫了完全依賴天然纖維,受自然氣候、地域限制的弱點。 (3)紡織產品應用領域的變化:從單純的生活消費擴展到生產消費,形成了衣著用、裝飾用和產業用「三足鼎立」的消費格局。 紡織工業是廣東省的傳統支柱產業,經過一個世紀的艱苦卓絕的創業和發展,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紡織工業已踏入國際市場,成為我省最大的凈創匯產業之一。1999年,我省紡織服裝工業的總產值為1175.3億元,其中紡織品和服裝的產值所佔份額分別為51.5%和48.5%(見圖1),同年我省紡織服裝業出口創匯128.5美元(紡織品和服裝所佔份額分別為23.2%和76.8%,見圖2),佔全國同類產品的1/3,佔全省出口總額的21%,可見紡織服裝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我省的紡織工業與全國一樣,開始暴露出深層次的隱患,國有紡織企業從1993年起連續出現行業性虧損,逐步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這主要是多年來的重復建設形成總量過剩、債務重、富餘人員多、社會負擔重,以及產品的質量檔次不高、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等緣故所致。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我省紡織工業要獲得長期可持續發展,一定要改變傳統粗放型經濟模式,轉向集約型增長和市場經濟體系,從量的增長為主轉向以質的提高為主,才能獲得新發展。近年來,國有紡織企業實施了「壓錠改造」的政策,壓縮了落後棉紡錠,分流安置了富餘人員,初步實現系統內國有紡織企業整體扭虧為盈,出現了可喜的局面。 21世紀,在步入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的時代和中國面臨加入WTO的今天,如何面對紡織工業的特點,運用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提高紡織產品質量和檔次,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滿足國內外市場對紡織品的需求,是每一個紡織企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加入WTO後,將使中國經濟更快邁向國際化,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行列。為了適應經濟國際化和市場全球化的格局,研究紡織工業的技術發展戰略顯得更為重要。本文在分析國際、國內以及廣東省的紡織工業技術發展水平和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我省紡織工業立足國內、面向世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發展戰略和思路。 二、紡織服裝業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特點 1.國際發展的趨勢和特點: 80年代以來,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明顯增加了對紡織工業的投資,對紡織工業進行了廣泛的技術改造,生產工藝和技術設備不斷更新,使紡織工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換。科學技術在實現紡織產業內升級中起著重要作用,國際紡織業技術發展的趨勢普遍向自動化、連續化、電腦化的方向發展。當今在發達國家,無錠紡紗、無梭織布、化纖連續聚合直接紡絲、紡粘法直接成布等新技術已經在生產領域中普遍應用。由於「機電一體化」技術廣泛滲透到各類紡織裝備中去,不僅使生產自動化和品質控制技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使勞動生產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非織造布技術的發展給紡織加工技術帶來了一次新的革命,它應用化學或機械的方法將纖維網加固直接成布,免除了傳統繁瑣的紡紗織布工藝,使紡織業的生產效率幾倍、幾十倍地提高。現在,科技進步和創新在紡織工業中的深化和拓展成為國際紡織業發展的鮮明特點,服裝用紡織品正向著功能化、衛生保健化方向發展,裝飾用紡織品正向著系列化、配套化、高檔化方向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正向著高強度、高模量、耐高溫、防腐蝕等高性能化方向發展,使紡織產業鏈中各行業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1)纖維製造業: 整體技術向高速化、差別化、超細化、復合化方向發展。化學纖維在整個纖維產量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纖維單絲細度不斷降低,合成纖維向著仿天然、超天然化發展,天然纖維則著力改善其抗蛀、防皺、防霉等性能。高新技術伴隨著新產品的開發,以滌綸為代表的差別化纖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已從最初的、以仿天然纖維為目的改變纖維的外觀和手感,發展到目前超天然纖維性能的超模擬、超感性纖維。例如,日本東麗的Sillook Royal模擬絲纖維,日本鍾紡的Belina超細纖維,日本東洋紡的Biosil抗菌纖維,日本三菱的Gripy芳香纖維,美國杜邦的Lycra彈力纖維,義大利的Meraklon高蓬鬆丙綸纖維,英國考陶爾的Tencel新型粘膠纖維,這些都是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的新纖維品種。化學纖維近期發展的新技術,除了繼續運用細旦和超細旦技術、多元差別化技術、聚合物改性技術外,引人注目的還有高技術復合紡絲,包括常規紡絲技術、超高速紡絲技術、高技術復合絲加工技術、新型紡絲混纖技術、各種滲混技術等。此外,還利用仿生技術來開發仿生纖維,生產生物降解型環保纖維;用遺傳學技術改變麻性能,改變棉花顏色;用細菌培養技術生產生物纖維素纖維等。 (2)紡織染整業:用先進技術對傳統的紡織染整設備進行改造或更新。將差別化纖維,新合纖、常規纖維與天然纖維,運用混合、交絡、交捻等技術進行不同形式的組合和創新,獲得種種差別化效果,如竹節絲、交絡絲、包芯絲、多層絲、圈圈絲、螺旋絲、雪花絲等。利用提花、綉花、鏤空、起絨、仿毛、仿麻、仿皮革、復合等各種織造技術,獲得外觀新穎的面料,或薄如蟬翼,或閃閃發光,或裡面舒適保暖、外面防水透氣,或一面是柔軟的針織、另一面是逼真的仿皮。再利用先進的整理技術,如柔軟整理、蓬鬆整理、起縐整理以及各種功能整理,賦予產品柔軟、抗靜電、阻燃、抗菌等性能。在生產上,對人們生活或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助劑將被淘汰(如偶氮染料、甲醛整理等),排污生產將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綠色(環保)生產技術。 (3)服裝製造業:21世紀服裝潮流是追求高檔、名牌,追求舒適、休閑、健康、功能、風格和藝術。服裝製造業如今已進入品牌效益階段,手段主要是利用網路技術來進行信息收集、產品設計和銷售。服裝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越來越普及,美國服裝業中,超過50%的企業配備服裝CAD,歐洲超過70%,日本則超過80%。目前,服裝CAD已朝CIMS(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領域發展,許多著名品牌(如LECTRA)都擁有CIMS。CIMS包括了市場預測、產品設計、產品製造、生產管理及成品銷售的全部活動,它不僅是物流、設備的集成,而且主要是信息的集成。CIMS可提高生產率30%~50%,縮短生產周期30%~60%,減少設計費用15%~30%,減少人工費用5%~20%,且能極大地改善和提高產品質量。CIMS集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為一體,已成為現代服裝設計和生產的發展方向。 2.國內發展水平和特點: 中國紡織業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在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我國棉紗、棉布、絲製品、化纖和服裝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紡織品、服裝出口428億美元,佔全國出口商品總額的23 3%,佔世界紡織品、服裝總出口額的13%,已成為世界紡織生產大國。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關注國際市場動向,推進技術進步,引進一批先進技術和裝備,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促進了行業產品結構調整,我國紡織產品正向著成品化、高質量化、多樣化方向發展,化學纖維在紡織纖維使用中的比例已提高到43%,差別化和功能化纖維的比例也增加到16%~20%,無梭布和精梳紗比例也分別達到40%和25%。紡織品正向著中高檔的方向邁進,而服裝是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其占紡織出口總額的70%,國際競爭力系數高達93%,但50%左右是使用進口面料,因此,紡織面料的生產技術水平已成為我國紡織工業擴大世界市場份額的瓶頸。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紡織業的技術水平仍較落後。主要表現為: (1)紡織原料品種單一,織物品種變化少、產品結構不合理、以中低檔產品為主,一般產品多、高檔名牌精品少;衣著用紡織品比重大(佔3/4)、產業用和裝飾用紡織品比重少(只佔1/4,而發達國家這三種用途的紡織品一般各佔1/3。我國噸纖維製品外匯水平1998年為1.2萬美元,而目前世界先進國家平均為1.7萬~2萬美元,平均為發達國家的1/2,出口服裝單價僅為發達國家的1/3。 (2)用於紡紗、織造、印染等的加工設備技術落後、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據統計,棉紡能力的25%,毛紡能力的15%,印染能力的30%是屬於需要淘汰的落後設備,而達到90年代先進水平的比例不足20%,由此製得的服裝面料的外觀質量差,緯斜縮水,色差、風格、手感及功能性等不符合服裝生產的要求。 (3)環境污染問題亟待解決。紡織行業的環境污染包括廢水、廢氣和噪音。廢水是行業的主要污染,包括印染廢水、化纖生產廢水,洗毛廢水、麻脫膠廢水等,其中印染廢水是重點污染源。廢氣則主要來自鍋爐燃燒的尾氣。噪音污染是紡織業的老問題。行業內採用梭織機的企業仍佔大多數,目前棉紡廠大部分車間噪音大於90分貝,織造車間噪音達104分貝。 三、廣東省紡織服裝業技術發展水平的分析 紡織服裝業在廣東省經濟結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前,廣東省紡織服裝業在全國並不突出;而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作為我國沿海開放帶的龍頭,紡織服裝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從紡織服裝業的原料—纖維工業看,廣東省多個地市利用政策環境、地理位置及資金等優勢,引進了一批國外先進設備,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全省引進棉紡錠佔全國引進總量的1/3;化纖長絲生產線100多條,擁有國際先進的聚酯熔體直紡、復合紡絲設備、生產能力達6萬噸的聚合設備以及雙機頭高速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產線,居全國之首;新型經緯編針織設備、織襪設備及無梭織機,擁有配套生產的200多台套印、染、後整理設備及電腦測色,電腦分色、製版等電子計算機輔助生產手段;電腦設計放樣、排版、縫紉掛袋傳輸立體整燙等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和生產系統在服裝業中已逐步應用。在先進技術裝備的基礎上,企業結合自身情況,開發了一批在全國領先的新產品和高質量、高附加值的出口產品,如新型差別化纖維滌棉復合絲新面料,仿棉、仿麻型化纖長絲面料,純棉精梳紗,氣流紡紗,拉舍爾腈綸毛毯,高質量的色織布,系列牛仔布和印花裝飾布等產品。 從廣東省紡織服裝業的技術發展水平來看,雖居全國前列,但在技術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其中的纖維工業雖然引進了國外的設備和技術,但未能買斷技術,使得外商可以將同樣的設備、技術重復提供給我省,乃至國內其他企業。如我省引進了德國巴馬格、瑞士伊文達公司的滌綸長絲高速紡生產線多條,隨著其他企業的重復引進,我省早期引進設備、技術的企業,技術優勢不復存在,加上我省大多數企業未能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創新,使得省內、國內具有同樣技術的企業產品雷同,質量不高,只能走向惡性競爭。受我國通貨緊縮和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化纖行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雖然近年打擊走私初見成效,市場有所復甦,但當年靠銀行貸款、高昂價格引進的生產線,債務負擔太重,特別是1992年後才建成投產的企業盈利能力幾乎都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有能力進行纖維新型材料及新生產工藝開發的企業為數甚少。以合成纖維中產量居第一位的聚酯纖維為例,廣東省聚酯企業的規模、技術開發能力均不如台灣省,隨著進口關稅降低,POY產品廣東省面臨的沖擊較大,但纖維工業中勞動力成本我省遠低於台灣,聚酯的後加工產品DTY我省與進口相比,仍有爭優勢,DTY產品我省將主要面臨國內企業的競爭,隨著我省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及內地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我省纖維企業在國內競爭中將不具有明顯的優勢。目前我省纖維企業中的領先企業如果不在資金積累、技術開發方面多下功夫,將在國內競爭中難以確立競爭和核心專長優勢。 廣東省織造企業數目眾多,僅南海市西樵區就有上千家,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相當多企業設備落後,不具備技術開發創新能力,所生產的布料以低檔為主,現在已處於生產能力過剩階段,布匹市場所需的高檔布料仍大量依賴進口,絕大多數低水平織造企業以模仿為主。布匹市場上,新布料素有「星期布」之稱,即一塊新布料往往在一周內就被抄襲仿製,出現在市場上,大大損害了原開發者的利益,造成無能力技術創新的企業不開發,有能力開發的企業不願開發,都想找現成的樣板進行模仿,導致有技術開發能力的企業也不能在市場中快速發展壯大。有的企業雖想模仿進口高檔布料,但所需的特色纖維又不能及時從市場上獲得,出現高檔進口布料模仿不易,中、低檔布料大家都能模仿的局面。總體上看,廣東省織造企業在全國不佔競爭優勢。 廣東省染整企業靠購買染料和助劑進行染色整理,不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技術水平不高,加上胚布的檔次不高,印染布也是走中、低檔路線,售價低,附加價值不高,因此只能在中、低檔產品方面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所獲取的只是染整行業加工的平均利潤。受污染條例的限制和隨著廣東省環保措施的加強,染整企業需較高的投入進行污水處理,否則走向關、停、並的可能性較大,行業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 在服裝業方面,我國已經歷了從無品牌到有品牌的階段。但是品牌企業的比例不高,服裝企業多為來料加工,設計、樣板均由別人提供,能自主設計、並領導服裝、服飾潮流的企業不多。 在服裝設計方面,對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我省與國際上的差距將縮小,相當多的服裝企業有可能把握服裝趨勢,加上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因此在國際上我國的服裝設計、服裝加工將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所以面對WTO,服裝業是我國十分有利的行業。廣東省服裝業的競爭對手主要在國內。考慮到我省的地理環境對服裝出口有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服裝品牌會更加重視,我省現有品牌企業有機會在國內外市場中不斷壯大,並確立品牌優勢。 四、廣東省紡織服裝業技術發展的戰略選擇 紡織工業是國際依存度很高的產業。我國傳統紡織業也受到來自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紡織行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產業競爭力得到恢復;另一方面來自相對更具優勢的發展中國家,例如巴基斯坦的工人每小時平均工資只是我國的66%,由於技術改造抓得好,現紗線和布料的競爭力已超過我國。這種競爭的勢頭在國際紡織貿易實現一體化之後將變得更為迅猛。為了適應加入WTO後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用高新技術改造、發展我省的紡織服裝工業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根據上述對廣東省紡織服裝業技術發展水平和趨勢的分析, 提出對我省該產業的技術發展戰略的設想是:採用替代進口和擴大出口的策略,大力發展服裝面料、裝飾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充分利用國家技改貼息政策,對相關的纖維技術、紡紗、織造技術、染整技術、非織造布技術、服裝設計進行大力開發和創新;全面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實現產業的全面升級。具體的技術發展戰略如下: 1.纖維企業:應大力進行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不僅是衣著用纖維,還要擴大裝飾、產業用纖維的生產,以提高產品的檔次、附加價值。技術開發、創新要了解技術發展的趨勢,應大力開發差別化、功能性纖維,達到超模擬、超感性、多功能的要求。纖維企業是織造業的上游企業,技術開發的目的是用於新式布料,只有用於高檔布料的纖維才能獲得高附加價值。 2.紡紗企業:發展氣流紡、噴氣紡等新型紡紗技術,增加先進的清梳聯、細絡聯、自動絡筒機的使用比例,提高精梳紗的比重。 3.織造企業:織造工業已進入電子化和信息化競爭的時代,我省織造業的無序模仿造成產品供過於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業界對本行業的信息不明,產品開發和設計能力薄弱,沒能掌握和運用國際紡織品流行趨勢,不明了「生產什麼」和「怎樣生產」所致。其實國際上著名的面料展所發布的流行趨勢預測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國際面料市場的發展方向,而我國近幾年雖然各種面料展層出不窮,但趨勢發布方面卻一直處於弱勢。廣東省要加強信息發布和趨勢引導,織造企業也要善於應用這些趨勢指導生產,如浙江紹興中國輕紡城已成為獲取布匹交易信息的重要場所。棉、毛、絲、麻,加上化纖,往往品種繁多,進行技術開發需要對產品功能、材料構造、工藝、形態、色彩、後整理、表觀效果、裝飾性等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如混紡織物、高密高支織物、花式紗、功能性織物方面都大有所為。廣東省織造企業可以通過狠抓信息,變模仿為創新,變低檔為高檔,逐步淘汰落後設備,才能走向繁榮發展。 4.染整企業:我省染整企業應緊跟國際染整技術的發展趨勢,除逐漸淘汰落後染整設備外,還應盡量選用低毒性、低污染環保型染料,向綠色染整方向發展,努力採用和發展無水染色、轉移印花、多套色印花、電腦配色、生物酶整理、雙絲光整理、無甲醛整理等新技術。對於染整加工出口型服裝的企業,還應熟悉被出口國對染料種類限制的條例。大力加強整理技術開發,如防紫外、阻燃、抗菌、防臭、抗靜電、柔軟等技術,充分提高染整加工的附加價值。 5.服裝企業:服裝業是典型的品牌行業。樣式相同,不同品牌的服裝價格相差極大,同時樣式新也具有高的附加價值,所以服裝業不僅要創新設計,也要樹立好品牌,兩者相輔相成,即品牌企業需要時刻創新,以求領先,而創新的服裝也需要品牌的「烘托」,兩者缺一都不理想,這兩方面的提高對服裝業的影響極大。所以廣東省服裝業要樹立好品牌,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是從產品的產量、質量、銷量、價格、市場佔有率、售後服務、產品宣傳等方面長年累月逐步積累起來的。由於廣東省服裝業主要是在改革開放後才快速發展起來的,知名的老品牌少,急需盡快樹立新品牌。市場經濟環境已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充分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廣東省不少服裝企業已逐漸從接受定單來料加工向創立品牌階段過渡。品牌服裝有高質量要求,布料應合理選擇並且做工一絲不苟。服裝設計需要有好的創意,又要對所穿群體具有針對性,如不同年齡的人對顏色、樣式具有不同的選擇性。所設計的服裝要想為市場所接受,需要有遠見性的預測,這首先要抓好信息收集,國際知名專業機構的流行趨勢預測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知道什麼是新,什麼會流行;其次要充分利用電腦設計速度快,三維立體,易於製版、打樣的優勢。近年來,電腦技術、網路應用在我國快速普及,加上服裝展上的交流,在服裝設計方面我國與世界的差距可望不斷縮小,甚至在部分服裝設計方面會保持領先地位。有條件的服裝企業,可以積極與有實力的纖維、織造、染整企業聯合開發特色服裝,使其他企業難以模仿,或服裝能模仿,但無原料可模仿,這種一條龍特色服裝開發有望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從WTO成員國與我國簽訂的入世協定來看,我國服裝出口的壁壘也終將打破,這為我省服裝業提供了極好的發展機遇。 6.非織造布企業:我省是全國三大非織造布生產基地之一,擁有紡粘法、針刺法、水刺法、熱扎法、化學粘合法、縫編法和熔噴法等生產線220多條,年生產能力18.55萬噸,佔全國非織造布總產量的28%,設備80%從境外引進,技術較先進,產品質量較好,50%以上的產品出口。非織造布是我省的強項,預測未來10年,我省非織造布的年生產能力將會達到30萬噸以上,將出現一批大型非織造布企業,在生產速度、產品品種和質量、技術等方面基本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廣東非織造布技術重點發展方向是紡粘法非織造布,特別是滌綸紡粘法,多機頭生產速度為300~600米/分;差別化纖維紡粘布;高檔的水刺法非織造布;高檔的寬幅針刺非織造布;以及開發各種產業用非織造布,如棚蓋材料、栽培基材、土工布、建築防護材料、包裝材料、汽車內飾材料等,使廣東省的非織造布更具國際競爭力。